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爱的艺术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爱的艺术有感800字

读爱的艺术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一)

黄招团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二)

微妙的教育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慢的艺术——《谢谢你迟到》读后感500字


慢的艺术——《谢谢你迟到》读后感500字:

昨天晚上,女儿听樊登小读者的《到乌龟国去》,我忽然联想到这本书。兔子走进乌龟的国家,一切都是慢悠悠。即便一个航班晚点,至少需要延迟半年后起飞。想一想,嘴角不自觉上扬了。是啊,正是因为慢,才可以给我们安静的时间与理由,进而拥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思考与体会。对于人生这场行程,没必要每天像追赶班车一样,准时准点。慢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也何尝不是一种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早在十年之前曾著《世界是平的》,影响深远。这本书是有关于他人生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特别焦虑,每个人恨不得告诉自己必须努力,必须加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慢不是倒退,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静下来去思考一些事情,理清思路,是应对这个变化世界的不变之道。

从不确定中获益,同时也有一层隐喻是关于未来世界的变化。加速变化的时代,3M法则:技术手段的力量,市场化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变化如此迅猛,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台风眼。要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不管走多远,都需要重新汲取能量,重塑思想。

当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退后两步看一下全局,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只有一技之能,需要学习各种能力,不能靠自己的存量技能生存,把自己打造成一支队伍,再加入一个好的团队,以特种兵的思维方式存在,以培养自己成为瑞士军刀的目标而持续学习。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两篇)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 动心忍性 。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 道德训斥 ,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


前些天在逛图书馆的时候发现了此书,想起自己以后也离不开研究,遂借阅了此书。奈何此书实在抽象,想来只有当以后实践之时再来一一印证了。正像夫子身体力行地学习一样,真正的学习不都是学以致用,不都是要在实际中得到体现的吗?

引言

三位作者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和约瑟夫M威廉姆斯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虽然我从没写过论文,但是却看过不少,深觉作者言之有理。

作者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对研究有着刻板印象,他们以为研究就是一个设计问卷或实验展开调查或实验回收问卷或数据清理数据做统计分析书写论文的过程,他们对研究的内涵多不理解甚或误解、曲解。对他们而言,做研究只是一个他们为了求得学位必经的过程,论文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缺乏感情、缺乏生命投入的身外之物。

part1:研究、研究者与读者

研究是什么?研究有何意义?广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研究:搜集资料,回答问题以解决难题。我们常常不落笔将其写下来,但是事实上我们正依赖着那些写出研究成果的人。没有这些经过检验、值得信赖而且发表过的研究作为参考,我们将局限在当下的知识经验。做研究的最终追求是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发现没有人知道的事物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对丰富人类知识与理解贡献一己之力。

正如作者所强调的一样,研究着和读者之间是双向对话的:读者会评判研究者,而深思熟虑的研究者也会借由想象预先评判他的读者:他们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需求?然后再利用这些判断来形成他的写作。

对于研究者而言,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第一,我找到了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第二,对你很重要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第三,我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对于读者而言,也有互补的三种关系。第一,用一些我不知道但有趣的事情来让我愉悦。第二,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帮助我更了解某些事物。理解这些读者研究者关系如何运作的一个最佳方式,就是团体合作,进行有组织的团体分享。一个团体进行研究的时候,有三种常见的组织方式:分工委派、同步进行和轮流进行。这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组合使用。

part2:提问题,找答案

规划研究计划的四个步骤:

1、找到一个题目,而这个题目要具体到你可以掌握足够的相关信息。

2、提出与该题目相关的问题,直到你发现某些引发自己兴趣的问题。

3、决定你的读者会期待你用什么类型的证据来支持你的答案。

4、决定你是否可以找到那些数据的来源。

如何从兴趣过渡到有价值的问题呢?可以尝试沿用以下的思路。

1、你在写些什么你的题目:我在研究

2、你对这题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的问题:因为我想要找出

3、为什么你希望读者知道这些你的理由: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

从问题到难题:

很多人的写作方式彷佛只是完成自己分内工作般地回答一个自己恰好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没有理解到:自己的答案同时必须解决一个对其读者团体而言有重要意义的难题,否则这对于读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难题分为实际难题和研究难题,二者呈现以下的关系:实际难题激发了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界定了研究难题,通过解决研究难题发现研究答案,研究答案有助于解决实际难题。这两种难题有相同的基本结构:一个情景以及这个情景会导致令人不悦的后果,而这样的损失是读者不想承担的。二者的区别正在于损失类型的不同:实际难题的损失通常为经济、效率等实际指标,而研究难题的损失往往只是不知道,不了解而已。此间的区别正界定了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本质区别。

从难题到原始资料:

从资料内容的涵盖性出发,原始资料可以分为初级原始资料、二级原始资料和三级原始资料,每一种适合不同水平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适用场合。在信息时代,无论从图书馆还是互联网都能找到大量的资料,不必担心能不能找到资料,反而更需要关注分辨这些资料是否可靠。在寻找原始资料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些正好符合你的研究主题的书目,而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的论文题目相同的论文时,你甚至可能感到一丝恐慌。此刻你会想:这不就是我的题目吗,没什么新东西可说了。你或许说对了,但也可能错了。仔细研究这个原始材料,看看它是否解决了你的难题。如果是,那你就得重拟一个新的难题。但如果你了解该作者是如何探讨你的题目的话,那么你或许可以针对该探究方式做一些补充。如果该作者没能把这个题目处理得很好,那倒是帮你拟定了研究报告的难题及导论部分的主旨。

part3:提出观点并加以支持

提出好的论证:

论证过程包含五个要素:

1、什么是你的观点?

2、什么理由能支持你的观点?

3、什么证据能支持你的理由?

4、你承认这些不同的替代方案或反驳吗?你如何做出回应呢?

5、什么原理/论据能证明你的理由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呢?

一个好的观点必须是明确的,明确的语言,明确的逻辑,而且是重要的。所谓衡量重要与否的标准是这个新的观点会颠覆原先人们多少固有的观点,然而这也是人们强烈抗拒此类观点的原因,唯有强有力的论证能够使人们信服。

虽然如此,每个观点都会通过一定的模糊限制来承认其限定性,适当不确定性的引入不仅仅不会影响研究的质量,反而会提高研究者在读者心目中的诚信度,因为客观上讲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绝对的真理。

如上所述,证据支持理由,我们普遍认为证据是确凿的事实,但是当读者质疑这个证据的时候,那么这个证据就变成了理由,这个证据就需要有更深层次的证据去支持。所以,找到读者能够确认的证据是理由成立的重要前提。

这里要强调的是证据和证据报告之间是有着细小但是重要的区别的,每一个人从别人的论文中看到的所谓的证据都只是证据报告,而不是真正的证据。每当研究者报告自己的证据时,同时也改变了证据,通常会让原来的证据比实际上更为清晰,更为倾向于支持他的理由,甚至他能够找到什么证据都是跟研究者密切相关的。这反映了貌似客观的证据之中蕴含着研究者的主观。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李醒民所著书《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所言:主观是客观的,客观是主观的。此言正深深道出了个中道理。人生而主观,以主观之身探寻客观之理,永远不能达到所谓的绝对的客观,只能无限地逼近而已。

读者可能针对研究者的论证提出以下两种问题:

1、读者可能会怀疑研究者的论证自身是否完整:观点的明确度、理由的关联性,以及证据的质量。

2、读者可能会要求研究者考虑替代方案:用不同的方式陈述问题、未曾考虑过的证据,以及研究者可能从没想过的论据。

有三种可以预测的替代方案:

1、除了作者所提出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

2、读者发现了反例;

3、读者对概念的定义与研究者不同。

面对读者的质疑,研究者需要决定自己承认什么,回应什么。承认无法回答的问题,回应有依据的问题是每个研究者无法避免的事情。

论据,就是人们平常所谓的不证自明的东西,比如无风不起浪。确凿的论据是理由得以支撑的保证,有以下三个标准可以检验你的论据是否站得住脚。

1、论据是正确的且有适当的限定条件吗?

2、论据可以实际应用于理由和观点吗?

3、论据对读者的研究团体来说是适当的吗?

part4:准备、撰写以及修改草稿

当研究者满足以下的条件时,就是撰写草稿准备就绪的时候:

1、已经理解读者是怎样的一群人,为什么他们会在乎你的难题;你也知道自己所欲扮演的角色为何。

2、能以一两句话概述你想解决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现有知识或理解的差距。

3、能概述对自己观点的支持:包括主要的理由及证据。

4、对读者可能提出的问题种类、替代方案与反对意见有初步的想法,并能加以回应。

5、能理解必须陈述的以及可能需要加以支持的主要论据。

在组织草稿的时候要避免以下四个陷阱:

1、不要围绕作业来组织调研报告;

2、不要只是概述原始材料;

3、不要围绕数据的主题来组织报告;

4、不要围绕研究中的情节来组织报告。

最需要注意的是千万要避免抄袭!抄袭的严重后果不言而喻,无论是否蓄意,当使用他人的文字或想法却没有注明原作者,从而导致读者认为这些文字是你自己的时,这便构成抄袭,刻意的抄袭便是剽窃。即使你是用另一种方式来阐述别人的文字或者想法而不注明出处,这也是抄袭,只不过是间接抄袭而非直接而已,五十步与百步,有何区别?面对别人的文字和想法,进行恰当的引述或改写是非常的重要的。

在初稿完成时,并不代表论文已经完成,因为还需要经过修改。修改包括修改整体组织架构和修改论证,也要恰当的拟定摘要,其间规范实属繁多,不能一一列出。比如摘要的撰写规范就是:语境+难题+论点。

作者在文末还讨论了关于研究伦理和研究教学相关的问题,在此也不详细展开。

读爱的教育有感500


读爱的教育有感500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1

这些日子,我津津有味地看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这本书是出于意大利的亚米契斯手笔,作者以四年级小朋友的口吻,描述了学校老师们如何启发学生的心灵:描述了家中父母对子女心灵成长的影响;描述了一群可爱的学生在相处中彼此照顾,彼此鼓舞,相互学习。对于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书中更加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更大意义,是对心灵的启发。像《盛气凌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是工人的孩子,还是绅士的孩子: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的孩子,都要像亲兄弟一样和睦。相比之下,我们天天和同学吵架,没有友好相处,今后,我一定要和同学和睦相处。

除了学校生活的描写,作者更别出心裁的安排了“每月故事”,讲述了感人肺腑的爱国少年的故事。例如《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它描述了一个少年宁愿挨苦受饿,也不让外国人侮辱他的祖国!我一定要像那位少年学习,做一个爱国的好少年。

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它素质的基矗《爱的教育》这本书细腻生动地刻划了各种高贵的品质──爱国﹑善良﹑侠义﹑英勇﹑宽大﹑无私,令人深受感动。啊!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2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本书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讲述这个学生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感受。

从书中我认识了脸上总挂着微笑的卡隆;爱说笑话的科列帝;脸色苍白的纳利;脸蛋圆嘟嘟的小石匠…… 在这个故事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朋友卡路,在假期里我思念我的朋友卡隆,卡隆是个非常有礼貌、善良而正直的人。他为人厚道,不管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找他,他都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别人。有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丢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大街上伤心地哭着的时候,卡隆看见了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零花钱给了他。读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喜欢上卡隆了吧!

是呀,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关心他人。这种高贵的品质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人们相互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认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给别人快乐,就是给自己快乐。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让你我伸出友爱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3

我读过一本好书,其中的内容虽然朴实、通俗,但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我百读不厌。因为,它的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美好,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

特别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伦巴第的小哨兵》,更是让我的思绪万千,心情久久激荡不能平息……

小哨兵是一个孤儿,在解放伦巴第的战争期间,他没有象其他人一样逃跑,而是勇敢地留下来看战争。他为了让自己的军队战赢,小哨兵爬上大树刺探敌情,然而却被敌人发现了,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时的小哨兵再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孤儿,而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他为祖国而牺牲了一切。

如今,国家安定团结,人们安居乐业,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长大为我们的祖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能一天到晚幻想当什么家、当什么长的,却不知成功的背后得付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俗话说得好:“把时间用于空想,那是在浪费生命。”想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计划和付出。

所以说:“把时间用于计划,是做好一切的办法!”大家可别忘了老师、家长的辛勤培育。战争时期的战士们和现在各行各业的英雄们(包括文中的小哨兵)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的就是让后代更出色、生活得更美好!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的话,对得起这些牺牲的战士吗?让我们想想前辈、想想他人,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博大的爱,回报祖国!

爱,这是一个多么有力的字眼呀!让我们用爱去感化世间万物,向着成功前进!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4

可能大家都知道,曾有过爱的教育一书,不过,我也是囫囵吞枣,乱读一通罢了,根本不会在乎它有着什么精彩内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直至爸爸指出了我的错误,我才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可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没有休息也没有间隔,可我没有落泪,我也觉得不值得落泪,因为它是对心灵的洗礼,我为我读了这本书而觉得快乐,幸福,即使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

在这里的人类品德都是高尚的,他们始终为别人着想,曾有一个高年级的孩子看见一个小孩子马上快被车撞了,便直冲过去,孩子保住了性命,可他却被车子轧碎了骨头,校长及时赶了过去,可一看,定了这孩子没命了,他被校长高举过头,此时,所有人都已泪流满面,可这孩子却不慌不忙的用微弱的声音请求校长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可他天真的愿望就是希望看一眼他自己的书包,并背上书包离开人世。

我常常感叹外国人的生活多么有规律,人与人之间多么慷慨,他们多么无私啊!而我们中国人,这些黑头发黑眼珠就比不上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人吗?我觉得人人都应该无私,敞开大爱的胸膛啊!

读了《爱的教育》一书,我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洗礼,洗去了肮脏的思想,你们呢?我相信你们也一样。

读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5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收益匪浅。

我觉得安利科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在他生活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也可以从中获取经验。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他为了保护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朱利奥不被马车撞到,自己却来不及躲开,被马车把脚骨压碎了,经后只能靠拐杖行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帮助别人的同学是有的,但像他这样了为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同学,我们就不一定有幸遇到了。看到这一个故事,令我想到了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倒在人行道上。20分钟里,竟没有一个路人上前搀扶。等到120急救车赶到时,老太太已经去世约20分钟了。同样是两个值得帮助的人,但是遇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一个得到了别人舍命相救,一个去世了很久才被人发现。这些行人跟舍身救人的罗贝蒂简直是差之千里。

正是因为安利科身边有这么多善良的伙伴,他才可以明白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同学之间无法摧毁的友谊,什么是师生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是父母永无止境的爱!我相信如果有了这些品质,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的人,一定是世界上生活的最美好的人!

喜欢《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爱的艺术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