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 > 地图 >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2024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推荐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

(共 8992 篇)

  • 1、 《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读后感

    《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读后感

    谢燮

    g20峰会刚刚在美丽的杭州闭幕,中国为准备这样的盛会,不仅仅是中国作为东道主、杭州作为主办城市的努力,从更高的视角来看,这是中国重构全球秩序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闭幕致辞中讲到了五个决心:我们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我们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我们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我们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这样具有全局视野的讲话从习近平总书记口中说出而不是从奥巴马口中说出,已经表明当下的世界秩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直以来西方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已经逐步走向式微。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朱云汉所撰《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恰恰就是为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全局视野的讲话给出了最好的注解。

    朱云汉的核心观点是:目前正值数百年难遇的历史分水岭,表现为四重历史趋势的反转。第一重趋势反转,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这包括美国无止尽的战争钱坑、霸权地位摇摇欲坠、软实力大幅消退、帝国过度扩张、对伊拉克始乱终弃等;第二重趋势反转,是"第三波民主"的退潮,这包括民主的退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富豪政治、利益集团与游说者占据民主殿堂、难以跨越的社会阶级鸿沟、民主体制的失灵、被反恐绑架的民主、劣质民主散播全球、民主成为空壳等;第三波趋势反转是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这包括金融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灾难、全球民主化退潮、多边贸易谈判已成鸡肋等;第四波趋势反转是西方中心世界的没落,也可以说是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世界权力的中心明显向亚洲移动,世界舞台上西方国家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

    朱云汉认为,21世纪的特征就是"多元现代性".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国家,可能会以不同的路径走向现代化,而且它们成熟稳定的现代化社会的模样、组织原则中,有现代性成分, 有共通成分,也有其特殊的成分。对于中国来讲,中国的王道思想可以为21世纪全球秩序的重组提供一套新的指导思维,因为王道思想正好可济西方核心理念之穷。王道思想为个人的道德责任提供明确实践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由内而外、由近而远。同时,王道思想也为群体间的互动准则设定三层不同的境界。第—层是先做到"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讲信修睦""己所不欲勿

  • 2、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巨著。该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于历史的内在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寻和解答。《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在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麦克尔尼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进度,摒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里似乎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从不同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契合点,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世界历史分期在时间上共同的契合点,足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将实现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制当作边缘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反对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严谨划分为两个极端,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的地区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的阐释方法更是让读者“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它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解释历史,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从中悟出许多对现实有启发意义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

  • 3、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关于

  • 4、 《全球通史》读后感_全球通史读书笔记2000字

    从钻木取火开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谁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丧葬。是由何而来。谁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读完书,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树叶、野草、枝蔓覆盖掉的石碑或庙宇前,对着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嘘不已,发出由衷的赞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石头,还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文明,还有遗留下的历史的谜团,也等待着人们去揭晓。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历经喧嚣却最终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国,非洲古埃及文明,亚洲巴比伦古城,还有希腊罗马文化的文明遗迹,无处不告诉我们,在地球文明的缝隙间,喜多目前处于弱势的文明都曾创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迹,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记录。虽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长存。我觉得去追寻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视的。

    读完它,我的脑海里不只是那些叹为观止的文明遗迹,更多的是对文明的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虽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们的那种为了目标而努力的精神打动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实不是逼迫奴隶去强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罗河都会发大水,下埃及的居民们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没了,他们都是自愿的为了神而工作的。虽然这种神论,在当今社会不认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种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少的。尽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议,但那些神秘的令人无法相信的建筑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骄傲的记载着这个民族,这个王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或许世界的历史真的很长,被湮没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国家都很多,有谁会记得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为消失了就不去寻找。我始终认为古人所能领悟的境界比我们现代人高,往往越是复杂的事务,越是要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从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质朴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来玛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玛雅之前居然还有个奥尔梅克文明。这个文明被发现之前,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神话,它是被湮没在热带雨林里的文明。再说说古罗马,最出名的就是罗马的竞技场和罗马人的沐浴,他们的洗浴方式也被现代人沿用着,在当时大浴场是贵族和平民交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经常有乐队演奏,还有诗人和戏剧家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动的场所。它的存在使得社会的等级变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个舞台,没有贵贱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着,各种思维碰撞在一

  • 5、 全球通史,读后感

    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学期拜读了那本著名的经典之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本以为会是一本干涩难啃的世界史著作,读过之后却发现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视野开阔别有韵味,竟有些“爱不释手了”。作者是以全球史观展开对世界史的论述,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就好像站在上帝的视角,带我们俯瞰“地球村”,领略不同地域的文明的兴起、发展或者衰落状况,看世界如何从诸分散、孤立的地区,逐步走向联系紧密的整体。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好像是一个老者讲故事的口吻,有一种吸引你读下去的魔力,书中有不少生动的插图,对一个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相见恨晚。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1500年前的历史,下册是1500年以后的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是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作者从文明之前的原始人讲到欧亚大陆的古文明,再到欧亚大陆中世纪文明和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这漫长的几千年,历史车轮的滚动给人感觉是缓缓的,各地区的文明各自像流水般缓缓流淌,无论是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还是中国文明,都是较独立、稳定地发展的,尽管各帝国间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比如技术交流,商业联结,文化联结等,但是各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而1500年后的世界给人的感觉是翻天覆地,变化迅速,像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西方资产阶级改革,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等,就那么短短几百年间,世界格局不断变迁,世界逐步走向一个整体。

    《全球通史》的编写和内容有几处颇得我心,首先对历史的架构非常清晰,分时间轴和区域轴,每章每小节的题目都明了地概括了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读完之后在脑海里很自然会有对世界史基本框架。比如介绍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作者从文明的起源,类型,结束三个角度展开介绍,清晰明了。其次对不同文明的细节阐述又详实广泛,像介绍希腊文明,作者对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祖先、民主制发展希波战争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感,无不让人对作者渊博的学识感到敬佩。尤其是科技方面作者特别关注,总要花些笔墨介绍各地区科技方面的差异,发展等。另外,每章前都有一段话,或是概括主

  • 6、 全球通史读后感800字

    【第1篇】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 ‘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

  • 7、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汇总

    在作品中,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作品的优秀程度。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全球通史》的读后感”为小编为您收集并提供,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篇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

  • 8、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篇一: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这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的是另类的史学观点,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统一体,再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治:百度百科上的 开篇介绍。我把没用的废话都删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的相当吃力,但是,在读通篇读完以后,我发现,这本历史书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所不同的地方。我们所学习过的历史,都很奇怪,注重细节,例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却没有什么连贯性。历史在我们眼里,跟“洋片”差不多,是割断的、静态的、前后没有关联的。而这部《全球通史》,却展示了我们似乎学习过,却从未真正明白过的历史,即这些片段串成的序列,一部本来完整的历史大戏,一部真正冠以“经典”之名的电影。君王和圣贤,甚至有可能不记录他们的名字,只陈述其作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激起怎样的涟漪。这是何等的眼界,何等的胸襟!

    历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后人慨叹流泪或者沾沾自喜,而应该让后人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历史必须是联贯、动态的,否则让人如何把握?既然学校里面要讲历史,那就应该真正讲能给人以启发的历史,而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且还是对于离散的事件当中,帝王将相的名称的记忆能力。 这部书的威力很大,读之前最好深吸一口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你的世界观也许就此翻天覆地地变化,你的视野将穿透那上古的蛮荒与近代的刀光剑影,看到一个从来就存在,却被大多数人无视的真实世界。(重治:这是我自己写的。。)

    我本人对于这本书中的亚洲部分,尤其是对提到中国的部分十分感兴趣,毕竟想看看其它国家人对于自己国家历史的看法。与大多数外国史著一样,斯氏的《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来展开中国文明,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夏朝是中国首个国家是相悖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宣扬的“五千年文明”还持有质疑态度,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国家级计划的出炉和高调且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是一个有趣而有些悲凉的现象,虽然这一计划取得了些成果,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似乎过于看重他方的

  • 9、 全球通史(读后感大全)

    【第1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2篇】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

  • 10、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让人回味无穷的史书,可以引发许多思考。我思故我在,多读史,多看报,多思考,乃新闻工作者必须干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篇1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

    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

  • 2021-06-26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3-03-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21-05-03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10-29

  • 2019-10-12

  • 2023-04-19

  • 2019-11-11

  • 2022-03-18

  • 2022-09-16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6

  • 2023-06-18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1-11

  • 2021-12-03

  • 2019-09-19

  • 2019-10-23

  • 2019-10-23

  • 2023-05-14

  • 2022-07-15

  • 2021-11-22

  • 2019-09-25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
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2024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高二1000全球通史读后感大全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