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 > 地图 >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2024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范文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相关栏目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热门栏目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推荐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

(共 2359 篇)

  • 1、 红楼梦第二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二回读后感范文一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有人在官场失意后,愤世嫉俗,而雨村被参后,还力谋盐政林如海的西宾,成了黛玉的老师,仅仅是因为盘费不继吗?他是在制造机会与权贵接近,结交!事实证明,他后来确实是通过林如海重返官场谋得要职。结果是,吃一堑,长一智,做出了过河拆桥之事。

    交代完雨村成为黛玉老师的事情后,书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两句,是黑官的心理浓缩:有利可图,挡不住诱惑,一朝东窗事发,命也不保住了,便想着那怕是回家种田也好啊!这副对联,在冷子兴说荣国府前出现,相当于进入某个城市之前的路碑吧?

    翻过筋斗来的一说,自然而然的想到唐僧的高徒孙悟空。

    荣国府年纪最长,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是史老太君贾母,是不是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偏爱?

    宝玉出生前,兄贾珠就去世了。黛玉既出于嫡妻,又克死亲弟,从而有机会读书识字,宝、黛二人一样命硬,一个克弟,一个克兄!此乃天之作,非人力所能左右。

    《红楼梦》第二回读后感范文二

    《红楼梦》第二回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贾雨村到智通寺的事。那青埂峰下的一僧一道已经分头行动,各自忙着度脱可以度脱的情鬼去了,所以我认为在智通寺煮粥的老僧,便是青埂峰下的那位僧人,是前来度脱贾雨村的。贾雨村在门口看到对联之时,也曾有过疑惑,却终不明白这两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是为点醒他而作。对比着想起第一回甄士隐出家前的那一幕,甄士隐本是有夙慧的,故听到了好了歌及道士的言论,心中早已悟彻。可见能否被度脱,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是否有僧道前来度脱,而是内心是否有夙慧,正所谓佛渡有缘人是也。

    其实贾雨村也非寻常之辈,他能识宝黛二人,

  • 2、 《红楼梦》第二回读后感1000字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

    向来民是怕官的,大概小吏来家里找人,通常都是祸事。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与后面元春加封贤德妃时贾家的情景如出一辙。雨村了明原委后,是真的感伤人事,还是虚情套话,我分不清。第二天就要娶娇杏,就偏向他是虚伪的,之前的话不过敷衍,逢场作戏,眼中还是充斥着自身的利益。转念一想,姑且也可算作情深吧,一见钟情,至今未忘。娇杏算是书中命很好的了,主要在地位提升上。

    雨村自是才华横溢,但是得罪了上司,这次当官失利,暗暗涨了不少见识。当官的没一个是干干净净的,找些把柄很容易,真正错的应当是侍才侮上。他自己倒也看得开,也是城府深,喜怒不形于色。知道现在不好再爬上去,倒不如游玩游玩。

    那个时间很重视儿子,可惜林如海命中无子。初次介绍黛玉,年方五岁。雨村当了她的家教,可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不免心疼啊,也因如此,这份活很轻松。贾敏逝后,哀痛过伤,可怜啊。

    智通寺上的对联,也是雨村以后的写照。谁能真正知足呢,克制不住欲望的流浪。他们朋友可真多,旧友故人。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若使先叙出荣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又一一至朋友、至奴仆,其死板拮据之笔,岂作十二钗人手中之物也?今先写外戚者,正是写荣国一府也。

    冷子兴,我视他为玲珑市井之人。古董商行,和大富大贵人家接触应该也不少,在其间周旋圆滑,奉承得利。况且他岳母是贾府的一个小管事,贾家的底细他也知不少。

    雨村和子兴的叙述中有几个细节,雨村在金陵的石头城见到了宁荣二府;甄贾也是在金陵,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元春和宝玉差一岁,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这些和后文的情节是有冲突的。此外,宝玉抓周令贾政大怒,因此便大不喜悦。

    通灵宝玉于士隐梦中一出,今又于子兴口中一出,阅者已洞然矣。然后于黛玉、宝钗二人目中极精极细一描,则是文章锁合处。盖不肯一笔直下,有若放闸之水、燃信之爆,使其精华一泄而无馀也。

    雨村正邪两气论里最后提到的人物,大都是些不得意而豁达洒脱之人;甄宝玉和贾宝玉在小时候对女儿的看法上是

  • 3、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

    篇一: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对外汉语一班

    马竹青

    010212001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在这一回中是宝钗的第一次正式出场,这几句是关于宝钗的外貌与穿着,通过宝玉的眼睛来观察“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作者首先描写了薛宝钗的美貌和品格:标准的淑女,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之后的“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则概括地写出了她装愚守拙,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这也反映出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

    宝钗要看宝玉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便笑着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宝玉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只见通灵宝玉上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也要过宝钗佩带的金锁来看,发现金锁上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在这一段描写出可以看出宝钗的善于心计,故意要看宝玉的通灵宝玉,其目的应该是想要给宝玉看到金玉良缘的关系。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从字面上看,这是两句好话,但用在“二宝”身上就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将来一个要出家当和尚,一个要守活寡,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仙寿恒昌”,宝玉并没有成佛作主;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其实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两句空话而已。

    黛玉的到来则更加热闹,“我来得不巧了”“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可以看出黛玉的“半含酸”以及小性子、、小心眼、刀子嘴,展现了黛玉的直言直语,正是这样才使得黛玉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血有肉,富有灵气。个人觉得这里是一个伏笔,早知宝钗在你身边,我就不来了,暗示最后黛玉的结局,在书中这样的伏笔有很多。

    接着是宝黛钗第一次大篇幅的谈话并吃酒,而且最后演发了李嬷嬷禁酒、以父恐吓。这其中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冷酒,平时黛玉也叫宝玉别喝冷酒他不听,其实这正是亲疏的区别,因为宝玉“只爱吃冷的”,宝钗是外人,好意劝他,他不好意思不听,而黛玉是自己人,自然可以由着性子来。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大家都劝宝玉别喝酒,黛玉却说“别扫了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你。

  • 4、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红楼梦》是一部极好的名着,下面带来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1】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那天白日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这就是贾宝玉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生后一直挂在脖子上。

    “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

    “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隐去虚构故事、说些“假话”的意思。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竟有闺中女子看上他,赏识他,他非常感动,也动了情心。

    “贾雨村”,是“假语存”的谐音,或“假语村言”、“村中假语”,意指《红楼梦》这部书隐去了真事,故事是虚构的,说的话也是“村中假语”。

    “风尘怀闺秀”,不仅仅是说贾雨村想着娇杏,大约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经爱过自己的闺秀和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人,无以为报,就想用小说为她们作传。

    这里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

    意思大概是说,真正的君子才士,只能隐居起来。

    而能够呼风唤雨的只能是贾雨村这样的“假儒”,这样的贪官污吏。

    这就揭示了那个专制时代的腐朽和黑暗。

    另外,“葫芦庙”名,也非作者顺手取来或真有其庙,作者大约是取了“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意思,用意在于:一是调侃贾雨村——看你“卖出什么药”出来;一是自我调侃——看你这部书“卖的什么药”。

    红楼梦读后感【2】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

  • 5、 红楼梦分回读后感

    红楼梦分回读后感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甄家仆人霍启在看社火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英莲。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家人寄居于如州岳丈封肃家中,颇受冷遇,后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上京赴考,果然高中,官封如州知府,其寻访甄士隐报恩不得,纳娇杏为妾。贾雨村后因恃才侮上被参,惨遭开革。把家小安顿后,贾雨村游历四海,至淮扬病倒,盘缠不继,经朋友推荐,教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年幼独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林黛玉之母贾敏病逝。某日,贾雨村与旧识古董商冷子兴相遇,冷子兴于酒席中向贾雨村讲述了金陵贾府的情况:贾府世袭勋爵,现分两房,长房为宁国府,由贾赦执掌,次房为荣国府,由贾政执掌,贾政之独子贾宝玉衔玉而诞,不喜读书,却爱与女孩玩耍;贾政之母史太君健在,人称贾母(亦贾敏之母)。席后,两人正欲离开,一人从后追来并向贾雨村报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报喜之人是贾雨村昔日同僚,告知起复旧员之信。贾雨村遂请林如海转托其妻兄贾政推荐自己复职。林如海为贾雨村写荐信以报教女之因,并托贾雨村护送其女林黛玉远赴金陵。林黛玉听从外袓贾母的安排,投居于荣国府。初入荣府,林黛玉相继与贾母、贾政正室王夫人、贾赦庶女迎春、贾政庶女探春、贾赦之幼妹惜春、贾赦之儿媳妇王熙凤、贾政独子贾宝玉等见面,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宝玉赠黛玉一字2020颦颦。第二天,林黛玉早起请长辈安时,见王夫人正查看其兄王子腾的来信,信中转告王夫人之妹薛夫人之子薛蟠倚财仗势杀人一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遭薛蟠杀害之人名叫冯渊。冯渊年十九,本好男风,遇被拐后长大之英莲,愿结良缘,遂于拐贩处把英莲买下,拐贩却又重卖于薛蟠。冯渊与薛蟠相夺英莲,豪强者胜,冯渊遇害。由贾政举荐,时任应天府尹的贾雨村恰巧受理此案,最初贾雨村本想明断,却被府中门子(昔日葫芦寺沙弥)劝

  • 6、 红楼梦第十二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十二回读后感(一)

    当贾瑞在凤姐得闲时来相探望,以慰淫心。在其与凤姐的几句话中,颇值得回味。

    只因素日闻得人说,嫂子是个利害人,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得,所以唬住了我,如今见嫂子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我怎么不来,死了也愿意!

    这是贾瑞的话,从侧面体现了凤姐平时的毒辣程度,这也正是凤姐在丫头下人眼中的印象,从贾瑞的嘴中说出,也体现了丫头下人对凤姐的畏惧和憎恶,不然她们不会到处诉说主子的不好处。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伏下后来凤姐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在封建社会,贾瑞竟能说出死了也愿意,其淫意不言而喻。这样越轨的行为是大错特错的(此仅限当时,今日则成为男人的口头语了)。而贾瑞说出的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得则暗示自己的悲惨结局。

    后面凤姐笑道: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我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胡涂虫,一点不知人心。这样的话与第六回贾蓉来借炕屏时凤姐的暧昧表情相比,可略窥其与贾蓉有染,是否是焦大称的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也未可知!

    这回写的是王熙凤之歹毒。她手段真是叫人胆战心惊。贾瑞求爱于她,固然是错。你不答应或训斥他都可,为甚要用此毒计杀死他呢?贾瑞之死,这事很有普遍性。人的弱点之一,是难以抗拒眼前欲望的诱-惑,尤其是这种诱-惑是你所渴求的。

    有道人送他一面风月宝镜,叫他只照反面,病就可好;若照正面,即死。这是寓言式地告诉贾瑞:凤姐是一个魔鬼,她要用假的爱情欺骗你,致你于死;她说爱你是她的假像。你不要被她的假像所蒙蔽,断了她,病即好。这是就书中的情节而言的。

    只因素日闻得人说,嫂子是个利害人,在ni跟前一点也错不得,所以唬住了wo,如今见嫂子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wo怎么不来,死了也愿意!

    这是贾瑞的话,从侧面体现了凤姐平时的毒辣程度,这也正是凤姐在丫头下人眼中的印象,从贾瑞的嘴中说出,也体现了丫头下人对凤姐的畏惧和憎恶,不然她们不会到处诉说主子的不好处。可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伏下后来凤姐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而贾瑞说出的在ni跟前一点也错不得则暗示自己的悲惨结局。

  • 7、 红楼梦15回读后感

    红楼梦15回读后感(一)

    这个片段刻画了王熙凤狡猾奸诈、玩弄权术、嗜财如命的性格特点。王熙凤听了原委后,觉得有利可图,心里痒痒的,但外表却装作心不在焉: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可老尼失望后的一叹一语,激起了王熙凤的兴头。她立即撕下伪装,一口应承,公然索贿三千两银子。当老尼喜出望外时,王熙凤顿感过于露骨,又马上掩饰。可见她的狡猾奸诈和权术机变。为了一饱私欲,她勾结官府,倚仗权势,一纸书信送到长安府衙,要替张财主出气。结果,事没办成,反逼得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王熙凤白白得了三千两银子。

    按照贾族旧规,可卿的灵柩需要送至城外宁、荣二公修造的铁槛寺中。因此,这一路浩浩荡荡热闹非常。宝玉不仅随着父兄谒见了仰慕已久的北静王,而且趁着这难得的出城之机领略了许多村野风光。在乡村见到农具、纺车以及村姑二丫头,宝玉感到新鲜有趣。停灵在铁槛寺后,风姐、宝玉及秦钟并未立即回城,而是住在不远处的馒头庵中。庵中老尼告诉凤姐: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另一家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这种事对风姐来说易如反掌,但她仍索要酬银三干两。王熙风派人去打通长安节度使的关节,竟活活拆散了一对美满姻缘,断送了两条人命。

    宝玉与水静王相见甚欢,水静王将皇上所赐念珠一串赠予宝玉,并劝贾政不可溺爱宝玉,以免荒废学业。出殡队伍经过农庄休整,宝玉、秦钟遇见村姑二丫头,率性可爱。后众人到了铁槛寺做法事,下榻歇息。凤姐带着宝玉、秦钟到馒头庵(水月庵)歇息。庵内老尼将张财主先把女儿许配守备之子,后又贪财再度许配给李家之事告诉凤姐,凤姐开价三千两,答应出面助张家摆平此事。秦钟与小尼姑智能偷情,被宝玉撞破,成二人笑谈。又逗留了一日,众人方辞水月庵,秦钟与智能难舍难离。

    我本人非常喜欢凤姐这个人物,不过关于她的读后感已经是写过好几次,这次也就轻描淡写一下带过。

    这几回看点当然不只有凤姐,其中贾珍的表现值得一说。

    首先要说说他对秦可卿的死的反应,一是,悲痛到哭得泪人一般,甚至伤心到得了病,而且还病得不轻。第二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大办丧事丧事办了49天,闹得宁国府街上,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来官去,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刚开始读的时候,还以为贾珍是因为媳妇的逝世而痛心,但越认真地看,就越觉得他的这些表现,分明就是诉说着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么暧昧。

    说回秦可卿的丧礼,王

  • 8、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1000字

    现实的声色犬马,自是诱惑动人,对未来的憧憬畅想,无不令人心驰神往。顽石的凡心已炽,极力想在红尘中经历见识一番。何尝,我不是那个蠢物。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细思来,这个魔字也意味深长。痴心妄想,鬼迷心窍,没有实实在在的阻隔,却让你心绪迷乱。万境归空更为震颤,过往云烟随风而随。不去体验一番是永远不会知道的,就算提前知道了结局,仍然想亲身看看。

    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顽石化成美玉只是作了见证者的角色。加上绛珠草,都是不安分的心灵。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读来悲恸十分。甘露之恩,加以回报的是细腻的泪水。一生的眼泪啊,此等因缘妙不可言。

    甄士隐的神游,揭开这场悲剧的序幕。故事的前因后果,早已注定。所有经历的事情,不过是照着既定的剧本上演一出怀金悼玉。

    似有残缺的和尚和道人,平平常常地出现在眼前,带着一干风流冤孽的命运殊途。他们自是无牵无挂,看透人间悲喜,哪能与世人同语。菱在夏日开花,却遭受冰雪,生不逢时。只待烟消云散时,方可领悟,痛心。

    贾雨村气宇轩昂,一副贵人之相,娇杏不过多看了两眼,心中思念几句,后日便飞上枝头,也是造化弄人。谁叫雨村自命不凡,只以为那丫鬟是落魄时的知己,其实是自己太渴望别人的认可了。事实上雨村却有实才,于此才深得甄士隐的赏识。钗于奁内待时飞,抱负不浅,在等待时机。时飞恰好是他的字,渴求成功心切啊。雨村虽是怀才不遇,可他有点恃才傲物,受他人礼遇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多喝几杯,心中压抑尽吐,士隐借此机会资助雨村。士隐的确大好人一个,成人之美。雨村也太好意思了,略谢一语,并不介意,总感觉他名利心太强,胸中块垒过重也许是个原因。之后拿了钱立马就跑,心里早就想走了啊。

    祸不单行,灾祸接二连三。大抵也因劫数,真真在劫难逃。生活的痛苦总是自己送门上来。去投靠老丈人,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唯利是图之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如今回来只当个累赘。境遇不佳,士隐几年时光备受摧残,已是身心俱疲了。该是时候点悟度化了,一首《好了歌》看破红尘。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死后一无所有,可是人就是享受着生前的快乐,死后的事何必关心。只有停下来,看到手中已有的,才晓得好在哪里。一直在追逐的路上,眼里只含着前方,若不了,便不好。人活在世,还是得追求些东西,老想着死后的虚无一切,怎么过好现世呢?死亡是最直接的解脱,可也最残忍,最痛苦的方式。不要看那么远,要懂得生命是一连串长期的

  • 9、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范文一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红楼梦》,真正的领略了一直被世人所景仰的世界文学巅峰的内涵。

    首先,我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感触颇深。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创造,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突出了她的性格之美。

    最激动人心,最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的阅读描写爱情的杂剧,那样如痴如醉的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些混账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这样一来,林黛玉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体现在他对于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爱情,表现得非常坚贞、纯洁。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在黛玉和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做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在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然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即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宝钗能把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常说的发乎情,止乎礼;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取谁做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利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环绕他们三个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嫁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是司棋,斥逐羞忿的是晴雯,被强盗抢去的是妙玉

    正像《三国演义》的开篇诗《西江月》中提到的一样: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贾宝玉就是因为看破红尘,看透人间事故,所以才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范文二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

  • 10、 红楼梦每五回读后感

    篇一:《红楼梦》读后感 五篇

    《红楼梦》读后感1篇

    提起《红楼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它却是我童年时代最为厌恶的一本书。你肯定会奇怪为什么呢?这可要从头说起。小时候望女成凤的妈妈为了丰富我的文学涵养,便给我买了这本书。当时年幼的我沉浸在芭比娃娃和蜡笔小新的世界里,对女儿国里的贾宝玉和整天以泪洗面的林黛玉嗤之以鼻:怎么他们那么无聊,整天无所事事呢?

    回想起我第二次读《红楼梦》,应该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记得那年夏天,可能是由于天气的炎热,不免使我心中产生了浮躁。无聊的我正想找一些事做时,突然发现了被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心想反正现在闲着也是无聊,不如再看看这本书。这次看后,它又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我原本浮躁的心由于作者的生花妙笔而沉静下来了,不由自主的随着作者走进大观园的世界。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对于书中的了解只是浅尝辄止,并不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

    步入初中后,这一经典名著又被我重新品味了一次。一个是良缘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描写得震撼人心。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这就叫做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从这本书中我得知作者是用阅尽沧桑的炯炯双眸来看这个世界的深处,作者批阅十载,经历了几十年的世路周旋,心中夹杂着童心未泯的痴和洞明世事的黠。我补习的陈老师曾问过我,你知道曹雪芹是怎样死的吗?我摇摇头,满眼迷惑的望着老师,老师告诉我曹雪芹是生于名门,但由于后来家族落魄,他写完这本书就饿死了,他写《红楼梦》一书用了十年的时间。听完后我对他的人生际遇十分同情,同时被他的顽强意志所折服,他把人物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对社会现象看得如此深刻。此后,我便深深迷恋上这本书。

    红学大师丁汝昌曾说过,《红楼梦》不读三次以上都没有发言权,它太深奥了。这本古典名著的登峰造极之作深刻的影响了我,并将影响我一生

    《红楼梦》读后感2篇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1-12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1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0-24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09-23

  • 2022-11-24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许多优质的2024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范文,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大全等,希望在您写红楼梦第一二回读后感中有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