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8998 篇)
- 1、 读《对话的艺术》有感
读《对话的艺术》有感
《对话的艺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教师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生对话。首先,本书对对话的意蕴与追求做了介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教学对话的价值追求:走向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精神;
二、教学对话的认识取向:体现教学本质、重塑师生关系、改进课堂学习;
三、教学对话的实践形式:综合教学对话的关系、构建教学对话的环境、优化教学对话的行为。
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书中谈到优秀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对话教学时持续的,开放的教学;对话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我觉得这个观念很新颖,也值得我们学习。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师生与课本之间都是对话关系。
学生与课程之间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新层面的沟通关系,变为一种“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这样,在学生已有的智力结构基础上,通过与他们与新课程的对话把知识融入已有智力结构之中,逐渐获得新的知识和发展智力。这样就可以极大层次的锻炼学生自主的能力,是教育改革需要走的方向。
此外,我认为书中“学生的发问与诱导”这一内容很实用。学生主动发问有很重要意义,这说明学生会自己自觉思考,这样对于他们的求知欲的培养,形成良好个性,培养创造品质都有极大的好处。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积极创造学生发问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再引导他们解决问题,这样就符合了新课改的方向。对于如何创造学生发问的有利条件,这里有几点建议,第一是要学会构建宽松的对话条件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思考。第二要变革教师的行为方式,比如说,转变领导方式,鼓励奇思妙想,引发成功体验等等,这样可以鼓励同学们思考、提问。
- 2、 读《野生的爱尔沙》
皎洁的月光下,我坐在窗前津津有味地读着奥地利乔伊亚当森阿姨写的小说《野生的爱尔沙》。
这篇小说,主要是写亚当森阿姨怎样在非洲原始丛林中发现小狮子爱尔沙,进行驯化试验,与它共同生活,最后把爱尔抄送回大自然去的故事。内容真实可信,情节生动有趣,对亚当森阿姨与爱尔沙之间的感情,也描写得细腻动人。这本书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畅销全世界。美国还把它拍成电影,在西欧、日本等国家的电视中也放映过。
最使人感动的是爱尔沙生病时,亚当森阿姨与爱尔沙分别时的情景:我一步也离不开它,它总是用两只爪子轻轻抱着我的脖子入睡。我给它验血、吃药,和它睡在一起。我忘记了我是人,爱尔沙是只狮子。我搂住它的脖子,吻着它,它好象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蹭我。之后,它恋恋不舍地一边向森林走去,一边一次次回过头来看我,直到我们互相看不见了为止。我读到这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我从小就喜欢养小动物:狗呀,兔呀,鹅呀,猫呀等等。使我最难忘的是隔壁肖奶奶家养的小狗这条小狗浑身毛茸茸的,毛是棕黄色的,又忠实又调皮,大家都叫容茸茸。
一天,吃过晚饭,我正想出去散步。突然,就在我踏出门框的一瞬间,一个黑影箭一样地冲到我面前,吓得我差点跌了一跤。定眼一看是调皮的茸茸。我生气地说:原来是你呀,小调皮鬼户它却毫不在意,冲着我汪汪汪地叫,好象在说:胆小鬼,胆小鬼。我被激怒了,跑去追它。它一边跑一边回头来瞧我。我越追越急,连鞋子都掉了。人们看到我那狼狈的样子,十分好笑。我迫不上,一就堵气站在一边发脾气。这时,茸茸却跑来,亲昵地咬着我的裤筒,撒娇地舔着我的脚,好象在说:我错了,请原谅。我蹲下来,抚摸着它,它也用身子蹭我。多么可爱的小狗呀!
可是好景不长,茸茸不幸得病死去了。肖奶奶把它的尸体埋在后院。这虽然是几年前的事了,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忘怀。
我读完《野生的爱尔莎》这本书后,深深地感到。小动物是很可爱的。只要你对它好,肯驯养它,它也会对你好,帮助你。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非常钦佩的亚当森阿姨,梦见了我和爱尔沙、茸茸在河里戏水,在草丛里捉迷藏。
- 3、 欣慰与敬佩——读《至死不渝的爱》有感
欣慰与敬佩读《至死不渝的爱》有感
文/李康宁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母亲在废墟中保护自己的孩子,并在最后一个时刻对孩子说了临别时的最后一句话.宁愿让自己的身体变形废掉,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最后,这位母亲的心愿成真了.至死不渝的爱,创造了爱的奇迹,孩子竟然没有受伤.
司马迁曾经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位母亲在危急关头中选择了死亡,结束生命.但她保护住了孩子!那么,悲惨的牺牲就是最值得的.
荆轲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知识将要九死一生,但还是毅然前往.母亲知道自己将要活不成了,但还是勇敢地跪在地上保护住了自己最珍爱的孩子.啊!多么伟大的母爱啊!这位母亲舍生忘死,英勇的举动多么伟大啊,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让我们敬佩吗?难道不让所有人震撼吗?
每位母亲都是这样!她们在危急时刻,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孩子,勇敢地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了死神.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值得所有人钦佩哦!
- 4、 读《旅行的艺术》有感:踏上哲性的旅途
《旅行的艺术》一书由阿兰德波顿所著,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旅行,旅行的意义,让我们体会旅行的美好。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读《旅行的艺术》有感:踏上哲性的旅途。
《旅行的艺术》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在《旅行的艺术》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更主要体现为让自己发现并获取生活的价值。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人们如何好奇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对于目的地的取向,对于事物的取向,其本质与价值是一个内在必要的因素,但在现实世界里,许多艺术品及名人的点缀与渲染,有时则会使一个地方由不为人知到多人慕名而去。名人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也容易为缺乏主观的大众提供了客观的指导,人们以此为标准,不由自主地走入别人预设的审美框架。
在梵高绘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之前,也许人们只是将普罗旺斯的柏树当作普通物种对待,也许已有人发现其树叶的尖硬与挺拔。但后来人们慕名而去的普罗旺斯大抵都张贴着梵高的标签,为人们提起时,便可傲气地说出:那是梵高去过的地方啊!也许有人还会拿出其画作的仿品,或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以此表示自己见识之广和品位之高。
名人艺术固然可贵,它展现出我们生存世界里最显著,亦或是不为人知的特点,但一件艺术品并不意味着所有,就如尼采所言世界乃无穷一样,一幅画作并不能完全包含所绘对象在现实中的细节与所有。艺术家之可贵,正在于从无穷之物中找出最显著、最具有象征的特征,即是其智慧所在。旅客以艺术为标签,得以满足欲求,却少人究其价值。艺术家的价值固然不是一处美景的所有,也不是目的地的所有,尚可借鉴于其中的价值,切莫以虚假来粉饰自己的内心。
大多数人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是群体心理所致,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带来的也许是一时的情绪高涨,尔后是毫无收获。在一处景点人潮拥挤过后依旧赞叹旅途的愉快,实为单纯而又麻木的表现。
人们对于一种美景的喜爱,会由群体暗示心理催生对美的拥有,有人会在景区留下显赫的名字,以此示意后人来满足心理需求;有人也许会透过手机屏幕去拥有,以此证明自己的阅历得到充实。在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罗斯金眼中,这都太过庸俗,是低级的拥有。对于自然的分析和观察,收获的不仅是对喜爱之物更深一层的拥有,更能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出普通外表下奇妙的、且为少数人所知的美。也许对于单纯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旅客来
- 5、 读爱的力学随想范文
爱的力学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读了《爱的力学》这篇短文,让我的心中有了很大的感触。它主要讲了一个成绩斐然的力学专家,为了救要练习飞翔的痴呆女儿,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女儿的故事。在他的爱里,没有所谓的力学,只有他对亲人满满的爱啊!
我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天使,她们默默的照顾着我们,从不求回报。我们在天使的呵护下渐渐地长大了,开始与天使顶嘴,拒绝天使的爱。这些天使都有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名字,叫妈妈。
当你看到妈妈这两个字时,会不会想起妈妈对我们付出的点点,会不会想牵起妈妈的手,对她说一声妈妈,我爱你!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报道:一位母亲,生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母亲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从星星上回到地球,能够叫自己一声妈妈。她的丈夫离开了她,她只能每天早早地起,晚晚地睡。当他看到和自己孩子同龄的宝宝依偎在他妈妈的怀里不停地亲吻母亲的额头时,她哭了,这是一个母亲几年来第一次哭,她真的好羡慕她们。当她知道,宝宝需要自己,自己不能倒下。当宝宝迷恋上红绿灯时,她的心都碎了,她多么多么担心,万一她只好每天在车堆里跟着孩子跑,最后终于得到了宝宝一个世界上最重又最轻的拥抱!
爸爸妈妈会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来爱你,呵护你,孩子他们的爱中就只有爱,只有无私,只有我们。
父母的爱,像一朵百合花,没有一点杂色。一直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悄无声息地开着,让我们好好呵护它,让它盛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同学们,好好爱自己的父母吧!
- 6、 读《爱的回音壁》有感
腊月二十八,寒风飕飕地刮着,天冷得要命,我去超市帮妈妈买点东西。路过街边,看见一对母子正在等车。那个母亲为了让儿子不那么冷,半蹲着身体,把大衣解开拥着自己的孩子,尽可能让孩子不受冷风的侵袭。由于要给孩子遮风,她背对着北边的公路,她还要不时的回头看看公路上的客车来了没有。尽管寒风呼啸,那个母亲冷得瑟瑟发抖,但是她慈爱地看着怀里嬉闹着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目睹这一场面,我脑中不禁浮现出不久前看过的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一文,顿时感慨万千。
在《爱的回音壁》一文中,作者毕淑敏通过谴责现在的孩子们身在爱中不懂爱、不知爱的现象来抒发自己对父母的的爱的情感。文中作者举例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也教给天下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懂得爱。
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文章辩证地分析了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因而父母给子女的爱就会多一些。而现代的孩子不懂得去爱,感受不到身边的爱,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无知是可怕的,正如毕淑敏所说的一个不懂的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水族箱,在干燥的社会中,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如今的社会,父母的爱像一个账本,父母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劈头盖脸的砸下,把孩子们的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孩子们只会在溺爱中的淤泥下沉,当沉到一定作文时候,就无法感觉到身边的爱了。文章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呢?而孩子们却撇嘴说不,没觉得谁爱我们。这些孩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生活在家人的溺爱之中,他们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应当的。如今,在社会中存在着一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很令人羡慕,但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有钱没有爱,从另一角度看他们可能也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而那些懂得爱父母的人,关爱别人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富二代,他们拥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的爱呢?在这里我想告诉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一定要在孩子们力所能及的时候,教他们开始学会爱周围的人,要让孩子在爱中领略到被爱。不能让孩子们在无边无际的溺爱里泡得口眼翻白,而剥夺了他们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要让孩子们在感受到身边的爱和温暖的同时也要付出爱,那样孩子们才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神圣。
毕淑敏《爱
- 7、 为人的艺术——读《罗斯福传》有感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他拯救了美国人民,拯救了美国经济,使美国成为二战世界大联盟的领导者他的成就如漫天的星斗,每一项都璀璨夺目,光耀千秋。
罗斯福的辉煌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靠运气获得的,更不是用阴谋取得的,他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他人的鼎力相助。最令我敬佩并值得我借鉴的便是罗斯福善于举贤任能、懂得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在这方面罗斯福不愧为大师!
罗斯福出身名门望族,影响和财力首屈一指。但罗斯福却没有富家纨绔子弟的骄奢淫逸和自负,他从不恃才傲物,他为人谦逊,从小就显示出政治家的潜质。他在中学时期就知道如何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取悦于人。他始终保持着绅士特有的风度,这些都为他步入政坛夯实了基础。
步入政坛的罗斯福能用各种方式协调各方关系,始终保持着关系链条的正常运转。豪就是受到罗斯福的感染,誓死追随罗斯福,在关键时刻总能给罗斯福最大援助的人之一。罗斯福也非常感激豪,在重大决策前总要和豪商议,俩人形影不离,其亲密程度堪比三国时期的刘关张。
我也很想搞好人际关系,但是有时候我的做法欠妥,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有时候,同学问我问题,如果在我看来是很幼稚甚至是很无聊的问题,我就时常表现出不耐烦,或以厌烦的态度敷衍了事,长此以往,使得一些朋友认为我不合群,或是认为我心高气傲,不大愿意和我交往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
读完《罗斯福传》以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人是群居的动物,大家在一起生活,就不可避免要和他人交往。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择友?如何对待不同的朋友?如何维持人际关系链条的正常运转?这些作文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正确解决。尤其是在自己的地位提升或影响力增大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更显出它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罗斯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囊团的鼎力相助,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但是罗斯福并没有因自己的地位的改变而对他的朋友有任何改变,相反,他第一次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感谢他的伙伴相助并和他们共同庆祝。他组建了新的内阁,成员基本上都是先前追随他的智囊团成员,而且罗斯福还能将每一个人放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罗斯福的一位好友,少年时期的伙伴因为经营并担任过地方的农业局长,才能和智慧首屈一指,很快被罗斯福任命为农业部长。事实证明,罗斯福没看错人。这位朋友在位期间,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条令以及刺激举措,使美国农业安然度过了经济大萧条。这使得许多人
- 8、 读《当代讲道艺术》有感
读《当代讲道艺术》有感
文:牛巧英
作者:斯托得
翻译:魏启源,刘良淑
出版社: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6年
一:概述:(书的性质,成书目的及内容)
《当代讲道艺术》是一本讲道类的书籍。论讲道的书要写得好,非有经历的传道人莫属,本书的作者斯托得博士不但是英国少数伟大的传道人之一,并且他能自由地从事写作与旅行讲道,他的事奉遍及世界各地,看到此书,让人欣喜。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所有传道人更加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召命,使一个迷路的世界晓得神的救恩之道。
作者认为:讲道是传福音并使教会健全发展不可或缺的,现代的情势虽使讲道更为困难,却丝毫没有减少其必要性。
本书的重点不是在分享讲道的技巧方面,而是在神学和个人方面,作者特别强调“讲道如筑桥”,真正的讲道是横跨圣经与现代世界之间的桥梁,两端必须同样稳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是历史纵览,作者盼望读者和他一样觉得讲道有说不出的“荣耀”,以致在第二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围攻讲道的许多问题,第三章谈论讲道的神学基础,作者的观点是:神学比方法更重要,即没有坚实的神学基础就无法教导,真正的讲道是根据圣经或解经的讲道。第四章是作者所强调的“讲道如筑桥”,第五六章是对怎样做研究和准备讲道提供的建议,第七,八章是传道人的特质,必须真挚,热诚,有勇气,谦卑。第九章:结语,包括精选书目及简写一览。
二:本书的优点:
本书的优点甚多,我只谈三个方面:
第一:重点突出,本书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神学方面,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分享:对神,对圣经,对教会,对牧师职分,对讲道的信念。二是个人方面:包括了讲章的预备及传道人本质的特质。
第二:“讲道如筑桥”:传道人的关键任务就是把圣经世界与现代世界连起来,正如作者所比喻的“讲道如筑桥”,一头是圣经,一头是现实,讲道人筑起中间的桥梁,让圣经进入生活,让生活回到圣经。
第三:“引文丰富”:本书丰富多采的“引文”是作者就读了近一百本论讲道传播以及相关主题的书籍的精华,作者分享了他的阅读收获,读则受益。
我个人对本书的一点看法:
本书作者认为讲道最重要的秘诀不是在技巧方面而是在神学和个人方面,这个观点我完全同意,但是,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说:“他没有谈到讲道的姿态,技巧,表情等,部分原因是,可以借着尝试和错误并借着善意的批评才能学好,”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姿态,表情在实践中容易改正,但是讲道技巧除了操练
- 9、 读《爱的艺术》有感:终身浪漫的开始
终身浪漫的开始
——读《爱的艺术》有感
袁章润
虽然可能有些锋利,但是几经斟酌,还是决定如此开篇。
首先,我们暂由一小段驳论展开。还记得以前读过的一句话,当时它确实引发了我许多思考,后来也曾被我奉为箴言。但随着触碰到的思想变多,引发的思考也越多,我开始从零星的字句中,找寻到了另一种解读,甚至另一种立场……
所有美好的感受都源自被爱,而所有负面的感觉都源自缺乏爱。这句话如是说。诚然,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是否获取到爱置于一切感受的基点——我们愉悦、欣喜、兴奋、激动、陶醉、感激……这全然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爱;而我们愤怒、伤心、绝望、自卑、痛苦……本质上则是因为在我们这里,爱的缺失。
最初看见这句话,内心很是赞同。我想,大概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给自己的行为寻求合理的解释。而是否得到爱,无疑在绝大多数情境下,能够成为我们变化多端的情绪的绝佳的解释,最本源的答案。
不过我们知道,要在字句段落中使用“一切”“所有”这类的词,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因为一旦使用这样的词,就要求其逻辑的绝对周延。而这句话,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它并不完整、周延——因为它几乎忽视了我们本身的作用。它强调我们所有的感受都与是否获取到爱有关。我们情绪积极,因为我们被爱;我们情绪消极,因为我们感受不到爱,或者说被爱得不够。显然,如此看来,我们把自我情绪的状态放置在了一个异常被动的境况。因为我们判断感受如何,看上去仅仅只与外在提供、给予的爱有关,仅仅关乎这些爱在何种程度上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我们看见僧侣找寻心的空寂,观察禅师追求心的宁静,发现心理学家品味内心的丰富……所以真正至厚至实的感情绝不依靠外界。最纯正的情绪形式,和古老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颇为相似,该是一种自给自足。
弗洛姆说,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
在讨论到底何为孤寂之前,让我们先对孤单、孤寂和孤独的区别浅谈一二。
首先,最浅显的,是孤单。这个词主要形容形式上的单独与孤立,是用以形容形单影只的外在存在形式。例如,她一个人走了过去,看起来很是孤单。所以这个词,往往与个体的形单影只的存在状态有关。
而孤寂相对于孤单而言,有了相对而言更为深
- 10、 读《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有感
读《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有感
蒲锐
悠途商学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思考的大门。作为策划小组组长,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年读过的一本书《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全球销量10万册。
写在前面
这样的一个雨夜,一杯茶,一段沙克尔顿历险的视频,我完全沉静下来,用心感受着视频中强烈的视觉冲击,慷慨激昂的音乐,笃定而铿锵有力的旁白,跌宕起伏的真实情节,与主人公沙克尔顿同进退,扣人心弦。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到惊涛骇浪中的船上,与团队一起向着目标与肆虐的狂风暴雨搏斗;恍惚间,我就是那第28个船员,追随沙克尔顿出生入死,荣辱与共;恍惚间,我就是沙克尔顿,带着自己的团队,勇闯夺命岛;恍惚间,我收获了团队信任,勇气,荣誉;恍惚间,我带领团队再次起航,不管前方路途如何坎坷,我与团队有着必胜的信念。视频中,我被深深的感动,当沙克尔顿出发寻求救援100多天后,所有的队员才全部获救。沙克尔顿留给待救援船员的字条内容与船员对沙克尔顿的信任口述出奇的一致,深深的感动了我。"我一定回来救你们;如果我没有回来,说明我已经尽力了"vs" 你一定会回来救我们,如果你没有回来,我们知道你已经尽力了".沙克尔顿横跨南极大陆的传奇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引发思考
这本书《沙克尔顿的领导艺术》是结合领导力和团队协助两个方面审视故事,启发我更多的思考。
l 作为领导者从极地的探险家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l 什么样的关键点是能够促使我们的组织从优秀到卓越?
l 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环境变化下,沙克尔顿能带给我们那些思考?
令人生疑的招募广告
带着思考,我翻开书,沙克尔顿跃然纸上,把我带入了100多年前的最传奇,最感动人心,最值得思考的事件中,九死一生。1914年9月5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率领英国皇家横跨南极洲的探险队,从南大洋的南乔治亚岛起航,此次探险的目标是:首次完成徒步横跨南极大陆的壮举。我相信沙克尔顿的经历的艰苦和挫折超出我们的想象。沙克尔顿绝境重生历时2年,经历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冲突危机的重重考验,他在绝境中展现的领导力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是什么促使人们为了英国伦敦一则令人生疑的广告,自告奋勇?
"诚聘男性船员参与危险旅程,报酬低,天气寒冷,数月不见天日,危险不断,不确定是否能安全返回。如若成功,则将获得荣誉和赞誉".数以千计的勇士前来报名。沙克尔顿选择了符合他要求的26个伙伴,性情各异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8
-
2023-01-09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