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 > 地图 >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2024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范文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相关栏目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热门栏目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推荐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

(共 8971 篇)

  • 1、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

    篇一: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对外汉语一班

    马竹青

    010212001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在这一回中是宝钗的第一次正式出场,这几句是关于宝钗的外貌与穿着,通过宝玉的眼睛来观察“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作者首先描写了薛宝钗的美貌和品格:标准的淑女,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之后的“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则概括地写出了她装愚守拙,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这也反映出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

    宝钗要看宝玉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便笑着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宝玉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只见通灵宝玉上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也要过宝钗佩带的金锁来看,发现金锁上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在这一段描写出可以看出宝钗的善于心计,故意要看宝玉的通灵宝玉,其目的应该是想要给宝玉看到金玉良缘的关系。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从字面上看,这是两句好话,但用在“二宝”身上就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将来一个要出家当和尚,一个要守活寡,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仙寿恒昌”,宝玉并没有成佛作主;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其实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两句空话而已。

    黛玉的到来则更加热闹,“我来得不巧了”“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可以看出黛玉的“半含酸”以及小性子、、小心眼、刀子嘴,展现了黛玉的直言直语,正是这样才使得黛玉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血有肉,富有灵气。个人觉得这里是一个伏笔,早知宝钗在你身边,我就不来了,暗示最后黛玉的结局,在书中这样的伏笔有很多。

    接着是宝黛钗第一次大篇幅的谈话并吃酒,而且最后演发了李嬷嬷禁酒、以父恐吓。这其中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冷酒,平时黛玉也叫宝玉别喝冷酒他不听,其实这正是亲疏的区别,因为宝玉“只爱吃冷的”,宝钗是外人,好意劝他,他不好意思不听,而黛玉是自己人,自然可以由着性子来。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大家都劝宝玉别喝酒,黛玉却说“别扫了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你。

  • 2、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红楼梦》是一部极好的名着,下面带来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1】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那天白日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这就是贾宝玉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生后一直挂在脖子上。

    “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

    “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隐去虚构故事、说些“假话”的意思。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竟有闺中女子看上他,赏识他,他非常感动,也动了情心。

    “贾雨村”,是“假语存”的谐音,或“假语村言”、“村中假语”,意指《红楼梦》这部书隐去了真事,故事是虚构的,说的话也是“村中假语”。

    “风尘怀闺秀”,不仅仅是说贾雨村想着娇杏,大约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经爱过自己的闺秀和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人,无以为报,就想用小说为她们作传。

    这里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

    意思大概是说,真正的君子才士,只能隐居起来。

    而能够呼风唤雨的只能是贾雨村这样的“假儒”,这样的贪官污吏。

    这就揭示了那个专制时代的腐朽和黑暗。

    另外,“葫芦庙”名,也非作者顺手取来或真有其庙,作者大约是取了“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意思,用意在于:一是调侃贾雨村——看你“卖出什么药”出来;一是自我调侃——看你这部书“卖的什么药”。

    红楼梦读后感【2】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

  • 3、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1000字

    现实的声色犬马,自是诱惑动人,对未来的憧憬畅想,无不令人心驰神往。顽石的凡心已炽,极力想在红尘中经历见识一番。何尝,我不是那个蠢物。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细思来,这个魔字也意味深长。痴心妄想,鬼迷心窍,没有实实在在的阻隔,却让你心绪迷乱。万境归空更为震颤,过往云烟随风而随。不去体验一番是永远不会知道的,就算提前知道了结局,仍然想亲身看看。

    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顽石化成美玉只是作了见证者的角色。加上绛珠草,都是不安分的心灵。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读来悲恸十分。甘露之恩,加以回报的是细腻的泪水。一生的眼泪啊,此等因缘妙不可言。

    甄士隐的神游,揭开这场悲剧的序幕。故事的前因后果,早已注定。所有经历的事情,不过是照着既定的剧本上演一出怀金悼玉。

    似有残缺的和尚和道人,平平常常地出现在眼前,带着一干风流冤孽的命运殊途。他们自是无牵无挂,看透人间悲喜,哪能与世人同语。菱在夏日开花,却遭受冰雪,生不逢时。只待烟消云散时,方可领悟,痛心。

    贾雨村气宇轩昂,一副贵人之相,娇杏不过多看了两眼,心中思念几句,后日便飞上枝头,也是造化弄人。谁叫雨村自命不凡,只以为那丫鬟是落魄时的知己,其实是自己太渴望别人的认可了。事实上雨村却有实才,于此才深得甄士隐的赏识。钗于奁内待时飞,抱负不浅,在等待时机。时飞恰好是他的字,渴求成功心切啊。雨村虽是怀才不遇,可他有点恃才傲物,受他人礼遇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多喝几杯,心中压抑尽吐,士隐借此机会资助雨村。士隐的确大好人一个,成人之美。雨村也太好意思了,略谢一语,并不介意,总感觉他名利心太强,胸中块垒过重也许是个原因。之后拿了钱立马就跑,心里早就想走了啊。

    祸不单行,灾祸接二连三。大抵也因劫数,真真在劫难逃。生活的痛苦总是自己送门上来。去投靠老丈人,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唯利是图之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如今回来只当个累赘。境遇不佳,士隐几年时光备受摧残,已是身心俱疲了。该是时候点悟度化了,一首《好了歌》看破红尘。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死后一无所有,可是人就是享受着生前的快乐,死后的事何必关心。只有停下来,看到手中已有的,才晓得好在哪里。一直在追逐的路上,眼里只含着前方,若不了,便不好。人活在世,还是得追求些东西,老想着死后的虚无一切,怎么过好现世呢?死亡是最直接的解脱,可也最残忍,最痛苦的方式。不要看那么远,要懂得生命是一连串长期的

  • 4、 红楼梦第一回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红楼梦第一回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阴雨的深秋,路上不见落叶,不是无叶,是园丁扫得勤了,要是不扫,踩着落叶可好?深秋要看落叶,宜早,比园丁早。这样的清静日子,正宜一人饮,拍几张图,伴音赏图檐下呆立!

    这棵青枫树,拍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一对芭蕾舞演员在跳舞,从不同角度,舞姿变换,曼妙无比,“这一对舞者”就在这样的天气,就在这小径旁、草地上,旁若无人,很美。

    清静,呆立,不是无愁,是不留住愁,人生如寄,欢愁如客,可以不请自来,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终有散,愁来不住,欢来也不住。欢愁如水,长江水,黄河水,无论清与浊,一样的灌溉二岸田地,从古而今,皆是如此,何曾变过。长江水,黄河水只是自己奔流,又真的想过什么“灌溉之事么”?

    青枫树就是青枫树,缘何又成了二位缠绵的舞者,都是唯心所造。古诗有云:“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说:“我虽不学无文,又何防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即云“梦““”幻”等字,正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唯心所造,当不得真的。富贵或贫寒,快乐或悲伤,男女之情爱,皆是如梦亦如幻,因情怀深浅不一,而有贪嗔痴慢疑程度不一。故此段文字,该是曹雪芹点题了。

    书中言石头记一书乃空空道人于“石头”上摘录以为奇传,而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也即是说此书非曹雪芹所写,只是由他编辑成册而已。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书中人物大概也有其生活中的原形。即连朝代也不可考,且非他所写,自是免去有对号入座之辈,兼之也以寓意世人:他只如一旁观者,虽有所历,然痛氧并不相关,以一超然的态度“实录其事”,于书中人物之善恶,美丑,贤愚,痴情或薄情,皆仅是“实录其事”,不以结论评判,一切只缘观者唯心感悟,然虽如此,大体主旨也是有的,正如书中所言:“洗旧翻新,省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

    再观照前述“”梦“”幻“”字眼,大概曹雪芹虽入世红尘,然已是出世之人,即认一切皆是虚幻,了其生死荣枯,他又何必去谋虚逐妄。上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曹雪芹生平说是颇为落魄,也许并非完全是“时乖命蹇”,或许正因已了了生死荣枯,而无意于谋虚逐妄了。正是非其无能,实无意于此。

    说曹雪芹为出世之人,或可从

  • 5、 读《红楼梦》56回后感

    当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早早的响起,衔接在昨夜绽放了一晚的烟花之后;当碗里圆滚滚的汤圆溢出甜腻的馅儿后;当荷包里装满糖果之后;新年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窈窕的身姿徐徐向我们走来。

    曹雪芹细腻的文字吧我们带到了宁国府和荣国府。

    正月十五好不热闹。荣宁两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围坐在戏台旁,几张席上皆摆上了酒,两大梁上挂上了玻璃芙蓉彩穗灯,廊檐内外挂着的或绣,或画,或绢诸灯,更是极致地渲染了新年的气氛。醇厚的美酒,聒耳的笙歌,锦绣的盈眸,在欢声笑语背后,却是被掩盖住的暗流涌动。两大家族,沦丧道德。谱写每个人的红楼空一梦。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记得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过年那几天,喜欢亲人们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喜欢摆满了佳肴的方桌,喜欢甜腻腻的果糖。新年的气氛那样浓,没有人比小孩子更开心。可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对人情世故更了解,原先那单纯的心灵被压抑。新年,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流失了它的韵味,留下的不知所措的瓦良格和对童年的眷恋,眷恋那浓浓的年味。不知是心智成熟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如今,我再也提不起除夕夜跑到门外看烟花的兴趣,亲戚朋友串门聚餐,也只想自己默默坐在一旁,对方桌上如往的家常美味也失去了兴趣。

    春节,古往今来,已经过了几千次,却仍未被人们厌倦,只愿快些再体味到过年的意义,珍惜我的每一个安稳的年。

  • 6、 红楼梦分回读后感

    红楼梦分回读后感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逢姑苏甄士隐。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甄家仆人霍启在看社火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英莲。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家人寄居于如州岳丈封肃家中,颇受冷遇,后被一僧一道点化出家。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上京赴考,果然高中,官封如州知府,其寻访甄士隐报恩不得,纳娇杏为妾。贾雨村后因恃才侮上被参,惨遭开革。把家小安顿后,贾雨村游历四海,至淮扬病倒,盘缠不继,经朋友推荐,教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年幼独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林黛玉之母贾敏病逝。某日,贾雨村与旧识古董商冷子兴相遇,冷子兴于酒席中向贾雨村讲述了金陵贾府的情况:贾府世袭勋爵,现分两房,长房为宁国府,由贾赦执掌,次房为荣国府,由贾政执掌,贾政之独子贾宝玉衔玉而诞,不喜读书,却爱与女孩玩耍;贾政之母史太君健在,人称贾母(亦贾敏之母)。席后,两人正欲离开,一人从后追来并向贾雨村报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报喜之人是贾雨村昔日同僚,告知起复旧员之信。贾雨村遂请林如海转托其妻兄贾政推荐自己复职。林如海为贾雨村写荐信以报教女之因,并托贾雨村护送其女林黛玉远赴金陵。林黛玉听从外袓贾母的安排,投居于荣国府。初入荣府,林黛玉相继与贾母、贾政正室王夫人、贾赦庶女迎春、贾政庶女探春、贾赦之幼妹惜春、贾赦之儿媳妇王熙凤、贾政独子贾宝玉等见面,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宝玉赠黛玉一字2020颦颦。第二天,林黛玉早起请长辈安时,见王夫人正查看其兄王子腾的来信,信中转告王夫人之妹薛夫人之子薛蟠倚财仗势杀人一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遭薛蟠杀害之人名叫冯渊。冯渊年十九,本好男风,遇被拐后长大之英莲,愿结良缘,遂于拐贩处把英莲买下,拐贩却又重卖于薛蟠。冯渊与薛蟠相夺英莲,豪强者胜,冯渊遇害。由贾政举荐,时任应天府尹的贾雨村恰巧受理此案,最初贾雨村本想明断,却被府中门子(昔日葫芦寺沙弥)劝

  • 7、 红楼梦15回读后感

    红楼梦15回读后感(一)

    这个片段刻画了王熙凤狡猾奸诈、玩弄权术、嗜财如命的性格特点。王熙凤听了原委后,觉得有利可图,心里痒痒的,但外表却装作心不在焉: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可老尼失望后的一叹一语,激起了王熙凤的兴头。她立即撕下伪装,一口应承,公然索贿三千两银子。当老尼喜出望外时,王熙凤顿感过于露骨,又马上掩饰。可见她的狡猾奸诈和权术机变。为了一饱私欲,她勾结官府,倚仗权势,一纸书信送到长安府衙,要替张财主出气。结果,事没办成,反逼得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自尽,王熙凤白白得了三千两银子。

    按照贾族旧规,可卿的灵柩需要送至城外宁、荣二公修造的铁槛寺中。因此,这一路浩浩荡荡热闹非常。宝玉不仅随着父兄谒见了仰慕已久的北静王,而且趁着这难得的出城之机领略了许多村野风光。在乡村见到农具、纺车以及村姑二丫头,宝玉感到新鲜有趣。停灵在铁槛寺后,风姐、宝玉及秦钟并未立即回城,而是住在不远处的馒头庵中。庵中老尼告诉凤姐: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另一家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这种事对风姐来说易如反掌,但她仍索要酬银三干两。王熙风派人去打通长安节度使的关节,竟活活拆散了一对美满姻缘,断送了两条人命。

    宝玉与水静王相见甚欢,水静王将皇上所赐念珠一串赠予宝玉,并劝贾政不可溺爱宝玉,以免荒废学业。出殡队伍经过农庄休整,宝玉、秦钟遇见村姑二丫头,率性可爱。后众人到了铁槛寺做法事,下榻歇息。凤姐带着宝玉、秦钟到馒头庵(水月庵)歇息。庵内老尼将张财主先把女儿许配守备之子,后又贪财再度许配给李家之事告诉凤姐,凤姐开价三千两,答应出面助张家摆平此事。秦钟与小尼姑智能偷情,被宝玉撞破,成二人笑谈。又逗留了一日,众人方辞水月庵,秦钟与智能难舍难离。

    我本人非常喜欢凤姐这个人物,不过关于她的读后感已经是写过好几次,这次也就轻描淡写一下带过。

    这几回看点当然不只有凤姐,其中贾珍的表现值得一说。

    首先要说说他对秦可卿的死的反应,一是,悲痛到哭得泪人一般,甚至伤心到得了病,而且还病得不轻。第二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大办丧事丧事办了49天,闹得宁国府街上,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来官去,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刚开始读的时候,还以为贾珍是因为媳妇的逝世而痛心,但越认真地看,就越觉得他的这些表现,分明就是诉说着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么暧昧。

    说回秦可卿的丧礼,王

  • 8、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范文一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红楼梦》,真正的领略了一直被世人所景仰的世界文学巅峰的内涵。

    首先,我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感触颇深。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创造,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突出了她的性格之美。

    最激动人心,最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的阅读描写爱情的杂剧,那样如痴如醉的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些混账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这样一来,林黛玉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体现在他对于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爱情,表现得非常坚贞、纯洁。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在黛玉和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做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在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然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即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宝钗能把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常说的发乎情,止乎礼;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取谁做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利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环绕他们三个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嫁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是司棋,斥逐羞忿的是晴雯,被强盗抢去的是妙玉

    正像《三国演义》的开篇诗《西江月》中提到的一样: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贾宝玉就是因为看破红尘,看透人间事故,所以才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范文二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

  • 9、 红楼梦每五回读后感

    篇一:《红楼梦》读后感 五篇

    《红楼梦》读后感1篇

    提起《红楼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它却是我童年时代最为厌恶的一本书。你肯定会奇怪为什么呢?这可要从头说起。小时候望女成凤的妈妈为了丰富我的文学涵养,便给我买了这本书。当时年幼的我沉浸在芭比娃娃和蜡笔小新的世界里,对女儿国里的贾宝玉和整天以泪洗面的林黛玉嗤之以鼻:怎么他们那么无聊,整天无所事事呢?

    回想起我第二次读《红楼梦》,应该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记得那年夏天,可能是由于天气的炎热,不免使我心中产生了浮躁。无聊的我正想找一些事做时,突然发现了被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心想反正现在闲着也是无聊,不如再看看这本书。这次看后,它又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我原本浮躁的心由于作者的生花妙笔而沉静下来了,不由自主的随着作者走进大观园的世界。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对于书中的了解只是浅尝辄止,并不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

    步入初中后,这一经典名著又被我重新品味了一次。一个是良缘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描写得震撼人心。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这就叫做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从这本书中我得知作者是用阅尽沧桑的炯炯双眸来看这个世界的深处,作者批阅十载,经历了几十年的世路周旋,心中夹杂着童心未泯的痴和洞明世事的黠。我补习的陈老师曾问过我,你知道曹雪芹是怎样死的吗?我摇摇头,满眼迷惑的望着老师,老师告诉我曹雪芹是生于名门,但由于后来家族落魄,他写完这本书就饿死了,他写《红楼梦》一书用了十年的时间。听完后我对他的人生际遇十分同情,同时被他的顽强意志所折服,他把人物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对社会现象看得如此深刻。此后,我便深深迷恋上这本书。

    红学大师丁汝昌曾说过,《红楼梦》不读三次以上都没有发言权,它太深奥了。这本古典名著的登峰造极之作深刻的影响了我,并将影响我一生

    《红楼梦》读后感2篇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

  • 10、 读红楼梦第九回有感

    (一)

    贾宝玉终于又上学了!荣国府里,贾母、王夫人并众姐妹们是一番高兴,以为宝玉这下必定勤学苦练,学业长进,功名指日可待.

    且慢高兴!

    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先前宝玉是那样的厌恶读书.记得吗,不久前,在宁国府里,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时,侄媳“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原来这些字画都是劝人勤学苦读,学会处事做人的.

    曾几何时,一向对读书深恶痛疾的宝玉,现在忽然要“速速作成”上学之事.他对秦钟说:“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并说:“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缠着贾母,急切地要让秦钟陪他去学塾读书.

    是什么原因呢?

    小说第七回,写贾宝玉和秦钟相见:

    那宝玉只一见了秦钟的人品,心中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早得与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结,可知‘贫瘘’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这是一般的朋友相见吗?这简直可以和贾宝玉、林黛玉相见媲美.

    原来,急切要上学只是个借口,“醉翁之意不在酒”,为情爱入学,为风流读书才是真.

    且看他们在学堂的表现:

    “自秦、宝二人来了,都生的花朵儿一般的模样,又见秦钟腼腆温柔,未语面先红,怯怯羞羞,有女儿之风;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缠绵.因他二人更加亲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由此可见,宝玉和秦钟在学堂的相处,“同来同往,同坐同起,愈加亲密”,关系非同寻常,学童们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再往下看:“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更有两个多情的小学生,亦不知是那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名姓,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他两个外号,一号‘香怜’,一号‘玉爱’……如今宝、秦二人一来,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绻缱羡慕……香、玉二人心中,也一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2-04-06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1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1-12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
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许多优质的2024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范文,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大全等,希望在您写读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读后感中有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