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近代历史读后感 > 地图 > 近代历史读后感

近代历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4 来源:互联网

近代历史读后感合集。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近代历史读后感合集,欢迎你的品鉴!

近代历史读后感(篇1)

很早就知道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但认真拜读则比较晚。原因无它,但凡中国人,读近代中国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缺乏一颗强大的心脏。一部血泪史啊,让人不忍卒读!

对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的阅读,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颠覆。

第一,高大上的历史经典原来可以这么短。这本书只有四章共5万字,第一章讲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第二章讲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第三第四章讲为抵御侵略,先后出现的四个救国救民方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整体看,一二两章为因,三四两章为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近代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做的努力,病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第二;历史经典可以这么通俗好看。书中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引经据典,不拘泥与细节和过程,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毫无抗拒欣然接纳。又如同一个博学且通达的老先生在唠家常,寥寥数语就把历史迷雾中雾罩下的人物、事件明白透彻的点出,让人豁然开朗。如,讲到中西关系,蒋先生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讲到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他说 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他则说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第三,原来早在1938年以近代化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研究就出现了。要知道我们的普通中学教材编写和教学,直到近十年才大力提倡用近代化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之前的历史教学我们贯彻的主要是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一味赞美人民暴力革命的伟大和正确。忍不住叹息,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让这样一本有思想力的书和我们失联长达近半个世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蒋先生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而他则是站在时代当中写时代,对历史思考的深度和价值,在半个世纪过后仍让我们惊叹。历史果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还有多少历史的真相有待发现?

第四:眼光独到,对林则徐、琦善等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如林则徐,至今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赋予他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称号。而蒋先生则指出真正的林则徐觉悟到中国的器物不如人,但他并不主张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而对那么被我们唾弃的琦善则比林则徐勇敢又担当,他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这种反差可能不一定会被我们认可,但他无疑的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当然,蒋先生的作品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很明显带有了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偏离了先前客观中立的立场。但,瑕不掩瑜,绝对对得起 近代史上的经典称号。

近代历史读后感(篇2)

圆明园是列强罪恶的铁证之一,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记着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奇耻大辱。每每看它,使我想起《鬼脸历史课》中那些血与泪的历史,心中不禁充满爱国之情。

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下,使我们具有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古国哀鸿遍地,冤狱遍野。一瞬间民不聊生,国防殆尽。于是各国列强的魔抓开始伸向了中国,从此黄金白银不断向外流出。在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国家无理发兵。而清政府为了牢固自己的统治和自己的利益,丧权辱国,屈辱退让,与日、美、英、法、德等国签订了一千多个大大小小的不平等条约。甚至当英法连句捎回来他们心爱的园林圆明园时,清政府还以“保全大局”签订了《天津条约》。者无疑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帝王宝座,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导致祖国落后。

《鬼脸历史课近代》揭露了各国列强的罪行,剖析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遭受磨难的根源,同时留给了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应该要思考?我们作为龙的传人,难道不应该思考为什我们的国家从前总被人欺负呢?结论就在《鬼脸历史课。近代》这本书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不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有一段排比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里,然而有一句使我不能忘怀,那就是“少年强则国强”。是啊!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祖国未来的花朵,21世纪的新主人,就应该用自己的双手个血汉,使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然而,爱国报国,不能只挂在嘴边,应该落在实际行动上,否则就只能营造出虚无飘绵的海市蜃楼。当前,世界强国已欲取月亮之宝,又酝酿如何冲出太阳系,而我们在相比之下就有些落后了。我们青少年所要做的只是好好学习,不要让自己变成胸无点墨的人,这样才能报效国家。

合上这本书,我闭上眼睛,那些血腥的画面仍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烁。他仿佛告诉我:不要忘记曾经的耻辱,永远不要忘记。

近代历史读后感(篇3)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近代历史读后感(篇4)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___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397)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____……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2

浩浩荡荡的上下五千年里,无数红颜翠鬓隐没在史海深涛中,不为今人所知。但总有明珠真金,在吹尽狂沙后,搁在浅滩中,为世人称道。也许自身是个直性的女孩儿,最恨那些悲悲切切,整天无病呻吟的主儿,对那烈性女子却是情有独钟。那金谷园崇绮楼下一跃而下决绝的身影,便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绿珠。

说起绿珠,则必谈石崇。读过历史人物的人都知道:斯人是中国奢侈史上的巨臂,___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建成的金谷园中莺莺燕燕,绿珠再美,不过是他的一个玩器罢了,但后来产生的凄美爱情,却让人唏嘘!

那个美而薄命的女子,远嫁离开家乡,有如昭君出塞般的勇敢不屈服,在桃红柳绿的金谷园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自己的真爱。富可敌国的爱人为她建起极尽奢华的“崇绮楼”以寄托她思念家乡的情怀。这个灰姑娘式的成功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艳羡。

可就如歌词中所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石崇的炫富最终成为他和她惹祸上身。“司马伦之乱”其亲信孙秀使人向石崇索绿珠,崇尽出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绝色。说随便挑,使者固要绿珠,石崇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使者进出几次,索绿珠,不可得。后来孙秀矫诏抓石崇,石崇正在饮酒作乐,甲士进来,石崇语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观前”,投楼而死。从此“一缕青风魂归去,相伴九仙会琼瑶。”

她的内心是感动而又心痛,给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因自己而获罪,得罪权贵,她的心中怕是充满了内疚和快乐。

绿珠是善良的,她不愿辜负石崇对她的深切情意,那十个绝色的婢妾在石崇眼中只是任人挑选的器物,只有绿珠才是他在乎的人。她决绝地纵身一跃,以报相与之情,知恩之遇。要知道,凭她的花容月貌,才艺双绝,在孙秀处有何尝不享尽荣华富贵呢?

素来很恨古人推崇的什么“三贞九烈”,丈夫短命却剥夺妻子享受生活的权利,被人污辱调戏不是恶人的错,自己反要寻死觅活的,岂不荒唐!

但绿珠的倾情一跃发自内心,至真至纯,让千百年后的我依然感受到爱的勇敢,超越生死。

红楼梦中忠贞寂寞的黛玉在《五美吟》中这样写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想必她也是羡慕的,曾拥有过爱,值了!

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须知女子的爱也可这样刚烈,远胜撰写历史的那类推卸责任的人!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3

三国时期,正值乱世,乱世出英雄,也出政治家、军事家。乱世中若想称霸一方,不仅仅靠武艺,还要会带兵。这就要让军事家出马了。江浙一带三国时属吴,吴王孙权手下出过好几位有名的军事家: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撇开前几位不论,光来看陆逊,他又是怎么用兵,大败蜀军的?

陆伯言这个人,前半辈子用关羽的话来说就是个书呆子,而后半辈子能成为史书中这样有名的一位军事家,大部分原因此他打赢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联营,陆逊可谓用兵如神。他看得清局势,沉的住气,能忍。面对蜀军的步步紧逼,吴军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陆逊却破天荒地下了一个命令:撤退。陆逊此时还未声名远扬,要说什么大功绩也只能是配合吕蒙大败关羽,在军中的威信也远远不及那些大将。那些将领一听撤退两字哪能服气,还不得直跳脚?打都没打就撤退,一撤退就完了,军心动摇,士兵都不想打了,这仗还会胜吗?陆逊却说无妨,我有办法让蜀军想打也打不动。将领还是不服,你一个书呆子能想出什么妙计。然而陆逊还真有办法,吴军一退,蜀军自然要追,你蜀军锐气正旺,我干嘛要撞这个枪口上?追个几百里山路,磨光你的锐气,蜀军疲于奔波,哪里还有力气打仗?

陆逊能胜胜在看得透人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的用兵也是如此。陆逊他知道,刘备这个人狡猾得很,不能不防,我吴军未战先退,他定起疑心,必然使诈,此时出兵,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又发挥了他冷静的性格,亮出孙权给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这下好,将士们自然满腹怨言,但又不敢抗令,只能乖乖不动。陆逊不急,刘备倒急了,急什么?急不能骗过陆逊。双方局势僵持不下,刘备无奈,只好撤走山中八千伏兵。这心理战打得可好啊,刘备完败!将士们的误会消除了,可谓是一箭双雕。

陆逊这人,做事也谨慎。终于等到了主动出击的时机了,这下总可以打了吧!但陆逊说不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不可过急。将士问那怎么办,这次可不能等了。陆逊说先攻一营吧,攻一联营,好,打吧,一打,败了。将士又问那又怎么做,陆逊说我有办法了,这一仗暴露了他们的弱点。果然,联营七百里,用计最好便是火烧,大火一放,一下就烧了个精光,蜀军大败,军中上下都夸陆逊用兵如神。

这一仗,不仅灭了蜀军威风,还解了孙桓之围,可谓是场军事家间的恶斗。胜者陆逊,也因此而名垂千古。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克扣;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5

当风敲打着窗户,当脑海浮现起历史。脑中回忆着中华五千年,无数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好汉,英姿早已出现在眼前。但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说起周瑜,人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肚量,那个妙计安天下的周郎。但历史却并非如此。

翻开史册,周瑜是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他的足智多谋、重情重义,又或者是他的高尚的品德。

当曹操挥军南下,两军在赤壁一战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少年站在船上,镇定的指挥着军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由周瑜用他的才智去击退敌人的。火烧连环船、苦肉计足以体现他过人的才智。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义结金兰。当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周瑜并没有造反之意,而是第一个支持孙权,更是把孙权当作自己的亲弟弟来看待。“周郎”是别人给予他的美称。因为当时周瑜不仅风姿英发,更是才华横溢。他与小乔成为夫妻后,却不曾纳妾。曹操霸业已成时,周瑜可以献出小乔,自己去逍遥一生。但他宁愿在战场上与敌人斗智,也不愿出卖妻子去苟且偷生。

东吴老将程普不服周瑜,多次欺辱周瑜,可周瑜却折节容下。最后程普也为周瑜的人格所折服。

当时孙权只是一个将军,诸将或宾客都对孙权比较草率,唯有周瑜一人对孙权谨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礼

周瑜不仅文采超群,更精通音乐,即使大醉如泥,仍然听得出音乐中的小小的疏失,且要回头一看。所以便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了。

一代俊杰,曾在赤壁之战感动了上天,可代价却是他的一生。天之骄子,却只有36年的时间。死后更是后人对他的误解,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都不是真正的周瑜。三分天下也全因为他指挥的赤壁之战,他的名声也震响东吴。可这样完美的人却只落的一个“猝死”的下场。

抬起头仰望明月,似乎望见了满园桃花,望见了江南,望见了江水,望见了铜台,望见了周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 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二)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扞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三)

很早就知道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但认真拜读则比较晚。原因无它,但凡中国人,读近代中国的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缺乏一颗强大的心脏。一部血泪史啊,让人不忍卒读!

对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的阅读,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和颠覆。

第一,高大上的历史经典原来可以这么短。这本书只有四章共5万字2020,第一章讲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第二章讲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第三第四章讲为抵御侵略,先后出现的四个救国救民方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整体看,一二两章为因,三四两章为果,从整体上探讨了近代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做的努力,病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第二;历史经典可以这么通俗好看。书中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引经据典,不拘泥与细节和过程,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毫无抗拒欣然接纳。又如同一个博学且通达的老先生在唠家常,寥寥数语就把历史迷雾中雾罩下的人物、事件明白透彻的点出,让人豁然开朗。如,讲到中西关系,蒋先生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讲到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他说 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分析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他则说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第三,原来早在1938年以近代化为线索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研究就出现了。要知道我们的普通中学教材编写和教学,直到近十年才大力提倡用近代化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之前的历史教学我们贯彻的主要是革命史观,强调阶级斗争,一味赞美人民暴力革命的伟大和正确。忍不住叹息,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让这样一本有思想力的书和我们失联长达近半个世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蒋先生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而他则是站在时代当中写时代,对历史思考的深度和价值,在半个世纪过后仍让我们惊叹。历史果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还有多少历史的真相有待发现?

第四:眼光独到,对林则徐、琦善等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如林则徐,至今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赋予他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称号。而蒋先生则指出真正的林则徐觉悟到中国的器物不如人,但他并不主张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而对那么被我们唾弃的琦善则比林则徐勇敢又担当,他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这种反差可能不一定会被我们认可,但他无疑的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当然,蒋先生的作品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很明显带有了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偏离了先前客观中立的立场。但,瑕不掩瑜,绝对对得起 近代史上的经典称号。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2020,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org)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值得参考!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范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值得参考!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1)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2)

同学们,建设幸福中国,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少年儿童,能快乐的学习,健康的生活,在家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同学的.关爱,在社会有好人的热心帮助,就是一种幸福。

今天,我要讲一位好民警褚妈妈的故事。她叫褚少华,是一位交警大队的女警察,在她们当地有一个叫玲玲的小学生,她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又得了重病,不幸让玲玲家中一贫如洗,上学遇到了困难。当民警褚少华得知这个情况后,心揪得紧紧的,来到玲玲家说:“孩子上学是一辈子的大事,千万不能耽误啊!”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工资资助玲玲上学。每到开学的时候,就按时给玲玲送衣服和学习用品。有一年的冬天,天气突然变冷,玲玲还穿着单薄的衣服,褚少华立即买来一件羽绒服、一双旅游鞋及学习用品,专程送到玲玲的学校。玲玲从民警褚少华手中接过羽绒服,感动的留下了眼泪,哭着说:“妈妈,穿上您送来的羽绒服,我又能上学了……”之后,褚少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另外一个村,为刘良、赵玉琴等家庭特困儿童送来棉衣。3年来,褚少华还先后资助了4名失学儿童,这些孩子都亲切地叫这位民警阿姨“褚妈妈”。

在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像褚妈妈这样的好心人,让不幸的儿童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才能做好“幸福中国”的建设者。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3)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近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对于蒋廷黻这个名字,我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到他所写的这本近代史,看到有关于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所写的这本书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这本仅有五万余字的小册子,并不是像一般史书那样单纯地按照时间为顺序去叙述,而是在历史变迁内在联系上先后承继、转合变幻。他是在以史为鉴、以史经世的思想支配下,全书四章分别为外患、内忧、自强运动、瓜分和民族复兴。

外患主要是简述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惨败后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并没有进行彻底的维新改革。朝中官员分为剿夷和抚夷,主剿者自大狂傲,主抚者一昧妥协。两者都没能正确认识中国当时的情形,从而进行积极的改革,统治者更是毫无远见,使中国更加落后于西方国家。

内忧是指清政府遭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洪秀全领导的运动,那是不可能复兴民族,兴旺国家的。他只对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十分积极,而对于社会革命是消极的,“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最终战胜洪秀全。

自强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机械。然而,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何在?这些人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这远远不够的。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教育、经济,而且必须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政治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那就没法真正走向近代化,没法救国救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地刺激国人,康有为提倡进行变法运动。然而新政却又失败了,西太后及顽固派又一次破坏了改革政治制度的机会。民间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却后来还是给袁世凯当做乱民,派兵围剿。义和团的后果是《辛丑条约》。作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救国救民,是民族“唯一的复兴的路径”。

这本书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所写,整理了近百年的史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经过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努力才换来的。历史用鲜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今天我们理应奋发图强,复兴民族。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自强自立。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4)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5)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6)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7)

这段历史中学的课本有学过,不想学,不忍翻。这种心情就是不愿意面对痛苦的不成熟表现。

自鸦片战争开始开启了中国的近代。作者开始介绍了清朝末年中西方时局,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的交涉。看完这个以后,减少了自中学起建立的对英国的恨。那时以为英国就是无缘无故要欺负中国,这里明白了其实人家只是想和我们做生意,而清政府以及官员当时所表现出的傲慢和无知惹怒了英国,才导致战争爆发。现在再来看,当时如果配合英国通商,也许会快进入中国现代化,对于中国不是个坏事,也许历史会改写,也许后面也不会遭受被日本这种小国欺负到差点灭国。

我们个人如果在意识到自己落后还继续自负也会被社会教育。我们的国家也一样。在被打了以后,仍然幼稚地妄想不承认那个外面的世界,骄傲地认为中国乃天朝上国,实属掩耳盗铃。鸦片战争以后,不认真总结真正的原因,把原因归结为林则徐不是主帅。这就好比我们普通人遇到一些失败时也不愿意去承认时是自己努力不到位和努力方向不对,而去归结于天气不好,被干扰之类的偶然原因。不能痛定思痛对于国家和个人是一种很致命的性格缺点。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历朝历代都是实行封闭的愚民统治。这样是很方便,但是在名族遭遇外来危机时,这样的民众就难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抵抗危机,甚至会阻碍发展,抵抗外来通商的洋人,连建铁路,办洋学这样的事情都要去抵抗。

鸦片战争以前咱们暂且不论,鸦片战争以后的xx,中国仍然无所改变。此后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期间中国发展缓慢,和统治者是有点关系的吧,道光自己并不出色,传皇位给咸丰,却没有传给有能力又开明的恭亲王,如果不是传给咸丰,也不至于有后面慈禧这婆娘误国几十年。在国家重要时刻还作出这么错误的选择,简直是国家不幸,就如我们平常人无漏偏逢连连雨呀!中国当时落后的体制和教育大概没法培养出明智的君主吧!

好在我们国家总有一些出色的人能比一般人更有眼光,曾国藩,李鸿章,恭亲王,孙中山等等,他们一步一步为着国家的发展,奋力地努力着,拖着大家前进,才有我们的今天。

中国近代历史读后感500(篇8)

《中国近代通史》读后感2000字!

读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册。第一次鸦片战争写得一般,第二次鸦片战争极简略,精彩部分在姜涛写的太平天国部分,史料丰富,有功力有感情有判断,虽然是含而不露的。但论述的次序上似乎有点翻来覆去。读中国近代史是容易使读者愤怒、郁闷甚至屈辱的,但看一个巨大的文明体在各种侮辱、压迫、打击、掠夺下,如何一点点觉醒,改变,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被迫到自觉,走上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这也是极其悲壮的。对于民族与文化的自信心,对于文化传统的某些基因与劣根性的警惕,从近代史中最能获得。

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令人失望的一卷。洋务运动、教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把这么多精彩的题目写得这么平庸,实在也不容易。作者虞和平惟对清流党看法较为深入,对张之洞则回护过甚。既然是综述性质的通史,为什么不好好综合专家们的大量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判断呢?叙述也不讲究。此卷作者完全是敷衍了事,根本没用心于著述。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4卷,主要内容为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读的过程中有双重郁闷。一是为当时国家、民族之屈辱,政府之软弱、民众之愚昧、官僚之狡诈、列强之蛮横而郁闷,一是为编史者之混乱而郁闷。第四卷编者看起来感觉几乎有点人格分裂,一会站在外国征服者的立场,一会又回到中国本国的立场。有些段落简直就是直接抄国外研究者的著作,语气都不转换一下。近些年编写一些大书,简直和工程项目中的转包、分包制一样,挂名的未必真在编写,层层分包、转包之后实际编写大部分都是学术民工,赚钱的出名的是分包的转包的学术大佬。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5卷,写得规矩,意思是这书带着问题写的,带着倾向写的,它是有合理结构的,而且该涉及的方面都谈到了。

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册,渐入佳境。读完《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王奇生写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精彩纷呈。读完《中国近代通史》。

第八册,杨奎松著,水平很高。引起我兴趣的不少:国民党执政前十年的成绩,中央苏区的根本困境,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西路军西征的目的,蒋介石内外政策选择的内在逻辑。最愤怒的当然是日本对我国的蛮狠粗暴狡诈无耻的欺辱,要是听当时主流高级知识分子们的建议,结果必然是委屈而不能求全。当时孙科怒骂汪精卫无能卖国,让我对这位美国长大的官二代顿生好感。人要是没点血性,只会计算利害得失了,那么关键时候一定靠不住。这就是刘伯承说的没卵子。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区别,就在于此。男人什么高富帅,儒雅英俊温柔有才,都不靠谱,第一是要有卵子。

关于《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我的印象是:作者陈列了大量的事实,就像一位尽责的秘书,他看起来似乎知道一切,但或者出于谨慎,或者根本就是没有兴趣与热情,他闭口不提自己对这一切的想法。这让我感觉到一种职场上最常见的状态: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我还是努力工作得让你挑不出毛病。这是一位历史工作者的态度,也是他不能成为历史学家的原因。第九卷不让人失望,它让人昏昏欲睡。

现在全部读完,回头总结一下:第一册,作为主编与近代史所所长张海鹏试图通过辨析中国近代发展的主要脉络与线索,为整套书建立一套基本的框架与风格,在学术与政治要求之间取得平衡与尽可能多的空间。用心良苦。但张海鹏作为项目负责人,其对于以下各册的审核与要求是不够的,以至于各册水准相差太大。而且每位作者写作态度不一样,有的极认真,有的敷衍了事,有的还有抄袭剽窃的嫌疑。整套书各册作者是各说各话,没有贯通的思想与方法,不是一棵菜,而是拼出来的一桌菜。

第一册带有序论的性质,有方法论的色彩,理论性比较强。但我感觉有点陷入具体争论,高屋建瓴、贯通古今中外的气魄与见识似乎缺少了一些。从张海鹏与李细珠合著的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也能看出来张先生的优点是严谨、细致,做学问规矩,缺点是格局、气魄、胆量不够。

整套书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各册基本上是各位研究员对于自己学术成果的总结,所以自己研究有素的领域往往就很精彩,此外就极平常。看起来没有特意去整合和表现出中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这是特别大的缺陷。事实上,除了社科院近代史的这几位,大陆研究近代史水平高的学者还有很多,如高华、茅海建、桑兵、杨天石、罗志田、沈志华、邓野、夏春涛、邱涛、马忠文、侯宜杰,唐启华、尚小明,黄道炫、齐小林等。

如果分册来说,我认为王奇生的第七卷、杨奎松的第八卷最佳,研究深,材料新,观点突出而深刻。马勇的第四卷最差,一些段落有抄袭剽窃的大嫌疑,这不是他没水平,因为有些章节写得很好,而是他学术态度品格大有问题,以为白纸黑字能骗过天下。这也太小看读者了。其他各册中,第四卷平庸,可以说是敷衍了事,作者对清流有一定研究,其他如洋务运动、教案、甲午战争抄其他专家的都没好好抄。第五、第六册较为严谨,第九册很水,基本就是抄录战史,但关于抗战经济政治社会一块有自己的东西。第十册,亦平常,罗列周全而已,好处是自己的立场鲜明。

关于历史名著读后感合集


书籍是智慧的阶梯,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在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我们的收获是很多的,读后感最终还是要回归书籍本身,不可偏离主题。写好作品读后感都有哪些细节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历史名著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1】

希刺客厉夫的恨很极端,他将恶魔的手伸向了所有人,即使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无辜的。而他的爱同样也是极端,我想他的恨与他的爱是成正比的。他在凯瑟琳死后以及在他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说他看到了凯瑟琳,并且在他的房客洛克乌德先生说做梦时看到了凯瑟琳是,他居然对着打开着的窗,哭着呼喊着凯瑟琳的名字,可想而知,他对凯瑟琳的爱已经深入骨髓,是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的时候那么孤单,没有人敢亲近他,因为他拒绝了所有人,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凯瑟琳,虽然凯瑟琳已经离他而去了……

希刺客厉夫将爱与恨当成了他的全部,但可悲的是,最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他让他恨的人都得到了悲惨的代价,但是那一刻他却觉得空虚,他没有了恨,他失去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他的心中存在的应该就只有对凯瑟琳无尽的爱,所以他选择去找凯瑟琳,当他的生命开始倒数的时候,那四天有时他会展现出真心的笑容,也许那一刻他想到并且看到了他的最爱凯瑟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希刺客厉夫停止了呼吸……

希刺客厉夫的爱是极端的,他的恨也是极端的,而这两种感情都是折磨他的源头,折磨了他一生,但是我觉得作者是仁慈的,在最后的时候,将希刺客厉夫和凯瑟琳葬在一起,这也算是对希刺客厉夫最后的安慰与救赎吧……虽然或许有很多人都会说,希刺客厉夫最后的下场是他的自食其果,但是我想没人能否认他对凯瑟琳的爱的执着,这也许就是他身上惟一的闪光点,虽然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它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也成为了希刺客厉夫黑暗苦涩人生中的唯一亮点了……

当然在这本书中,除了希刺客厉夫和凯瑟琳苦涩爱情外,还有几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爱:埃德加终生爱着凯瑟琳,但是他的可悲之处就是永远的不到凯瑟琳完整的爱;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之间那种年轻人之间简单的爱;以及在听完丁耐莉叙述的故事之后,对小凯瑟琳产生爱慕之情的洛克乌德先生的这种隐密之爱……

全文由见证所有事发生的老管家丁耐莉之口来讲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而听众就是房客洛克乌德先生,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这个跌宕起伏,情感复杂的成年旧事,整件事发生在几十年中,但是每一件事都让人印象深刻,每一段感情都让人为之唏嘘,这种细致的写作手法也许就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魅力所在。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爱是神圣的,不要让任何利益,金钱,权利这样的字眼去亵渎它,爱是需要好好经营的,因为只有坚持心中的真爱,无论结果是什么,起码过程是幸福的,并且你也曾真心的幸福过;而恨是邪恶的,但是我不能指望每个人心中都不存在恨,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善意,那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恨有时候都能成为某些人心中的一种信念,但是我希望那些心中有恨的人,将你的恨压制住,不要让它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到最后你就会像希刺客厉夫一样,内心变得很空虚,变得一无所有…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2】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此书是在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完成的作品,该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今天读后感大全和大家分享各种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

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3】

今日,我读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讲述汤姆幼年双亲去世,由波莉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波莉姨妈和学校教师的管束,常常逃学。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墓地试试胆量,可是无意中目睹了一齐凶杀案的发生。还有一次,汤姆、哈克带着乔埃·哈波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去世了,结果他们却出此刻了自我的“葬礼”上。在法庭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最终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而凶手这时逃之夭夭。之后,汤姆和哈克在鬼屋中遇到了印第·安乔!他们听见印第·安乔要把他的金钱放在二号,十字下头。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的同桌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

经过整整三天三夜饥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在山洞里看到了凶杀案的凶手——印第·安乔。最终,汤姆靠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找到了出口,走出了山洞。村里人发现他们,他们讲述了在洞中的经历,之后,村里人用铁板堵住了山洞口。汤姆告诉村里人在山洞里见到了杀人犯印第·安乔,当村里人在洞中找到印江·乔时,他已经饿死了。最终,汤姆和哈克重返山洞,找到了一笔宝藏,成了这个村的小英雄。

从中,体会出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机智勇敢,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调皮捣蛋的孩子。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4】

一路读来,几番停顿,终于将这部50余万字的庞然大物拿下。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上讲,自是兴味索然,几无所获;若从历史与哲学思考方面讲,则是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全书的核心论点是“狼性”必然战胜“羊性”。之所以称之为“论点”而不是“主题”、“主旨”之类,还是因为把它看作了别样脸面的学术论文。作者经常跳出来酣畅淋漓地讲上一番,大段大段地讲,甚或几页几页地讲,全不藏匿他要表达的主题,不满足于将主题隐于人物塑造或是情节的铺排中,那样太累,作者或许不擅此道。总之,小说讲述的故事,只是“论文”的一个个论据而已。

书中的故事不可谓不丰富,不可谓不精彩,作者讲故事的本领也差强人意,情节描述确是细致入微,让人如临其境。可是,最致命的一点是,统观全书,这一固连串的故事却构成了一种松散和沉闷的交响曲。《红楼梦》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境界自是连想也不敢想了,即便是长篇小说之最基本要求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合理安排,也无从谈起。对,高潮,全书没有高潮,从而便没有精心为高潮而作的铺垫,读来无跌宕起伏,无峰回路转。“文似看山不喜平”,小学时就熟悉此语,我今天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理解与感悟。

窃以为,姜戎先生正是缺乏这种驾驭能力。因此,他倾半生心血而作就的大书《狼图腾》虽然毫无疑问可以称为一部好书,但离“优秀长篇小说”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说它是一部好书,原因上面已经谈了几条,没有说到的还有作者极度认真的态度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不管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比如我,就并非同意他的全部观点——你都不能不被他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对民族出路深深的思索、对民族劣根性深刻的认识所打动。基于此,我愿推荐你阅读此书,前提是你有足够的空闲时间,你有平和而不浮躁的心境,你有探寻作者所关注命题的兴趣。三者缺一不可。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5】

读着读着,我觉得真的有个叫孙少平,真的有个孙少安,故事完了,我还在想着他们怎么样了。少安是不是和惠英嫂还在那个大牙弯煤矿,少安的砖厂怎么样了。

读了《平》才更能体会中国式的苦难,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人应该怎么面对苦难。也知道如何地去体会苦难中的人。更加了解农民,工人尤其是煤矿工人的心境。这样的苦难塑造我们,是我们更加热爱生活,而不是无聊的度过。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爸爸是曾经是煤矿工人,听说他下井有xx年的时间。从我记事开始,爸爸很少跟我提煤矿的事情,井下的情形。我也很少去想这样的事情。爸爸是很苦的。爷爷在他10几岁就去世了,奶奶拉扯着5个孩子,家庭的窘境常常让爸爸抬不起头来。他插队回来后,就被分配到了龙凤矿去采煤,那时候爸爸常常倒班,真的就像书里面的少安的生活一样。他人又瘦又高没什么力气,灰心绝望中的他,只是简单的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承受这些苦难。所以爸爸从来不开口跟我讲他的痛苦,黑暗的处境。

他也对我非常的宠爱,想要什么,他都给我。因为他知道缺衣少食的滋味。也许这样,才使我越来越不懂事。身上完全看不出是煤矿工人的后代。常常骄纵自己,予取予求。真的惭愧。

我喜欢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6】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今天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呼啸山庄的读后感20__字。此书描写了主人公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对于爱的理解,我仅限于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爱的理解,对于爱人之间的那种爱,我并不是很理解,但看完《呼啸山庄》之后,我感受到了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因为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希刺客厉夫对凯瑟琳的那种深沉的爱。

因为希刺客厉夫是流浪儿的缘故,他的性格有点孤僻,但是凯瑟琳的天真开朗,让他渐渐打开心扉,他接受了凯瑟琳这个玩伴,甚至在长大一些后,他发现自己对凯瑟琳的深深的爱,并且毫无疑问,凯瑟琳也同样爱着希刺客厉夫,他们一起度过一段相当愉快的日子,当然要在辛德雷·恩萧不捣乱的情况下,这种愉快才能成立。辛德雷是凯瑟琳的哥哥,他讨厌希刺客厉夫,因为他觉得希刺客厉夫夺走了他父亲的爱,所以他欺压他,处处找他的麻烦,而就是这些点点滴滴,让希刺客厉夫对他产生了恨意,并且随着他的长大而一发不可收拾……

他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懊恼,羞耻甚至是痛苦,因为他因为这个而失去凯瑟琳,虽然没有失去她的爱,他依然是凯瑟琳最爱的人,但是他却得不到凯瑟琳,娶不到她,因为凯瑟琳那可悲可怜的虚荣心,因为她顾及到当时社会强烈的等级观念,使她放弃了真爱,转而选择了画眉山庄的少主埃德加·林惇,她发誓她爱埃德加,我也相信她是爱他的,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明白,她违背了她的心,她背叛了她的最爱——希刺客厉夫。希刺客厉夫为她的这个决定感到悲痛,所以他选择离开三年,用这三年的时间,他变了一个样,他变成一个带着绅士面具的恶魔,并且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计……

希刺客厉夫,他像魔鬼一样,伤害了几乎每一个人:他使辛德雷变得一无所有,使他失去了呼啸山庄,自己则取而代之地成为了山庄的新主人,使辛德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他不顾凯瑟琳的坚决反对,热烈地追求已对他产生强烈爱慕之情的伊莎贝拉·林惇,并且带着她私奔了,但并不是爱她,而是为了自己的复仇计划,而伊莎贝拉则可怜地成为了希刺客厉夫手中的棋子,当她发现时,已为时已晚,最后可想而知,他毁了一个原本可以在家过舒适生活的贵族小姐,让她变成了一个要为生活拼命工作的劳作妇女,让她也在悔恨和恐惧中度过余生;他不计后果地一次又一次地见凯瑟琳,让凯瑟琳原本已经平稳的病情,出现了恶化,就这样,他的出现间接地导致了凯瑟琳的离去,终于在生下女儿凯瑟琳·林惇后,就永逝长辞了;他使埃德加失去了最爱凯瑟琳和亲人伊莎贝拉,甚至伤害了他唯一的亲人凯瑟琳·林惇,使他的性情变得阴郁而不再开朗;他残忍地利用了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儿子林惇·希刺客厉夫,逼凯瑟琳嫁给林惇,为的只是得到画眉山庄,但当他的儿子死后,他却一点也不难过;他使凯瑟琳度过了一段痛苦难捱的日子,并且对她拳打脚踢;他甚至害了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让他从一个绅士变成满嘴脏话的粗人……

历史名著读后感【篇7】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_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397)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_……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历史选择读后感700字合集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历史选择读后感”,欢迎阅读。

阅读书籍时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大门,因此阅读时相当快乐的一件事。感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自己瞬间长大了很多,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能你正对如何写作品读后感而感到棘手?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特地编辑了“历史选择读后感”,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1】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看《历史的选择》这本书!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深刻理解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人民的选择,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了跟党前进的决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当代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也不会走向繁荣富强,人们也不会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平时的我,不爱动手,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马马虎虎应付应付就算了。一想到共产党——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十分惭愧。

我们中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这种梅花的精神。我想,我们这一代所缺少的就是这种品质。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更要有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祖国未来的宏图需要我们来描绘。如果今天我们加倍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真正学好知识,那么明天我们就能接好革命的班,把祖国建设的更加昌盛,像共产党一样,为中国人争气,让我们的祖国举世瞩目,永远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勤奋学习、为国争光是我的理想。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这样想呢?

让我们用洪亮的嗓音高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同学们,多么动听的歌声啊!这是中国人信心百倍的声音;这是我们的祖国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向世界呼喊:“中国胜利了!中国成功了!”但中国在今后前进的路上还会有新的困难,不过没关系,由我们的坚强不屈、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就能创造新的更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让我们刻苦努力,团结一致,共创未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更加富强!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这个党只有几十名党员。然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逐渐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历史的奇迹!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犯过不少错误,然后又不断自己改正错误,开创新的局面,夺取新的胜利。他的领导地位却始终没有其他政党能够取代。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共产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仁人曾经上下求索,寻找救国的真理,道路和力量。然而,一个一个办法都试过了,都不灵,这才找到了共产党。

这仍然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思绪万千。

是谁?将中国,这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度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是谁?带领着中国人民奔向小康?是谁,让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只有我们伟大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90年,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光辉的历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来自七个地区的53名党员的12名代表,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来又经过了整整28年。终于,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带领中国人民奔向繁荣富强的途中,有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沈浩同志为了小岗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是他,让小岗村的村民过上了幸福殷实的美好生活;他,为了小岗村人民的幸福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人们的好书记,为了人民呕心沥血,猝死在自己挚爱的工作岗位上。

刘胡兰在敌人的锉刀前毫不畏惧,坚持着自己挚爱的革命事业,到死也没有泄露党的机密;她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活!”

我们少年儿童沐浴着党的阳光茁壮成长,我们头顶艳阳天,脚踏阳关道,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担任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我长大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奉献出自己光荣的一生,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4】

老师推荐我们看《历史的选择》,我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看了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

《历史的选择》主要讲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其中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井冈山会师、改革开放等等,书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让我感动,比如:被称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在危难时刻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启安全道路的董存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

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们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付出了他们的一生,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只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如今,我们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东方,正一步步走向富强,一步步地成为世界强国!

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我们应该把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听完这首苍劲而有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人禁不住想起了92年前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中国沦陷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的辉煌成就。

读完了这本《历史的选择》,使我受益匪浅,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在旧社会中的事情,也赞扬了许多爱国主义者为国家做出的牺牲的英雄事迹。因为,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在这段历史中它曾给人们讲述了美好的生活片段,也曾让人懂得战争的可怕。无论人们都用过什么起义运动,但无一例外,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这几十年内,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族主义的改革胜利。从此,新中国就站起来啦!在书中有许多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人士。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胡兰,她是15岁就加入了共产党,之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故事是这样写的:有一次,刘胡兰被敌人抓到,要她说出村里的其他的共产党员,敌人说,只要刘胡兰说出其他的党员就给她钱。敌人没想到,刘胡兰什么也没说。敌人只好把百姓赶到广场上,几个群众都被五花大绑着……最后,刘胡兰牺牲了,她以年轻的生命换回了群众的事呢个名。她殉职后,毛主席给她提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还有特技战斗英雄黄继光。有一次,他为了消灭敌人中心火力点,冲上山坡不小心被敌人射中了,他跌倒在山坡上,就在最后关头时,他拉起手雷扔向地堡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前,他才22岁,为了胜利,不惜牺牲自己!那是多么强烈多么浓厚的爱国精神啊!

《历史的选择》中的这两篇故事读完后,使我懂得了要向刘胡兰学习,学习她忠于党的事业,宁死不屈。还要向黄继光同志学习,学习他身上拿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英雄啊!你们安息吧!既然是历史选择了你们,那就让我们永远的把你们的英勇事迹铭记在心中吧!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着这首歌,我不由得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历史的选择》来。这本书讲述了我们祖国历经的苦难。千载兴衰风雨中,中国,你静静地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

人类选择了地球,因为它环境无比优美;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对翱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大海,因为它无边的宽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她像一只雄鸡挺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因为她“得民心者得天下”……

翻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过了商、夏、周、秦汉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最终因为清朝的****,使中国签下一条条不公平的条约,让中国人民背上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也激起了中华人民顽强的斗志。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建立了国民政府迎来了一个改头换面的新中国。

当时的新中国局势还不太稳定,一些军伐以权谋私,使还不太稳定的新中国又陷入了混乱。这样,又激起了一批爱国人士的反抗,他们建立了“共产党”,共产党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爬雪山、过草地,经过几代共产党员的浴血奋战,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当家作主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的社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拓了广阔的场景。

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她在漫曼长河中定格成永恒。让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7】

《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历经的苦寒、风霜和取得的辉煌的成就。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对能够飞翔的翅膀;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就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本书里有好多爱国故事。比如:刘胡兰舍身爱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次,刘胡兰被敌人抓到了一所庙里。敌人逼她供出她们村其他的共产党员。但刘胡兰不说。之后,敌人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对刘胡兰说,如果她说出来了,就给她钱。可是,刘胡兰一点反应也没有。敌人怒火中烧,让手下把刘胡兰杀死了。

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了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了生命的宣言。读了这些故事,我非常感动。他们这种爱国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歩增强了跟党继续前进的决心。我要做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品学兼优、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我相信,有全社会的热情关爱,有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一定能射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8】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怀着激动得心情读完了《历史的选择》这本爱国读本。上面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延安窑洞的灯光、石油大会战、当代保尔---张海迪其中有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石油大会战》是最让我感动的故事之一,文中写到,铁人王进喜是如何在受伤的情况下,以顽强的精神带领全队人打出石油。中国人民从此摘掉了贫油的帽子。看到王进喜身体受伤的情况下,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了泥浆池,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铁人王进喜为了国家、为了石油,他不顾生命安全,对工作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是张海迪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她5岁患了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生活。面对残酷的命运,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多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绝顶》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张海迪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她是中国的骄傲。每当我读到这里,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想想自己,有健全的身躯,却不能像张海迪那样克服学习、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记得我初学骑车的时候,常常把握不准车的方向,总是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妈妈还在后面小心翼翼的帮扶着。突然我一不小心,一下子连人带车摔在地上,手上也划破了一层皮。我顿时哇哇大哭起来,干脆把车子一踢便不学了。妈妈和蔼地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的,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我听后,脸立即红了起来。是呀,如果我也能像张海迪一样,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这样,我摔了学,学了摔,终于学会了骑车。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9】

《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讲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历经的苦寒、风霜和取得的辉煌的成就。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对能够飞翔的翅膀;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就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这本书里有好多爱国故事。比如:刘胡兰舍身爱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次,刘胡兰被敌人抓到了一所庙里。敌人逼她供出她们村其他的共产党员。但刘胡兰不说。之后,敌人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对刘胡兰说,如果她说出来了,就给她钱。可是,刘胡兰一点反应也没有。敌人怒火中烧,让手下把刘胡兰杀死了。刘胡兰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了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了生命的宣言。

还有一篇是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讲述了1948年,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之前几次对暗堡的爆破都没成功。这时,董存瑞挺身而出,拿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他左腿负伤。顽强地冲至桥下,后来与敌人同归于尽。读了这些故事,我非常感动。他们这种爱国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歩增强了跟党继续前进的决心。我要做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品学兼优、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我相信,有全社会的热情关爱,有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一定能射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这篇文章写了读《历史的选择》后的感想,重点写了刘胡兰和董存瑞的故事也写出了读过书后的感想,但自己的感想写得太少,书中故事写得太多,需要换一下。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10】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暑假前,在学校的图书管里,我无意间发现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假期里将它看完,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中国不再伤痕累累,中国的历史不再有屈辱的一页。邓小平爷爷也提到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当时落后?因为当时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得太深,女孩都不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没有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而现在,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上学不用再交学费,农民种田不收税还给予一定的补助。就拿我家来说吧,以前听爸爸说一年忙到头,也只糊个口,更不用说给我们买这买那了,而现在我家各种家用电器也齐全了,有时爸爸还带我们逛逛超市,妈妈也时常给我们买几件漂亮的衣服,真是幸福死了。除此之外,我们村的泥巴路也改成了水泥路,还通上了公交车,我们上学再不用穿重重的胶鞋了。老师上课再也不单调乏味了,因为我们学校有了多媒体,只要有什么不知道的,让老师在网上一搜,什么都能找到。这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呀。

作为新生代,我们要知道,今天所拥有的正是昨天在党的好政策的领导下所实现的,我们更要团结努力学好各科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11】

坐在窗前读者那本《历史的选择》,心中不由的涌动出一股股爱国情。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好似眼前又浮现出那一位位爱国的英雄烈士们……

书中有一位让我记忆犹新的女英雄,她的名字被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她就是江竹筠。

“她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敌人甚至将竹签插入她的十指……读完了我的眼睛不由得模糊了起来。想到一个女人居然能受住如此酷刑,我不禁想到了我,有时后一点皮被弄破了就大哭大闹。可是我读到她受到如此大的痛苦时却没有说出机密,我应该好好反思自己了。

还有一个人也值得我们向他学习——方志敏

方志敏被捕的那天,敌人搜遍了他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他所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地方。”

读完这句话我感觉到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想到自己的生活要什么有什么,自己还不断的花钱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再看看他,我的心中一股懊悔涌上心头。如果我现在学习他清贫,洁白,朴素,我将会比现在更幸福。

还有一位伟大的人——毛泽东

他是共产党的主席他从小爱读书深明大义,再想想我都不小了但是精读的书还没有几本。我要向他学习,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像毛主席一样充实。

放下书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再回眸祖国的过去是那样的不易,只有现在努力的充实自己才会为祖国的未来尽一份不伟大但不是太渺小的力量。

历史选择读后感【篇12】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在外婆家闲得无聊。没有纸,没法画画;书翻破了,自己都背过了;电视机坏了,看不了电视。我怎么这么惨!我忽然想起来了,《历史的选择》还没看呢。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内容太精彩了,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在这本励志的书里,我知道我从不知道的时代人物名言:砍头不经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这些爱国爱民的民族,为了新中国,奋着力抗战。

在这本歌颂英雄的书里,我明白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党领导建立新中国!土地改革,是党领导的恢复国民经济,那是党领导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的制度。最终,我们向世界说成功了的时候,那是党领导勇攀科技高峰,不顾自己一点一滴抛洒的汗水呀!

在这本伟大的书里,我还知道了吴登云是来自帕米尔高原的白衣圣人,孔繁森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许振超是桥吊专家,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太空人在这本书里,我还知道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近80年的时间里,先后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戍变法、义和团活动最后,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大家努力着,终于打败了侵率者,有了新中国!

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跟着共产党,珍惜幸福生活,当好接班人!

中国近代史优秀读后感合集4篇


读后感大全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中国近代史优秀读后感。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中国近代史优秀读后感(篇1)

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可以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中国近代史优秀读后感(篇2)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优秀读后感(篇3)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中国近代史优秀读后感(篇4)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近代历史读后感合集》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近代历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