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文物作文 > 地图 > 文物作文
文物作文

(共 6936 篇)

  • 1、 保护文物作文

    英语作文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锻炼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一篇好的作文需要具备自己独特的中心思想。怎样才能写好自己的作文呢?如果你正在学习”保护文物作文”,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朋友!

    保护文物作文(篇1)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保护文物

    看了这篇报道,我深深感到:这些游人太不文明了,不但不保护环境,而且乱扔垃圾,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扔一个塑料袋,那么长城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场。那些村民,居然在长城上乱搭梯子、乱收费,给游客带来了不便。还有那些房地产商,长城本来很美丽,但是经过他们乱建与长城不协调的建筑物,长城就变难看了。乱扔垃圾的游客、乱收费的村民、乱建建筑物的房地产商,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些举动会使长城破坏的更快。

    我提出几点保护长城的建议:一 、不要乱扔垃圾。二、不要在条石上乱刻乱画 。三、农民不要用长城的条石垒自己家的墙。

    除了长城,遭到破坏的还有雷峰塔。新修的雷峰塔前有长长的自动扶梯,塔内也安装了可供人升降的透明电梯,但是经过建筑工人这么一弄,雷峰塔好像就变成了现代的东西。

    为了不让文物古迹再遭到破坏,我们可以给博物馆写建议书,让管理员严格管理文物,不要让文物贩子做坏事。 可以发些宣传单,告诉大家要爱惜文物。可以在报纸上发一些要爱惜文物的传单。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国家文物吧!

    保护文物作文(篇2)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人类却不懂得去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生活在长白山上的东北虎10年前还有10只,现在却不足8只,因为长白山上环境被恶化,所以使东北虎面临灭绝;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10年前还有20头,但20xx年科学工作者在长江中下游勘察了一个星期却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如果这一项工作被证实的话,那么白鳍豚早在20xx年就已经灭绝了,因为长江中下游的水环境被严重破坏,所以使白鳍豚面临灭绝;我国的国宝大熊猫现在已经不足20只了,大熊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活化石’!它具有很大的科学考察性。因为我国的大面积竹林被破坏,所以使大熊猫面临灭绝;可爱的羚羊,野生动物王国的跳跃健将和奔跑的佼佼者,却因为过度放牧,所以使羚羊只能嚼着干瘦的‘地衣’和面临灭;还有不会飞的水栖鸟—企鹅。难道我们就忍心看着这些可爱的动物们面临灭绝吗?

    现在 的人们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钱乃身外

  • 2、 《文物贩子在唐朝》读后感

    《文物贩子在唐朝》读后感

    星爷的《食神》里,那位杀上门来和双刀火鸡争牛丸和撒尿虾的基哥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

    (前面是星爷阐述上市拆分等理论,鸡姐基哥皆有些目瞪口呆,于是鸡姐说:你笑,你听的懂?)

    我是不懂,不过听起来满有意思的

    恩,这也就是我看完题目中那本书之后的感想。

    文物贩子一书,在我的标准里,肯定是算得好书的。而且其最大特点就在于,以我本人自认为还算知识面比较广的情况下,居然书里有n多东西是确实不懂,或者说很少接触的。

    然后,在看完公众版之后照例要翻一下书评区。这次翻的结果更是大出预料居然连书评区里的n个精华置顶贴也是看不懂的?!

    这这难道就是理科生的悲哀了么?

    我原先虽然不说,但一直还真的是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

    然而这小说中文物贩子回到唐朝后,居然真的不搞理工,不攀科技树,仅仅在公众版部分靠文房四宝和经辩居然就能种了田,打下了基础

    这忒玄乎了!

    换句话说就是,这本书的穿越后发展之路居然真的是几乎和理工科无关的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造纸还是出现了,铜镜造假寻找石油之类勉强也算得挨边

    更不要说,本书主人公居然就靠个类似于国际大专辩论会这样的活动居然就足以闻名天下,这可比那些穿越后搞武装斗争的耗时少多了。

    好功底!

    不管是罗列资料也好,还是作者真的胸中万卷书也好。能够将看似枯燥无比的主角成长写到现在这种可读性的程度,作者的文字功底绝对是不一般。

    要知道,虽然笔墨纸砚大家都知道,经史子集大家也都晓得。可从临摹开始,把笔墨纸砚挨个高端一把,再从治学开始,将经史子集能说多少说多少

    这份功夫本身,就已经相当难得了。

    要知道这些东西就算是光堆资料,篇幅上恐怕也已经差不多。但是如果你只罗列资料的话,谁会看?起点要求的可是小说。

    虽然掺了几个俗套的段子吧,比如一树梨花压海棠啊,什么低,还低之类吧,但仅仅从趣味上一点,这本书就已经做得相当好了。更不要说作者在写出了主角之余,还写活了数个角色,就连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细节描写。

    哦,这里说的是那位改名叫洗砚的前书童未来教书先生。崔三醉也就算了,这样的异人还不如逛妓院的郑家三老。

    总之,这书虽然我看不懂,但不妨碍我推荐出来。

  • 3、 抗洪图片文物展参观有感

    5月8日,阳光明媚,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单位组织机关青年职工参观抗洪广场,接受抗洪精神洗礼!

    我们一行来到1998年长江九江大堤4-5号闸口间的决口处。一座矗立在广场中央高约20米、镂刻着“1998”的纪念碑映入眼帘,格外让人警醒。

    抗洪广场是抗洪精神的纪念地, 全广场以抗洪纪念碑为中心, 共有面积1.9万平方米。抗洪纪念碑高达19.98米, 在碑身的四面有让人不能忘怀的“1998” 的阿拉伯数字。在抗洪纪念碑的北面(靠长江),是以当年堵口“功臣”---80米长的“甲21025” 号驳船为造型的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长80米,以“甲21025” 号驳船为模型建造, 建筑面积有四千五百平方米。在纪念馆的北面是1998年被封堵的六十三米决口,伟大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二十个大字定格在长江大堤上。

    我们参观了“九江98抗洪图片文物展”。展出的文物中,有沉船堵口指挥口哨,解放军官兵当年用过的冲锋艇、救生衣、救生圈和水壶等;还有战士们书写的决心书、请战书、日记本、连队墙报,以及九江老百姓捐赠的汗衫、棉垫肩和“我会想念你,我的兵弟弟”的签字布。值得我们水文人欣慰的是记录长江水位变化的“水尺板”也在展览厅,虽然有点锈痕,但给我们现场的水文年轻人以震撼,感受到了水文人在那场与洪水搏斗中的风采。此外,还有电视录像资料、报纸文献等历史记录。

    看着这么多图片还有实物,让我们深有感触,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在这场与洪水进行的为期3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搏斗中,人类的智慧和各科技手段,各级领导和防汛指挥部门的运筹帷幄,是夺取这场决战胜利的有力保障,而水文的监测和预报在这场决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听老一代人讲,在这场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前,水文预报组充分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及时准确地向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和抗洪部队提供实时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任务。为九江市委、市政府和各抗洪部队提供了近百份洪水预警预报,为夺取抗洪的最后胜利立下了战功。

    通过参观学习,使我们年轻共青团员对抗洪精神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学习抗洪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以抗洪英雄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把伟大的抗洪精神融入到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发展中去。发扬抗洪精神,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 4、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一)

    刘泽华

    一部2016年1月份出的纪录片,却到了2016年12月才看,然后就正好出了电影版,三集纪录片+电影一气呵成,不亦乐乎。

    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纪录片式电影,应该属《可可西里》了,保护藏羚羊的,但也是由演员根据真实事件外加一些记录镜头拍摄而成,多少还有一点"演"的成分,而这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确是实实在在的纪录片。

    纪录片其实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因为过于真实,虽然主题明确,但一般没有剧情,或者剧情比较琐碎,在电影院这种封闭的空间内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原汁原味的纪录片搬到大荧幕上。由于这个片子在b站反映强烈,也在国内得到了不少的美誉,导演又重新把素材剪辑了一下(包括新的镜头和叙事,不是3级纪录片简单的拼接),搬上了大荧幕。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纪录片适合在电影院上映。

    1、历史感。

    大部分纪录片确定某一主题之后,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式,加以大量的旁白,来介绍主题的背景和事件的过程;再用被摄者的角度对主题加以强调、表达,增加纪录片的感性维度或理性维度,让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详尽的了解。但这些主题大部分或是现代的、或是科技的(有未来感)、温暖的、冷酷的,但都是我们现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点独特的地方,他的主题看似是"我修文物",但是多了"故宫"两个字,看完给人还有"我在故宫被人修"的感觉。

    主角除了修文物的师傅,还有故宫的"文物".

    木器组的屈峰在片中说的很好:"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和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的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 ,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最早就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哪有什么德性。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中国古代故宫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面去。一个文物修复者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也把自己融到了文物当中。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

  • 5、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

    文/林梦

    初读《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手里摸着细腻纸张的厚度、眼里呈现着文字的立体质感还有美学的特殊体验:严谨大方的蟠龙墙壁,大红的宫墙扉页,印着复古的祥云纹,细细翻开是故宫博物院的全景图片,承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水儿的琉璃瓦片与复古青砖。翻书即扣门,仿佛是等待一层层宫门开启,寻宝的体验。书中用了白描般的笔触,文字质朴如白开水般温软而缓缓道来,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等古拙之宝也逐渐印入眼帘。

    一、快慢两相宜

    在这场漫长的修复之旅中,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们身居西三所的院子里任由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首都的房价直线飙高,路边车辆伴随着夜晚闪烁的霓虹呼啸而去,更有泛滥的物欲与膨胀的自我需求。面对外面如此快的生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时间与摩挲、了解一件不会言语的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在跨过喧嚣如睡眠的涟漪,手艺人们日复一日的认真慢下来,动辄以年论将心血浓缩在文物的方寸之间,在安静的悠然中慢下性子,稳下心神,将所有的经历融进延续文物的生命轨迹中。

    日日研磨挥毫是慢动作的回放,屡屡青灯古佛般的垂灯作画是慢时光的相守,而那些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高等学府学徒们充满着恒心与耐心的跟着老师傅们用数个小时搓唐卡禙纸,甚至从漆树炼制生漆都亲力亲为,不紧不慢,严谨的在做一件看似简单而又不凡的小事更是精神的传递。书中总是有个瞬间描绘的特别难忘:陶瓷修复专家纪东歌和其他故宫女修复师一样不修粉黛,享受着末代皇帝溥仪一样的待遇在故宫骑着自行车在专属通道中行走,迎着前方浮动的光线还有古木的清香,干净的青春脸庞在树荫下一闪而过,在远方忽近忽快,把握着手里的弧度。

    修复师们沉浸于此间,循序渐进,超然物外,每天慢工出细活,时刻都有成长感,没有急功近利,余事都是打扰。

    二、张弛亦有道

    人这一生能遇见多少人?而一个修复师一生能见过多少奇珍异宝?能修过多少国宝级文物?他们在慢工出细活中,同时也在紧张与松弛的状态中不断切换,然而能被称作精品中的精品的,数量也难免有限。 在孜孜不倦、伏于案边之际, 大师们也严谨遵循着下班即离开的规章制度,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不强行开展修复,因为如若不能全身心投入,这本身是对文物的损伤更是亵渎。一松

  • 6、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精选

    我们在一生的观赏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一个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的情绪被激发出来,这时可以将观看时感悟做个总结,形成观后感,撰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将快速闪过的感悟记录下来,如何将内心感悟写入作品观后感之中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有一种类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静不下来,就没法看下去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属于这类的纪录片。

    给这部片子打上标签的话,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禅者、手艺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内心满是喧嚣,看到这样平淡琐碎的日常片段,没有精湛的剪辑,炫目的特效和悦耳的配乐,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进键。

    白天身躯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灵魂需要一个栖息的地方。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看这部片子最适合。

    你随着镜头来到故宫,看着四合院里这些手艺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地干活。

    文物修复手艺人们的一天是从享受阳光开始的,蹬着自行车,踩过皇城脚下,在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开始自己的手艺活儿。

    因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个时代。

    在书画里和唐宋才子对话,在瓷器里领略明清风貌。

    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复,都仿佛记录和还原了那段历史。

    我相信,每一位手艺人心里都是有着信仰的。这是对文化的信仰,对传统的敬畏,对每一件经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艺人们内心都会感受到巨大满足感和喜悦感吧。这种由内心发散出来的喜悦,是多少外在的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复钟表的师傅,在展馆里面的会心一笑,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挥之不去。那是一种打心底里的散发出来的幸福感。

    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没有露出过那样的笑容了。

    不为了任何功名利禄,那一刻的专注只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一点点。

    这让我想到了《禅者的初心》里面描述的“初心”。专注于当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状态,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活在当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是一种真正的忘我而“无我”的状态。

    关于禅,我目前还只读了这一本书,就已经感受到了禅的艺术,以及它带给我内心的平静与平和。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漫漫人生路上继续修行。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2

    曾看过一本叫《哑舍》的书,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

  • 7、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合集

    大家都会因为没经验撰写文档而头疼不已,范文是我们写作的重要参考。范文的作用在于它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如何判断它是否是一篇好的范文?为此,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篇1)

    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不只是修复旧器需要,发明制造新器也同样需要。

    不过剧中也展示了一些短板和局限:

    1、缺乏细致、规范的修复操作流程和学习体系,这是香火几乎断绝的原因。

    老师傅的手艺固然精湛,但希望能留下一套书面的、标准而系统的、可复制的操作规范守则,这样才能让修复文物的技艺“固定”住。师承的存在很合理,但是应当作为“标准操作规范”的补充,“标准操作规范”是每个人应当掌握的基本。

    2、缺乏大数据库的支持,举全国之力建立一个文物档案数据库,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集中为了补全三彩马胸口革带的造型而实地参考让我印象深刻。辛苦地实地考察倒是其次,我想的是,要是有全国联网的大数据库,所能了解到的革带造型想必应是不能再丰富,参考的范围也不能更广阔,这对文物修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将是n个级别的提升。

    当然,若是建成这样的数据库,普通百姓也能(有偿)浏览(其中观赏性的部分)的话,对景点压力的缓解、文物的保护将会无形地有利。

    自豪之中也当有反思。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受(篇2)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离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却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

  • 8、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一)

    我看的这本书,是讲了达尔文的一些故事和一些物种进化和万物怎样来的的事。

    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直到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确定了世间的万物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一开始,地球是上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每个微生物各变化成一个物种,还有一些是原先的一个物种变异(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那么变异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得说到生物的一种神奇的功能“遗传”,达尔文说:“生物的变异并不是一生下来立刻就能变成那个样貌,而是经过遗传,把变异的样貌一代一代地累积下来,变成最终的样貌。”

    你在看到的各种马,可能就是一种马进化出来的,还有,最早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而是长颈鹿想吃树上的叶子给一点一点给拉长的。

    看完这本书,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二)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由达尔文著、舒德干等人译的《物种起源》,这是一部影响人类科学发展进程的绝世经典,我一直希望能一睹这本百年巨著的风采,终于有闲暇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番。

    全书分为以下十五章:1.家养状态下的变异、2.自然状态下的变异、3.生存斗争、4.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5.变异的法则、6.本学说只难点及其解释、7.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8.本能、9.杂种性质、10.地质记录的不完整、11.古生物的演替、12.生物的地理分布、13.生物的地理分布(续)、14.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15.综述和结论。还在附录中记录了进化论的十大猜想。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严谨的科学论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人入胜的文笔,向全人类庄严宣告了物种发展的伟大理论——进化论。在此之前,人类有关物种发展的认识一直笼罩在唯心主义宗教统治的阴霾中。人们认为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所创造的,神主导一切!各个物种都是孤立的,其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终于战胜谬误,人类终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书中主要探讨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

  • 9、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通用

    观赏一部影片,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直击人心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好观后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整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

    初读《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手里摸着细腻纸张的厚度、眼里呈现着文字的立体质感还有美学的特殊体验:严谨大方的蟠龙墙壁,大红的宫墙扉页,印着复古的祥云纹,细细翻开是故宫博物院的全景图片,承载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水儿的琉璃瓦片与复古青砖。翻书即扣门,仿佛是等待一层层宫门开启,寻宝的体验。书中用了白描般的笔触,文字质朴如白开水般温软而缓缓道来,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等古拙之宝也逐渐印入眼帘。

    一、快慢两相宜

    在这场漫长的修复之旅中,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们身居西三所的院子里任由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首都的房价直线飙高,路边车辆伴随着夜晚闪烁的霓虹呼啸而去,更有泛滥的物欲与膨胀的自我需求。面对外面如此快的生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时间与摩挲、了解一件不会言语的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在跨过喧嚣如睡眠的涟漪,手艺人们日复一日的认真慢下来,动辄以年论将心血浓缩在文物的方寸之间,在安静的悠然中慢下性子,稳下心神,将所有的经历融进延续文物的生命轨迹中。

    日日研磨挥毫是慢动作的回放,屡屡青灯古佛般的垂灯作画是慢时光的相守,而那些毕业于清华美院的高等学府学徒们充满着恒心与耐心的跟着老师傅们用数个小时搓唐卡禙纸,甚至从漆树炼制生漆都亲力亲为,不紧不慢,严谨的在做一件看似简单而又不凡的小事更是精神的传递。书中总是有个瞬间描绘的特别难忘:陶瓷修复专家纪东歌和其他故宫女修复师一样不修粉黛,享受着末代皇帝溥仪一样的待遇在故宫骑着自行车在专属通道中行走,迎着前方浮动的光线还有古木的清香,干净的青春脸庞在树荫下一闪而过,在远方忽近忽快,把握着手里的弧度。

    修复师们沉浸于此间,循序渐进,超然物外,每天慢工出细活,时刻都有成长感,没有急功近利,余事都是打扰。

    二、张弛亦有道

    人这一生能遇见多少人?而一个修复师一生能见过多少奇珍异宝?能修过多少国宝级文物?他们在慢

  • 10、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2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200字

    从一而终的匠人精神

    先看的书又看的纪录片然后把书看完了,最近突然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发现在历史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然后去看了全球通史,发现讲的重点偏向于欧洲,或者说是以欧洲为半径画圆的讲述方式。遂想具体读一下中国历史,在开始之前正好碰到了这本书,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非常有感触的一本,读完更有要把中国历史好好了解了解的想法了。

    这本主要写了采访了在故宫博物院修文物那群人们和他们的口述。分为五个科室,分别有钟表室,铜器室,裱画室,摹画室和木器室。 每一篇每一章都非常有意思,分开看是五个独立的科室,但他们又通力合作共同守护文物。读这本书再加上看完纪录片以后就对这里面一个个师傅和学徒印象非常深刻了,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谦恭,温润如玉。他们入了这个行,就决定了一辈子修复文物,我读之前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骄傲甚至小人之心的想过那他们是不是能偷拿文物出来或者帮别人鉴真赚钱呢?他们都没有,他们是师承制。他们遵守了匠人无名的传统,不管是纪录片还是书,都展现了非常沉稳谦和的一面。国宝上不留名,我们去故宫参观的匆匆一眼,可能是他们的几年的修复才得以让很多宝物重见天日。一流的匠人跋涉此间,自我消融于这文物中,不再需要自我炫耀获得存在感。

    因为他们,中国很多文物得以修复,他们说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永久的。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他们的修复让比如书画类的文物至少再重获新生千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传承,有意义到他们可以不在乎薪金,不在乎每天琢磨文物和文物对话。我都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他们承载历史,能感受到历史满满的厚重感。工匠精神就是点点滴滴,每天不停地打磨,思考,修复。在这个坐标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看了纪录片里的钟表修复和瑟的修复觉得非常震撼,本来破破旧旧的根本不起眼的东西在这些匠人手下就变成了鲜活的惊艳的物件。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一个师傅说的:文物我这一辈子是修不完的。每天沉浸于此,超然物外,每天都有成长感,余事解释打扰。怎样的境界。一期一会,从一而终只为传承。

    如果不是他们,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一些文物曾应该绽放的光彩。比如康熙60大寿时的万寿图,再多语言都形容不出它真实的光芒和震慑力。如果不是这些修复家们或许这些文物还要蒙尘一辈子,我们现代人观赏不了。他们遵循以旧做旧和最小干预原则,能不自己干预的从不干预,除非是有历史真实依据。修瑟的师傅为了修补好专

  • 2019-10-14

  • 2019-09-20

  • 2023-06-15

  • 2023-02-03

  • 2023-04-26

  • 2019-11-16

  • 2021-12-09

  • 2019-11-06

  • 2023-04-19

  • 2023-01-06

  • 2023-03-19

  • 2022-12-16

  • 2022-12-16

  • 2023-02-25

  • 2022-12-20

  • 2022-12-15

  • 2019-10-28

  • 2023-02-23

  • 2019-09-20

  • 2022-10-13

  • 2023-03-20

  • 2022-12-17

  • 2022-10-02

  • 2019-10-28

  • 2021-10-08

  • 2021-10-12

  • 2021-09-10

  • 2021-09-14

  • 2021-10-11

  • 2021-10-12

  • 2021-10-13

  • 2021-10-09

  • 2021-10-09

  • 2021-09-14

  • 2021-09-15

  • 2022-06-28

  • 2021-10-11

  • 2021-09-14

  • 2021-09-14

  • 2021-10-15

文物作文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文物作文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文物作文、2024文物作文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