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歪儿的读后感 > 地图 > 歪儿的读后感

歪儿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歪儿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歪儿读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歪儿读后感(一)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像那些给十元的大慈善家和不给钱的聪明人以及我这样有点善意却又不敢善意大发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成千上万的那种弱势群体并非是靠一两个慈善机构一两个小有善心的人就能救活的,要扶持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源于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力道,还有一种精神是要由人的真性情自然地交递的,那些一直被受无视以至嘲笑的弱势群体可不是每一个都有歪儿那份天性和主动,也不是每一个都愿拉下脸放下架子像老夫妇一样讨钱的,没有人的关怀与真心相待,让他们怎么活?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


歪儿读后感(二)

冯骥才先生又为读者塑了一个活泼善良的男孩子,让人眼前一亮,之所以事隔多年,仍能自己记得儿时的事并将之记录下来为为后人欣赏,只因那时一段年少往事委实让他太过怀念太过心酸,太过感动也太过内疚。

歪儿在身体方面有些残疾,但他的心智却是完好无缺的,这又与文中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的冯骥才是个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男孩子,但从他的内心世界,一次次的嘲讽歪儿逗笑歪儿,却无疑又是个心智不全的孩子,而最终是一个健康人被一个不健康人感动,使人们正眼去看待歪儿。

所以,这样的歪儿不歪,是天真的真挚的质朴的普通的。

全文采用了对比、夸张、比喻、似人,更重要的是欲扬先抑,前文写尽了歪儿的丑态,他仿佛真是个活宝,是别人用于消遣和戏耍的摆设,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的价值只在于他自己提供最捧的罐子和最佳的笑料,而对于伙伴的笑话,歪儿自己没数吗?也许他知道,但他从不指责他们,要不然也不会那么乐于奔命;也许他不知道,要不然也不会当母亲伤心地阻止他和他们玩耍时他还那般急切地抛出罐子等待伙伴的呼唤,歪儿知道也好不知也罢,可看在人们眼中的是一种淡然的伤感,这份伤感却被歪儿的纯真善良所替代,所以,我才会由取笑到内疚到惭愧再到和歪儿交心,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歪儿的迷人,他最迷人之处就在于那双总像睁不开的眼睛。

这篇文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歉与感谢,而类似的同样的错却将因年少无知涉世不深而在少年时代屡见不鲜,人因年轻而易失手,但倘若年老后仍怀有愧疚之心也必当是不枉年轻的。


歪儿读后感(三)

之所以叫歪儿,是因为他走路的样子是斜的,而我身高腿长,游戏中我用我的威风迅猛让歪儿疲于奔命,并以此为乐。后来歪儿终于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大哭起来,他的妈妈叫骂着把他拉回家,歪儿离开我们了。

没有歪儿,我们也照常玩踢罐电报,但没有的歪儿提供的罐子,踢罐电报却没那么好玩减色许多。我们猜想歪儿一定在家眼巴巴的瞧着我们玩,却发现歪儿慢慢地打开窗,扔下一个罐儿。我的心刺痛了,迫不及待叫歪儿一起来玩。

当我们俩藏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歪儿的眼睛像晨星一样明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她点亮。

歪儿的眼睛是被谁点亮的呢,是被真心点亮的。

歪儿太喜欢玩踢罐电报了,虽然小伙伴们不照顾他甚至还联合对付,使他没踢罐电报玩,但他的心里一直是惦记和关注着小伙伴们,当听到小伙伴儿的罐不好玩时,主动扔出一个罐儿给小伙伴儿玩。这一扔,让小伙伴儿的心刺痛了,迫不及待的叫歪儿一起来玩。

歪儿回来了,小伙伴儿不约而同的不让他坐庄,情愿让他抓住,大家互相配合心领神会。歪儿用他的真心感动了小伙伴儿,小伙伴儿也用真心来回应他处处照顾他,是心甘情愿的,即使自己受累吃苦也甘之如饴。

歪儿身体弱者,但内心却是强者,让自己成为点亮他人的那盏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被歪儿感动的小伙伴儿们心里充满甜蜜,这时看歪儿,才发现原来他有一双那么明亮又动人的眼睛。而歪儿呢,被小伙伴儿们真心的照顾心里也是甜蜜的,眼睛里自然闪着动人的光芒。

是歪儿主动点亮友谊之光,小伙伴儿们接棒并被点燃了,彼此都被真心点亮。这时,一切都奇妙又美好的发生了变化。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歪儿》读后感


《歪儿》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它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同男孩子玩耍时的游戏风波,文章将男孩子们玩“踢罐电报”游戏从欺负歪儿到帮助歪儿的转变过程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丝丝入扣。文章以“踢罐电报”游戏为线索,串连起了歪儿坐庄——歪儿挨骂——歪儿退出——歪儿回归等事件,呈现了少年生活的本来面目,形象可感。

精美的名家美文,常常能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特点呈现出来。《歪儿》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把握细节是阅读《歪儿》的难点,读透细节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文意。

文章第四段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一细节刻画作用有二: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作了铺垫。写歪儿的善良,“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这个细节折射的是歪儿这样的心理: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的都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么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歪儿的善良就此展现出来了。这一个细节所传递出的宽容和感动,更让人眼前一亮。

《歪脖子树林》读后感300字


《歪脖子树林》讲述的是:树林里长着一棵很美的小松树,由于它的松针刺痛了旁边的枫树,为了不伤害旁边的枫树,所以这棵松树只能歪着脖子长,时间久了它就成了一棵歪脖子树了,以至于它的根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最后枯死了,但它坚持站立着不倒下。在秋天里,这片美丽的枫叶林引来了诗人和画家,但是晚上也招来了狼,当他们烧光了所有的叶子最后发现了这棵枯死的松树,他们直到将这棵松树完全烧光天也亮了,他们安全了。多亏了这棵被遗忘的松树才救了大家。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貌取人”。虽然歪脖子树是一棵很丑的、又枯死的树,但是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诗人和画家,它还保护了枫树。歪脖子松树是美丽的、伟大的

《歪脖子树》读后感300字


昨天,我和爸爸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歪脖子树林》,讲的是一片深林里,有一颗松树和一颗枫树,一天,枫树说:你扎到我了,松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连忙说:对不起,然后,它慢慢开始长歪,渐渐地,他把位置都让给了枫树。后来,在这片树林里面,除了它,其他树都很美。有一天,歪脖子树请来了一位画家,给这片森林起了名字:月牙树。这时,狼来了,快点火,狼怕火,画家想了个主意,拿树枝点成火堆,几只狼不敢靠近,忽然,人们发现了那棵歪脖子树燃烧自己,救了大家。


我看完以后,我特别敬佩歪脖子树,他能时刻为他人着想,非常伟大,最后,牺牲了自己,救了大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它乐于助人的精神。

《“歪脑线”木头桩》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歪脑袋”木头桩》这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一个满身都是皱纹,又脏又丑,尖尖的“歪脑袋”且年龄很大的木头桩的故事,其实如果他只是丑,那到没什么,最让人可气的是:

他很骄傲。他瞧不起周围的小草,他认为自己比谁都高,觉得自己比谁都高明。

他很虚荣。淘气的小男孩用小刀在它歪脑袋上刻了一个鬼脸,夸了他一句,他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一座美丽的雕像了。

他还很自以为事,他唱歌总是跑调,老是用自己编的歌来赞美自己。

直到后来,因为遇见一群快乐的小姑娘,木头桩才忘记自己是一座雕像,才放下了“骄傲”,放下了“谦虚”,甘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头桩。

看看木头桩,想想我自己,记得有一次,我写完作业后让妈妈改,有个地方妈妈说我做错了,我不以为然,也没订正。结果,一年级数学期末测试,我就犯了同样的错误,被整整扣掉了一分,可别小看这一分,当我得知班里这次测试有十几名都是满分后,我后悔极了,这都是因为我平时粗心大意,不够谦虚的后果。

纵观中国古代因骄傲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楚霸王项羽,虽贵族出身,雄兵百万,却因不把平民出生的刘邦放在眼里,导致乌江自刎。

三国时期的曹操,因骄傲而大意失荆州。

魏国的庞涓因骄傲而被孙膑军队乱箭射死……

与此相反,古往今来,懂得虚心求教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孔子常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老子说:“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习近平爷爷在寄语广大青少年时曾说过:“青少年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

如今,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希望的我们,更应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品性,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让自已成为一名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

歪批庄子——读《庄子》有感


最近看了几篇有关庄子的褒扬文章后,有同学对庄子大加崇拜。而我却产生了一种批判庄子的冲动。
庄子的才学,毋庸置疑。一部《庄子》,语言光怪陆离,思想天马行空,而能长时间置于封建士大夫的文案上,甚至长达两千年,足见后世对庄子的崇敬。正如某些人所说,庄子荒诞不经的文字背后,的确隐藏了他一生智慧、哲学思想的结晶。这种结晶,也许就是庄子令人尊重的精神。
不可否认,庄子的确具有大智慧。他有敏锐的眼光、冷静的头脑。他用心灵感知着周围世界,以个人哲学的形式将万物记录下来。这一切在《庄子》中,表现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风格。庄子是智慧的,又是感性的。他深刻体味到当时历史条件下社会风气的堕落、民不聊生的痛苦情况。这样清醒的认识,使庄子在并不成熟的中国早期封建社会里立刻显得超凡脱俗。
但接下来又怎样了呢? 按照常人的思维,在不平的社会之中,庄子已认识到了,觉醒了。不怕你不觉醒,一旦觉醒很自然地要去反抗不平、走出黑暗而寻求社会的进步。遗憾的是,庄子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说得严重些,他选择了畸形的道路去反击不平。他写了《庄子》,一部很难被读懂的、主旨隐藏极深的作品,而不是能广为宣传、作为先进的舆论导向的作品。他走向了田园,过起了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而不是凭自己的才学进行主观的努力,使社会走向前进。从这一角度说,庄子是颓废的。
的确如此,庄子可贵在他没有同流合污。从他自身来讲,庄子是清白的人,是拥有美好的道德品质的人。也的确如此,庄子在《庄子》中阐述了他求得解脱的方法,教会了大家如何在滚滚泥流中保持莲花般的洁白,那就是逃避。但从这一角度来说,庄子又是自私的。他只尽量使自己清洁无瑕,可却从来没有,也不愿努力使整个大池塘变得清澈起来。他只教大家小心翼翼地消极避世,宁愿选择这种吃力的手段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用真才学改造社会、改造制度才是追求光明的正道。而庄子就是不思进取、不求进步的代表。不可理解的是,庄子并不是不为社会所接纳而没有这种机会。在《秋水》中,他本可以出任楚国的宰相。相对于某些历尽艰辛而谋得一官半职的人来说,庄子可真是幸福了。只要把握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庄子可以逐步地从好的方向改造楚国的社会,说不定还能加速中国的历史进程。难以置信的是,庄子拒绝了。理由竟然是他向往清静的田园生活。在这里,我实在是百思不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庄子自觉治国缺乏经略而不敢出山。那么庄子也只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文人而已。而从历史看来,庄子也很矛盾:他一方面痛恨社会的不平,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无可奈何而痛苦。这与《秋水》中的故事又构成了一对矛盾,真是个谜一样的问题。
可怕的是,庄子在历史上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这就是不思进取的逃避精神。具体表现在所谓清高的田园情结。从此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社会有所不满的,时常并不是积极进取,而是去了乡村与田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去悠然见南山了,连孔明也如此。要不是刘皇叔三顾草庐,他大概也准备在南阳躬耕一辈子而成不了乱世英雄了。我不否认田园生活确实有益于陶冶人的情操,也不敢承认这一切都是庄周的错。但庄子对此的确要负很大责任。他率先用自己的文才为逃避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同时,相反的是,那些黑暗的具体代名词,腐朽的封建士大夫们也利用庄子织出的清高外衣而过得舒心起来。捞够了银子,就田园了,就隐士了。最后连清高都成了形容知识分子的贬义词。
我的话确实说得重了一些。但是至少从政治上讲,庄子是失败的,而从其他方面讲,庄子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从某些角度讲,庄子的确很像鲁迅。他们都是富有才华的文学大家。鲁迅与庄周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世界的不公。只是庄周的方式更极端、更不可理解。两千年过去了,庄周的消极避世在鲁迅手上转化为了以笔作枪,孜孜不倦的写作与奋斗。但无论如何,庄子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他的先进与落后都将在历史长河中不朽永存。
庄子实在太有名了,太矛盾了,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是那么独树一帜。我没有理由不对庄子的问题再多说两句。
有人认为庄子很伟大,并据此认为我以上所展现的观点就是不承认庄子的这种伟大,因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然而我不得不提的是,庄子伟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庄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这一点我从来就没有否认过。我也认为,庄子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庄子能够充分而准确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和弊端。他也许是凭借锐利的眼光观察某种社会现象,也许是通过智慧的头脑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地提炼出了本质。联系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庄子其时已步入战国时期,残酷的战争不可避免,中国社会重重的新旧矛盾与冲突不断酝酿,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已初见端倪。乱世造就英雄,也造就了看得一清二楚的鹰眼庄子。总之能将社会黑暗面的矛盾看得清楚的,不在多数,庄子居其一。
第二点是庄子有如椽的笔。从《庄子》流行封建社会数千年来看,先不说思想,他的文笔当然是很好的。他是语言大家,自如驾驭着汉字。同时更为可贵的是他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蘸满了他的思想。虽说意思的确隐晦,隐晦得像我这种水平的人不能看清楚,但大家公认,庄子是将对社会的不满与自己的哲学思想蕴涵在了文义之中,即描绘了一个自己式的精神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庄子要比同时代的孟子、早年的孔子都要看得清楚,也说明了庄子的早熟。
既然庄子如此伟大、如此出类拔萃、如此超越了他的时代,那么我在刚才所写的也只能是对庄子事后诸葛亮式的吹毛求疵:即庄子能做到此固然不易,但他完全可以做得更佳。即使不能改变历史进程,也可成为世界哲学的先驱。但也不仅如此。庄子所做的在当时看来是不合时宜的,他想要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看来也是空中楼阁。因而他选择退出应是无可厚非。但从今天的眼光看,以进步的积极观点看,庄子有点落后退步颓废了。
然而,这毕竟是庄子的缺点。庄子的伟大之处不容批驳,同样庄子的错误也绝容不得掩盖。因此,我很奇怪有些人如此盲目地崇拜庄子,竟然发展到了疯狂爱着他的缺点而不让他人说一句反话的地步。有的人认为,庄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所谓出世的生活态度与作风。假如庄子不消极避世,他就不可能如此伟大,甚至认为庄子的伟大就在于他的脱离社会,等等。关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早已不厌其烦地说过,当然是极其荒谬的。
不论什么人,生下来就活在人类社会中,是社会的一员。他不断地从社会索取,同时也在不停地造福社会。与社会进行物质与精神交换的过程,就是人活在社会上的过程。因此,人生的意义在于不停地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些所谓超然于社会之外的一切想法,都是幼稚的、错误的。如果非要用所谓出世与入世来定位哲学家的话,那我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哲学家应该在思想上、认识上出世,而在其他方面入世。这里说的出世是指脱离社会的现存弊端,跳出现有的条条框框去从大的方面总揽全局,得到更新的认识用于入世的改造活动。入世是为出世服务的,是入世的需要:入世是出世的标准与目的。
由此观之,庄子在出世上做得很好,这值得我们肯定;而在入世上,他的问题也已一目了然,不容半点借口。作为庄子的后人,我们是否也应该努力只做半个庄子呢?

风把人刮歪 读后感(3)篇


风把人刮歪 读后感 第(1)篇

 虫鸣、鸡叫、农忙、丰收、狗吠,村庄、伙伴、童趣,这一阵童年的风吹得我想起最美好的童年,那时我爱的所有人都还在,生命像一场风,我们不知道刮过一个人的生命中已经刮歪几棵树、吹倒几堵墙,吹散多少人。

今日 蚌埠  风雪交加

是夜 这样的季节难免有些伤感 下班的路上一个人静静的听着莫文蔚 想着两年前的冬天 。。。。

只是他还没垂垂老矣 只是他还一个人静静的在白雪中 遥远的跪拜。

冬天该很好 你若尚在场!回过头风已停

所有的人,会在风停之后永远消失?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还是会在风停之后留下来?

风把人刮歪 读后感 第(2)篇

我选书看是只看书名选,不关乎经典,不关心作者,我知道这样是要多走弯路的,我看书是一种心情,只看自己喜欢的,这无疑给自己带偏了。这书选了许久都不曾翻看,一边做着手里的工作,一边翻着微读书架上的书,《风把人刮歪》好奇心来了就看了下来,同事在边上玩着游戏,我就带上耳机听书,依然继续手里的工作,分配给我的内容出乎自己的预料完成了,就索性把同事甩出来的事也做了,不为别的,只为练手,有些时候我看似吃了许多亏,换种心态对待就会有另一种收获。 写个读后感吧,我是要把谁带偏了,哈哈哈......文字是那么的朴实,故事确是细腻的,让我随着刘亮程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也变的更亲切,还有那村里住着白发苍苍的父母,居无定所的我是想念他们的,可有的时候我只有把所有想念便成文字已解思念,我不想父母为我操心,向来只报喜不报忧,也为让他们更放心我过的很好,也把自己养的圆润了许多。

故乡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

故乡的夜空有明亮小眼睛

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父母叮咛的话语就如音乐在耳畔想起

好了,不太会写东西的我,就先写这些吧,什么时候想写的时候在来补几笔。

风把人刮歪 读后感 第(3)篇

刘亮程先生的散文,用词从来都不是特别华丽,也没什么生僻字,全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话”,读起来就像跟他拉家常,舒心,明理,还能养心;读着读着就让人废寝忘食,直到一口气读完才算。

我之所以喜欢这样的文字,是因为同样的环境下,有人的眼里全是苦难折磨,而有人眼里则全是幸福快乐;刘亮程先生的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就是后者。身处“一个人的村庄”,把人畜都能写活,而且带着满满的爱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有真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懂得生活和生命的作者才能写出朴实无华而又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字,让人百读不厌。这不是多有教育意义的经典,但会成为热爱生活的经典文字。

之前买了一本纸质书,细细品味了一个暑假。几年后再读电子版,依然还是爱不释手。我从这些文字里能读出乡土、乡情和乡音,甚至能嗅出到牛羊的味道……炊烟袅袅,黄风漫天,以各种姿势存在着的生命。那里是人人闻风丧胆的大西北,却是我无论如何也割舍不掉的乡土。

强烈推荐!这部作品比欧莱雅更值得拥有。

《不要把生活想歪了》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不要把生活想歪了》。


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犯错的地方。比如我们经常会把电磁炉当成烫的,但是顾名思义,电磁炉电磁炉,只有电磁,没有火,更不烫,因为它的表面是陶瓷的,对电磁和热不“感冒”。还有,牛奶不能跟果汁喝汤一起喝,因为这两种东西里面的成分会打起来,轻的会导致腹泻和呕吐,重的话甚至会造成食物中毒。而洗衣液、洗衣粉、肥皂和消毒液之间的关系跟牛奶和糖、果汁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这本书还给我们讲了解冻猪肉要用冷水解冻、现在的房屋打雷闪电时不用关电视关电脑等好多我们会犯错的地方,让我们把以前我们知识上的一些“雷区”排除掉。


这本书很好看,我在家里除了写作业不看这本书,其他时候几乎一直都抱着这本书。

读后感《歪儿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歪儿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