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第60回读后感 > 地图 > 红楼梦第60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60回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互联网

《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

中国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里面的很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绝大多数人只喜欢看四大名著的影视剧,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读名著的时候,读者更加有想象力,这是观看电视剧没有的效果。很多人在读完名著后,都会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悟一定的道理。那么,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有些现代用语,却原来出自曹雪芹之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红楼梦》终于看完一半。 这样一部大书,不读两遍就敢妄加评论,显然会贻笑大方。用贾政的话来说,自是管窥蠡测,与宝玉不二了。 这里,权将这60回观后的直觉记录下来,待全部书读完后再作矫正与评判不迟。

60回读毕,人物已渐次出场,估计已有大半吧,虽然我所喜欢的尤氏姐妹等还没见踪影;

感情早恋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通病, 至少二百年前,十四、五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年龄;

曹公最令我钦佩之处是他的触类旁通:比如建筑,比如衣饰,比如琴棋书画,比如农作与饮食。。。

面对宁、荣二府的豪华与排场,估计和绅的恭王府也有所不及吧;

曹雪芹是用北京话写作的鼻祖,这点老舍不得不屈居次席了;

古人的生活质量的确不如现在,平均寿命要短的多,贾母七旬已是孤老,可卿早逝,李纨、薛姨妈守寡等说明了这一点。

没有亲身经历,断也编不出此等故事,故曹先生儿时大约与宝玉相仿;

不知道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出着墨并不多,却是家喻户晓。何故?黛玉葬花亦如此。

有些现代用语,却原来出自曹雪芹之口:妻不如妾,妾不如偷。。。;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得饶人处且饶人; 苍蝇不抱无缝的蛋。。。

。。。。。。

古今中外,历经十载却未完成一部书的写作者,能有几人?想到还有20回就到了曹公绝笔之处,不免神伤;再有,那故事最后的结局会否是曹公的本愿?是否会应了开篇的谶语?。。。。。。

正是:

偷得浮生片刻闲,

魂牵情系大观园。

今阅《红楼》整半卷,

却叹曹公命已悬。

谢谢大家的阅读,请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范文一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红楼梦》,真正的领略了一直被世人所景仰的世界文学巅峰的内涵。

首先,我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感触颇深。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创造,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突出了她的性格之美。

最激动人心,最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的阅读描写爱情的杂剧,那样如痴如醉的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些混账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这样一来,林黛玉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体现在他对于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爱情,表现得非常坚贞、纯洁。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在黛玉和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做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在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然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即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宝钗能把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常说的发乎情,止乎礼;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取谁做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利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环绕他们三个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嫁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撞壁而死的是司棋,斥逐羞忿的是晴雯,被强盗抢去的是妙玉

正像《三国演义》的开篇诗《西江月》中提到的一样: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贾宝玉就是因为看破红尘,看透人间事故,所以才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红楼梦》前40回读后感范文二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前5回读后感


红楼梦前5回读后感范文一

后来,又看到许多人特别赞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奇妙的句子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的魔幻色彩。

说起这魔幻色彩,我就想起我们的《红楼梦》,于是便饶有兴致地去研究它的开头。结果发现,《红楼梦》的开头根本就不能以句段论,它竟有整整的五回书,是一个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倒错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开篇。

你看第一回,竟是从女娲补天说起,借所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这一僧一道,介绍了石头和《石头记》的来历,然后是空空道人与石兄讨论了一番文艺理论,实际上是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番介绍和评价,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的卓越见解和高度自信,这在古今名着中好像是绝无仅有的事。下面则讲了一个关于甄士隐(真事隐)的小故事,作为引子,以甄家的一段小荣枯来预示贾家的大盛衰。

第二回,甄士隐飘飘出世,贾雨村(假语存)继续钻营,由他引出冷子兴(冷世情),然后借冷子兴之口介绍宁荣二府,借贾雨村之口大论其正邪二气。在我看来,这正邪二气论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正是曹雪芹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指导思想。

第三回,仍以贾雨村为线索,引出林黛玉进贾府,浓墨重彩地描写宝黛见面,即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在人间的隔世相会。这是全书两大主人公的一个精彩亮相,看起来故事已经开始,实际上是拎出来的一个大特写。

第四回,又以贾雨村办案为媒介,引出所谓的护官符,交代贾家的社会关系网,同时让第三号主人公薛宝钗登场。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既暗示了一大批重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也奠定了贾宝玉性格的基调和情节发展的总趋势。

所以说,这五回书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总纲,其中包括作品由来、引子甄士隐、宁荣二府介绍、人物总论、主人公亮相、社会关系网、第三主人公登场、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暗示,内容纷繁复杂,头绪纵横交错,情节虚实相生,景象扑朔迷离。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折光,又充满浪漫魔幻的离奇色彩;既对全书作宏观上的总体布局,又在微观上设置了无数引人遐思的悬念,埋伏下无数伏脉千里的隐线,以此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红楼梦》呈现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那么这出神入化的开篇,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海市蜃楼,正如苏轼所描写的那样: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它以无比的优美和神秘诱惑我们,先让我们超越时空地俯瞰那滚滚红尘的来势和走向,然后才让那位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带着我们一起走进荣府。至此,已是小说的第六回,《红楼梦》主体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其实讲得很清楚:因为荣府人多事杂,竟如乱麻一般,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与荣府略有些瓜葛

的刘姥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红楼梦》前5回读后感范文二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其被翻拍的电视剧,对其印象很深刻,之后又陆续的看过几遍书,适逢老师的布置了一篇评论,于是就选了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写下读后感。

《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说其紧要,原因有三:一是此回以全书谶语式的表现手法的集中反映;二是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显宝玉痴顽;第三便是警幻仙姑提出的意淫之说。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意在警告宝玉,闺阁之中各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忘身于孔孟之道。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将秦可卿赐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迷津。意在告诫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的痴顽。

在此回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另一层面意淫,这是警幻仙姑对宝玉性格的一个概括,它的意思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世俗中,沾淫字,不过乐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而警幻仙姑称宝玉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即为意淫,再确切一些,只不过是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然而也对于我们这些境界地较低的也只是懵懂。我觉得,这意淫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以自己的贞淫美丑、善恶是非评价标准对人予以判断,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而且这种标准是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 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爱、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放心。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宝玉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爱,这种爱不是爱情,只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赞赏。好比一个人既爱画又爱音乐一样。宝玉惟独与黛玉的爱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爱情,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 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如对蒋玉函的欣赏,与柳湘云交好,因为他们有着比较好的精神层面,所以愿意与他们交往,而不是后来有些人们所评论的,宝玉有同性之癖。

我认为 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不被世人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行为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这样也就注定了宝玉最后弃绝尘世,走向心中的净土。

红楼梦前20回读后感


红楼梦前20回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有四大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前20回读后感范文二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以上我从黛玉的个性来浅谈《红楼梦》,见解肤浅,望大家多多指正。

喜欢《《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第60回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