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皮囊》的读后感 > 地图 > 《皮囊》的读后感,2024《皮囊》的读后感
《皮囊》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皮囊》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皮囊》的读后感推荐
《皮囊》的读后感

(共 1662 篇)

  • 皮囊

    《皮囊》(SKINS)是英国E4频道出品的系列喜剧电视剧,由PaulGay执导,达科塔·布鲁·理查兹、尼古拉斯·霍尔特、麦切·赫威等主演。

    该剧讲述一群青春癫狂的英国花样少年在剧中不停狂欢派对,纸醉金迷,过着致high致幻的生活,透过小小的镜头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及感情的起起落落,感受并温习不可复制的青春。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荐]关于《皮囊》的读后感系列8篇

    怎样写出层次分明的作品读后感呢?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写读后感一定要紧扣原文,交待清除“感”的来源,可直接摘抄原文中的重点句,然后写感想,关于《皮囊》的读后感的内容均为小编收集和整理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皮囊》的读后感(篇1)

    它有着浅黄色的封面,寥寥数字,丝毫不起眼的静静的趟在书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韩寒、刘德华和李敬泽作序,这才让我好奇:这是本什么样的书,竟劳动这三位不同领域的大腕!

    原来这是《中国新闻周刊》前执行主编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位80后的闽南人,用他真挚的语言,描述了坦荡荡的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他的人生就这样真诚的摆在面前。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1篇后记,每一篇读起来都有种共鸣感,那种沉重却又如释重负的感觉。如第一篇《皮囊》:一贯坚强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样难过。我也有个坚强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脚就不怎么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这样也没见过外婆对什么事情示弱过。几年前外公离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脚越发的不好了,连正常走路都成问题。当时我们晚辈都以为外婆撑不了多久,一贯强势的她,怎能受得了无法走路、事事看人脸色的现实。没想到,大半年后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晒太阳、找人聊天了!后来才知道,是外婆逼着我妈妈买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强忍疼痛都要站起来。我每年回家都会去看望外婆,她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好多话,我说的话她却因为耳背已听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开心的笑着、颤巍巍的挪着椅子送我出门。

    读到阿太留下的话:“黑狗达(作者小名)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才是大智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读到强壮的父亲中风瘫痪了,一次次尝试恢复一次次失败,退为孩童,无理取闹,直到去世,作者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的泪水止不住了。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养而亲不在”吗?父母亲用他们历经几重苦难的皮囊养育了我们,让我脱离山村在城市定居。他们的皮囊渐渐衰败,已经无力再为我遮风挡雨,他们认为这是在拖累我,不愿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们在我身边,就会带来无穷的力量,像小时候依偎在大树下,有着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没有了皮囊,还有

  • 2、 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

    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

    周子轩

    《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 3、 皮囊读后感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篇二

    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

  • 4、 《皮囊》读后感

    皮囊上市的时候,我还在关注着韩寒的微博,压见过韩为皮囊站台。

    不过当时想着韩寒转型做了一个后,要推的作者太多了。再看看蔡崇达这个不怎么熟悉的名字也就算没什么要买的欲望了。

    现在,韩寒的微博也取关了,却因为别人的推荐看到了皮囊 。也算是了解了一个新的媒体人,我也好奇以前怎么没有太听过这个名字呢?我也是很关注新闻特稿写作的好学生呢。

    在这个领域,太多的知名记者了,他们推崇着舶来的特稿写作,后来又改成为非虚构,用自己的气力在中国这个规模报道、官样文本盛行的环境里开拓着,即便他们以后纷纷换了行业,我也理解。

    老是关心别人的苦难,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来的实在。

    回到这本皮囊,按我的阅读感受来说,书中有几篇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阎连科在封面说,

    《皮囊》那么鉴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是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有污渍展现这么一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这是外出的孩子最喜欢怀念故乡的原因。和前几天看的作品要求一样,关注别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蔡崇达在离开自己的故乡后,回头看自己的过去,面对自己始终的要回答的问题。这本书是他的思考。

    《重症病房的圣诞节》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超过同名的《皮囊》。也许是编辑为了营销的目的,选了这个比较吸引人的书名。

    读后感[.cn]画面感强,感情真挚又克制。这篇让我感受颇深。没有上时间住过医院的人真的很难理解医院的氛围,也体会不到病人、病人家属的心情。看他描绘的医院场景,这让人心慌,也让我感同身受。

    医院比墓地还让人赶到无助,感到无力,感到绝望。是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葬礼是一切沉寂后的安静,医院却是生的煎熬。

    但愿每个人都没有机会体会这种绝望、煎熬。

    后来,蔡崇达在微信开了全民故事计划,里面的文章基本延续了《皮囊》的一贯风格,也是小人物的故事。我看过几次,和人间等其他非虚构的平台一样,打开率并不高,也做不到每篇必读。

    反倒是,在不断修改我自己的一篇稿件时候 ,我倒是希望写出那些文章里的风格和角度。

    中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写了。各种奇幻、魔幻风格的故事一次次挑战着编剧的想象力,也给纪实写作爱好者提供着无尽的素材。

    希望自己有机会写下其中的故事,再不济,读到也好。

  • 5、 《皮囊》读后感600字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想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 6、 《皮囊》读后感400字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 7、 《皮囊》读后感_600字

    《皮囊》读后感600字

    看了很多豆瓣上的评分与评论  有读者会觉得作者借批判别人生活来标榜自己优越 但其实每个人成就高低际遇不同 但都有自己的障 作者也不例外 或有读者会与作者在书中呈现的文字所产生灵魂的共鸣

    每一位读者或看一本书或读一段文字 脑海里所构造的想法都不一 不能说作者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故事都能是我们理解的透彻与感同身受 所以我们一千人读一本书 那就有一千种不同的想法一一浮现

    皮囊  我最喜爱的无疑是作者分析人物内心分析的彻底 扒开身外的一层皮囊 透出每个人物的内心     《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我的神明朋友》、《阿小和阿小》、《重症病房的圣诞节》是我最喜欢的章节 描写亲人、朋友生离死别的动容 阿太的“舍得”、母亲的倔强、父亲的愤怒都深深的烙刻在心  尤其是作者父亲的离开 他的撕心裂肺 愤怒和自责总是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当时得知祖父被病魔所缠绕的那天 内心的无力 崩溃 自责 画面深刻的怎么都挥之不去 现在想起还不断的后怕

    “那就别死了”我们舍不得你 你也舍不得离开 看到这就这一句话让我红了眼 酸了鼻

    文章的故事都很好 它们真实、热烈又残酷、他们平凡、微小 却包裹着每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心…

    后面几篇文章我就不予评论了 说实在确实是不太喜欢后面所描写的方式

    整篇文朴实细致 真的推荐一看

  • 8、 《皮囊》读后感_900字

    《皮囊》读后感900字

    请把“忍着、扛着”从生活的词典里去掉吧 ——重读《皮囊》 在这本书里作者引用了一句话:“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他说他不认同这句话。 我不是一般的不认同。 整本书调子很低。就像夏天的大暴雨,来之前闷,压得人不舒服,哗啦哗啦下完了立马雨过天晴,全然忘记了之前的闷。读完了也是这感觉,那些深刻地,深沉地人生话题在心里并未留有什么痕迹,也很难再去回味,请原谅我的直言。这是重读后的感觉,之前觉得蛮好,深刻有内涵。那些苦难和悲伤赚到了我的眼泪。 为什么时隔三年之后我却没有了这样的感动? 回到开始的这句话吧:“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这话听起来多委屈啊,生活除了让我们学会忍耐,还能怎样?几年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思维,曾经多次跟朋友们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忍耐的事情就越来越多。瞧瞧,一副千帆过尽的沧桑劲儿。 挺认同作者说的特别害怕活得特用力的人,可是硬撅撅的阿婆不就是活得特用力吗?用力到完全不顾惜自己,却又是作者的精神偶像。有些矛盾啊。其实也不矛盾。作者就是一个用力活的人,只是没有张扬的用力活着,只是默默地用力活着而已。在他的书里充斥着这样矛盾的感觉,撕扯、阻滞、纠结、压抑。他不相信这句话,他觉得这话太悲观,太被动,我们应该努力奋斗,跟命运抗争才是,哭哭啼啼地默默忍受算什么成熟! 卡佛的这句话我是念念不忘的:“对大多数人来讲,命运就是一股莫之能逆的洪流。” 热血青年总是不服气的,跟命运打一架没毛病,哪怕头破血流呢,年轻不怕输。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总得有个头吧?打完了,不颓,不丧,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脚踏实地,甘之如饴,欢欢喜喜地走下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天天苦大仇深的,就算是为谁忍着,替谁扛着,人家谁谁也不乐意领这个情,嫌累! 哪有平顺的人生呢? 只是,无论什么样的境地,请扔掉“忍着,扛着”,给自己一个小自留地,种点专属乐趣,笑眯眯地过下去吧。

  • 9、 皮囊(精选)

    《皮囊》读后感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修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这就是《皮囊》的精华所在。作者外婆的母亲---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我对她印象最深的当属: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人们总是在探究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然而那么多谈论各说其词,真正能说服我的却是阿太,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何处。有过快跑吗?跑到极速,总有种灵魂脱离肉体的快感,自在飞奔,不受约束。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作者文笔真挚,感情充沛,那些故事汇集在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算是特别丰沛的人生经历。从整本书来看,作者仅仅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那个自尊心强烈到自杀的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略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庆幸读到这本书,看看不一样的人生,看看作者的过去,能让我们珍惜现在,珍惜身边人,珍惜本心,守护真心。认心,认人,“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 10、 《皮囊》的观后感

    很多时候的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也知道是非善恶,但是我们始终还是被困在这里,就像皮囊一样,接下来大家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希望大家都会有所感悟。

    开始语:明明知道许多人生的规则,却还是在原地打转,明明内心瑰丽的想象连自己都被迷醉,却逃不出这皮囊,让想象实现。新的一周,将要与您共读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这是领读人读完这本书后迫切想要告知我们的话。他说:

    01

    一口气读完《皮囊》这本书,有种是说不出的郁结萦绕在胸腔内,不能下沉排除体外,也不能上升挥发出来。

    这是一本非虚构的散文集,我更愿意将它称之为回忆录,这是一本公开的私人成长日记。

    我原本是不喜欢读日记的成长史的,总觉得别人的人生不是我们好去评判和解读的。

    后来看到,刘德华竟然为此书作序,韩寒监制,微博各个大v纷纷推荐,便买来开始品读。

    和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莫名地想起了看过的话剧《我,堂吉柯德》中有这样的句子:

    如果这世界本身就已经足够荒唐,那到底什么才能算是疯狂?

    也许太过实际就是疯狂。

    放弃梦想也许是疯狂。

    寻找着珍宝,可周围却只有垃圾。

    太过清醒可能正是疯狂。

    但最疯狂的,莫过于接受现实,而不去想这个世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书中的人都是带有一定偏执色彩的人物,他们对生命的呐喊,几近疯狂。甩开不同的皮囊骨像,内里的他们是多么的相似一样。

    其实对皮囊这个词汇的概念源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皮囊就是皮相,是一个人的外在,偏巧又不止是外在二字所能涵盖出它的具象和美感来,就好像说皮囊二字,更有真实的、血淋淋的碰触感。

    02

    很喜欢作家刘汀对书名《皮囊》的解读

    皮,那种纹理,那种褶皱,那种触手的粗糙感,那种被剥离的撕裂感;囊,意味着空和无,意味着随意填充,意味着干瘪和丰盈。

    这就是皮囊,但它同时是一个和自身二律背反的词语,任何一个人写下它之时,说的其实都是与它相对事物,或者就用那个最简便而无用的词吧灵魂,人的灵魂。

    因此,虽然名为皮囊,这却是一本试图写灵魂的书。通篇里,都是生病的肉体、美丽的肉体、残缺的肉体在折腾它灵魂,但最终,它走向了自己无法明确抵达的反面。

    《皮囊》是一本写人和事的书,更是一本写人世间的书;书中的人物是作者亲密和熟悉的亲人、朋友;讲述的事情,也不过是这些普通人如何为自己的生存去奋斗、打拼。书

  • 2022-04-07

  • 2019-10-03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1-08-06

  • 2019-11-16

  • 2019-10-24

  • 2022-03-14

  • 2019-09-19

  • 2019-10-11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3-06-27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08

  • 2023-05-15

  • 2023-03-07

  • 2019-10-29

  • 2022-04-16

  • 2023-04-04

  • 2019-10-24

  • 2022-01-04

  • 2023-05-23

  • 2022-04-06

  • 2021-06-29

  • 2019-10-24

  • 2019-10-09

  • 2019-11-06

  • 2021-10-30

  • 2019-10-24

《皮囊》的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皮囊》的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皮囊》的读后感、2024《皮囊》的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