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1000字。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1000字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200字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 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大前研一的书都不太一样,有点像自传,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处世态度结合起来。

整体看起来比较平淡无奇,可能是我最近看了不少他的书有关,类似的说法或多或少的,我在其他书上都看到过。

不过他认为日本战后企业经营最强者是雅马哈的川上源一还是比较新鲜的,他总结出了川上成功的三大因素:

理智的好奇心

行动能力

向产业化发展

在我看来,这是一套流程。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是还能保持理智的观察思考;然后才去行动研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从中赚钱。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的能力啊。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优质范文)


之前看到一段话:人到中年,发现自己能抵御外界侵扰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就是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能够逻辑自洽,有坚定的精神内核,情绪波动时能问一句初心是什么并得到答案归于平静。虽然我还没到中年,且离中年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却很想也拥有这样的一个精神体系,恰好同学送了我一整套哲学的书,我打算一本一本地看,想要从别人的哲学思想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说来惭愧,自工作以来,看书的时间都碎片化了。一方面由于近似于销售的工作很忙,每天都有很多急需解决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讲哲学的内容不像小说一样,需要去不断琢磨,有时阅读中断,再想续上的时候只能重新开始。囫囵吞枣的阅读,又让我对内容只有个大概的体会,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不懂哲学书。当然,哲学的内容想要深刻理解的话,确实会很难。

这个月看的书叫做叔本华的人生哲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叔本华自己的哲学体系。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哲学体系有着很深的影响。书本中对叔本华的人生经历有过详细地描述,但我觉得略显冗长。于是,我去百度百科,并且精简了一下: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很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我大概是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自己的整套哲学体系,只是觉得唯物主义是对的,所以刚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是不太理解的,有很多地方我都不认同。而且他有很强的悲观主义倾向,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的。

所以我在开始的阶段,就有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当我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哲学的理解在最为浅薄的层面。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哲学体系和数学体系一样,都是需要严密地证明,在理解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时我应该像学数学时先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进而延申下去,得到定理,得到引理,最后能够发现所有的内容又汇聚到一个或者几个点上。

不过这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数学体系是以客观内容搭建起来的,抛开最前沿的内容,大家所认同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而哲学体系不同,不同的出发点会导致不同的内容。

这篇读后感大全是我边读边写的,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不同的哲学体系虽然出发点和内容都不一样,但是结构会不会很接近,就像数学中的很多方向,研究不同的内容,但是结构很像。

只可惜自己认识还过于浅薄,回顾这篇读后感大全,有一种毫无干货的感觉,只是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对内容的思考并没有多少,希望能在今年的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体验。(汤夏荪)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我的人生哲学 读后感(3)篇


我的人生哲学 读后感 第(1)篇

需要心静才能看进去这本书。心如果不平静,书上的内容就是一堆字,看过了没有任何印象。我看这本书时,心静着看大概有百分之九十,思考与领悟估计百分之三十。大师就是大师,但这个称号不能是自封,他需要历史的检验,甚至于盖棺定论,正如封建帝皇死后的谥号,那是用寥寥数字概括他的一生的称号。讲真,我之前没有听说过梁漱溟,可能是自己缺乏文学素养的缘故,他被称为最后一位大儒,是儒家同现代理论的集大成者,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一二。儒家蒙受了众多冤屈,明明是人生经典,却通常被误认为教条主义、迂腐思想,这本书算是正名。看本书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书单神马的不能作为看书指导,因为那是作者喜欢的书,或是畅销书,对于自身来说,参考意义不大。现在我看书,是感觉到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就会去搜索关键词相关的经典书籍或是入门书籍,譬如对推理感兴趣(刚开始看了所罗门的伪证,心理罪等,后来看东野圭吾),就去看大家的推荐,众多书单中共有的一本或几本就是我的目标,看过一本后如果对作者感兴趣,就会看他的其他作品,这样的导向阅读法不会再让我觉得没书看,会觉得对下一本书很期待,因为那是我想去看的。

这本书对我思想起到了挺大作用,让我有了许多思考,这就是选对的书,书籍那么多,时间很有限,选对书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事。看完就去搜索了梁漱溟的其他书籍,立刻入手了一本,找到一个好的作者也是不容易的事,就不要轻易放过,最好能将他的著作(微信读书上的,毕竟一个大师的著作也是很多的)通读一遍,这样收获会更大。

之前喜欢看李敖的时候,听过一个学者这样说,我们想了解历史,不需要自己去找材料,读对历史研究很透彻的人的著作就行了,这样可以省很多时间。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再伟大的作者,他的作品不过是他的一家之言罢了,我想,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原因吧。读一本书其实就是去试着接受作者思想的一个过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该是读书最应该遵循的原则吧。


我的人生哲学 读后感 第(2)篇

在读到梁漱溟先生的《人心与人生》时,有意查阅其相关著作,发现这本《我的人生哲学》。本书的内容是梁漱溟先生人生哲学著作之外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从人生的意义,到对人的认识,再到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最后是对自己的反思及人生观转变的阐述。梁漱溟先生在《人心与人生》中就写到: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不得不说大师终究是大师,人生阅历之丰富,思考问题之深入,让人感慨良多。而我还有太多不曾经历的事情,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无法真正的理解。不过我却也同意梁先生所说,其实人生本没有意义,这些所谓意义都是后天形成的,是我们为自己所寻找的。梁先生说: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可指,如其寻问,就是在人生生活上而有其意义;人生没有什么价值可评,如其寻问,那么不论何人当下都已圆足无缺无欠(不待什么事业、功德、学问、名誉,或什么好的成就,而后才有价值)。人生没有什么责任可负,如其寻问,那么只有当下自己所责之于自己的。我们不应当那么可怜丧失自己,去向外找东西,一切所有都在这里,都在自己身上,不待外求。梁漱溟先生用他一生的经验来向我们解释人生的问题,不过我仍以为每个人终究是不一样的,很多道理哪怕我们都懂,但是真正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情所谓道理其实都不管用,只有自己真正的领悟出来,才可以变为自己的,而不是从书里读来的。*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在这里能有一点,才算是真进步。——梁漱溟

我的人生哲学 读后感 第(3)篇

粱漱溟先生是哲学大家,对人生哲学研究得透彻,对人生看的透彻。尤其是其中坦承自己研究上的一个错误,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令人钦佩!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读梁老这本书有几点感悟:1.人生要自觉而行,否则无异于物;2.成大事、为大家者必不懒散;3.敢于承认错误,尤其是研究成果上的错误,是成大师的前提;4.头脑清晰,表达有条理,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5.朋友信任到什么程度,便会交往到什么程度;6.成功是天,是偶然,失败在我,在我的错误,这就是反求诸已;7.温和的人更靠得住;8.每个人都有他的英雄时代,这便是奋斗的青年时代。

         几句哲理的话:1.乐不难,乐过之后不苦难;2.行动之后不悔难;3.奋斗之后继续难;4.生不难,生而之后不厌世难。

龙应台的人生哲学_《目送》读后感400字


龙应台的人生哲学_《目送》读后感400字:

龙应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以为作家,也是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她的散文集《目送》正是阐述了关于亲情、教育、人生方面的哲思,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人父母都需要经历生死,经历亲情的距离感,而这些只有在有了阅历之后才会明白。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亲情,因为它非常宝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它慢慢的消失,而你无法挽留。

《目送》中收录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散文,涉及的话题很多,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历程,但主要是关于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离世,给她带来了很深重的打击,第一次感受到了至亲的死亡,之后母亲又失智了,她有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觉。从年轻的时候起,龙应台和自己的儿子情意满满的一起生活,但长大了之后,和儿子的距离原来越远,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孤独的感觉,但她明白“不用追”,因为这种状况是无法改变的。而相比自己的人生经历,死去的父亲和失智的母亲不也是一样吗?自己在成年之后也是与父母渐行渐远,只是年轻的时候无法体会罢了。

读后感.

目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人生终归是孤独的,而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自我反思!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篇一:优秀读后感

三批学科带头人优秀读后感鉴赏

《周恩来传》读后感(葛沽一中 曹广林)???????????? 2—13 读《教育观念的革命》有感(津南教研室 褚成红)???????? 14—20 读《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心得(津南教研室 刘春玉) ?? 21—23 民主的教育 伟大的人格(津南实验小学 李振芳)?????????24—27 明亮的“黑眼睛”(四里沽小学 李恩璐)?????????????28—29 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有感(咸水沽一中 王爱娣)???? 28—33 走近大师(津南教研室 王金泽)???????????????? 34—35 读《赏识你的学生》心得(咸水沽二中 钟永红)????????? 36—37

《周恩来传》读后感

葛沽一中 曹广林

当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相继离开人世以后,人们发现,倒是生前不那么争邀事功,常常退让,从来没有做过名义上的一把手或跨进接班人行列的周恩来,亲切地矗立在人格境界的峰颠。这并非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老好人人缘好。恰恰相反,无论是对敌斗争还是党内出现的分歧,周恩来都很少能臵身事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他逝世的五十五年的艰难征途上,他竟有近五十年的时间参与党或国家的核心领导。这常常使一些外国政治家和学者感到难以理解(尼克松说这是创了世界纪录),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个谜。

读完金冲及同志主编的《周恩来传》(一八九八——一九四九),虽然这部洋洋六十万余言的政治传记,只写到建国前夕,但从那丰富、准确、平实的记叙中,多少可捕捉到这样一个消息:周恩来固然是靠他的才干和贡献,赢得人民的特殊尊重,由此为自己构筑起一座巍巍丰碑;还应该看到,在这丰碑的另一面,也记录着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内容。

从小时候的成长背景来看,如果说,毛泽东富于幻想并乐于用斗争来解决问题的性格,与韶山冲那片封闭的农田和逐步发迹而又有些专制的父亲有关,那么,《周恩来传》则告诉我们,周恩来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那些发挥了巨大潜能的性格,多少孕育于走向败落的封建仕宦家庭、从小四处漂泊的生涯以及温馨的母爱。他幸运地有两个性格不同的母亲。嗣母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有较高的文化修

养。她年轻守寡,从不外出,于是也不许童年的周恩来外出,整天把他关在屋子里念书。(本文所引事例和文字,均出自《周恩来传》,以下不再注明。)由此陶冶出他的好学、好静、仁慈、礼让。他的生母则性格开朗,精明果断,有办事能力。周恩来小时经常在生母跟前观看她如何处理家族事务,学得一些办事方法和能力。家庭败落后,迫使十岁左右的周恩来开始扮演?当家人?的角色。熟悉中国民俗风情,明了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这条人生奋斗途径的人都知道,在近代中国,维系一个大家庭的生存与主持国务活动似乎并没有性质上的差异,至少在对?当家人?的性格素质上的要求上是这样。好面子的封建家庭,即使囊中羞涩,各种排场、礼仪、规矩也丝毫不可忽视。《周恩来传》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位少年把亲戚的生日、死期一一记下来,贴在墙上,到时候便去借钱送礼,磕头应酬。这自然需要相当有分寸、有条理的交往能力和对人际情感的细腻揣摩。周恩来从两个已经去世的母亲那里,自然地继承下来的两种性格能力,是他能够扮演好当家人角色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的政治活动家,这或许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毛泽东在他那个家庭自幼养成的,是因为压抑(由于父亲的严格管束)而迫切需要张扬个性的叛逆性格,是习惯于?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环境和需要,周恩来全然没有,他自幼渴望的是安定、和谐与维持,这使他养成善于在?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的处世作风,并使他在后来繁杂的政治斗争中,体现出温和而热情强干,忍让而不失原则,谨慎而勇于果断等对立统一的性格侧面。一个才具不如他的人,如果扮演这些错综复杂的角色,

就会以思想和行动上的不知所措而告终。正是这种复杂而精明的性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何以如此漫长并丰富多采。——这句话是尼克松说的,我觉得还算准确。《周恩来传》的作者记叙传主早年的生活,不失时机地突出他的两个母亲对他的影响,不知是否也试图要说明这一点。

辗转漂泊清江、淮安、东北、天津、日本,是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对其人格个性的影响,不只是通常所说的丰富阅历,开拓胸怀。从《周恩来传》的记叙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传主这样一种心理历程:从对家族的伦理情感的渴求,走向对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的探索。

十六岁终于走出韶山的毛泽东,无疑有一种摆脱了空间和心理上的局限的轻松和亢奋,自幼漂泊的周恩来,则始终承受着浓烈痛苦的怀乡思亲之情的折磨。与怀乡思亲相伴而生的,是对和睦的群体关系的寻求。这或许是一种情感转换吧。但是,传统有志之士的激励(在东北读小学时,课余爱读《史记》、《离骚》),对山河离乱的国家命运的忧患(东北特殊的爱国气氛对他的薰染),以及自幼养成的责任心,毕竟使这位十五、六岁的少年,达到了这样的人生观:一个人不能脱离公众?象草木禽兽那样靠自己生活?,因而为集体?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从不吝惜时间和精力,为朋友,为集体办事,赢得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同学录》中有关他的评语是:?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可贵的是,周恩来这种急人好公的利他行为,很少有外在的功利色彩,不是眼下人们爱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诚实地表达过这样一种心情:?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别人视之为?愚?,他则觉得?倍有乐趣存于中?。好一个?乐趣?,他的?服役?,全然是一种品行本色,是那包裹不住的道德情感的自然流泄。正是从重道德情感的周恩来中自自然然地走出了一个重群体义务的周恩来。这就注定了他在一生风雨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割不断自己和社会、和朋友、和事业、和使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年轻时在自己的精神几近崩溃的关头,他也会因情感和义务的召唤,从痛苦绝望中挣脱出来。这一点,我们感谢《周恩来传》的作者提供了他旅日期间的一篇日记。这篇日记反映,由于他初到异国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加之家庭窘境的打击,还有前景未卜的入学考试,周恩来曾考虑用当时日本流行的佛家?无生?的思想来解脱尘世的痛苦。但是,?闹了多少日子,总破不开情关,与人类总断不绝关系。虽不能象释迦所说‘世界上有一人不成佛,我即不成佛’那么大,然而叫我将与我有缘的一一断绝,我就不能,那能够再学达摩面壁呢??

上述出于性情本色的集体主义义务感,日后便十分自然地溶合入这位后来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的人格基础。在革命的队伍里,虽然都有一致的信仰,并肯为它献身,但有这种人格基础,和没有这种人格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不乏骄躁、浮华、虚荣、盲动,而周恩来却总是显得那样的真诚、平实和坚韧。而且他给人的印象也不

篇二:《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小人物,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篇三:杨绛《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我们仨》

一、 基本信息

二、目录与摘录

第一部 我们老了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添加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么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有人烟的去处,但看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p13)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p14)

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p14)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p17)

(一) 走上古驿道

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p18)

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p20)

等待是很烦心的。我叫自己别等,且埋头做我的工作。可是,说不等,确是急切的等,书也看不进,一个人在家团团转。(p20)

因为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p23)

(二) 古驿道上相聚

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p28)

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p30)

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得很。(p36)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p36)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 1

走了一年多。(轮回)(p38) (三) 古驿道上消失

我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p45) 我知道梦是富有想象力的。想念得太狠了,就做噩梦。(p46)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p50)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p51)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p53)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p53)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p67)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p68)

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p73)

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阅历)(p73)

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p75)

各持异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p98)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他的父母。(p98)

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无人可问。(p109)

能自给自足,就是胜利。…同甘共苦,胜于别离。(p112)

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p121)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p122)

不过我们都很妥协…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p144)

屋子虽然寒冷,我们感到的是温暖。(p145)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p150)

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p155)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2

人世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p164)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p165)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p165)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三、自评与感悟 作为耄耋之年老人的回忆录,本书哀而不伤,以简洁明快、朴实无华的文字叙述了“我们仨”的岁月。杨老和其丈夫的故事,教会我们怎么去爱,怎么处事。“我们仨”的故事,即使只剩下追忆,却温暖依存。书中前两部分贯穿着杨老的梦境,人生如梦,也许这一场场的梦是杨老的寄托,她不断寻觅,最后一切都如梦般消逝,只剩下她一人。书中第二部分多次写到柳树,柳树的四季变化正是人生的轮回,而这也承载着杨老一生。对于“我们仨”的回忆,主要集中于书中的第三部分。没有过多的感伤,如实地把那美好的岁月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图片让我们更真实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

家庭、爱情、人生等等,在杨老的笔下显得那样温暖。更加懂得生活是一种态度,若能如杨老般温和开阔,人生定是另一番滋味。

四、相关书评 1、平心而论,在2003年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同日而语的,不过就书论书,如果单从《我们仨》一书来看,与杨绛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显然并非特别出色,读后甚至还会让人稍有失望之感。但杨绛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仍然让人无话可说,而即使这样小众的文字也居然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目标,这就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了。我个人认为,《我们仨》之所以创下如此出人意料的市场业绩,一方面固然与作者德高望重的人气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钱钟书先生早在80年代末即因电视剧《围城》的轰动,而一跃成为当代中国顶级的文化名人。这就使得《我们仨》作为一部披露名人家庭生活的传记,而格外具备了一层揭秘的色彩。其实对于这本畅销得让人目瞪口呆的小书,我比较倾向于郑勇先生的观点:“这本9万字的小书,竟有52幅插图,总的印象是出版社的创意比书的内容好。而图书制作又比创意好。”

2、《中国时报》之“2003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推荐《我们仨》的理由是:“九二高龄的杨绛,以冲淡平和的笔调记录了她与钱钟书及女儿钱媛相守六十三年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与她一同沉浸于苦难中的幸福,以及快乐与忧伤相互倚伏的人生实境中。书中同时收录了三人往来的文字、书信及图画,不仅如梦似幻地道出挚情难断的依恋及招引,在清丽幽默的文字中,也缩影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

3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读后感800字


我最早知道稻盛和夫这个人是在2012年,那个时候正是我所在的企业弈学园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即将走出西安,去往北京、上海发展的关键一年。可以说,稻盛和夫的哲学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得弈学园有了更为长远的眼光,才成就了后期的辉煌。

在2012年,弈学园把稻盛和夫的哲学引入了企业管理,从管理层到基层,全员学习稻盛和夫哲学,也是在那个时候,弈学园有了走出去的想法,即将开启围棋普及新篇章。

2013年,弈学园正式进军北京,开启了更大范围的围棋普及教育。如今,弈学园已经遍布全国数十个城市,学生人数也早已超过了万人。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学生、家长从学习围棋的过程中有所受益。

2018年,弈学园从线下走向线上,以嗨小蜗围棋之名开启了线上围棋之旅,经过1年多的发展,学员已经过千人,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围棋这一古老的中国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弈学园的发展过程中,稻盛和夫的哲学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稻盛和夫的哲学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个人。

2019年8月5日,目标管理大师易仁永澄老师组织了《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的领读活动,我果断报名参与。

这次的领读活动,与以往有所不同。以往都是永澄老师亲自上阵,这次是永澄老师书写了领读稿,由专业的播音员进行语音领读。少了永澄老师老妈子附体的亲自讲解,氛围上有点儿不太一样,不过,多一些尝试总是好的。

从领读活动群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伙伴们的积极主动,打卡,交流,气氛相当融洽。

从这次参与领读活动中,我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稻盛和夫是一位普通人,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联系作为普通人的一员,我也可以不断挑战自己,成就新的辉煌。

第二,办法总比困难多。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都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办法去克服这些困难,只要用心用爱,一定可以得以解决。

第三,积极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不去挑战一下,怎么知道做不到?

稻盛和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看你怎么去看待。

推荐阅读《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相信这本书会让你的人生从此有所改变,向阳而生。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人生处处充满哲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1】

痛苦是某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

一个人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

我们应当注意在人生重要关头保持思想的记忆。

由此看来,坚持日记是大有裨益的。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也还是自己伴随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突然空叹。

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除学习之外的愉快,别无他求。

我们常常为之操劳的事情,一旦得到它们,它们便不再适合我们了。

为了获得幸福,就不能要求过多。

一个人若能放弃对幸福的要求,除了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别无他求,那么,他将获得成功。

不久,经验又使我们懂得,幸福和愉快时一种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与此相反,不幸和痛苦才是实在的,无需任何中介,我们便可感到它的存在。

要想使生活不至于太悲惨,最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望太大的幸福。

生活赋予我们并非让我们去享乐,而是要我们去搏斗去战胜厄运。

一位粗心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世界就意味着去享乐,仿佛世界上的真实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为他们的才智尚不足以使其战胜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少一点不幸地生活。

高度的才智根植于高度受容性,强大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感情。

世上即使最健康和愉快的人也可能自杀,只要他对外在的困难和不可避免的厄运的恐惧超过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就自然会走上自杀的路。

事实上有时财富反而妨碍幸福,因为保存财富常令人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悬念。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2】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

1、 自外界得来的幸福;

2、 自心灵得来的幸福;

3、 自肉体得来的幸福;

叔本华观察人的命运中的根本不同点,可分为三类:

1. 什么是人?人格?

2. 人有些什么?

3. 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1指是先天的;2、3指后天的;先天的赐予,对人生快乐与否影响之大和深刻超过后天对人的影响。

高贵的出身不如伟大的心灵;

人的内在生命性质是使我们心灵满足的直接源泉,我们整个感性、欲望和思想使我们不满足,直接的源泉也是因为我们内在生命的性质。

环境只不过对我们产生间接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外界的事件或环境对两个人的影响各不相同。

即使环境相同,但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

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是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

正因如此,世界相同,各人却大异其趣;

乐观人眼中的可笑,忧郁人眼中的悲剧,恬淡的人看来却毫无意义;每一个人对相同事物的看法甚为不同。

【感】

水中花,镜中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的思想就是你,我思故我在。

【摘】

我们都为自己的意识所限定,你不会成为别人,别人也不会成为你,因此,外界对你的帮助不会有多大作用。

在现实中,各人身份不同,但是内心里,大家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着渴望和焦虑。

无论身份、财富的不同,但内在里的快乐和欢愉却差异不大;我们都是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活到死而以。

【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通过古人的千古绝唱,可以感受到诗人发自内心的在生命的过程中郁积的悲欣交集,这种情感是感人至深的,令读者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们在人生的过程中,为命运渴望和焦虑,集忧患和困厄于一身。

【摘】

人的意识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事物,超过形成意识内容的外在环境。

生命的实在客观的一半在命运中,另一半主观的却属于我们自身。

任何人决不能超出他的个性。

我们虽能获得快乐,事先就由我们的个性决定了。

尽管人有一半是动物,但是心性高,可以提升自己,超越感观嗜好。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事是他的心灵,虽然我们青年时不了解。

我们的幸福大半依赖我们本性是什么,我们个性是什么,所谓命运一般只我们有些什么,或我们的名声如何。

如果内心富有,我们就不会多求我们有些什么了。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

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康的体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因为人最重要的在于他自己是什么,因为当我们独处时,也还是自己伴着自己,上面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人能给你,也没人能拿走,这些性质比我们所能占有的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别人看我们如何来得重要。

2004-3-22 记

因此,我们生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的人格,如果没有其他原因,人格在任何环境是不变的因素。

2. 人格,或人是什么

【上章】

人是什么比他有什么和他人对他的评价更影响他的幸福。

【摘】

在内在品格里,最能给人带来直接快乐的莫过于愉悦健全的精神;因为美好的品格自身便是一种幸福。

能够促进愉快心情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便是运动。

幸福基于精神,精神的好坏与健康息息相关。

只要看我们在健康强壮时和缠绵病榻时对同样的外界环境和事件,看法和感受的不同即可明白。

我们幸福或不幸,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对其的看法。

伊辟泰斯特说:人们不受事物的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的想法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幸福的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

只有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牺牲健康,不管它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时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还重要。

叔本华人生哲学读后感【3】

第一遍读完了此书。

感觉不知所云,再三的翻阅,才有收获,这是我才觉得,哲学的魅 力就是思考。

不断的思考,才是发现真理的本质所在。

我十分喜欢这种感觉,就像哥伦布发 现新大陆一样的兴奋。

哲学脱离人生, 将成玄虚; 人生脱离哲学, 将无定位。

这是封面上的一行字,启发尤甚。

再年轻几年,一提到哲学就觉得是神经病人所为。

前半句,年少轻狂,不懂世界的复杂,根 本没体验什么人生,我们以为的哲学都没有跟人生联系,所以我们觉得空。

这是我这几年来 慢慢体会到的,跟人生结合起来,才发现哲学实实在在,好不玄虚。

而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 始,所以对于后半句,我还需慢慢品味。

大师作品,就是精炼提要,一语道破。

而细读此书 之下,我觉得作者是深味哲学的乐趣的,本身也是身体力行,在日常贯穿哲学的思考并且运 用自如的。

一个哲学教师本身需要充满活跃的思维活泼有趣,能够登高而临下举重若轻,才 能让学生有喜欢学习的前提。

作者在文中提到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就是凡事保持好奇。

哲学就是培养智慧、 发现真理、 印证价值。

而智慧有两点:完整与根本。

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思考习惯、力求知行合 一,我们即可慢慢提升哲学素养。

由于每个人都必经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向度,因此 哲学的思考就是要将三个向度连贯起来, 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 刹那生 灭的过程之中而已。

即有一个动态的升华过程,不断回望及展望。

在行文当中,谈到西方的神话和悲剧,以及一些代表性哲学人物,能够抓住其最核心的 部分深入浅出进行生动讲述。

如讲到苏格拉底,既不是大幅描写他的辩论,智慧的闪光或者 苏格拉底的趣事,而是选择讲述苏格拉底为坚持真理放弃逃跑机会,面对死亡的从容。

苏格 拉底喝下毒酒,交代朋友帮他献一只鸡给医神,就离开了人间。

在希腊时代,若人久病而愈 须献一只鸡给医神, 即苏格拉底将死亡当作痊愈。

作者讲到存在人物的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 指出克尔凯郭尔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存在从名词变为动词,凸显人的自由选择的内涵。

在介 绍尼采时, 作者谈到尼采提出人的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

骆驼代表听从他人指导、 刻苦磨练,而狮子代表由自己负责、自己作出决定,婴儿代表心灵重新回到原点,可以重新 出发。

雅思贝尔斯则指出:人生的三大界限是身体、心理、灵魂。

讲到加缪,作者选取了他 的作品:

《异乡人》 (小说)《西西弗的神话》 、 (哲学散文)《误会》 、 (戏剧)《瘟疫》 、 (小说) 。

而谈到中国哲学, 作者借用其师东方美的观点, 认为中国的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 以《尚书 洪范》为永恒哲学的代表,而《周易》为变化哲学的代表。

这样的双轨配合,既 可以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用于创新。

读到这里之时,我想起政治 里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颇有共通之处,又想到一轮明月依旧普照,长江和黄河从上 古川流不息生机勃勃。

中国哲学在动与静、收与敛之际,着眼于在每个当下都有充实之乐。

这与加缪的一些观 点也是相通的。

加缪指出:不要只注意到别人也共同注意到的事情,我们固然与他人有一些 共同的关怀,但不要忽略生命中最特别的部分。

一个人越是能够注意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节, 就能够活得越充实。

在讲到儒家的风格之时,作者也是批判人性本善而倡导向善,而所谓善,是指人与 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即康德所言: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别人为目的。 坚持择善固善论。

择善须考虑三因素:①自己内心感受;②对方期望;③社会规范。

随择善 而来的要求有两个:

(一)经常反思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 之间的适当关系。

喜欢哲学喜欢静静的思考即便人生道路上充满荆棘当走过那一切的时候就算是我一无 所有我还有那闪闪发光的思想。

《人生哲学枕边书》读后感


我读了人生哲学枕边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公交上,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人们立刻像条件反射一样起来给她让座,她礼貌推辞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让座的人道完谢后,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龙活虎的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了座位,这回他没和奶奶有任何客气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孙子没有谦让,当然没有感谢他的奶奶,他觉得理所当然,在他奶奶看起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可我想到的却是对他奶奶都不会关心,谦让一下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对别人关心,谦让。车上的人把这位奶奶当作自己的奶奶,但她的眼中只有孩子,她的孙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孙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我们就高兴,哪怕你从来关心的就只是自己;奶奶这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用这自以为伟大无私但实际无比自私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感恩之情。

古话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所以,我们要知恩感恩,这些“恩”包括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读书分享2024


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您也许正在阅读作者钟放写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读书分享2024”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读书分享2024【篇一】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三年了,成长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工作时间长了,慢慢觉得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一直把做好工作看成是对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好份内工作。读了稻盛先生的《干法》,忽然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和意义: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可以起到锻炼心志、提升人性的作用,长时间不懈的工作可以磨砺心志。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工作舞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

稻盛先生说,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机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忍受任何艰苦;只要不懈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卡耐基曾经说过说:“除非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否则永远无法成功。”在我们周围,听到的多是报怨和无奈,谈得最少的是工作的开心和乐趣。其实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对每天做过的事情,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就可以避免工作上的失败,并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个岗位,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它的全部,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持有随时感谢心态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总是说尽力而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说尽力而为。我们可以原谅这种说法,但不能原谅这种做法。做任何事情不能本着尽力而为,竭尽全力是我们工作所要达到的境界。古语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在工作上树立必胜的信心,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成功的机会是不会错过的。想到困难,正视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斗争过程,就像稻盛先生所说: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人生和事业成功的最强动力。专心致志于一行一业,不腻烦、不焦躁,埋头苦干,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坚持不懈;只要你坚持这样做,就能造就优秀的人格,而且会让你的人生开出美丽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看起来平凡的、不起眼的工作,能坚韧不拔地去做,坚持不懈地去做,这种“持续的力量”是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基石,才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才是真正的“能力”。将努力变为“持续的力量”,就能让一个“平凡的人”变为一个“非凡的人”,就会拥有强大的能量!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每天每日勤奋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认真态度:必须注重细节,比道理更作重要的是重视经验,不厌其烦,持续、专业地工作。在工作中有很多用橡皮擦绝对擦不掉的事情。抱着“错了改改就行”这种想法做事,小的失误就会频频发生,其中就隐含了导致无法挽救的重大错误的危害性。平时就要用心做到“有意注意”,不允许发生任何差错。贯彻这种“完美主义”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每天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我要在日常的简单工作中不断寻找创新点,使工作中的每件平凡事都能有闪亮之处。只要肯开动脑筋,就可以想出许多又快又好的方法。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

让我们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工作权利,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积极主动,敢干挑战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身工作的潜在职责,主动承担责任。

稻盛和夫在有生之年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稻盛先生用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行正道才是人生的王道”,奉行“六项精进”是人生成功的保障。稻盛先生指出——为磨砺灵魂,提升心志,以“利他”之心为准则,倾尽所能,日日“精进”,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也是最引以为荣的活法。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读书分享2024【篇二】

给自己一颗定心丸,让自己彻底的清醒,彻底的明朗前方的道路,以及行走的姿态。让自己的心,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从现在,从此刻。

你向神祈祷了吗?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感觉的伟大,都是那么卑劣的微不足道。稻盛和夫,如此简单朴素的话语,勾勒出一个不断奋斗,不屑世俗的身影。有多少种不可能,就有多少种奇迹。“年轻时的苦难,花钱也该买。”这句话太真实,太直白,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拥有这样的心态呢?“用格斗的气魄”,想想来自己曾经多么的轻狂的称自己气魄非凡,可真正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用格斗的气魄去完成的事情——。我不得不为之感到惭愧。不断地告诉自己,要活的精彩!平凡,非凡……丰富自己的生活,无论从工作上来讲还是从学习钻研的角度上讲,要精彩,就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喜欢这样的信仰,我相信,如果真的到了向神祈祷的时候,那么神也自会护之于臂膀。

现在满大街听到的统统是抱怨,无法想象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抱怨,将会变成怎样。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努力的争取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在充分的自我放纵。如此无用功,却如此受青睐,可见这不是一个时代造就的。而是人类本身所带有的“高能量品质”吧。

做自然型人才,高调自己的目标,低调自己的姿态。悄悄地把愿望装进潜意识,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创造非凡。开创一种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新生活。干法,给我的冲动也好,野心也罢,但是它让我豁然开朗的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总有一种方式能成功,而这种方式能让任何人无差别成功。稻盛和夫,谢谢你的阳光。《稻盛和夫的最后一战》读后感读《稻盛和夫自传》有感干法读后感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读书分享2024【篇三】

1.回到原点,”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任何经营行为都不能违背社会一般道德标准,如诚信、正直、不贪婪、不给他人添麻烦。

2.“以心为本”的经营。企业经营围绕着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点展开。其归根到底是在企业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全员以主人翁意识工作。

3.共生循环思想。保持人与自然界平衡的基础下,使人与自然界保持良性循环,和谐共存。

4.制定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使命和愿景。旨在明晰企业的目的、意义和目标。

5.将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植入潜意识层面。头脑中不断描绘愿景出现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就能把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植入潜意识层面。事业成功的原动力在于面对艰难险阻时候必须坚定信念,抱定必定成功的强烈愿望。极好的机会都隐藏在平凡的情景中,他们只能被有强烈目标意识的人发现。同时,要以将来进行时看待能力,对于无能为力的事情也要唤醒潜能。

6.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7.付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为了实现理想,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勤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因此,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要愿意付出努力,而且永不退缩。长远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心中要拥有这样的信念:如果不放弃,就不能算失败。

8.不断创造新价值。创新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创新是终身的习惯。企业领导者必须保持创造性的心态,还要经常引导部下寻求新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日积月累,每日有细微的进步,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工作,都要时刻不断地改善,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的好,后天的工作比明天好。任何伟大的创造,也正是从这种永不满足于现场的精神中产生。

9.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合费用支出最小化。独创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即把公司分成一个个小的“阿米巴经营”的小集体中,实行“单位效益时间核算”。阿米巴设定的主要目标,不是常识的“成本管理”,而是“附加价值”。此外,追求“按照所需数量购买所需物品”,争取零库存,降低库存等费用。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读书分享2024【篇四】

知道稻盛和夫是听翟鸿燊老师的视频,提到做人、做事、做企业,说到稻盛和夫的《活法》和他的两家五百强企业——京瓷和KDDI,如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依旧每年托钵修行。

而后找这本书一直没找到。再后来,一次财经频道请稻盛和夫做客经济论坛,是他第二次参加这个节目,也是我第二次听到和他有关的信息。电视上看到的他,谦逊有礼。提到了自己做人做事的哲理,以及如何挽救濒临倒闭的日航。当时不太明白,不确定他提到的那么简单的哲理,就可以挽救一家看似没救的企业,而且是他从未涉及过的行业。节目最后,老先生送给财经频道两个中文字‘至诚’,让人印象深刻。据说第一次作客财经,送的四个字是‘敬天爱人’。越发的,《活法》和他的作者在我的心里神秘起来,那本书里,究竟蕴藏着怎么样的人生哲理。

如今,第二遍读完这本书,像从未读过一样,只因为这些哲理和做人做事的方式,在现有浮躁的社会里太难看到。自己好似也被麻痹一般,屡屡忘记书中最简单至诚的道理。

坐在这里一行行码下自己的心得,秋日明媚的阳光正照着窗台的花花草草和床上的被褥。平静美好。我想,很多事,都不必太着急了,如同书中所说,精心过好今天即可,自能看到明天,精心过好明天,自能看得见未来。

敬天爱人——稻盛和夫在受邀后最常送人的四个字,敬畏上天、关爱众人。这四个字源自日本近代史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其中西乡隆盛对中国王阳明的阳明学说有深刻的体会。王阳明是一个非常清正廉洁、清心寡欲的人,他常说:如果是位于人上施政的话,必须是那些不贪钱财,不求回报甚至能够舍却生命的人。阳明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西乡隆盛主张学习阳明学应‘自得于心’,也就是‘知行合一’,如此,才能达到敬天爱人的境界。

阳明学归纳起来,就是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最喜欢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像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最纯洁的良知,它像24小时工作的哨兵,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与人为善自不必说,即使是做尽坏事的人,其实他的心底也会有起码的良知。违背良知所以做错事,但不代表他就没有良知。为什么会违心做自认为不对的事,书中也有解释‘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害羞的事,便是良知指引不对的事。对己,要自律,物质上的匮乏终会过去,但精神上的不一样,会如影随形跟随自己一辈子,不必因为物质,而迷失自己该有的良知。 书中对于做人的态度也有个清晰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没有热情也是万万不可的,所以有了能力,也必须爱上自己的事业。然而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我觉得思维方式和一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态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这个方程式里,热情和能力都是零到一百的分值,唯有思维方式是付一百到一百的分值,三者又是相乘的关系。所以一个人的热情和能力即使再好,若是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也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你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

道理简单,人们总喜欢复杂,而摒弃简单的真理。心有所想,你总会成为你想象中的那个人。勇于思考未来,基于现实不逃避,实现心中所想。

梦想很重要,要静下心来在心中勾勒,勾勒出它的轮廓、细节、背景、再为其描绘美丽的颜色,让它在头脑里行程清晰的印象,那么,你看到的东西就能做成。

你想要做某件事,产生这种愿望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证据,证明你具备将这种愿望变为现实的潜在力量。人们不会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不会产生超越自身素质的、不切实际的愿望。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够描绘成功的过程和情景,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就极高。闭上眼睛想象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书中处处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哲理,每段话都发人深省。核心思想就是,遇到要抉择的事情时,需要当机立断。当机立断的依据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再深层次的矛盾,个人、团体、政府、国家之间,看似复杂的矛盾,都可以回归到‘作为人,何谓正确’。

天堂秀这部电视剧里,苏绣界的师祖对天堂秀迷失海外而深表遗憾,但退后一步来看,天堂秀不论在那个国家,都不影响这个旷世之作的伟大,无论在哪里,人们看到它,自会啧啧称奇,它始终代表苏绣业,代表中国,代表世界,代表人类文化在某个领域的一次飞跃。所以,它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

绕的有些远,《活法》这本书需要反复揣摩,仅仅看了两遍就写书评,难免太过仓促。我的格局和视野,还很难对这本书有个完整的概括,只是边边角角的说些自己的心得罢了。这本书,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启发,无论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工人,一个职员,一个学生,一个父亲,一个企业家,一个管理者,一个政客,一个医生,只要你是一个人,通读这本书,总会汲取到你当下最需要的。

《听季羡林讲述人生哲学》的读后感1500字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一生忙忙碌碌,致力于国学、哲学、伦理学、佛学等方面的研究,除了写下不计其数的优美文章外,还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哲学道理。

这学期以来,品读了《听季羡林讲述人生哲学》这本书籍,感触颇深。在书中谈到: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五常;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惜时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知恩、感恩、报恩态度;还有去意不留,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不完美才是人生的人生观等。联系现实生活,这些道理真是句句经典,字字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讲求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故而人伦五常一直都伴随于我们生活中,一直都是我们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的准则。季老在其他文章里常常说道:这世界上毕竟也有一些坏人,但是请相信觉大多数的人是好人。我想季老所说的这些坏人里许多就是因为不守五常之人,做事不能名正言顺之人。倘若人人都能坚守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伦常准则,社会必将会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也将是快乐的,而那些所谓的坏人也将不复存在。

时光匆忙,没人能够让其留下脚步;岁月无情,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它的雕塑作品。岁月如刻刀,刀刀催人老,怪不得古人会有沧海一粟感叹,又会有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感慨。的确,人的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世间万物要说公平,熟能与时间老人相比呢?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一天24个小时,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还是一样。因此不要去感叹时间的短暂。鲁迅曾经说过:时间是挤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去感叹与抱怨,不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而是要想想怎样去合理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样时光的匆忙流逝对于我们的人生又有何妨呢?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留下这样一段精彩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告诫我们不要浪费自己的人生。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呢?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不久的将来不会感到后悔呢?这一切的一切数不完的问题提醒我们,人生是公平的,现实是残酷的。好好把握现在的时光,不要让今天成为明天的遗憾,就像季老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还是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这样的生活才是美满的。

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知恩不报枉为人。前面说过,季老常说这世界上毕竟也有一些坏人,但是请相信觉大多数的人是好人,在季老的一生中,他就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都会铭记于心。季老在其一篇文章《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胡适但是是北大的校长,曾经对季老帮助过,季老为了感恩、报恩,特地为胡适之先生写悼文。这是何等的大事啊,当时那种情况下,大陆那么多良师益友没人敢为胡适之先生写悼文,季老身边的朋友还提醒他不要为胡适写文,最后季老为了感恩还是写了这篇感人的文章。做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否则就枉过一生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我们需要感谢的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这份恩情我们一定得好好报答;朋友,在你不如意的时刻为你伸出援助之手等这些恩情我们也要铭记于心。

季老一生执着于事业,珍惜时间,能够知恩、感恩、报恩,为后人树立好榜样,我们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遵循五常,做时间的主人,做知恩图报的人。

《我用一生去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我用一生去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读后感(一)

翻翻这本书,你能闻到一缕缕青草的香气,看到一片片柔软的葱绿,听到一阵阵轻微的窸窣,那不是绸缎和耳鬓斯磨的声音,而是微风吹过草叶的声音。这本书里的每行字2020,都像是一片片草叶;每片草叶,又都像作者絮语时轻轻卷动的舌头。不同的是,草的话是说给风听的,潘石屹的话是说给我们听的:

当别人告诉这位智者我整天在网上写博客,我的博客有许多人看时,他提醒我,要有仁慈的舌头,千万不要在人心中播下不和的种子。

我想,草叶的舌头应该是仁慈的,就像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舌头一样。但潘石屹写的并不是《草叶集》,而是沿着草叶深入到根部,写了一本通俗版的人生哲学,我很想将之称为草根哲学。这个哲学平易得就像你每天早餐喝的那杯牛奶。

要有根。这似乎是潘氏草根哲学的第一章。什么是人生的根? 潘石屹告诉我们,人生的根就是爱与自信。恨也是一种根,仇恨入心要发芽,那还不生根?但从恨的根上会开出恶之花,以恶对恶,增值的还是恶,被恶霸占的人生,就像是被毒蛇缠身的兔子,能有什么指望?所以潘石屹说:我永远相信爱的力量,而相信就是力量。而有爱的人就有自信,自信的人才会诚实,诚实的人才能成功。所以,在潘石屹看来,爱是人生的第一只桶,自信是人生的第一桶金:

经常有人问我第一桶金怎么来的,从哪里得到的,有多少。其实每次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想说,人的第一桶金是自信。即使你没钱也不要怕,自信就是你的资本。

我可以为他这段话背书,他当年被海南万通派到北京开发新项目,只带了几万块钱,但肯定在行李箱里放了很多自信进京。如果我没有记错,他最早住的是南兵马司招待所,那地方我也住过,干净,但很简陋。几年后,阜成门的万通广场落成,它当时是万通系最大也是唯一一家发行法人股的地产项目。

要平凡。平凡,低调,简单这些词都可以用来定性被你看到,或被你踩在脚底下的小草。不过,当你走进一片丰美的草地时,你就忍不住想躺下来,读几页书,或者无所事事地晒晒太阳,这是说,平凡的东西让人亲近。潘石屹所推崇的平凡,包括必要的迟钝,甚至缓慢,特别是简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向上的时候,它总是简单和大气为重要的风格;凡是这个民族衰败之时,从建筑、家居、服装、装饰到语言表现出来的都是繁杂和多余。能把简单作为自己的世界观,成为自己做事情的指导思想,是走向成功的一个要素。你会在简单中获得成功。

潘石屹特别看重谈话和人际交往中的平凡。最平凡最受人欢迎的交谈者是倾听者: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好的听众,欣赏别人的表现,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好办法。最糟糕的想法,就是今天要用语言征服那个人。结果是针锋相对,面红耳赤。你看有些人,瞪着眼睛看你说话,你以为他听进去了,他没有,他在找你说话的间歇来插言,来抢话。他是一个全神贯注寻找发言机会的人,就像一个蹲在路边虎视眈眈准备拦路抢劫的强盗一样。读到这儿,对照一下我自己,只能叹口气,看来,世界上最不平凡的事,就是甘于平凡呵。

要合群。在潘石屹看来,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就像草一样,一根草活不了,草连成片,才成气候。但他这样说,并不是要搞生命共产主义,他不反对个性,也不反对自我,他反对的是过分的自我。他把自我比作盐,没有它,没有人生的美味,多了,就破坏了美味。既要自我,又要群体,怎么办?磋商。自我通过磋商达成与别的自我的合作,所以他认为,人人参与的磋商才具有普世价值。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独树一帜的繁枝容易凋落,细细磋商的小草和嫩蕊慢慢茂盛。

要无为。世界最无为的生命大概就是草了。它不追求什么,也不拒绝什么,不逃避什么,也不挽留什么。起伏随风吹,荣枯顺岁时。作为企业领导人,潘石屹认为,公司做得越大,越要无为而治理。无为而治,其实是顺势而为,我们好像水上的小舟,依托流水的力量前行。我们要尊重它,感应到它,顺应它。如果你以为你有一点权力,可以无所顾忌,搞乱生活,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禹作敏、牟其中等人如果能早一点悟出这个道理,下场肯定要好得多。

关于潘石屹这本书,作为我本人曹培皙当然还有许多话可说,比如要顽强,要敬畏之类,不过,如果一定要我对它提出一点批评意见,我最想说的是,潘石屹的哲学是一个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的哲学,不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的哲学,后一种人欣赏的不是地上的小草,而是空中的微风和天上的白云。

我一直不知道在寻找什么,以及最想寻找的是什么。因为没有寻找到,所以不能确切地描述。这几天我读了潘石屹的《我用一生去寻找》,从他们身上窥探人生的精彩,学习成功人的经验,领略他们观看世界的视角及眼光。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力量,寻找到一种智慧的指引,引领着我前进。

翻翻这本书,似乎闻到一缕缕青草的香气,看到一片片柔软的葱绿。这本书里字2020里行间,像一颗颗雨露润泽你的心田。像一片片叶草绿了你的眼睛;每片叶草,又都像作者絮语时轻轻卷动的舌头。不同的是,草的话是说给风听的,潘石屹的话是说给我们听的。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内容,最系统、最全面地理清了潘石屹的人生哲学。书中全面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成功、工作、理想、嗟商、和谐、世界观等方面的思考和体悟,并回顾了其自身的思想及生活经历。

如书中所描述:工作时要进入一种精神状态,应该是平静的、忘我的,在外人看来有点孤独的,但自己内心是喜悦的。工作就不光是赚钱养家糊口的手段,工作的过程也会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工作的成果就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有了理想,我们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现实生活,理想和成功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有益的状态。小的时候常爱幻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有着自己的理想。长大了,理想反而遥远了。安逸的生活似乎让我忘了儿时的追求。看了潘石屹写的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而生活。我有些自行惭愧。为了理想的生活,我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人生的目标,一步一步逐次去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开始。在潘石屹的生活中有过人际关系的困扰,有过物质与精神的困扰,他用一生寻找源于心中的爱,宁静与平衡,毕竟世界太纷扰。生活在人际关系的困扰中,其实只要你善良,自信,真诚,一切都会释然,正如潘石屹所讲无耻之徒终究会陷入自己设计的桎楛中,心灵纯洁,行为端正的人总能得到大家的帮助,走进快乐和自由的王国,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谈话和人际交往中最平凡最受人欢迎的交谈者是倾听者:当一个好的听众,欣赏别人的表现,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好办法。磋商,自我通过磋商达成与别的自我的合作,所以他认为,人人参与的磋商才具有普世价值。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独树一帜的繁枝容易凋落,细细磋商的小草和嫩蕊慢慢茂盛。他们认为人们的需求是复杂的,但人们真正需求的是爱;他们认为人们的交流是需要技巧,需要演讲与口才的,其实真正有效的是诚实;知识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传递,而是以网络的形式分布在我们周围。现在人人都平等地站在知识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取知识而具备独特的才能,一个神奇的新世界正在我们四周形成。他们认为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其实是互利互惠的。在潘石屹看来,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就像草一样,一根草活不了,草连成片,才成气候。可想而知团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最无为的生命大概就是草了。它不追求什么,也不拒绝什么,不逃避什么,也不挽留什么。起伏随风吹,荣枯顺岁时。作为企业领导人,潘石屹认为,公司做得越大,越要无为而治理。无为而治,其实是顺势而为,我们好像水上的小舟,依托流水的力量前行。我们要尊重它,感应到它,顺应它。

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是潘石屹引用花木兰父亲鼓励花木兰的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树上开的花,每一朵都是独特的,你可能是最晚开的那一朵,可是一定是最漂亮的。这句话让我重新认识了坚持自信的重要性。我觉得自信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用的。自信不是骄傲自大,而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积极向上,对他人大度、和善的处事态度。自信的人敢说真话,不怕暴露自己的个性。用真实真诚的心与人交往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把自信展现出来并不是要张扬个性或刻意去设计个性。无论你是那种花,也无论你是早开还是晚开,只要对自己有信心,脚踏实地的做事,诚诚恳恳地做人,总有一天会有人欣赏你独特的美。

潘石屹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和艺术品位,但我更欣赏他的为人与见地。他用富有哲理的简短的话触动了我感觉的神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一生去寻找

关于工作

工作时要进入一种精神状态,应该是平静的、忘我的,在外人看来有点孤独的,但自己内心是喜悦的一每一次工作就是一次祈祷。

关于理想

有了理想,我们才能安于有缺陷的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正是理想者的工作要点。

关于新世界

知识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传递,而是以网络的形式分布在我们周围。现在人人都平等地站在知识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取知识而具备独特的才能,我感到一个神奇的新世界正在我们四周形成。

关于磋商

磋商可以消除隔阂与争斗,唯有磋商能带给人类幸福的未来。几乎所有照顾到大多数人类幸福的公约,都是磋商的结果;所有成为全人类共识的真理,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也都是磋商的结果。参与磋商的人越多,所达成的公约越具有普世价值。

关于和谐

他们认为人们的需求是复杂的,但人们真正需求的是爱;他们认为人们的交流是需要技巧,需要演讲与口才的,其实真正有效的是诚实;他们认为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其实是互利互惠的。归根到底,和平时期的社会主流是被磋商的原理所支配走向和谐。

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本书中,潘石屹并未以成功者自居,毫无说教之态。他从自己的现实经验说起,如何获得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工作激情,如何通过磋商达成合作,如何办好企业,处处充满真知灼见。在全部坦诚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之后,潘石屹延续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思考逻辑,放眼未来,对渐呈趋势的未来新世界作出了不同凡响的描述。他也反思自己的成功以及成功之后的迷茫,寻找一条从物质到精神的解放之路。

这本书不仅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成功的方法,也为成功者走向觉悟,为实现了物质富裕之后更进一步完满人生提供了宝贵的引导。

《人生哲学枕边书》读后感2024范文


我读了人生哲学枕边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公交上,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人们立刻像条件反射一样起来给她让座,她礼貌推辞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让座的人道完谢后,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龙活虎的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了座位,这回他没和奶奶有任何客气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孙子没有谦让,当然没有感谢他的奶奶,他觉得理所当然,在他奶奶看起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可我想到的却是对他奶奶都不会关心,谦让一下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对别人关心,谦让。车上的人把这位奶奶当作自己的奶奶,但她的眼中只有孩子,她的孙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孙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我们就高兴,哪怕你从来关心的就只是自己;奶奶这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用这自以为伟大无私但实际无比自私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感恩之情。

古话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所以,我们要知恩感恩,这些“恩”包括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读书心得800字


《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读书心得800字
我的人生哲学跟市面上的大多数鸡汤类书籍一样,给你一些正能量,鼓励你,然后让你充满希望地继续支撑现在的生活。我买这本书的契机其实是因为,我很崇拜的表姐她的丈夫现在在阿里巴巴工作,听到一些故事,自己也看过几个马云的演讲视频,所以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马云。
这个小个子男人注定是一个传奇,从平凡到伟大,书中多次提到他的坚持,他的信念与他的执着。高考失利,再复读再落榜,再考,如果当时的他没有复读,那么就没有今天的马云了。每个人的人生里面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会影响着你今后的人生,这点真的太神奇了。
马云说:我觉得我们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我不会因为Google和百度的股票上涨,就也想做什么,就像四五年前我不相信短信会改变互联网,也不相信游戏会改变生活,我不希望我的儿子玩游戏,我也不想别人的儿子玩游戏。我坚信电子商务会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正因为缺乏诚信体系,缺乏网络基础的建设,所以它会有一个蛙跳式的发展。
马云认为的成功是一种坚持的成功,如果没有坚持,即使看起来已经获得的成功也会消失。对于这一点,我真的非常认同。书里面还有说马云高考几次落榜的事,第一次高考落榜之后,马云没有放弃,马上准备第二次高考,但是幸运之神没有关照他,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9分,他的父母对于他考大学这件事已经彻底死心,但是马云还是决定要再参加一次高考,而就是这第三次的努力,他成功了。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就是:(读后感)
什么是信念?信是感恩、信仰、敬畏。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但是你敬畏它。10年以前我说感恩的时候,像是喊口号一样,现在我是真的觉得,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好的运气?我真的觉得冥冥之中有人在帮我们。很多人问我运气从哪里来,我只能说,如果你有感恩之心,运气就会来;如果你有敬畏之心,鬼神就会避开,这是我的理解。
看完这本书我受了很大的启发,觉得人是需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有信仰,相信自己可以达成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做一个伟大的梦想家吧!

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集锦六篇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在阅读伊索写的伊索寓言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伊索寓言的读书笔记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伊索寓言中一篇文章《孔雀和鹤》他主要讲了一只孔雀在展示炫耀自己美丽的羽毛,嘲笑一只路过的鹤。说自己衣饰像个王后,具有彩虹所有的色彩,而你,鹤的翅膀连一点色彩也没有。鹤却说,你说的对极了,但我可以在高空翱翔,朝星星大声唱歌,你行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拿自己优点去比别人缺点,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伊索寓言》这本书,是以动物为角色,以一个个精美的小故事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龟兔赛跑”是它流传最广,全世界无人不知道的一篇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可是兔子轻敌,在比赛中睡觉,而乌龟虽然跑得慢,但坚持不懈,最后竟然赢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和我们学习也是一个道理,如果光靠聪明,不刻苦,又不认真,这样的话永远不会进步。相反,不聪明落后的人,只要不灰心,刻苦学习,扎扎实实,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还会属于你。

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 篇2

我最最喜欢的一个经典作品名字叫《伊索寓言》这本书是一个奴隶写的,这本书是孩子必读的书,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伊伊索寓言》里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故事引出一个道理。里面有故事可以帮助于孩子们来理解故事后面的意思。

例如《伊索寓言》这本书中的《云雀望病》这篇文章主要写写,从前,有一个年老的隐士住在森林里,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是一只云雀。一天,有两个使者来求这位隐士和他们一起去他们的主任那儿,因为他们的主人生了一场重病。隐士跟随两个使者来到病房,有几个医生悄悄的说︰“这两个使者的主人快要死了”,这句话被隐士听见了,隐士说︰“两个使者的主人还没快死”,有一个医生说︰“乡巴佬,你懂什么!你又不是医生,你怎么能断言呢!”过了一会儿,两个使者的主人醒了,脸色也一点点好起来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叹不已。过了一段时间,两个使者的主人康复了,就去森林里看望隐士顺便道谢,隐士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云雀,云雀在病人面前,看病人还有得救,就看着他;看病人没得救,就不看他。”

这篇文章的最后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患难才见真情,它就像一点灯光,在夜里最黑暗的时候,照耀得最光亮。”读《伊索寓言》里得每一篇文章,我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感想,这次我的感想是真正的朋友或好人,它会在你最黑暗的时候帮助你,教你怎么做。

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 篇3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伊索寓言》,里面的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内容博大丰满,寓意深刻。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口渴的乌鸦》,故事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找了好久,终于看到地上有个水罐。可是只有半罐水,它怎么也喝不到。它想了很久,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它把周围的小石子投到水罐里,水面慢慢升高。乌鸦美美的喝了一顿。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则故事吗?那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要向故事里的乌鸦学习,学习它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最后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和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记得以前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难题就会放下作业,等待爸爸妈妈帮我解决,这样既耽误时间,自己又没有学会动脑筋。现在我已经克服这个缺点,尽量自己完成作业。这就是我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宝贵精神。

《伊索寓言》里还有很多这样有益的故事,能给大家很多启示和帮助,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

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 篇4

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能够让我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之中;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能够让我放松下来,漫游于情节的波澜中;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能够让我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最喜欢读的书之一是伊索寓言,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人生真谛,能让人在喜怒哀乐之中,懂得做事之道,为人之道。

一只乌鸦口渴了,想要找水喝,它突然发现一个长颈烧瓶,可烧瓶口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样办呢?乌鸦想到:也许能够,于是,乌鸦衔来小石子,轻轻地放入瓶中,水慢慢涨了起来,就这样乌鸦喝到了瓶中水。事实上,认识乌鸦还是我很小的时候,经过《乌鸦和狐狸》那本儿童读物认识的,正是那只愚蠢的乌鸦,那只自作聪明的乌鸦,在狡猾的狐狸面前,在得意之后,在不经意之中,把辛苦得来的大块肥肉落入狐狸之口,这是最初我对乌鸦的印象,不太好的印象。

那只不太讨人喜欢的乌鸦,在那里用它的聪明机智改变了我对它的认识。它用行动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应当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必须能战胜困难。还是那只不太讨人喜欢的乌鸦,在那里用它的行动改变了我观察事物的态度: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初,第一印象可能是比较深刻地印象,但未必是正确的印象,仅有全方位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本身得出正确的确定。

正如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个农夫发现了一条冻着的毒蛇,农夫出于怜悯之心把蛇带了回去,把它抱在怀中,不一会儿,蛇逐渐恢复了知觉,却咬了农夫一口。这则人寓言故事给人深刻地启迪,自然界万物的存在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要探索它的规律。蛇是冷血动物,冬眠是它的习性,一个“好心”的农夫,用它的无知打搅了蛇的冬眠,让蛇感到来自外界的攻击,自然要咬他一口,愚昧让农夫受到惩罚。的确,人是需要爱心的,正因为人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温馨而完美。但农夫行为不能理解为一个动物爱好者,一个“爱心人士”。因为他的爱心用错了地方,正如对坏人宽容放纵,则会给社会,给自我和别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就像农夫与蛇,农夫救了蛇,蛇却恩将仇报,咬了农夫,教训是何等深刻。

读史书能让人铭记历史;读科学能让人明智;读文学能让人陶冶情操。读书,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万物内在规律,读书,帮忙我们认识真实地世界。

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 篇5

想必大家都读过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的《龟兔赛跑》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又有谁能认真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呢?

《龟兔赛跑》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白兔看见乌龟缓慢的动作,不禁骄傲起来,想要与乌龟来一次赛跑。骄傲的小白兔并不把与乌龟的这场比赛放在眼里,而把这场比赛当作消遣,好好奚落乌龟一番。小白兔在比赛时睡着了,乌龟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勤奋努力,终于超过小白兔,抵达终点。

《龟兔赛跑》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勤奋努力,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在学习求知的漫长岁月中,人的智力有高有低;但只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有用之才。

再读这个故事中,让我感悟了天才在于积累,成功在于勤奋。

具有人生哲学的伊索寓言热门读后感 篇6

我读《伊索寓言》这本书,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书中有三百多个小故事,故事虽然短少,但是蕴含着大道理,教育我们学会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农夫与蛇》这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农夫与蛇》这个小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农夫在寒风呼啸的严冬看见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农夫很可怜它,就把它放在自己的怀里温暖,蛇受了暖气,苏醒后,便本性暴露,将自己的救命恩人——农夫咬死了。农夫在临死前说道:“我可怜恶人,就应该受到恶报!”

我看完这则寓言后,真的为农夫感到愤愤不平。农夫对蛇有救命之恩,可蛇恩将仇报,真是岂有此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恶人的邪恶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对恶人的盲目怜悯,到头来会害了自己的。所以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分清善恶,爱憎分明,帮助好人,痛恨恶人。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