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人生的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人生的读后感1000字

人生的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0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当我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总在想应该怎样为这篇心得定一个主题,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季羡林老人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睿智的面容。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是人生的一种提炼,一种人文思想的沉淀

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人生?何谓人生?季老告诉我们,人生是生命的轨迹,是在这段轨迹中蹒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径。季老说:做人,应当朴质、平易、应当骨头硬,心肠软季老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季老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关心国家大事。听了这句,说实话,我很愧颜,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们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国与己中,我们选择了后者,读书为的是拿文凭,找工作为的是比别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难着实为国而想。在许小的时候,我们说过为四化而建设,我们说过,为中华民族、人民而建设,可是现在,我们又有谁能比的上这位耄耋老人呢?老人在接见温家宝总理时直言不讳的说到,我们国家更应当注重人文主义的建设,老人在展望新的一年时也曾说过,人文建设是他的一个夙愿。而我们谁又能比的上这位老人呢?在耄耋之年,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而这种惦念却是一种品格,我们又有谁有这样的品格呢?

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面对荣誉,老人选择了辞别,老人的话让我感动,我记得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晋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你若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当然是有的,一个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狱,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没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老人告诉我们的心得让我久久不能平息,做人,理应有这样的洞悉力,这份洞悉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之上的。

其实这篇日志没有写出我全部内心的感动,这仅是肤浅的表达,对季老人文思想的洗礼我依旧渴望,我想,我还会继续倾听季老教诲的同时,浅尝自己内心独出一辙的对白。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范文一

2009年7月11日早晨9点,着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是着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奇特与坎坷。早就与他相识,是在初中,那时的我,拿着他的《季羡林谈写作》,学着写作文,给我很多写作上的指导。现如今,一代国学大师辞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领悟他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感悟》一书将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文章以汇集整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季羡林先生从农民之子成长为学界泰斗的传奇人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真情,字字都流露出匠心,读来感人肺腑。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细节中的是与非,其所用之笔是如此的轻快准确,如此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能以一个普通人难以觉察到的角度去审视现实中的细部,使人们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鲜活的灵魂。身为智者的季先生在当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于默默无闻中,用如椽之笔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从中透出的使人驻足观望、凝神思考的圣洁之光,毫无折射地射入人们的心田。

书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如此成功的学术大师,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整篇文章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思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蚀到我的内心,看了让我心碎落泪。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态度。这本册子谈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谈过,但没有一本书谈得这么简单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真正的谈出来的,就像你的爷爷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自以为是。师者之风,循循善诱。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来颇似老人的谆谆教诲,不温不火,一派仁者风范,因此又可说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评价对季先生而言颇为恰当。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点,虽处尘世,但充满了宁静、淡泊、肃穆、安详的气氛。散文中既没有显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激动情怀,只有光风霁月般的温柔,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与率直。他竭力以一颗对生活无比虔诚的心在当下环境中去寻觅那些被时间、世俗磨损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诗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历史的瞬间所呈现的彩虹之美,这种宽广的胸怀,超脱的精神,铸就了仁者的大仁大义,一派长者之风。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欢,作为读者的我依然被笼罩在作家本身所散发出的温柔的精神光芒之中,并且从中体验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一种震颤灵魂的生命感动,不禁让人想起千年之前范仲淹的那句慨叹:噫! 微斯人, 吾谁与归!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范文二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这位大师今年也已有96岁高龄了。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季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么多年,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季老的经历也是大起大落:从山野村夫到知识分子再到大学校长后又跌回牛棚最后重登大学校长之位,这样一波三折的人生,令人们感叹,而这位看透世间百态的老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有如何呢 那么我现在以拙劣的笔法,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领大家细细回味季老的散文之美。

这本书收录了季老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可谓包罗万象。所以编者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把季老所写的散文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是后来我发现有的文章却有重复之嫌,如《希望在你们身上》和《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两篇文章都是勉励人们珍惜光阴的,而且引用了同一首诗,我不禁有些疑问,为什么会有重复的文章呢 后来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奥妙后我才发现,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共通之处,原因在于其主题相近,然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愿却是截然不同的。围绕相似的主题所写出的文章却从不给人以重复的感觉,而是篇篇不同,篇篇相通,例子嘛,还是举前面所说的例子,季先生在《希望在你们身上》中引诗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青少年,希望在青年人身上,所以把这首诗作为座右铭说给青年们。而《一寸光阴不可轻》却提到了此诗给老人和青年都有教育意义,正由这一点细微的差别分别反映了两篇不同的题目。由此可见,季老所选言语之高明。

季老的文章确有语言的魅力,而且对于人生,季老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这大概是因为他丰富且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淡泊一切名利,心如明镜,自然对人生的意义也就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而当今世人大都是浑浑噩噩,为了口袋里多装点钱,为了衣食无忧,为了能在昔日的友人面前炫耀一番,有谁不是成天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而活,这难道不可悲吗 除人生意义之外,季老还对自己有着极客观的评价,实可谓:自知之明过了头。季老看待自己,总认为自己毫无优点可言,如果非要找出一个优点,那就是勤奋。的确,季老的一生都在学习,应了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勤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季老对自己的认识比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不知谦虚了多少,而那些所谓学富五车的文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藏文学于胸中,这与季老的自知之明相差甚远。

季老的文章虽无华丽得熠熠生辉的语言,但是讲出的却是实在的真理,按季老的话说:因为真理都是通俗易懂的。我年龄虽小,可那些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爱国的想法,对于季老所说的一切真理都持有赞同的意见。而且我对季老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他写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如同在与我们聊天一般。也许这就是季老特有的人格魅力吧。

我很喜欢季老散文的风格,下面给大家推荐一篇散文并附上我的拙见。散文以《清塘荷韵》为题目,看到这个淡雅的名字,我不禁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历来都会写荷,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便是最成功的一篇之一,那么季老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呢 我引一段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一直以为季老总是写些人生哲理类的文章,没想到一个望九之年的老人(写此文时季老是86岁)竟然有如此雅兴写出这般脱俗的文字。

季老的散文只美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道来,我现已对一位看透人生的大师写的好书品头论足太多,实属大过,那么多说无益,最后我以季老在封底写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一)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家宝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着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2020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2020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2020,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org)都应该有一个二字2020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2020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300字


知道季羡林老先生的名字是最近几年,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漫谈皇帝》,随后就于2006年10月16日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集《我的人生感悟》,十分喜爱里面的第三、四部份《寄情》,《旷达》。知道他离开俗世后,就把他的书拿出来又看了一遍。

看了人家的作品也就算是认识了,说是老师也不为过,当然他未必肯认我这个学生,何况老先生身为牛哄哄之北大之副校长。不过让我跟着他去学吐火罗文之类的,揍死我也不去。

一个人在老年能够写出那么纯情文章,充满对母亲,对师长,对朋友,对自然的爱,且常常自己为之潸然泪下,他肯定是个有情的人。他也以仁爱之心对待社会,他肯定是个善良之人。

《清塘荷韵》记述了季老在北大池塘中播撒莲种,最后荷叶田田,香远益清的乐事,季老认为自己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种以对自然的爱而传,其实真是比不知道多少书,多少学问要有用的多啊。老先生是以此而有所指吗?季老以70岁的年龄忽然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大自然的奇迹正如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他怡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季老是以敬畏之心在写丝瓜,在写自然的神奇。老先生以仁爱之心记述了大自然中的二月兰、夹竹桃、马樱花,是这些不名贵的花温暖着老先生的心,幸福着老先生的心。反观我们自己,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幸福的是不是正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本呢?

《赋得永久的悔》展现了一位贫家儿子不能陪伴母亲的爱和淡淡离开母亲的哀伤,或许正是这种与母亲在一起的清贫生活,培育了季老平淡质朴的本性,也唯有在贫困长大的孩子才能真正体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情感和无奈。《迈耶一家》不多的暗含了季老的一种别样的爱情,但是这种割舍恰恰正是季老的可贵之处,一种男人的但当和一种对家对人的责任,这是风流倜傥之徐志摩老先生不能理解的。季老写了很多怀念师长和朋友的文章。给我印象深刻的《怀念乔木》一篇,真正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季老淡泊的性格,尽管淡泊需要能力扺掌。季老与自己的孩子没有处理好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和季老的失败之处。也说明了季老天人合一思想是有缺失的。

季老在《牛棚杂记缘起》中说道: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一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也是对社会的警示,担心将来还会有人发疯,有人残暴。《牛棚杂记》我没有看过,主要是对于人性之恶的事知道的太多,懒得看了,再说现实有的是,何必回头看呢。季老在***和jun。4的表里如一体现了季老的风骨。季老以善良之心对待社会。

季老常常讲到爱国,是所谓爱国没商量,不免为无良政府利用,这想来也令人难过,这或许正是恩封国学大师等之名头的由来。但是季老年青时身处中国风雨交汇外辱内患之际,对国家的情节自然很深,求国家富强更为迫切,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岂不知一国当由全体国民经过一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全民参与的程序,选择大家能够基本认同的人员组成国家代理人,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但愿季老所说的国家是国破山河在的山河。

季老在《八十抒怀》中写道很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或许正是季老长寿的秘诀。大家对季老的长寿很感兴趣。其实长寿是学不来的,各自的造化而已。

看季老的书只这一本,自是不能理解季老。从电视中看到过季老,家中放着季老的书,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不认识季老。人去了,人之常情念叨几句,是为人情。

这样尘封他的书,自己也就心安了。

读《我的人生感悟》有感1500字


《我的人生感悟》,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了下来。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看到书面上那三张作者季羡林老先生的照片。照片是经过精心删选的吧,从青年的那个朝气蓬勃的帅小伙到老年的那个老成持重的老先生,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地讲述着季羡林老先生历经人事的风霜、社会的洗礼,一步一个脚印,艰辛但塌实地走过了几十个冬夏。在那张季老先生眼睛的特写中,我看到了一位饱读诗书、信念坚定、老有所成的成功人士的眼神,但更重要的是,我还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对下一代寄予极大期望的慈祥的老爷爷的眼神。虽然在特写中我没能看到季老先生的全部面颊,但我肯定,季老先生当时一定是微笑着的,嘴角微扬的弧度,共洒落的点点阳光,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微笑,柔和而细腻,虽然淡淡的让人不易察觉,却给人无限的满足与平静。我似乎已经感到了它的温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季羡林1993/2/24

翻开扉页,立刻沁入眼球的无疑是这短小精练的题词了。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虽然只有如此简短的四句话,但在季老先生苍劲有力的笔下,默默地书写了一位老知识分子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的决心和信念。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如此简短的四句话,却如闪电雷鸣般带给了我震撼。我想,所有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都会为之震撼吧。这是一种何等宽广的胸襟,这是一种何等开阔的眼界。在季老先生面前,我们,只满足于享乐的祖国未来的花朵,真是自愧不如啊!季老先生挥毫写下了这句名言,不仅体现了季老先生对社会现实和未来的觉悟、对自身的不断历练和要求,似乎有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度,在我们都迷离的时候,他却能拨开云雾,认清了一切、看透了一切,把对国学的热爱发挥的淋漓尽致,把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慷慨地毫无保留地灌输给了我们。这是何等明智、何等高瞻远瞩啊!而且,正是因为季老先生的如圣人般的认知与觉悟,从中体现出了我们的渺小和眼光短浅。现在想想,若不是读了季老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我还要沉迷到什么时候呢?虽然说不上像季老先生那样对国学、对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至少,我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再有太多太多的享乐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是竭力传承更多的华夏文明和文化;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康建设中去;是舍小我成大我;是放眼未来;是更多更多的付出想着想着,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与题词的豪气冲天、慷慨激昂不同的是,季老先生的散文宁静、恬淡、安详。季老先生虽处尘世,却在他的笔下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悠远。读季老先生的散文,就如同和季老先生一起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季老先生平实、朴素的言语中穿梭,在季老先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中遨游;读季老先生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你需要的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放松地进行一次心与心的畅谈,体悟季老先生光风霁雾般的温柔和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出的明辨是非的骨耿和率直。季老先生的散文如涓涓细流涌如我的心头,虽没有大河的汹涌澎湃,但却亦

静静地、悄悄地沁入我的思绪,在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亦给了我淡淡的味道,缭绕在我的心间。读季老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种如大旱云霓般的渴望,如黑夜间突然射来了一束圣洁之光

正如季老先生所说的: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现在,我想,我,我的人生,也该像季老先生那样,用自己的双手,去充实,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定一个目标,然后,塌实且坚定地去实现。为自己的希望、理想而奋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虽然我的力量微弱,但付出总会有收获,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传承中华的文化,满怀希望地期待祖国的腾飞当然,虽说人生是苦旅,我想,那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吧!虽然我不能像季老先生那样豁达,但我依然会竭力以一种对生活虔诚的心去发现被世俗蒙蔽了的美,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去直面今后的困难与挑战

在季老先生看似通俗的淡淡的言语中,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暄印记

《红日》的人生感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在阅读了《红日》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关于《红日》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有关《红日》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日》的人生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日》的人生感悟【篇一】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本关于战争的书——《红日》。这本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

1946年初冬,蒋介石对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张灵甫所率领的第74师是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王牌部队,所以十分猖狂。他们发起了涟水战役,与华东野战军交锋。华东野战军的沈丁部队由于与敌主力部队二次交锋,实行战略后撤,退到山东,休整训练。经过休整后的人民解放军在莱芜战役中消灭五万多人,活捉了敌军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赢得了胜利。

1947年张灵甫又以他率领的74师王牌军,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华东野战军把躲在山洞里的师长张灵甫和他的残兵败将全部歼灭,取得最后的胜利。

《红日》的人生感悟【篇二】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是《红日》。它是一本红色战争经典长篇小说。作者是吴强,本名汪大同,他还有长篇小说《堡垒》;中篇小说《养马的人》、《他高高地举起雪亮的小马枪》等。《红日》主要写的是新四军,里面有很多人物,比如六班班长秦守本,神枪手王茂生,四班班长张华峰…《红日》里写的是新四军和蒋介石匪军打内战的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四军和蒋介石匪军打仗的镜头,一共有三个镜头:镜头一,就是在吐丝口和蒋介石匪军的师长南瓜(何莽的代号)打,后来被新四军打败了。镜头二,鲤鱼(李仙洲的代号)在莱芜知道南瓜死了,就逃跑了,可是被我军抓住了,当了俘虏。镜头三,张灵甫(七十四师师长)的兵力被我军打光了,最后他也死了,孟良崮也被我军占领了。我军胜利了,因为我们把蒋介石匪军的王牌--七十四师打败了,所以战士们个个都很愉悦,简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附近的居民们都陶醉在伟大胜利的怀抱里。我也和他们一样,非常高兴。现在我们没有战争,生活很美好,不愁吃不愁穿,还有电视、电脑、空调,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在战场上的付出,要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努力学习。他们的保卫,就是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共产党的战士!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红日》的人生感悟【篇三】

 红日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除了让我缅怀革命烈士们的崇高气节外,更教会我应对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就应全力以赴,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在生活和工作中,就应学会与人协作,重视团队精神。

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作者一开始就把解放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透过这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悬殊,又为解放军的最终胜利造成强烈比较,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文中,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透过集中描述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始文章打到高潮,三次战役有主有次,却又浑然一体。

虽然《红日》也有关于战斗场面的资料,也有年轻情侣们鲜为人知的战争感情,但真正吸引我的却是《红日》中的战斗英雄的精神之所在。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更重要的贡献还在于: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不禁钦佩于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那是要多团结的军队才能做到啊!战士们,你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真不愧是惊天动地的英雄。五星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的,这句话不是小时侯说着完的,那是历史证明的。你们在战争中逐步克服缺点,不断前进,这样一轮红日生起来的背后是无数的牺牲。你们为中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你们是人民的骄傲!

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有多少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矢志不渝,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在茫茫黑夜追求马列主义真理,高擎起革命的火把。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们出生入死视死如归。是他们为了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关键时刻舍身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以前的中国人民为了这天中国的和平而出生入死,让我更加明白这天的完美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此刻的成绩是显著的。1949到2011、从19世纪跨入21世纪,60个春秋冬夏、60载岁月如歌;从骡马化到摩托化,再到机械化,直至今日的信息化,新中国成立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军步伐走得坚定有力。

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完美的,在此刻的社会当中,我们不需要为了生存而担忧,不需要风餐露宿,不需要担惊受怕,正因我们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下。这样的环境才能让我们安心地生活、学习,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在前一辈的牺牲之下,换来了我们这天的安宁。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们,更加不能辜负前人对我们的期望,不能辜负了他们用生命作为代价。此刻很多大学生似乎忘记了这些,出现了很多让人失望的现象。有些同学在学习上不思进去,成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没有一点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些同学课余之后老说着无聊,真要干点什么却有嫌苦怕累的,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更有些同学遇到一点失败就想着自杀,对生命一点都不知道珍惜。对于以上描述的一些同学,我觉得真的有必要看一些像《红日》之类的战争小说,了解一些当时解放军的故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生活的不一样,思考自己就应做什么或者不就应做什么。对于我们此刻的大学生来说,我们首先就应好好学习,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不践踏前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在完成应有的学业后,也要不断创新,钻研,不怕吃苦,不怕脏不怕累,争取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烈士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关键时刻舍身

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我们生活在这天幸福的时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就应好好珍惜。必须要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红日》的人生感悟【篇四】

《红日》这篇文章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经过60年沧桑巨变后很少还能体会到的英雄本色。这是一部优秀的军事历史片。它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史称“莱芜战役”。

家乡沦陷,遭受敌人残酷迫害的苏北妇女阿菊,跋山涉水,来到山东找到丈夫杨军,再一次要求参军杀敌。并且带来故乡亲人的期望:要大军消灭国军七十四师,替乡亲们报仇……危急关头,黎青毅然把孩子交给红姑,让她带着孩子逃命,自己把蔡仁杰等人引到了悬崖边。应对着包围上来的敌人,黎青镇定自若地拉响了手榴弹,壮烈牺牲……一颗炮弹落在沈振新身边,黎青奋不顾身冲上前,扑到沈振新身上。沈振新被炸伤了胳膊,黎青却被击中胸脯,受了重伤,昏死过去。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本色。心的本色本该是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而他们,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一个空前强大的民族的民族本色。

而这天又有多少人还记得他们————民族复兴的奠基者?如今的人们,只记得网络、股票、债券等诸类时尚的字眼,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骨子里流淌着的革命先驱的鲜血、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髓?或许早就忘记了吧,或许只有那些当年冲杀战场如今在家中安享晚年的老人们才会偶尔回忆起当年冲杀于战场时的雄心胆。可能是正因生活太过于安逸了,人们早就把那民族魂深深的埋藏在灵魂的深处了。

醒醒吧,华夏未来的贡献者们,伟大的事业正在等待着我们!敞开我们的心灵,展示中华的伟大,中华的本色。用我们的一切,去塑造祖国的明天,让祖国的未来更加辉煌、更加的灿烂!

《红日》的人生感悟【篇五】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红日》的书,这一本书深深地感动了我弱小的心灵,故事的大意是:1946年冬天,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处于最激烈的阶段,蒋介石军队大规模进攻华东解放区。人民解放军沈振新军与蒋军王牌部队整编74师在苏北涟水城发生了激烈的交战。为保存实力,我军主动北撤。但敌军非常猖狂,又联合83师,组成20万人的部队进犯山东沂蒙山区,妄图将我军主力击溃。但我军战士士气鼓舞、骁勇顽强,在47年冬爆发的莱芜战役中重创了74师,大败敌军,取得了最后胜利。

在这里让我看好的是立了大功的石东根。虽然在战斗中,连长石东根一时大意,中了敌人假投降的奸计,使部队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而且战斗结束后,他又陶醉于胜利,骄傲自满。但是军长沈振新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在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他有勇有谋,带领战士搭出人梯,登上了悬崖峭壁,捣毁了敌军指挥所,并击毙敌军师长,全歼74师,才让这真支队伍取得了胜利。

他虽然原来是一个很坏的人,但是因为本来就是心地善良的他接受了批评与教训,改邪为正,为国家立了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想想我自己,错了也不承认不知错就改——真是惭愧!

错了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大不了、要勇于承认、勇于改过才能在最后取得胜利。我从《红日》这本书中学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

 

[精品]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简单7篇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精品]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简单7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1)

知道季羡林老先生的名字是最近几年,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漫谈皇帝》,随后就于2006年10月16日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集《我的人生感悟》,十分喜爱里面的第三、四部份《寄情》,《旷达》。知道他离开俗世后,就把他的书拿出来又看了一遍。

看了人家的作品也就算是认识了,说是老师也不为过,当然他未必肯认我这个学生,何况老先生身为牛哄哄之北大之副校长。不过让我跟着他去学吐火罗文之类的,揍死我也不去。

一个人在老年能够写出那么纯情文章,充满对母亲,对师长,对朋友,对自然的爱,且常常自己为之潸然泪下,他肯定是个有情的人。他也以仁爱之心对待社会,他肯定是个善良之人。

《清塘荷韵》记述了季老在北大池塘中播撒莲种,最后荷叶田田,香远益清的乐事,季老认为自己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种以对自然的爱而传,其实真是比不知道多少书,多少学问要有用的多啊。老先生是以此而有所指吗?季老以70岁的年龄忽然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大自然的奇迹正如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他怡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季老是以敬畏之心在写丝瓜,在写自然的神奇。老先生以仁爱之心记述了大自然中的二月兰、夹竹桃、马樱花,是这些不名贵的花温暖着老先生的心,幸福着老先生的心。反观我们自己,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幸福的是不是正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本呢?

《赋得永久的悔》展现了一位贫家儿子不能陪伴母亲的爱和淡淡离开母亲的哀伤,或许正是这种与母亲在一起的清贫生活,培育了季老平淡质朴的本性,也唯有在贫困长大的孩子才能真正体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情感和无奈。《迈耶一家》不多的暗含了季老的一种别样的爱情,但是这种割舍恰恰正是季老的可贵之处,一种男人的但当和一种对家对人的责任,这是风流倜傥之徐志摩老先生不能理解的。季老写了很多怀念师长和朋友的文章。给我印象深刻的《怀念乔木》一篇,真正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季老淡泊的性格,尽管淡泊需要能力扺掌。季老与自己的孩子没有处理好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和季老的失败之处。也说明了季老天人合一思想是有缺失的。

季老在《牛棚杂记缘起》中说道: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一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也是对社会的警示,担心将来还会有人发疯,有人残暴。《牛棚杂记》我没有看过,主要是对于人性之恶的事知道的太多,懒得看了,再说现实有的是,何必回头看呢。季老在***和jun。4的表里如一体现了季老的风骨。季老以善良之心对待社会。

季老常常讲到爱国,是所谓爱国没商量,不免为无良政府利用,这想来也令人难过,这或许正是恩封国学大师等之名头的由来。但是季老年青时身处中国风雨交汇外辱内患之际,对国家的情节自然很深,求国家富强更为迫切,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岂不知一国当由全体国民经过一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全民参与的程序,选择大家能够基本认同的人员组成国家代理人,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但愿季老所说的国家是国破山河在的山河。

季老在《八十抒怀》中写道很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或许正是季老长寿的秘诀。大家对季老的长寿很感兴趣。其实长寿是学不来的,各自的造化而已。

看季老的书只这一本,自是不能理解季老。从电视中看到过季老,家中放着季老的书,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不认识季老。人去了,人之常情念叨几句,是为人情。

这样尘封他的书,自己也就心安了。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2)

《人生感悟》是季老先生的感悟,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老人的声容笑貌好像浮现在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将永久地刻在读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这本书有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尤其是我们现在是一名教师,作为一位教育者,我深深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学习的有很多方面,这需要本身的不断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才能及时的充电,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无形当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自我的同时也能给孩子们把这本书的知识亮点分享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也能从中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

对我感悟最深的、启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对人生的态度。他一共写了3篇论人生,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点洞察着人生的意义与美好。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还有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从这些朴实、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先生的气质与人品。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更要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

要想使人生变得有意义,就要有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个体,链子也就无法组成。

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就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体现。季老先生虽已到耄耋之年,但正是由于老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仍然笔耕不辍,他想把更多的财富留给下一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无私和博大,也从中《感悟人生》。

这本书,让我感到在生活中,工作中,应该以高度的热情去面对,去进取,去努力,去开拓我们崭新未来。让我们吸取其中的斗志,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倾尽自己的所有。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3)

今天终于读完了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套用编者的一句话,那便是百味俱生,万念俱无。

为什么会百味俱生呢?原因很简单。季老作为我国的一位活国宝,一生着作无数,要说汗牛充栋、学富五车那也是决不夸张的。然后季老一生风风雨雨,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日子并不总是舒坦的。

这本是人生的真谛。谁的日子会一辈子舒舒服服、平平安安呢?假如真是如此,那此人一生必定索然无味,无聊至极。待他年华老去时,回首昨日必定顿觉怆然若失、漠漠然而不知其所得。可话又说回来,谁喜欢一辈子都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呢?在事业、生活的奋斗中历经风雨是再所难免的,然而谁不希望在奋斗之余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逝怀与舒畅呢?人总是希望有个安乐窝的。就连万能的上帝(假如有的话)也创造了个礼拜天来供自己和世人休息所用。可见一路坦途的人生必定无聊,但一路上全是坎坎坷坷,风已去兮便是雨的日子也未免凄凉可怜。因此,风雨总是和阳光交替出现,大概是人生中比较理想的状态。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句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说的不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吗?那么风雨总在阳光后的情况有没有呢?我认为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数,但这种人生况味大多被打上晚景凄凉的烙印,在这里我就暂且不讨论它了。总之,风雨和阳光同行,阳光与风雨交替出现,谁也不能统治谁,谁也不能代替谁,人人没能出其外。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说的大抵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总之人生百态、五味杂陈在季老的笔下都是如此朴实真切,平易近人,让人没有丝毫的阅读障碍。季老学富五车、着作惊人。以我等鄙陋之辈来看季老的学识那简直比泰山还高。然而季老的文章从不舞文弄墨,也从不摆架子,还时不时来上一点讽刺的小幽默,让人读后不仅莞尔。

季老常说自己年过耄耋,活着活着却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真是糊涂得很。但我却觉得季老一点也不糊涂,清醒得很。老人家能活到他一样的状态还有什么好苛求的呢?何况他身体尚可、头脑清醒,米寿(98岁)已过,正望着茶寿呢(108岁)呢!要是现在的年轻人有这样的一位爷爷,即便不时常在身边,必定是人生一大财富,必定能充实头脑、少走些弯路。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4)

20xx年7月11日早晨9点,着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是着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奇特与坎坷。早就与他相识,是在初中,那时的我,拿着他的《季羡林谈写作》,学着写作文,给我很多写作上的指导。现如今,一代国学大师辞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领悟他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感悟》一书将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文章以汇集整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季羡林先生从农民之子成长为学界泰斗的传奇人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真情,字字都流露出匠心,读来感人肺腑。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细节中的是与非,其所用之笔是如此的轻快准确,如此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能以一个普通人难以觉察到的角度去审视现实中的细部,使人们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鲜活的灵魂。身为智者的季先生在当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于默默无闻中,用如椽之笔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从中透出的使人驻足观望、凝神思考的圣洁之光,毫无折射地射入人们的心田。

书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如此成功的学术大师,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整篇文章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思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蚀到我的内心,看了让我心碎落泪。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态度。这本册子谈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谈过,但没有一本书谈得这么简单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真正的谈出来的,就像你的爷爷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自以为是。师者之风,循循善诱。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来颇似老人的谆谆教诲,不温不火,一派仁者风范,因此又可说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评价对季先生而言颇为恰当。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点,虽处尘世,但充满了宁静、淡泊、肃穆、安详的气氛。散文中既没有显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激动情怀,只有光风霁月般的温柔,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与率直。他竭力以一颗对生活无比虔诚的心在当下环境中去寻觅那些被时间、世俗磨损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诗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审视历史的瞬间所呈现的彩虹之美,这种宽广的胸怀,超脱的精神,铸就了仁者的大仁大义,一派长者之风。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欢,作为读者的我依然被笼罩在作家本身所散发出的温柔的精神光芒之中,并且从中体验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一种震颤灵魂的生命感动,不禁让人想起千年之前范仲淹的那句慨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5)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这位大师今年也已有96岁高龄了。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季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么多年,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季老的经历也是大起大落:从山野村夫到知识分子再到大学校长后又跌回牛棚最后重登大学校长之位,这样一波三折的人生,令人们感叹,而这位看透世间百态的老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有如何呢 那么我现在以拙劣的笔法,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领大家细细回味季老的散文之美。

这本书收录了季老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可谓包罗万象。所以编者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把季老所写的散文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是后来我发现有的文章却有重复之嫌,如《希望在你们身上》和《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两篇文章都是勉励人们珍惜光阴的,而且引用了同一首诗,我不禁有些疑问,为什么会有重复的文章呢 后来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奥妙后我才发现,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共通之处,原因在于其主题相近,然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愿却是截然不同的。围绕相似的主题所写出的文章却从不给人以重复的感觉,而是"篇篇不同,篇篇相通",例子嘛,还是举前面所说的例子,季先生在《希望在你们身上》中引诗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青少年,希望在青年人身上,所以把这首诗作为座右铭说给青年们。而《一寸光阴不可轻》却提到了此诗给老人和青年都有教育意义,正由这一点细微的差别分别反映了两篇不同的题目。由此可见,季老所选言语之高明。

季老的文章确有"语言的魅力",而且对于人生,季老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这大概是因为他丰富且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淡泊一切名利,心如明镜,自然对人生的意义也就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而当今世人大都是浑浑噩噩,为了口袋里多装点钱,为了衣食无忧,为了能在昔日的友人面前炫耀一番,有谁不是成天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而活,这难道不可悲吗 除人生意义之外,季老还对自己有着极客观的评价,实可谓:自知之明过了头。季老看待自己,总认为自己毫无优点可言,如果非要找出一个优点,那就是勤奋。的确,季老的一生都在学习,应了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勤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季老对自己的认识比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不知谦虚了多少,而那些所谓学富五车的文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藏文学于胸中,这与季老的自知之明相差甚远。

季老的文章虽无华丽得熠熠生辉的语言,但是讲出的却是实在的真理,按季老的话说:因为真理都是通俗易懂的。我年龄虽小,可那些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爱国的想法,对于季老所说的一切真理都持有赞同的意见。而且我对季老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他写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如同在与我们聊天一般。也许这就是季老特有的人格魅力吧。

我很喜欢季老散文的风格,下面给大家推荐一篇散文并附上我的拙见。散文以《清塘荷韵》为题目,看到这个淡雅的名字,我不禁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历来都会写荷,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便是最成功的一篇之一,那么季老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呢 我引一段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一直以为季老总是写些人生哲理类的文章,没想到一个望九之年的老人(写此文时季老是86岁)竟然有如此雅兴写出这般脱俗的文字。

季老的散文只美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道来,我现已对一位看透人生的大师写的好书品头论足太多,实属大过,那么多说无益,最后我以季老在封底写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6)

20xx年7月11日早晨9点,着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是着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奇特与坎坷。早就与他相识,是在初中,那时的我,拿着他的《季羡林谈写作》,学着写作文,给我很多写作上的指导。现如今,一代国学大师辞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领悟他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篇7)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细节中的是与非,其所用之笔是如此的轻快准确,如此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能以一个普通人难以觉察到的角度去审视现实中的细部,使人们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鲜活的灵魂。身为智者的季先生在当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于默默无闻中,用如椽之笔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从中透出的使人驻足观望、凝神思考的圣洁之光,毫无折射地射入人们的心田。

书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如此成功的学术大师,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整篇文章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思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蚀到我的内心,看了让我心碎落泪。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态度。这本册子谈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谈过,但没有一本书谈得这么简单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真正的谈出来的,就像你的爷爷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自以为是。师者之风,循循善诱。

喜欢《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生的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