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 > 地图 >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2024琐记的读后感初一范文大全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相关栏目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热门栏目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推荐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

(共 7242 篇)

  • 1、 琐记读后感300字:琐记读后感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制度,为追求新知识,离家留学并出国求学的一段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这在雷电学堂求学的事,校长提出了一个【华盛顿论】的问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到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理解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知那通,对中华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侮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不会被我们理解的,也永远就应去抵制的。

    文中最搞笑的几处当属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外国人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那些新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令我感触最深。

  • 2、 琐记的读后感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小编收集了琐记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琐记的读后感【一】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琐记,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题目呢?是因为他是鲁迅先生记录的生活中的琐事吗?

    衍太太很疼孩子,鲁迅很喜欢她,比如别的母亲不让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却让。后来鲁迅渐渐长大,就不像小时候那样贪玩了,他喜欢和衍太太那样的大人聊天。

    后来,鲁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欢的书和食物没钱买的时候,衍太太告诉他可以拿母亲的钱,母亲的钱就是鲁迅的钱。可是鲁迅说母亲没有钱,衍太太说可以拿首饰变卖,鲁迅又说母亲没有首饰。衍太太说,也许是你没有留心,到大柜子的抽屉里或者角角落落找找,应该可以找到些珠子之类的东西。

    鲁迅真的去找了,结果不但没有找到,还听到了人们的流言,说是自己偷了母亲的东西,于是鲁迅选择了离开,来到了一所学校。毕业后他去了日本留学,拿着中国白袜子,后来要求换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鲁迅又只好换了半元银元。

    虽然是琐事,但如果没有这些琐事,鲁迅又怎么能走过来呢?或许是经历了这些琐事,鲁迅才长大了吧!

    琐记的读后感【二】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制度,为追求新知识,离家留学并出国求学的一段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这在雷电学堂求学的事,校长提出了一个【华盛顿论】的问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到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知那通’,对中华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侮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不会被我们接受的,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的几处当属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外国人事物的误解。

    琐记的读后感【三】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

  • 3、 琐记读后感500字:琐记读后感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职责。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证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搞笑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 4、 琐记读后感

    锁记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下面小编整理了精选琐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精选琐记读后感(一)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精选琐记读后感(二)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

  • 5、 《琐记》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 6、 《金琐记》读后感

    初读,很难相信,世界上居然会有如此恶毒的母亲。母爱应该是温暖,温馨的,但是在《金琐记》中的曹七巧不但没有给子女所应有的关怀、温暖,而给予他们的反而是无尽的痛苦,折磨。她连女性最美好的母性都不存在,值得人去关心同情么?只让我感觉她所受的全是她自己自找的。

    可是对于一个一直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来说,我不得不从正面去想,像曹七巧这样的人难道没有好的一面?难道她生来就如此“恶”么?

    再读,带着问题去读,发现自己对曹七巧的控诉太偏激了点。对于前面的义愤填膺,再读后,更多的是觉得她很可怜,需要同情的。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 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 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 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 呢?

    对于她对子女的态度我还是觉得不可原谅的,因为即使自己有多对世界,对社会,对世人的愤怒,也不能将子女当成自己发泄苦闷,愤怒的工具阿。记得有人这样说道:“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曹七巧人性恶的最深刻之处就展现在她与儿女媳妇的冲突中。”我很赞同上述所说的。尚且不论“虎毒不食子”,对于人类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她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再来看看我们这为所谓的“母亲”曹七巧,她又怎样对待他的子女啊?如她的女儿,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

  • 7、 纽约琐记读后感

    【篇一:《纽约锁记》读后感】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

    看陈丹青的书,让我感到很爽,觉得与作者面对面真诚相待。没有矫饰,没有说教。

    在19期《在北大听讲座》中,有一篇正好是陈丹青关于《纽约琐记》的琐忆,作者说:当你在写你在其中生活过很长时间的城市时,有一点要克制,就是不要多谈你自己。

    这本书做到了。作者不是更多的直接谈纽约生活,而把更多的笔墨留给纽约的艺术印象,通过这些印象及人物带出纽约的生活来。

    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以为。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作者称之为见到的纽约生态。我觉得更像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画家生态。

    作者在北大讲座谈到这本书时还说:我们印象中的纽约常常是一种很浪漫的形象,都是从电视电影中建构出来的。可是一个真正的纽约跟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跟你们将来毕业面临的问题一样,也就是谋生、安身立命,此外才是哲学、历史和艺术。

    我们总是把艺术家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其实艺术也是建构在日常生活之中。作为画家的生态,同样是生活面对的各种困境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打开一看,立马就被吸引,不管你是外行还是内行。他独特的优美、幽默渗透在字里行间,他的艺术修为和文学造诣相得益彰,使得他的文字自成体系干净深邃。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时段的人生,阅读着同一本书,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篇二:纽约琐记读后感】

    昨日去至上图,一时抓耳挠腮想不出找什么书看,随手寻了许子东的《呐喊与流言》与陈丹青的《纽约琐记》。许的书比较学术,煞有其事地看了些关于张爱玲小说特色的评论,抄了些关于钱钟书小说修辞技法的皮毛,便合上书丢在一边。摩挲了一阵《纽约琐记》的封皮,仍旧煞有其事,不过拿出笔和小本做起了读书笔记,谁让丹青先生是我的偶像呢?

    人但凡新做一件事,多少总有点郑重和憨傻。看着不禁哑然失笑,笑自己最近郑重其事地想着某些事,略略抑郁,实在有些憨傻,这个世界有什么是想不明白的呢?可是仍旧难看开

    关于阔别祖国十八年后的心情,陈丹青先生如是说:我早已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

  • 8、 琐记读后感400

    琐记读后感400范文一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读后感400范文二

    今天闲来无事,随手读了读《朝花夕拾》,翻到《琐记》一章,读后颇有感悟。

    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在父亲故去后,作者去衍太太家中时,被唆使去偷家里的东西变卖,最后还被诬陷。其实在当今的社会上,仍会有很多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带有衍太太的色彩。表面上装好人,实际心肠是很坏的。教唆别人去犯罪,自己不得罪人,如今是大有人在。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耐人寻味。一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科的学习上,满脑子的英文或满脑子的古文。与其这点相比,当今的学习是非常合理的,文理搭配,学得轻松自在。学堂中根据等级的分别,竟然连宿舍的好坏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现在不也是一样吗? 这一点确实需要改进。

    作者去日本时,谨记教诲,却帮不上忙。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也被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 9、 琐记读后感合集

    一篇读后感可以写哪些内容?阅读作品,犹如醍醐灌顶,明白了很多。写一篇该作品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对这本书籍的印象更加深刻,有关“琐记读后感”的内容是我们为您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琐记读后感 篇1

    《琐记》讲的是鲁迅从家到南京,从南京到日本的经历,从中我不但看到了一个旧中国,还懂得了不能从表面来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种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歪心眼的人,他对别人家的孩子“好”,“赞赏”他们吃冰,并且不告诉他们的妈妈,并且还鼓励他们多吃,与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当他看到孩子们吃冰,即使阻止,但因声音太响,被母亲听到,骂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宽大,懂得保护小孩的自尊心,会替别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显得有些大惊小怪。但是,吃冰对人的害处,远远大于衍太太的“热心”沈四太太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而衍太太所谓的“赞赏”就是变相的怂恿,放纵。当“我们”在那里打旋,他在那里计数,突然一个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婶母来了,他非但发布夫妻那孩子还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这件事情突出了他爱推卸责任。

    当孩子们跌倒了,像母亲寻求帮助时,往往是一顿臭骂,但是衍太太绝不埋怨,立刻给孩子们上药。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母亲心狠异常,但是衍太太却是和蔼可亲,孰不知,母亲的狠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衍太太的不厌其烦,宽容大度,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放纵,是真正的不关心。

    看看今天的我们,我觉得似曾相识,世界上对我们追好的是父母,但是,我们真的是这么觉得吗?最常见的就是,天冷了,妈妈叫你多穿些衣服,但为了好看,就是不愿意穿,最后生病了,当你苦着一张脸去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升起的'不理你,让你烧着,任凭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带你去医院,心软的父母,看着孩子这副样子,听着孩子的苦苦哀求,忍无可忍最后带着怒气送我们去医院。你会不会觉得父母很坏见死不救,不,他们表面上是在骂你,表面上是在生气,但心里已经急得不得了,他其实起你当初为什么不听话,不带你去,是为了让你记住这个教训,让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我们都无久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然而对一些表面上对你好的人,却是爱戴有加,绝对信任,但当你遇到困难,或让你陷入困境时,他逃的最远,甚至让你陷入困境的元凶就是他。最后真正在你身边,并且千方百计地帮助你

  • 10、 琐记读后感500字2024 琐记读后感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职责。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证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搞笑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3-04-04

  • 2023-03-31

  • 2019-10-09

  • 2023-01-31

  • 2023-02-14

  • 2023-06-21

  • 2023-03-15

  • 2019-09-21

  • 2019-10-22

  • 2023-05-12

  • 2019-09-26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23-03-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23-04-08

  • 2019-11-02

  • 2023-02-09

  • 2019-09-19

  • 2019-09-28

  • 2022-11-19

  • 2023-01-27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0-28

  • 2023-03-02

  • 2019-10-29

  • 2023-04-22

  • 2023-01-14

  • 2019-11-12

  • 2019-10-22

  • 2019-09-20

  • 2023-04-01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
琐记的读后感初一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琐记的读后感初一,琐记的读后感初一大全,琐记的读后感初一2024,更多琐记的读后感初一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