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人是机器观看心得 > 地图 > 人是机器观看心得
人是机器观看心得相关栏目
人是机器观看心得热门栏目
人是机器观看心得推荐
人是机器观看心得

(共 4828 篇)

  • 1、 人是机器读后感 人是机器的作者

    这是第2遍读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出身法国富商家庭,曾师从名医哈维,医术高超,品质坚毅,自称是橡树一样牢靠坚实的唯物主义者,称唯心主义者为脆弱的芦苇。作者除了写《人是机器》,还写了《人是植物》,表达彻底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在《人是机器》中,作者认为,有多少种体质,便有多少种不同的精神,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风俗。是黑胆,苦胆,痰汁和血液这些体液按照其性质、多寡和不同方式的配合,使每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这就是作者其机械唯物论的认识根源了!

    《人是机器》这本小册子出版,列举了大量事例,如离体的蛙肢,还有邻居的诅咒天气。其中的内容我几乎全都忘记,只记得书中洋溢的勇气。这不是真实的谎言,却近似科学的真谛。基督教说人是圣灵,圣父三位一体;拉梅特里,一个勇士,却勇敢的宣称:人是机器!曾经面对群起的攻击,却挺身而起,奋笔疾书,毫不犹豫。就在拉美特利《人是机器》一书发表的一年以后,一本题为《人不是机器》的论战性小册子在伦敦出版了。据说,该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拉美特利自己。这位爵士所表现的自我批判和思想解放的精神,也许在科学史上是几乎绝无仅有的。

    《人是机器》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书中明确指出,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公开表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驳斥心灵为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人是机器》在自然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无神论和伦理学等许多方面还提出一系列后来为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它是18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拉梅特里的名著《人是机器》秉承科学革命创造的唯物主义和机械观,指出生命与钟表之间是连续的,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本著作的魅力不在于它为上面的问题提供的答案(实际上他的答案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粗糙的),而在于他卓越地指出人的生命和心灵不过是其肉体的精细结构所展现出的功能。

    做为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在《人是机器》这本只有七十几页的小册子里,面对同一个问题,梅特里笔下的人只是构造完美的一架机器,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只是构造的组织不同。人通过身体的感觉(本能)来获得精神,又通过精神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其中,主要是人的想像力在起作用

  • 2、 《人是机器》的读后感 人是机器的观点

    这是当代教育理论专题研究课程张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我看了它的电子版,客观地讲,很惭愧,我没有读懂它的大体意思,没有领悟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过我还是尽力去看它,并且摘录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在百度搜索到对它的简介,如下:

    一、我喜欢的句子

    1、请看一下洛克 斯蒂尔 波耳哈维 莫贝都依等人的画像 你决不会惊讶于他们的相貌都是这样坚实 目光炯炯都是像老鹰一样 再看一看无数别人的画像 你也永远分辨得出哪一个是天才 哪一个是人才

    2、一个聪明人要是找不到和他一样的人 那么最好的朋友还是他自己 智慧遇不着智慧是要发锈的 由于缺乏练习 在打网球的时候 如果打过来的球不好 打出去的也不好

    3、我们在精神方面获得的愈多 但是在本能方面失去的也就愈多

    4、为了一个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为了一个即使认识了也不能使我们更幸福的东西而这么自寻苦恼这是多么愚蠢的事

    5、美丽的心灵 伟大的意志 只有在身体条件允许它的时候 才能发生作用并且它的趣味是随着年龄和热情而变动的

    6、对于一个生来饮食无节制的人 全部道德学都是没用的 饮食有节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就像无节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一样

    二、百科介绍

    《人是机器》lhomme-machine

    法国j.o.拉美特里的著作。作者因出版《心灵的自然史》一书被迫流亡荷兰时写成,1747年匿名发表。拉美特里根据大量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材料,证明人的心灵状况决定于人的机体状况,特别着重证明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道德源于机体的自我保存的要求。《人是机器》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书中明确指出,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公开表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驳斥心灵为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人是机器》在自然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无神论和伦理学等许多方面还提出一系列后来为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它是18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

  • 3、 [观看心得]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通用六篇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观看了作品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在如此丰富的世界里,我们在一部作品中联系起来了,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心得]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通用六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篇一】

    人们常说经典的东西总是百看不厌,的确如此。昨天我重温了遍《机器人总动员》,就名字而言,我还是喜欢《wall.e》瓦力这种翻译,虽然影片中出现了机器人集体出动的场景,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和核心人物还只是瓦力而已。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动画片,倒不如说是部温馨浪漫而高尚的爱情片,只是这样的爱情发生在通常被人们认为机器的机器人身上,就让整部电影大放异彩,让人感动,给人带来欢乐和思考。我很喜欢导演的表现手法,全片没有什么语言,只有机器人特有的模拟人的声音的“伊娃、瓦力”,还有为数不多的语言,可是导演利用机器人灵活的肢体语言和镜头运动为我们讲述了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个丑丑的清理垃圾的机器人,当遇见了从天而降的天使后,他的整个心都被她占据了。当她完成任务回到她的星球时,他不顾切的追随,从而唤醒了早已经退化的人类,也赢得了美人归。影片中的机器人极富人性化的动作和表演,通过他身上的每个机器部件展现给大家,让人觉得他就像个情窦初开的男孩,赋予角色极大的生命力。他对异性的感悟来源与人类的段视频,他通过那段视频懂得了爱,明白了爱,也让我们懂得了地球最需要的是人类,人类也离不开地球。

    影片中的音乐和画片的配合很到位,当瓦力悄悄地跟在伊娃的后面的时候,当伊娃停止工作后他陪在她身边的时候,当他们起在太空中共舞的时候,影片都出现了浪漫的音乐,与画面结合带给人温馨浪漫的感觉,让人们仿佛也同他们样共同在爱的海洋里徜徉。

    影片中出现的人类虽然是动画的形式,可是当我们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成了个大垃圾场的时候,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很难过。当看到在太空中的人类全都变成了被机器人控制的时候,人类是否担忧过过分依赖机器人是否真的对人类有利?从最终人类学会劳动,到后来的全部依赖机器,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地球会毁灭,而这个时候还有个最后的机器人瓦力在不辞辛劳的为我们整理着垃圾。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真的是小强,即使地球已经变成大垃圾场,可是还有它的`存在,

  • 4、 《人是机器》读后感600字

    说实话,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所谓的机器而已,机器不是形容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甚至没有血肉的存在吗?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很荒诞,也很大胆。他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书中明确指出,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公开表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驳斥心灵为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最后还让人可以跟他进行辩论,说实话如果可能,我还真希望可以真的面对他,然后问问他,他是怎么从一个机器里出现,并不断的进行自我升级的。 作者说只有当我们快乐或勇敢的时候,我们才是好人。可是我们处于快乐和痛苦之间的时候呢?人们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精神平和的状态,对于极度饥饿下产生的所谓吃人事件,我不得不说,那并不是全部,至少还是有人宁愿饿死也不做那种事情。中国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是人呢?如果非得用一些大胆少数或偏激的例子来说明人是机器,那么也许今天会有人说人是石头,明天有人说人是猪。如果你要把人比作机器,那么我无话可说,那是你的比喻,而人似乎也存在一些这样的特质,但一两个特质并不能就将人归入机器一类吧。 况且从存在上来说,也是先存在人,之后在有了被人创造的机器。我个人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存在鬼神,但我始终对于未知的一切表示畏惧。作为人可以传递他的情感,并将它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我想这是机器本身所无法做到的。对于有情感的存在,我想不是机器可以定义的。

  • 5、 关于《人是机器》的读书报告

    法国j.o.拉美特里的著作。作者因出版《心灵的自然史》一书被迫流亡荷兰时写成,1747年匿名发表。拉美特里根据大量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材料,证明人的心灵状况决定于人的机体状况,特别着重证明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道德源于机体的自我保存的要求。《人是机器》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书中明确指出,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公开表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驳斥心灵为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人是机器》在自然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无神论和伦理学等许多方面还提出一系列后来为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它是18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

    这本书刚开始读时很难读下去,因为还不太习惯国外学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技巧。后来读着读着渐渐佩服作者的机智的话语,严谨的思维。全文主要围绕人是机器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由于学识有限,我仅仅就文中的某些观点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按拉美特里的观点,心灵依赖于身体,是肉体的一部分和原动力,因而都是由物质造成的,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人生而具有智慧和一种敏感的道德本能,而又是一个动物。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心灵都与身体、人体这架机器的运行状态有关。

    作者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美丽的心灵、伟大的意志,只有在身体条件允许它的时候,才能发生作用。为了保证心灵的健康,常常是保证身体的健康。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让所有人认同,但谁又能否认作者所言也极有一定道理?

    尘土的心灵管他的心灵是个什么起源呢,如果这个心灵是纯洁的,高尚的,崇高的,它就是一个美丽的心灵,它就使任何赋有它的人都很可敬。

    作者强调想像的作用和地位,认为想象就是心灵,因为它起着心灵的所有作用。由于想像作用的生动的笔触,从而使理性的冰冷的骨骼得到了活跃的鲜红的血肉。

    作者认为行善、知恩、感恩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么罪行累累的人,内心的不安、良心的谴责已经惩罚他们。

    除了这些,我觉得书中值得肯定的是:

    关于动物,作者认为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痛苦,同样的欢乐。但有些时候我们人类比一些动物还野蛮、凶残、蹂躏他人,肆意发动战争。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

  • 6、 《我的妈妈是机器人》读后感

    昨天,我读完了《我的妈妈是机器人》这篇文章。它是讲了一个叫璎珞的女孩,13岁,她的妈妈却是一个机器人。最后,这个机器人妈妈的驱动器不见了,璎珞也就失去了她。可是,星之花研究院(机器人妈妈的发明点)的院长星岚(璎珞的哥哥)将机器人妈妈的本体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璎珞,璎珞也就从此恢复了快乐。 这篇文章是一个上初二的姐姐写的,她叫尹诗的。她说,她很喜欢胡思乱想,因为学习紧张没有整块时间,就一天一页的写,跟日记似的这样,[我的妈妈是机器人]就完成了。 璎珞的妈妈(机器人兰儿)的驱动器不见了,就被拆开。璎珞看到这一情景,哭了起来。这是令我映像最深的地方。那时,星岚出现在璎珞面前。当璎珞问他妈妈在哪里时,星岚说:很抱歉,你不能再见到妈妈了,因为她已经死了。从星岚嘴里吐出的一字一句,犹如一声声惊雷打在璎珞的心上。当璎珞再次看见她妈妈时,妈妈已经被拆开了。璎珞伤心极了,她发现自己是多么弱小,和上初中一样大的孩子一样需要妈妈来疼爱的,可上天却对自己那么不公平...... 从这里,我看出璎珞伤心时的样子。那种失去妈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仿佛看见了璎珞默默呼喊妈妈的情景。 最后,星岚把机器人妈妈的本体(真人)作为璎珞的生日礼物送给璎珞,璎珞开心极了。这也是令我映像最深的地方。璎珞也是正伤心呢,想起了今天5月29日,是她生日。结果,璎珞的妈妈的本体送给她一个叫洢之盒的盒子,而星岚,则把璎珞的妈妈的本体作为礼物送给璎珞。璎珞开心极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有勇气和信心,而且要坚持,这样便能得到最好的礼物。

  • 7、 书包机器人

    现在的书包有很多缺点:非常笨重,不能随身携带等等。而我书包机器人的发明者李涵,将克服以上缺点,发明出书包机器人。

    书包机器人的外形酷似一个书包,不过,它可以伸出机械脚,自动走路。它还有一台指纹识别器,装在书包的左侧,只要确认是主人的话,书包机器人正面的眼睛就会亮起来,表示书包机器人启动了。你可以带书包机器人去上学。如果你走累了,就对书包机器人右侧的小话筒说:书包机器人,我走累了。书包机器人背面的垫子会慢慢地向上移,最后,垫子平铺在了书包机器人的正上方。这时,你可以一屁股坐上去,不必担心书包机器人坐爆了,因为书包机器人可以承载八百千克的重量,即便是一头猪站在上面,也安然无恙。

    你带着书包机器人来到学校,如果要拿书,就对话筒说......书,出来吧!书包机器人两侧就会伸出机械手,按一下按钮,它的存书处就会打开,机械手伸进去,再将你要的书拿出来,送到你手里。当你上课开小差时,它会赏你一耳光,如果你不长记性,它会重重地赏你一拳,直到你上课认真为止。

    期待未来,期待书包机器人的问世......

  • 8、 《人是机器》读书笔记_关于人的读书笔记600字

    说实话,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所谓的机器而已,机器不是形容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甚至没有血肉的存在吗?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很荒诞,也很大胆。他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书中明确指出,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公开表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驳斥心灵为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证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关系。最后还让人可以跟他进行辩论,说实话如果可能,我还真希望可以真的面对他,然后问问他,他是怎么从一个机器里出现,并不断的进行自我升级的。

    作者说只有当我们快乐或勇敢的时候,我们才是好人。可是我们处于快乐和痛苦之间的时候呢?人们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精神平和的状态,对于极度饥饿下产生的所谓吃人事件,我不得不说,那并不是全部,至少还是有人宁愿饿死也不做那种事情。中国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是人呢?如果非得用一些大胆少数或偏激的例子来说明人是机器,那么也许今天会有人说人是石头,明天有人说人是猪。如果你要把人比作机器,那么我无话可说,那是你的比喻,而人似乎也存在一些这样的特质,但一两个特质并不能就将人归入机器一类吧。

    况且从存在上来说,也是先存在人,之后在有了被人创造的机器。我个人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存在鬼神,但我始终对于未知的一切表示畏惧。作为人可以传递他的情感,并将它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我想这是机器本身所无法做到的。对于有情感的存在,我想不是机器可以定义的。

  • 9、 读《机器人》有感

    人的生命就是这么多,从生到死。也许我们害怕死去,但每个人都会如此,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但机器人就不同了,它不会害怕死去,因为它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以前没有武器的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人战死在杀场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有了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坦克、无人操纵火炮、智能鱼雷和自主多用智能作战机器人等。有了这些宝贝,就不会有人无辜的死在战场上了。但是,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尽管各种会思维的功夫令人眼花缭乱,但真正在战场上较量的仍然是武器后面的人,起关键作用的也是人。所以,如果一支军队的武器很聪明,另一支军队的武器很笨拙,那么胜利必然会青睐武器聪明的一方。没错,武器的发展并不代表那些战场上的人都可以退休,之不过他们的生命得到了保障而以。

    读了《机器人》这篇人类发明卷,我生发了许多感触。人类发明军用机器人,为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更好的作战。可是有些恐怖分子却借这个机会,利用机器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我真想对他们说:机器人是战场上的武器,不是让你们用来干坏事的,所以请你们快点停止这种迫害社会的事吧!

    从前的肉搏到现在的军用武器,科技是发展了,但人们真正所希望的,还是能够停止战争。

    读《机器人》有感:/zuowen/dhg/dhg53944.html

  • 10、 机器人9号影评

    机器人9号影评(一)

    不能总说中国动画片的教育性强,《9》让我们看到,西方动画片的教育性也不差。我们以前所说的西方动画的思想性,从这部影片看有向教育性转化的趋势。

    教育性和思想性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强调普适美德,什么团结友爱,什么互相帮助,就是小学生道德品质课上要宣扬的那一套;而思想性则是非普适的,是作者、导演想表达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哪怕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也好,总之是个性化的思考。《9》中的那种机械主义末世论,以及对人与科技关系的考量,不能说不深刻,主题也不可谓不大,但可以说毫无新意。是思想性还是教育性,不在于主题的大小与深刻程度,而在于它是否已成为社会普适价值观。

    从这点上来看,想创造出一部有思想性的、而不仅只是教育性的影片,其实是挺难的。连言论自由的西方都陷入了某种思维惰性之中,更何况我们所处的这种还并不完全开放和自由的言论环境呢。所以还是不要过多地指责中国的动画从业者了吧。我们能创造出好的文化产品是幸运,西方创作不出好的文化产品是罪过。

    本文以教育性与思想性的话题为引子,想谈一谈这部动画为什么在北美的票房成绩不佳。当然,这个“不佳”是相对的,和动辄票房过亿的美国动画大片相比,同样造足了宣传攻势的《9》上映1个月只有2900多万美元的北美票房,这其中还有1/3是上映首个周末创造的。如果不是其在全球市场上还有900万美元的斩获,它想收回3000多万的预算可能都要费些力气。

    这部影片从制作技术上讲无疑是很高的,cg技术应用得恰到好处,拍摄技巧上也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但为什么票房成绩不佳呢?上述的主题上的无趣当然是原因之一,其实还有两个问题值得中国动画业者注意。

    一个是北美观众的收看习惯问题。北美观众看动画片不是去陶冶情操去了,而是去找乐去了。拿着一包爆米花,看到爆笑处哈哈一笑,全场观众都在与影片进行着以“笑”为核心的互动,这才是快餐文化的消费精神。受感动、引发思考那都只是额外效果。可是《9》这部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没有设置1个噱头,全片色彩阴暗,气氛低沉,让人们嘴里嚼着爆米花都不敢发出一点声响,这根本不是美国人看动画片的初衷和习惯所在。

    另一个是人物形象的问题。看到不少评论都认为布偶人似的角色设计是这部作品非常出彩的一个创意,我觉得恰恰相反,这个布偶人从角色设计的角度看可谓相当的失败。

    首先它一点都不可爱,既不像史莱克那样胖得可爱,也不像小丸子那样q得可爱,反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09-22

  • 2021-06-23

  • 2019-10-19

  • 2021-07-29

  • 2022-02-14

  • 2019-11-06

  • 2023-06-27

  • 2021-08-23

  • 2023-04-24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22-03-21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11-06

  • 2023-01-1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4-11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03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09-20

人是机器观看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人是机器观看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人是机器观看心得、2024人是机器观看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