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2024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推荐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共 3547 篇)

  • 1、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优质范文)

    之前看到一段话:人到中年,发现自己能抵御外界侵扰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就是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能够逻辑自洽,有坚定的精神内核,情绪波动时能问一句初心是什么并得到答案归于平静。虽然我还没到中年,且离中年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却很想也拥有这样的一个精神体系,恰好同学送了我一整套哲学的书,我打算一本一本地看,想要从别人的哲学思想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说来惭愧,自工作以来,看书的时间都碎片化了。一方面由于近似于销售的工作很忙,每天都有很多急需解决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讲哲学的内容不像小说一样,需要去不断琢磨,有时阅读中断,再想续上的时候只能重新开始。囫囵吞枣的阅读,又让我对内容只有个大概的体会,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不懂哲学书。当然,哲学的内容想要深刻理解的话,确实会很难。

    这个月看的书叫做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叔本华自己的哲学体系。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哲学体系有着很深的影响。书本中对叔本华的人生经历有过详细地描述,但我觉得略显冗长。于是,我去百度百科,并且精简了一下: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很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我大概是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自己的整套哲学体系,只是觉得唯物主义是对的,所以刚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是不太理解的,有很多地方我都不认同。而且他有很强的悲观主义倾向,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的。

    所以我在开始的阶段,就有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当我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哲学的理解在最为浅薄的层面。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哲学体系和数学体系一样,都是需要严密地证明,在理解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时我应该像学数学时先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进而延申下去,得到定理,得到引理,最后能够发现所有的内容又汇聚到一个或者几个点上。

    不过这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数学体系是以客观内容搭建起来的,抛开最前沿的内容,大家所认同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而哲学体系不同,不同的出发点会导致不同的内容。

    这篇读后感大全是我边读边写的,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不同的哲学体系

  • 2、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范文一

    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大前研一的书都不太一样,有点像自传,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处世态度结合起来。

    整体看起来比较平淡无奇,可能是我最近看了不少他的书有关,类似的说法或多或少的,我在其他书上都看到过。

    不过他认为日本战后企业经营最强者是雅马哈的川上源一还是比较新鲜的,他总结出了川上成功的三大因素:

    理智的好奇心

    行动能力

    向产业化发展

    在我看来,这是一套流程。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是还能保持理智的观察思考;然后才去行动研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从中赚钱。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的能力啊。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范文二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

  • 3、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读书笔记
    读了郭林生编著的《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一书,收获颇多,这本书共十讲,阐述了季羡林老先生安身立命、做人处世、治学态度、家庭伦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哲学思想,对我们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安身立命,要从修养自身开始,做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对他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始终将仁爱存于心间,要心存善念,勤奋好学,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要学会以礼待人,要遵守社会公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知之明、谦虚、仁爱、礼貌、善良、拼搏奋进等等这些良好的品格,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要学会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存世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也好,得到也罢,必须持有正确的处世态度,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要诚信做人,学会宽容,虚怀若谷,要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善于听取逆耳忠言,要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学会适应环境。人只有学会了水的存世哲学,该曲折蜿蜒时就曲折蜿蜒,该坚持的时候就坚持,该后退的时候就后退,不能迁就的时候就奋起,那么人必能适应社会,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伟大宏图。 要在处处皆有剑影刀光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学会三缄其口、宠辱不惊,正确对待世态炎凉,正确看待得意与失意,谨防两面三刀的小人,有难得糊涂的情怀。做人都要经历人世间的各种磨难,要想没有事态变迁之快,有追之不及的感觉,若不想为之而无比痛苦,唯有淡视,才能为三界内匿藏的剑影刀光所不动。 要看清人生种种奢望,仿如镜花水月。人世间有名利、金钱、虚妄、缺憾等各种虚幻的镜像,要看清,不能深陷其中。要用旁观者的情怀做当局者,不为一时的表象迷惑;在生活中要克制贪欲,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对名利应该保持平常心,为学者应该遵守吾日三省吾身的谦恭与真诚;要正确看待人生的缺憾,淡看得失,珍惜短暂岁月,填补人生方圆的缺口;在自然万物中生存,要对自然表示尊重,适量索取,享受生活,安然度日。要走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迷惘之局,为自己找到一个理想之地,潇洒地活。 要有身似浮云心似海的坦荡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心似浮云,纤尘不染,身如大海,坦荡自然的境界,是快乐之道。在做人上,有时忍耐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艺术;老马再无识途日,应变得须变;要潇洒看待当年勇,不受过去羁绊,恬淡自如生活,是勇者中的智者所为;在风风雨雨的人生中,心如明镜、意如止水的境界值得我们去
  • 4、 我的人生哲学 读后感(3)篇
    我的人生哲学 读后感 第(1)篇

    需要心静才能看进去这本书。心如果不平静,书上的内容就是一堆字,看过了没有任何印象。我看这本书时,心静着看大概有百分之九十,思考与领悟估计百分之三十。大师就是大师,但这个称号不能是自封,他需要历史的检验,甚至于盖棺定论,正如封建帝皇死后的谥号,那是用寥寥数字概括他的一生的称号。讲真,我之前没有听说过梁漱溟,可能是自己缺乏文学素养的缘故,他被称为最后一位大儒,是儒家同现代理论的集大成者,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一二。儒家蒙受了众多冤屈,明明是人生经典,却通常被误认为教条主义、迂腐思想,这本书算是正名。看本书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书单神马的不能作为看书指导,因为那是作者喜欢的书,或是畅销书,对于自身来说,参考意义不大。现在我看书,是感觉到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就会去搜索关键词相关的经典书籍或是入门书籍,譬如对推理感兴趣(刚开始看了所罗门的伪证,心理罪等,后来看东野圭吾),就去看大家的推荐,众多书单中共有的一本或几本就是我的目标,看过一本后如果对作者感兴趣,就会看他的其他作品,这样的导向阅读法不会再让我觉得没书看,会觉得对下一本书很期待,因为那是我想去看的。

    这本书对我思想起到了挺大作用,让我有了许多思考,这就是选对的书,书籍那么多,时间很有限,选对书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事。看完就去搜索了梁漱溟的其他书籍,立刻入手了一本,找到一个好的作者也是不容易的事,就不要轻易放过,最好能将他的著作(微信读书上的,毕竟一个大师的著作也是很多的)通读一遍,这样收获会更大。

    之前喜欢看李敖的时候,听过一个学者这样说,我们想了解历史,不需要自己去找材料,读对历史研究很透彻的人的著作就行了,这样可以省很多时间。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再伟大的作者,他的作品不过是他的一家之言罢了,我想,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原因吧。读一本书其实就是去试着接受作者思想的一个过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该是读书最应该遵循的原则吧。

    我的人生哲学 读后感 第(2)篇

    在读到梁漱溟先生的《人心与人生》时,有意查阅其相关著作,发现这本《我的人生哲学》。本书的内容是梁漱溟先生人生哲学著作之外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从人生的意义,到对人的认识,再到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最后是对自己的反思及人生观转变的阐述。梁漱溟先生在《人心与人生》中就写到: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

  • 5、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200字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 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大前研一的书都不太一样,有点像自传,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处世态度结合起来。

    整体看起来比较平淡无奇,可能是我最近看了不少他的书有关,类似的说法或多或少的,我在其他书上都看到过。

    不过他认为日本战后企业经营最强者是雅马哈的川上源一还是比较新鲜的,他总结出了川上成功的三大因素:

    理智的好奇心

    行动能力

    向产业化发展

    在我看来,这是一套流程。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 6、 龙应台的人生哲学_《目送》读后感400字

    龙应台的人生哲学_《目送》读后感400字:

    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以为作家,也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她的散文集《目送》正是阐述了关于亲情、教育、人生方面的哲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人父母都需要经历生死,经历亲情的距离感,而这些只有在有了阅历之后才会明白。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亲情,因为它非常宝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它慢慢的消失,而你无法挽留。

    《目送》中收录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散文,涉及的话题很多,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历程,但主要是关于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离世,给她带来了很深重的打击,第一次感受到了至亲的死亡,之后母亲又失智了,她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觉。从年轻的时候起,龙应台和自己的儿子情意满满的一起生活,但长大了之后,和儿子的距离原来越远,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孤独的感觉,但她明白“不用追”,因为这种状况是无法改变的。而相比自己的人生经历,死去的父亲和失智的母亲不也是一样吗?自己在成年之后也是与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年轻的时候无法体会罢了。

    读后感.

    目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人生终归是孤独的,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自我反思!

  • 7、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篇一:优秀读后感

    三批学科带头人优秀读后感鉴赏

    《周恩来传》读后感(葛沽一中 曹广林)???????????? 2—13 读《教育观念的革命》有感(津南教研室 褚成红)???????? 14—20 读《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心得(津南教研室 刘春玉) ?? 21—23 民主的教育 伟大的人格(津南实验小学 李振芳)?????????24—27 明亮的“黑眼睛”(四里沽小学 李恩璐)?????????????28—29 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有感(咸水沽一中 王爱娣)???? 28—33 走近大师(津南教研室 王金泽)???????????????? 34—35 读《赏识你的学生》心得(咸水沽二中 钟永红)????????? 36—37

    《周恩来传》读后感

    葛沽一中 曹广林

    当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相继离开人世以后,人们发现,倒是生前不那么争邀事功,常常退让,从来没有做过名义上的一把手或跨进接班人行列的周恩来,亲切地矗立在人格境界的峰颠。这并非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老好人人缘好。恰恰相反,无论是对敌斗争还是党内出现的分歧,周恩来都很少能臵身事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他逝世的五十五年的艰难征途上,他竟有近五十年的时间参与党或国家的核心领导。这常常使一些外国政治家和学者感到难以理解(尼克松说这是创了世界纪录),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个谜。

    读完金冲及同志主编的《周恩来传》(一八九八——一九四九),虽然这部洋洋六十万余言的政治传记,只写到建国前夕,但从那丰富、准确、平实的记叙中,多少可捕捉到这样一个消息:周恩来固然是靠他的才干和贡献,赢得人民的特殊尊重,由此为自己构筑起一座巍巍丰碑;还应该看到,在这丰碑的另一面,也记录着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内容。

    从小时候的成长背景来看,如果说,毛泽东富于幻想并乐于用斗争来解决问题的性格,与韶山冲那片封闭的农田和逐步发迹而又有些专制的父亲有关,那么,《周恩来传》则告诉我们,周恩来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那些发挥了巨大潜能的性格,多少孕育于走向败落的封建仕宦家庭、从小四处漂泊的生涯以及温馨的母爱。他幸运地有两个性格不同的母亲。嗣母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有较高的文化修

    养。她年轻守寡,从不外出,于是也不许童年的周恩来外出,整天把他关在屋子里念书。(本文所引事例和文字,均出自《周恩来传》,以下不再注明。)由此陶冶出他的好学、好静、仁慈、礼让。他的

  • 8、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1000字

  • 9、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人生处处充满哲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1】

    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

    一个人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

    我们应当注意在人生重要关头保持思想的记忆。

    由此看来,坚持日记是大有裨益的。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突然空叹。

    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除学习之外的愉快,别无他求。

    我们常常为之操劳的事情,一旦得到它们,它们便不再适合我们了。

    为了获得幸福,就不能要求过多。

    一个人若能放弃对幸福的要求,除了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别无他求,那么,他将获得成功。

    不久,经验又使我们懂得,幸福和愉快时一种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与此相反,不幸和痛苦才是实在的,无需任何中介,我们便可感到它的存在。

    要想使生活不至于太悲惨,最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望太大的幸福。

    生活赋予我们并非让我们去享乐,而是要我们去搏斗去战胜厄运。

    一位粗心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世界就意味着去享乐,仿佛世界上的真实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的才智尚不足以使其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少一点不幸地生活。

    高度的才智根植于高度受容性,强大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感情。

    世上即使最健康和愉快的人也可能自杀,只要他对外在的困难和不可避免的厄运的恐惧超过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就自然会走上自杀的路。

    事实上有时财富反而妨碍幸福,因为保存财富常令人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悬念。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2】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

    1、 自外界得来的幸福;

    2、 自

  • 10、 《人生哲学枕边书》读后感

    我读了人生哲学枕边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公交上,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人们立刻像条件反射一样起来给她让座,她礼貌推辞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让座的人道完谢后,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龙活虎的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了座位,这回他没和奶奶有任何客气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孙子没有谦让,当然没有感谢他的奶奶,他觉得理所当然,在他奶奶看起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可我想到的却是对他奶奶都不会关心,谦让一下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对别人关心,谦让。车上的人把这位奶奶当作自己的奶奶,但她的眼中只有孩子,她的孙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孙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我们就高兴,哪怕你从来关心的就只是自己;奶奶这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用这自以为伟大无私但实际无比自私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感恩之情。

    古话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所以,我们要知恩感恩,这些“恩”包括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 2019-09-23

  • 2022-05-12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11-23

  • 2019-10-11

  • 2022-09-27

  • 2023-04-2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09-20

  • 2022-12-23

  • 2022-04-07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2-02-05

  • 2023-05-21

  • 2022-04-26

  • 2019-09-20

  • 2023-04-0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1-08-18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19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2024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