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 > 地图 >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2024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相关栏目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热门栏目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推荐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

(共 6254 篇)

  • 1、 努力学习为了祖国作文800字

    站在历史的长河上,放眼回望,我们的祖国饱尝了多少的辛酸、痛楚。往事的一幕幕已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然而,今天,我们的祖国又再次面临挑战。

    记得那是星期三,我们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一声巨响划破了宁静的天空,也打破了我们教室的安静。出于好奇,全班同学都抬头望向了窗外,正看到一架飞机从我们教学楼上空飞过。这下,全班都沸腾了,教室里喧闹了起来。

    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大、飞这么低的飞机,这飞机是干什么的呢?

    它可能是巡查边疆,或者可能是视察领土,一个同学回答道。

    你们知道吗?现在我们中国的钓鱼岛正在被日本人虎视眈眈。老师发话道。我们被老师说的新闻吸引了,缠着老师问东问西。老师说:因为我们的钓鱼岛物产丰富,资源充足,日本现在正想侵占我们的钓鱼岛,而且美国也有意要支援日本。

    听到这,全班同学个个的爱国心被激起,气愤极了,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要敢来侵占,我们绝不退让,我们要让小日本尝尝我们中国的厉害!。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是好的,但我们不能蛮干,要用武力能解决问题的话,中日两国早就开战了,中国军队已经驻守在钓鱼岛了,我们想要的是更好的解决办法。现在,你们的任务是努力学习,你们也只有努力学习,让自己学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你们明白吗?老师又说:祖国强大了,别国才不敢来欺负,我们的国家才能更繁荣昌盛。而国家的强大,未来就靠你们啦!

    我们明白了,我们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让别国再也不敢小觑中国!同学们斩钉截铁地回答,个个都显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是啊!我们的祖国历史上之所以有过那么多的磨难,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在不断地强大起来,但在综合国力上还是比不上一些发达国家,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壮大。我们就是祖国未来的脊梁,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何以担当重任?从现在起,我们得更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 2、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心得作文500字_初一读后感

    这本书中几乎每一句都是哲理,看完这本书整个人都有了斗志,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明白如何努力……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地方是墓地,墓地下安葬的是那些未能成书的小说,永远没有机会创立的企业,不可能再言归于好的关系,以及 人们曾经想过却没有付诸努力的所有事情。”对,人们总是想着以后以后再去做某件事,后来却没有做,留下的只有后悔。我们要光明的有限,对学习和生活保持一份紧迫感。今日事,今日毕。

    “工作是你在这个世上存在感的最好方式。”每天躺在床上,抱个手机,打着游戏,吹着空调……这种日子谁不想过呢?那为什么人们还要费神去学习,费劲去工作呢?只有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只有工作才能获得成功。一个人死了会有两种情况,一种他是一个工作有成就的做过大贡献的人,他死了,人们会记住他;另一种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很普通甚至做过坏事的人,他死了,人们不会记住他。这就像全世界都知道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却不记得曾战死的一位士兵。我们当然想当“爱迪生”,但在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中间是有一段努力的过程的。

    想成功就得努力,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努力做好自己!

  • 3、 高中生《活着》读后感: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活着》读后感 邓婉菁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美国西雅图时报这样评论道:“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但《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中国旧社会的大时代,以新中国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从国共内战到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到十年文化革命,余华在真实背景中戏剧性地将福贵不断地打入生活的低谷,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余华将那个时代的悲剧投射在福贵家中作为缩影,从地主阶级的云端坠入贫苦家庭的泥沼,福贵经历的变故一次又一次,送走的至亲,在这个名叫《活着》的故事里一个又一个。但就是在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中,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真正英雄不在于多伟大,而在于能够承受着磨难而选择活着。 当那个纨绔子弟败坏完家产后,父亲替其还完债后便一命呜呼,或许对父亲而言,这是一种对儿子的无言的斗争,最终是以死亡为代价。当衣衫褴褛的福贵不得不为了生存向地主低头;当福贵被强行拉去充军,战乱抢夺资源时;当经历全国饥荒,为了生存而争夺粮食时,所有的一切都在向读者表明:这就是斗争和生存。 在这样一个连读者都要压抑着内心、不敢让自己大口喘气的环境里,更能体现出人的本性。风水先生因认识家珍放过了福贵一家,最终老孙家遭了秧,福贵一边是觉得“灾祸是我们推给他的”,一边嘴上说着“是灾祸找到了他”来宽慰自己;有庆对羊的感情让他求着父亲福贵不要卖给宰羊人,父亲前面答应的好好的,转身便当做儿戏忘记承诺;为了有庆上学,凤霞曾被家人狠心送人,最后却又是福贵说“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有庆的善良,让他愿意为县长夫人献血,然而这样的善良和积极却在医疗条件简陋、医护意识差的医院终结,他的善良成为了断送他生命的残忍,又是何其可悲? 我以为巨著的题目是值得人读完书以后找到深思方向的一个关键之处。本书中,“活着”是作者始终想要探究的事情。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而活? 当余华用平静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人物的生离死别时,都是用平铺直叙的写法,没有抒情的成分在内,但却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揪心,每一个人物的离去在书中都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在读者的心湖中央投掷下一块巨大的石头,漾起层层涟漪,扬起朵朵浪花,令人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当生活的重压将身边人一个个地带走,当不幸
  • 4、 《活着是为了讲述》读后感

    《活着是为了讲述》读后感

    江少cb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这是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是为了讲述》封面上的一句话,似乎是对马尔克斯一生的总结,对生活永怀热情,永远热泪盈眶。

    对马尔克斯的第一次接触源于《苦妓回忆录》,是在福州路的大众书局。一个秋末下雨的午后,上午逛完上海书城,吃过午饭,顺便到这看看。

    在大众书局的展台上看到《苦妓回忆录》,薄薄的一本小书,想着能很快看完,就打开看了两页。描写一个即将90岁的老人在一家报纸上开设了一个专栏,这个专栏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因为年纪太大了,老人准备把专栏停掉,并着手为自己准备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再享受一次处女的身体。

    对,你没看错,是处女的身体。90岁高龄与处女的身体联系到一块,画面是不是太美。但如果再往这里面注入文学性、西洋风情,再用老练独到的地中海文风讲述出来,完全就成了一项艺术。

    为此,这个老人动用了老关系——联系了妓院的老鸨,让她帮忙促成这件事,由此而发生了一些事,顺带讲述了生活的细节,娓娓道来。每句话、每个逗号都散发着文学的光芒。

    建议你去看一看。

    在《活着是为了讲述》这本书的第二页,有这样一段话:下个月,我就满23岁了。我逃过兵役,得过两次淋病,义无反顾的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在哥伦比亚的沿加勒比海城市巴兰基亚和卡塔赫纳游荡,为《先驱报》撰写每日专栏赚取聊胜于无的稿酬,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

    这句话画面感真是太丰富了。当读这段话的时候,脑海中立马呈现出一个20郎当岁的文学青年,也许还在大学读书,留着盖到眼睛的长发,穿着松松垮垮的汗衫,宽松的裤子,一手拿着一份文学报纸,一手拿捏着香烟,在年代久远的街道上踱步,这条街道上有书店、咖啡馆或者报社……如果你喜欢看电影的话,这个画面你一定在某个经典的电影里看过,似曾相识;也许会让你想到韩寒、许知远,如果你对他们够了解的话。

    这段话的信息量颇丰。逃过兵役、得过淋病(还两次)、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撰写每日专栏,虽然寥寥数语,却每个词都引人遐想,期望接着往下读,去探索背后的故事。

    这段话的文学性很高,看起来是简单的叙述,却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咂。

    这本书很厚,有450页,但也只介绍到前半生。买来之后几度放下。因为里面描写的事情很琐碎,很多地方花大量篇幅去介绍时代背景,讲述当时哥伦比亚(很多人甚至都不

  • 5、 《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读后感

    《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读后感

    于辰顺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为了响应医院的号召,我阅读了《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这本书,并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简介。沐丞,简书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家,随手记理财专家。目前就职于国内知名软件公司,担任设计总监,曾任世界500强公司高级产品经理、设计主管等职务,著有发明专利20余件。正是因为作者拥有丰富的职场经验,涉猎不同的领域,担任过各种职务,所以才能以自身的经历写出这样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多处引用自身的经历,摆事实,讲道理。而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更容易让读者引起共鸣。

    作为一个进入医院还不满一年的新人,这本书在多个方面给我启迪。

    作者在书中介绍到自己在刚进入公司时,作为一个普通学校毕业、没有突出简历的新人,事业也并不顺利。刚开始接手的工作大都是一些细微的、琐碎的小事。但是他并没有气馁,把任何不起眼的小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这正是他成功的开始。同样的,我们每个人从踏入社会开始,都是从零开始的,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

    在某一章节中,作者提到,做事情之前要充分、全面的了解自己工作的内容,这对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环节。某些环节可能不是你的本职工作,但你要把事情做好的话,一定要了解不同环节的不同工作内容。这不是正印证了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必然事半功倍。

    作者在书中写到:“技能和经验随着工龄会增长,但是态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们可能会由于经验不足或者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某些差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我们一定要要端正的态度,做事的时候认真负责,出现差错的时候反思自身,思考下次要如何避免此类错误。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值得尝试的建议,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注意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合理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安排不同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医院的工作忙碌且繁杂,那么,合理安排时间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对于大的工作,应该攒出一个大的时间段来完成。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屏蔽所有的事情,专心做好这件事。对于一些小的工作,应该穿插到一些零碎的时间里。这样对提高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另外,对于工作,书中提到了一个“二八原则”,也就是说高价值的工作占20%,低价值的工作占80%,我们应该分清

  • 6、 读《爱不苟且》有感
    读《爱不苟且》有感 以前在读者上看过的文章,今天突然想起,从网上搜了出来,与大家分享。爱不苟且,爱要有尊严,也要让被爱的人有尊严,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一样。布拉格的春天来得很早,卡夫卡坐在希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馆里奋笔疾书,丝毫不顾窗外的春光以及用来果腹的那几片面包是多么单薄。 卡夫卡散落在桌子上的手稿被一个女人的手拿了起来。最后,她坐在桌边,卡夫卡写一页,她看一页。这是1919年的春天,当时没有人能读懂卡夫卡的《变形记》,而她却是唯一的例外。他们相爱了,通过布拉格的邮差传递他们的情感。可是卡夫卡却不知道他深爱的女人,这个俄罗斯出名的女记者,洁森斯卡,对他隐瞒了自己是一位银行家妻子的真相。1920年一个偶然的场合,卡夫卡震惊地得知了洁森斯卡已婚的事实,他陷入痛苦的泥沼。 深思熟虑之后,卡夫卡毅然决定放弃这段感情。1921年,洁森斯卡再次来到布拉格,来到相识的咖啡馆。可是,她没有见到那个瘦削的身影。熟悉的桌子旁,再也没有散落的文稿。当她落寞的身影消失后,卡夫卡就着咖啡馆里幽暗的灯光给心爱的人写下最后一封信:“我已记不起你的脸庞的模样,但你转身离开咖啡馆的身影我却历历在目”。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弥留之际,人们从已经昏迷的卡夫卡嘴里听到了洁森斯卡的名字。不以爱的名义苟且,不把爱人推到不名誉的河流中去。卡夫卡用自律给了爱最好的诠释,这是爱的最高吧。
  • 7、 工作就是为了责任读后感

    工作就是为了责任读后感

    不知不觉的工作已经三个月多了,我读完了《工作就是为了责任》,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写的很棒。读了之后,有蛮多的感想,我知道我需要重新思考很多很多,还有就是重新的审视自己。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你在为谁工作》。当时这本书给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的很棒。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比较浮躁的环境,很多人的想法和以前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都说是时代变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那是别人的事情,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对待和怎样行动。我记得我刚来大学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因为我当时来大学的时候比较迷茫,我希望在自己看到一些书了解一些大学之后,能知道自己的大学该怎样去度过。我记得我们新老生交流会的时候,师姐和师兄有的说学习最重要,有的说交际能力最重要,还有的说等等之类的,当我听到他们说自己的经历时,我很羡慕其中的一些,我知道自己大学需要去做什么。我大一大二比较努力的学习,大三大四的时候我跟着我的导师做项目,我获得南昌大学优秀毕业生。大学结束了,我现在已经工作了。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的过去是绝对不完美的,我一定思考自己的过去,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让自己能更好的面对现在和未来。

    现在刚毕业的我们,偶尔聚会的时候会说,那谁谁的工资是多少,或者那谁谁在干嘛等等。刚毕业的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在做一些可能看起来很简单的单调的工作,做的时间长了,会产生一些情绪。其实应该最先从自己身上反省,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句话是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是做好其实真的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我记得我们以前找工作的时候会去网上查一下关于公司的一些评论,然后会去讨论一番,在网上抱怨的那些人都是在工作上不如意的人写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作做得很棒,他还会去网上抱怨吗。

    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一到实际做事的时候,就会把他们抛弃到九霄云外了,然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糊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眼高手低这是很多人的通病,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还记得一句话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我想对于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哪怕是一件在简单的事情,也要尽全力去做好。《工作就是为了责任》、《你在为谁工作》里面都列举了很多真实的事例,都证实了只要一个人负责认认真真的把工作做好,以后的很多都会水到渠成。至于什么都不想干,或者工

  • 8、 2023活着是为了心读后感3篇

    编辑认为“活着是为了心读后感”这篇文章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内心充满了很多感动和感悟。如果想要写出真正贴切和个性化的读书笔记,就需要从文中抓住情感和感悟,并且了解一份标准的作品读后感需要哪些方面。那就请您阅读本文吧!

    活着是为了心读后感 篇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并不能完全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因此,“活着是为了心”这句话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日常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享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深思生命的真谛,追求一种更加宽广和持续的幸福。我们活着,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和责任,或是赚钱买房,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视。这种尊重和珍视包括了对身体的保护和健康的追求,也包括了对精神上的满足和富足的追求。尊重自己的心灵,带来了内在平静和对生命的更深一层认识,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每一天。

    其次,“活着是为了心”也提醒了我们,对待生命和心灵,需要不断地主动探寻和发掘。即便是极度繁忙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感受,以及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发掘新的美好和机会。当我们与内心紧密相连,心中不再执着于表面的东西,而会去关注自己内在的渴求和需求,能够得到更多的自我启发和改善。

    最后,“活着是为了心”也提醒了我们,对待痛苦和困难,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内心出发,平静地应对。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意外和挑战,我们会遇到许多的失落,伤痛和挫折。但是,当我们内心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是悲伤和困难,也能更容易地被我们所接受和面对。我们的内心已经变得坚强,不再为世界上的现象所折服,也更加有力地回馈给周围的人,并被其他人所感染和激励。

    总之,“活着是为了心”,它重点强调了内心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应该忽视掉我们心灵的存在和需求,而应该给予我们的心灵更多的呵护和关注。只有当我们内心清楚明白,一切才变得清晰和美好,迎接生命的新挑战和机遇。

    活着是为了心读后感 篇2

    活着是为了心读后感

    《活着是为了心》是一部自传体的文学作品。作者李春霞是一位重残妇女,为了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她依靠一对小板凳挪动身体,走出的自己的人生道路。女儿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增加的生存的动力,她们相依为命,历尽艰险,终于促使女儿获得 了硕士学位。

    出生后

  • 9、 读《爱不苟且》有感200字

    以前在读者上看过的文章,今天突然想起,从网上搜了出来,与大家分享。爱不苟且,爱要有尊严,也要让被爱的人有尊严,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一样。布拉格的春天来得很早,卡夫卡坐在希贝斯卡大街的雅可咖啡馆里奋笔疾书,丝毫不顾窗外的春光以及用来果腹的那几片面包是多么单薄。

    卡夫卡散落在桌子上的手稿被一个女人的手拿了起来。最后,她坐在桌边,卡夫卡写一页,她看一页。这是1919年的春天,当时没有人能读懂卡夫卡的《变形记》,而她却是唯一的例外。他们相爱了,通过布拉格的邮差传递他们的情感。可是卡夫卡却不知道他深爱的女人,这个俄罗斯出名的女记者,洁森斯卡,对他隐瞒了自己是一位银行家妻子的真相。1920年一个偶然的场合,卡夫卡震惊地得知了洁森斯卡已婚的事实,他陷入痛苦的泥沼。

    深思熟虑之后,卡夫卡毅然决定放弃这段感情。1921年,洁森斯卡再次来到布拉格,来到相识的咖啡馆。可是,她没有见到那个瘦削的身影。熟悉的桌子旁,再也没有散落的文稿。当她落寞的身影消失后,卡夫卡就着咖啡馆里幽暗的灯光给心爱的人写下最后一封信:我已记不起你的脸庞的模样,但你转身离开咖啡馆的身影我却历历在目。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弥留之际,人们从已经昏迷的卡夫卡嘴里听到了洁森斯卡的名字。不以爱的名义苟且,不把爱人推到不名誉的河流中去。卡夫卡用自律给了爱最好的诠释,这是爱的最高境界吧。

  • 10、 《杨绛传》读后感:读书是为了优雅地活着

    读书是为了优雅地活着

    ——《杨绛传》读后感

    张佳伊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可以看作她一生的写照。

    任人争奇斗艳,她始终淡雅如菊。

    手捧《杨绛传》,看着封页上老年杨绛的照片,觉得她脸上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很多人过了中年往往一脸戾气,那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而杨绛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霜,却始终能化戾气为祥和。岁月把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散发出的光芒并不那么夺目,却内敛而温润。人们怀念杨绛,不仅仅是因为她写出过《我们仨》《洗澡》等足以传世的作品,更是因为她活出了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无论时局如何变化,大多数人仍然希望拥有宁静与平和的内心,而杨绛恰恰做到了,她一生作品不多,但最好的作品其实就是她的人生。而写作对于杨绛来说是纪念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她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她是通过写作来回忆她经历过的每一件事,并因此而留住她的记忆。读着杨绛所写的一篇篇文章,仿佛在听一个老人细细地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她用笔轻淡,从无一句血泪控诉,即使在文革时写“文章”往事,也做到了“哀而不伤”“婉而多讽”。

    在那个群芳荟萃的民国时期,杨绛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像一缕清风,一杯香茗,一杆翠竹。淡泊和温润是她的底色,她编剧、写作,都是“随遇而作”,并无争名逐利之心。她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她每次说自己不过是试着写写,没想到一试之下,写出来的不乏精品。

    读书,是为了优雅地活着,而真正的优雅,可以抵抗世间所有的浮躁与不安。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杨绛的父母没有随波逐流,他们对儿子女儿同样对待,让他们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杨绛自身的努力。记得还在读振华女校时,她就不像其他小孩子那么贪玩,而是贪读书,在她小小的心里,没有什么事比读书更好玩,诗词小说、中外名著她都读,生病没法去上课就躺在床上读。

    父亲有次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个星期白活了。”

    婚后她不忘初衷,坚持自己的追求,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除了尽心尽力照顾好家庭之外,一有闲暇的时间,她就捧起书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在常人看似庸俗的家庭妇女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丰富自己,为她此后的创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是在人心惶惶的“

  • 2019-10-23

  • 2019-10-01

  • 2019-10-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2-01-09

  • 2019-09-27

  • 2019-11-16

  • 2019-09-25

  • 2019-10-17

  • 2022-01-06

  • 2019-10-17

  • 2019-10-17

  • 2021-11-20

  • 2019-10-20

  • 2019-11-06

  • 2019-09-25

  • 2022-12-16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2-09-28

  • 2019-09-20

  • 2019-10-12

  • 2022-03-17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2024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