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李鸿章观后感 > 地图 > 李鸿章观后感,2024李鸿章观后感
李鸿章观后感

(共 2113 篇)

  • 1、 [收藏]李鸿章观后感模板9篇

    看电影成了现代青年最热爱的社交方式之一,在被剧情折服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少人都喜欢在观影后写下自己的具体感受和想法。写篇观后感就能够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您对撰写作品的观后感有什么好的想法吗?下面由我们帮大家编辑的《李鸿章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李鸿章观后感 篇1

    李鸿章发迹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动乱。清政府自康乾盛世之后,由盛转衰,官逼民反。1851年,一个普通村民洪秀全在广西揭竿起义,两年多时间,占领了半个中国,1853年,安徽山东一带出现了捻军作乱,清朝开始呈现土崩瓦解的势头。清政府镇压了10年没有成功,最后重用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李鸿章称此机会组建了淮军,最后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及1865年结束了捻军动乱。

    李鸿章为人称道是结束了国内军事作乱,使得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苟延残喘,为人诟病的却是能平定内战而无法战胜他国。如果李鸿章与国外同时期军事家相比,英法都在全世界扩张,而李不能抵御国外侵略只能镇压国人。之前镇压国内动乱的声望在甲午战争中被米虫之国日本打败后,就荡然无存了。甲午战争中,被动等待日军进入朝鲜后步步受牵制,北洋水师功亏一篑,作者细数了李鸿章十二条过失,从外交、军事战略重大失误、武器装备因贪污导致质量低下、将领职位任人唯亲等总结了李鸿章的过错。军事声誉一蹶不振后,后面的困难接踵而来。

    李鸿章观后感 篇2

    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濮兰德,一个外国人写的李鸿章,一部分是梁启超写的李鸿章,对比来看,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的。

    濮兰德写的李鸿章,写作的风格有点不太一样,一边叙事,一边评论。缩写的事,大多数都是为了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总体来说对李的外交生涯评价还是很高的,不过对他的军事贡献则评价较低。两者多少都有点成王败寇的感觉吧。其实我以为李的军事能力还是不错的,这从他前期镇压太平军的成就就能看出来。不过一个甲午战争就让他几乎所有的努力全部报销。从结果来看,几乎可以否定他所有的努力。里面的有个评价还是有点道理的,一个人能力再强,精力总是有限,李不可能面面俱到,又管外交,又管地方政务,还要管海军,还有陆军的建设。而他手下并没用更多可用的人才,还有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人无完人,不可能那么多苛求。

    不过另一方面,外交虽然濮兰德的评价挺高,但是从结果来看,各种赔款,各种割地,其实也不见得就有很大的胜利。当然,外交不过是政治,

  • 2、 李鸿章观后感(通用9篇)

    好的影视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更可以提升我们,观看一部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而观后感则是记录心中独特的见解和观看时的感动。写观后感时,应该将“感”与“观”的内在联系紧密结合。怎样切合实际的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李鸿章观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李鸿章观后感 篇1

    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濮兰德,一个外国人写的李鸿章,一部分是梁启超写的李鸿章,对比来看,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的。

    濮兰德写的李鸿章,写作的风格有点不太一样,一边叙事,一边评论。缩写的事,大多数都是为了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总体来说对李的外交生涯评价还是很高的,不过对他的军事贡献则评价较低。两者多少都有点成王败寇的感觉吧。其实我以为李的军事能力还是不错的,这从他前期镇压太平军的成就就能看出来。不过一个甲午战争就让他几乎所有的努力全部报销。从结果来看,几乎可以否定他所有的努力。里面的有个评价还是有点道理的,一个人能力再强,精力总是有限,李不可能面面俱到,又管外交,又管地方政务,还要管海军,还有陆军的建设。而他手下并没用更多可用的人才,还有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人无完人,不可能那么多苛求。

    不过另一方面,外交虽然濮兰德的评价挺高,但是从结果来看,各种赔款,各种割地,其实也不见得就有很大的胜利。当然,外交不过是政治,军事的一个提现,所以也不能太苛求。但怎么说呢,一个外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不一定就很客观和公正。

    相比之下,梁启超写的部分,文字写的不错,虽然我一直以为梁启超应该更多的是写假大空的新闻类文章的人,偏见偏见,不过梁启超写的也未免有点观点尊逝者讳,很多写的也不一定客观吧。

    怎么说呢,对李,我的感觉是,前期能力很强,对于镇压太平军的战争来说,贡献很大,协调了常胜军,也很有效的达到了战争的目标,还协调了跟曾国藩的关系。而且看李的手下,也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战将,各方面都很不错的。不过之后宰相天下之后,虽然也做了不少努力,包括洋务,草创新军等,也不能一竿子全部打死吧,但最终结果并不好。我想这里面,有现实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有李的一些能力限制在里面吧,比如说,李并没用强有力的手段进行强力措施解决关键矛盾问题,更多的还是在慢慢改良当下的问题,如果时间够长,外部没有那么多的事,结果可能会不错吧。

    毕竟历史不能再来重演,李也算一带伟人,但既然他在那个位子上,就是要对他进行苛求

  • 3、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

  • 4、 读《李鸿章传》有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

  • 5、 李鸿章传读后感

    【篇一:李鸿章传读后感】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

  • 6、 读《李鸿章》有感1000字

    读《李鸿章》有感1000字

    李鸿章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

    个人介绍: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李星星

    "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读完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当年完成的著作,让我对这位享有赞誉也满带骂名的大清重臣有了一番人世。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的确称得上中国近40年来最重要的人物,以至于这本传记可以当做《同光以来大事记》。

    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政见不合,但是他认为李鸿章算的上一位英雄,不过只是时势造英雄,远没有到达英雄造时势。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书中分为两个板块:他的崛起,他的没落。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25岁中进士,起初他政治生涯满是失意,后来太平天国运动下,他当上了曾国藩先生的幕僚,在恩师的推荐下他组建淮军,与曾国藩一起剿灭太平天国军队,在苏州经戈登担保,苏州八大将领受降,但李鸿章设下陷阱,埋杀了八大将领与他们的亲兵,背上杀降的骂名。同时也奠定了江南的稳定局势,在后来围攻南京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劳,事后也没有嫉妒推荐他的人,可见其心胸和德行有过人之处。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又被派去剿灭捻军,当时湘军势气低落,于是曾国藩称兵去当了两广总督筹备粮饷,让李鸿章率领淮军平定。李鸿章针对东边的捻军提出让百姓修寨抵抗捻军强盗式的补给,甚至顶住压力放弃山东部分城镇让东捻孤军深入,最后围剿成功,而西捻,他趁着黄河汛期缩小包围圈,成功剿灭。至此为祸一方的捻军被彻底清理干净,而李鸿章进京觐见,登上了新的舞台。

    谈到李鸿章,不得不说他的洋务运动,在梁启超先生的笔下,他是一个只知洋务不知政务的不学无术之人。他有着小聪明,学习西方的一些东西,妄想修修补补,维持大清的破船,但是并没有带来根本的治疗方法。而他的北洋舰队在中日战争上的全军覆没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至此他的辉煌人生开始背负骂名,在梁启超看来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在于李鸿章对于朝鲜问题的失败外交,伴随着朝鲜东学党问题彻底爆发。而他失败的识人能力下,中日战争大败,只能去和解停战,起初日本不同意停战,和谈失败当天李鸿章被日本浪人枪击,重伤,日本同意了停战,提出严苛的条件,迫于压力李鸿章只能答应。后来为了限制日本人,李鸿章决定去讨好俄国来限制日本,被俄国掠夺了大量利益,而英法美以俄国为借口拉

  • 7、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

    2016年12月下旬查询成绩,发现产后考的中精f10居然过了,老公奖励了个kindlep为讳也。一言蔽之,则中日之役,实彼平生之孤注一掷也。而此一掷不中,遂至积年之劳绩声名,扫地几尽。寻常人遇此失意,其不以忧愤死者几希。虽然,彼以七十三岁之高龄,内则受重谴于朝廷,外则任支持于残局,挺出以任议和之事,不幸为凶客所狙,犹能从容,不辱其命,更舆榇赴俄国,贺俄皇加冕,游历欧美,于前事若无一毫介意者,彼之不可及者,在于是。”

    6.李鸿章的外交

    外交生涯应该是李鸿章毁誉参半中“毁”的那部分了。实在是很重要。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始。1870年,天津暴民为反对天主教会在保教国(法国)武力的庇护下肆行宣教,而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谋杀。法国借机要挟,提出赔偿重款,处死天津知府等苛刻条件。曾国藩等不愿开战,采取镇压津民的方式委屈求全,正法八人。举国呼为卖国贼,于是以李鸿章代之。李鸿章到任后,恰逢普法战争开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法国于是接受了处死为首暴民的条件。

    天津教案后,李鸿章较受瞩目的外交事件发生在中法战争中。“乃行伐谋伐交之策,思嗾英德以牵制法人”,派曾纪泽前往英国办理此事,虽未成功,法政府因此有所顾忌,议院否决了向中国增兵筹饷之案,向中国求和。

    此后便是日本入侵朝鲜的战争。李鸿章对日外交的失误上一章已有说明,最终中日战争失败后,代表清政府赴日本签订给他带来滚滚骂名的《马关条约》。这里记录些有趣的小故事:李鸿章面对外国人向来有自大之气,当初伊藤博文来签订《天津条约》时一直态度倨傲;中日战争后,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伊藤曾私语曰前在天津见李中堂之威严,至今思之犹心悸。而李鸿章在日谈判艰难,后来突遇刺客,深受重伤,和谈方才得以有所进展(梁启超谓“口舌所不能争者,借一枪子之伤而得之”)。

    作为外交家,李鸿章的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但是这个手段玩不好,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坐收渔利。《中俄密约》的签订就是如此。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中最初有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这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极为不利。于是,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进行交涉,通过追加中国对日赔款,换取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在交涉中,俄国扮演了一个为中国“打抱不平”的“救星”角色,乃乘机向清政府索取“报酬”。又别有用心的邀请李鸿章赴俄参与沙皇加冕

  • 8、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一)

    高二(4)班 唐柔嘉

    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

    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

    读李鸿章传有感(二)

    是功,是过?

    2016学年高一15班

    执信中学 姜杰

    阅读这本书前,我本人对李鸿章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国人痛斥其为卖国贼。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对李鸿章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明白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浙甫,号少荃,谥号文忠。出生于1823年的他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谓是少怀奇志

  • 9、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

    篇一:《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观后感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最初,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卖国贼”。后来,通过课上学习,发现“卖国贼”这个“头衔”当真是被硬生生的加在李鸿章身上的。此后,我便开始对李鸿章的经历有了兴趣。

    李鸿章有着一腔抱负,他沿着父亲的路,参加科举考中进士。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回安徽组建了淮军。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并用上海富商的“保护费”购买了“洋枪”。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军事力量已完备,但李鸿章却拖延攻打南京的战事,故意将头功让给老师一人。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可见李鸿章不仅具备抱负、军事头脑,更懂得人情世故,这些都为李鸿章的官场得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另一个守则是“狠”。1863年,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用高官厚禄诱降太平守军,却在入城之后血洗苏州城。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朝廷官员对此事议论纷纷。而清政府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在那个山雨一来便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将毕生献给了晚清政府。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政府,终究无力回天。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在见识洋人的先进技术后,他意识到应该吸取西方之所长来强国。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修铁路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看来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李鸿章多次上书不果,最终决定不依赖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修了短短十来里长得铁路。1881年6月9日,这条铁路终于完工了,可事与愿违——流言蜚语不断,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喷出的黑烟伤害庄家。于是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输工具再次被驴代替。可以想见,一大群驴拉着

  • 10、 读《李鸿章全传》有感900字

    从李鸿章几十年的为官经历看来,他竟然几乎没有做成任何事情,一切都因为贪污*而失败。

    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中学习历史侧面了解了一些这位清王朝大权臣的一些事迹。

    而自从看了《回到共和》之后对这位历史人物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李鸿章全传》的书,作者是濮兰德、梁启超。也借作者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这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看了这本书之后深有感触,李鸿章这位在大清朝的覆灭轨道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大人物,他的命运与清王朝几乎融为一体。

    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极度自私的非常善于玩弄权术的贪官。

    他接受了儒家正统教育,并通过科举制考试一举跃过龙门,扬名天下。

    身在官位上,他为清王朝其实做了很多事情。

    在清王朝面对俄日英法等诸位列强地觊觎时,他有着非常清醒地认识,他认为俄国是最值得警惕的邻国,日本则是蛮夷之心不死,而英法德等其他列强则不足为虑。

    为此,他拉俄抵日,在英法德美之间斡旋地游刃有余。可以认为他确实是为了清王朝,但是本质上还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不被掠夺,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不被抢劫,李鸿章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包括创办轮船招商局、造船厂,并创建了他自认为在世界可以排名前几的海军。他做的这一切让他在清王朝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并被授予了三眼花翎。

    只是最终因为日本引起的一场甲午战争,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也戳破了李鸿章在大清王朝这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掩人耳目之事。

    他对于财富极度的贪恋,无论做何事都离不开捞银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李鸿章的整个家族以及下面的官员也是上行下效,导致了整个政府*至极,甚至皇室都已经被他渗透得无以复加了,以大太监李莲英为例,内外勾结,不知道贪污了多少银两。

    他用人不当,他的财务助手盛宣怀以及他的女婿张佩纶虽然都有过人之处,例如盛宣怀经商才能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张佩纶则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只可惜两人都极度*,最终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包括他创办的海军,因为用人不当,导致海军内部也极度贪污,甚至到了无炮可用的地步,以至于甲午战争时,一艘军舰上竟然只有几发炮弹,最终以失败一方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从李鸿章几十年的为官经历看来,他竟然几乎没有做成任何事情,一切都因为贪污*而失败。

    他虽然努力做了很多事,但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他更好的敛财聚富,让他更好的接近权利中央。

    而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也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

  • 2023-06-0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8

  • 2023-03-13

  • 2019-09-23

  • 2019-10-11

  • 2023-04-22

  • 2023-01-14

  • 2019-11-23

  • 2019-09-20

  • 2022-02-18

  • 2022-02-25

  • 2022-03-02

  • 2022-04-16

  • 2022-04-18

  • 2022-04-18

  • 2022-03-14

  • 2022-04-06

  • 2022-04-01

  • 2022-02-25

  • 2022-02-26

  • 2022-03-01

  • 2022-03-03

  • 2022-02-19

  • 2022-07-08

  • 2022-12-03

  • 2022-12-13

  • 2019-11-04

  • 2022-03-01

  • 2022-02-28

  • 2022-08-30

  • 2022-03-22

  • 2022-07-0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7-05

  • 2022-02-14

  • 2022-02-23

  • 2022-02-25

李鸿章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李鸿章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李鸿章观后感、2024李鸿章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