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百家讲坛杜甫观后感 > 地图 > 百家讲坛杜甫观后感

百家讲坛杜甫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5-07 来源:互联网

百家讲坛观后感简短 53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二】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会变得十分强大。苍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而人,则处于天和地之间,目睹着天地间的风云万变。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而“神于天,圣于地”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境界。一个好的人格,应当有理想主义的天空,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绝不妥协于任何障碍或困难,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大地上进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没有能力去实际行动起来,就是理想主义。而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三才,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天地之美在于庄严与敦厚。人之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了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也会回馈我们更多能量。

作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学会锻炼和提取与自然、生物和谐快乐共处的力量,那样,我们便可获得比海更宽,比天更广的心胸!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三】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讲坛》,今天听的是喻大华教授评说《嘉庆王朝(五)——洪亮吉大案》当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后,地方上发生了一场罕见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后来各级官员向天求雨,大到极致的官员也没有用,无奈皇上只好亲自向天祈雨还是没用。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于是嘉庆想到了洪亮吉,在他亲自含泪写完诏书(相当于自我检讨,嘉庆觉得委屈所以流泪)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这是迷信吗?应该说不是,因为从老百姓到当官的祈雨应该是过了很久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也许本来就是到了该降雨的时候,再者嘉庆本身就有点心虚,如果说他对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自我检讨非常不容易,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直到这场大旱让他把这份内疚显露无遗。

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牵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也会让自己倍受折磨,当自己无法逾越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恐惧,于是就会用一些行为救赎自己。于是人的信仰便产生了,不断的用一些行为来救赎,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了这种种的自我约束,内心没有一种道德的天平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全靠着所谓的法律法规来制约,约称“树无皮则无命,人无脸则无敌”,那么,后果无法想象,而一个人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活着还有意义吗?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四】

“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历史书,将来对你有好处”这是妈妈在寒假常对我说的话,我的心里万般委屈“妈,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记不住”要不是寒假里马老师让我们看百家讲坛,我可能以后就不会喜欢历史。

今天的百家讲坛是说王安石与曾巩。他们俩是在京城认识的,仔细一谈发现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并且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于是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可以说是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后来王安石考上了学校,曾巩却落榜了,所以两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为何如此好的兄弟会产生矛盾呢?因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于是提出了“熙宁变法”而曾巩却反对,他们各说各的最后不欢而散,近10年他们没有联系。10年啊,多么的长久!但后来曾巩的母亲不幸去世了,曾巩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亲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卧床不起了。王安石日复一日的照顾曾巩,两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烟消云散了,可曾巩因为病情严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谊是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来,而王安石与曾巩在众人之中结识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兜兜转转还是你。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五)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百家讲坛》观后感900字系列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百家讲坛》观后感900字系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都会准时收看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由一些大师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分析一些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为人处理的道理。

我是在妈妈的强迫下看的,那时,我喜爱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正在热播中,我自然是一万个不情愿,可是,妈妈可不管这么多,直接调到了十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办法,我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呆呆地看这“百家讲坛”。但是,渐渐地,我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从王立群读《史记》,我知道了一个朝代兴衰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明白时代是一步步前进的。从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争鸣,我知道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思想的具体的内容,虽然有些我还不太明白,但我一定会读读这些经典,吸取里面的精华。

从鲍鹏山《新说水浒》,我明白了故事中各个英雄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在以前,我还只是简单地认为《水浒传》只是一本打打杀杀快意恩仇的书,通过鲍鹏山老师对里面细节的讲解,我知道了看名著是要细嚼慢咽地,里面108条好汉,个个性格不一,来历不同,作者能处理得这么好,每一个英雄好汉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归宿安排得合情合理,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地咀嚼这部经典。从曾仕强教授讲胡雪岩的启示,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我明白了诚信是人的第二性命。从钱文忠老师解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四书五经的一些大致情况,以后,我也会慢慢地去读这些经典。

“百家讲坛”已经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一天如果没“吃”,我会觉得心里空空的。里面讲解的一些道理,必定会使我受益无穷。我会一直看下去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

段时间于丹教授一夜窜红,不逊于易中天,其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人曰:读史可以明志,但对于我这种立志做闲云野鹤的人,无心仕途,多读史又有何用?无非是教教小孩讲讲故事罢了。所以我还是想潜心看看诸子百家,听听孔孟之道。

虽然《论语》不及《三国》精彩,虽然我不喜欢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够,更不喜欢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镜的形象)。但我还是感谢她的讲述,为我提炼了以上几点人生哲理,虽然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但却过于朦胧,不深刻,现在是恍然大悟!蓦然回首,自己近年干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发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讲坛有如嚼饭哺人,没了嚼的过程,滋味和营养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个比喻:历史古典文学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数社会菁英能尝到,大学教授上电视讲故事就象把坚果敲开,让大家分享果仁。

没办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没闲情逸趣也没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别人哺了。的确,在这个多元信息化的社会,我不可能去买线装竖排繁体的《论语》20篇来读,老实说,我好久没有读书了。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4

第一集

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西游记》既是一部魔幻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因

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西游记”,需要在向理想高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成

长。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当你取得人生的“真经”后,就会发现,所有的磨

难都只是一种磨砺,所有的坎坷终将成为生命中的财富。孙悟空的磨难可以说是

与生俱来,他只是一个猴子,虽然被称为神猴,其实只是一只无父无母的野猴,

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虽然发生了石破天惊的一幕,乃至惊动了天上的大老板玉帝,

风头可谓十足,然而这并没能给他带来命运的契机。那么,石破天惊的一幕究竟

是怎么发生的?作为一介“草根”野猴,孙悟空又是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的呢?

从本期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记》原著,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

游》第一集《石头里生出美猴王》。

第二集

天产石猴称王之后,在花果山过了三百多年的逍遥生活,他虽然生活自在也

只不过是一只猴子,然而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没有背景,没有阔亲戚的石猴,深

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要向命运开战,三百多岁的石猴毅然孤身一人出国

留学,历经磨难,最终拜到须菩提祖师门下,恩师给他赐名孙悟空,可别小看这

个名字,这个名字让石猴实现了从猴到人的华丽转身,从此他上了新台阶。那么

石猴究竟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遇到须菩提祖师的呢?悟空学艺的过程,又带

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敬请关注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评说《大话西游》第二

集《猴王修成孙悟空》。

第三集

练得长生不老之术,让孙悟空脱胎换骨;学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让孙悟空

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是这些神通对须菩提祖师来讲,只是雕虫小技。按理说,

勤学上进的孙悟空,应该再接再厉,多跟师傅学几手,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悟空

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惹恼了师傅,最终被师傅逐出了山门。那么孙悟空究

竟做错了什么呢?回到花果山自立门户的孙悟空,又是如何继续自己的修炼之路

呢?这背后我们又读出,怎样性格的一个孙悟空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

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三集《初闯江湖露峥嵘》。

第四集夺了金箍棒,撕掉生死簿的孙悟空,在人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小日子

过得不亦乐乎。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招惹的龙王和阎王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是

天庭编制下的正式员工,吃了亏的龙王和阎王,最终一纸诉状把野势力孙悟空告上了天庭。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招惹了正规军,注定是要吃亏的,没想到他竟然被召上天廷,幸运地成为体制内的一员。然而孙悟空没有把握住这个难得机会,最终与天庭势不两立,大闹天宫,落得个被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的惨痛教训。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四集《闹天宫的代价》。

第五集

被镇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经过五百年的思考与反省,终于要走上新生的道路了。救他出山,领他上路的,就是很低调、来头却很大的唐僧,他奉大唐皇帝唐太宗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孙悟空一刑满释放,就加入了西天的取经队伍,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对孙悟空来说,他获得了久违的自由,还解决了上岗再就业的问题,对唐僧来说,他艰险的取经之路则有了安全保障。然而二人的蜜月期不久,弱小的唐僧就用紧箍咒,牢牢地控制住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唐僧师徒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纠结呢?在悟空的成长过程中,紧箍咒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西游记》原著,一起听河北大学韩田鹿教授《大话西游》第五集《紧箍咒的秘密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5

今天的这期《百家讲坛》主要讲了一些关于着衣方面的礼节,而这些礼节是我都不曾注意的。

为了追求时尚,我们的衣服各式各样,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戴法。而在挑选衣服时,也没有按照《弟子规》中所说的“衣贵洁,不贵华”去做,都是挑选十分华丽的衣服。平常衣服也会很快就弄脏,可是经常忘记去清洗。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身上经常出现的,我们经常忘记这个规则。

在钱文忠教授讲的几则小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子路和晋文公的故事。他们都是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帽子歪了,鞋子的鞋带松了,都是立即把它弄正,系好。子路被人杀了,在临死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端正自己的衣冠。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还注意自己的着装,这多么让人敬佩啊!

我们平时都这么不注意着装,在危险的情况下,就更没有心思去管着装了。我们应该遵守《弟子规》上的规则,学习一下古人的着装意识,这样才能给别人一个好印象。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6

记得去年暑假观看过一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令我对貌美如花而且能文能武的穆桂英佩服不已,同时也对杨家将第一代杨业的夫人佘太君等杨门女将心生敬畏,这令我对历史上“巾帼不让须眉”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剧中说,北宋年间,宋辽征战,杨家将奉旨统领宋军保家卫国。穆桂英乃北汉名将穆羽之女,嫁给杨家将第三代杨宗保后亲自跟随杨家众将到边关御辽,在几经周折下夺得帅印,带领宋军击退辽军,取得胜利。

但在此次观看了《百家讲坛》后,令我重新了解了杨家将。首先,正史之中并没有记载杨业的夫人是何人,但一些文人便认为佘太君的原型是宋将折德扆的女儿,“折姓”音同“佘姓”,或许“佘太君”就是由这位折德扆的女儿转变而来。再说穆桂英,剧中说她嫁给杨家将第三代杨宗保,并生下儿子杨文广。但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杨家将第三代也不是别人,就是杨文广。原来由于杨文广和他父亲杨六郎(杨延昭)的年龄相差将近50岁,所以文人们便在其中间添进了一个“杨宗保”。那既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又是否有“穆桂英”这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呢?如果有,她又是否嫁给了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呢?正史之中,杨文广的夫人也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杨文广有一个堂兄叫“杨琪”,他倒有一个夫人“穆容氏”。但当今我们熟知的“慕容氏”是一个复姓,此“慕”非彼“穆”,或许,穆桂英的原型便是她。最后,历史上有没有杨门女将呢?记得1998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做《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讲坛中给我们分析了,杨业有几个儿子,都不是同时战死的,即使把杨家所有的媳妇加起来,也没有十二个,所以即便我们再怎么凑也凑不成十二个寡妇。

记得讲坛中的讲者说过:“民间叙事,演义传说,只要我们深入、细细地推敲、琢磨,好多东西都经不起仔细地研问。”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平时看的许多历史小说,都以为自己懂得许多历史,历史课上也不怎么听,直至考试落败,才肯认真去学。现在才发现自己懂的不过是那么一点皮毛,和正史根本擦不着边,只有了解正史,才是真正的本事。现在许多古装剧都篡改了历史,里面出现了许多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画面,所以单看电视剧就想了解历史绝对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女生能好好努力,说不定能把穆桂英“巾帼英雄”这个形象变为现实。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7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8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9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0

今天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xx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观百家讲坛有感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精选


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精选,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1】

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说。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传播。钱文忠教授说了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对于智者来说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对那些了解不够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能传播,万一它是一句谣言呢?而对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诺别人。如果已经承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钱文忠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荆棘刻猴》。从前,有一个皇帝,非常喜爱收藏各种奇珍异宝。有一天,一个卫国人来找到他,说他能在荆棘尖上刻一只猴子。其实他根本就刻不成。过了几天,皇帝问他刻好了没有?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刻。他只好说:“刻好了,但是你必须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吃肉、不喝酒。还要赶上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阴晴转换的一瞬间才能看见。”

后来,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来问皇帝:“看见那只猴子了吗?”皇帝说没有,并不把那些卫国人说的要求说了一遍。铁匠听后说:“你可以问他有没有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卫国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来。原来早已逃跑了。承诺是沉重的,卫国人本来就做不到,可他还是承诺了,最后进入了进退都错这种地步。我们千万不能学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看完这期节目后,我学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2】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3】

我用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

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每天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都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一好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真正进步。我要学从书本中吸收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思想永远决定着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4】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

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坏,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人才。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5】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6】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篇7】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会变得十分强大。苍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而人,则处于天和地之间,目睹着天地间的风云万变。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而“神于天,圣于地”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境界。一个好的人格,应当有理想主义的天空,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绝不妥协于任何障碍或困难,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大地上进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没有能力去实际行动起来,就是理想主义。而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三才,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天地之美在于庄严与敦厚。人之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了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也会回馈我们更多能量。

作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学会锻炼和提取与自然、生物和谐快乐共处的力量,那样,我们便可获得比海更宽,比天更广的心胸!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观看完《左耳》后,我被作品描绘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为了将影片的美好和自身的感触珍藏于心,我们就要写一份观后感。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所得到的启发记录下来的文章。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观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这里所谓的布道,就是讲学,这也是王阳明人生经历的一大特点。他从年轻的时候就爱讲学,刚到京城任职,就在郊区设坛开讲,顶头上司前去打探听课,居然折服,就拜年轻的下属为师。王阳明任职京官期间,仗义执言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刘瑾,被捕下狱,几乎丧命;而后被贬到贵州龙场去做一个九品的驿丞,半路上又差点被杀手给灭了。到了龙场,当地万山丛勃,苗僚杂居,条件十分艰苦,但王阳明泰然处之,潜心悟道,居然大彻大悟,心学由此萌生。他一边悟道,一边讲学,受到当地民众爱戴,讲学的龙岗书院人满为患。这一幕被当时主管全省教育的学政官员目睹,便邀请王阳明前去贵州的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听课者同样盛况空前。再之后就如同当年的孔子一样,王阳明就有了追随的学生,老师走到哪里就跟随到哪里,一路讲学,影响逐步扩大。他在主政江西时候,新建了义泉等五处书院,以教化民俗为主,最终达到“破山中贼”的教育目的。54岁时王阳明辞官回乡,在老家绍兴、余姚一带创建阳明等书院,宣讲“王学”。

所谓的立言,指的就是王学,亦即心学。明代儒家的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最初的王阳明也是信奉理学,他曾经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冥思苦想七天七夜,没有结果,由此产生怀疑;心学在性质上还是儒教,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心学与理学虽然同属宋明理学但多有分歧,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

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在离开老家书院赴任两广的时候,曾经留下四句名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被郦波教授分别解读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

王阳明在广西平乱后,健康情况很糟糕,病逝于归途的安南。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一流、文章一流,书法一流,做人一流,箭术高明,曾经在校场上当着千军万马骑射,三箭皆中靶心,文武全才,千古一人......

本文对于王阳明的介绍和他的心学来讲,是管中窥豹,凤毛麟角,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码字推介不过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抛砖引玉,对其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不妨寻找专著研读,以免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_。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百家讲坛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但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4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当 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 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_。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 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 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 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2022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5

对于王阳明,很早读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曾经知道,他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那句“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让我记忆颇深。既然如此,以唯物主义者自诩的我自然对其不感兴趣。直到如今听了郦教授一番详细地解读,方才大吃一惊,原来人家竟然是与孔子、孟子、朱子(朱熹)并列的儒家四大圣人;不仅如此,还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完人之一,孔子和王阳明各一个,曾国藩算半个(两个半完人另有诸葛亮、王阳明和曾国藩一说,但都有王阳明)。

何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才德全尽”的人;而完人呢,条件似乎更高,要“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不但有德行,还要有功业,称为“三不朽”。按照这样苛刻的条件衡量,连孔子也被排除在外了。孔子虽然创立了儒家学说,是无可置疑的道德模范,为了克己复礼到处奔波努力,但可惜业绩不行,徒劳往返,不被各国君主认可。儒学的强大影响力还是在刘汉之后才逐步呈现的;而王阳明不但是心学的开创者,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用于行政和军事实践,且卓有成效。他谋划指挥的战役从无败绩,百战百胜,被称为“战神”。纵观中国历史达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完备和功业水准的,的确少之又少……

因此奇人学者的王阳明早在当代就拥有了许多粉丝,拜他为师的人有他的顶头上司当朝大官,也有封疆大吏,更有无数的读书人追随;他身后信奉者崇拜者就更多了,如海瑞、张居正、黄宗羲、李贽、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蒋介石曾经多次自称为王阳明的信徒,并把台北草山命名为阳明山以示纪念。大教育家陶行知原本叫文濬,因为笃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特地更名。王阳明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甚至超过中国,日本的近江圣人中江藤树、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军神広瀬武夫、作家三岛由纪夫等无一不是他的拥趸。今年1月3日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而这个标志着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改革运动,王阳明的心学功不可没。心学在日本被称为显学,它为明治精神注入了灵魂,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和后三杰全都信奉王阳明,海军统帅东乡平八郎专门刻了个印章,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可见王阳明在隔海的东瀛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观《百家讲坛》有感(三)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参考]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汇总


请阅读以下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你是否在找一篇关于观后感范文呢?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回忆作品情节,保留当下感受,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1】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2】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高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二、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3】

我用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

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每天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都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一好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真正进步。我要学从书本中吸收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思想永远决定着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4】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5】

我喜欢国学,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典。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灵被震撼,我的精神被冲击,我的灵魂被牵引。远古时代的孔夫子似乎来到我们的身边,用温和的语气跟我们诉说着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人生之道。

记得上初中时在教室里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读的不亦乐乎,却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们现代人为何要学习这些深奥难懂的古文。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

于丹教授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阐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奥的古文古语,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对于我这个不爱动脑筋,文学功底不深的人来说,读《论语心得》是了解《论语》的最佳途径。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虚,人人都在追求物质,追求幸福。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幸福感却越来越少了。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义,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相处和睦,爱岗敬业,安于本职,奉献社会。现如今的世界很乱,社会成了大染缸,是因为人心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了。对于如何拯救当今世界这个问题,曾有人说,到中国寻找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国家都在学习孔子,研究国学,开办了孔子学院。因为只有孔圣先贤才能拯救这个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学生应付上课和考试,极少有人去认真学习《论语》,更不会将《论语》作为生活法则去遵循和实践。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懂得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态不平衡,总是与幸福无缘。

一个人如果偏离轨道行走,会越走越偏。价值观错误,行事不端,这样永远无法拥有幸福,甚至走上不归路。在社会交往中,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不能越过职位,去做本不该你做的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说,学生子贡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去遵循的,老师说,这个字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强加给别人。做到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孔子的言语总是温和的,态度是谦逊的。他从不严厉苛责学生,更不会强令学生要怎样做。《论语》并非古板教条,在那个远古时代,一位圣贤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周游列国,带领门下几千名学生。他们跟老师学习,与老师探讨,研究学问,思考问题,寻找人生真谛。一个个学子与老师的故事在于丹的语言下栩栩如生,仿佛让我穿越时空来到孔子门下,虔心做学问。

我们想要快乐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养性。用心品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感悟《论语》中的真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用豁达的胸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6】

不朽的孔子永恒的《论语》我在最近又温习了一遍《于丹论语心得》,突然觉得她就是在针对我的心境所写的,她写出了我心里想说又写不出来的话,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来解读《论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读过,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有些许悟道。

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正如我的境况,我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在一个有近300名教职员工的学校里曾经是个引领者,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曾经的辉煌不在,孤单而无奈,如果沉湎这些,就是抱头痛哭都不为过,但是想想,有得有失,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最想要的,失去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呢?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得失就在转念之间。你的心田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剧烈的、宏阔的、声张的、外在的情势,而尊敬恬静的、心田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刻,可以或许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许做到最佳。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顿时,心静谧下来。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已步入不惑之年,对人对事已接近淡然,虽然有些人有些话触到敏感的心灵,难免有些黯然,但我总是愿意把它往好处想,不争不恼,一笑而过,“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开些,何必计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现在,对学生也是宽容很多,因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为老师的原因哭倒在我怀里,我的心也曾痛过,我不想别人的孩子也因为我哭倒在别人的怀里,所以每句话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吗,结果失误减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书有好些特点。从某些方面说,孔子是一个好教师。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颜回、曾参的粗衣淡饭。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孔子一再表扬。宰予懒惰,夸夸其谈,孔子严厉地责备过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劳动热情,都是他的光辉面。原始的孔子,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其次,孔子教书能了解学生们的优缺点以及他们的特长和个性。曾参的德,子路的勇,颜回的好学,子贡的聪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来,并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温和的,如春风拂面,从来不训斥学生,我也悟道并不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就会按照你的要求来的,有时需要的只是绕指柔,我读《心得》,学孔子,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论语》通知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以文言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聪慧,以聪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仍能让人体悟到经典的聪慧与温暖。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7】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今天,人们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问题都具有普遍性,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单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样其实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荐]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通用


看电影成了现代青年最热爱的社交方式之一,也可以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看法,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这些优秀的想法和见解。你是不是在想怎么避免写出一篇千篇一律的作品观后感呢?你是否在寻找作品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篇1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是一个精彩的节目,它让我们收获知识,做人的道理,我爱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篇2

我喜欢国学,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典。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灵被震撼,我的精神被冲击,我的灵魂被牵引。远古时代的孔夫子似乎来到我们的身边,用温和的语气跟我们诉说着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人生之道。

记得上初中时在教室里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读的不亦乐乎,却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们现代人为何要学习这些深奥难懂的古文。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

于丹教授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阐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奥的古文古语,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对于我这个不爱动脑筋,文学功底不深的人来说,读《论语心得》是了解《论语》的最佳途径。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虚,人人都在追求物质,追求幸福。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幸福感却越来越少了。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义,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相处和睦,爱岗敬业,安于本职,奉献社会。现如今的世界很乱,社会成了大染缸,是因为人心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了。对于如何拯救当今世界这个问题,曾有人说,到中国寻找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国家都在学习孔子,研究国学,开办了孔子学院。因为只有孔圣先贤才能拯救这个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学生应付上课和考试,极少有人去认真学习《论语》,更不会将《论语》作为生活法则去遵循和实践。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懂得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态不平衡,总是与幸福无缘。

一个人如果偏离轨道行走,会越走越偏。价值观错误,行事不端,这样永远无法拥有幸福,甚至走上不归路。在社会交往中,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不能越过职位,去做本不该你做的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说,学生子贡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去遵循的,老师说,这个字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强加给别人。做到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孔子的言语总是温和的,态度是谦逊的。他从不严厉苛责学生,更不会强令学生要怎样做。《论语》并非古板教条,在那个远古时代,一位圣贤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周游列国,带领门下几千名学生。他们跟老师学习,与老师探讨,研究学问,思考问题,寻找人生真谛。一个个学子与老师的故事在于丹的语言下栩栩如生,仿佛让我穿越时空来到孔子门下,虔心做学问。

我们想要快乐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养性。用心品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感悟《论语》中的真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用豁达的胸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篇3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篇4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篇5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陈逸凡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篇6

开历史千层迷雾,解读古今智慧人生,《百家讲坛》解读文化中国,是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当我第一次品读它时,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了

本次讲的是清十二帝之道光,道光嘉庆的嫡子,一生勤俭执政。是清第8位皇帝,39岁即位,执政了30年,于69岁逝世。

他在做皇子到皇帝期间与清朝其他十一位皇帝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他是清朝唯一一个嫡子即位的皇帝,其实他还有一个哥哥,只不过从小就死了。从雍正帝开始,就立下规矩秘密立储,将写好的诏书放于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这样,即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斗争,也避免了皇帝驾崩的事出突然。正当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围而猝死,又为未发现匾额后的诏书时,朝野上下,顿时一片混乱。而此时,喜恩站出来说按长幼让晏宁(道光)即位,而孝和睿皇太后虽不是晏宁亲生母亲,且自己也有二个儿子,但还是下了懿旨让晏宁即位。按道理说,有了宗室与太后的支持,即位也是理所当然,但毕竟有违祖宗家法,正当无奈之计,在承德避暑山庄发现了嘉庆的诏书,上面记载了嘉庆皇帝让晏宁即位,道光就这样被历史推上了皇帝的位子

也许道光在即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哀。他即非明君,亦非暴君。这样一个君王,他的功过得失很容易让人遗忘在记忆的长河里。在他三十年间的执政期间,他抓住了张格尔,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但作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角,作为签下丧国辱权的《南京条约》的罪人,作为这个悲哀的君王,他又在背后默默地承受了多少?

其实,我们不能只单纯地站在史书的角度评断一个皇帝的好与坏。因为,每一个君王都有自己的悲哀,他们也不愿做千古罪人,只是,他们有着更多旁人所不得而知的无奈。君王,是世上的至尊,同时也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他们是上帝的牺牲品,上帝在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精选6篇


优秀的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精髓。如何正确的在作品的观后感里抒发感情呢?以下由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1)

不朽的孔子永恒的《论语》我在最近又温习了一遍《于丹论语心得》,突然觉得她就是在针对我的心境所写的,她写出了我心里想说又写不出来的话,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来解读《论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读过,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有些许悟道。

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正如我的境况,我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在一个有近300名教职员工的学校里曾经是个引领者,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曾经的辉煌不在,孤单而无奈,如果沉湎这些,就是抱头痛哭都不为过,但是想想,有得有失,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最想要的,失去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呢?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得失就在转念之间。你的心田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剧烈的、宏阔的、声张的、外在的情势,而尊敬恬静的、心田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刻,可以或许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许做到最佳。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顿时,心静谧下来。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已步入不惑之年,对人对事已接近淡然,虽然有些人有些话触到敏感的心灵,难免有些黯然,但我总是愿意把它往好处想,不争不恼,一笑而过,“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开些,何必计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现在,对学生也是宽容很多,因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为老师的原因哭倒在我怀里,我的心也曾痛过,我不想别人的孩子也因为我哭倒在别人的怀里,所以每句话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吗,结果失误减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书有好些特点。从某些方面说,孔子是一个好教师。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颜回、曾参的粗衣淡饭。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孔子一再表扬。宰予懒惰,夸夸其谈,孔子严厉地责备过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劳动热情,都是他的光辉面。原始的孔子,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其次,孔子教书能了解学生们的优缺点以及他们的特长和个性。曾参的德,子路的勇,颜回的好学,子贡的聪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来,并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温和的,如春风拂面,从来不训斥学生,我也悟道并不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就会按照你的要求来的,有时需要的只是绕指柔,我读《心得》,学孔子,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论语》通知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以文言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聪慧,以聪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仍能让人体悟到经典的聪慧与温暖。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2)

(一)、为人之道。《论语》说的是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今天,人们却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工作压力大、贫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问题都具有普遍性,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声载道。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交友还是工作,人们都想找到一个适中的生存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对他人负责任。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谈到了一个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也就是常说的本质工作,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单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样其实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你一把呢?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也提到了,对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条界限,朋友才能够交往得久远,有很多朋友间彼此伤害就是因为没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离。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3)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

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4)

我用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

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每天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都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一好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真正进步。我要学从书本中吸收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思想永远决定着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5)

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又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于丹《论语心得》中列举了许多浅显易懂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如:“处世之道”中讲到的寓言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该少些指责和抱怨,给学生多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的开展。要知道,虽然你能够拔掉钉子,但是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因此作为教师应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高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二、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百家讲坛论语观后感(篇6)

我喜欢国学,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典。读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的心灵被震撼,我的精神被冲击,我的灵魂被牵引。远古时代的孔夫子似乎来到我们的身边,用温和的语气跟我们诉说着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人生之道。

记得上初中时在教室里读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读的不亦乐乎,却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们现代人为何要学习这些深奥难懂的古文。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

于丹教授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阐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奥的古文古语,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对于我这个不爱动脑筋,文学功底不深的人来说,读《论语心得》是了解《论语》的最佳途径。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虚,人人都在追求物质,追求幸福。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幸福感却越来越少了。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义,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相处和睦,爱岗敬业,安于本职,奉献社会。现如今的世界很乱,社会成了大染缸,是因为人心变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了。对于如何拯救当今世界这个问题,曾有人说,到中国寻找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国家都在学习孔子,研究国学,开办了孔子学院。因为只有孔圣先贤才能拯救这个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学生应付上课和考试,极少有人去认真学习《论语》,更不会将《论语》作为生活法则去遵循和实践。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懂得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态不平衡,总是与幸福无缘。

一个人如果偏离轨道行走,会越走越偏。价值观错误,行事不端,这样永远无法拥有幸福,甚至走上不归路。在社会交往中,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不能越过职位,去做本不该你做的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说,学生子贡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去遵循的,老师说,这个字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强加给别人。做到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孔子的言语总是温和的,态度是谦逊的。他从不严厉苛责学生,更不会强令学生要怎样做。《论语》并非古板教条,在那个远古时代,一位圣贤老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周游列国,带领门下几千名学生。他们跟老师学习,与老师探讨,研究学问,思考问题,寻找人生真谛。一个个学子与老师的故事在于丹的语言下栩栩如生,仿佛让我穿越时空来到孔子门下,虔心做学问。

我们想要快乐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养性。用心品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感悟《论语》中的真谛。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用豁达的胸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百家讲坛观后感简短 53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百家讲坛杜甫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