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2024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范文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相关栏目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热门栏目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推荐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

(共 1555 篇)

  • 1、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感悟

    1925年沁园春长沙为毛泽东所做。初读时就感觉到激昂的英雄气息。联系当时创作背景,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有无数的英雄与战士为国捐躯奋战沙场。毛泽东继承屈原将景物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优良传统,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合在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忆”字代表回忆,即回忆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和革命斗争岁月。

    “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两句看似描写秋景实则比作青年们,具有青春活力,都怀有报国的鸿鹄大志。“谁主沉浮”意思是这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呢?虽没有肯定回答但联系上下文可知,由我即毛泽东一类的青年人来主宰。

    “挥斥方琼”“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将当时短暂主宰国家的军阀视为粪土,便有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当时立志报国,意气风发的青年们去革命,去“万类霜天竞自由”。

    1936年毛泽东在准备东渡黄河前夕,面对北方寒冷与飘雪有感而发。本诗如沁园春长沙一样前面描写祖国大好河山,一个写秋一个写冬。试想这么美好的河山,谁想舍弃,更能激发“谁主沉浮”的斗志。列举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等例子来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均是一统天下的大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无人不知。现在的国家将由一群风流人物带领,将会创造更卓越的功绩。两首诗道出了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豪言壮志,无论是1925年的毛泽东还是1936年的毛泽东都豪情万丈,傲视群雄。

  • 2、 战长沙(霍建华、杨紫主演)读后感1500字(3)篇
    战长沙(霍建华、杨紫主演)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故事发生在民国,抗日的大背景下。有别于一般的抗日雷剧,全片对战争背景并无着重刻画,反通过刻画胡氏家族一门,争向为国死,马革裹尸还的悲惨境遇,间接衬托时局的残酷。

    胡家,本湖南大族,在战争面前,也表现了大族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抗日,胡家的第三代几乎死绝。君山一死,我难过了挺久,一个强抢民女的军阀小头头,却为战乱年代的胡家撑起最牢的保护伞,爱屋及乌,对湘君一家老小幼不算尽善尽美也算无愧无心,战场上他是个铁血军人,家中他是个有温度有担当的真男人。他在保卫长沙的战斗中阵亡,整个家仿佛丢失了主心骨。但,也是这之后,小满,湘湘相继成长,甚至连精神失常后又终于走出心魔的湘君,也主动承担起当起战乱期间的孤儿赡养工作;小满,他只是那个有点怯懦却喜欢出风头,不懂爱人的懵懂少爷啊,战争逼着他不得不成长,

    第二代,有忍辱负重,为保全乡民忍辱负重甘背汉奸名的胡长泰;有窝囊了大半生生的秀才胡长宁,简直是旧式文人的代表人物,一城文化领袖,迂腐弯酸,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看不起兵匪,不屑粗鲁人,一开口就是之乎者也,软弱无能,在新旧交替的社会里,简直一无所长,拍板话事能力甚至不如家中的七十老母。

    但,也跟所有文人一样,长宁风骨峻峭,气节朗然,读书人宁折不弯,宁死不辱。圣人教诲之下,死生可轻掷,声名不可辱。纵是手无缚鸡之力,然而国家兴亡,以笔以歌,也要奋力一搏。自古乱世,文人总令人惊讶。在日本人要求其作为亲日派的头目时,铁骨铮铮痛骂倭寇,势死也不辱没子女的英明;那个年代的文人,是有心气的,宁折不弯,宁折不辱看似弱不禁风却坚不可摧;

    最年长却是最坚强隐忍的一代,胡大爷苦守农村大后方,是胡家最坚固的物质保障。眼看着湘君,君山,湘水,明翰,小满,秀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变做一排漆黑得望不到尽头的墓林,换得一个满门忠烈的牌坊。该怒放的清春,未到精彩便凋零。胡大爷看着满山冈自己心爱的孙儿孙女的遗骨,白发人送黑发人,却还是忍悲负重,一贯被胡老爷轻视的妇女们,在敌人屠村时也表现出了最后的勇敢,人可杀,志不可辱。

    湘湘留下来了,作为这段故事里唯一的“幸存者”,借她之口,才让后人了解那动荡的八年,灾难的八年,也是不屈的八年。

    忍痛苟活,比自杀与亲友团聚更需要勇气。更何况是重新去回忆这段伤心的往事,你最爱最疼的湘湘长大了,小满,你看见了吗?

    战长沙(霍建华、杨紫主演
  • 3、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1900字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的诗词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该词是各 (读书笔记 )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上地下,它们都

  • 4、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篇一:《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我深刻认识到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经典,它们的文学意境与精髓让我不禁感慨。其中《沁园春长沙》让我有许多感触。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篇二:《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整篇词上阕写了作者重回橘子洲头,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阕作者回忆了青年与同学们游玩橘子洲,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与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三:沁园春长沙读后感作文】

    汪国真说过: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那么

  • 5、 沁园春读后感

    【篇一:沁园春雪读后感】

    毛泽东,现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这篇《沁园春雪》是他于1936年2月,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提出适时建立抗日民话族一战线的方针,并决定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前线对日作战。当东征军途径陕北清涧沟时适逢大雪,面对雪花纷飞无比壮观的北方山河。毛泽东胸中豪情激荡,他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词章。

    沁园春雪是一首长调,以咏雪起兴,大气磅薄。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

    这首诗写出毛泽东对自己的自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今朝代表自己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心想:抗日一样会胜利,因为唐代如此鼎盛,但与我双来稍略风骚,虽然他们武器装备先进,但他们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种自信多么难能可贵呀!我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充满自信,只要相信别人永远不如自己,奋勇前进,才会夺得成功的桂冠。

    这首词又包含了诗人的豪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其中舞、驰化动力为静,把山作银蛇,高原比作蜡象,生动准确。后一句虚写,寓情于景,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想:我们不仅要学习诗人巧妙的构思,奇特的写作手法,更要学习诗人的豪放。这首词以北国风光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因此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

    每当我消极时,便会想到主席的这首词,它使我振奋。这振奋化为前进的动力,使我不断前进,前进。每当读到这首词,便会激起我心底的涟漪,激起我的爱国情怀,鞭策我,使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二:《沁园春雪》读后感】

    《沁园春雪》诗的上文,毛主席用优美的辞藻来描绘了江山的千姿百态,描绘出了江山多娇,使人读后不由得赞叹:多美的江山呀!多么博大的空间呀!下文则是毛主席雄视千古,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成吉思汗这五位封建帝王加以评说;举大端而论,与上面的空间相照应,写出了浩瀚的时间,用一个惜字,把表面看似无联系的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

    读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我不禁发出同样的感叹:是呀,古代帝王纷纷被历史的滚滚洪流席卷而去,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 6、 《沁园春·雪》读后感600字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家对这首词一定十分熟悉,对,它就是出自伟大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思想家、政治家毛泽东之笔的《沁园春·雪》。

    我十分喜欢这首词的豪放,因为它能体现出诗人那伟胸怀和精神。这首词最令我震撼的地方便是作者用简短的一百一十四个字就表达出许多层意思,而我有时却为了一篇作文而搞得头都大了。的确令我自叹不如。读过这首词后,我认为它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作品,甚至超越我以前读过得全部诗词,倒也正是因为它的豪放。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为了观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之高的塬上,刚好一场大雪飘过,一幅“北国风光”便展示在词人眼前,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豪放之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展现祖国河山的壮丽;下阕由祖国河山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评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词人的伟大情怀和思想抱负。

    在上阕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我最喜欢,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座座犹如一条条银蛇在舞动盘旋,高原上下过雪的大山,宛如一头头大象在跑动,像活过来似的。而后边的一句,又似乎隐含着作者“人定胜天”的不服输的性格。

    在下阕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是作者把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而接踵而至的,全部是一些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这里,也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者超越历代群雄的信心。

  • 7、 优秀读后感: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毛主席的诗词就是气势磅礴,整首诗读起来霸气十足,让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尤其是开头描绘的北方雪景,给人的感觉不是萧瑟,而是大气,霸气!

  • 8、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2000字

    曾几何时,在初中的文章中读到毛泽东的这首诗《沁园春长沙》。

    今天,又在网上看到关于毛泽东临死前的遗嘱,渐渐我回忆起这首诗歌,回想中学时代并不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只知道这首诗是老师必须让背下来的。现在再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突然心潮澎湃,整个诗的感情在我的全身沸腾。

    那时候的毛泽东正是风华正茂,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

  • 9、 沁园春长沙有感1500字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该词是各 (读书笔记 )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上地下,它们都在竞自由 !动静切换是这样的自如,动静反差是如此强烈,而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竞自由三个字完成了,说是神来之笔当不为过吧?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一下

  • 10、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1000字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文人对四季的变演极为敏感,但各人对同一自然现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万别,因此所发出的感慨也不一样。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

    上段写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下段则是回忆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一个人独游多少有点孤寂感,当年同朋友结伴来游,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丰富。长沙,在词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会生活的初始舞台,又是革命斗争的壮丽舞台。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学习、战斗审核的高度艺术概括。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山水,而在对历史使命的指点,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的思考。在忆起往昔岁月时,感情之水顿时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来是以恰字引起的六个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3-20

  • 2019-11-04

  • 2022-04-14

  • 2022-11-23

  • 2019-10-29

  • 2023-06-10

  • 2021-08-18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23

  • 2022-11-21

  • 2022-12-28

  • 2019-11-04

  • 2019-11-06

  • 2023-03-17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4

  • 2022-01-2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4-01

  • 2019-10-23

  • 2022-10-1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2024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教您怎么写沁园春长沙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