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 > 地图 >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2024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范文大全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相关栏目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热门栏目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推荐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

(共 6520 篇)

  • 1、 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

    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一)

    管忠平

    读过同事推荐的《规矩和爱》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的确,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规矩和爱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是像太极图那样相互融合相互区别。

    我的孩子今年8岁了,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父母必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类似教育孩子的书。我对孩子总是说:从小做事要踏实,不能浮躁、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看电视、玩ipad会影响视力等等,总之一切都是对孩子的众多要求,读了这本书才深刻的意识到,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就拿最简单的事情来说,平时我们不让孩子玩太长时间ipad,可做家长的我时常拿着手机在不停的看新闻、刷朋友圈。一次,孩子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妈妈,你回家能不看手机吗?玩手机对颈椎不好,你说过你颈椎不好的呀。" 当时,第一反应是孩子会关心人了,心里暖暖的。再仔细想了想,孩子对妈妈有也立下了规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我么都没有做到,可恰恰相反我们对孩子立下各种规矩,而且立下的规矩,要求孩子要不折不扣的做好。就拿每天的刷牙来说吧,我们都知道正确刷牙的时间是三分钟。可孩子刷牙是往往都做不到。之后我们就会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现在不好好刷牙的话会有蛀齿,长大后就要牙疼……孩子一边听着家长们的唠叨,一边按照自己的方法刷着牙,好像没听见似的。偶尔听烦了就会冒出一句,你们大人们刷牙也没刷三分钟啊,干嘛要求我呀。的确,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味地要求孩子怎样做,而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要先学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何做好父母呢,答案就在本书中。作者王涛对父母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不占有原则。孩子不是你的,你可以爱她、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二是规矩和爱统一原则。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三是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四是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要改变孩子,父母必须改变。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二)

    在规矩和真爱之间游走

    龙巧平

  • 2、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
    《规矩和爱》读后感---和孩子共同成长 8年多前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3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向:规矩和爱,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模索、学习和总结。 二、不占有原则。我想先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上周六带孩子去上小提琴课,在台阶上遇到了一个母亲在严厉的打骂一个小男孩,从她的片言碎语中我大概知道了打骂的原因是因为小男孩平时在家练琴时敷衍了事,上课时没有通过老师的检查,被老师批评了。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把火气一股脑儿往孩子上洒。小男孩在不停地抽泣,恐惧的眼神让我非常心疼。在读这本书前我也做过类似
  • 3、 《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周炜平(55号周钲—父亲) 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读了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不生嘘唏。一边庆幸自己还是有很多观念相似,一边也在懊恼曾经错误的一些行为,应该更早阅读到这本书。 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不仅从学术角度,更从父亲的亲历来告诉我们,爱与规矩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融合爱融合规矩,寻找平衡,树立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核心。 文中开篇就提出一个观点: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换句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潜移默化改变着孩子。这让我想起大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从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一直认为生活是家庭负责,学习应该是学校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学送到托学班就完了。最后的记过就是孩子完全成了学校里的头疼人物,不是恶作剧就是打架,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从这点看,确实,父母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责任,需要去学习、去领悟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很快意识到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并偶然的契合和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在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候以我的价值观和认识在践行这教育的方法,虽不知道对错,但从孩子的现在的基本性格来看,还能聊以自慰。总结起来也就如下两条: ? 和孩子做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而非仅仅停留于物质的满足。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吃饭、睡觉、聊天、玩乐等等,让孩子能感受到爱,同时也体会到他可以和你交流,因为我更愿意和他平等交流,而非滥用父亲的权威。时至今日,我和孩子们之间仍然能坐下来聊上半天,这也许就是王老师说的爱吧。 ? 树立合理的规矩。记得大儿子刚转学到合肥的时候,只有我们爷俩过来,我和他一起探讨了规矩的重要性,并引导他,帮助他一起制定了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和一周的时间安排。因为是一起制定的规矩,并在过程中被我和孩子妈妈严格的要求执行,至今,这一时间表让然是孩子们的生活指导,甚至慢慢内化到孩子的习惯当中。规矩和爱,从来就不冲突。 在成人的世界,自由和节制并不矛盾,追求自由需要对自身的节制,节制也并不妨碍自由。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在鼓励天性的同时要求自我约束也是可以平衡的。知易行难,很多道理到落实的时候总有诸多困难,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得以全部贯彻
  • 4、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信任与爱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信任与爱 麦子家的白毛牛老了,脾气也变了,这让全家为之痛心。当爸爸在牛嘴里掏出烂烂的钞票时,爸爸内心的痛苦多于慌乱。曾经走过的那段弯路是爸爸永远的悔恨,他多么想再一次得到大伙的信任,而他失去的机会。牛被杀死了,爸爸多希望牛就是自己,他愿意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朴实的乡亲们被金钱和利益蒙住了双眼,信任被金钱所挡,爱被利益所食!麦子的朋友们远离了他,细柳因为自己的美丽得不到实现放弃了友谊,田瓜因为得不到的自行车放弃了友情。这时信任和爱被金钱吞噬了! 读完文章,我满心的无奈:在贫苦的乡下,太多地方需要金钱。信任这种美好的品质,因为钱变得不值一提。邻居之间的猜疑,朋友之间的唾弃,村里人对麦子一家的情谊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为爸爸无奈:人生的污点就像白纸上那点墨迹,即便化成美丽的图画,还是那样显眼;我为麦子无奈:小小的年纪就要感受人世的人情冷暖;我为白牛无奈:为了澄清主人的清白,要用死亡来做辩白。我的无奈就像麦子那凄厉的呼喊,那样久久的震撼人的心田。
  • 5、 《爱是同心圆》读后感

    《爱是同心圆》读后感

    我在假期里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爱是同心圆》,这本书是专门为小学生准备的,里面有好几层目录,目录中的主题有爱是同心圆、生命的价值等。

    在生命的价值里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给予树》。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棵大树,他很爱一个男孩,每天男孩都会爬到那棵树上玩,下来的时候,把树的落叶拾起来做成王。有时,他还爬到树上抓住树枝荡秋千,或者上去摘果子,玩累了,就在大树下面休息一下。

    男孩长大了,不和树玩了,树很孤单!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说:我要钱。树说:我没钱,但你可以摘些果子卖。他摘了果子走了,树又孤独了。

    又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说:给我一间房子!树说:森林就是我家,所以我没有房子,但是我可以给你我的树干。

    过了很久很久,男孩来了,但他变成一位老人。树说:我什么都没有了。老人说:我什么都不要了,我只要安静地在这儿坐一会儿。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小男孩,甚至为了无法给他更多而感到惭愧。而男孩却一直在索取,但他并不把树放在心上。我想起无条件付出、无条件爱我的父母,希望我有一天能回报他们,哪怕是回报他们给我爱的十分之一。

  • 6、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信任与爱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信任与爱

    麦子家的白毛牛老了,脾气也变了,这让全家为之痛心。当爸爸在牛嘴里掏出烂烂的钞票时,爸爸内心的痛苦多于慌乱。曾经走过的那段弯路是爸爸永远的悔恨,他多么想再一次得到大伙的信任,而他失去的机会。牛被杀死了,爸爸多希望牛就是自己,他愿意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朴实的乡亲们被金钱和利益蒙住了双眼,信任被金钱所挡,爱被利益所食!麦子的朋友们远离了他,细柳因为自己的美丽得不到实现放弃了友谊,田瓜因为得不到的自行车放弃了友情。这时信任和爱被金钱吞噬了!

    读完文章,我满心的无奈:在贫苦的乡下,太多地方需要金钱。信任这种美好的品质,因为钱变得不值一提。邻居之间的猜疑,朋友之间的唾弃,村里人对麦子一家的情谊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为爸爸无奈:人生的污点就像白纸上那点墨迹,即便化成美丽的图画,还是那样显眼;我为麦子无奈:小小的年纪就要感受人世的人情冷暖;我为白牛无奈:为了澄清主人的清白,要用死亡来做辩白。我的无奈就像麦子那凄厉的呼喊,那样久久的震撼人的心田。

  • 7、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一爱一】读后感(一)

    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一爱一】这本书真正的一爱一是带有规矩的一爱一,真正的规矩是体现一爱一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一爱一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一爱一的教条。

    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的书,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一爱一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成一人,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一妈一一妈一的脸色行一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我常常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一性一,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一爱一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看到我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要理一性一的来学习和判断,我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一性一面对孩子,那这种本能的一爱一也可以成为溺一爱一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一人生的至要了,都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一爱一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一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有时候以自己的工作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爷爷接送给吃好喝好,但父母的一爱一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不代表

  • 8、 规矩和爱的读后感

    规矩和一爱一的读后感(一)

    身为一名母亲,我也读过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有些是教导方法的,有些是说明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之中,我认识到了当今身为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家长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正确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时不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家庭金字塔顶端的小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这句老古话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一爱一和呵护让原本的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针对如此的教育现状,其实很是值得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家长们触目惊心到想要及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一爱一】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家长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一爱一的规矩。

    全书的开篇单刀直入地提到家长朋友们需要学习做合格的父母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的。书中非常一精一辟而又独到地为众多家长设定了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一爱一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总的说来,四大基本原则的背后则是蕴藏着无穷父母的深一爱一。尽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却是实实在在需要家长朋友们关注和重视的。

    在全书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细节方面的规矩要求。这里的规矩是为孩子设置的规矩;这里的规矩是真正带着一爱一的温情;这里的规矩是目标明确的教育方式;这里的规矩是时刻培养孩子茁一壮成长的衡量准则。为了加深相关的观点,书中还特地罗列了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明确的目标,设置正确的教养理念,让融汇着浓浓一爱一的规矩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

    弗郞西斯培根说过,习惯决定一性一格,一性一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一性一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激发强烈的给家中小均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勿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规矩和一爱一】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让

  • 9、 规矩和爱读后感

    【篇一:规矩和爱读后感】

    接受恩师的邀请,在写下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构架文章能够表达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书籍,回想这两年多走过的路,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压根就不会有框架,有的就是一个心态,具体说来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我的孩子还不到两个月。朋友送来,翻阅过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对其中一句话很有印象。那句话的大概印象就是,要从父辈对我们的教育中进行反思。是的,我的母亲对我属于那种相对高压的教育,学习至上、规矩至上。从上学开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养我独立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应有的快乐。甚至为了我的学习,母亲把家里的电视剧给卖了。那个时候的我,虽然没有太多的抵触,但是那种近似空虚和孤独的感觉,至今让我难忘。

    按照母亲的想法,我如愿进入大学深造。但是,母亲万万没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个省内的学校也没有填,一心想着自己闯荡,全然不顾长辈的心情。时至今日,母亲埋怨我离家太远,而我也开始后悔,亲情的释放被空间的距离生生地拉扯开。尽管安家落户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顾家,但是那种思乡的心情和无法照顾长辈的感觉却时不时让自己心塞。

    说了这些,并不是埋怨母亲,而是因为《规矩和爱》的那句话让我想到这些,时至今日,我甚至对我曾经不顾一切的离家行为有些许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为人父母应该怎么做?是延续母亲的做法?还是实行新时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凡事不可过度和偏激。作为华人家庭,尽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毕竟我们暂时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让孩子进入西方社会,所以一定还是有一些传统的内容渗入家庭教育中。对于传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必须要做的。

    【篇二:规矩和爱读后感】

    在我看了,规矩这个字眼比较刺激,但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将来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么看待规矩很重要,也在于每个家长的理解。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说要给孩子禁锢在一个家长画的圈圈里,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我探索。具体说来,我的孩子现在两岁两个月,他可以掏马桶水,可以拿着扫帚胡乱扫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门在外,动任何东西也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孩子在家瞬间就可以把家弄的乱七八糟,但是我们会在一旁辅助他的安全,告诉他避免发生类似呼叫120的事件。疯狂玩耍之后,家长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东西收拾好。尽管两岁多的孩子还没

  • 10、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 读后感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爱与自由》读后感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息,要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够呛。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会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饱尝了竞争之苦。谁还愿意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

    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19

  • 2023-04-18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24

  • 2019-10-09

  • 2023-03-22

  • 2019-10-23

  • 2019-10-23

  • 2022-02-07

  • 2019-09-20

  • 2022-12-09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
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大全,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2024,更多脑力开发是爱和信任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