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 > 地图 >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2024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范文(左右,以上)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相关栏目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热门栏目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推荐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

(共 1950 篇)

  • 史记

    《史记》,早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范文推荐: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篇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推荐: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篇一】

    岁月的风铃在摇落中巨响,滴滴答答的钟表在响声中流逝,珍惜时间,因为它宝贵。当桃花再开的时候,你奋起了吗?

    时间,来之匆匆,去之匆匆,当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的青春年华,当眼看着春去秋来时,花开花落间,我便深深感受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无奈,也体会到朱自清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又从凝然的的双眼前过去。”这摸不着,抓不住的时间啊,它永远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再开始行动,或许我们都是时间的玩偶吧。呵呵,其实我知道,它喜欢看我们措手不及的样子。我仿佛能看到时间站在云端窃笑的模样,而我们,是生活在时间的影子了,却总以为自己的身边充满阳光。在时间的洪流里,人的意念显得有点不值得一提,当时间秋风扫落叶般卷了我们的记忆,我们只是在干什么呢?

    它含笑而来,有匆匆而去,虽然它的步伐是快了一点,但是只要它能勾起的怀念与丝丝记忆,便无疤痕。当几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时,当你每晚睡觉闭上双眼时,你何曾想过为他人、为时间做过些什么呢?

    何曾几时,我为了岁月匆匆而泪流满面。当成功的理想,像一抹尘一样,不曾留下一丁点儿游丝样的痕迹,但心依然永恒祝愿着它,怎能不让我黯然泪下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总依赖星星般的愿望,总想能有美丽绽放的的时候,但时间总是不停的飞逝着!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篇二】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 《朱自清散文精选》,作者是朱自清,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朱自清初次创作的抒情散文,他体现出他的生活观。

    文中的《背影》散文,这篇散文中体现出父子之间的情意,《背影》这篇散文警惕我们,往往很平凡的情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否则,在将失去时,才去发现东西的存在,知道有多重要。朱自清还写了反应社会生活的散文如文中的《论吃饭》散文,这篇散文充分写出了农民反抗大户.反抗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勇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我看完这本书时,认为这么一句写的最好: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

  • 2、 《让小组合作不再流于形式》读后感

    《让小组合作不再流于形式》读后感

    寒假期间,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带着儿子去感受读书的氛围,想让他从小就养成读书的兴趣。在书店里找到一本书——《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就在满是书香味的书店里读了起来,觉得精彩的部分、有用的部分用手机拍了下来,回来后再做整理。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一书源自“小班化教育系列丛书”,主要是四川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八年来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下,每个学生都能平等而充分地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共享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呈现出了“师生生命互动、教学滋养生成、个体优化灵活、差异相互充盈”的课堂景象,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鲜活地生长。

    这本书所呈现的主要是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其中有银都小学老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更有老师们的教学案例和具体操作策略,其间不乏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成果。总的来说,读起来不是那么枯燥,反而很能勾起我自己的课堂回忆。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特点”,介绍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与历程,以及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概念解读与理念诠释;第二章“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重点阐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案的形成,通过有效的设计以实现学生的优化发展;第三章“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突出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以满足小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第四章“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围绕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阐述,列举了各个学科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案,以及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方式。

    其中第二章中“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明确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的要求:

    1、要增强合作学习。提倡合作,是把同伴当作共同分享的朋友,以合作的态度在学习中共同探索。

    2、合作学习要关注每一个。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理当关注小组中的“每一个”,让学生不局限于以前的成绩和个人需求,更主动的学习。增强责任感,节约学习时间,为教师提供更多观察和评价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合作学习要强调参与性。参与的机会多,即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将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安排若干个可供小组同时学习,并用小组合作学习技术保障组内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4、合作学习要力求精致化。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学内容,合作时机,参与

  • 3、 《史记》读后感 (1000字)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最近有幸拜读,希望将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史记描绘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与个人的喜怒哀乐,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去描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对远古时代传说的记载与对奴隶制社会的描写,是古今史书的独一无二的记载,所以其历史考察价值是无穷的。但百姓为何要读它呢?因为它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优秀代表作,史记能与它相提并论,是一种荣幸,从中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学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史记备受古今各界人物推崇的原因所在。

    史记上的故事使我流连忘返,其中收录在《吕不韦列传》中的吕不韦举荐子楚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吕不韦见了秦昭王庶出的孙子子楚,很同情他。吕不韦为了帮子楚而游说秦国,子楚答应:只要他游说成功,便与他共享秦国。于是吕不韦拿五百金送给子楚,有那五百金游说秦国。他找华阳夫人的姐姐,用重金贿赂她,并向其举荐子楚,让其劝华阳夫人:你何尝不找一个贤能的人去认他做干儿子?我看子楚非常贤能,是个人选。于是,华阳夫人与太子安国君决定将子楚作为继承人。吕不韦调了几个宫女与他同居,子楚要她们,吕不韦给了他,但隐瞒了其中有一个已经怀孕的真相,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了嬴政。后来,他们趁变乱逃回秦国。这时,安国君即位,没过多久,子楚即位,后来,嬴政即位,吕不韦获重赏。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那人物的悲欢命运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史记身上有一些东西是帮助我们走向漫漫人生路的养分。总之史记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是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史记离我们凡人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近在咫尺,而并不是那么遥远,史记也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比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他那勇猛善战的特点,正因如此他才打败了秦王朝;也可以看出他不善待部下,急功近利的特点,这也使他最终走向没落。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受到重用到没落都有他自己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人生兴旺之道,这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总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综合到现在是:以史为镜,可以知方向。

    在书海中遨游,史记这样的好书伴你终生,但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并重的古代着作恐怕只有史记一部。所以,史记是一部的的确确的好书,一部古代典籍

  • 4、 史记读后感-1000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天子时期,它先容了黄帝的由来、发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尧、舜、禹的功绩,然后禹建立了夏朝,《史记》还讲述了夏、商、周、秦兴盛和终极衰败得原因,在天子和汉武帝时期,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件,《史记》都逐一记述下来,还讲解了其中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作为新世纪青少年的我,当然要好好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段。为了了解这些历史,我选择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尽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于平时,我们所熟悉的指鹿为马、完璧回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均来源于《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西汉时期的夏阳,他的父亲司马谈时汉武帝的*令。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司马迁20岁时就开始游历全国,考证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为司马迁以后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司马迁至深的事:汉朝大将李陵进攻匈奴,由于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族人,司马迁没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样争相附和,而是为李陵辩护,希看天子宽恕,读因此司马迁受到牵连,被处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立志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代。经过了20余年的专心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还让我熟悉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让我知道了很多平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历史典故,而且在《史记》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还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传,既丰富又详实,使得人们阅读完它之后,感觉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识,它的丰富、充实性,也使得人们百看不厌。之所以有《史记》这本著作,是由于作者司马迁的不懈努力,他敢于大胆地评论汉武帝的功过,肯定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恶,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记》真实性的要求。

    《史记》的经典之处也就在于文章的真实性。由于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吏官由于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几乎都把握在天子的

  • 5、 《形式感》读后感

    我认为,只要是设计,无论是何种设计,就应该有章可循。

    大家都知道产品的外在形式美极其重要,但是对于大多数理工背景的产品管理人员而言,视觉设计确实是个黑盒子,在视觉设计的整个过程都感到无能为力。

    1. 你可否制定有效的视觉策略?

    大多数情况下你能提出产品的视觉目标,往往是专业 简单 易于理解 有震撼力这样泛泛而谈的目标,这些要求对于视觉设计师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你只能100%依赖视觉设计师的专业建议。

    你要么根据公司的vi/ci 来指导产品的视觉规划,你没有想到,那些视觉框架是服务于公司宣传的,而不是服务于产品试用者的;或者上网上胡乱搜索一些竞争对手的产品,跟设计师说,一句我要比它们做的更好,就让视觉设计师久久窒息。

    2. 你可否制定视觉设计的衡量标准?

    在视觉方案设计过程中,大多依赖视觉设计师的能力,想象力和反复的试错的辛苦。而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师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在品头论足,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给出高效反馈意见,导致视觉设计方案不断滴改稿改稿,仿佛视觉方案的成功需要很大幸运。

    总而言之,如果心里没有视觉衡量标准,要么乖乖地在设计师的选择陷阱中,一步一步跟进。要么用不着边际的指手画脚打击了视觉设计的积极性。

    3. 你如何激发设计师有效逼近目标?

    视觉设计跟解数学方程一样,如果完全依靠运气,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只满足当下的目标,就很可能错过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考设计师的体力,不断枚举各种尝试和可能性(这根线要细一点,这个字体不好看,换一个 它的颜色不够明朗不一而足),如果是圈养的视觉设计师,他很快会离你而去,如果是外包的,等待你的是厚厚的帐单或者背后的唾弃。

    视觉需要创意,需要努力,更需要思考和技巧。

    今天,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视觉形式感的突破成为产品设计中与交互一起称为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一环,因为:

    有力:信息泛滥,你的信息需要抓眼球

    规模:需要视觉表现的场景非常之多(工具,游戏,电商等)

    快速:视觉表现时效性很强

    如何让视觉设计师充分发挥创造力,既快又好的获得高质量的视觉设计方案非常重要,产品管理者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视觉设计的知识,能够跟视觉设计师提出明确目标,针对设计进行有效,激发设计师灵感:

    了解视觉设计的工作过程(视觉目标制定,视觉规范,视觉设计技巧)

    了解视觉设计的元素(图标,布局,字体,色彩,动画等)和作用

    了解视觉设计的分析方法(如何有效有力快速

  • 6、 史记读后感1000

    史记读后感1000范文一

    自人类有意识以来,死亡一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因其超体验的实质,造成了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成了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任何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贪生怕死也自然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至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于是自然就衍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衡量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其中之一,就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在变化莫测,无迹可寻的命运轨道上,这样的标准显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因着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不断演绎出了一幕幕生死抉择的画面。是择生还是择死?这一难住了哈姆雷特的选择题也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标准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单纯地用勇敢或怯懦来划定。面对生死抉择,人们常常认为死能明志,生却践志。但是成败与否更不能单凭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当这样的选择出现在司马迁面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和无数次的自我思想抗争之后艰难的选择了比死还痛苦的生,并且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生死观念。这一观念不仅为后人树立起生命的价值尺度,同时也贯穿着整部《史记》的创作过程的始终。

    择生还是择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鸿篇巨制的《史记》和激切感人的《报任安书》中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选择上的煎熬。择生意味着肉体的痛苦,人格的侮辱,灵魂的漂泊。而此时的择死似乎看起来更加容易些,但一了白了地逃避之后,也就永远丧失了永垂不朽的机会,成为了轻于鸿毛的死。此间的孰轻孰重不仅一次又一次的拷问着司马迁饱受重创的心灵,与此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向后人发出深刻的疑问。但最终庆幸的是,司马迁还是选择了艰难地生,中华民族因此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也因此有了大致可以确认的轮廓。我们可以认为,经此一役,司马迁已经完全经受住了生与死轮回的考验。因此他的生死观不仅是灵与肉的不断碰撞的结晶,也是维护人格尊严与追求永恒不朽的伟大结晶。

    《史记》读后感1000范文二

    中国历史上每个有责任感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全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

  • 7、 《史记》读后感_关于史记的读后感1000字

    星夜,我拿出《史记》,翻到屈原贾生列传,用心细读。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于是怀石,逐自投汨较以死。读史至此,我不禁闭目沉思,心中隐隐感到屈原那股照耀千古的浩然正气,但更加同情屈原万般悲愤,怀石投江的无奈。

    司马迁评屈原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统治者以过分的孝悌忠信来钳制人的思想,以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这种忠诚无疑是极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现今社会中还是否适合呢?还是否有其现实之价值呢?在我看来,值得商榷。

    首先,虽说哀莫大于心死。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满腔悲愤成了他自寻短见的动力,但他死了,楚国能免亡国之祸吗?显然不能。但我觉得,屈原既然有寻死的勇气,为何没有化悲愤为力量,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呢?其实,只要屈原能开阔一点,大可放开怀抱,别投他国,觅得贤君,以展抱负。即使此生长留楚地,亦大可隐逸山林著书立说。一来不用爱物之汶汶,二来使自己的才华得以保存。何乐而不为?须知道,即使当世没有明君,难道以后就没有明君吗?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兴楚国,但只要他的精神与才华能流传后世,那么楚国还有一丝中兴之望。可见,投江自尽实属不智之举!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这样的道理。我觉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还会误人。正如当年忠孝两全的岳飞,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调回京师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国铁蹄势必重踏中原,蹂躏苍生。若他不是执着于忠之一字,我想历史也会改写,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乐了。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说,屈原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但他并不算是忠于国家而是忠于那个易受小人之间的昏君楚怀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当今社会就更不合时宜。理智的忠诚是愚忠的蜕变与升华,这才是人们值得仿效与推崇的美德,这才是为国家民族谋福祉的刚贞品格!

  • 8、 史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

    史记是司马迁的作品,下面小编整理了史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

    史记读后感1000字(一)

    对于我们这种学文学的孩子来说,《史记》无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与《资治通鉴》齐名的史家名书,与《资治通鉴》联合,链接上了中国的千年历史。

    因为《史记》不以地理国家和统一纪年撰写,而是以各家之传记集合形势呈现,故《史记》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时间发生顺序为线索,而且,它的特点在于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它采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来阐释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及见解,运用矛盾的手法让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适合自己立场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史记》这本书中,作者司马迁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将不同人的见解如身临其境的展现在了所有读者的眼前。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而被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的便是这八书,并不是整本的《史记》。也正是因为这八本,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

    大江东去楚王留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中学课本中见过的《项羽本纪》节选,及《廉颇

  • 9、 史记读后感1000字2020

    史记读后感1000字2020(一)

    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2020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202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

  • 10、 史记读后感1000精选

    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读后感能把我们再次带回阅读时的心境。对于作品的读后感,你是否无从下笔?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史记读后感1000,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史记读后感1000(篇1)

    克罗齐讲过:“所谓历史就是历史学家的解释,历史学家决定让哪些事实说话,哪些不说话。”可能,马克思主义可能不赞同这个看法,他一面强调“唯物”,一面却走得更远,不仅要解释历史,还要把历史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西方的历史著作,从希罗多德开始就很看重解释,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品,再到最近两百年内的历史书,都是侧重于理论和解释的历史,今天“学术”的历史书籍往往是制度史、文化史或者专题史。

    中国的历史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它不是解释的。对于著史者而言,它是精神的寄托,是生命的意义,是人格的体现。我在这并不是替古人说空话、说大话。拿《项羽本纪》来说,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司马迁刻画了项羽饮酒悲歌的细节“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视”,正常写历史是不会浪费笔墨在这些细节上的,这种写法更多应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是司马迁的大作却往往留心这些语言和行为。事实上,传统历史,特别是早期纪传体历史,是为了通过对古代人物塑造重新构建起自己的人格,是为了探讨人活着的意义。《伯夷列传》写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又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肯定了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于世俗和主流。人活着应该有活着的意义,做事要讲自己的准则,无意义的生活不值得活,违背节操的事不应该做。这样的角度,与探讨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人类文明是怎样进步的、某次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等问题的西方史学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古人可以为之不要性命的那些理想与准则又是什么呢?是封建的礼法?还是仁义道德?其实,司马迁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理想与准则是否真诚。豫让为了杀死赵襄子替主人智伯报仇,不惜“吞炭为哑,漆身为厉,”自己毁容而行刺杀,却不肯投靠赵襄子逐渐接近他而伺机报复,作文因为“愧后世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而赵襄子不杀豫让与其说是因为“仁义”不如说是因为真诚,“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与其说是因为“忠实”不如说是因为“国士遇我,故国士报之”的真诚感情。

    亲友的羞辱彻底改变了苏

  • 2019-11-12

  • 2019-09-19

  • 2019-10-19

  • 2022-11-25

  • 2019-11-02

  • 2019-09-20

  • 2022-03-19

  • 2023-01-30

  • 2019-09-20

  • 2019-10-12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20

  • 2022-12-17

  • 2019-10-20

  • 2022-11-27

  • 2019-10-20

  • 2022-10-24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1

  • 2019-09-22

  • 2023-01-10

  • 2022-12-11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2-04

  • 2022-10-2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12-26

  • 2019-11-12

  • 2019-10-20

  • 2019-10-22

  • 2019-11-12

  • 2019-11-16

  • 2019-09-22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
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众多的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2024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范文,史记读后感小标题形式1000字2024等,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