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 > 地图 >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2024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范文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相关栏目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热门栏目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

(共 6276 篇)

  • 1、 第七感 读后感(3)篇

    对的,我给的三分,原因就是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我可以接受类似于《三体》中那种所有人近乎死亡的结局,无论是好是坏;我也可以接受《禁区左转九十度》中那种貌似战胜了所有幕后主导者却并未“逃出生天”的结局;我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种明明知道了凶手是谁,却永远也无法对其进行处置的结局。

    看了很多评论,有佩服作者写作手法和脑洞般的构思的,有羡慕汉哥对明亮那种忠贞不渝,追不到不放手的爱情,也有人感叹明亮对于碎花小鳄那种不计生死母爱的,甚至于居然还有人可怜碎花小鳄对汉哥的痴迷,以及爱而不得的疯狂之举的。。。。。。我就想问问,所有的人都觉得衡彬这个幕后黑手罪有应得,难道碎花小鳄不是导致她母亲真正发疯甚至死亡的执行者吗?为什么衡彬可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碎花小鳄却可以胡作非为!

    有些人会说,碎花小鳄利用第七感使衡彬发疯,说明她已经后悔了,说明她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应该被原谅。但我认为,她除了愧疚与后悔,恐怕还是出于自私吧,为了让自己可以宽慰一点,所以用“杀害”自己母亲同样的手法,去使衡彬获得应有的惩罚。毕竟,她可是为了汉哥,把自己的亲生母亲生生逼疯,甚至在看到母亲生不如死的时候,还能够十分冷静地布局如何让母亲这个情敌“在现实世界”中死去,只留下一个躯壳在人间游走!那可是自己的母亲啊,尽管她过去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可是她一直都爱着碎花小鳄这个女儿,每年都偷偷地去看她,了解她过得好不好,甚至于在知道女儿就那个为了抢自己男朋友而把自己逼疯的人之后,她的眼里,心里,都只有碎花小鳄这个女儿,以至于最后为了救她,而丧失了生命,也丧失了自己多年来来之不易的爱情!在母亲的眼里,爱情不胜亲情,可在女儿的眼里,母爱一文不值,而且女儿恰是利用了“母女”之间的第七感,把母亲逼疯。而且,如果碎花小鳄没有这种想要害疯母亲的想法,又如何能够给衡彬可乘之机?如果她可以不那么自私,偏执,心狠手辣,明亮是不是就不会疯,是不是就可以和汉哥永远地在一起,是不是最后大家都会释怀?无从得知,也永远不可能!

    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碎花小鳄特别恶心,就是那种一想到就让人觉得恶心,觉得应该堕入十八层地狱的那种人。我真的无法理解她居然能够在逼疯自己的母亲之后还虐待她,甚至于欺骗母亲的男朋友和自己结婚!所以,碎花小鳄这种人,在我眼里,永远不值得原谅和同情!

    看到这个小说第一部的第7章,我就猜测这是一个关于精神病的故事。疑点太多了:住校

  • 2、 第七封印观后感800字

     篇一:第七封印观后感800字 今天上午,公司网线出了问题,干脆就安心的看前几天就下下来一直没安心看的电影。《第七封印》是前天下的,因为看到一篇介绍,说人临死之前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一时冲动也就下了。 《第七封印》,我觉得这部片子有种宗教色彩。我没有看的很懂,但是看的有点激动。呵呵。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人的脸,对,就是脸。我承认,我是个有点注重脸面的人,第一眼看人的时候首先看的往往都是人的眼睛。《第七封印》就这样对了我的胃口。片中有很多的镜头都是人的眼睛。西方人的眼窝都是有点深陷的,看起来深邃无比。在影片的刻意强调下更显得如此。 安东尼的脸色总是苍白的,从第一次见到死神到最后都是如此。眼睛里总有很奇怪的东西在善良。他是绝望的,还有恐惧。一直都在恐惧着,所以他一直都很不安。即使是在那个黄昏,喝着牛奶吃着野草莓,他说他会记住的那个黄昏,他的眼睛里依然有惊惶。 他是不相信上帝的,至少不是很相信。影片中有一段他对死神说的话,说了很久。我觉得更像是他的自白。他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人们总是在祈祷,却总也看不到那些传说中的神迹,只是凭着一种模模糊糊的信仰罢了。死神就说了一句话,你在恐惧。安东尼的情绪突然就转变了,他说,是的,我在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必须抓住一点信仰。可能信仰真的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很多时候不可克服,如果有了信仰,至少还可以让自己去相信那一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的东西。在西方,上帝就是这么个东西。可惜,在《第七封印》中,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上帝,我怎么看都觉得恐怖。那样狰狞的一个上帝,更像是中国神话中的怪物。至少也是坏蛋。 片中有一段音乐,没有看到人物的时候我觉得很好听,虽然听起来有点绝望,但是悠扬无比,震撼人心。然而,随之出现的是什么情景啊。那麽多哀哭着的人,鞭笞着前进。他们背负着耶稣,背负着十字架。牧师发表那么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每个人都会死去,一个如花的姑娘,谁又知道明天是不是就是一具苍白的尸体呢?那样健壮的一个男人,没有人知道他还能污染这个本来就肮脏的世界多久。牧师的表情激动的有点可笑。在我看来。那是瘟疫流行的时代,每个人都惶惑不安。他们都跪倒在地,却不知道到底应该祈祷什么。或许应该赎罪?像那队伍里的人一样,鞭笞着前行。但是为什么我听到那么凄惨的哭声?男人的,女人的。
  • 3、 消失在第七街影评

    消失在第七街影评(一)

    不会错的,就是上面贴着的这幅和《极度深寒》一个娘生的海报以及一个剪的要多玄乎有多玄乎的预告片唬了我这么长时间,今天可算是在看过无数次的herrick entertainment以及mandalay vision公司的logo后揭晓了其庐山真面目,强烈感觉故弄玄虚这个词用在它身上真是无比的绝配,或者就算说量身定做都不为过。

    我承认进入影片后直至前20分钟的布局阶段给我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偌大的城市一夜间沦为空静废墟仅留寥寥几人的这种设定我的确很是喜欢,不过我并不是个拘泥于三岁看到老这种说法的人,毕竟有不少最后悬崖勒马的影片前例摆着,也有更多烂尾影片的记忆存档,《第七街》显然就是个归于后者的人,加上本片的结局更是会联想到凯奇主演的《神秘代码》这个烂尾影片的典型。

    不仅仅是一二段所说的《极度深寒》和《神秘代码》,本片本质就像个很杂的食物拼盘,能从它的身上看到许多其他影片的影子,这些片子的质量好坏不一,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这个拼盘绝对会让人吃到食物中毒,它实在太杂了,杂到连主题都搞的模糊不清,很多人说看到结尾迷茫了,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和要讲什么,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认真点牵强点说大概是能和信念扯上些关系,比如小男孩詹姆斯到最后握着所谓幸运符默念着i exist以及片中种种相关小隐喻;也可能真正的答案连导演本人都不知道,因为耍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更何况他付出的代价又不大。

    有报道说这是部没有僵尸的僵尸电影,也算有些道理吧,表面看上去虽有些新意,可脑补成僵尸就又能发现新一批影片的影子,而且噬人的黑影其实绝对比不上僵尸更有讲头,最少这个导演没能驾驭起来,比起动用有一定杀伤力武器对付的无理智的行尸走肉,这黑影简直就是渣渣,所以导演不得不一直在用现找的愚蠢情节和没感觉的悬疑来做无谓的磨耗时间,因为这种设定下存在太多bug,比如为什么动物就不会被黑影吞噬?还有我一直在想如果人工灯光比较吃紧的话为什么不直接用火点燃城市等等;最后表示一个无逻辑漏洞充斥的影片里已经没有足以支撑起它的东西了,也许还能勉强挖一下唯一演技还算说的过去的蟑螂命男主,可也呼一下的说没就没了,什么悬疑什么惊悚全是扯淡的广告模式套路和用意,越往后越能发现这简直就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其实有些片子甭管怎么夸大其词的吹嘘和宣传多数人还是可以通过一些资料辨别出其真正质量,因为好坏都摆在面儿上,如果有正

  • 4、 第七封印观后感
    篇一:第七封印观后感 今天上午,公司网线出了问题,干脆就安心的看前几天就下下来一直没安心看的电影。《第七封印》是前天下的,因为看到一篇介绍,说人临死之前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一时冲动也就下了。 《第七封印》,我觉得这部片子有种宗教色彩。我没有看的很懂,但是看的有点激动。呵呵。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人的脸,对,就是脸。我承认,我是个有点注重脸面的人,第一眼看人的时候首先看的往往都是人的眼睛。《第七封印》就这样对了我的胃口。片中有很多的镜头都是人的眼睛。西方人的眼窝都是有点深陷的,看起来深邃无比。在影片的刻意强调下更显得如此。 安东尼的脸色总是苍白的,从第一次见到死神到最后都是如此。眼睛里总有很奇怪的东西在善良。他是绝望的,还有恐惧。一直都在恐惧着,所以他一直都很不安。即使是在那个黄昏,喝着牛奶吃着野草莓,他说他会记住的那个黄昏,他的眼睛里依然有惊惶。 他是不相信上帝的,至少不是很相信。影片中有一段他对死神说的话,说了很久。我觉得更像是他的自白。他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人们总是在祈祷,却总也看不到那些传说中的神迹,只是凭着一种模模糊糊的信仰罢了。死神就说了一句话,“你在恐惧。”安东尼的情绪突然就转变了,他说,“是的,我在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必须抓住一点信仰。”可能信仰真的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很多时候不可克服,如果有了信仰,至少还可以让自己去相信那一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的东西。在西方,上帝就是这么个东西。可惜,在《第七封印》中,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上帝,我怎么看都觉得恐怖。那样狰狞的一个上帝,更像是中国神话中的怪物。至少也是坏蛋。 片中有一段音乐,没有看到人物的时候我觉得很好听,虽然听起来有点绝望,但是悠扬无比,震撼人心。然而,随之出现的是什么情景啊。那麽多哀哭着的人,鞭笞着前进。他们背负着耶稣,背负着十字架。牧师发表那么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每个人都会死去,一个如花的姑娘,谁又知道明天是不是就是一具苍白的尸体呢?那样健壮的一个男人,没有人知道他还能污染这个本来就肮脏的世界多久。牧师的表情激动的有点可笑。在我看来。那是瘟疫流行的时代,每个人都惶惑不安。他们都跪倒在地,却不知道到底应该祈祷什么。或许应该赎罪?像那队伍里的人一样,鞭笞着前行。但是为什么我听到那么凄惨的哭声?男人的,女人的。
  • 5、 七封信读后感

    七封信读后感(一)

    读完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感慨颇多却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李开复谈了很多现在中国人不重视的品德,首先是诚信。诚信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在世界上便寸步难行。读完之后心里有太多的感想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一项通病,那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地融入到集体中去,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而不能默默地躲在角落。我是一个在陌生人面前十分内向的人,总是不敢表现自己,比如说吧,班里69个人,有47个人都去竞选班委而我却始终没勇气站上讲台。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当然,他还谈到了很多使我们受益终生的优秀品质,比如对学习的兴趣、处理好人际关系等,我就不在一一列出了。但他说的话却是不能只看这一遍的,如果我们多看几遍必定能获益很多。而能做到他说的大部分,那就离成功的人生不远了。

    其实我们也不能只顾自己努力,还要学会跟同学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诚信和自信使我们在社会的通行证,拥有了这两样,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多读读李开复的信,会让我们学会很多。

    读了这七封信我深有感触,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在为人处事方面,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一个人最基本的处事原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诚信和讲信用。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在群体之中是我们在学校乃至在社会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这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团队之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了他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需要我们永远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要想把握机会就必须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客户的批评比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 ,我们可以更好的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威廉福克纳说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它教会我们要挑战自我,开发自身的潜能,给自己设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有人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存折。拥有客观的眼光和独特的思考能力,心里想什么就讲什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人开诚布公,勇敢说不,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自己的意见。这

  • 6、 寻找第七颗星读后感

    寻找第七颗星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金波童话《寻找第七颗星》。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童话,它们让我感到温馨,快乐以及爱。

    《寻找第七颗星》就是书里的其中一个童话,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阿豆豆一只瓢虫。它听到孩子们唱七星瓢虫当它发现自己身上只有六颗星的时候,它就决定去寻找属于它的第七颗星它先去找蝴蝶,想请蝴蝶给它一颗星,

    可是蝴蝶不答应。接着它又去找满天星,虽然满天星是答应了阿豆豆,可是不适应,就摔了下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它悲伤,它坐在湖边,听到了玫瑰花求救的声音,虽然它只有六颗星,可是去依然能够帮玫瑰花治病。而在最后也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有一颗帮阿豆豆照亮的小星星留了下来,使它变成了一只真正的七星瓢虫。

    它在寻找着第七颗星,那我们会寻找什么?缺什么就寻找什么咯!没错,但如果缺少了眼睛,脚,手等身体器官要怎么找呢?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从小因为一次高烧,被迫失去视力和听力。那她的光明和声音,又该如何寻找?虽然她和普通人不一样,但是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强不息:她学会读书和说话以及了解了很多知识,她会五种语言,还发表了很多部作品。在20世纪,她以自己的勇敢震撼了全世界。我觉得,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光明和声音,读书给了她光明,写作给了她声音。其实,有一些东西,需要用心灵来寻找。

    它《寻找第七颗星》使我懂得许多。好似突然的开窍,瞬间的领悟

    寻找第七颗星读后感(二)

    今天,我终于看到了渴望已久的书《寻找第七颗星》,本书是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作者是金波。

    有很多个小故事,小故事基本上是讲发生在动物上的事情的。其中,有一个小故事的名字2020叫《香香鸟》,主要内容是:以前有一只小小鸟,它很漂亮,白天阳光照着羽毛是金的;夜晚月光照着,羽毛是银的。小小鸟正在孵蛋。它孵了很多天,在孵三天,那么小小鸟就出壳了,忽然,有一天晚上,又刮风,又下雨。蛋被飞吹落下来。第二天,小小鸟发现蛋不见了,拼命在找。但是,却没有找到。忽然,有几个小蜜蜂带路,带着小小鸟去到蛋那里。找到了蛋,它开心极了。从刮风那天晚上,小蜜蜂每天都孵在蛋上暖和它。最后小小鸟终于孵出来了。

    在动物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之间的互相帮助,我们也有互相帮助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上课时,还没下课,突然轰隆隆,轰隆隆。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心想:糟了,我没有带雨伞啊,妈妈正在开会,爸爸出差了。没有人给我送伞来。叮叮叮下课了

  • 7、 李开复七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七封信读后感(一)

    上个学期就读过这本由文传学院编印的《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了,当时感触就很大,在组织部内部学习的时候还申请讨论了选择的智慧。大家都谈到很多,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哲理课。

    今天再次打开这本书,有很多要说的,却又不知道从何处说起。辛辛苦苦奋斗了十二年,很不容易地走到了今天,走进了大学,猛然间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脚下的路还有很远很远。今天的社会竞争不言而喻,就这样停止,一切都会从你的身边消失,仅仅只能做个对社会无用,对家庭无用,对自己都无用的无用之人。心里明白,也对自己说过一万遍:go!go!加油!要奋不顾身地向前走!

    一路向前也应有人的指点,李开复博士的话总能告诉我些东西,可能平时会一时忘记,我却提醒自己经常去看看,经常去想想,希望能让道路更加平坦。

    李开复博士说:要从诚信谈起!要从优秀到卓越!要做到成功、自信、快乐!我读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诺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从记事开始,我就被告知,细节决定成败,平时的一举一动最能看清一个人,时时都不能松懈,积极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最好,却一定要努力做更好,不能做到完美,却一定要努力去接近完美!要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要相信自己,努力去拼,努力去博,不畏惧,只是勇敢向前!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只说只想却不做,一切都没用,没有一点意义,行动永远比语言有效果。我也将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不做语言上的巨人,更不做行动上的矮子。

    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总结上个学期,确实还有很多的不如意,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学习。一个学期下来,以各种理由挤掉学习时间的情况不知出现了多少,还是在拿到成绩单的时候才发现不踏踏实实学习是真的出现不了天才的,没有人能只靠聪明战胜别人。付出真的很重要,我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能让自己在某一小方面松懈。在学习上,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上,我应是个积极主动的人;在生活上,我必须乐观热情做一个坚守诚信、正直的人,培养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坚信: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坚信: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加油加油!努力努力!成为最好的我自己就是我的成功!

  • 8、 李开复的七封信读后感

    【篇一:李开复的七封信读后感】

    读完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七封信,感慨颇多却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李开复谈了很多现在中国人不重视的品德,首先是诚信。诚信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在世界上便寸步难行。读完之后心里有太多的感想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一项通病,那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地融入到集体中去,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而不能默默地躲在角落。我是一个在陌生人面前十分内向的人,总是不敢表现自己,比如说吧,班里69个人,有47个人都去竞选班委而我却始终没勇气站上讲台。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当然,他还谈到了很多使我们受益终生的优秀品质,比如对学习的兴趣、处理好人际关系等,我就不在一一列出了。但他说的话却是不能只看这一遍的,如果我们多看几遍必定能获益很多。而能做到他说的大部分,那就离成功的人生不远了。

    其实我们也不能只顾自己努力,还要学会跟同学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诚信和自信使我们在社会的通行证,拥有了这两样,我们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多读读李开复的信,会让我们学会很多。

    【篇二: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七封信》有感】

    带着好奇与希望进入大学,却发现自己很无知,也很迷茫。经过这么多天的了解,看了李开复老师的信之后,我感觉自己开朗了许多。

    首先,要成功必须有方向,最忌讳犹豫不决,那样既浪费时间,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有一个大方向还要有规划,有对现实和许多客观因素分析后做的一个个小目标,在达到目标后也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在实现这些目标之前,要注重培养许多品质。其中诚信占首位,否则免谈精诚合作,诚信是做人之本,在此基础上和老师、同学、朋友们客观沟通,直截了当,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合作更需要诚信,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给同伴,同样也会很多,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快乐。还要满怀热忱,这样学习和工作对自己来说就是享受了,有了这种境界,也就预示着成功了一半了。要自信还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要学会管理自己,认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现在就是不够大胆,不喜欢跟别人表达我的想法;做事缺乏毅力,总是半途而废;缺乏探究意识,发现问题也不去深入思考,肤浅地看一下就以为自己懂了;有时候还会想我们现在学的东西可能没用,或者说不重要但是看完信后就知道了我的想法是错的。所以从现在起我会努力用勇气改变

  • 9、 《亲爱的安德烈》(优秀范文)

    【第1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肯定是“不!”了。

    【第2篇】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

  • 1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首先,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似乎从出生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已经被计划好了,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于是,老师、学校、家长、社会.身边的所有的环境都充斥着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周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们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将性、药、摇滚乐看做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自由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在中国,饱尝着东方文化,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样的生活,有他那样的经历。但是我却想说的是,人生苦短,活的洒脱奔放而不留遗憾,才不枉来人间走这一遭。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认识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对于子女不离不弃的、贯穿始终的爱。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以成家,却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最近好吗?还好啦。钱还够用吗?够。仅此而已。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后让

  • 2023-01-11

  • 2022-02-04

  • 2022-04-12

  • 2019-10-28

  • 2022-01-15

  • 2022-12-18

  • 2023-05-03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1-12-23

  • 2021-12-21

  • 2023-01-16

  • 2023-01-1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23-01-04

  • 2023-02-15

  • 2019-09-19

  • 2023-02-13

  • 2023-02-1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2-12-22

  • 2023-01-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11

  • 2022-04-04

  • 2019-10-29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2024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教您怎么写亲爱的安德烈第七封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