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 > 地图 >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2024《永远是少年》观后感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相关栏目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热门栏目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推荐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

(共 4808 篇)

  • 1、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汇总8篇

     把新奇想法汇总,写出观后感十分重要,撰写观后感首先要我们看懂影片,要准确懂得影片的基本内容,是否考虑过自己写的作品名观后感能不能进一步完善呢?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永远是少年》观后感,供您参考,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篇1】

    “你甘愿是雷电

    刺破长夜的黑暗

    你生来就是火种

    可以燎原

    ……”

    当雄浑的音乐响起来,我心里不禁豪情满怀,情绪立即被冯小宁导演的电影《永远是少年》所感染。随着电影画面的变换,那些满怀希望而又无比悲壮的一幕幕,使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100年前,五位十几岁的大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学习了红色知识,并在见证了社会底层最黑暗的一面后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仰,他们庄严在党旗下宣誓,走上革命道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五位少年去了不同城市的地下组织,怀着救国救民的梦想即将去做地下工作。在护送少年离去的时候,他们的邓老师牺牲了,五位少年的生命便开始了倒计时。

    他们分别时说了一句话:“不知道下次再见,会是什么时候。不知我们的梦想到底要多久才能实现。”是的,即使他们深知自己时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他们不知道下次会不会再见,但他们毅然决然的加入残酷的斗争中,经历了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他们顽强勇敢,义无反顾。青年党员文婷被捕后,宁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在悔过书上签字。面对敌人近于哀求的“劝降”,她决绝地回答:“你这是在侮辱我的灵魂!”当那一个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生命为了初心和使命倒下去的时候,热泪一次次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为他们的英勇无畏而感动,更为他们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折服。在革命最艰苦的年代里,他们深信:革命必胜,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必然会建立起来。他们坚定的信仰、纯真的感情是多么的美好而又沉重,又是多么富有感染力,不容侵犯!

    结局,意料之中,他们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少时。

    在那个热血的年代里,又有多少青年像文婷、健行他们一样,隐姓埋名去为信仰而奋斗。

    那些坚守初心,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人们,最终被历史所铭记,他们是无名英雄,也是人民英雄。他们永远是少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从那时到现在,英勇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不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的伟大初心,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使命,不畏风雨雷电,踏

  • 2、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1000字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能将共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观后感存在的意义,写观后感既不能脱离原作,也不能单纯的讲述作品故事,你认为优质的作品名观后感具有什么特质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永远是少年》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 篇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逑。”影片《永远是少年》以青春的视角,讲述了从共产党建立之初,冯健行、文婷等五位革命青年,投身中国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奔走的故事。影片以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基本线索,再现了中国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力图从一群同学少年短暂而辉煌的青春生命中,探求一个问题的答案——一百年前,他们为什么抛弃富有的生活,甘愿走上充满艰险和死亡的道路,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抉择?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守?答案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始终坚定着那份信仰,坚守着那份初心,传递着信仰与传承、觉醒与未来的力量。

    信仰是什么?它是黑夜里的一束光,是严寒中的一团火,给人方向,给人力量。

    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有信仰,人的心灵才会有归属感。有信仰青春才不会无处安放,有信仰人生才不会随波逐流,有信仰理想才不会被迷茫驱散。“革命理想高于天”。影片中,几位学生下煤矿深井、办矿工夜校,帮助矿工维权,组织学生抗争的情形也正是百年前无数仁人志士救国探索的生动写照。其实他们就是在寻找一种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确定一种意义和方向,选择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明确了出发的意义,前进的步伐才会更加坚定,永远向前。

    信仰是青年立身之首要。心有所信,方能远行。马克思主义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播撒着信仰的火种,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五四运动中,激情燃烧的岁月,莘莘学子走上街头,不畏黑暗,发出了时代的最高音。如《永远是少年》中的冯健行以生命坚守誓言、绽放真理的耀眼光芒,正是源自于内心中那一簇熊熊燃烧的理想火焰、那一份生根发芽的信仰种子,虽九死而不悔。

    信仰在血与火中淬炼。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坚持真理,宁愿“抛头颅、洒热血”。在影片《永远是少年》中,文婷家境富裕,但是为了心中那份信仰,她丢掉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参加到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中。被捕后,家里花重金想把文婷向

  • 3、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影片《永远是春天》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我党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永远是春天》以发展大棚蔬菜为主线,描写了农村广大党员心系党的伟大事业,领导群众顽强创业的精神风貌,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旋律电影。该片对教育共产党员坚持群众路线有积极意义。 19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十分贫穷落后,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 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试图走种植果树的路子,但成效缓慢,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带领大家发展大棚蔬菜,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保守,不但自己不断学习、创新、前进,而且把新技术、新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他们的足迹和丰硕成果,受到全国各地称赞。 全体党员深受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的感动,开展了观后感交流,纷纷表示:《永远是春天》充分展现了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淳朴真挚的鱼水之情。表示要学习主人公对党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共同致富的崇高品德,学习他矢志不移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学习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党性原则。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扎实做好社保的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提高为民办事能力、推动社保事业贡献力量。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伟大中国梦 贡献自己的力量。
  • 4、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范文

    看完《永远是春天》这部电影,觉得结局太美好了,还以为它只是一个励志的春天的童话,并非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素材。后来查了一下电影的背景,原来这部电影的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影片《永远是春天》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该片以全新的视角独展现了中国农村三十年间惊天动地的大变化,旗帜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 《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塑造以王乐义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试图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19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穷得亲兄弟之间为一缸水都能动起手。生产队长王永乐患直肠癌刚刚在省城济南做完手术,就被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三元村人一致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公社梁书记的支持,八百三元村人的信(听歌)赖和厚望,让好心肠的王永乐说服白发娘亲和结发妻子,拖着半条命迎难而上。 为早日带领三元村脱贫致富,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和生产队长徐大福一起,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扩大耕种面积、改良土壤结构,试图走种植果树的路子,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身为村支部书记,王永乐时刻想着群众,将公社梁书记特意解决的进城招工指标暗中让出,害得大女儿小月出现意外不治身亡。 春去秋来,冬逝春归,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王永乐发展果木种植路子悄悄改变着三元村的面貌,但离真正脱贫致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此时,妹夫大明从东北带回来一箱鲜嫩的黄瓜,擦亮了王永乐思想的火花。王永乐当即带领徐大富和全村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家林,踏上去往东北的火车。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王永乐凭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和搭上命为群众干事的精神,最终感动采用大棚技术种植反季节黄瓜的山东老乡孙师傅。王永乐带着学成归来的欣喜回到山东三元村,群众却在高投入的风险面前不买王永乐的帐。群众退却了,党员上,全村
  • 5、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1200字

    这些年来,有关讴歌改革开放主旋律的电影不胜枚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真正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甚至是终身难忘的,又该有多少呢?

    电影《永远的春天》讲述的是山东一个普通农村,三元村在改革开放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导演的思路和主线不落窠臼,没有沿着传统的改革开放套数平铺直叙,而是将视角和镜头对准了最普通的农民,用最平淡无奇的事情和场景穿插其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主人公王永乐是一个热心公道的生产队长,患有直肠癌。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全村人捐献出了口粮、鸡蛋、牲畜,组织上甚至是动用了党费。在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改选中,王永乐被推举到了这个带领全村人致富的道路上。

    为了带领全村人致富,知恩图报大公无私的王永乐将唯一进城务工的指标给了别人的孩子二妮,而自己的大女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什么是党员?这就是党员!只有真正的共产党员,心里才能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重,比海还深。

    王永乐在女儿遇害的桥头,瓢泼的大雨,两个年幼孩子哭喊着,打着伞,不停的恳求着爸爸回家吧,那个场景令人不胜唏嘘,感人至深。如果不是一个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的党员,一个党的基层干部,谁能够做到这样的大公无私,这样的群众利益永远第一。

    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王永乐冒着严寒,辗转数千里赶赴东北,学习大棚黄瓜种植技术,一路之上吃尽了苦头和辛酸,甚至是差一点丢掉了性命。

    千辛万苦学到的技术,却因为风险太大,没有人尝试,换来了村民们的闭门羹和冷嘲热讽。关键时刻,身为党支部书记的王永乐一锤定音,党员上!

    五千元的成本,对于贫穷的中国农村农民而言,不啻于天文数字。一旦失败了,等待他们的将是多少年无穷无尽的还债和穷上加穷的恶性循环。

    16名党员做到了,党员是什么?党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不是坐享清福的。党员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个责任,一个奉献,一个忠诚,甚至是一个牺牲!为了党的事业,牺牲自己的利益,在所不惜。

    大棚蔬菜试种成功,让三元村的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向往。争先恐后抢党员的情节,让我们深深的懂得了。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群众看到希望,看到光明,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党的事业,需要每一名党员抛弃个人私欲,抛弃个人恩怨,付出辛勤的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才能继续下去。没有坚定

  • 6、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800字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王永乐,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

    该片由北京龙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拍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三元朱村发挥种菜的传统,在新形势下,他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以王乐义为原形的电影主人公王乐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的党的代表人物。影片对于他的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同时塑造了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1970年代末的的三元村,是极其闭塞落后的村庄。邻里可以为了一个鸡蛋,一点洗衣粉厮打,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水缸大打出手。生产队长王永乐在党的支援之下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就被三元村人一致推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毅然而然的拖着自己并不康健的身体承担下了这个重担,即使不顾家人的反对。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

    为了带领三元村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开阔耕地,种植果树,试图通过建造“花果山”来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虽然村里的经济在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与大伙的展望还是相差甚远。但王永乐还是一直执着着、努力着想让村民们过得更好。所以他在村民的要求下让出了工厂招聘的指标,以致于害得自己的大女儿小月跌落桥洞不治身亡,作为一名父亲他抱头痛哭,在雨中嘶吼,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的信念。

    秋去冬来,时光荏苒,有一次王永乐在妹夫带回来的黄瓜中寻找到了契机。他带着生产队长徐大富和

  • 7、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500字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5月20日下午,金城镇组织本镇村居干部在市政府会议室观看了电影《永远是春天》。该片主人公王永乐,是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得知患直肠癌后,仍与病魔作斗争,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王永乐一直心里装着群众,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村人民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是一名普通的党支部书记,却也是党员干部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带头人。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5月20日下午,金城镇组织本镇村居干部在市政府会议室观看了电影《永远是春天》。该片主人公王永乐,是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得知患直肠癌后,仍与病魔作斗争,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
  • 8、 永远是春天电影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电影观后感 暨阳学校 李蓉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王永乐,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 该片由北京龙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拍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三元朱村发挥种菜的传统,在新形势下,他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以王乐义为原形的电影主人公王乐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的党的代表人物。影片对于他的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同时塑造了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1970年代末的的三元村,是极其闭塞落后的村庄。邻里可以为了一个鸡蛋,一点洗衣粉厮打,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水缸大打出手。生产队长王永乐在党的支援之下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就被三元村人一致推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毅然而然的拖着自己并不康健的身体承担下了这个重担,即使不顾家人的反对。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 为了带领三元村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开阔耕地,种植果树,试图通过建造“花果山”来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虽然村里的经济在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与大伙的展望还是相差甚远。但王永乐还是一直执着着、努力着想让村民们过得更好。所以他在村民的要求下让出了工厂招聘的指标,以致于害得自己的大女儿小月跌落桥洞不治身亡,作为一名父亲他抱头痛哭,在雨中嘶吼,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的
  • 9、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群众路线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群众路线 《永远是春天》剧情取材于王乐义从一个癌症病人成为蔬菜种植领域领军人物的丰富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对王乐义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重大典型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塑造以王乐义为原形的永乐以及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试图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真诚的态度对生命进行礼赞,表现一种值得普通人崇敬与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影片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该片以全新的视角独展现了中国农村三十年间惊天动地的大变化,旗帜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 王乐义常说,“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大棚蔬菜搞成功后,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从不藏私,以诚待人,并和全体村民约定:“对前来参观的人要热情相待,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民兄弟。”17年间,三元朱村无偿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超过120万人次,4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王乐义的带领下,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遍了全国26个省区市。王乐义本人也拖着患了癌症的身体,先后到全国11个省、区、市无偿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行程达几十万公里。2005年8月,他冒着酷暑到新疆、青海、陕西等地指导蔬菜生产,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行程3000多公里,帮助那里的农民兄弟解决了大量的蔬菜生产技术难题。同时,他在西北5省建立了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授课,为当地5000多名农民送去了致富钥匙。 王乐义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像王乐义这样的带头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广泛宣传王乐义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的意愿,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 10、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精选优质读后感)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王永乐,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

    该片由北京龙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拍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三元朱村发挥种菜的传统,在新形势下,他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以王乐义为原形的电影主人公王乐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的党的代表人物。影片对于他的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同时塑造了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1970年代末的的三元村,是极其闭塞落后的村庄。邻里可以为了一个鸡蛋,一点洗衣粉厮打,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水缸大打出手。生产队长王永乐在党的支援之下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就被三元村人一致推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毅然而然的拖着自己并不康健的身体承担下了这个重担,即使不顾家人的反对。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

    为了带领三元村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开阔耕地,种植果树,试图通过建造“花果山”来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虽然村里的经济在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与大伙的展望还是相差甚远。但王永乐还是一直执着着、努力着想让村民们过得更好。所以他在村民的要求下让出了工厂招聘的指标,以致于害得自己的大女儿小月跌落桥洞不治身亡,作为一名父亲他抱头痛哭,在雨中嘶吼,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的信念。

    秋去冬来,时光荏苒,有一次王永乐在妹夫带回来的黄瓜中寻找到了契机。他带着生产队长徐大富和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1-07-29

  • 2022-01-13

  • 2019-10-23

  • 2023-03-27

  • 2019-11-04

  • 2019-10-11

  • 2023-03-26

  • 2021-11-26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3-02-03

  • 2019-10-28

  • 2023-02-05

  • 2019-11-04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3-01-21

  • 2021-05-20

  • 2021-05-20

  • 2019-11-04

  • 2023-05-22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9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永远是少年》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永远是少年》观后感、2024《永远是少年》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