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 > 地图 >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相关栏目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热门栏目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推荐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

(共 6886 篇)

  • 1、 魏公子列传读后感

    魏公子列传读后感(一)

    魏公子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他以自己年老体弱,不能从征,同时为激励从行诸人,自刎而死,以报信陵君多年知遇之恩,这样有坚毅和知恩图报之心的人,于信陵君肯定是良师益友的。文中朱亥与公子的联系其实也是侯赢牵线的,后来也的确证明朱亥是个忠心耿耿,值得信赖的人,一个遭妒的信陵君力量其实是很薄弱的,但他礼贤下士的博大胸怀为他自己铺了前路,其他人是辅助,真正功德的起源是他自己。

    《魏公子列传》究根结底是赞颂信陵君的,作者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突出了信陵君他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从大局考虑,不计个人生死的品格,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胸怀,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作者洋溢出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在后世读者心中塑造了信陵君高大的形象,也感染了读者的心怀。

    魏公子列传读后感(二)

    一场胜战不会只是一个将军的奋战,还有千万士兵的团结;一个强国也不能只是一个国王的自我领导,还要有贤士的理智与筹谋。魏国离不开魏公子这样的贤士,魏公子也离不开侯嬴和朱亥这样的后盾。

    文章中其实已经将魏王和魏公子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北境传举烽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却止王而复博如故,若不是胸有成竹,他也不能流露出这般自然。只是此刻魏王的焦躁,畏公子之贤能也情有可原,作为国王,身边有这样一个比你还了解敌方的人,你敢不承认他不比你逊色?你能不感到威胁?大胆假设,如果只有魏王的自我领导,或者说从未出现过魏公子这样的贤士冷静处事,魏国能走多远?魏国是幸运的。魏公子和魏王似乎是互补的,足够的筹谋和足够的理智让魏公子一次次把悬崖边的魏王拉回正轨,也一次次为黑暗中的魏国捎去光明。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终因病酒而死。这既真实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嫉贤妒能,打击忠良的丑恶行径,可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强国,终会因昏庸的君主和人才的废弃而消沉。

  • 2、 《魏公子列传》读后感500字

    一场胜战不会只有一个将军的奋战,还有千万士兵的团结一致;一个强国也不能只是一个国王的自我修养,还要有文臣武将的护卫。魏国离不开魏公子这样的贤士,魏公子也离不开侯嬴和朱亥这样的后盾。

    文章中其实已经将魏王和魏公子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北境传举烽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却止王而复博如故,若不是胸有成竹,他也不能流露出这般自然。只是此刻魏王的焦躁,畏公子之贤能也情有可原,作为国王,身边有这样一个比你还了解敌方的人,你敢不承认他不比你逊色?你能不感到威胁?大胆假设,如果只有魏王的自我领导,或者说从未出现过魏公子这样的贤士冷静处事,魏国能走多远?魏国是幸运的。魏公子和魏王似乎是互补的,足够的筹谋和足够的理智让魏公子一次次把悬崖边的魏王拉回正轨,也一次次为黑暗中的魏国捎去光明。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终因病酒而死。这既真实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嫉贤妒能,打击忠良的丑恶行径,可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强国,终会因昏庸的君主和人才的废弃而消沉。

    当然,信陵君留下的佳话离不开这样两个人的造就:身处市井心怀魏国的侯赢,贤能而被埋没的朱亥。魏公子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他以自己年老体弱,不能从征,同时为激励从行诸人,自刎而死,以报信陵君多年知遇之恩,这样有坚毅和知恩图报之心的人,于信陵君肯定是良师益友的。文中朱亥与公子的联系其实也是侯赢牵线的,后来也的确证明朱亥是个忠心耿耿,值得信赖的人,一个遭妒的信陵君力量其实是很薄弱的,但他礼贤下士的博大胸怀为他自己铺了前路,其他人是辅助,真正功德的起源是他自己。

    《魏公子列传》究根结底是赞颂信陵君的,作者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突出了信陵君他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从大局考虑,不计个人生死的品格,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胸怀,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作者洋溢出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在后世读者心中塑造了信陵君高大的形象,也感染了万千读者的心。

  • 3、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篇一:货殖列传读后感】

    太史公作《货殖列传》,不拘泥于时,驳斥儒道两大家有关经济问题的观点,大胆提出人类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无论多美好的志向都得有实现的基础,财富,在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人生的资本。

    自从商业产生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出现,同时因为有了差距,便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中国一直到了清朝还在压制商业活动,商人们承受着来自朝廷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阻挠与压力,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创业历程真的是步履维艰。士农工商中,商为最下等,其实各个阶级都要养家糊口挣取银钱,只是收获渠道不同,收获数量也不等。皇家贵族子弟生下来过的就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双手不沾一点腥土,整天跟着先生念叨仁义礼智信,之乎者也,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每每这些贵人不开心的时候,一个巴掌抡过去,挨打的小奴仆低头含泪,以头抢地,可怜兮兮地捂着一边打红的脸:奴才该死!同是人,贵贱就这么给划分明了,你,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受欺负被奴役的命。富人家是有自己的烦恼,他们担心的也许是明天去哪里游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众多吃穿无着落的穷人们还在忍受着饥饿侍弄那几亩租田,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财大气粗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

    钱,本身是的确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我们的祖先把土块当做钱来换吃换喝的,那么现在的土块就不是被小孩子和泥巴的玩意儿了,当然,我只是打比方而已。况且为富不一定就是不讲仁义的人,正所谓国富民强,同样的道理,家富了亲人也不用受人冷眼,遭人欺负。骨气不是穷人的专属名词,富可敌国是一种本事,家徒四壁就算清高吗?可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两袖清风,只是说明你不愿陷于泥淖之中,换一种说法,就是保身之法,避免以后因此落个骂名。在生财之道这个方面,到底是差那么一些。现在的我们一无所有,靠的是父母资助,上大学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一份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烦恼于明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许又会有人批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也钻到钱眼里了,试问,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抱着书本去呼喊越穷越光荣吗?

    我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只是,我们应该正视金钱这个问题,追求财富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赡养父母,抚养子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而尽责的基础是

  • 4、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800字

    悲 愤 与 惋 惜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他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有长远的目光;他有满腔热血去报国,辅佐两代君王,可最终官场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他从不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总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颗爱兰之心,幽兰花香绕梁不息;他文采极好,诗歌造诣极高,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便是他所创……他就是芈性屈氏,名平,字原、灵均,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

  • 5、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

    叶翠婷

    李广其人,功有之,过亦有之,在汉代的几百年历史上,他以一种极其微妙的经历存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场,爱士卒,轻权贵,骁勇善战精骑射,然,万般才华亦被弃。

    人的一生太长,故事却太短,经历太传奇,描述却太平淡。司马子长用几页的字句汇聚他的一生,将英雄辗转指尖,我们仅来得及了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里行间感受他鲜血溅沙场,却在朝堂上处处掣肘的无奈,同是保家卫国,部下青云直上,他却因种种缘由官途滞留不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奋斗,在一个君主制下,人的命运是上位者的爱才之心,在一个复杂的官僚机构下,人的命运是关系的错综复杂,李广得以以足够高的身份驰骋沙场,在生命的最后却依旧只能以一个这样的身份自刎谢罪,不过可叹一句:时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摆不脱皇室的亲近或疏远,无论是汉室或是任何一个朝代,纵是千古一帝亦有个人喜好,站在人类顶尖的他们,满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与仁爱,他们为人间百姓而忙碌或担忧,却不会至始至终总为某一个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适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合适的人物在这段故事中粉墨登场,然后让后世反复揣摩。我们慢慢咀嚼历史,品尝历史上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心酸或感怀,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权臣和英雄们的意气风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微笑或苦涩地谢幕,让历史这本书翻过一页又一页,然后终于到了留下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李广不过是这其中一个,带着他的家族慢慢没落,而岁月后的我们慢慢重温他们的故事和光年,得到点点不知道算不算教训和道理的教训和道理,然后期待这些或许能举一反三在我们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实,我们只是多了点故事可说而已。

    历史上的功与过,我们仅见九牛一毛,我们从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大肆批评或代他们遗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许曾照耀过他们某个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谁又知道今晚的月亮还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轮圆月。时间在日升日落中流逝,生命在人来人往中换了一代又一代,也许"江湖"流传的故事很美,但我们只是想让历史上的人物与故事来为我们的没有道理的生活增添道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罢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要告诉李广,只是望和他共饮一壶酒,一祝沙场骋驰,壮志难掩,二敬心系山河,暮年辗转,三四似见,月下独酌,愁绪难挽,五念含恨终了,一生望断,六感后世难忘,书中重演,七

  • 6、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

    篇一: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 悲哉侠义

    ——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

    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

    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

    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

    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

    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

    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

    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 、“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

    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

    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

    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

    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

    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

    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

    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

    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为转移,而依据是非来判断事物。在处理自己侄儿被杀这件事上,

    当他了解实情后“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

    亲侄儿被人所杀,而杀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时,想来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

  • 7、 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一

    读了《那个黑色的下午》这篇文章,我想大家都还会记忆犹新。这篇文章讲述了就在2008年某一天的下午,汶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当大人们都沉静在工作中,学生们都在学校里安静地上课时,突然天空在他们面前黑暗下来,脚下好像有什么在走动,房子在他面前猛力地晃动着被撕裂开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发生了,时间停留在那个下午2点28分,让那个黑色的下午永远地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

    路震塌了,房子震倒了,他们还失去了许多亲人!这对他们来说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搜救队员每天不停地在废墟堆里搜救幸存者,他们在一位已死去的妈妈怀里救了一个只有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幸运的是那个婴儿还活着,可是他永远失去了疼爱他的妈妈。我真为这个小孩难过,他以后的人生路怎么走下去!

    地震发生的时候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放,我也每晚都挤在妈妈身边看电视上播放搜救的情景,看到那些东倒西歪的房子,看不到原来的路,找不到原来的家,他们以后怎么办啊?

    看到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孩,他们满脸地失望,他们失去了温暖的家、失去了学校、失去了童年和快乐,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了这件事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我问妈妈他们以后还会有温暖的家吗?还会有学校上吗?还会有人疼爱他们吗?妈妈说;只要我们每个人伸出手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们会有学校上的,他们也会有温暖的家和疼爱他们的人。

    我不解地问,谁会帮助他们呢?妈妈说;国家会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的。

    我说:国家是什么家?

    妈妈说;国家就是把我们全世界的人组织起来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不久他们就会有学校上,把你们的亲人当做是他们的亲人,他们就会感觉到就像回到以前的家一样会得到温暖和快乐。

    从这个震惊人心的故事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每个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大家互相帮助,这样就算再大的困难也能跨过去。

    最后我还要对那些受灾的同学们说;在学习的路上我们一起加油哦。

    篇二

    好书,我认为应该是从题目开始就吸引人,直至结尾都一直好的书。而好,则是作者呕心沥血地把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表现在书或故事中,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无法自拔。

    最近我看了《第七条猎狗》,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它生动地描绘了狼、狗、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人么们心目中的形象,并告诉人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所有动物。

    《第七条猎狗》中以狼、狗、豺为主题分别讲述了几个故事

  • 8、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一)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

    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

    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

    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功高震主,军心所归。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然而韩信拒绝了。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

    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怕也只能让韩信谋反了。从太史公叙述蒯通事件来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让后人发现什么呢?也许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

    韩信的被杀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将军。

    中国古代的将军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解甲归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最多的是谋反。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妻妾成群。一日,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他,他让身边的妻妾退

  • 9、 史记列传读书笔记

    关于司马穰苴的故事只有一个,杀齐景公宠臣庄贾,相比各种忠臣将领被害的故事,司马穰苴可以说是玩战术的心都脏,以此震慑三军将士。

    太史公看不起司马穰苴,说把他的兵法与早前司马氏的兵法简直是侮辱云云。

    仔细想想,这件事从表面来看,是司马杀了趾高气昂的宠臣,由此严明军纪整顿三军的励志故事。但是,这种事情,突击发生可以体现将领的忠直不阿,但放到司马穰苴身上却表现为奸诈。

    其一,齐景公对有知遇之恩,他却算计他的宠臣,监军的事情是他自己要求的,约定也是他立的,从一开始就挖了个坑给庄贾跳,以宠臣之骄横,肯定没把和他的约定放在心上。而且,他明知庄贾会迟到却连最基本的违纪提醒也没有。奸诈之相,可谓全露。

    其二,需用这种手段确立威信,可见其统军之术未见高明。

    吴起为人残忍,功利性极重,杀妻的故事叫人倒吸一口冷气。最后为名利而死倒是应有之理。

    孙子倒不失为出色的兵法家,吴王演兵那段,我觉得有一点小小的玩味之处,虽说军纪严明,也有点报复看不起他的吴王的意思在里面。

    孙膑韩非的经历都有相似之处。孙膑竟然对庞涓那么了解,却还是中了计,失去了双腿。韩非既能写出说难这样的绝世名篇,却既不能揣度秦王的心思,也不能了解自己同窗李斯,以致失去性命,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老子,其犹龙也。非吾等所能评价。

    百战百胜武安君白起,也逃不过应侯之灾。大概不能自免吧。又说死前,白起自言欺骗坑杀四十万降卒,当死也。

    王翦传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

    我想这意思大概是说,三世都为名将,那这国家一定经常打仗,百姓不能安息,不能安息,长此以往,百姓必反,所以到了第三世即使子孙才能过人,不得民心终会失败,也就是受其不详了。

  • 10、 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8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我读了夏洛蒂 勃朗特写的名着《简 爱》。作者通过简 爱这个人物描述了自己艰辛的生命历程。

    这本书主要写了简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她自幼父母双亡,在舅舅家生活,舅舅走后,舅妈待她很不好,她深受欺凌与虐待。一段时间以后,她又被送到学校过寄读生活。虽然她的生活非常不幸,但是,她还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了下来,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简爱之所以能在逆境中成功,是因为她有着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顽强精神。对于我们中小学生来说,也要发扬她这种精神,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掌握真正的本领。华罗庚说得好:在寻找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作为今天的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中,即使遇到什么困难,也没有简爱(夏洛蒂)当时的艰难。因此,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知难而进,就算困难有高山那么大,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世界上没有不可攀登的高山,学习上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无论是在多么艰苦的情况下,我们都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乌云的上面就是太阳,困难背后就是胜利,艰苦的前方就是幸福。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还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书中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刻,论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有所学,皆成性格。通过读书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一定要像简爱(夏洛蒂)那样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8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二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21-04-01

  • 2019-11-04

  • 2019-09-19

  • 2021-03-27

  • 2021-11-25

  • 2019-09-19

  • 2022-03-23

  • 2021-11-27

  • 2022-12-0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14

  • 2021-08-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1-04-01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
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栏目为您提供海量的2024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大全等,带您走进史记魏公子列传读后感800字左右的海洋,让您细细品味。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