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历史人物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历史人物读后感3000字

历史人物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7 来源:互联网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你也许需要"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

《张学良传》读后感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2020,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org)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


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一

近日要求撰写读书笔记,一直忙于工作,说心里话,也懒于在工作之外再写指令性文章,因此拖了下来一直未动笔。在大学时,倒是常常写点心得,也写了些读书观感,但十一年的工作生涯,公文和论文写了不少,提笔写自己的东西不多,偶尔写些游记、生活小景和孩子成长历程,是自我心情的反映,为自己而写,不愿示人。

这下,有要求写读后感,一时不知该选什么书,手头上有尚未读完的万科老总王石所着的《道路与梦想》,挺有感触,其管理企业、为人做事、个人生活自有一番独到之处,令人佩服,但要专门写读后感,尚未有太多的想法。周五又提到此事,忽然梁启超所着的《李鸿章传》涌入脑海,想前两年回合肥探亲,同学陪我到淮河路李鸿章府浏览,很是仔细地看了一番,记得也在李府买了本《李鸿章传》,留做纪念。但今日再从书架上找到此书,却看到书后的印章为中山大学中区新华书店,已是十一年前在广州读研究生时买的旧书,非两年前买的版本,书已发黄,颇感慨时光的飞速。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本人也是正宗合肥人,自是对李鸿章这个产自家乡的历史人物颇感兴趣。本科学了世界和中国通史,正统史学略知皮毛,但不太感兴趣,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史学已吹入新风,不少新史料进入视野,记得当时近代史的老师博览群书,讲了不少新观点,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不流同于课本和一般书籍,印象颇深。前两年《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曾引起波澜,其中对李鸿章、袁世凯的不同解读在社会上热议很久,电视剧开篇就是穿长袍、用刀叉吃牛扒的李鸿章形象,颇具象征意义,一个乐于接受西方新鲜事务的满清重臣形象呈现在荧屏上,我专门淘来此碟连续两天看完。这次重读《李鸿章传》,更是一口气读下来,由于有任务在身,自然感觉又不一样,草草写下几笔,聊以交差。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最早研究李鸿章的严肃着作,也正如梁公早在 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要了解晚清的历史,读一读此书必受益匪浅。梁启超的国学功底和非凡文采、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在了解李鸿章的同时,也对当时国民性的了解、对国人劣根性的了解颇有启迪。梁公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对李鸿章这位争议人物,评价颇高。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梁公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着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但梁启超并没有将当时中国积弱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看待。梁启超在文中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李鸿章,悲在悲在身处于中国积弱最严重的时刻,以一人之力要想改变中国贫穷挨打的局面,无异于饮鸠止渴,根本无法实现胸中大志。所以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其起于淮军,败于甲午战争,遭至骂声一片,但当时中国朝廷上下又有多少人在真正抵抗外来入侵呢?当时的西方报纸曾这样评论甲午战争: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腐-败无能的官场,自私自利的官员,正如李鸿章自己常叹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中国又如何能走上富强呢,所以梁启超曰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指李鸿章),虽败亦豪哉!李鸿章临终前一小时,沙皇俄-国与大清的条约还没有谈妥(此协约为李鸿章出访俄-国根承慈禧太后默许,为抗衡日本出卖东三省的权利求得沙俄的保护而与俄-国的达成的秘密协议),俄-国公使竟到李鸿章的病榻前,逼请李鸿章签署画押《中俄秘约》。可悲可叹呀!为国家鞠躬尽瘁一生的李鸿章,把嘻笑怒骂的一切权利留给了后人,任人评说。所幸近年来,思想界、史学界空前活跃,让我们得以一窥李中堂的真实面目。

其实,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来多的杰出人物之一。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1865 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正是基于这种不甘心自己的国家沉沦的自觉,他以推行自强新政即洋务运动为己任。他力主以开放的态度去处理同外国的关系,以新的观念和措施去适应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把借法自强看作救国的关键所在,把学西方作为救国急务,爱国赤诚溢于言表。

李鸿章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近代的机械制造、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同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在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洋等方面也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可否认,这些官办或官督商办的企业存在着种种弊端,但西方的机器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就是对愚昧无知的打击,就播下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种子。招商局轮船所到之处,商品经济总有大小不等的发展。正是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几百部西书,孕育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代呼风唤雨的人物。李鸿章思想的开明和开放,吸引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甲午战争前,不但严复、马建忠及其他留洋归来的技术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在李鸿章直接领导或势力所及的范围内服务,就是对其学西方的作法持激烈批评态度的郭嵩焘、王韬、郑观应等人,也是李鸿章的朋友或麾下的重要官员。

李鸿章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虽然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这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据理力争所能取得的最佳方案,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大舞台错综复杂的状况里,李鸿章机智斡旋处理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不断的巨大失败和微小的胜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李鸿章个人的睿智和深刻、大气和幽默、仪表和举止都散发出浓浓的个人魅力,博得了洋人对他的敬佩和尊重。当时国际舆-论对李鸿章评价颇高,日本人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个性严谨,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示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重纪律,严自治,中国人罕有能及之者,有东方俾斯麦之称。对人,其待属将也,皆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故咸乐为用命,夫将将之才。治事,每遇一问题,必再三盘诘,毫无假借,不轻然诺,既诺则必践之,实言行一致人也。李鸿章待人处事的态度,让人敬佩。纵观其一生,为国为民不计艰辛和困苦,不畏诽谤和诋毁,一直埋头肯干、默默做事,直至生命即将结束之时,未尝口及家事。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间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但是,在腐-败无能的清廷统治下,李鸿章所做的一切,所进行的一切未触及本质的改革,只能对贫困而苦难的国家进行缝缝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我们庆幸生活在现在的中国,国力日盛,国人地位大增,中国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一扫东亚病夫的形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在快速、全面地发展,正朝着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从没有过的和平盛世时代,个人发展空间也空前广阔,电子信息技术已让我们与世界零距离接触,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日子。我们生活在盛世时代的中国,又有何理由不好好工作,从高处讲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尽份心,出份力;往近处讲则是为自己负责,做好这份工,不求做英雄,最起码也不能做庸人。梁启超的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值大家共勉。

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二

名平,屈原-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大量神的造型,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象征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一)

《三国演义》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有武艺高但又自负傲慢的关云长,绝顶聪明似乎无所不能诸葛孔明,阴险狡诈却又狡猾的董卓,志向远大而又知人善任的孙仲谋等。我但最是??。我但最是??当然是忠厚憨实得关云长了。

关羽为什么使我着迷,当然是关羽玉树临风,英俊萧晒,重情重义,勇敢坚强的关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羽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扁长的脸颊上,一个柳叶似的眉毛,贴在眼睛上面,耳朵赤红赤红的,他的双臂挥舞宝剑,真有绅士的感觉,而且一生气脸就会赤红赤红的,你一定听入迷了吧,那就听我继续讲下去。

关羽很勇敢,我相信你也提过一个故事吧;关于在战场是为了救一个伙伴自己中了一根毒箭,毒气逼人所以他去请华佗来治疗。华佗说:需要把肉割掉,把骨头刮一刮,于是他又说:会很疼的。关羽说却说:我不怕!说着,他伸左手出,又叫人找了一个棋盘,叫军师同他一起下棋,棋刚开始,华佗的刮骨疗伤也开始了。关羽一边下着棋一边忍受着莫大的痛苦,有时还会流出汗来,眉毛就会皱起来让让人忍不惨睹呀!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二)

我是个很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人,在我所接触过的历史任务人物中。我认为综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过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这个集政治,军事,文学,武功,治国,平天下等才能于一生的英主,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说李唐天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那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李氏宗族里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去赞美他,或许任何词语都不为过。这个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这什么样的惊人的能力和天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中国历史人物读后感


中国历史人物读后感(一)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2020,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中国历史人物读后感(二)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2020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2020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中国历史人物读后感(三)

岳飞是宋朝的一位大将,他文韬武略,在爱华山和青龙山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八百士兵打败了一万金兵。在校场,岳飞的文章明显比小梁王的好,只是因为考前,小梁王给了考官之一的张邦昌三锭金子,所以张邦昌等人就贬低岳飞。

岳飞是忠义的化身,不仅是他,连手下的兵将也都一样。比如王佐,为了排解岳元帅的忧愁,不惜砍断自己的右手,混进金营,把陆文龙和曹宁的身世告诉了他们,陆文龙和曹宁听后,十分感动。和王佐一起归宋了。

岳飞之所以屡败金兵,是因为他治军严谨。有一次,岳家军与金兵僵持不下时而被迫挂上免战牌。岳飞之子岳云不知道,看免战牌挂出,一怒之下把免战牌打碎了。岳飞知道后,大骂:逆子,这免战牌是我军挂起的,把他拖出去斩了!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岳飞的铁面无私、治军严谨。所以金兵口中流传一句话: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可以看出金兵对岳家军的害怕。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是岳飞的真实写照,虽然岳家军作战勇猛无比,但高宗昏庸无道、听信谗言。使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秘密的杀害在了风波亭。我们不禁为岳飞这个英雄的凋零而伤心,让秦桧这种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小人遭到万世唾骂。

古往今来,有许多像岳飞这样的伟大英雄,如勇敢的邱少云,战斗英雄黄继光我从心底里佩服像岳飞这样的大英雄,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将流传千古!在这些英雄身上体现的是中华优秀儿女的种种可贵精神和质量,这些可贵精神与质量成为我们少年儿童今后学习和人生道路上努力向前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

历史人物作文900字:岳飞教子


历史人物作文900字 岳飞教子

《岳飞传》和《精忠岳飞》读后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克扣;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1000字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精选


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当读完作品后,我们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读后感可以记录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1)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小时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父亲夏尔·波拿巴,是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母亲莱蒂齐亚·波拿巴,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严酷的母亲。

1778年,拿破仑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舅舅约瑟夫·费舍及兄长约瑟夫离开母亲从阿雅克肖港出发前往法国。从此以后,兄长约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仑去了军校,舅舅做了神职人员,四人去法标志着拿破仑的少年时代从此结束。

少年时代的拿破仑没有波澜起伏,但军校的生活却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仅仅9岁的他便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优越性,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成为了14名精选出来的非贵族炮兵学员之一,开始了真正的军训生活。

拿破仑沉默寡言、勤奋好学。他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他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拿破仑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超越性,他是个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变整个欧洲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勤奋与荣誉。

拿破仑自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自己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到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心智的原动力和他意志的永恒实质,它是如此紧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区别开来,甚至有时还达到了不知不觉的程度。

法国人视拿破仑为民族英雄,但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拿破仑的征服下深受凌-辱,表示憎恨。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2)

名平,屈原-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大量神的造型,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象征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3)

一位英勇的将军,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手握青剑,仰天长啸。合上手中的《岳飞传》,我的眼泪像断线了的珠子“哗哗哗”地往下流。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在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宋朝。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小岳飞身上,可是小岳飞一点儿都不怕,因为他是个坚强的孩子。小岳飞喜欢看书,喜欢读书,他常常看书到三更半夜。岳飞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知识,比如说要尊老爱幼,对人要有礼貌等等。他最喜欢看打仗类的书,因为他想长大后做一个大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全心全意保卫国家,不受到别的国家的欺负,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国家是强大的,是不甘落后的。

后来岳飞跟镇上一个叫胡桐的的老爷爷练武术。由于岳飞训练非常认真,不怕吃苦,从来不像一些小朋友那样懒惰。所以,他的武艺长进的非常快。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小岳飞成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不仅能轻松拉弓,而且射出去也是百发百中。

几年后,岳飞长大成人了。面对女真族部落的不断侵略,再加上当时的皇帝,成天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岳飞听说此事后决定告别家乡参了军。他参军后,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他的部落也被称为岳家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金军闻风丧胆。

啊!读了《岳飞传》,岳飞的英勇事迹处处让我难以忘怀,让我感动。他那热爱劳动,体贴父母,勤奋学习的精神无处不在;他那热爱祖国,知道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因为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无不体现出了他“精忠报国”的情怀。联想到自己,和岳飞小时候比,简直是一天一地。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岳飞,从小努力,练好本领,长大了报效祖国!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4)

不久前,我校组织参观了海南解放60周年的纪念活动,来到博物馆庄严的大门前有着圣神的感觉,在门前我似乎就能感觉得到历史的气势和宏伟,那呐喊着解放海南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到了,我开始带着那份尊敬认真的观察这里的历史 。

走进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图片展展厅,开启了一扇了解海南沧桑巨变历史的窗户。血与火、硝烟与呐喊、面容与情怀穿越岁月,深深地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一艘木船,一列火车,分别呈现在两个展厅的前面。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摆设,寓意着展览两大主题:“解放”和“开放”。走进不同的展厅,观众感受到的是不同的震撼。

为了解放海南我们的渡海作战部队不惧惊涛,勇对骇浪,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依靠简陋的木帆船强渡琼州海峡,创造了“木帆船打败军舰”的世界战争史奇迹。创造了我们下一代的幸福这是难忘的并且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

历史上,为了强岛富民的理想,为了让每一位岛上居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努力探索各种发展海南经济社会的方向、道路和模式,即使为此遭受损失,蒙受冤曲,甚至抛撒热血,也矢志不移,誓死追求。正是靠着他们的坚韧和坚持,海南坚实地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今天,我因继承先人理想,接过发展重担,正是当代人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绘就一个更美丽的海南,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做一名有利于社会的青少年。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5)

《三国演义》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有武艺高但又自负傲慢的关云长,绝顶聪明似乎无所不能诸葛孔明,阴险狡诈却又狡猾的董卓,志向远大而又知人善任的孙仲谋等。我但最是??。我但最是??当然是忠厚憨实得关云长了。

关羽为什么使我着迷,当然是关羽玉树临风,英俊萧晒,重情重义,勇敢坚强的关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羽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扁长的脸颊上,一个柳叶似的眉毛,贴在眼睛上面,耳朵赤红赤红的,他的双臂挥舞宝剑,真有绅士的感觉,而且一生气脸就会赤红赤红的,你一定听入迷了吧,那就听我继续讲下去。

关羽很勇敢,我相信你也提过一个故事吧;关于在战场是为了救一个伙伴自己中了一根毒箭,毒气逼人所以他去请华佗来治疗。华佗说:需要把肉割掉,把骨头刮一刮,于是他又说:会很疼的。关羽说却说:我不怕!说着,他伸左手出,又叫人找了一个棋盘,叫军师同他一起下棋,棋刚开始,华佗的刮骨疗伤也开始了。关羽一边下着棋一边忍受着莫大的痛苦,有时还会流出汗来,眉毛就会皱起来让让人忍不惨睹呀!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6)

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7)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___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397)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____……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2

浩浩荡荡的上下五千年里,无数红颜翠鬓隐没在史海深涛中,不为今人所知。但总有明珠真金,在吹尽狂沙后,搁在浅滩中,为世人称道。也许自身是个直性的女孩儿,最恨那些悲悲切切,整天无病呻吟的主儿,对那烈性女子却是情有独钟。那金谷园崇绮楼下一跃而下决绝的身影,便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绿珠。

说起绿珠,则必谈石崇。读过历史人物的人都知道:斯人是中国奢侈史上的巨臂,___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建成的金谷园中莺莺燕燕,绿珠再美,不过是他的一个玩器罢了,但后来产生的凄美爱情,却让人唏嘘!

那个美而薄命的女子,远嫁离开家乡,有如昭君出塞般的勇敢不屈服,在桃红柳绿的金谷园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自己的真爱。富可敌国的爱人为她建起极尽奢华的“崇绮楼”以寄托她思念家乡的情怀。这个灰姑娘式的成功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艳羡。

可就如歌词中所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石崇的炫富最终成为他和她惹祸上身。“司马伦之乱”其亲信孙秀使人向石崇索绿珠,崇尽出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绝色。说随便挑,使者固要绿珠,石崇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使者进出几次,索绿珠,不可得。后来孙秀矫诏抓石崇,石崇正在饮酒作乐,甲士进来,石崇语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观前”,投楼而死。从此“一缕青风魂归去,相伴九仙会琼瑶。”

她的内心是感动而又心痛,给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因自己而获罪,得罪权贵,她的心中怕是充满了内疚和快乐。

绿珠是善良的,她不愿辜负石崇对她的深切情意,那十个绝色的婢妾在石崇眼中只是任人挑选的器物,只有绿珠才是他在乎的人。她决绝地纵身一跃,以报相与之情,知恩之遇。要知道,凭她的花容月貌,才艺双绝,在孙秀处有何尝不享尽荣华富贵呢?

素来很恨古人推崇的什么“三贞九烈”,丈夫短命却剥夺妻子享受生活的权利,被人污辱调戏不是恶人的错,自己反要寻死觅活的,岂不荒唐!

但绿珠的倾情一跃发自内心,至真至纯,让千百年后的我依然感受到爱的勇敢,超越生死。

红楼梦中忠贞寂寞的黛玉在《五美吟》中这样写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想必她也是羡慕的,曾拥有过爱,值了!

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须知女子的爱也可这样刚烈,远胜撰写历史的那类推卸责任的人!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3

三国时期,正值乱世,乱世出英雄,也出政治家、军事家。乱世中若想称霸一方,不仅仅靠武艺,还要会带兵。这就要让军事家出马了。江浙一带三国时属吴,吴王孙权手下出过好几位有名的军事家: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撇开前几位不论,光来看陆逊,他又是怎么用兵,大败蜀军的?

陆伯言这个人,前半辈子用关羽的话来说就是个书呆子,而后半辈子能成为史书中这样有名的一位军事家,大部分原因此他打赢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联营,陆逊可谓用兵如神。他看得清局势,沉的住气,能忍。面对蜀军的步步紧逼,吴军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陆逊却破天荒地下了一个命令:撤退。陆逊此时还未声名远扬,要说什么大功绩也只能是配合吕蒙大败关羽,在军中的威信也远远不及那些大将。那些将领一听撤退两字哪能服气,还不得直跳脚?打都没打就撤退,一撤退就完了,军心动摇,士兵都不想打了,这仗还会胜吗?陆逊却说无妨,我有办法让蜀军想打也打不动。将领还是不服,你一个书呆子能想出什么妙计。然而陆逊还真有办法,吴军一退,蜀军自然要追,你蜀军锐气正旺,我干嘛要撞这个枪口上?追个几百里山路,磨光你的锐气,蜀军疲于奔波,哪里还有力气打仗?

陆逊能胜胜在看得透人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的用兵也是如此。陆逊他知道,刘备这个人狡猾得很,不能不防,我吴军未战先退,他定起疑心,必然使诈,此时出兵,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又发挥了他冷静的性格,亮出孙权给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这下好,将士们自然满腹怨言,但又不敢抗令,只能乖乖不动。陆逊不急,刘备倒急了,急什么?急不能骗过陆逊。双方局势僵持不下,刘备无奈,只好撤走山中八千伏兵。这心理战打得可好啊,刘备完败!将士们的误会消除了,可谓是一箭双雕。

陆逊这人,做事也谨慎。终于等到了主动出击的时机了,这下总可以打了吧!但陆逊说不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不可过急。将士问那怎么办,这次可不能等了。陆逊说先攻一营吧,攻一联营,好,打吧,一打,败了。将士又问那又怎么做,陆逊说我有办法了,这一仗暴露了他们的弱点。果然,联营七百里,用计最好便是火烧,大火一放,一下就烧了个精光,蜀军大败,军中上下都夸陆逊用兵如神。

这一仗,不仅灭了蜀军威风,还解了孙桓之围,可谓是场军事家间的恶斗。胜者陆逊,也因此而名垂千古。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克扣;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5

当风敲打着窗户,当脑海浮现起历史。脑中回忆着中华五千年,无数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好汉,英姿早已出现在眼前。但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说起周瑜,人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肚量,那个妙计安天下的周郎。但历史却并非如此。

翻开史册,周瑜是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他的足智多谋、重情重义,又或者是他的高尚的品德。

当曹操挥军南下,两军在赤壁一战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少年站在船上,镇定的指挥着军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由周瑜用他的才智去击退敌人的。火烧连环船、苦肉计足以体现他过人的才智。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义结金兰。当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周瑜并没有造反之意,而是第一个支持孙权,更是把孙权当作自己的亲弟弟来看待。“周郎”是别人给予他的美称。因为当时周瑜不仅风姿英发,更是才华横溢。他与小乔成为夫妻后,却不曾纳妾。曹操霸业已成时,周瑜可以献出小乔,自己去逍遥一生。但他宁愿在战场上与敌人斗智,也不愿出卖妻子去苟且偷生。

东吴老将程普不服周瑜,多次欺辱周瑜,可周瑜却折节容下。最后程普也为周瑜的人格所折服。

当时孙权只是一个将军,诸将或宾客都对孙权比较草率,唯有周瑜一人对孙权谨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礼

周瑜不仅文采超群,更精通音乐,即使大醉如泥,仍然听得出音乐中的小小的疏失,且要回头一看。所以便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了。

一代俊杰,曾在赤壁之战感动了上天,可代价却是他的一生。天之骄子,却只有36年的时间。死后更是后人对他的误解,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都不是真正的周瑜。三分天下也全因为他指挥的赤壁之战,他的名声也震响东吴。可这样完美的人却只落的一个“猝死”的下场。

抬起头仰望明月,似乎望见了满园桃花,望见了江南,望见了江水,望见了铜台,望见了周郎。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8)

历史人物作文900字岳飞教子

《岳飞传》和《精忠岳飞》读后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克扣;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9)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名第一的宋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人物,谈起他,有人滔滔不绝,有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坏蛋……

在我眼中的宋江有好也有坏,在受招安前是鼎鼎大名的英雄,受招安时,显得比较窝囊,明明可以打下宋国,杀死以高俅为首的六大恶人。可他还是接受了招安,高俅是何等的奸诈,会让宋江及宋江的一百零八个弟兄与他共存吗?宋江在接到高俅的命令,就去攻辽,攻方腊,害死了七十二个弟兄。回到朝廷还不是被高俅用加毒的御酒害死了。

宋江在梁山事业上发展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积极发展工业和农业,为梁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兵器,从而促使各个战役的胜利。另一方面,他以意气为重,结识了后来的一百零八将,当中也有许多坎坎苛苛,比如在结识燕顺时,险些丧命,幸亏天命有缘,收拢了以燕顺为首的三名大将;三打祝家庄,可谓不打不相识,不仅又得到了几员大将,还帮王英找了一个好夫人。

宋江也很倒霉,救了与花容一起做清风太守的人的夫人,却被那妇人诬陷,被那妇人的丈夫,也就是太守追杀,关进了牢房,幸亏花容等人前来救出他,否则他就又完了,刚遭一劫,又来一劫,宋江差点小命又丧在李俊的手里,幸好其慧眼识英雄,加入了宋江的阵营。

看着宋江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高俅不免开始担心起来,担心宋江攻占京城后地位不保,急忙分析宋江个人的弱点,了解到宋江很早就想接受招安,于是就上书皇上,要求前去招安,皇帝已经十分懦弱,急忙派高俅去招安。

宋江听到这个消息,不顾兄弟们的反对,毅然同意了高俅要求招安的建议,宋江本是朝廷的小官,对反对朝廷不是很愿意,如今朝廷愿意来招安,他认为,何乐而不为呢?高俅松了口气,却又想加害与宋江和他的一百零八个弟兄,便派宋江和他的弟兄们去打辽,却不尽高俅意,宋江等人无一伤亡。他不死心,又让宋江去攻方腊,这下好了,一百零八个弟兄死伤七十二员,宋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下,他对做官就不在意了,想辞官隐居,却被高俅赶尽杀绝,用御酒毒死了。

吴用与花容得知后,就在宋江坟前双双上吊。这下又夭折了三人,宋江自己也死了。梁山就在宋江手中灭亡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篇10)

我是个很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人,在我所接触过的历史任务人物中。我认为综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过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这个集政治,军事,文学,武功,治国,平天下等才能于一生的英主,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说李唐天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那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李氏宗族里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去赞美他,或许任何词语都不为过。这个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这什么样的惊人的能力和天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多的人想到李世民第一反应就是玄武门之变。其实我觉得李世民早期的生活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李家在当时也算是达官贵族。李世民之父李渊是世袭的王爵,而李世民更是因为才能出众成为隋炀帝钦点的秦王,但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远不会满足这样的王爵。所以他在天下大乱的黄金时段劝父起兵。在深刻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后,他选择了勤王保政,进驻长安的第一步策略。这样既可以获得民心和休养的时间,也可以使各路反王相互争斗,消耗实力,李唐却可以坐收渔利。第二步打下洛阳,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在当时,洛阳是各家反王都想得到的地方,得洛阳者得天下.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李世民当然会清楚这一点。第三,招揽人才,以为己用。打仗除了实力,更重要的是人才。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望和他出色的首领气质 ,使得投奔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当然,最终李唐的统一根本就是取决于李世民的这三点政策。所以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天下,更不会有后来的强盛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岁。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1000字


通过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最近读了作品,感受颇多,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大概是多少字数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1

历史人物作文900字岳飞教子

《岳飞传》和《精忠岳飞》读后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克扣;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2

《三国演义》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有武艺高但又自负傲慢的关云长,绝顶聪明似乎无所不能诸葛孔明,阴险狡诈却又狡猾的董卓,志向远大而又知人善任的孙仲谋等。我但最是??。我但最是??当然是忠厚憨实得关云长了。

关羽为什么使我着迷,当然是关羽玉树临风,英俊萧晒,重情重义,勇敢坚强的关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羽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扁长的脸颊上,一个柳叶似的眉毛,贴在眼睛上面,耳朵赤红赤红的,他的双臂挥舞宝剑,真有绅士的感觉,而且一生气脸就会赤红赤红的,你一定听入迷了吧,那就听我继续讲下去。

关羽很勇敢,我相信你也提过一个故事吧;关于在战场是为了救一个伙伴自己中了一根毒箭,毒气逼人所以他去请华佗来治疗。华佗说:需要把肉割掉,把骨头刮一刮,于是他又说:会很疼的。关羽说却说:我不怕!说着,他伸左手出,又叫人找了一个棋盘,叫军师同他一起下棋,棋刚开始,华佗的刮骨疗伤也开始了。关羽一边下着棋一边忍受着莫大的痛苦,有时还会流出汗来,眉毛就会皱起来让让人忍不惨睹呀!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3

名平,屈原-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大量神的造型,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象征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4

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5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___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397)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____……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2

浩浩荡荡的上下五千年里,无数红颜翠鬓隐没在史海深涛中,不为今人所知。但总有明珠真金,在吹尽狂沙后,搁在浅滩中,为世人称道。也许自身是个直性的女孩儿,最恨那些悲悲切切,整天无病呻吟的主儿,对那烈性女子却是情有独钟。那金谷园崇绮楼下一跃而下决绝的身影,便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绿珠。

说起绿珠,则必谈石崇。读过历史人物的人都知道:斯人是中国奢侈史上的巨臂,___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建成的金谷园中莺莺燕燕,绿珠再美,不过是他的一个玩器罢了,但后来产生的凄美爱情,却让人唏嘘!

那个美而薄命的女子,远嫁离开家乡,有如昭君出塞般的勇敢不屈服,在桃红柳绿的金谷园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自己的真爱。富可敌国的爱人为她建起极尽奢华的“崇绮楼”以寄托她思念家乡的情怀。这个灰姑娘式的成功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艳羡。

可就如歌词中所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石崇的炫富最终成为他和她惹祸上身。“司马伦之乱”其亲信孙秀使人向石崇索绿珠,崇尽出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绝色。说随便挑,使者固要绿珠,石崇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使者进出几次,索绿珠,不可得。后来孙秀矫诏抓石崇,石崇正在饮酒作乐,甲士进来,石崇语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观前”,投楼而死。从此“一缕青风魂归去,相伴九仙会琼瑶。”

她的内心是感动而又心痛,给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因自己而获罪,得罪权贵,她的心中怕是充满了内疚和快乐。

绿珠是善良的,她不愿辜负石崇对她的深切情意,那十个绝色的婢妾在石崇眼中只是任人挑选的器物,只有绿珠才是他在乎的人。她决绝地纵身一跃,以报相与之情,知恩之遇。要知道,凭她的花容月貌,才艺双绝,在孙秀处有何尝不享尽荣华富贵呢?

素来很恨古人推崇的什么“三贞九烈”,丈夫短命却剥夺妻子享受生活的权利,被人污辱调戏不是恶人的错,自己反要寻死觅活的,岂不荒唐!

但绿珠的倾情一跃发自内心,至真至纯,让千百年后的我依然感受到爱的勇敢,超越生死。

红楼梦中忠贞寂寞的黛玉在《五美吟》中这样写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想必她也是羡慕的,曾拥有过爱,值了!

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须知女子的爱也可这样刚烈,远胜撰写历史的那类推卸责任的人!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3

三国时期,正值乱世,乱世出英雄,也出政治家、军事家。乱世中若想称霸一方,不仅仅靠武艺,还要会带兵。这就要让军事家出马了。江浙一带三国时属吴,吴王孙权手下出过好几位有名的军事家: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撇开前几位不论,光来看陆逊,他又是怎么用兵,大败蜀军的?

陆伯言这个人,前半辈子用关羽的话来说就是个书呆子,而后半辈子能成为史书中这样有名的一位军事家,大部分原因此他打赢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联营,陆逊可谓用兵如神。他看得清局势,沉的住气,能忍。面对蜀军的步步紧逼,吴军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陆逊却破天荒地下了一个命令:撤退。陆逊此时还未声名远扬,要说什么大功绩也只能是配合吕蒙大败关羽,在军中的威信也远远不及那些大将。那些将领一听撤退两字哪能服气,还不得直跳脚?打都没打就撤退,一撤退就完了,军心动摇,士兵都不想打了,这仗还会胜吗?陆逊却说无妨,我有办法让蜀军想打也打不动。将领还是不服,你一个书呆子能想出什么妙计。然而陆逊还真有办法,吴军一退,蜀军自然要追,你蜀军锐气正旺,我干嘛要撞这个枪口上?追个几百里山路,磨光你的锐气,蜀军疲于奔波,哪里还有力气打仗?

陆逊能胜胜在看得透人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的用兵也是如此。陆逊他知道,刘备这个人狡猾得很,不能不防,我吴军未战先退,他定起疑心,必然使诈,此时出兵,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又发挥了他冷静的性格,亮出孙权给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这下好,将士们自然满腹怨言,但又不敢抗令,只能乖乖不动。陆逊不急,刘备倒急了,急什么?急不能骗过陆逊。双方局势僵持不下,刘备无奈,只好撤走山中八千伏兵。这心理战打得可好啊,刘备完败!将士们的误会消除了,可谓是一箭双雕。

陆逊这人,做事也谨慎。终于等到了主动出击的时机了,这下总可以打了吧!但陆逊说不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不可过急。将士问那怎么办,这次可不能等了。陆逊说先攻一营吧,攻一联营,好,打吧,一打,败了。将士又问那又怎么做,陆逊说我有办法了,这一仗暴露了他们的弱点。果然,联营七百里,用计最好便是火烧,大火一放,一下就烧了个精光,蜀军大败,军中上下都夸陆逊用兵如神。

这一仗,不仅灭了蜀军威风,还解了孙桓之围,可谓是场军事家间的恶斗。胜者陆逊,也因此而名垂千古。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4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克扣;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800字小学生5

当风敲打着窗户,当脑海浮现起历史。脑中回忆着中华五千年,无数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好汉,英姿早已出现在眼前。但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说起周瑜,人们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肚量,那个妙计安天下的周郎。但历史却并非如此。

翻开史册,周瑜是一个完美的人。无论是他的足智多谋、重情重义,又或者是他的高尚的品德。

当曹操挥军南下,两军在赤壁一战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少年站在船上,镇定的指挥着军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由周瑜用他的才智去击退敌人的。火烧连环船、苦肉计足以体现他过人的才智。

周瑜年少时与孙策义结金兰。当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周瑜并没有造反之意,而是第一个支持孙权,更是把孙权当作自己的亲弟弟来看待。“周郎”是别人给予他的美称。因为当时周瑜不仅风姿英发,更是才华横溢。他与小乔成为夫妻后,却不曾纳妾。曹操霸业已成时,周瑜可以献出小乔,自己去逍遥一生。但他宁愿在战场上与敌人斗智,也不愿出卖妻子去苟且偷生。

东吴老将程普不服周瑜,多次欺辱周瑜,可周瑜却折节容下。最后程普也为周瑜的人格所折服。

当时孙权只是一个将军,诸将或宾客都对孙权比较草率,唯有周瑜一人对孙权谨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礼

周瑜不仅文采超群,更精通音乐,即使大醉如泥,仍然听得出音乐中的小小的疏失,且要回头一看。所以便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了。

一代俊杰,曾在赤壁之战感动了上天,可代价却是他的一生。天之骄子,却只有36年的时间。死后更是后人对他的误解,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都不是真正的周瑜。三分天下也全因为他指挥的赤壁之战,他的名声也震响东吴。可这样完美的人却只落的一个“猝死”的下场。

抬起头仰望明月,似乎望见了满园桃花,望见了江南,望见了江水,望见了铜台,望见了周郎。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6

一位英勇的将军,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手握青剑,仰天长啸。合上手中的《岳飞传》,我的眼泪像断线了的珠子“哗哗哗”地往下流。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在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宋朝。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小岳飞身上,可是小岳飞一点儿都不怕,因为他是个坚强的孩子。小岳飞喜欢看书,喜欢读书,他常常看书到三更半夜。岳飞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知识,比如说要尊老爱幼,对人要有礼貌等等。他最喜欢看打仗类的书,因为他想长大后做一个大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全心全意保卫国家,不受到别的国家的欺负,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国家是强大的,是不甘落后的。

后来岳飞跟镇上一个叫胡桐的的老爷爷练武术。由于岳飞训练非常认真,不怕吃苦,从来不像一些小朋友那样懒惰。所以,他的武艺长进的非常快。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小岳飞成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不仅能轻松拉弓,而且射出去也是百发百中。

几年后,岳飞长大成人了。面对女真族部落的不断侵略,再加上当时的皇帝,成天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岳飞听说此事后决定告别家乡参了军。他参军后,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他的部落也被称为岳家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金军闻风丧胆。

啊!读了《岳飞传》,岳飞的英勇事迹处处让我难以忘怀,让我感动。他那热爱劳动,体贴父母,勤奋学习的精神无处不在;他那热爱祖国,知道国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因为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无不体现出了他“精忠报国”的情怀。联想到自己,和岳飞小时候比,简直是一天一地。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岳飞,从小努力,练好本领,长大了报效祖国!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7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排名第一的宋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人物,谈起他,有人滔滔不绝,有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坏蛋……

在我眼中的宋江有好也有坏,在受招安前是鼎鼎大名的英雄,受招安时,显得比较窝囊,明明可以打下宋国,杀死以高俅为首的六大恶人。可他还是接受了招安,高俅是何等的奸诈,会让宋江及宋江的一百零八个弟兄与他共存吗?宋江在接到高俅的命令,就去攻辽,攻方腊,害死了七十二个弟兄。回到朝廷还不是被高俅用加毒的御酒害死了。

宋江在梁山事业上发展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积极发展工业和农业,为梁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兵器,从而促使各个战役的胜利。另一方面,他以意气为重,结识了后来的一百零八将,当中也有许多坎坎苛苛,比如在结识燕顺时,险些丧命,幸亏天命有缘,收拢了以燕顺为首的三名大将;三打祝家庄,可谓不打不相识,不仅又得到了几员大将,还帮王英找了一个好夫人。

宋江也很倒霉,救了与花容一起做清风太守的人的夫人,却被那妇人诬陷,被那妇人的丈夫,也就是太守追杀,关进了牢房,幸亏花容等人前来救出他,否则他就又完了,刚遭一劫,又来一劫,宋江差点小命又丧在李俊的手里,幸好其慧眼识英雄,加入了宋江的阵营。

看着宋江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高俅不免开始担心起来,担心宋江攻占京城后地位不保,急忙分析宋江个人的弱点,了解到宋江很早就想接受招安,于是就上书皇上,要求前去招安,皇帝已经十分懦弱,急忙派高俅去招安。

宋江听到这个消息,不顾兄弟们的反对,毅然同意了高俅要求招安的建议,宋江本是朝廷的小官,对反对朝廷不是很愿意,如今朝廷愿意来招安,他认为,何乐而不为呢?高俅松了口气,却又想加害与宋江和他的一百零八个弟兄,便派宋江和他的弟兄们去打辽,却不尽高俅意,宋江等人无一伤亡。他不死心,又让宋江去攻方腊,这下好了,一百零八个弟兄死伤七十二员,宋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下,他对做官就不在意了,想辞官隐居,却被高俅赶尽杀绝,用御酒毒死了。

吴用与花容得知后,就在宋江坟前双双上吊。这下又夭折了三人,宋江自己也死了。梁山就在宋江手中灭亡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8

我是个很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人,在我所接触过的历史任务人物中。我认为综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过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这个集政治,军事,文学,武功,治国,平天下等才能于一生的英主,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说李唐天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那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李氏宗族里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去赞美他,或许任何词语都不为过。这个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这什么样的惊人的能力和天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多的人想到李世民第一反应就是玄武门之变。其实我觉得李世民早期的生活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李家在当时也算是达官贵族。李世民之父李渊是世袭的王爵,而李世民更是因为才能出众成为隋炀帝钦点的秦王,但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远不会满足这样的王爵。所以他在天下大乱的黄金时段劝父起兵。在深刻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后,他选择了勤王保政,进驻长安的第一步策略。这样既可以获得民心和休养的时间,也可以使各路反王相互争斗,消耗实力,李唐却可以坐收渔利。第二步打下洛阳,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在当时,洛阳是各家反王都想得到的地方,得洛阳者得天下.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李世民当然会清楚这一点。第三,招揽人才,以为己用。打仗除了实力,更重要的是人才。李世民对人才的渴望和他出色的首领气质 ,使得投奔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当然,最终李唐的统一根本就是取决于李世民的这三点政策。所以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天下,更不会有后来的强盛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岁。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9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小时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父亲夏尔·波拿巴,是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母亲莱蒂齐亚·波拿巴,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严酷的母亲。

1778年,拿破仑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舅舅约瑟夫·费舍及兄长约瑟夫离开母亲从阿雅克肖港出发前往法国。从此以后,兄长约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仑去了军校,舅舅做了神职人员,四人去法标志着拿破仑的少年时代从此结束。

少年时代的拿破仑没有波澜起伏,但军校的生活却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仅仅9岁的他便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优越性,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成为了14名精选出来的非贵族炮兵学员之一,开始了真正的军训生活。

拿破仑沉默寡言、勤奋好学。他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他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拿破仑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超越性,他是个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变整个欧洲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勤奋与荣誉。

拿破仑自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自己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到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心智的原动力和他意志的永恒实质,它是如此紧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区别开来,甚至有时还达到了不知不觉的程度。

法国人视拿破仑为民族英雄,但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拿破仑的征服下深受凌-辱,表示憎恨。

历史人物作文900字2024 岳飞教子


历史人物作文900字2024 岳飞教子

《岳飞传》和《精忠岳飞》读后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第一次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就被这首词的意境深深打动,所以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了《岳飞传》,岳飞的忠勇和战无不胜让我为之倾倒,正好电视在播放黄晓明黄帅锅的《精忠岳飞》,于是我只要完成功课,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上一集。跌宕起伏的情节,岳飞的爱国爱明之心,秦桧的奸诈卑鄙,让我一次次的投入到那个多灾多难而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最让我震撼的却是岳飞对他儿子岳云的教育,让我感到岳飞也有可恶的一面,我总结岳飞对岳云有三大罪:一、生活上克扣;二、有好东西全给别人,不给他的亲身儿子;三、有功劳不报或少报。

岳云是岳飞的大儿子,在古代是嫡长子的身份,是要继承岳飞家族事业的人,按照我们一般人理解,那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应该要啥有啥,哪怕要天上的星星,家人也应该想办法搭个梯子摘下来。可是岳云从小就没有过上好日子,小时候岳飞因为战时频繁,他跟随奶奶和娘亲颠沛流离,不但没有吃好住好,有一次还遇到金兵偷袭,想抓他们去要挟岳飞,幸好岳云机警,识破金兵探子后及时报信才躲过一截。

长大后,岳飞做到清远军节度使,听爸爸说这可是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兼军区总司令的大佬,好吧,岳云该享福了吧,可以岳飞一没有给他买宝马奔驰,二没有买豪宅别墅,反而每日粗茶淡饭,每日读书练武从早到晚,连去个迪士尼的机会都没有,到武艺稍有练成,便把他带上战场,参与到腥风血雨的战斗中。当我看到岳飞教导岳云武艺,将岳云打的鼻青脸肿时,我的心都紧了。岳飞更可恶的是还屡屡压制岳云,皇帝每有赏赐,全部给手下有功将士,一点不给岳云。岳云在战场上出死入生,杀金兵,擒大将,可岳飞却将他的功劳一概抹去,只字不提。一直到很后来,皇帝发现这个情况才升了岳云的官。

直到听到岳飞对岳云的那段话,我才潘然醒悟: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不平常,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所以你得到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也正是因为你是我岳飞的儿子,别人看待你要比一般人苛刻的多,所以你得付出更多,要做的更好。记住,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啊!岳飞是爱岳云的,这种爱是那么深沉,是灌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将所有期待都放在岳云身上的爱,是一种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是一种大爱。正是岳飞这种爱,岳云才没有成为官二代,没有成为纨绔子弟,没有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靠着他自己到达了一个个高度,最终青史留名。

在这个世上,没有战不胜的敌人,只有战不胜的自己。我心中对自己说,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我知道了。

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解析笔记500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阅读资治通鉴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避免将资治通鉴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解析笔记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解析笔记500字(篇一)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解析笔记500字(篇二)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巨著,讲述了我们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向不喜欢看历史,但当我翻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读它的目的是:首先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学习《资治通鉴》中人物的谋略,我们处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战争,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学习。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用古人的谋略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局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大的帮助。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谋略,为人处世之道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可以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个“妙”字,这就是我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有人善于摸透人们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古代历史留给我们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处事的经验和方法……

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解析笔记500字(篇三)

《资治通鉴》成书以来,非常受人追捧,列举一二: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顾炎武:(《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如此多的美誉,似乎《资治通鉴》已成为君臣治国不可或缺之书,但我却纳闷:“自北宋神宗以来,至清末溥仪为止,却没有发现谁因《资治通鉴》而使一国大治的例子。”问者无心,听者是否哑口无言呢?

我本来就无知浅陋,当然不敢非议某些人心中的圣贤,也无能造谣某些人熟读的经典,若此书真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何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明亡于清?难道那些身居庙堂之上的人不明白圣贤经典的道理吗,何至于让“蛮夷之族”侵我中华,戮我妻子,毁我家园?这显然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了。

从内容上看,《资治通鉴》包罗万象,有政治、经济、制度、军事等方面的涉猎。特别是关于政治和军事,是此书的重中之重,条理清晰,精彩纷呈,对此我也是不吝赞美。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这部书只是司马光等人的一家之言,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总结,到底能对后人有多大裨益,这恐怕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当然我并非否定此书的价值,只是希望不要迷信此书,毕竟现实社会不是武侠世界,凭借一部宝典抑或一把神剑,就能纵横江湖唯我独尊。如果有人将一本书与一国的盛衰联系起来,这简直就是风马牛相及的神逻辑,也好比有人把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拿出来洋洋得意一番,这种阿Q似的故事还是少相信为妙。

我不敢否定《资治通鉴》是一部好的历史书,我只是质疑将它推上无以复加的神坛。从史学价值来看,此书确实罕有其匹,但从一种历史总结的角度来说,它时至今日亦难担此大任。我们暂时放弃对此书的迷信,回归到一个原本的问题:我们学习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

很显然我们学习历史不是照猫画虎,把今日当作历史的重演,假若执意生搬硬套,恐怕只会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学习历史,重要的是内涵,了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认清社会的状况,人性的本质。至于那些明君的忧国、昏君的庸聩、忠臣的耿直、奸臣的媚骨、战争的诈谋、和平的可贵、权力的血腥、平凡的真实如此等等,但愿都留在书中,别拿出来沾沾自喜。它们只是体现历史的厚度,并非今天炫耀的资本。

我们从历史中而来,面向未来而去。前方才是我们的道路,而不是转身向后看,羡慕那些三王五帝,否则我们的历史可就真成了陈年流水簿子了!

记住了,未来在前方,别回头!

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解析笔记500字(篇四)

最近读了司马光先生写的《资治通鉴》一书,同时也读了柏杨先生的“曰”,深深被这两位跨越时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动。司马光先生在现代史学评论中是个偏反面的人物,因为他阻挠革新。这个中学里就教过的,大家对待他的看法类似于对待曾国藩。但是,在我读了《资治通鉴》过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马光先生的殷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皇帝),相对公平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态度(对待历史的错误)。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为从现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点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换个角度从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发,司马光的行为不仅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风范的(在处理历史痕迹)上,因为中国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当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书以求闻达于诸侯),所以历史材料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时又经过历世的焚毁和辗转。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在皇帝的支持下选择材料,编辑整理和撰写了这部宏伟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为。现代的史学评论仅仅因为他是保守派而将他评论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现在,我读的进程不是很快,仅仅读到第37卷(西汉末年时期),非常有意思地觉得编写历史和记载历史的人应该是比较顽固的人,否则不是这么详实地分毫不差地编录帝王和群臣的错误史话。相信史学者其实是想更多地记载他们的优点,但因为要尊重事实所以就偏偏记录了那么多的缺点,而且是重复往复地进行类似的错误。有些是比较肯定的,不管现代的史学者们还是古代的史学者们,比如对待王莽的定位。古代人对王莽进行口诛笔伐是因为王莽犯了古代知识分子所最为不齿的诛君篡位,(但是在诛君篡位这类事情里,杨坚也是,怎么风评就要好过他呢),现代史学者们批判大概因为王莽开历史倒车的缘故。我在读王莽的那段中,很难理解一个人能够集中这么多的缺点,诛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乱杀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亲这点是很愚蠢的,还有他那个蠢到家的外交政策。

对待中国百姓所遇到的问题,他不但不闻不问,甚至是用很荒谬的复古来处理,同时对待外邦问题摒弃了一贯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则,而做出了令人发怵的行为(动用国家财产来让人家单于改名字来沽名钓誉,还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条例),这类缺乏常识的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用发昏发疯来解释他这种行为。然而最让人发寒的不是王莽的行为,而是滋生王莽的环境。滋生王先生的环境应该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起到元凶的则是人性呀。这边我只是说说历史,并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分析人的心理和历史的心理,只是在这里提一下。人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就要读《资治通鉴》,真的是一点都不错呀。读了之后觉得,我到底在骄傲什么呢?文明也好,文化也好,历史更多留下来的是教训,这些教训则是我们后世人的财富。前人的血泪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避免过失而创造现实的文明和文化。地大物博带来的不是人民的富足和强盛,而是历经几千年的磨难。我们的民族有着建立在苦难上的骄傲和自强不息精神,也有着建立在禁锢思想下的辉煌文明。现代的人,珍惜了什么?舍弃了什么?遗憾了什么?虚荣着什么呢?最后问一句,保留了什么?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有点感兴趣了。爱民如子的孝文帝,残暴天下的商纣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无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宪宗与唐穆宗……一个个,令人深有感触。《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的史书,司马光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编成。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

那是一片广漠的土地,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辰。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国,遍野都是狼烟,我眼前尽是模糊,推不开,也挥不断。只听得远远近近,人的悲号和兵刃撞击缠绕在一起,偶尔还夹杂着野兽的嚎叫,迷蒙的烟雾中,显现出几个巨大的名字:尧、纣、汉高祖、唐太宗……烟雾渐渐散去,这些名字不见了,代之以遍地征人的鲜血,倾倒的旗帜,焚烧着的画作、诗稿,以及倒塌的宫殿与茅草房……一束束竹简从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数千年积聚的尘埃里,每一片都有同样的红光在闪烁,那是鲜血写就的两个字——历史。是的,历史。硝烟、鲜血和民众的苦难,这是历史在我脑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说,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书之前,我对于历史的了解,还毫无例外地局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四大发明、三皇五帝,文学艺术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东西的话,那么解读真正的历史,无疑是对一个有良知的人一种残酷的精神上的折磨。厚厚的史书那蝇头小字里,几乎每一页都有战争、都有阴谋、都有杀戮,都有着民众苦难的呼喊与挣扎。文学、艺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要么为乱世所毁灭,要么在暂时的平静里苟延残喘。后世的人看到了它们得以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欢呼、雀跃,为文明谱写赞歌,很少有人翻开沉重的故纸堆,去看一眼历史的真实。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残酷,而我们总乐于接受快乐和幸福,然而,历史从不因我们的好恶而改变一丝一毫。当我们豪迈地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处在外夷杀掠下的百姓正在那个时代奔逃,陈尸荒野;当杜甫含泪写下《卖炭翁》的时候,他胸中对于苦难的同情远远高于我们今天对于诗的艺术本身的注意力,骆宾王一代才子,却因为文人的不谙世事而卷入封建朝廷的权力之争,最后落个身死名裂的下场。就连我们从小熟悉的那个让梨的孔融,也因为得罪权贵,同全家人一起被无幸杀害……对于历史,我们有什么可以值得炫炔的呢?秦始皇穷兵牍武,希望能够统一中原,甚至发动几十万人去,修那座万里长城。在这座今天让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誉的建筑物里,埋藏的是千千万万秦朝百姓的血与尸骨,萦绕的是孟姜女们家破人亡的哭号,即便时间将这一切都冲淡了,遮掩了,几千年后你站在长城上时,看到的仅仅是雄伟壮观,胸怀的仅仅是自豪吗?五千年的文明史啊!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明”呢?

历史,字字行行都是残酷。残酷的统治,残酷的文化,残酷的道德。一个犯了大罪,不仅他的家人、他的邻舍、他的朋友要与他同罪,就连妻子、祖母、母亲的宗族以及许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都要受到诛连。一案既发,成百上千的人无辜被杀,有的甚至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祸从天降。而这种诛连九族的手法,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漫长的历史中源源不断地重演。就是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弃鱼肉人民的机会,他往往将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们,和他生前的嫔妃婢仆,一齐或杀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资治通鉴》里就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武士们用刀枪将帝王的陴妾们逼进陵墓,然后用石头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开始还能在静夜听到隐隐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声息全无。这样悲剧几乎充斥了每个朝代。我们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还有成吉思汗都做过类似的决定。不同的是太宗的遗命因为一个武则天而改为出家感业寺,总算保全了一群女人的性命。而这样的行径,在那个时代很少遭到人们的质询。不公正的事情经历了年年月月,人们的感觉也仿佛麻木了起来,因此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辟如缠足、辟如文字狱,辟如女性的极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为老百姓所默认和遵循,连那些所谓有知识有见解的士大夫阶层也深以为然。于是,无以计数的人们,不是死于战乱流离,就是受害于那个黑暗的社会,难怪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狂人”,频频翻动历史,却从头到尾只看见两个字——“吃人”。

面对历史我感到惊愕,我从不曾知晓那些灿烂辉煌的背后有着如此苦难深重的隐情。我们赞美着五帝三皇的非凡业绩。却看不到盖世功勋背后的遍野枯骨;我们欣赏着古往今来的佳诗妙句,却体会不到这些诗句中隐含的悲惨现实;我们炫耀着四大发明的成就,却无视它们被应用于杀戮和掠夺的不光彩历史,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辉与灿烂,却忽视了作为任何一个社会之主体的老百姓的痛苦与悲哀。解读历史,才渐渐明白,“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任何在对历史的无知基础上的自豪与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们的潮讽。只有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走进历史。你才会发现,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不是文学,不是艺术,也不是伟人,而是和平与秩序的宝贵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学、艺术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够展其所长,社会生活才繁荣稳定,才有了真正令我们自豪的历史。所以,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缄默;如果不曾解读历史,让我们至少不对那些英雄伟人们作一知半解、津津乐道的评说;如果不能从历史中看到过去的苦难,未来的希望,那就看看现在吧:打开电视机,听一听伊拉克的枪声,看一看非洲难民的眼泪,望一望世界动荡的股市,你就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你读与不读,它都永远存在,而且,只要贪欲与战争存在于这个世界一天,真善美的东西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人类的悲剧也将源源不断地重演。历史永远不仅仅是历史。

这几天,我利用署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喜欢《近代历史人物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人物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晋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