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 地图 >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2024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相关栏目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热门栏目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推荐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共 381 篇)

  • 1、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 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朱永新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 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他在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 录中也谈到,尽管校长们的成功经验精彩纷呈,但教育科学研究始终是他们共同要抓的 牛鼻子。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开展教育 科研是惟一正确道路。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带动教师的成长,而且可以极大 提高幼儿园的教科研整体水平,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档次,所以作为幼儿园灵魂的园长必 须重视科研、参与科研、指导科研,才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幼儿园 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一名科研型园长呢?通过学习朱永新有关教育科研的知识,我有了粗浅 的的认识。我感到科研型园长必须掌握科研理论、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一)掌握相关理论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有专家指出,校长应是首席教师,对 全校教师应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幼儿园园长的 专业引领应表现为教育科研的 引领,要想做到这点,掌握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是首要条件。园长必须学习有关教育学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幼儿园管理等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 ,掌握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了解国 内外教育科研动态信息,研读教育科研杂志,学习外地的先进教育科研经验使自己 具有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另外还要掌握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如社会学、 文化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只有这样,园长才能更好地指导、参与教育科研实践。

    (二)树立科研意识是进行教育科研的条件。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科研的意义 、地位及教育科研知识等方面的评价性认识。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对教育科研就有 了正确的认识,也就有了从事教育科研的需要和动机。客观地说,目前不少园长对教育 科研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有的视它为搞花拳绣腿, 有的把它简单等同于听几节课或写几篇文章,有的甚至将其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这些 都是教科研工作上的短视行为和低能化表现。

    园长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才能使教育科研在幼儿园中

  • 2、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读后感500字

    为了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希望自己在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结合教学实际,提高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朋友,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做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五个话题的内容,联系教师的教学实际,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一条适合于一线教师的快乐科研、幸福科研、有效科研的道路,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着幸福科研路的教育生活。

    结合研读内容,我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拟定研究的小课题,希望自己在脚踏实地中有所发现,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理性思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 3、 《教育科研与老师成长》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我师父送给我的,她说这本书很好,让我好好的把这本书看看,当我翻开书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了,作者陈大伟的成长经历吸引了我;把原来枯燥的科研理论当故事讲,这正深入浅出的方式吸引了我;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教育的过程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

    陈大伟1982年中师毕业,先后担任中学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科研处长。现为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先后出版了《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怎样观课议课》、《我的教育道路》等10本有一定影响的个人专著,在省级发表论文近百篇。

    我经常感叹自己的出身定位这么低,面对南师大的一帮科研专家只有望“研”兴叹的份,他们个个都是出国深造过,要不就是博士生导师之类的头衔,看着他们高高在上,我觉得遥远极了。但是当我看到陈教授的工作和成长经历,我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规划,我的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小小的幼儿教师.我不一定能有陈教师这样的成就,但我却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为自己树立一面勇往直前的旗帜。

    书中在讲述什么是研究时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调入一所新学校,我第一次到食堂去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两边的凳子被铁器固定在桌下,于是我把食物放在桌上,准备把凳子搬出来放下。我采用的方法是用脚踩连接凳子的横杆。“啪!”铁器支撑杆与地面发生巨大撞击声,食堂中同事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我身上,我闹了个大红脸。而且强烈的撞击使桌上饭菜的汤汁也溅了出来。

    第二次进食堂时,我吸取了教训,用手拉支撑凳子的竖杆,这次没有了声响,但需要两手参与,而且因为平时大家很少接触支撑杆,支撑杆上的灰尘很厚,把我的两只手都弄的很脏。我对这种办法也不满意。

    这时,我开始观察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是怎么做的。我发现他们直接抓住凳子面往下拉。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呢?一是用手控制着,没有了声响;二是用一只手一次就解决了问题;第三个好处就是凳子面经常有人坐,很干净,不会把手弄脏。从那以后,我开始用这种方式搬放凳子。

    后来发现还是有问题,自己对这种处理方式也还是不满意:因为凳子面藏在桌子底下,和人有一定距离,拿凳子的时候需要弯腰,需要长长地伸手……

    这样的生动的阐述研究的例子,贯穿与整本书的前后,让人非常明了易懂,也非常生动形象,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启示。对待研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该书的观点很明确“慢慢走,欣赏啊!”它借用了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公路上插着的标语

  • 4、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师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心情豁然畅快。因为几年来一直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阅相关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但终因这些书籍的理论术语过陌生,对我而言过于苍白,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而最后弃之。而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清新自然地述说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阅读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书中围绕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分别从五个话题进行阐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地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其中的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迫切需要的。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寻进行研究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很多教研组活动要提高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为此,我在寒假的作业布置中就谈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困惑,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一个寒假过去了,参与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可见大家还是缺少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比如说,课堂上孩子的倾听情况,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倾听的效果就更不佳了。这是何为?如何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又如,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教师以读带悟,而静默时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是读?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进以读带悟等问题也诞生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思考困难形成的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研究。

    二是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学校校本研训过程中经常安排听课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听课教师总是带着

  • 5、 《教育科研与老师成长》教师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我师父送给我的,她说这本书很好,让我好好的把这本书看看,当我翻开书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了,作者陈大伟的成长经历吸引了我;把原来枯燥的科研理论当故事讲,这正深入浅出的方式吸引了我;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教育的过程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

    陈大伟1982年中师毕业,先后担任中学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科研处长。现为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先后出版了《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怎样观课议课》、《我的教育道路》等10本有一定影响的个人专著,在省级发表论文近百篇。

    我经常感叹自己的出身定位这么低,面对南师大的一帮科研专家只有望研兴叹的份,他们个个都是出国深造过,要不就是博士生导师之类的头衔,看着他们高高在上,我觉得遥远极了。但是当我看到陈教授的工作和成长经历,我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规划,我的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小小的幼儿教师.我不一定能有陈教师这样的成就,但我却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为自己树立一面勇往直前的旗帜。

    书中在讲述什么是研究时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调入一所新学校,我第一次到食堂去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两边的凳子被铁器固定在桌下,于是我把食物放在桌上,准备把凳子搬出来放下。我采用的方法是用脚踩连接凳子的横杆。啪!铁器支撑杆与地面发生巨大撞击声,食堂中同事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我身上,我闹了个大红脸。而且强烈的撞击使桌上饭菜的汤汁也溅了出来。

    第二次进食堂时,我吸取了教训,用手拉支撑凳子的竖杆,这次没有了声响,但需要两手参与,而且因为平时大家很少接触支撑杆,支撑杆上的灰尘很厚,把我的两只手都弄的很脏。我对这种办法也不满意。

    这时,我开始观察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是怎么做的。我发现他们直接抓住凳子面往下拉。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呢?一是用手控制着,没有了声响;二是用一只手一次就解决了问题;第三个好处就是凳子面经常有人坐,很干净,不会把手弄脏。从那以后,我开始用这种方式搬放凳子。

    后来发现还是有问题,自己对这种处理方式也还是不满意:因为凳子面藏在桌子底下,和人有一定距离,拿凳子的时候需要弯腰,需要长长地伸手

    这样的生动的阐述研究的例子,贯穿与整本书的前后,让人非常明了易懂,也非常生动形象,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启示。对待研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该书的观点很明确慢慢走,欣赏啊!它借用了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公路上插着的标语牌上的标语,简述研究的

  • 6、 《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与科学教学

    《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与科学教学

    读过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其中的部分观点与科学教学不谋而合。如何将教育常识内化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我做以下整合。

    一、教育即转化。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交集点找得准是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个交集点是方法论问题。

    把握好了这一点,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可以游刃有余,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唤醒

    为雕刻而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为唤醒而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中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条件,所以教育应该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要遵循人成长的规律。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互相链接,形成了科学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但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就形成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来源已久,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其中有些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这就是前概念。在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前概念对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采取头脑中的前概念解释从而阻止科学概念的接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如果能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前概念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对前概念的教学我们常存在以下误区:

    1、对学生的前概念熟视无睹,甚至忽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讲的科学概念

  • 7、 性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展观后感
    性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图片展观后感 成飞小学 六年级一班 王科颖 今天下午,我们参观了“青爱工程”四川基地到我们学校进行的性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图片展,我收获很多。 通过参观,我们知道了爸爸妈妈怎样孕育了我们。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正确认识男女性别。在古代,男尊女卑,男女性别歧视严重,男人可以娶几个女人为妻,而女子只能足不出户,只能相夫教子。甚至到了清朝,女子还要裹小脚,苦不堪言。但在改革开放,不如国际,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尽管这样,还是有些人存有旧观念,这不,我看到图片上有一个人揪着一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疼得哇哇大哭。再看这个揪头发的人是个只有五六岁的男孩子,你瞧,小小年纪就已经埋下了性别歧视的种子,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延续啊。我们一定要在新时代的今天杜绝这种现象的蔓延。 很快,参观结束了,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这样的教育还是很新奇的,但是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通过这次参观,解开了平时我们都很感兴趣但又无从可知的难题。

  • 8、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读后感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读后感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音乐教学也应不断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自我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一、构建主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思考

    音乐教学模式和整个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因此不能有效达成上面所述的目标,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墓础来构建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墓础上的主动建构,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正体现了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和音乐教改的价值取向。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个人有独立的理解,同时又通过合作获得的全面理解。音乐学科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学习者发挥主观想象。同样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因个人经验、经历、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独到的见解。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增强个人合作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的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模式同样也为音乐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前的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小班化教学中的分组合作等都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以使教学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小组合作增

  • 9、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心得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读书心得

    读完裴新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本书后,顿时豁然开朗,原来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一门科学,自己以前的工作就是备好课,上好课,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想法也就写在课后反思上,有时也想搞一下研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不得其法,没有想到原来就有这样的一门学科来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学科,如果自己早一点能看到这本书。

    也就能早一些指导自己解决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这里面就有科学的方法,只有在科学的方法下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都是跟每个教育工作者有关的问题,在这里面就有好多的说道,一个好的课题应用的特点是什么?选题的过程及方法是什么?没有好的选题,那么它的作用就不大,去研究这样的选题就是在浪费时间。

    表面上看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其实,在我看来,它不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应该说,这是一本工具性很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使用价值很强,可以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本好书,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教育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教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把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拿出来一同去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样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大家整体的教育工作能力也能很快地提高。

    我相信在我以后每次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感想,我也相信这本书在我以后工作中会成为我的一个无声的老师。

  • 10、 科学家与科学读后感
    篇一:科学家与科学读后感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一爱一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一爱一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一爱一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一操一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一操一,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篇二: 我读到了关于科普类的书――《未来科学家》。我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了,有趣的图片,动人的解说,奇妙的幻想……我真是一爱一不释手啊!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这本耐人寻味的‘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我与它亲密接触了一个学期,里面的一板一字,扣人心弦的故事,我都难以忘怀。 其中关于达尔文的《昆虫记》我刻苦铭心。之前,我视虫子为“仇敌”,真想让它们烟消云散,从这个世上彻底消失。但我读了《未来科学家》中的《昆虫记》一些片断之后,我改变了看法。 我对这篇文章感受很深,我不但明白了一些有关于昆虫奥秘,还认识了一些奇形怪异的虫子。就拿萤火虫来说,你一定觉得萤火虫在晚上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多好看啊,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萤火虫是肉食一性一动物,你一定很惊讶吧!当时,我也吓了一跳。这没什么,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20

  • 2021-08-21

  • 2023-06-09

  • 2019-10-20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20

  • 2019-10-16

  • 2019-10-09

  • 2019-10-23

  • 2023-01-31

  • 2023-05-28

  • 2022-04-04

  • 2019-10-09

  • 2022-12-29

  • 2019-10-19

  • 2022-12-22

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2024校长与教育科学研究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