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皮囊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皮囊读后感1000字

皮囊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

周子轩

《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皮囊(精选)


《皮囊》读后感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修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这就是《皮囊》的精华所在。作者外婆的母亲---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我对她印象最深的当属: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人们总是在探究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然而那么多谈论各说其词,真正能说服我的却是阿太,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何处。有过快跑吗?跑到极速,总有种灵魂脱离肉体的快感,自在飞奔,不受约束。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作者文笔真挚,感情充沛,那些故事汇集在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算是特别丰沛的人生经历。从整本书来看,作者仅仅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那个自尊心强烈到自杀的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略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庆幸读到这本书,看看不一样的人生,看看作者的过去,能让我们珍惜现在,珍惜身边人,珍惜本心,守护真心。认心,认人,“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皮囊》(精选)


《皮囊》读后感开封市气象局王大方《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所有的故事在偏僻的福建渔业小镇上聚焦发散、轮番上演。它共收录14篇散文作品,一则后记。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而不乏客观冷静。过往本多辛酸,如抽丝剥茧再临其境,难免有泪轻弹。娓娓道来,款款收笔,动容处直教人唏嘘,深思处又颇具灼见。捧一颗赤诚心,每写一篇,心伤一遍,数颗泪珠砸下,便是百孔千疮。闽南闽南,一声声呼唤故土,竟是泪眼婆娑。百般思量,却都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每一道,都是一份参悟的契机。作者写父亲去世。他握着父亲冰冷而僵硬的手破口大骂,泪水决堤。他拼命工作,攒了近二十万的积蓄,他要送父亲去美国治疗,他的希冀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偏执到根深蒂固,只差离离原上草。然而所有的未完成却告诉他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个支撑他五年的信念轰然倒塌,他愤怒、恐惧、彷徨,所有的计划都硬生生偏离轨道,他手足无措的像个孩子,直到整理遗物翻到一张自己的相片,静静躺在父亲的床头。从那被抚摸到发白的相片,他甚至可以窥见他那年迈而残疾的父亲,抬起苍老枯瘦的双手,透过窗外清澈明亮的月光,顺着边角向相片中心攀岩,惜若珍宝。于是,“才知道自己恰恰剥夺了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于是,皮囊下包裹的那颗心不再沉睡。李敬泽先生曾为本书作序,他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我不知道还有多少颗心,又以怎样的方式沉睡不醒,那被污浊与欲望拖住的厚重皮囊让你听不见行将枯萎的内心呻吟。生命本多轻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护住心脉,固本必稳;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长夜如斯,心如明灯。有皮囊而无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躯壳;有心而无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人与人之间本是心与心的共鸣,却原来不是用看的,而是感受,是惺惺相惜。我始终坚信,只要点亮一盏心灯,无数盏心灯都将被点亮。这就是感受的力量,阅读亦如此。“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人有各异,实属幸运。我们应该从他人的琐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重叠、剥离、回归,剖析自己人性的缺口,将本来残缺而脆弱的心,一点点修正、补足、填充,变成一颗强大的心、一颗面对起伏而镇定自若的心、一颗会思考能辨善的心。

《皮囊》读后感


皮囊上市的时候,我还在关注着韩寒的微博,压见过韩为皮囊站台。

不过当时想着韩寒转型做了一个后,要推的作者太多了。再看看蔡崇达这个不怎么熟悉的名字也就算没什么要买的欲望了。

现在,韩寒的微博也取关了,却因为别人的推荐看到了皮囊 。也算是了解了一个新的媒体人,我也好奇以前怎么没有太听过这个名字呢?我也是很关注新闻特稿写作的好学生呢。

在这个领域,太多的知名记者了,他们推崇着舶来的特稿写作,后来又改成为非虚构,用自己的气力在中国这个规模报道、官样文本盛行的环境里开拓着,即便他们以后纷纷换了行业,我也理解。

老是关心别人的苦难,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来的实在。

回到这本皮囊,按我的阅读感受来说,书中有几篇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阎连科在封面说,

《皮囊》那么鉴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是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有污渍展现这么一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这是外出的孩子最喜欢怀念故乡的原因。和前几天看的作品要求一样,关注别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蔡崇达在离开自己的故乡后,回头看自己的过去,面对自己始终的要回答的问题。这本书是他的思考。

《重症病房的圣诞节》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超过同名的《皮囊》。也许是编辑为了营销的目的,选了这个比较吸引人的书名。

读后感[.cn]画面感强,感情真挚又克制。这篇让我感受颇深。没有上时间住过医院的人真的很难理解医院的氛围,也体会不到病人、病人家属的心情。看他描绘的医院场景,这让人心慌,也让我感同身受。

医院比墓地还让人赶到无助,感到无力,感到绝望。是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葬礼是一切沉寂后的安静,医院却是生的煎熬。

但愿每个人都没有机会体会这种绝望、煎熬。

后来,蔡崇达在微信开了全民故事计划,里面的文章基本延续了《皮囊》的一贯风格,也是小人物的故事。我看过几次,和人间等其他非虚构的平台一样,打开率并不高,也做不到每篇必读。

反倒是,在不断修改我自己的一篇稿件时候 ,我倒是希望写出那些文章里的风格和角度。

中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写了。各种奇幻、魔幻风格的故事一次次挑战着编剧的想象力,也给纪实写作爱好者提供着无尽的素材。

希望自己有机会写下其中的故事,再不济,读到也好。

《皮囊》的读后感


皮囊这整本书由十五个短篇组成,每一篇都给我深深地压抑感并且会带来长久的沉思。

文中父亲的病重,母亲执意建房子执意向神明倾诉执意做的所有事,可怜的阿小和阿小,疯狂的文展以及最后作者对自己的发问都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别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来要过生么样的生活,文中满满的都是对城市欲望泛滥,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仿佛甚不满意,说自己是攀着理想并且拿责任做借口不断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时候那样吗?认识家乡的每一块石头,并且被家乡的每一块石头所熟识;街坊邻里间即使在台风来袭的时候也会帮忙搀腿脚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来可以骑着摩托在街头巷尾窜来窜去……

或许是因为作者已经走出去了,他见过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坏的。那对于还不曾尝试过这种生活的人呢?

于我来说,城市or乡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旧有待考虑,依旧是未知数。《皮囊》没能给我一直的问题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对我未来选择的形成应该会有影响吧。

之所以说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在这本书里得到的启示与我相差甚远吧。翻到最后,我在最后一页发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甚得我心!

这篇读后感有点错乱,不过是真心推荐《皮囊》这本书,很久没有这么喜欢过一本书啦!

读《皮囊》有感


读《皮囊》有感(一)

作者:小琳

人生哲理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

一起勇闯天涯!

读《皮囊》有感(二)

作者:呦涵

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前几天,我写《觉醒之路》,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在交往中见证了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参与了我们的生命历程,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

这本书由《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张美丽》等14篇作品构成。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己。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以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读《皮囊》有感(三)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

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这是什么景点那是什么中心,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朋友说等你买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或许是闲的大发了,想法太多。也许,下一刻我会去大上海,曾经觉得无比拥堵嘈杂的魔都,或许那里的忙碌紧张能稍微填补我的胡思乱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们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没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学和青春,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大学,竟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有些发慌,我存在的痕迹都没有了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相信《做个香皮囊——《皮囊》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皮囊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