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2024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范文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相关栏目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热门栏目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推荐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

(共 2268 篇)

  • 1、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1000字

    现实的声色犬马,自是诱惑动人,对未来的憧憬畅想,无不令人心驰神往。顽石的凡心已炽,极力想在红尘中经历见识一番。何尝,我不是那个蠢物。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细思来,这个魔字也意味深长。痴心妄想,鬼迷心窍,没有实实在在的阻隔,却让你心绪迷乱。万境归空更为震颤,过往云烟随风而随。不去体验一番是永远不会知道的,就算提前知道了结局,仍然想亲身看看。

    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顽石化成美玉只是作了见证者的角色。加上绛珠草,都是不安分的心灵。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读来悲恸十分。甘露之恩,加以回报的是细腻的泪水。一生的眼泪啊,此等因缘妙不可言。

    甄士隐的神游,揭开这场悲剧的序幕。故事的前因后果,早已注定。所有经历的事情,不过是照着既定的剧本上演一出怀金悼玉。

    似有残缺的和尚和道人,平平常常地出现在眼前,带着一干风流冤孽的命运殊途。他们自是无牵无挂,看透人间悲喜,哪能与世人同语。菱在夏日开花,却遭受冰雪,生不逢时。只待烟消云散时,方可领悟,痛心。

    贾雨村气宇轩昂,一副贵人之相,娇杏不过多看了两眼,心中思念几句,后日便飞上枝头,也是造化弄人。谁叫雨村自命不凡,只以为那丫鬟是落魄时的知己,其实是自己太渴望别人的认可了。事实上雨村却有实才,于此才深得甄士隐的赏识。钗于奁内待时飞,抱负不浅,在等待时机。时飞恰好是他的字,渴求成功心切啊。雨村虽是怀才不遇,可他有点恃才傲物,受他人礼遇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多喝几杯,心中压抑尽吐,士隐借此机会资助雨村。士隐的确大好人一个,成人之美。雨村也太好意思了,略谢一语,并不介意,总感觉他名利心太强,胸中块垒过重也许是个原因。之后拿了钱立马就跑,心里早就想走了啊。

    祸不单行,灾祸接二连三。大抵也因劫数,真真在劫难逃。生活的痛苦总是自己送门上来。去投靠老丈人,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唯利是图之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如今回来只当个累赘。境遇不佳,士隐几年时光备受摧残,已是身心俱疲了。该是时候点悟度化了,一首《好了歌》看破红尘。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死后一无所有,可是人就是享受着生前的快乐,死后的事何必关心。只有停下来,看到手中已有的,才晓得好在哪里。一直在追逐的路上,眼里只含着前方,若不了,便不好。人活在世,还是得追求些东西,老想着死后的虚无一切,怎么过好现世呢?死亡是最直接的解脱,可也最残忍,最痛苦的方式。不要看那么远,要懂得生命是一连串长期的

  • 2、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

    篇一: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对外汉语一班

    马竹青

    010212001

    《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在这一回中是宝钗的第一次正式出场,这几句是关于宝钗的外貌与穿着,通过宝玉的眼睛来观察“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作者首先描写了薛宝钗的美貌和品格:标准的淑女,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之后的“罕言寡言,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则概括地写出了她装愚守拙,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这也反映出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

    宝钗要看宝玉那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便笑着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宝玉把玉解下来递给宝钗。只见通灵宝玉上铭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也要过宝钗佩带的金锁来看,发现金锁上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在这一段描写出可以看出宝钗的善于心计,故意要看宝玉的通灵宝玉,其目的应该是想要给宝玉看到金玉良缘的关系。这两句铭文恰好是对仗工整的一副联语,也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从字面上看,这是两句好话,但用在“二宝”身上就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

    将来一个要出家当和尚,一个要守活寡,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仙寿恒昌”,宝玉并没有成佛作主;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其实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两句空话而已。

    黛玉的到来则更加热闹,“我来得不巧了”“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可以看出黛玉的“半含酸”以及小性子、、小心眼、刀子嘴,展现了黛玉的直言直语,正是这样才使得黛玉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血有肉,富有灵气。个人觉得这里是一个伏笔,早知宝钗在你身边,我就不来了,暗示最后黛玉的结局,在书中这样的伏笔有很多。

    接着是宝黛钗第一次大篇幅的谈话并吃酒,而且最后演发了李嬷嬷禁酒、以父恐吓。这其中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冷酒,平时黛玉也叫宝玉别喝冷酒他不听,其实这正是亲疏的区别,因为宝玉“只爱吃冷的”,宝钗是外人,好意劝他,他不好意思不听,而黛玉是自己人,自然可以由着性子来。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大家都劝宝玉别喝酒,黛玉却说“别扫了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你。

  • 3、 红楼梦第一回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红楼梦第一回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阴雨的深秋,路上不见落叶,不是无叶,是园丁扫得勤了,要是不扫,踩着落叶可好?深秋要看落叶,宜早,比园丁早。这样的清静日子,正宜一人饮,拍几张图,伴音赏图檐下呆立!

    这棵青枫树,拍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一对芭蕾舞演员在跳舞,从不同角度,舞姿变换,曼妙无比,“这一对舞者”就在这样的天气,就在这小径旁、草地上,旁若无人,很美。

    清静,呆立,不是无愁,是不留住愁,人生如寄,欢愁如客,可以不请自来,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终有散,愁来不住,欢来也不住。欢愁如水,长江水,黄河水,无论清与浊,一样的灌溉二岸田地,从古而今,皆是如此,何曾变过。长江水,黄河水只是自己奔流,又真的想过什么“灌溉之事么”?

    青枫树就是青枫树,缘何又成了二位缠绵的舞者,都是唯心所造。古诗有云:“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说:“我虽不学无文,又何防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即云“梦““”幻”等字,正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唯心所造,当不得真的。富贵或贫寒,快乐或悲伤,男女之情爱,皆是如梦亦如幻,因情怀深浅不一,而有贪嗔痴慢疑程度不一。故此段文字,该是曹雪芹点题了。

    书中言石头记一书乃空空道人于“石头”上摘录以为奇传,而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也即是说此书非曹雪芹所写,只是由他编辑成册而已。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书中人物大概也有其生活中的原形。即连朝代也不可考,且非他所写,自是免去有对号入座之辈,兼之也以寓意世人:他只如一旁观者,虽有所历,然痛氧并不相关,以一超然的态度“实录其事”,于书中人物之善恶,美丑,贤愚,痴情或薄情,皆仅是“实录其事”,不以结论评判,一切只缘观者唯心感悟,然虽如此,大体主旨也是有的,正如书中所言:“洗旧翻新,省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

    再观照前述“”梦“”幻“”字眼,大概曹雪芹虽入世红尘,然已是出世之人,即认一切皆是虚幻,了其生死荣枯,他又何必去谋虚逐妄。上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曹雪芹生平说是颇为落魄,也许并非完全是“时乖命蹇”,或许正因已了了生死荣枯,而无意于谋虚逐妄了。正是非其无能,实无意于此。

    说曹雪芹为出世之人,或可从

  • 4、 水浒传第一回200字读书笔记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1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水浒传每一回读书笔记。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祝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2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感受:就是因为这样,108位好汉诞生了,也许因为洪太尉的误打误撞,108位好汉诞生了,也许是因为天命如此,108位好汉诞生了。总而言之,作者用心之巧妙,才使得下一回,更加的精彩,也许这就是起因吧! 强盗的产生,不是偶然,是社会必然的产物。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3

    《水浒传》的第一回并未提及任何的水浒英雄,也没写到什么贪官污吏。是从大宋仁宗在位的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说起。那时正逢早朝,有官上奏瘟疫横行,仁宗即下令大赦天下,免税救民。可到第二年瘟疫更甚,范仲淹就提议洪信寻张天师做法以消瘟疫。

    可洪太尉岂是个好托之人,他意志不坚定,还满腹好奇。去请张天师,在半山道被两只无恶意的异兽个吓得不敢大步前进,又听一牧童对他说的泄气话就回到山下的道观里,说是过几天再寻。其实那牧童就是张天师,洪信那厮竟不知。幸好天师已知实情,下山做法去了。当洪信了解到情况后又摆出官威到处在三清馆内游览,不听别人劝阻,竟把伏魔之殿的108个魔君个释放出来,惹下了祸根。

    《水浒》的第一回没多少篇幅,却完整的写出了水浒由来的背景与当时天下的境况。虽有几十年的祥和,可之后就大祸连连。而这些大祸的诱发者就是高俅。

  • 5、 读《水浒传第一回》有感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而且有很大成就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作者分别是施耐淹和罗贯中。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大约走了数十个山头,三二多里路,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心里却在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公子,在京师时重茵而卧,列鼎而食,何来穿草鞋,走这般山路!只他天师在那里,却叫下官受这般苦!”又过了一会,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想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 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只见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就往山下跑去了,这时洪太尉叫到:“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叫我受这般惊恐!” 当我看完这一回的时候,我感觉到洪太尉的性格,就在这一段被作者表达的如此完美,洪太尉他的性格暴躁,没有耐心。

    在我看来没有耐心是成不了事的,反而还会惹祸,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耐心和平静。耐心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非常地会去包容别人,体谅别人!平静会让人觉的你是一个镇静的人,在最慌乱的时候不会慌忙,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有安全感的人。反而洪太尉在这个故事中给人的感觉恰恰相反。

    读了水浒传第一回我知道了,做人千万不要急切,太过于急切反而无事可成!

  • 6、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一)

    哈哈哈,妈妈终于给我买水浒传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二)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三)

    《水浒传》第

  • 7、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200字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范文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水浒传每一回读书笔记。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祝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感悟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读书笔记.感受:就是因为这样,108位好汉诞生了,也许因为洪太尉的误打误撞,108位好汉诞生了,也许是因为天命如此,108位好汉诞生了。总而言之,作者用心之巧妙,才使得下一回,更加的精彩,也许这就是起因吧! 强盗的产生,不是偶然,是社会必然的产物。

    《水浒传》第一回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水浒传》的第一回并未提及任何的水浒英雄,也没写到什么贪官污吏。是从大宋仁宗在位的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说起。那时正逢早朝,有官上奏瘟疫横行,仁宗即下令大赦天下,免税救民。可到第二年瘟疫更甚,范仲淹就提议洪信寻张天师做法以消瘟疫。

    可洪太尉岂是个好托之人,他意志不坚定,还满腹好奇。去请张天师,在半山道被两只无恶意的异兽个吓得不敢大步前进,又听一牧童对他说的泄气话就回到山下的道观里,说是过几天再寻。其实那牧童就是张天师,洪信那厮竟不知。幸好天师已知实情,下山做法去了。当洪信了解到情况后又摆出官威到处在三清馆内游览,不听别人劝阻,竟把“伏魔之殿”的108个魔君个释放出来,惹下了祸根。

    《水浒》的第一回没多少篇幅,却完整的写出了水浒由来的背景与当时天下的境况。虽有几十年的祥和,可之后就大祸连连。而这些大祸的诱发者就是高俅。

  • 8、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的灵魂。读后感栏目为大家带来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一】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二】

    《水浒传》第一回目录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回还没有切入正文,主要说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天师,另一个是太尉洪信。

    这一回是引首与正文之间的桥梁。

    这一段真有《西游记》的味道。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原来是洪信惹来的,方腊又是谁惹来的呢?可能有另一个洪信。起码梁山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来的。这件事对北宋是祸是福?就《水浒传》而言,是帮了北宋,因为这一百零八人招安后征辽,征方腊,保了大宋,而历史的真实是天下大乱,才有了宋江造反的故事。无论祸福,责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关,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开罢了。更况何,仁宗年间就无洪信太尉这个人,《

  • 9、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读水浒传第一回有感

    当得知假期要完成水浒传读后感时,我真的有点不安。以为我从来没有从看过水浒传的同学口中听到过关于这名著的好评。只知道故事描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事迹,而且篇幅很长,不少人还没有看到一半就放弃了。唉,虽然不太想看,但节气的语文功课也只有这些,总不能不做的。就这样,我便跑到朋友的家里去借来了一本比较精练的版本看了起来。

    第一回说的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史进也就是其中的九纹龙,这水浒传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一出场便在舞刀弄qiāng,而且绣了一身的刺青,看见人客时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是什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拜过了七八个师父,我不信还不如你!你敢和我比一比么?就单单看这几行字,不论是动作、外貌还是语言都表现出他的自信、粗野和无礼。但比试过后,史进认赌服输,对王教头的礼让表现出对其的敬佩和拜师学艺的诚意。其前后态度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又说明了史进虽然粗野,但做事爽快利落,绝对不会不痛不痒。

    看过第一回后,我感觉其实水浒传也不像别人口中说的如此沉闷枯燥,故事的因果关系很明显,环环紧扣的情节令我相当感兴趣。水浒传的确是一本很值得人们品味的小说!

    第二篇范文: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一回目录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回还没有切入正文,主要说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天师,另一个是太尉洪信。

    这一回是引首与正文之间的桥梁。

    这一段真有西游记的味道。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原来是洪信惹来的,方腊又是谁惹来的呢?可能有另一个洪信。起码梁山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来的。这件事对北宋是祸是福?就水浒传而言,是帮了北宋,因为这一百零八人招安后征辽,征方腊,保了大宋,而历史的真实是天下大乱,才有了宋江造**的故事。无论祸福,责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关,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开罢了。更况何,仁宗年间就无洪信太尉这个人,水浒传造了个洪信,引出故事才是目的。

    借一个还没出世的张继先,造一个洪信,进入水浒传正文。

    凡是皇帝所为,都不能言错的,所以横直都没有责任,所以才保证了这部书流传到今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智慧,是水浒传式的智慧。就这样还是引来了荡冠志。

    千秋功罪,后人自有公论。

    第三篇范文:水浒传读后感

    正义-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这一本书,浸透了世界上所有的侠士豪

  • 10、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篇一: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篇一: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第二回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此章回,话峰迅速的从宋仁宗到英宗、神宗、哲宗,由哲宗引出全书最要紧的人物,哲宗的弟弟九天王,端王。这个端王就是哲宗死后当了皇帝的徽宗。 说端王,先说高俅。高俅是端王的拐杖,端王是高俅的梯子。 说一百零八个妖魔,也是先说高俅。金圣叹对此评曰:“乃开书未写一百人八,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评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是罪过都加在了高俅的身上。 高俅成了乱自上作的代表人物。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高俅陷害,被逼逃往延安府,途中成了九纹龙史进的师傅,到此,水浒传就言归正传,一场大戏就此拉了大幕,各色人等,都渐渐登场亮相。 表面上看,这一章回的题目提到的人物是王进和史进两人,实际上全文写了两大场景,一是官场二是民间。看官场是如何玩法,民间又是一番怎样景象。王进被官方所逼,远走他乡,就将这二个场景联系了起来。 官场景象是由端王,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徽宗,端王的姐夫,驸马王晋卿和高俅为主角。以高俅的发迹史而说明官场的腐败,以蹴鞠,和一对羊脂玉的镇纸狮子,笔架等来表现皇家的奢华。高俅能为皇家所用,正是官场堕落的写照。 民间的景象是民匪不分,史进在不知不觉中同少华山的强盗成了一家人,法已不服众,官府的管控能力下降到极点,史家村和少华山强盗合做一处了。 这二个场景,正预示着天下大乱。是

    谁乱了大宋的江山呢?故事慢慢道来。 故事从此开始,一百零八个妖魔先后出场。 以《水浒传》为鉴,今日景象如何? 篇二:水浒传第二回读后感 哈哈,好高兴啊,妈妈要领我去买书了,一到书店,我便像一匹饿狼是的寻找起来,心想:买什麽书呢?对了,任老师推荐我们看看四大名着。

    篇二:水浒传回的读后感

    水浒传-回的读后感

    水浒传1-30回的读后感.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第二回

  • 2019-10-09

  • 2019-11-12

  • 2022-12-16

  • 2019-10-20

  • 2022-12-18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1-12

  • 2022-02-23

  • 2023-02-17

  • 2019-10-19

  • 2022-08-12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9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2024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教您怎么写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2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