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孤独者读后感 > 地图 > 孤独者读后感,2024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相关栏目
孤独者读后感热门栏目
孤独者读后感推荐
孤独者读后感

(共 4944 篇)

  • 1、 「优选」孤独的幸存者豆瓣(69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选」孤独的幸存者豆瓣(69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孤独的幸存者豆瓣【篇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无联系。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逻辑谬误,选择偏差的一种。过度关注“幸存了某些经历”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没有幸存的(可能因为无法观察到),造成错误的结论。

    这主要是为当时杀死沙皇一家暴行的辩解。

    但暴行就是暴行,不存在什么幸存者偏差。

    沙皇一家被处决时,不但是沙皇夫妻被杀,他们的4个女儿和1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其中2个孩子是未成年人。

    王子阿列克谢皇储,当时13岁。

    小公主安娜斯塔西亚,当时17岁。

    然而,被杀死的还不止沙皇一家7口,另外还有沙皇的医生、私人厨师和皇后的女仆。

    不管出于什么政治目的,沙皇仆人是无辜的。而且杀死未成年人,也是不道德的,这个没有什么值得争执的必要。

    很多人去比烂,指出沙皇也曾犯过屠杀罪行。

    但这不是说沙皇的军队有过屠杀,你残杀别人就是无罪的。

    沙皇有罪,你也同样有罪。

    打个比方,大家认为强奸一个站街妓女和一个修行多年的尼姑,谁的罪行更大?

    法律上认为罪行是一样的,因为罪行本身都有着一样的恶意。

    所以,处决沙皇的未成年孩子以及仆人,是苏联没有争议的暴行,没有任何必要辩解。

    其实,即便白军和红军互相厮杀到了野兽般的地步,白红和红军士兵一般不会随便杀死女人和孩子。

    而这次处决沙皇全家时,一些契卡的队员就拒绝参加,理由是:我们无法对准年轻姑娘开枪!

    去年有新闻报道,北京大妈直言自己卖煎饼可以月入三万,顿时震惊了微博、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白领都大受刺激,顿时各种卖煎饼、卖包子、卖豆浆的大爷大妈们在江湖掀起了一股新东方热,大家都说还学习什么、都去新东方培训培训,麦个烧饼月入3万多么轻松。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大家只看到了这几个被爆出来的大爷大妈们,却忽略的中国千千万万个卖煎饼的大爷大妈们还在为生活而犯愁,为孩子的学费而担忧。

    打个比方,同样是“读书无用论”,“幸存者偏差”一般指的是很多人不读书也获得了成功。但如果把例子反过来,很多读书很好的人抱怨自己失败了、读书没有用,这就是

  • 2、 读书:小说孤独者读书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说孤独者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www.dhb100.com/

    小说孤独者读书笔记范文1

    鲁迅的小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并不少见,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这么一数,我着实被惊到,原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见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期我要说的是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孤独者》,《孤独者》是鲁迅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老师要求阅读的小说,能被拿入大学课堂来研读,想必其文学价值一定不会小。

    在课上,我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变形的、隐晦的方式来传达某种思想或感情。如《孤独者》就是现代主义文学。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接的、明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读第一遍《孤独者》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太能读懂的,在我印象当中,鲁迅的小说都很难读懂,先不说鲁迅的作品总是很耐人寻味,单单就我们的思想境界来说,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读这篇小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我相信很多普通读者都跟我一样。魏连殳的孤独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被遗世孤立的孤独,而是那种深深地、压抑着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种孤独。

    这是原文的一个片段:

    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魏连殳从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抚养长大,并且还不

  • 3、 《孤独者》读后感范例

    《孤独者》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特别的世界,告诉了我们不同的道理,下面是两篇孤独者读后感范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者》读后感范例【1】

    首先来说一下,何为“孤独”?“孤独”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这如现在正在流行的“给力”二字一样。很多同学都喜欢把“孤独”放在嘴边。已没有人陪了,就说自己孤独,一看旁边有个帅哥独自经过,就说他酷,说他孤独。渐渐地,“孤独”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你的亲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正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说的一样:“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找到共鸣的孤独。”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其实《孤独者》可以算得上是鲁迅文集中较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连殳五一是孤独者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她的挣扎是最惊心动魄的,她的复仇是最残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与谪居的祖母相依为命。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际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的“无念顾忌”的攻击,都鲜明地体现了她作为叛徒这的反叛态度。二终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弃了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

  • 4、 《孤独者》读后感500字

    我本不该在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来写这篇读后感,但有些东西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也不知是懒了还是习惯了。好了,废话就这么多了。今天,看了「彷徨」里的[孤独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欢看鲁迅这样不带有多少话语的小说,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写,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传递,也让人遐想。

    小说里的连殳是故事主角。我想他一直都是孤独的。他在发达之前和发达之后。发达之前的孤独是他是有知识的,沉默寡言的人,发达之后他依然是,除了死去后尸体旁多了些带金边之类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独的。之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环境把人改变了,可"我"却从佛教里得出结论:人性本恶。他喜爱孩子的天真。可经历了更加的穷困和潦倒之后,他为了生存下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却再也不喜欢孩子,他却再也不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和他交流过,有些共同语言的"我"。足见他的心里早已冷化成冰,对世间失望至极。在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他破坏着自己能破坏的一切,把钱花光,他不愿留给谁,因为谁也没有给过他什么。他之前孤独一是因为家庭,父亲早逝,孤独无依,二是因为身边的亲戚人为了他的房产巧言令色,自己读了很多书,关注的东西不一样,难免和小镇上的人没有共同话题,哪家今天多买了几斤猪肉,哪户人家又来了几个亲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谈笑风生了发达后虽然物质富足,人们对他的态度从落魄时的唾弃到主动迎合,这变化来得太快,他知道那不是因为他,而是他的物质,他依旧孤独,一直孤独。

    他算得上是一个悲剧。可这不就是人的一生。孤独,且悲剧的一生。我没有看很多关于佛学方面的书,但我隐约知道,在佛学里,人是有罪的,从你出生的那刻起,你就是有罪的,人的一生都是在赎罪,对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人和人之间。也许到死那一刻,人才真正归于平静,寂静。解脱。我一直都愿意相信亲情,爱情,我总觉得世间已如此不堪,还是要去相信点什么。那么来自父母的感情,以及和你有着密关系的爱人会不会让你不那么孤独一点。像小说里主人公的非亲生祖母,连殳在她死去后痛哭,毕竟她对他有一丝情分,他对她有一丝不舍。这是不是人性中值得歌颂的部分呢?这些温暖会不会让你不那么孤独呢?

    我本不该在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来写这篇读后感,但有些东西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也不知是懒了还是习惯了。好了,废话就这么多了。今天,看了「彷徨」里的[孤独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欢看鲁迅这样不带有多少话语的小说,更多的只是淡淡

  • 5、 读后感孤独者6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读后感孤独者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读后感孤独者 篇1

    大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和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亲人、恋人和朋友,我们为他人付出了一点便渴望着回报,一旦不能有,我们就会陷入沮丧失望和痛苦之中。我们关注着纷繁的世界,关注着明星的绯闻,关注着别人,唯独忘了关注自己的灵魂。我特别喜欢这句“心安是家”,一个人要跨越多少磨难,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一个人要历经多少沧桑,才懂得珍惜这份难得的馈赠。心灵的宁静并不意味着心如止水,更不意味着无情无义。

    在这本书中,卢梭探讨了幸福的真谛。“我注意到沧桑一世中,我最常忆及的倒不是那类极乐的享受,这些短暂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种状态。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简单却更持久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也许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

  • 6、 孤独者读后感1000字

    魏连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独的。就连自己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一个外国人一般。他的行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人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在别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用嚎啕大哭来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这哭声里透着凄凉,悲哀,无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这样的人,是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对别人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彻底地绝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东又脏又丑的孩子时,他的眼里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在他看来,孩子是天真的,是没有大人身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而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至愿意去干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一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一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一个在别人眼里是前途无量的职位。但他知道此时自己已经死了,在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活着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风光的背后有着无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殳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却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灵上和生活中的孤独者,世人眼中的异类。后来很多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过上世人眼里的上层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仍旧是不如意的,煎熬的,

    正如魏连殳一样,他用今天买进,明天卖出,弄破来表达他的不满,所以最后他死了反倒是解脱了,让他显得十分的平静,用含着冰冷的微笑,来嘲笑自己,嘲笑这个社会。

    但鲁迅先生并不是绝望的。文章的结尾用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着冷静的光辉s说明他还是感觉到有些希望的。

  • 7、 《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

    书,智慧的钥匙;书,时代的生命;书,饥饿时的“美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下面我就来说说我最钟爱的书——《孤独的幸存者》。

    《孤独的幸存者》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帕崔克·罗宾逊和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马库斯·鲁特埃勒。小说的主人公是美国东德克萨斯州的马库斯·鲁特埃勒,他1999年3月加入美国海豹突击队,进行了长达五周的海军新兵训练后,又接受了海豹基础水下破坏训练、跳伞训练、战地医生训练、海豹突击队资格训练、潜艇训练、狙击训练、通讯训练、联合战术空中指挥训练等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这些训练极其残酷:凌晨四点穿上水下爆破小组的帆布游泳衣到冰凉的喷水口下“冲凉”;为了吃一盘面包片、鸡蛋和熏肉就得跑两英里,每天为了吃饭就要跑六英里,每天除了做上千个俯卧撑外还有八英里的跑步训练;在冰冷的太平洋里游泳后,还要在沙滩上打滚;爬绳、六十英尺索网、障碍墙、平衡木、缅甸桥等都是每天的必修课;在荒凉的原野上花几个钟头向一千码以外的目标移动,在教官没有发现的情况下进入最佳射击位置并一枪命中金属标靶的靶心,然后悄然返回……

    要成为海豹突击队员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呀!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也从来没有终止过训练。正如书中所说:“每个海豹突击队员都极其自信,因为我们的信念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坚信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抵挡我们雷霆般的攻击。”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乏的。

    这本书全景式地展露了美国特种兵的生存状态和作战能力。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在这种完全孤立的处境中,面对最绝望的生存环境,即使有最压抑的恐惧,面对困难,也应该永远自信、永不言弃地坚持下去。

  • 8、 孤独者读后感范文1200字

    《孤独者》是一部由近代文学家鲁迅著作的短篇小说,文中主要讲述了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魏连殳用淘宝的方式活在自己造就的孤独中并且最终向社会作出绝望的反抗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孤独者》收录于鲁迅第二本小说《彷徨》,历来被认定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可见其重要性。一般认为,鲁迅想借此表达中国远不具让青年人作为自由个体了独立生存,运用其天赋,服务于社会,但我自觉绝不仅此一点。

    这是一个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故事,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魏连殳被众人视为异类,在祖母大殓时受众人联手的批判和逼迫,他是孤独的。第二部分:魏连殳以冷面孔对待世俗,孑然独立,但对孩子却很热心,认为中国的希望全在这一点,可当他这仅存的希望被冷漠现实击碎后,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独。

    第三部分:失业带来的窘迫及随之而起的众人的冷眼相对将魏连殳推向了更凄凉的孤独,由此产生了独头茧似的人生态度。第四部分:为活下去,魏连殳走上了一条违背意愿的路。在给我的信中,他写道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为在于现实中角力落败的自己感到惭愧并痛恨自己,说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第五部分:他用牺牲信念所换来的权利入世玩俗,但内心却陷入了更惨痛、更绝望、更彻底的孤独。最后他在孤独中死去;身无遗物。

    创作这篇小说时正值五四热潮,鲁迅与周作人失和,肺病复发,又因支持学潮遭反动派打压,失去了在教育部的职务。亲情恶变,疾病复发,生活艰难,加之他曾信任帮助的青年对他反戈。这些都使鲁迅更加孤独痛苦,而写就了这篇《孤独者》,写就了魏连殳的悲剧。

    鲁迅在这篇自称写我自己的小说中用了旁观者的叙事角度。或许在静的出奇的夜里,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自己,会更清析一些。魏连殳无疑是鲁迅在《呐喊》序言中所说的铁屋子里被惊醒的几个人。他学新学,走异路,但时代是黑暗的,他环顾四周,看到的只是一群混沌的人,只是一个沉沦的社会。

    祖母大殓时,连殳把祖母一生的孤苦缩在眼前,想到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于是他留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他大哭不为前途渺茫,为的是孤独,为的是世人的不幸和冷漠。但最终也逃不过现实,逃不过命运,而进去混沌中去,而不过只想活下去。

    近日重读,蓦然连殳的命运竟和每一个我所熟实的人相似。初始怀着一个英雄

  • 9、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800字

  • 10、 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

    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范文一

    寒假时我读了被誉为美国三大军事小说之一的《孤独的幸存者》,本来把它当作野外生存科普读物,但读完后却有了不同的感想。

    作者马库斯是一名特战队员,这本小说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二零零四年,由美军海豹突击队策划的红翼猎杀行动。马库斯受他家乡许多退役特战队员的熏陶,从小就有成为一名特战队员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甚至做出了每天扛着混凝土块跑几千米这种令人看起来疯狂的举动。正因为他的坚持,所以他才能通过艰难的海豹突击队的选拔。一个人产生了梦想就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然他的梦想就永远不会实现。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胜利往往属于坚持最后一分钟的人。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实力,坚定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海豹突击队员的选拔测试是极其严酷的,但放弃的人往往是晚上休息时间选择退出的。这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通过测试,但马库斯坚持了下来。只要你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你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困难往往是人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对自己来说不可能的事自己竟然做到了。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责任,军人的责任感往往是最强烈的。当作者所在的战斗小组被三个牧羊人发现时,处于对枪杀平民的罪恶感,他们释放了这三个牧羊人,但却因此暴露了潜伏的位置,被百倍于自己的塔利班武装人员攻击,出于军人的责任感,他们顽强的战斗着,直至最后一个队员肩负着把队员最后的消息传递给队友家人的责任,或许是因为这个承诺的责任,才使他奇迹般的回到了美军基地,这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马库斯。

    生活中有许多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值日生打扫卫生不彻底,并不想认真去打扫,只是应付了事,他们应该感到羞愧,马库斯因为责任二奇迹幸存了下来,并不是因为他是特种部队队员能力多么强,只因为使命感,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到了最好,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吗?

    这是泓宇的一篇读后感,虽避免了仅仅是概述情节,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但这篇文章的失误显然是书与自己感悟的脱离。必要的过渡句过渡段应该好好琢磨。

    《孤独的幸存者》读后感范文二

    书,智慧的钥匙;书,时代的生命;书,饥饿时的美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下面我就来说说我最钟爱的书《孤独的幸存者》。

    《孤独的幸存者》的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帕崔克罗宾逊和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马库斯鲁特埃勒。小说的主人公是美国东德克萨斯州的马库斯鲁特埃勒,他1999年3月加入美国海

  • 2019-10-29

  • 2023-02-0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1

  • 2022-12-0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10-28

  • 2019-11-23

  • 2022-04-09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21-06-30

  • 2019-09-21

  • 2019-09-22

  • 2019-10-17

  • 2021-06-30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22-02-08

  • 2022-01-05

  • 2023-06-04

  • 2019-10-11

  • 2021-09-01

  • 2019-10-11

孤独者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孤独者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孤独者读后感、2024孤独者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