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家问读后感 > 地图 > 家问读后感,2024家问读后感范文大全
家问读后感

(共 9289 篇)

  • 1、 把酒问青天观后感 把酒问青天心得体会

    刷苏麟线没看攻略打到te结局,又接着看完结局一览的作死玩家上线首先最初对萧成书这条线啊,喜欢的不要不要的,其他支线几乎一直略过,我不管我不管我眼中只有萧成书

    1

    三个线过完了,与以往的玛丽苏和剧情不同,女主性格是一个爱好自由,聪明且有魄力,敢爱敢恨的人(如果按现实来说,我早死了,但确实令人敬佩)

    从上帝角度来看,这三条线,我竟然忘记了我的不容,好吧,他是真的令人想打,他们三个人在不同的剧情都是三个不同的极端。

    慕容楚一个看似柔弱,顺从,实则是腹黑,心机,果断,兄控的机智哥。te中他很理智的放手了,正是映了我的心境,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不是说累了或者想成全她的自由,其实你哄哄我就好了。在看第二部的时候,原来他以为她不会走,然后结果你还真走了多大一个乌龙!但他本人其实非常尊重云,所以选择放手,对于这个结局我能怎么办,你们分个别的样子真的令人窒息。

    苏哥哥,一个为了复仇,甘愿隐藏多年,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敢解释苏家对他的好,他有愧但他也同样渴望被爱,这时候咱们就该出场了,顺着咱们从小时候的一面之缘。到后来的敞开心扉,在he结局中,他放下了。但其实我觉得整个复仇来说,都是咱们小苏苏太固执了,这是一个极端,但同时,他也是有一颗柔软的心,所以在他被咱们误会的时候,我只是有一点点心疼,但绝不赞同他那副死样子。还不如打一架的好,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想跪搓衣板)

    不容,这个就不用说了吧,真的万般嫌弃哈哈哈哈,你说你的立绘那么好看,为什么人设如此崩。但我不会告诉你,其实我也是个变态变态变态(呸!),所以后期还是走了他的线,看到他那副被妹妹误会却不解释的样子,原因只是知道妹妹不会相信他(拍死你好了)这年头,解释一下你会死吗,他其实很在乎妹妹的吧,幸好没有满门抄斩,不然这误会可可解释不清了。钱是死物,只有钱才不会骗你。对吧,但以后你有妹妹有云,你就不会再孤单了。

    或许我们都在等一个,一个相信自己的人,一个并不完美却能让自己心起涟漪的人,即使伤害过,却依然互相取暖的人。那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被人唾弃的疯子,可我的余生,只想有你。

    好吧,我承认这是临时起意,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写的对不对。

    我人生第一个关于作品的长评,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自己,敢于直视懦弱无能的自己,那个拥有极端欲望的自己,即使我被人说是个疯子,但我也想说,小楚楚谢谢你给我的自由和尊

  • 2、 有话问苍天读后感书评欣赏

    《有话问苍天》是一部由美国当代作家杨腓力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因为读者悲痛的来信而开始()对痛苦的解答和研究。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非常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以前不敢看这类书,例如《有话问苍天》、《无语问苍天》,因为心里总想躲避苦难:苦难临到谁都可以,就是别来找我。

    可是今年我家的苦难特别多,在烦闷、忧愁、沮丧、伤心、恐惧之际,不由得思考苦难的意义何在?上帝为什么让这么多苦难临到我?所以我开始对这些书感兴趣,也许这些书会有帮助。

    当然面对苦难,圣经上有很多教导,例如不可含怒到日落、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哀恸的人是有福的、为义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 人若因为我的缘故辱骂你们、逼迫你们、造各样恶言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等等,也确实带给我很多安慰,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上帝给我这么多苦难的目的是什么?我信耶稣、遭受这么多苦难对我有何益处?

    在《有话问苍天》这本书中,书中也描述了教会和世界是怎样安慰苦难中的人的。教会安排探访的人,一般只能说说泛泛的大道理;世界上的人尽量避免探讨苦难和疼痛;也有的人劝我凡事往好的地方想;。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人,探访别人时说些不疼不痒的话,心里盼着探访早点结束,下次再也不想去探访人了。

    昨天听了***2018年11月11日的讲道,主题是要有感恩的心。他说如果他和别人比,能气死。后来不比了,抱着感恩的心,就大大蒙福得安慰,注意这个福不是物质上的、金钱上的。

    受此启发,我也思考我毕业这22年来各种苦难的意义。如果我没有苦难,我肯定不会认识耶稣。我作为1996年北邮毕业的研究生,是当时的天之骄子。如果没有各种苦难,我肯定有豪宅有豪车了,我肯定天天过得悠哉游哉,经常出国旅游,孩子上名校,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上教会学校,我会天天和一帮狐朋狗友吃喝健身游乐,过着这社会上精英的生活。

    但是因为有这么多苦难,我信耶稣了,现在我心中有天堂,将来我可以上天国。而我大学宿舍的一个同学,已经撒手人寰了,留下一栋三层别墅给六七岁的幼子,唉!

    信耶稣也使我更有智慧,更有耐心,更有包容,也更看开世间万象大到国际风云、小到身边琐事。这都是上帝通过苦难给我的祝福。我复何求?!

    苦难,是每个人想躲却躲不掉的难题,但对每个人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 3、 有话问苍天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

    《有话问苍天》是一部由美国当代作家杨腓力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作者对痛苦的认知以及如何应对痛苦的方法,对很多遇到困难的朋友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那些迫害人的、虐待人的,他们的灵魂是多么地肮脏、变态,他们真是魔鬼的儿女!书中的一个苦难者,这样写道自己和虐待自己的人:

    我经历过受害者的命运。我极近距离看见了虐待者的面孔。那张脸比我流着血、死灰色的脸更糟糕。虐待者的脸被一种痉挛扭曲了,看起来完全没有人....在这种情况中,我竟然变成幸运者。我受侮辱,却不侮辱别人。我只是在疼痛的身体内部忍受不愉快的感觉,侮辱你的人却必须先侮辱他们内心的人性观念。他们穿着制服神气地到处行走,陶醉于手上的权柄,对能控制他人的痛苦、不眠、饥饿和失望相当自负。他们所沉醉的乃是人性的堕落,终极堕落。他们要为我受到的折磨付出昂贵的代价。我不是处境最糟糕的一个。我只是一个因剧痛而呻吟的人。我因此感激。这时,我连看儿童上学和在公园游玩的乐趣都被剥夺了。然而,他们一定会面对面照看他们的孩子。

    看到作者这段话,我的心为之一振,真是如此啊!那些制造苦难给别人的人,我能想象他们的脸抽搐着,他们的灵魂在魔鬼的控制下抽搐着、也在肮脏和邪恶中抽搐着。虽然迫害虐待别人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快感,但他们的灵魂却在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据说秦桧、康生这样杀人如麻的人,晚上都睡不好觉,一闭眼,就看见很多冤魂来索命,所以他们的结局是凄凄惨惨下地狱,被神和人共同诅咒()着。

    我是基督徒,不信佛,但我听说佛教描述末世时,说地上有很多半人半鬼的人,我想那些虐待者就是半人半鬼的人吧。

    相反,很多苦难中的人,像我一样,虽然肉体受着很多痛苦,且心中有很多对亲人平安健康的担忧,但我们庆幸的是,我们的灵魂是干净的,我们的灵魂是属于天主的。

    圣经《启示录》2章10 节:(耶稣说)你必将受苦、但不要惧怕。魔鬼必将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牢、以致你们被试验、你们必要受患难十日。你应当至死有忠心、我就赐给你永生的冠冕。

    所以,和我一样处在苦难中的人那,我们要对天主至死有忠心,才能得到天主所赐的永生的冠冕。和永生的冠冕相比,我们在地上所受的这些苦难算什么呢!

  • 4、 答康师傅问

    答康师傅问

    吴萍萍

    非常有幸在华东师范大学聆听了杨焄教授的讲座《美的沉思——唐宋变革与审美异趋》,杨教授以美学视角梳理中国唐宋文化,通过山水画、敦煌壁画、书法、诗词,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讲述它们历史长河中透露出真正的时代价值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杨教授特别提到了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唐宋文化中的瑰宝,在这些诗词当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小故事,以小见大,进而看到整个社会风貌、政治、经济、民生。

    永嘉中学周康平老师提到过一个问题: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认为研究唐宋变革不应从朝代来划分,而以学术划分。某些学者提出学术研究应脱离政治经济等。是否理应如此?

    就此谈谈我肤浅的看法,早在《诗经》中就将政治话题纳入其中,如《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表达对剥削者的憎恨和对朦胧的“乐土”的热爱。《采薇》中“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表达出在艰苦环境下士兵对祖国的忠诚。

    唐诗宋词更甚,唐宋时期,诗人或者是词人大多是活跃于当时政治舞台的士大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担任过官职。比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张九龄、王维。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异常兴奋,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写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唐军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目睹了这一切,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三吏三别。“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仰视百鸟飞,大大小必双翔,人事都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别》“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无家别》“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垂老别》。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揭露“宫市”的腐

  • 5、 叶问影评

    叶问影评(一)

    《叶问》是一部典型的功夫片,甄子丹在片中扮演咏春拳大师叶问。在片中甄子丹的动作潇洒飘逸,有一股大师的风范了。我认为比起李连杰拍的《霍元甲》中的霍元甲的角色要好很多。第一、《霍元甲》没有体现出大师的风范,相反却是争雄斗狠之感觉。完全脱离了本意。《叶问》从开始就是体现出仁者之风范。场景是:叶问与泰山武馆的廖师傅比武,点到为之。

    第二、李连杰现在的影片人物多以反派出现,同时其本人面部表情也趋于恐怖(相由心生),不再是以前《少林寺》的觉元了。回过来看甄子丹,看过其《精武门》《杀破狼》等等影片,越发成熟,感觉更加的沉稳。能够体现出人到中年的稳重,持诚。

    不过甄子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甄子丹的面部表情永远是那么的僵硬,给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因为是功夫明星,眼睛里缺乏一点悲悯之情(见到同胞受苦时表现的不够自然)。如果能够在认真推敲一下人物的内心细节,可能影片就更能传神了。

    看过很多洪金宝指导的影片,总是认为洪金宝的动作指导是那么的贴切,真实与自然。在徐克的神玄,成龙的幽默,袁和平的严谨相比之下,洪金宝的指导感到更真实些,更贴近生活话。在叶问用鸡毛掸子教训金山找一幕,一招一式都是计算到位的。场面震撼,气势恢宏,效果甚佳。08年岁末能见到如此好的功夫场面,令人大悦。

    相比熊黛林和任达华的表现就只能用中规中举来描述了,不过熊黛林的演技还有提高的空间。出场时喝斥武痴林与叶问切磋时的一幕,以及最后赶到比武场的一幕,都是可圈可点的。任达华就没有任何表现的亮点,完全没有入戏。至于金山找的扮演着樊少皇,还算是不错。表现一个粗人的一面还是不错的。脚下的功夫也很好,在与叶问对打一幕中,以及之前挑武馆的场景中,感觉功力很足,不亚于甄子丹。

    林家栋的表现比任达华要好,反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当差的。同时,也道出了一些寄人篱下悲苦。为了朋友,甘受委屈。林家栋表现力很有见地。算是个优秀的配角。至于日本人的表现,感觉还可以。

    全部影片在功夫中开始,在功夫中结尾。《叶问》只选取了叶问大师生平的短短的一段故事来概括大师的一生。不过电影很明显带有延续性,略带连续剧的味道。原因一、没有交代金山找的后续,很明显有续集要说明。原因二、叶问大师的著名的徒弟--李小龙也没有提到。原因三、武痴林的弟弟还没有怎么改变成栋梁之才(续集一定出来)。这些都明显的指向了续集了。我们期待着续集公映。

    影片在黄百

  • 6、 水问读后感

    水问读后感(一)

    青春,是一出美丽的舞台剧,里面的角色跑、跳、哭、笑,配着四季的乐章,他是一段并不轻松的成长过程,被仔细碾碎成无数微小的瑕疵不被允许留下。真正成功的演出者,当有一天他已是台下的观众,忆起他的演员时光,内心将会无限的怀念、充实,他可以从容指导下一位演出者,让他的那段岁月成为传承的经验,年少里所有的东西,我们在此堆砌,有时我竟觉得,简媜的散文更像是一篇篇读后感。她将某一人事或画面具体可观的形象抽象成自己的感悟,于是乎更加凌驾于原作之上。《水问》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从开篇便叙述了这个自己得知的故事,然后声称撰写此篇是为纪念那位女子并追悼自己。也许正如她所言,许多生存于现实社会的人正处于人是活着,热情已死的状态。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通过行文逐渐寻回了那逝去的热情。

    一湖碧水,如今依然荡漾着花城女子不死的柔情。简媜问水,不如说是在问自己。水的波光泛出人世间诸多光景,而那其中哪一种才是属于自己?我们仿佛也在波光潋影中经历了种种传奇,找到了曾经不小心遗失了的小小情感。是任它随波逐流,还是重新拾起,并好好珍藏?溺水三千,有人只取一瓢饮,有人却是覆水难收。简媜用她的笔,让我们再次体会到青春的残存,也让我们和她一起重逢在某个路口走失了的那个懂爱的自己。我相信,那痴守爱情的女子必将魂归于世,庇佑着人间每一场爱恨情仇的上演。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看完水问,遥想自己,童年的我,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是否他们都还存在?童年,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玩什么样的游戏,有着什么样的朋友

    水问读后感(二)

    我国干旱缺水的省份达23个,其中15个处于水荒的边缘,400个城市缺水。8集大型纪录片《水问》,从危机、饮水、生态、利用、分配、治理、节水、文明等八个角度,全面深入探究中国水患的形成及解决办法。纪录片《水问》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

    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类的命脉,水问题不仅关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也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两年制作周期,长达8集的容量,摄制组用一个个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中国最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展现城市生活中的节水困境,披露触目惊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调查结果。

    以前我们都认为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最缺水的地区,人均拥有水量只有311立方米,后来我们发现,我们所在的北京、华北地区、海河流域人均

  • 7、 问学读后感

    问学读后感(一)

    当我读到余秋雨先生《问学》一书谈论孔子的章节时,不禁为之一震,余先生用极其优美的散文笔调,把原本很艰涩的语句,论述得极其简约形象。洋洋洒洒即使用几百万字2020的篇幅,几十本的学术着作也难以论述清楚。但是,余秋雨先生用很凝练的语言这样潇洒地阐述道:

    在找真实的孔子章节中,对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我们的记忆是穿过千年迷雾,去寻找真实的他。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在网上找寻了孔子一生的磨难坎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这段话是何等的精准和优美,说出来即是诗情,写下来不输美感。当代文化研究学者,我看已极少能有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才情和学识。有的学者的论述,会生硬得让人感觉是啃了花岗岩石头,而散文家们,即使有这种化理性为感性的文笔,也少却了学者的学养。余秋雨先生恰恰有着极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又有寻常学者们所不及的文笔,阐述得如此飘逸。而海洋文明呢,余秋雨先生用了彼岸这个意象,很简单,很有想象空间。用任何繁杂的比喻,都没有这种简洁来得开门见山而让人过目难忘。当余秋雨先生论述到农耕文明时,这就更细腻和娓娓道来了,他认为,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乎精耕细作,在乎秋后收成,那就必须聚族而居,因此最容易形成中国自己的分配结构、伦理结构,这种结构经过时间固定、积淀,便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农耕特征,孔子的儒家文化也相应而生。

    看了这本书,我才更深地了解对孔子的一生经历,让我感慨。《问学》这样一本书里,如此高屋建瓴的学术判断和思考结晶,随处可见,虽然当我看到有几篇章节中还不够领悟透彻,但我从中也有些收获。这本书的形式,是采取课堂互动的对话,在书中都是一些北大高材生,然后和余秋雨有问有答,用关键词

  • 8、 学与问的读后感

    学与问的读后感(一)

    我通过学习《学与问》这一课程,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感悟到了许多。

    在这次课程当中,我觉得对我们小学生最有益的是一句话: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我能从这句话当中感受到学习和提问是密不可分的,和对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在这里有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家兄弟,父亲去世了,留下了一块牌匾,上边有学问二字2020。兄弟两人一人拿到了一个字2020,都分别按照上面的意思去做。结果很多年后,两人依旧一贫如洗,原来老大只一个劲的埋头苦学,遇到问题了从不提问,老二却从不学习,天天问别人问题。后来兄弟二人将牌匾合在了一起,很快就发家致富了。

    大家在生活当中,只像故事中的老大一样埋头苦学不好,像老二一样一个劲的提问也不好。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中的问题提问出来,直到找到了答案再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计其数。而我们都一扫而过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从学习当中找到问题,首先就应该自己思考,思考不出来什么头绪再去问别人。

    学与问这一课为了更加帮助我们理解学习与提问当中密不可分的关系,给我们举了很恰当的两个例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提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哥白尼的父母只能简略的说说,但是很含糊。小哥白尼就是在这样子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当中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的;

    我国古代的大学问家沈括,他小的时候学习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沈括对于这个有关于桃花的问题很感兴趣,就跑去问妈妈。妈妈说:可能是一个开花早,一个开花晚的问题吧。沈括对于妈妈的回答很不满意,于是就自己探索其中的奥妙。一次,大人们带沈括到山上去玩耍,沈括发现山上的温度比山下的温度低得多,这才明白其中的奥妙。他就是在探索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成长着,最终成为我们受敬仰的人。

    从这些故事当中,能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习与提问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只有巧妙利用其中的微妙关系,最终才能成为像沈括一样的大学问家。

    学与问的读后感(二)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而今天,汪老师就带我们学习了第23课《学与问》。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说了学与问的观点。这篇课文是由提出观点、证实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果所组成的。

    首先,课文提出观点。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

  • 9、 问孝道读后感

    问孝道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虽做不到卧冰求鲤但父母生日总还是记得的,总会用积攒的压岁钱,为他们准备一份意想不到的小礼物,虽然礼物并不贵重,但看见父母的幸福,我也很快乐。

    可是,当我翻开,《问孝道》的第一页,我就发现我错了,错得离谱,我不但不是一个孝顺的人,还可以说是不孝,做了那么多不符和孝道的事情,如果不是有幸看见这本书 ,我恐怕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

    说实话,第一次看见这本书,并没太用心看,因为书上的一个个黑色的印刷体文字2020仿佛就是在指控的罪刑,不容我争辩,当怀着恼羞成怒的心情看到快一半的时候,才发觉这本书清新易懂,顿入茅塞。重新审视这本书的封面,觉得封面说不上精致与华丽,高山,树木,互相掩映,给人一种自然最原始的感觉,没有一丝人工修饰的做作,是的,孝不就是这种感觉,没有一丝人工修饰的做作,是啊,孝不就是这种感觉,一种发自内心对父母养育自己的感激,自然界中无数生灵又何止人类这一种知道感恩,乌鸦反哺不也是这孝道的另一种表现。

    书中大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富有禅机,引人深思,特别是父母之恩与天地等,对我感触最深,父母就是真心实意爱你的人,从你呀呀学语,到你背上书包去上学,毫不吝啬给予我,付出自己的全部的爱,却从未想过回报。

    也许爱人会因为年华流逝,容颜衰老而抛弃你,也许友人会因为穷困了潦倒而离开你,父母,无论你的丑陋贫困,都会在你身边一如既往的关爱着你,支持着你。所以我会用《问孝道》这本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这微不足到的孝心,去感谢父母不言回报的大爱。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着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当今之世大谈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终极关怀。我们伴随父母走过老年,看着他们肩膀不再坚实,头发日渐花白,甚至不时病痛,但是,他们的心灵经过岁月的洗链,自然发出一种光明,可以烛照烦嚣的世事与人情。老人是人类的宝藏,越有传统的文明越重视老人。国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实在是深富智慧之语。一个不敢正视衰老、病痛与死亡的人,显然是不够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亲的父母面临这些困境时,我们自然会对生命作一整体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确立自己更真实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个人的

  • 10、 天问读后感

    天问读后感(一)

    灯灭了。黑暗如潮水一般湮没了我的视觉。在漆黑的空间,唯有心绪如一只滑过草丛间的飞舞的荧火虫,把黑暗的世界一闪一闪的照亮。有了这一丝光亮的我,把心翅舒展开来,沿着如梦境般的、亦真亦幻的乡间小路飞行。路旁,不时有诗意的灵动的火花闪烁,让我似一个幼年的孩童一般,不时拾拣着这些转眼即逝的文学的精灵之魂。

    透过窗户,天空依然繁星点点。那是神仙们的一双双慧眼吗?看着表面好似寂静,实则却是俗意翻滚的红尘世间,他们在寻找什么?是寻找人世间美好的情惑,还是其他需要找寻的东西?可他们的眼神却为何总带着一丝失望的光呢?

    一片云飘过来,恰好遮挡住我与星星互视的目光,在这时刻,星星――那一颗星星的心里又是怎样想呢?是感慨红尘俗气,找不到亘古就已存在的人类的博爱?还是已经放弃了希望,不再苦苦找寻而无奈地闭上了双眼,并且把内心的悲伤化作了近日连绵的细雨?是否是想用泪水冲洗蒙在人类良知上的污垢,用之浇灌养育他心中那如似雪域之颠的天山雪莲般的沌洁之爱呢?

    风渐渐大了,是不是天神那急切的呼吸?他找到了人世间的爱了吗?星星又露出来了,目光依旧寻视着茫茫红尘。我怎看到目光中那依旧的困惑。难道这么久的无望找寻,依旧不能使他放弃心中的希望。是否千万年前,他与人间真爱有了前世的不散约定?那么,他们留下了怎样的言语和对语,才能相互看清对方,就是自己前世的知音呢?

    难道有时候的雷电轰鸣,暴雨狂啸,就是上天对世间蒙尘的愤怒,抑或是警告吗?可是,又有谁能够听懂上天的告诫和规劝呢?既便听懂,又有谁能改变这个无助的世界呢?失去爱的世界,注定是一片荒芜吗?看看那无边的、滚滚风沙的荒漠,那种失去生命的土地是何等的可怕,爱心做为滋养人类生命的精神,不就是那绿色的植物吗?没有爱心的人类世界,心灵怎不会变成一片沙海呢?这是必然,但不是人类所期望的,不知看到人类自己毁灭自己的行为,人类是该笑自己愚蠢,还是笑自然界愚蠢呢?

    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谁为我们人类来阅卷,做出判决呢?

    我心中的老师就是时间。你们呢

    天问读后感(二)

    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1-12

  • 2023-01-20

  • 2023-04-03

  • 2019-09-20

  • 2023-06-17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0

  • 2022-03-28

  • 2019-10-22

  • 2022-12-16

  • 2019-11-11

  • 2021-04-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3-06-1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0

  • 2022-03-29

  • 2023-05-05

  • 2019-09-21

  • 2021-12-25

  • 2019-09-20

  • 2022-04-12

  • 2022-12-15

  • 2023-04-30

  • 2023-05-31

  • 2019-10-28

家问读后感
家问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家问读后感,家问读后感大全,家问读后感2024,更多家问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