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 > 地图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24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推荐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

(共 9534 篇)

  • 1、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读后感)

    是书里的世界大呢?还是书外的世界大?这是我在一档读书节目中被问到的问题。想了想还真不好回答,因人而异吧。书里的世界包括了想象和各种抽象世界,而书外的世界比较具体、真实…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一个没有读书和思考习惯的人,就是被要求没白天没黑夜地阅读,怕是也难有太多收获。同样的文字,不同人读出的内容也许天壤之别。因为文字是一种语码,不同的大脑有着迥异的解读器。

    今天我就从一个读书平台推荐的一本书说起,书名叫《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叫熊培云,曾经留学法国,目前担任南开大学传播学系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出版《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优秀作品。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很有特色,一个村庄里怎么装得下中国呢?是的,书中更多写的是中国的一个村庄。可读了以后,才明白,他要借剖析一个村庄,来写中国,给出了村庄在中国这个大系统中的“坐标”。让你从乡土细节中去发现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演化脉络,不可不谓高明。

    从民国时期到解放以后的各种土改政策的不断演变,从分得土地到实际上的得而复失。一个村庄经历了眼花缭乱的各种所有制变迁,底层农民的疾苦和无奈被描写的细致入微。如果不是我插过队,怕是一个城里人很难感同身受的。

    为什么不是农民拥有土地,而是土地拥有农民?农村户口和吃商品粮的城市户口在政策(不知道是否有法律)层面上,固化了这种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即便在人口流动相对自由的今天,很多人还在为户口而奋斗。曾几何时,户口买卖成了一个天价产业。

    如果你不是农民,要理解“农与非农户口间”这堵无形围墙的社会学意义,那么读一读这本书,就会通透很多。

    小堡村,那个承载作者儿时记忆的大树已经被“连根拔起”,不知被卖到了城里的哪个会所。这颗未上户口的古树就这么顺利地取得了“绿卡”。而那里的农民呢?

    故事从原始的生育方式讲起,可怜的农家妇像自然界自生自灭的其它物种一样,生育尚处于纯自然状态。婴儿的死亡率(也包括孕妇的死亡率)大大超标。接下来的“计划(不)生育”也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在执行。大字不识的农民也常不得不屈服于各类政治口号,一句话,农村的野蛮生态既真实又无奈。

    农民要交公粮,而不许这、不许那…,改革开放之所以可以从农村(小岗村)开始,因为用“资本主义尾巴”困住的手脚一旦挣脱,压抑近极限的求存欲望首先得以释放,要知道那是“生命的挣扎”,谈不上高尚,而是

  • 2、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同是村里人,从自己以前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以及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来看,熊老师的一些观点确是反映了大多数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在文章中的两处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做了长段评论:

    一、粮食价格过低

    说到粮食价格,十年前玉米的价格大概是一块钱左右,可低过0.9元,但鲜超过1.1元。现在依旧是,。五一回家,正好卖了一次玉米,价格依然只有9毛,还得自己装卸。所以现在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农村随处可见大片的荒地。虽然说有土地流转之类,但大部分都流转到基层干部的腰包里了。拿邻近的mabao村为例,为了配合修筑渠坝,土地被集中重新划分,导致地少地贫,村民们好几年未事农桑,年富力强有追求的出门打拼,年老体弱易将就的每天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村庄风气愈下。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农民们非无追求,只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入不敷出使得辛勤劳动恍若笑柄。

    三农政策文件红头也好,白头也罢,解决农村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农产品得不到其应有的价格,农民便不会专心事耕,美丽乡村岂不成为一句空壳,美丽中国终将成为空想。

    二、农村的精神病患者

    在农村老家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比例并没有这么高,但也有相当的数量,差不多一个30多户的村子里面就会有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且以女性居多,要是往大了看,一个200户左右的村子也有五六个这样的患者。

    但在我的印象里,我们村子里的两位患者并非先天性的精神病,听父母说她们起初嫁到村子里得时候精神正常、神采奕奕,与正常人并无二致。但是为什么后来会出现这样的病患?综合来看,她们二人有相似之处:丈夫年轻时行为乖张,时常打骂她们,并且被丈夫的家人普遍瞧不起,她们平时干完繁重的农活后便很少与人接触,缺少丈夫和家人的关爱使得她们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便自闭不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应该是属于抑郁症一类的疾病。病情稍轻一点的仍可操持家务,侍务农活。病情严重连生活都难自理,不能洗衣做饭,不能侍奉丈夫,如此便遭受了丈夫更多的抱怨和不公平的对待。如此恶性循环,病情愈发严重。

    但是生而为母,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宠溺。脸上少见的微笑只有看到子女才会更加灿烂。

    幸运的是,我们村里的两位都有子女,这使得她们往后的生活多少有点乐趣和依托。但是生活的中心完全以子女为主之后,对于这种精神病患者是种十分危险的事情:她们会时刻惦念子女,长时间见不到之后便会焦躁难安,做出危险的事情

  • 3、 《一个人的村庄》的读书笔记

    1.

    我确定刘亮程是认同梭罗的。

    与梭罗的大安静相比,刘亮程是羞涩内敛的。

    他也是充满着小计谋的。

    在不自觉中,我拿《瓦尔登湖》和《一个人的村庄》做比较。经常是两本书交错着在脑子闪动,刘亮程的村庄充满烟尘味道,而梭罗在水边。

    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是会时常走神儿的。不停的走,走到许多年前的安静湖畔。

    2.

    最可怕的事不是一个人站在旷野,而是无助的穿行在人群中。对四伏的危机束手无力。

    与以往的阅读相比,这一次我没有让自己不舍昼夜,大块的吞噬。从而在疲倦中完成阅读。通常,上午八点到十一点:晚秋的阳光晃上办公室的窗子。我这个意外偷袭村庄的外来客,悄声潜入。我尽量使自己沉默,不让星点的声响惊动村庄的熟。或者是晚上,也是八点到十一点,那时我像一个离开家园的孩子,正在不弃不舍的找寻回家的路。

    最近,睡眠出奇的好。

    3.

    为了某个章节某个场景某个句子,我都会驻足停步,欣欣然好一阵子。

    我没有多少事情要做,屋檐下也没有悬挂的锄镰锨镐。有时,风旋起我搁置太久的白纸。我都会不动声色的码齐,用一块重物压制住。

    在相对闲适的状态下,有时矫情的怀想起越来越远的故乡。一个一个的脸孔铺面而来,有的是早已死去的邻人,有的是正在老去的同伴。

    我知道他们不论活着的或死去的,都早已不把我当做是属于故乡的人。我在他们的印象里,是一只飞离故乡的鸟。适时的登上了高枝,优越的俯视他们。

    这样的俯视他们是不需要的。可我们需要。我们不觉得是俯视,我们当自己的亲临。

    4.

    我甚至想象刘亮程独自微笑的享受村庄给予的一点一地的收获。收获者的快乐,不仅仅是人的快乐。是老鼠的,也是万物的。

    刘亮程的创作过程是孤独的。那是一只鸟的孤独。他说鸟说着无人能懂的鸟语,虽生动也枉然。刘亮程以文字的方式独自说话,谁懂?浮华不懂。呱躁不懂。

    我欲懂得,所以静听。

    刘亮程不厌其烦的述说,有时我认为这样的述说未免缺少激情与跌宕,阅读暂且搁置一二个时日。转身回来,像一盘带子重又放出平缓的调子。

    我又浸润。

    5.

    人筑屋的地方适合鼠打洞。

    我用目光和心的灵气走近《一个人的村庄》。此行,将永生不得回来。

    是刘亮程赋予草顽强的秉性,还是草原本就有呢?那村庄呢?村庄赋予刘亮程什么?忍耐与敏感?瓷实的文字?还是无人处他的莞尔一笑?

    盛开和释放只属于村庄。

    空城的寂寞是内心的寂寞。村庄的破败是家园的破败。

    6.

    都在忙碌。

    忙碌村庄以外的大事情。只有我为一

  • 4、 《一个人的村庄》读书笔记

    边陲的村庄,我总以为那应当是粗犷而寂寥的。

    但刘亮程先生却构建了一片完全背离我想象的纯净天空。

    那是一座怎样的村庄呢。

    它的名字未曾被世人所知,它的呐喊消逝在无尽的苍穹,他仿佛迷失在一个真空的角落。

    它是黄沙梁,人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同家畜们,同树木与河流,释放生命伊始的哭叫和结束的嗫嚅,山坳里的一切都凝结在这生命,与之融合,镌刻于岁月的褶皱。

    它是黄沙梁,没有细雨绵绵的怅惘,没有山歌飞扬的豪放,没有芳草萋萋的浪漫,只有一些年复一年在墙根田埂劳作的人们,一些专注于鸡毛蒜皮小事的农夫和村妇。

    它是黄沙梁,渺小而又真实地存在着,养育了那样一群人,滋生了那样一种风情。

    对于这祥和村庄的描绘,让人从内心平静。

    大到村子里的居民牲畜,小到荒野中的花草虫豸,有形的砖土院落,无形的阳光空气,都让人不禁要停下来欣赏。

    主人公是村中一名普通的农夫,他闲散而自由,可以扛着锨面朝黄土劳动一日,也可以踏着晨露悄然离去,到野外探寻生命的遗踪。

    他同时更是个思考者,以异于旁人的独特视角,对天地万物发表着精妙的见解。

    他由动物的性格中看到人性的侧影,也发掘着植物掩藏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茫远而又切实,让人在淡淡愁绪中体味深沉的冥想。

    常常在品味那些波澜不惊的文字是感觉心潮澎湃。

    一段平淡的关于牛羊的记述,能激起对于生命和自然美的无限感慨。

    读到许多人默默走出院门,被别人以为去了田间,却再也没有回来的时候,不觉想到抛弃故乡,在异地的迷失与漂泊。往往这样简单的语言空白更加富于诗意,它洗去世俗杂尘,只留下一段段无拘束的联想。

    那些匆匆过客未曾让道路记住他们任何一双足印,而淳朴的村人却终究会回到那让人深深眷恋的泥土中。这又怎能不使人开始思考生死呢。

    这村庄向我展现了她的生机,也敞开了她温软的怀抱。

    透过纸页,越过千山万水,我欣赏着她独特的,雅致的风韵。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 5、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村庄,也可以成为重要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一个村庄的命运是中国命运的缩影,而一个个村庄的命运又恰恰构成了这个成长变化的国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欢迎阅读本文!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一】

    培云这个名字是我在2011新浪年度十大好书的榜单上发现的,当时作者的一本名为《自由在高处》的书名列其中。在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时,得知熊培云是一位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年轻学者、南开大学的教师。作者自己认为当年他本人最钟爱的个人作品其实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为有着类似命运的同龄人,我产生了一读此书的兴趣。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并不一目了然的书名,我的阅读欲望其实源于村庄,身为乡下人,我对于村庄和乡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哪怕只是文字,相对而言,该书的英文名字似乎更为诗意my、village,my、country,我愿意将其译为我的故乡,我的祖国由一个村庄可见整个中国应该是该书的主旨了。

    应该说我与熊培云有许多共同之处:七零年代初生在乡村、长在乡村,进县城读高中,读大学后走进城市、留在城市至今。我称自己为:活在城里的乡下人。我个人对于城乡差别有过切身的感触,也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好,为乡下人争气也曾是我的奋斗动力。所以,读熊培云的书我能时时产生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失了土地的乡下人。

    熊培云的村庄远在长江南岸的江西,有着我不熟悉的乡音民俗,我的村庄在华北平原,两个村庄相距遥远但在共同的国度里,却有着同样的命运,不能不说这命运关系于国家政治。政治课是我从小到大都从未真正学懂的一门功课。也许是男性与女性的不同,熊培云却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看到政治、从历史的风尘中梳理政治、从故乡一古棵树的命运来分析政治。在过去,政治历史方面的书我往往是读不进去的,也许有主观疏离的原因,但眼前的这本与乡村生活与农民命运相关的、扬扬四十多万字的书,值此过年的忙乱与喧嚣中,我却在年前年后的十几天中把它认真读完。

    熊培云有着很好的中文功底,文笔很好,辞句的运用恰切而有力,文采飞扬、情理相融;也因为文学的影响吧,作者的时政分析常由感性的描述入手的,让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是与作者的教师职业有关系吧,熊老师擅用情境教学法,书中的每一个话题几乎都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现象、一种感受开始,然后带领读者一点点去挖掘埋藏于表象背后的原因。熊培云

  • 6、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

    《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书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故乡小堡村的历史,描述了它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宗族制度在农村中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本文!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一】

    作者以详实的笔法描述了他眼中故乡小堡村,一个典型的农村村庄的时过境迁,并对建国以来农民与土地之间生产关系的变迁做了论述。在作者的心里,即使他自己出国留学多年,回国后也不在故乡的小村庄里面住了,但是故乡依旧是他心灵的家园,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特别的情怀的,当他的家乡遭遇拆迁、卖古树、土地租给别人建工厂,家乡变得面目全非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没有村庄的流浪汉。

    给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作者村庄买古树的的事了。当时村里想要卖给别人的是三个地方的树的,一个是:晒场边上的树。一个是:村中旧祠堂后面的树。还有就是村后坟山上的树。晒场边的树是所有集体财产的,旧祠堂后面的树是属于村里的一个大家族的,坟山上的树是私人的。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卖树,但是能够站出来反对的人并不多。最终,只有坟山上的树被留了下来,因为它的主人誓死捍卫了它,而其它两个地方的树都被连根拔起卖掉了。我觉得卖树这件事,不仅仅体现了村民思想的封建、落后,民主意识的淡薄、保护自身权利意识的缺乏,同时也很好地与书名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联系起来了。因为卖古树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作者的村庄里面,而是发生在中国大部分的村庄里面的,书中就有提到南京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大片的梧桐树。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大树进城热,当时中国把大部分的经历都花在建设城市上面了,城市的绿化需求非常的大,这样就造成了卖树、偷树的现象。这就让我想起了孙立平教授所说的断裂社会了,孙教授把90年代以后的中国称为断裂社会,断裂社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一个就是城乡之间的断裂。拆迁、把农村的资源运到城市都是城乡断裂的表现。那个时候,农民没有拥有土地权,农村大量的资源都被挖到城市里去加上国家出台的户籍戒严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断裂。

    在书中也有很多的细节是描述了农村以及村民的特点的。譬如说,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他在上学的路上和一位伯伯同路,伯伯问作者以后又什么打算,作者就说,给你们写诗啊,他一位那位伯伯会夸他关心农民的命运、有理想,但是那位伯伯却叹息着说:写诗有什么用啊,我们又不懂。在这里就体现了农村缺乏教育、缺乏受教育的意识。还有

  • 7、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阅读本文!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一】

    即使没出过国门,在电影里我们还是可以多次看到,在欧美国家或者日韩的乡镇农村,大片的沃野和森林掩映着上百年的古堡、木房子,汽车悠闲地开在寂静无人的公路上,原始古老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彼此遗忘了界限,厌倦于都市拼搏的人在这里诗意地栖息。

    而中国今天的绝大部分乡村,则是另外一种面貌:古老民居荡然无存,现代建筑光怪陆离,读书成才者谋生都市,打工的年轻人鲜有归来,村头巷尾寥落的是妇弱老幼,费孝通念念不忘的那个乡土中国已经渐行渐远,破碎的乡村中唯有江河山川和日月星辰依旧古老。

    比起原始也原始,现代也现代的西方小镇,我们的乡村真是原始得不原始,现代得也不现代。何以至此?读熊培云的新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在熊培云唐德刚式的诙谐和幽默之中,我们听他以沉痛却乐观的笔触用家乡小堡村的经历串起他对百年中国乡村大视野的梳理和重建:农民与土地的拥有与被拥有,革命和运动时期的农村,鬼子来了之后的农村,城乡不平等的起源,乡村民主和乡村精神,乡村生活的救赎与信仰,以及随处可见的他自己的乡村成长见闻和其家乡父老的生活命运纪事。

    他的小堡村乡村叙事,晓白通畅,入眼入心,既讲故事也讲历史,既有调查也有理论,更有文学、名言和电影,目的不仅在于为一个个沦陷的故乡进行抒情式祭祀,更为了寻找今天乡村面貌的历史和现实逻辑,以及几千年来中国乡土社会的自治经验和自济精神,以期在眼下的城乡治理中,为当今的中国农村破碎的面貌和残缺的权利,在理论远景上开凿一条城市反哺乡村、乡村人才走出之后再归来的改良之路,以达到法国那种城乡两忘的乡村新貌。

    多少年来,在鲤鱼跳出农门的思想照耀之下,出身于农家的知识精英,要么出于对故乡的自卑,要么出于对都市的拥抱,要么出于对名利的匍匐,唯恐不知识,唯恐不精英,唯恐不权贵,与过去再见,对现实大地和故乡落日缺少一种最基本的观照与回望。

    同是70后一代崛起的知识精英,许知远和熊培云的道路有两种代表性。前一种是城市青年匍匐于西方理念后的都市和中国代言,用家国山河诠释别人的理论,是对他乡的全面拥抱;而后一种则是乡村青年进城读书继而西方游学之后归来的故土沉思,用别人的理论来审视故国河山,是对故乡的再次拥抱。在他乡和故乡的分野和历

  • 8、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

    《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书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故乡小堡村的历史,描述了它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宗族制度在农村中的重要性,谈到了农村行政组织的局限性,农村在不断的适应国家的发展,而这一过程充满了痛苦和辛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本文!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一】

    再后来,我甚至厌恶回到这个村庄,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如今连山川也变了颜色;河流和道路一样都被荒草淹没。《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主要介绍了作者熊培云的故乡小堡村的从前、现在和可能出现的未来。在书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我读这本书时,时常感觉到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因此产生了些许共鸣,虽然我离开家乡已有近10个年头,但那毕竟是伴我度过珍贵的童年的家乡。

    熊培云在序文中讲到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虽然我不确实是不是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但我知道有大部分人的家乡在沦陷,也包括我的。如果说因为小堡村的村长贱卖了那些曾经见证了几代人生命的树,而让村民们的内心从此失去安宁,那么我就是因为一个采矿集团走进我的家乡而让我内心变得空虚。因为寄托着我的精神的东西受到不可恢复的创伤。采矿集团一到我的家乡,首先遭殃的是那一座座山,的确都变了颜色,一座座黄土山刺痛了我的眼球。从山脚通向村庄的林荫道路,变成了黑乎乎的石子路,还会有些从在矿车掉下来的矿渣。矿区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村里的颇大的湖里,银色中略带青色的沉淀物把这个湖的一大半填得结结实实。那些山上曾经给予我和小伙伴美味果实的树木,我要到哪里找寻;那条我和小伙伴曾经追逐打闹的林荫道为何变得死气沉沉;那个曾经有人撑着竹排去捕鱼的湖,要怎么样才能让鱼儿重新回到你的怀抱。

    虽然我的家乡不像熊培云的家里的老房子因移民建镇被拆得一干二净,但家乡小村几乎所有的房子也因为就没有人住而显得沧桑衰老,破败不堪。这与熊培云谈到的农民进城务工有很大的关系,采矿集团进驻我家乡成为了农民进城的催化剂。在全国都兴起进城热的时候,我的家乡也不例外的卷入了这场潮流中。原因有很多,熊培云说:最真实的理由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个人都有逃避灾祸、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在我家乡这里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除了城市给农民带来的吸引力之外,让农民背井离乡的还有来自家乡的推动力。

    我的家乡有大片良好的农田,每到播种季节,一片片绿油油的禾苗,随风摇曳。到了收获的季节,

  • 9、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一个进化上的最优处世策略

    《自私的基因》一书由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所著,是一本科普读物,告诉我们人类生下就是自私的,对于后面的受苦受难都是有根源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一个进化上的最优处世策略。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是指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的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好处多于其他策略,偏离这种策略的行为将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可以很好的解释狮子为什么不去追捕狮子,羚羊为什么见到猎豹就逃跑。狮子之所以不去追捕狮子,是因为同类相食的策略不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羚羊之所以要逃走,是因为被捕食动物选择逃跑要优于其他的策略。

    一组符合进化上稳定策略的基因会形成基因库。渐进的进化过程与其说是一个稳步向上爬的进程,倒不如说是一系列从一个稳定台阶走上另一个稳定台阶的不连续的步伐。最终被自然所选择的基因,是那些能够和它必须与之长期共同生活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余基因和谐共存的基因。例如,适合消化肉类的胃的基因,和形成锋利牙齿的基因,会同时被自然所选择。

    自然选择可以看做是重复博弈的结果,而这一结果是由重复博弈的策略来决定的。那么我们能够找到最佳的稳定策略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正直科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邀请全球博弈论专家提交策略,将收集到的策略翻译成计算机语言,进行了三场经典的竞赛。

    第一场:收集到15个策略,其中8个是善意策略,7个是恶意策略。让每个策略进行一对一的重复博弈,比赛结果显示,善意策略占据了前8名的位置;

    第二场:在公布第一场比赛结果的基础上,收集到63个策略。这一次,善意策略又一次赢了恶意策略,前15名只有1名是恶意策略,后15名只有1名是善意策略;

    第三场:前两场竞赛都是基于提交策略的人的主观想法来博弈的,而自然选择是随机的。为了减少主观性,阿克塞尔罗德模仿基因,让获胜的策略成功复制自己加入博弈。最初参与博弈的还是第二场的63个策略。不同的是,每一轮博弈结束后,获胜者的后代也将加入下一轮的博弈。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恶意策略活过了200代,但其最终在1000代之后也彻底灭绝,整个种群达到了一种充满善意策略的稳定态。

    三场竞赛下来,人们发现排名靠前的策略有三个特征:善良、宽容和不嫉妒。其中每次排名第一的策略都是一个被称作针锋相对的策略,这个策略在第一博弈会选择合作,之后的每一次博弈只是简单重复对方上一次博弈的行动。它从没有赢得一场比赛,也

  • 10、 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有感2000字

    读《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有感2000字

    刘青

    如今读书真是一种奢侈,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内心无法安静,不同的app给我们带来太多资讯。每年给自己定的读书计划,很多时候都无法完成,但是我却在断断续续的时间里读了两遍《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每一次都感慨万千,都会不断地回想起自己的故乡。我脑海里浮现着春暖花开的季节,和小伙伴们三三两两在田埂间追逐嬉闹;硕果累累的秋天,和小伙伴们放牛、挖猪草捉迷藏……整个田野,充满了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时光流逝,我日夜思念的故乡正以一种我措手不及的方式衰落了,我曾奔跑的马路上没有了足迹,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放牛的绿草地变成了一片荒芜。

    我生长在江西最南面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童年就在放牛、挖猪草、摘桑叶和小伙伴们的各种玩耍中度过。直到今天,那些挖猪草的小伙伴们和那段天真烂漫的日子还记忆犹新;那担着满满的猪草好似英雄凯旋归来似的成就感充满了那时候我们年幼的心,迎着落日,吹着晚风,唱着不完整的歌曲,一群小伙伴,踩着黄昏浩浩荡荡从田野归来的情景,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在田野里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追逐的欢乐岁月,无论我身在何处,年龄几何,只要想起,内心都无比的欢喜。

    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书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故乡小堡村的历史,那是江西万千个自然村中的一颗微粒而已;书中描述了它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描述了农村在不断的适应国家发展,这一过程的痛苦和辛酸。而书中作者例举的故事无一例外的在我生长的村庄上演,那些抵挡不了的砍伐、那些简单粗暴的拆迁……那些难以抗拒的变化、那些令人难过的变化、那些蕴含着希望的变化,当我通过这本书联想起自己故乡的这些年,似乎更加明白那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浩如星海的无数个自然村消失了,我父亲退休前工作的农村小学,仅剩3名学生和父亲一名老师,在父亲退休那年学校因生源问题不得不关闭了。我相信在江西农村,有无数这样的小学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关闭。

    作者极度悲观地认为中国式村庄很快就会消失,理由就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后代外出求学或就业,他们大多如我这般在他乡安家落户,村庄日复一日地荒芜萧条;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我先生从小生长的村庄正是在这股大潮中"与时俱进"地消亡了,每每经过,他总要向我讲述那里曾经的繁荣,村里有商店、学校、医院……村口有一条河,河边有很多大树,中午的时候一群淘气的男孩在河里摸鱼,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10-13

  • 2019-10-20

  • 2019-09-22

  • 2019-11-12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2-07-14

  • 2019-09-20

  • 2023-02-21

  • 2023-02-1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5-02

  • 2019-09-20

  • 2023-02-19

  • 2019-11-02

  • 2019-09-21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4-07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4-1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3-04-07

  • 2019-09-20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2024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