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赴宴者读后感 > 地图 > 赴宴者读后感,2024赴宴者读后感
赴宴者读后感相关栏目
赴宴者读后感热门栏目
赴宴者读后感推荐
赴宴者读后感

(共 5206 篇)

  • 1、 赴宴者读后感(精选范文)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看完了严歌苓的《赴宴者》,今天说说读后感大全。

    严歌苓的小说往往都是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人物,对人物的分析和刻画比较深刻,特别是挖掘内心深处的东西,是一般作家无法相比的。

    我们都听说过混吃混喝的,通常是指参加婚礼的。婚礼参加的人很杂,有娘家的,婆家的,双方单位的,双方同学,战友,发小,邻居,有时还有远道而来的朋友和客人。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很多人相互都不认识,新娘和新郎及双方家长也做不到都认识。因此,有一些人专门去参加婚礼,胡吃海喝,混一个装满鱼虾肉蛋的酒肉皮囊。

    严歌苓的《赴宴者》可不是写这些婚礼混吃混喝者,如果不是看这篇小说,还真不知道有这样的赴宴者,他们是装扮成记者去赴宴,不仅能吃到山珍海味,还有几百元的红包可以收入囊中,因为宴会举办方是希望媒体吃好喝好了会为举办方美言,在社会上形成足够强大的影响力。红包,表面上叫车马费,实际上就是对记者的奖励和贿赂。俗话说得好,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又吃又拿,不好好写是不是会过意不去呢?

    这样的媒体宴会,五花八门。有新产品的宣传,有开发商的楼盘推出,有医疗器械或者新药研发,有影视作品的宣传,有商品推介会,也有艺术家展会,只要你能想出来的,都会有这样的机会宴请媒体做宣传。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从农村出来进城在工厂上班的工人,后来下岗了,为了生活,他去应聘酒店的保安,穿上西服和皮鞋,高高的个头,长得又英俊,刚刚进入酒店大堂,就被误认为是来宾迎入了宴会厅,就这样误打误撞,开始了他混吃混喝混红包的赴宴者生涯,这种人被称为“宴会虫”。

    鸽子的舌头,鱼的眼睛,螃蟹的钳肉…他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整天山珍海味鱼翅燕窝,他算是彻底开了眼界,解馋了,也爱上了这一行。他弄了假记者证,混迹在媒体宴会中,颇为得意的风光了一阵子。为了让也是从农村出来的老婆也见识见识,尝尝这些人间美味,他安排老婆赴宴,还告诉老婆别忘了拿红包。结果他老婆为了红包跟工作人员闹了起来,引起了轰动和注意。

    混吃混喝的宴会虫可是真的不少,渐渐地引起了关注。在一次打击宴会虫的活动中,有16个假记者被抓住了,送入了监狱。小说的主角在一次宴会中认识了一位大名鼎鼎画家,被认为是可靠的同乡而被画家认可,从此与画家有了过密的交往。有一位记者想写这位画家

  • 2、 《赴宴者》读后感:嘿!无冕之王

    嘿!无冕之王

    ——《赴宴者》读后感

    科科

    今天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读了严歌苓的小说,描写所谓宴会虫的一个故事《赴宴者》。

    嗯,与其说,是在描写一位假扮成记者的下岗职工如何骗吃骗喝的故事,还不如说,借着所谓宴会虫的故事来描述一些记者有可能会碰到的故事。

    对于严歌苓的细节描述,我往往不会特别注意,可是,你得承认,她是说故事的一个好手。

    而且,你往往能从那主人公的看似平常的遭遇中,悟出些隐晦的意味,然后自得地微弯嘴角,是,我懂你的意思。

    (严歌苓)

    董丹一开始假扮记者去骗吃骗招待费,只是机缘巧合,嗯,就像我们现在给自己封的吃货的称谓一样,一想到那满桌子的珍馐要倒进潲水桶里,就觉得还不如自己假冒记者,避免浪费,天天能吃到这样的好东西,干嘛都值了。

    而后,他卷入了旋涡里了吧,不,与其说偶遇的事件让他走上类似于记者的行当,不如说,他内心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认同,才让他有了写稿子发稿子的想法。

    不过,结局就像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的一样,并不可能是个大团圆。

    如果董丹再过十年再骗吃骗喝就好了,我盖上书后这样想,那他标出来的自媒体记者,其实并不能算欺诈,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弄个公号或者头条,就可以给自己标一个新的头衔:自媒体写作者。

    嗯,时代不同了,现在应该不能像当年一样,随便印个名片就去赴宴然后骗吃骗喝了吧?

    不过,是不是有些事情,其实也许可能还一成不变?

    我想起二十年前,进入了大学的广播台,误打误撞成了一名校园记者。时间不长,没写几篇稿子,即便如此,也会假装懂行似的在每篇稿子上添点赞美学校的话,仿佛不加上去稿子就不给通过一样。我挖空心思想一些花哨的词,比如用歌名来概括一场活动,或者弄点神秘的语句来吸引同学们阅读,如果碰上哪个广播台的师兄师姐稍加注意,就觉得自己才华盖世无双、无人能敌。

    可是,毕竟我的文学修养只到了高三,我读的最多的与文学稍微沾点边的书,除了梁羽生和路遥,就是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因为读得太滚瓜烂熟,我颇为悲哀地发现,后面二十年里,我能出口成章的,全都是高中语文里的句子。

    我还很羞愧地发现,在争夺活动报道权中失利的中文系的同学,到真正写报道时能妙笔生花,真正作为一名记者接受广播台主持人采访时能侃侃而谈,多年的积累让她看起来就像一位真正的无冕之王,而我,只会微弱地控诉,她并没有听我的指挥。

    可那又有什么呢?记者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写作的能力,除此之外的一切,连虚弱的说服力都

  • 3、 《赴宴之前(毛姆小说集)》读后感_1600字

    《赴宴之前(毛姆小说精选集)》读后感1600字

    短篇集锦[爱心]

    毛姆的小说内核,其实是用棉布擦拭刀子。刀柄上华丽的巴洛克式的装饰是毛姆所喜的生活的喧嚣,而棉布擦过锋刃的温和与锐利,才是毛姆文字深处所求的慈悲与深刻。

    喜欢毛姆有二。

    语言和行文

    我有更大的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拥有千姿百态的海洋、天空,拥有清丽的朝阳、艳丽的晚霞以及辉煌壮阔的夜晚。我将在曾经是荒野的土地上开垦一座花园,并创造出很多东西。而时光流转,等我老去之后,回首这一生,我希望,我的生命会是朴实无华、宁静而悠远的。虽然没有什么大事业,但是,我的一生将与‘美’同行。噢,你一定觉得这样的我实在太没有上进心了吧。怎么说呢,假如一个人,即使他得到了全世界,但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一切也都是毫无意义的。坦率地讲,我想我已找到了自己灵魂之所在。”

    不华丽但是很诚恳  仿佛自带说服力和代入效果  描写心理和环境的语言没有太多文字技巧  一字一句都刚刚好   特别心动他的切入角度  有趣的形容

    酒很淡,感觉像喝水一样不会醉,我们一边吃通心面,一边喝完了一瓶。等喝完第二瓶,我们已经醺醺然觉得生活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物和主题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从《刀锋》到《赴宴之前》众多人物形象非常平凡、立体

    之所以说毛姆笔下的故事慈悲又残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人的生活选择与现实环境与精神栖息总有矛盾冲突  而你也不晓得自己会在哪个瞬间就大彻大悟  有可能是见识了不一样的风景  有可能是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有可能是读到了足以影响一生的书籍   但凡有觉醒的意义   总归是对之前的生活不满意  或是早就在寻觅

    结局如何  凡人如何猜的透  毛姆不给出评价  因为他看到了每个人灵魂扑簌闪光的那刻  也看到了微弱之火燃尽的悲凉

    所以你看到对妻子深情款款的谁谁  不过因为情敌假象的瓦解而恢复冷漠  主人公最爱的还是自己呀

    所以你看到对人生安排圆满的谁谁  对于计划之外的变故毫无抵抗力  死在春花秋月的月满之下

    所以你看到浮夸、爱说大话的谁谁 因为一个女人的求助  愿意丢掉自己最看中的面子

    所以每个人呐  不完美  这样最可爱

    他看着我,脸红了起来。灵魂毕竟是一种烦人的东西,当人的灵魂逐渐发展完善,他就失去了伊甸园。“闲暇,”他说,“要是大家都懂得该有多好!这是人类能够获得的最珍贵的宝物,可惜大多庸碌之辈甚至不懂如何去获得闲暇。他们完全为

  • 4、 舞者读后感

    舞者读后感(一)

    梦想是平静的跳舞,过简简单单的平凡生活。

    现实是一个舞者带着一条残废的腿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段刚柔并进的双人舞,只能由另一个孤独的舞者独自跳下去,一直跳下去

    这就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如此遥远的距离

    整本书分火卷与冰卷,冰火相猝,可想而知,最终只是一潭苦水。

    高纯是生活在云朗一个角落里的平凡男孩,印在他身上的或许只有两个标记吧,一个是孤儿,一个是舞蹈,但因为生活的现实,他的舞台只能是自屋的阳台,为了自己的生计他成为了一个计程车司机,而无意中闯入他车门的一个乘客,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她叫金葵,是个漂亮的舞者,但因为家庭的种种复杂关系,她渐渐离开了自己的家,走进了高纯的世界,一个蒋先生的突然来到和猝然死去,让他们措手不及高纯是私生子,病重的父亲想见他并留有遗产给他。不知这是喜是忧,但最终,他们走进了北京。他们以为这里会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有舞团有舞院,这里就像是舞者梦幻的美丽天堂,但他们却不知,这里也是噩梦开始的地方

    他们被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利益纷争和情感纠葛,舞蹈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高纯并未找到生父,他们窘迫的住在一个车库里,高纯考上过舞团,金葵做过俱乐部的形体教练,因为酬劳的丰厚,高纯做了古怪的侦探。虽然过的艰辛,但俩人也算是快乐和甜蜜,毕竟他们有块地方跳舞。但接着的一宗宗的利益关系让高纯不得不被现实所屈服,种种外界因素和人性的善恶让金葵被迫离开高纯。在她被绑回家没多久,她的一次逃亡却让她不堪回首被人贩子拐卖给破山村的壮汉当老婆,他的粗鲁和折磨让金葵难以忍受,逃到另一村,心想是碰到了一对和蔼的老头老太,却又差点与山下一村的人以金钱结婚。历尽千心万苦,当她再一次回到北京,回到车库,那已物事人非,高纯离开了。

    无意中,高纯与被他盯梢的周欣结为好友,为了周欣的正义勇敢,高纯决定帮她顺利揭破奸人的诡计,但之后,高纯遭人暗算,摔伤了身体。周欣为了报答他,也为了高纯昂贵的医药费,周欣找到了他父亲,为了遗产不被高纯那没人性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所货,在律师的建议下,她与高纯在只有感激之情的情况下,结婚了。

    周欣是个理性的人,她努力的维持着自己的家庭,努力的做着高纯有名无实的妻子,努力的爱着他。但这个家的女主人并不好当,周围的小人总紧紧的盯着那笔庞大的遗产,直到金葵以保姆的身份进入高纯的家

    周欣恨金葵,她面对现实,维系家庭,这不能被金葵破坏。他们三个都没有错,只是被周围

  • 5、 《燃灯者》读后感

    《燃灯者》读后感

    《燃灯者》全书170页,此书于我,并不能端坐书房,一气读完,而是每每读完十余页,则需停下仔细品味,体其深意。合上书本,或追随先哲遨游哲学神殿,或佩服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或感动于两人交往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或流连于作者清丽细腻,字字精彩所描绘出的场景画面……

    《燃灯者》是作者赵越胜回忆恩师周辅成先生的著作,它亲切、简明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布衣中的贵族、凡人里的大师。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与领悟辅成先生的治学为人,让我们于历史的尘埃之下看到了一位心灵孤独而高贵的伦理学大师。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作者将恩师喻为燃灯者,表达对恩师虔诚的景仰以及深深的感激之情。辅成先生于作者,既是师长,又是知己。他指引和支持着作者穿越黑暗,使得孱弱、卑微的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遇见恩师之前,作者心中的渴望冀求,只能晦暗不明地蜷曲蛰伏心中,而经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烛火,通浚阻塞,作者精神生活得以唤醒,他懵懂的内心世界变得舒朗清明起来。

    《燃灯者》的作者赵越胜人格精神都深受辅成先生影响,他以文修身,以心观世,下笔谨严,思力深切。而我涉猎哲学较少,看作者与先生对话哲学,不懂的地方诸多,只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很多都只能记下,等待某一日自己的哲学基础有一定进益才能反刍。

    一、周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

    作为中国伦理学界泰山人物的辅成先生,亲切平和,以穷通学理为己任,对于天下苍生和国家存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让我对其纯真而高贵的人格肃然起敬,对他身上体现出的一代中国知识人出于中西古典文化熏陶的价值情怀身怀敬意。先生是守望普世价值的哲人,是我仰之弥高的人物,先生读书,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注重人格的提升,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求成为善人。先生觉得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对他影响最大,因为他从克氏的自传中,看到一个洁白、无私、坦诚,而为人类牺牲的灵魂。在先生看来,做奴隶并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沦为奴隶的情况时常会有,但记住不要自愿做奴隶。读书人不为世用并不可耻,倒是读书人当了权势的帮凶,才不光彩。先生书房门上挂着的手泽,为文天祥在元兵狱中所作: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用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邦有道,先生闻鸡起舞,邦无道,先生鹤衣散影。在外敌入侵,国脉危急之时,他高呼精神价值,专心研究歌德:“

  • 6、 分歧者读后感

    分歧者读后感

    选择一个派别,等于选择一种生活。

    无私派、诚实派、友好派、博学派、无畏派,所有的人必须选择一个派别生存,如果不行沦为无派别人员,你将生活在生活最底层。好奇的是,个一性一测试的时候,主角首先排除了友好派和诚实派,在选择的时候又果断地排除了博学派,究竟是作者个人倾向问题,还是在作者看来,这几个派别的存在都过于极端?大概是因为这两个派别的冲击是大多数人会面对的困境。有的人强迫自己做无私派,但实际上,他们对无畏的追求深入骨髓。有的人看起来像个无畏派,其实只是避免伤害的伪装。在书里,无私派在作者看来过于压抑自己的欲一望,追求忘我,倒不如像个无畏派一样,敢做改为,就算受伤牺牲,也要追逐真实的自己。无私派过于恭敬,无畏派过于无情。面对自己还是继续伪装?面对自己就难免要舍弃一些自己熟知的东西,例如家人。继续伪装却要埋没本一性一,保证一辈子不暴露自己。

    在无畏派的训练里,主角和来自诚实派的克里斯蒂娜成为了好朋友,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诚实面对自己。

    从书里的几个派别里,主角的自我挣扎里,禁不住也会想,如果是自己,会选择哪个派别?如果能清晰地作出选择,大概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深刻。赞成主角的,反对主角的,都代表着你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为什么在无私派和无畏派里,主角会选择无畏派?是因为过腻了无私派的生活,还是本来她就趋向于无畏派?

    大概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从主角纠结挣扎的过程看到了自己。从选择派别,到面对朋友的背叛,克服恐惧,到最后挺身而出,都有自己的影子。虽然觉得唤醒那一章有点过于苍白,但是情感描述很有代入感。很适合处于迷茫期的人看。如同我们一开始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样,主角一步步从选择派别中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不同派别之间的优缺点,一点点克服恐惧,越来越坚定走自己的路。值得庆幸的是,主角找到了陪她一起拨一开乌云的人,让本来犹豫的脚步变得更踏实。故事最后,幸存的人投奔友好派。只是战况异常的惨烈,牺牲的人远比想象的多。当最一爱一的人倒下了,你却必须和讨厌的人一起前进。也许这就是生活。不知道在友好派,又会发生些什么意外,让看似渐渐明朗的形势陡生变化?

  • 7、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范文一

    《孤独者》收于鲁迅小说集《彷徨》,这部小说集在开头便引述了屈原《离骚》里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部小说正是反映了鲁迅当时在探索中彷徨的心境,想求出路却到处都找不到路,表达了一种无路可走的苦闷。写下《孤独者》的时候,正是1925年10月17日,当年鲁迅正处于受敌的状况,对现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内心世界充满苦闷孤寂而又渴望冲破这种桎梏寻求希望,从而陷入迷惘、困惑、孤独。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冷静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外在环境的压迫,让他感到孤寂,感到苦闷,不得不如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以这种嗥叫的方式反抗社会的压迫,反抗内心的绝望。

    《孤独者》通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三个故事:魏连殳的祖母的故事,魏连殳的故事,我的故事。在这三个故事中,描绘了三个变化:孩子的变化,魏连殳的变化,我的变化。

    孩子本是天真烂漫的,心性应是纯净的,内心世界应是充满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简单。然而,在《孤独者》里的孩子并不是这样。故事里的大良、二良开始时愿意和连殳玩耍,会经常到他家玩,只要磕响头,装狗叫,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说孩子初始还有那天生的调皮,好玩,而到了后来逐渐被环境同化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失去应有的尊严。魏连殳成了异类,孩子在大人的教化下,已不再和他玩,连魏连殳的东西也不要吃了,甚至是一个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喊杀!。此时的孩子们,俨然是像周遭的大人们一样看待魏连殳,一样逃避他,戕害他。这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与愤怒,养熟了他们,寄予希望于他们,到头了却是遭到这种残酷的背离。从《孤独者》这里对孩子变化的描述,可见出鲁迅内心对待孩子是如何凄凉的悲愤。

    魏连殳的变化可通过他对孩子们的态度和自身行为的转变体现。魏连殳起初对待青年和孩子是热情的,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也总喜欢逗小孩。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当我反对他的看法,他竟至于气忿了,便又显出许久不见的冷冷的态度。魏连殳总认为孩子是天真的,没有大人的势利与贪婪,有不好的变化也是环境教坏,因此更得注重爱护教养。可惜三个月之后,连殳竟也被天真的孩子仇视了,他对孩子的态度开始憎恨,也默认了我的观点。此时的连殳已变得愤怒,更显出他的孤独,因而会有后来对待孩子们的报复:要他们装狗叫、磕响头。与其说是连殳对背离了自己的孩子的报复

  • 8、 燃灯者读后感

    【篇一:燃灯者读后感】

    骊歌清酒忆旧时,从阅读《燃灯者》开始到意犹未尽的读罢此书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三十年,三个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四段截然不同而又有着某种共同轨迹的命运。当读到那些述说过往的青葱岁月的潇洒肆意的文字,似乎耳畔真的想起了那个懵懂青年和友人把酒言欢,引吭高歌,似乎作者是在轻松愉快的骊歌清酒中写下了这写回忆。但是在回忆唐克的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悬崖壁上,久不作声?摘下它吧,请抚弦再歌一曲,在喑哑的歌声中有我想说的话:晚风轻轻送来,想念你的那一首歌。恍然间才发觉,原来我忘记了赵越胜所要书写的是他这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

    相比而言,燃灯者这个主题固然比不上骊歌清酒忆旧时的诗情画意。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燃灯者乃是是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言语间透入出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但是仔细品读书中的三位,辅成先生是我哲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哲学的生活和思考;宾雁则是我一生敬仰的英雄,他的勇敢、睿智、担当,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唐克,没有辅成先生的学识,没有宾雁的大义凛然,但是这个背着一把老吉他的不羁青年,在我最为懵懂的年纪,教会了我唱流行歌曲,他的洒脱、放浪形骸使我学会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若不是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遇到这三个人,也许及时是皓首穷经也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更有可能在那个喧嚣的年代,被淹没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中。

    既然是这样一段充满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回忆,赵越胜为什么要用如此华丽的文笔将他书写的如此自然?所谓燃灯,燃烧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年的光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尤其是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为深刻的三十年,但是在赵越胜的笔下却丝毫感觉不到随着青春消逝后的苍凉,理想幻灭后的失落。其实这三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人的三十年的际遇所折射是同一个人生的理念自由。追求自由是伴随这三个人一生的宿命。辅成先生终其一生徜徉在哲学的理想国中,即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他渴望的仍旧是像希腊先贤一般思考哲学,哲学的思考;而宾雁,人生的起起落落,矢志不渝的为了社会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呐喊、抗争,捍卫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唐克,所有人的眼中最为卑微的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怎样的义正言辞,人们的目光多么的鄙夷和不屑,他依旧我行我素,从那个当初追求婷婷时在月下抚琴高歌的小青年到廿多年后在巴黎相见时那个挂着个破相机,不修边幅的中年老

  • 9、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范例【1】

    首先来说一下,何为“孤独”?“孤独”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这如现在正在流行的“给力”二字一样。很多同学都喜欢把“孤独”放在嘴边。已没有人陪了,就说自己孤独,一看旁边有个帅哥独自经过,就说他酷,说他孤独。渐渐地,“孤独”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你的亲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正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说的一样:“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找到共鸣的孤独。”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其实《孤独者》可以算得上是鲁迅文集中较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连殳五一是孤独者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她的挣扎是最惊心动魄的,她的复仇是最残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与谪居的祖母相依为命。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际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的“无念顾忌”的攻击,都鲜明地体现了她作为叛徒这的反叛态度。二终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弃了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价值观。从旧势力的生活叛逆中回归到旧的营垒。生活的优越并不能避免内心的混乱。她的心灵永难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报复

  • 10、 《孤独者》读后感范例

    《孤独者》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特别的世界,告诉了我们不同的道理,下面是两篇孤独者读后感范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者》读后感范例【1】

    首先来说一下,何为“孤独”?“孤独”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这如现在正在流行的“给力”二字一样。很多同学都喜欢把“孤独”放在嘴边。已没有人陪了,就说自己孤独,一看旁边有个帅哥独自经过,就说他酷,说他孤独。渐渐地,“孤独”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你的亲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正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说的一样:“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找到共鸣的孤独。”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其实《孤独者》可以算得上是鲁迅文集中较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连殳五一是孤独者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她的挣扎是最惊心动魄的,她的复仇是最残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与谪居的祖母相依为命。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际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的“无念顾忌”的攻击,都鲜明地体现了她作为叛徒这的反叛态度。二终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弃了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09-28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23

  • 2023-02-21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3-27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9

赴宴者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赴宴者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赴宴者读后感、2024赴宴者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