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你也许需要"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这样的内容,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

36岁寄居北京的鲁迅。每两个月理一次发,每一个月洗一次脚。隔三差五去琉璃厂买旧书。隔三差五给绍兴老家寄钱,而且很有可能在兴业银行有个户头。朋友来访多是在晚上,不是带着书,就是带着火腿,偶尔会带着鱼和肉。那个时候兄弟关系大概还很好,二弟悄没声儿地从绍兴跑到帝都,当哥的那是上顿馆子、下顿馆子的招待,待没两天病了,还不厌其烦地,跑前跑后地给找医生。最常去的两家小餐馆,一家叫广和居,一家叫青云阁。最常去的两家书店,一家叫丸善书店,一家叫东京堂。最爱买的零食是观音寺街的饼干和王府井街的饼饵。社会上有什么灾患,都很主动地捐钱,捐了一次又一次,最少的一次2块,最多的一次11块,而那个时候红白包的市场价是2块,拔一颗龋齿3块,买一套秋衣秋裤5块。绍兴家里也会寄来东西,多数时候是茶叶,少数时候是笋干、蜜枣和芥末。哦对了,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应蔡元培之邀,设计完成了阳文美术体的北大校徽。

37岁寄居北京的鲁迅。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寄钱、存钱的业务都换到了中国银行。绍兴家里还是会寄来好吃的,无外乎糟鸡和霉干菜,当然还有茶叶。螃蟹上市的时候,想起来就吃,不分下午和晚上。但常吃饭的地方,换到了西单绒线胡同一家叫做和记的牛肉铺,据说兼卖面条。或许是生活的压力太大,人到中年开始频频失眠生病,今天头疼,明天胃痛,还好有池田医院,只是大部分工资要拿去买药了。没事的时候喜欢逛小市和厂甸,多数时候还是和朋友一起,但有时候自己一个人也很嗨。

38岁寄居北京的鲁迅。花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一处可心的房子。房屋总价3100,中介费175,税费180,水电木工等装修花了480。月薪300的他,没有按揭,只是找朋友借了500,后来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还清了。并且在这一年年底,趁热打铁,取道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把绍兴老家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都迁居到了北京,临走还不忘给祖父、祖母、父亲、四弟和小妹扫个墓、挪个坟。作为一个公务员,公益心还是爆棚:湖北水灾要捐钱,孔德学校要捐钱,孤儿院也要捐钱。最可爱的是,有一个叫张协和的朋友,去年送礼送板鸭,今年送礼还送板鸭,是有多爱吃板鸭。

39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常去的地方是历史博物馆。自己身上的老毛病是背痛以及腹泻。或许是从南至北水土不服,侄儿沛和母亲瑞也是折腾个没完,这个病了那个病,作为伯父和孝子的他,两只脚就没有离开过医院,严重的时候甚至夜以继日熬更守候。不仅身体消耗巨大,本来经济上尚能自给自足的他,也开始向朋友们借钱,最少一次借5块,最多一次借200,全年累计借了883,虽然最后都用工资和稿费还清了。所以纵观这一年的日记,常常是一天只有四个字,要么是“甚疲,请假”,要么是“小疾,休息”,要么是“疲劳,休息”,看来教育部的考勤还是抓得不太紧。

40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开始到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上课。不知道为啥掉了一颗门牙,那后来的牙难道是烤瓷的?二弟、母亲和侄儿仍旧轮番生病,医院住了不算,还要去香山租房养病。由此可见,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一成不变的工资收入,和日益增长的钞票需求之间的矛盾,找朋友借钱已经不是万全之策,义兴局和大同号也不知道是不是地下钱庄,反正全年负债高达1090。也正是在这一年,那个过去常常请他到家里吃饭,又常常送他鱼和肉的铭伯先生走了。以后又去哪里蹭饭好呢,这是个问题。

42岁寄居北京的鲁迅。流年不利,光牙齿就摔掉了两颗,拔了五颗,还不说痔疮。兄弟失和,恢复独食的同时,老母亲的忐忑和牵挂,从她每天打卡般的探视和时不时送一包花生的动作中可见一斑。这一年,除夕失眠,盛夏不寐,借酒却不能消愁,西牌楼的冷咖啡更是无济于事。但生活仍旧要继续,就像世界语学校的课还是要上,只是“往图书阅览室查书,无所得,买馒头二十枚而归,晚风定”。

43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因为母亲大人也想搬出首套房,所以又花了800买了二套房,但是装修改建就去了1207,税费、手续费加起来也将近100。没了家庭内部大食堂好吃了,就开始自己一趟趟买茶叶,买糖,买包子。糖包子一买就是14个,火腿包子一买就是30个,读书笔记像我这么爱吃包子的人都惆怅:他一次买这么多要放哪里?还是说都是喉口包子?单身汉的日子过得渐渐有些不着四六,也许上午还在喝茶、吃馒头,下午就在喝威士忌、吃葡萄干。会为断炊而懊恼,也会花一张竹床的价钱去买彩票。或许正因为北京的生活太枯燥乏味,这一年他和朋友去了西安旅行,参观了华清池、大慈恩寺,还有碑林博物馆,然后花1块钱买了10斤酱莴苣当做此行的收获。

44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喜欢上了和三五好友一起去中天电影院看个电影。喜欢上了和谈得来的伙计们去滨来香或者随便什么路边小店,一起喝杯牛奶聊聊天。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年轻化,送上门的礼物变成了瓯柑、黄香果、汤圆、干果还有鲫鱼和罐头。送薄荷酒的那个人大概不知道,鲁迅其实喜欢喝汾酒。为了生活,在黎明中学、大中公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打了好几份工。也正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和许小姐频繁通信,有时候当晚接信、当晚复信,革命友谊呈迅速升温之势。

45岁从北京到厦门的鲁迅。参与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讨薪会、中国大学浙江同乡会以及刘和珍杨德群追悼会。参观了林风眠、司徒乔个人作品展。受林语堂之邀,前往厦门大学任职。在厦门,发现了一家福州小饭店做的东西甚是好吃。大概命里有此桃花劫,那个时而叫广平、时而叫景宋、时而叫女士、时而叫小姐的女人,鸿雁传书,封封催命,毛线背心,丝丝缠情。

46岁游走在厦门、广州、上海的鲁迅。离开厦门的时候,散伙饭吃了一顿又一顿,说明朋友还是很多的。在广州的8个月,吃过的餐馆有14家,其中去的最多的是国民餐店和福来居,吃过的茶室和冰店有8家,其中去的最多的是陆园和美利权。同理,在上海,3个月下来,吃过的餐馆有10家,重复率不分伯仲,大概都很好吃。就是本人酒量可能不大好,与朋友在一起喝醉了没什么,自己一个人宵夜吃螃蟹还能喝醉就不应该了。广雅书局和内山书店是这一年的精神支撑,毕竟文化人。爱情的小船开的稳稳当当,看电影,吃大餐,逛沙面,买土鲮鱼,时间有的是,恩爱秀不停。只是我有些好奇,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从旁提醒,这欢欢喜喜的背后,还有一双落寞怨念的眼睛。

47岁寄居上海的鲁迅。看起来许小姐也不是什么贤妻,两口子差不多顿顿在外面吃,不是他们请人家,就是人家请他们,吃完了还去看电影,日子真是过得浪里个浪。夏天的时候两个人还和朋友一起去了一趟杭州度假,吃的是楼外楼和功德林,玩的是西泠印社和虎跑。作为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学习仍旧是生活的主题,这一时期的他比较关心美术史和民间文学,相关书籍收集了不少,有的是买的,有的是朋友送的。

48岁寄居上海的鲁迅。收入来源包括版税、稿费和编译费,一年下来能有13833,数字相当惊人。9月27日,海婴出生,而在此之前的6月8日,两口子和一众朋友还在看夜场电影,散场时“呼摩托车回”,拽得屁股流油。老年得子的大先生,心情甚是愉悦,逢亲友来贺,该喝酒喝酒,该吃螃蟹吃螃蟹,一点都不含糊。

49岁寄居上海的鲁迅。爱吃刨冰、啤酒、咖啡、冰淇淋的老头儿是不是会童心未泯?自打有了孩子,便不可能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了,你得买米、买煤、买药、买杀虫剂,还有陪孩子打疫苗,给他过百天和周岁。远在北京的母亲也因此来信渐频,果脯、小米、斑豆啥的,也想着寄过来。阴历八月初三,大先生虚岁五十大寿,许小姐亲手做了一碗寿面,第二天一家三口去阳春堂拍了全家福,那是一张传之后世的全家福。

55岁寿终的鲁迅。日子还是和平常一样,看不出一丝将死的痕迹,除了长时间的反复的发烧。6月份的时候日记中断了很久,但后来又奇迹般地续上了。10月初的体重不到80斤,但精神好的时候,还是会去看电影。他没有准备去死,也没有想过就这样会死。10月11日他还在到处看房子,打算搬家,然而。日记永久停留在了1936年10月18日,他甚至来不及写这一天是晴是雨。1936年10月19日,灯已熄,火已灭,人间再无周树人。作者:由妈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鲁迅传》读书笔记


最近看完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传》,作者是刘再复。开学后学业繁忙,此书辗转看了大半月才看完。记得上学期看过的《呐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想看看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动机。

第一章:家道中衰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祖父周福清京城为官,为人倔强,在家暴烈专制。父亲周伯宜,虽爱发少爷脾气,却为人正直。童年的鲁迅性格活泼倔强,父亲教诲严格,少年鲁迅便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十二岁的时候入读绍兴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

无奈好景不长。1893年,周福清因贿赂考官被定为监斩候(即随时可能被杀头之意),在杭州府的监狱内被关押长达八年之久。周家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去通融,以保周福清不死。自此以后,周家丧尽元气,一蹶不振。年少的鲁迅和弟弟随同母亲离开县城,到外婆家去避难。周福清的入狱压垮了周伯宜的身心,周伯宜一病不起,少年鲁迅过早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直至鲁迅十六岁时,周伯宜去世,家乡世态炎凉的景象让鲁迅感到厌恶,鲁迅决定离开家乡,时年十八岁。

(注:鲁迅笔名的由来:①母亲姓鲁;②古代中国周鲁原是一家;③暗含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警醒。)

第二章:异地的追寻

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来到南京,寄住在叔祖椒生家,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注:犹记得以前教科书上说鲁迅跑去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是出于救国之心,然而此书却指出此举完全是迫于生计,在当时的观念看来,读书人跑去当兵,那是极之无奈之举。前后一对比,觉得后者更为可信)椒生是个传统的人,极为蔑视洋务运动,他觉得鲁迅穷酸破烂到这种地步,不宜再使用家谱中的名字,故改名周树人。鲁迅被编入到水师学堂的最末一级的三班,处处受人歧视和排挤,所学内容也极为无聊,水师学堂徒有虚名。由于无法忍受水师学堂的生活,鲁迅转学到了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其时戊戌变法新败,年轻的鲁迅开始大量地接触新思想。1902年,满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海外留学,鲁迅趁此机会,东渡日本,开始了青年时代的第二次追求。

第三章:在大海彼岸

到了日本之后,鲁迅就读于弘文学院,继续接受革命派的新思想,毅然决然地剪掉辫子,写下明志之诗《自提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同时以满腔的热情翻译了雨果的《随见录》和《斯巴达之魂》,撰写自然科学文章,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第四章:痛苦的转折

1904年4月,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报考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认识了善良友好的藤野先生,希望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改革的杠杆。然而后来鲁迅意识到医学并不能救国,认为唯有文学艺术才是医治国人灵魂的最好药方。于是,鲁迅舍医从文,离开了仙台,到达东京,时年25岁。

第五章:初婚

刚到东京的鲁迅就接到了母亲接二连三的催婚信。出于对母亲的顺从,鲁迅回国与朱安结婚,无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婚后没几天,鲁迅便匆匆返回东京了。在往后数十年的岁月中,他和朱安只是形式上的夫妻,没有爱恨,也没有欢乐争吵。

第六章:为了祖国的新生

鲁迅东渡日本之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大步向前的时候,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过程中,鲁迅的立场逐渐从改良派转向革命派。他同几个同道中人合作创办刊物《新生》,遭到失败后又不屈不挠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寄稿子。年轻的鲁迅积极介绍国外的文学作品,幼稚的认为大力提倡文学才是救国的第一要义。

第七章:辛亥前后

1909年6月,因为二弟结婚,家用开支太大,鲁迅不得不回国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担任绍兴府学堂的学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也很快被光复了。然而,革命派内部矛盾重重,逐渐被旧势力蚕食。1912年,鲁迅再度来到阔别十年的南京。

第八章:爱情

1926年,鲁迅与许广平离开广州,辗转到达上海,二人相互深爱。许广平敬仰体贴鲁迅,衷心热爱他,并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才学来帮助他,是鲁迅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坚贞的战友。鲁迅感激她真挚的支持,像师长一样关怀她。后来1929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取名海婴,鲁迅非常喜欢他。

第九章:窃火者

鲁迅到达上海之时,正是国内阶级关系与阶级力量重新组合与激烈争斗的动荡年代。他在上海的十年,用笔作武器,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也是他发挥最大影响力的十年。

第十章:点点滴滴

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笔耕不辍,把生命消磨在点点滴滴的扶持青年的事业上,使自己少写了不少文字。然而他并不后悔,相反,他感到非常充实,扪心无愧,他为自己能作为青年们前进的阶梯而感到那些逝去的年华是值得缅怀的。正是通过鲁迅,许多蹒跚学步的青年才能攀登到白云深处,采摘文学艺术的灿烂之星。

第十一章:在火焰般的旗帜下

1930年,鲁迅参与创建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旗帜鲜明的在国共之争中站到了共产党一方。同盟刚建立,旋即遭到国民党的镇压,鲁迅也被下令通缉。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同年2月,又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创建,与梁实秋等资产阶级文学家展开论战。

第十二章:刀丛里的抗议

国民党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感到仇恨与恐惧,一方面派出走狗在文坛上奔窜,对革命文学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又派出特务逮捕杀戮左翼作家。鲁迅一家被迫迁家避难,当得知战友牺牲的消息,鲁迅悲痛不已,冒着生命危险与反动文学抗争到底。

第十三章:愤怒与向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鲁迅对毫无抵抗之心的南京政府厌恶之极。义愤填膺的鲁迅密切关注眼前发生的一切,抨击屈辱与投降,讴歌抗争与前驱,他从顽强不屈的中华儿女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1936年10月,鲁迅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享年五十五岁,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送葬。他的灵柩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字。

历史总是这样曲曲折折地前进。因此懂得历史的人就往往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沉溺于过度的叹息和悲痛之中,而是永远从这里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永远向着更为光明和美好的未来跋涉。历史是会使懂得它的人们异常欢乐和开朗的。刘再复

鲁迅《奔月》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嫦娥与后羿的描写:“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无论是文言的《淮南子》还是白话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趣味性都不如鲁迅的《奔月》。干巴巴的神话传说在鲁迅笔下生发出无限的趣味。“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天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脍炙人口的鲁迅食谱,展示了嫦娥的小资情调以及后羿的酸楚无奈。

《奔月》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以《补天》和《奔月》两篇开始,这两篇小说的互相补充,犹如《呐喊》、《彷徨》的互相补充,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两篇小说中,《奔月》的心境比较悲凉,技法也较为成熟。小说取材于上古神话,但现实背景却是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气氛。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阅读《故事新编》时,我总是被书中的浪漫气息所深深吸引。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史实,在鲁迅的笔下却具有了独特的面貌,这是由于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故事新编》是作家对“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再创造的结果。作家笔下的神人、英雄、先贤、哲人都呈现出与历史文本不同的面目,这使得作品风格迥异于《呐喊》与《彷徨》,呈现出特有的“油滑”风貌。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是荒诞、奇异色彩。而这种荒诞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间结构的古今杂糅。比如在《奔月》中,本来处在遥远的洪荒时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后羿及嫦娥,却被置于了充满现代气息的世俗世界里:住的是奴仆成群的大宅院,吃的是拌肉的炸酱面,闲暇之余还会下馆子、打麻将。小说的时间错综交融,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

另外,《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是戏谑的、滑稽的。这种戏谑源自对象的错位。

《奔月》的主人公后羿,无疑正是这种分裂的角色。在中国的神话中,羿是射日的英雄,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终日打猎却一无所获,因而在老婆面前是无用的丈夫的形象。这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且,在小说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滑稽。读书笔记同样,嫦娥,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被丑化成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爱慕虚荣,爱打麻将,因为食物单调而无法忍受,多少有些歇斯底里,不讲情理的世俗女子。琐碎的男子、势利的女子,这对“神仙伴侣”组成的家庭,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嫦娥对婚姻的不满,在小说中可以归结为“吃”—食欲的不满足。羿家的晚餐,总是“乌鸦炸酱面”。在传统文化的意义系统中,乌鸦是不详之鸟,而炸酱面则是中国北方通常的食物。“乌鸦炸酱面”既是他的家庭危机的信息符号,同时又是他们所处的世界匾乏、平庸性质的基本象征,对此,昔日的英雄丝毫无能为力。尽管羿很爱妻子,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去寻觅野味,但每次来到一块新地方,以为“至少有一两匹狐狸兔子”,却总是失望。好不容易射到了一只麻雀向嫦娥讨好,却被嗤之以鼻:“一团糟,不是全都碎了么?肉在哪里?”

《奔月》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对生活、生命的感受方式,是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而从这里我们得到的是作家对于历史经验的悲剧性的重复感与循环感。鲁迅这种深刻的意识表现在《故事新编》中,就是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痛苦思考,那种先觉者从黑暗中挣脱出来又掉进新的虚空之中的绝望之情。

可以说,整部《故事新编》就是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与反思。鲁迅在小说中采用解构历史的方法,将这些抽象化和符号化了的英雄、圣贤化解为一个个平凡之人,成为滑稽、荒诞的对象,从而呈现出鲁迅荒诞和虚无的心态——一种“独战的悲哀”的悲凉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叹。这就是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关于人生、历史的内心体验和中心感受。作者:水湄之西

拜读《鲁迅杂文集》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近日来,寻得些闲暇时间,便找来这本《鲁迅杂文集》拜读。鲁迅先生的文字,倘若不是净选些到课本上,费心删去了若干“过于直白”的章节,要段拆成了句,句拆成了词,词又拆成了字,再来一一抠字眼的,硬做些应试的理解出来,倒也确实有趣的很。

要说先生的言语有些偏激,先前读惯了课本上被“净化”后的文字,再来看这一本如实整合的杂文集,倒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若要放到他作下这许多文章的年代,似乎也是不为过了。

不过,对着眼前这本杂文集,我却实是不愿以太沉重的心情去读的。鲁迅先生说过,若是“养病”,不如看点不劳精神的书,不然也不成其“养病”之意了。这点我是极赞成的。杂文集,便要有着看杂文的心态。领略作者字里行间的幽默,与这平日里许许多多的感悟,也算是尽了阅读该书的本意了。

几天下来,书也算是读了个大概。内容多为千字左右的小短文,精炼而不失趣味,不着急着要一鼓作气读完,也舍不得哪日中途放下,所以出行时是一直放在包里的,有些空闲便拿出来读一读。还勾画下了若干段落章节,因这确实是说得妙极,于我这位21世纪不怎么上进的新青年来说,竟还找的出许多共鸣。读时会心一笑,几日后脑海里还印象深刻。

也不知先生若在世,会不会介意我将这原属于他的文字搬到自己的刊文上,只为多几个读者和点赞。不过,我也确实是喜爱这些语句,所以还是摘录一些于此,与诸位分享。

....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循着这教训,那便是永远不敢分裂繁殖,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

....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应具备一种能力。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着过去的色彩,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

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所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但特别未必定是好,何以应该保存?

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

“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

然而不以酒饭为重的老实人,却是的确也有的,要不然,中国自然还要坏。有些会议,从午后二时起,讨论问题,研究章程,此问彼难,风起云涌,一直到七八点,大家就无端觉得有些焦躁不安,脾气愈大了,议论愈纠纷了,章程愈渺茫了,虽说我们到讨论完毕后才散罢,但终于一轰而散,无结果。这就是轻视了吃饭的报应,六七点钟时分的焦躁不安,就是肚子对于本身和别人的警告,而大家误信了吃饭与讲公理无关的妖言,毫不瞅睬,所以肚子就使你演说也没精采,宣言也—草稿都没有。

有人说我是“放冷箭者”。

我对于“放冷箭”的解释,颇有些和他们一流不同,是说有人受伤,而不知这箭从什么地方射出。所谓“流言”者,庶几近之。但是我,却明明站在这里。

只是我,有时虽射而不说明靶子是谁,这是因为初无“与众共弃”之心,只要该靶子独自知道,知道有了洞,再不要面皮鼓得急绷绷,我的事就完了。

....大人物也时常这样。他要得人们的恭维赞叹时,必须死掉,活着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总而言之,第一要难于质证。

......

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但此后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适,就是每当他们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额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太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据研究人体的学者们说,一头附着在上颚骨上,那一头附着在下颚骨上的“咬筋”,力量是非常之大的。我们幼小时候想吃核桃,必须放在门缝里将它的壳夹碎。但在成人,只要牙齿好,那咬筋一收缩,便能咬碎一个核桃。有着这么大的力量的筋,有时竟不能收住一个并不沉重的自己的下巴,虽然正在看的出神的时候,倒也情有可原,但我总以为究竟不是十分体面的事。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如果雄狗对雌狗用起这样巧妙而严厉的手段来,雌的一定要急得“跳墙”。然而人只会跳井,当节妇,贞女,烈女去。

....这真无异于“吐半口血”,大可享生病之福了。因为既不必写遗嘱,又没有大痛苦,然而可以不看正经书,不管柴米帐,玩他几天,名称又好听,叫作“养病”。

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自然,他并不办期刊,也赶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伺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

创作总根于爱。

杨朱无书。

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

创作是有社会性的。

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

作者:蕴竹

鲁迅全集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集锦4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在读鲁迅写的阿Q正传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从阿Q正传中有哪些领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鲁迅全集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鲁迅全集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篇一)

再次读它,好象已不会佩服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他是矛盾的,虽然他游手好闲,但他始终是农民,他骨子里是质朴的,不过他有点愚蠢罢了,还有点胆却,他不敢面对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就说服自己,在幻想中满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鲁迅全集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篇二)

我要看《阿Q正传》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寒假里趁着为数不多的日子细细的读完了《阿Q正传》。总觉得,我与阿Q曾经有过在一起生活的时光,而不是那么的生疏,躺在床上左思又想,我到底在什么时候与阿Q在一起过呢?最后我终于没有想出来,可是我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发现鲁迅先生所再现的是当时中国人堕落的典型,更是现在的中国人的典型,难怪我是觉得怎么如此熟悉啊!

阿Q无名、无姓、无籍贯,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也是当时社会中被压迫、被剥削的'最最底层的人。

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失败,却未能激发阿Q的斗志,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心理平衡。

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视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就讥笑未庄人的“未见过世面”。

鲁迅全集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篇三)

阿Q虽说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农民一样,不能脱俗,喜欢欺侮妇女,认为“女人是祸水”,尽管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传宗接代。因为调戏赵家的吴妈而找不到工作,饿得他除了裤子都卖了,被迫去了城里。

阿Q经常被人欺负。有一回,他被别人欺负了,看见一个小尼姑,就拿她来出气,说了一些很粗鲁的话,别人都鼓掌。他以为是别人为他喝彩,实际上是别人在讥笑他的无知与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是借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反映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和对旧社会的批判。像阿Q这样的人物现在还有,也许你就是。2008年奥运会马上开幕了,我们应该三省吾身,杜绝阿Q现象,为奥运,为中国树立新风!

鲁迅全集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篇四)

如今,细细解读《阿Q正传》又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过的地方。阿Q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在别人瞧不起他的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这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本事,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残酷的说明了这一切。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正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社会淘汰了他们。我们应该学会阿Q的那种精神,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