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新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新教育》读后感

《新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23 来源:互联网

《新教育》读后感5篇。

当人们能够安静的去读一本好书时,仿佛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的心里满是感动。对于读后感来说,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新教育》读后感 篇1

在这个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这一本书,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在阐述教育理念的同时配以生动的实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讲的内容能够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边读边想,也逐渐明白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理解。

本书一开始就从课堂教学入手,深入浅出的点出了课堂教学时教育改革的起点,也点出了我要讨论的重点——素质教育。这样一种现象出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课堂上:刚上小学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没人举手回答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觉得不答不会错,万一答错了可能会被批评,这反映了教师在反馈方法上的不当,另一方面,在我们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提出问题并不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说求同存异,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这使得学生听到问题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测教师提问的意图,来回答教师心中的答案,那这样学生的思考范围就逐渐囿于教师教的内容里,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所以说我们现在常态的教学模式是接受性教学,它追求标准的答案,追求升学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师要逐渐清醒,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圆满的教授规定的教学任务,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这些数字,更应该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问题,能思考,学生才会创新,才敢创新,才能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新教育》读后感 篇2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新教育》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创建和-谐社会是眼下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二、最欣赏的两句话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对于新教育,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最新奇的事是“开办成功保险公司”。

朱教授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做法,他美其名曰“成功保险公司”。他说,只要参加他这个公司,他包你成功。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十年后拿3650文章去找他,如果那时你还不成功,就以一赔百。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过许多的理想,但一路过来,大多随着时间而流去,要说成功的可真是很少很少。然而朱教授这个保险公司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持之以恒,十年不止”。朱教授倡导教师要每天写一篇教育叙事,他说每天坚持写,坚持写十年,你就能拥有玫瑰的芳香,你就能夺取胜利的桂冠,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四、最有意义的课程:儿童阶梯阅读课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和孩子一起编织着幸福的教育故事,从中我能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在每一次生日诵诗时,我想带给孩子的会是一生的难忘,心灵的震撼。所以我会为每一个孩子精选最适合他们的生日诗,虽然很费时间,但我觉得是辛苦并快乐着。

五、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校园

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践行者,成为新教育的尝试者,成为新教育的享受者……

《新教育》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语言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见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我明白了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正如《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到的 我们的教育,老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转表教育观念,真正去触动被教育者的灵魂,使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上去。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书中提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首先是:价值的提升。可见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实现文化的“待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对于近代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知识的承受者,而在现代型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因而,这一特质体现了学校教育将传递知识转向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为本,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让我感受颇深,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我自己小时候接触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老师完全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课外内容很少,学生也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多,但是现在的教育理念不单单是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我认为这很好,其实知识应该是自己学来的,教师只是启蒙者,是传递知识大门钥匙的人,而学生自己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人,基础教育则更强调了教师的“关键性启蒙”。

书中还提到现代型学校的又一特质是:重心下移。分三个方面下移:其中一点我尤为认可,这便是对教育关注的群体的重心下移,近代教育经常关注的是社会金字塔阶层顶端的人,学校常以第一名,状元生为荣,过多的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对其他普通孩子的关注,但是现代型学校开始致力于关注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而且体现了教育观念中“具体个人”意识的确立,对每个人的幸福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爱,也许就这点而言,教师的任务会变得很重,因为他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几个人了,而是每一个同学,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师这一职业才如此受人尊重,让人敬佩。这一点在今年暑假河南省校长于我校举办的假期培训中,好几位知名校长的经典发言中在一次得到的证明和确认。特别是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山东安丘四中韩中玉校长的发言无不系统阐述了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价值的提升、重心下移等。

通过胡校长牵线参加的暑期培训,让我的教育思维随着诸位名校长的精彩发言而自由飞翔,再读叶澜教授的教育理论更是收获颇丰,感触深刻。

或许我的悟性不够高,也或许我的能力不够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只要懂得先飞的道理并付诸实践,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也一定会有所发展,进步,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想这应该是读者对作者做好的感谢,也应是作者的守候吧。

《新教育》读后感 篇4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我利用空闲时间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编著的《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为了所有的人以及人的一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是追求理想,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都应该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这样,作为教师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不仅能让自己成长,还能让学生,让学校一起成长,在这个新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前辈们的理论实践,我们还需要我们自己的改进和创新,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孩子,孩子们有最纯真的心灵,最诚实的态度,最善良的愿望,他们集真善美于一身。而我们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这就是一种幸福。

过去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最近听说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其实这些比喻都不恰当,我们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为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我非常赞同且有所共鸣。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教师都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从新教育中,我学到了以下三点深刻的建议:

第一,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学生以及自己的潜力。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什么态度决定什么样的教师,因此,我们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此外,我们还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当你觉得你的学生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你才会充满激情的去引导他,激励他,激活他心中的潜能:但是当你对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候,就算你做再多的事,都是徒劳,因为你已经在学生的心理上暗示他做不到了,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学生的潜力。

第二,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生都受用的东西。除了基本文化知识,我们还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文化知识情感化,将知识与素质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现在很多教师都会对学生说成绩好才能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我并不否认这些,但长此以往,这会造成学生失去自我,尽管文化知识水平很高,但是能够让他们受用一生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只有将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一并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第三,我们要注重特色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自己的有个性的人,也只有那些有个性的,典型的人才能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要学着去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也许这个特别之处是学习上的,也许是思想上的,性格上的,又或者是运动方面的,等等,总之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也许这些特色不尽人意,但只要是特色,他就是卓越,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现学生的特色后,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你能行,你什么地方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我,并引导他们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进步。

从新教育中,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成就的大教育家,他必定是深深地、认真地、努力地在每一天去润泽他的课堂,他的学生,最后才能成就他自己。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少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找回一份宁静。幸运的是,教师这一份工作可以让我们天天与书为友,在书海中翱游。一旦平心静气了,生活与工作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人生也将更充实、更完美。所以我们相信,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激情就会有不懈。在此希望我们的新教育会越来越好。

《新教育》读后感 篇5

世界上有两件事很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前者成功了叫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这几句话令我犹豫和郁闷了好长时间。

寒假用心读了朱永新教育专著《新教育》。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谈到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所受的思想又非常新潮,所以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强,受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可以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是《新教育》给我的启发之一。

《新教育》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要善于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教师还应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可以说是教育上的有心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有心就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心教育,要不断的总结教育,并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旗帜。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还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要有责任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理想教师,就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作者对我们的真诚规劝,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以本书中的理想优秀的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新教育读后感


新教育读后感范文一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又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呀!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但书中充满智慧的语言却久久萦绕在脑海。

该书分别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个方面,谈了理想中的教育。本书的内容不象有些教育书籍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理想中的教育,读后让人犹如醍醐灌顶。清晰地记着,在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一年五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是啊,扪心自问教了十一年书,可真正用心去教的有几年呢?很多时候都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育塑人灵魂的神圣职责。我想用心的前提就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朱教授还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写教育日记,也是用心的体现,如一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产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再总结得与失。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项链。是啊,用心积累这点滴,长此以往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啊。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想终有一天我会梦想成真的。

新教育读后感范文二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创建和谐社会是眼下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二、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三、最新奇的事是开办成功保险公司。

朱教授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做法,他美其名曰 成功保险公司。他说,只要参加他这个公司,他包你成功。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过许多的理想,但一路过来,大多随着时间而流去,要说成功的可真是很少很少。然而朱教授这个保险公司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 持之以恒,十年不止。朱教授倡导教师要每天写一篇教育叙事,他说每天坚持写,坚持写十年,你就能拥有玫瑰的芳香,你就能夺取胜利的桂冠,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四、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校园

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朱教授把营造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列为新教育六大行动的首项行动。他要求在小学六年中,师生共读100本课外书。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该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践行者,成为新教育的尝试者,成为新教育的享受者

新教育读后感10篇


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新教育读后感,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不是没有缘故的。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物,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新教育读后感【篇1】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养成晨诵,午听,暮省的阅读习惯,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小小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读过《新教育》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那就从阅读开始吧!

新教育读后感【篇2】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新教育读后感【篇3】

开学后,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新教育理念;知道了只有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行动论;懂得了爱心才会产生奇迹的定律等。新教育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念,为如今有点迷茫的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学理想课堂,走教学新路

我认真学习了新教育所阐明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我深刻领会了这六个度的实质,反思以往的课堂,觉得前五个度还做得较好,但延展度还远远做得不够,通过这次学习,更加坚定以后更应该重视延展度,这样才能拓宽幼儿的视野,才能让幼儿学到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我在今后的每堂课中都要全面执行这六个度,课前让幼儿做好预习,在预习本上记录积累学懂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教师根据幼儿的预习情况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人员上台展示成果,教师时时引导,时时给予肯定,给予奖励,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评价,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功。

二、彰显大语文教学观,让阅读成为悦读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养成晨诵,午听,暮省的阅读习惯,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小小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读过《新教育》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那就从阅读开始吧!

新教育读后感【篇4】

朱永新的《新教育》读书感悟

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没有看书的习惯了。又一次偶然间,我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读后感【篇5】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

新教育读后感【篇6】

捧读《新教育》,书中清新的文风诗意的文字澎湃的激情向我描绘了一个个教育梦想。每个梦想都源于作者对现今教育的深思与追问,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它就象灯塔一样引领我走近新教育。

朱教授提出了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这些行动,使我眼睛一亮。在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时,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因此,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他让我明白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所以,我们要在书香萦绕中,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作,教会学生提高,教会学生做人。

捧读《新教育》,它教会我要用心地去爱学生。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明白了老师的严厉慑服不了学生,这种震慑只会加深和加宽我和学生之间的鸿沟,永远使它无法复平。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所以,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捧读《新教育》,它教会我做一个锲而不舍的追梦人,用自已的生命去擦亮新教育的火花。朱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有要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学习,多思考,重方法,重实践,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努力中圆梦想,并帮助学生插上梦想的彩翼。

新教育读后感【篇7】

曾经喜欢读书的我和电脑结缘后与书渐行渐远,近几年龙山区教育系统的书香校园活动帮我渐渐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友,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感。利用零散的时间,我拜读了教育改革家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书中的理念让我心潮澎湃,不止是教育理论,更多的实验记录证实了他们新教育改革的成功。而且书中很多思想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谋而合。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的宗旨是:给老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以追寻理想的执著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埋首耕耘,成就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书中对新教育实验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实验进行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新教育强调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帮孩子成为自己,让我们成为自己,一个完整的幸福的自己。

书中不仅提出了新教育的理念,更提出了具体的做法,新教育实验进行了十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和家校合作共建。进行这些行动的根本性目标是主张回到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新教育实验中的一些行动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日常活动,如果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发现自我生活中丰富的美丽人生,寻找将他们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给予他们“情感”之中的智慧,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发现、尝试和冒险中建构内心的生命之帆,那么我们龙山的教育也将享受教育的诗意,享受智慧的快乐。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而我们正在这条通往彼岸的船上。

心如宇宙,其间万物流转。建设心灵,是一项无法竣工的工程,我们始终是个建设者。生命是无法重来的历程,而教育是涵养生命的唯一可能。我们的教育早一天完备,我们的行动多一分力量,就有可能多一个生命得到新的滋养。让我们同心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我们终将微笑着对自己轻声说一句:我没有辜负此生。

新教育读后感【篇8】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古诗,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xx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

我任教的是二年级,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是阅读能力还有限。我根据新教育倡导的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孩子们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刚开始,班里有几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一直让我发愁,因为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玩具。在开展读写绘活动一个月后,我评选了九月的阅读之星,让他们写好读书卡,并贴上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大家看到了,积极性也提高了,我顺势介绍一些比较符合低年级孩子看的书,如《唐诗三百首》、《小猪唏哩呼噜》、《三字经》、《安徒生童话》、《二年级的小豆豆》等等。现在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也加入到阅读队伍,全班至少人手一本,每天中午看半个小时的课外书,孩子们快乐,我也跟着快乐。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学生写日记是老师要求的、,不得不写,并且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特别是低年级,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但是老师自己也需要多写教育日记,时时鞭策自己,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我会朝着这方面不断努力。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晨诵、午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新教育读后感【篇9】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莎士比亚的诗写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尤其要率先垂范,让读书成为习惯。开卷有益,学贵心悟。他的著作《新教育》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时常拿来捧读,总想说点什么……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居多,唯有胸怀理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能振兴,教师不能满足于“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手捧教材,满堂灌输,唯我独尊,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新课改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自信的教师会用自信去感染他的学生,自信使师生自强,使他们的才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终生受益。我们中青年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摒弃“高级评到手,事业到尽头”之类的短视念头,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魏书生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把工作、学习、压力、打击、磨难都当作超越自我的阶梯,踩着它,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超越不是颠覆,不是折腾,不能浮躁,不能没有根基。”要引导优秀的教师、学生们迈上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再迈上另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合作带来双赢,校本教研需要建构以校为主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型集体,少数教师个人素质虽然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1-1=0,只会严重影响工作,伤害彼此,有害无益。人格魅力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俗言道,同船过渡都是前世所修,与同事处好关系,尊敬领导有助于我们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实现1+1>2的成效。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沔尊先生所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颗童心,要学会微笑,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少数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缺乏爱心,俨然一位“教育警察”,不是肯定成绩、激励学生,而是发现缺点,有意无意地数落学生、挖苦学生,以极端的言语,数十遍乃至数百遍的罚抄对待学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毁灭性的打击乃至恶劣的悲剧。作为教育超市的服务员,我们应该修炼好自己的基本人格,从而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教师的“霸主”地位依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做引领者、激励者、参与伙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感知体验、交流协作、张扬个性、实践提高、探索发展。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感悟,反思前行,教育科研不可畏,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有效作法。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坚持写教育札记,摄下自己的得意瞬间,记下自己的某一失误,录下自己的困惑,这些就是校本教研很好的素材,是我们提炼案例从事行动研究的源头活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的队伍中不少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追求卓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初尝了教科研的甜头。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活动是润泽人的一生中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是一种“解读”,能推动我们观念的变革:人本主义、多元智能、任务驱动型学习、建构性学习、发展性评价等先进理念,我们唯有学习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是一种“唤醒”,能激起我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学习是一种“整合”,促进我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学习是一种“激发”,能挖掘我们创造的灵感;学习是一种“沟通”,能带动我们彼此的合作。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心境,读书是一种收获,读好书就是与大师对话,品尝精神的大餐,感受心灵的启迪。

《新教育之梦》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气势恢宏,凝聚着朱永新先生一腔教育热血、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想,激励着我们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做理想的教师!

新教育读后感【篇10】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朱永新老师将它解释成了四句话:第一,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第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所谓“追求理想”是说,新教育是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教育,而非单纯的传授知识;所谓“执著”是说,新教育人在教育的路途中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会退缩,都会勇往直前。

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是说把以前教育工作者只作“官人”、“学人”的观念转变为作“农人”,这一点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行动家”,凡事要亲身体会、躬身实践,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这一点是要求各个教育工作者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从而建设更优秀的教育队伍。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便是这个道理。

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是说教育要惠及更多的人、更广的地区。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仍需改善,而这种改善便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具有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从而积极的投身于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去,比如社会各界捐助的各种教学设施、各个地区的支教教师等。

《新教育》读后感


《新教育》读后感

最近,在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这样一本书,说实话,我读了一部分,我就很有感触,最实在的就是和自己所在的学校对比一下,包括老师,学生,学校环境等,也包括我,我当老师刚3年,从书中发现我还是一个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人,真的,我从来没怎么仔细想过这件事情,我看了以后,知道什么是新教育,并不是说,所谓的分数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孩子如果只是考试的机器,我们老师,至少是我,会觉得是教育的失败,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深刻记得这么说的(引用):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的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如果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还有什么起碇的索,还有什么扬风的帆,还有什么定向的舵?还有什么健康,还有什么快乐,还有什么自信,还有什么向上可言?还有什么理想,还有什么未来?

如果我们老师的教育是这样,那么我们祖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都不太敢想,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真正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在书中有这样的一些话: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也应该是积极的,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如果老师的教育生活不能得到幸福,作为学生也不可能得到快乐,或者至少说是将快乐传递给学生。而做为新世纪的老师,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真是不能够说太为人师表,最多算是某一方面的为人师表,而在道德教育上,我们不敢恳恳而谈,如果我们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真的是很难以成就我们的真正的新教育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我又有点感想了,作为教师,应该说是很开心的,可是就像书中说的一样,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教师就是不怎么开心呢?原因不说了,每位同仁都了解,也都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而且我们经常去想怎么去改变?但是,我们到底能够改变什么?怎么去改变?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问题!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在教育这个事件上,很多教育者都是只吃一堑而不长一智!但是,我在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中看到了希望,我真的幻想,我们的中国教育,如果没有分数的绝对限制,那么我们中国的孩子将是多么的快乐,老师将是多么自信!我真的相信我们全中国的学校,在新教育的引领下,能够将中国教育推向新高潮!虽然,纵观全国,新教育只有一部分的教育实验区和教育实验学校,但是也是一个亮点;毛泽东主席讲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即使就是那么一点火,在我们的信心和努力的推动下,一定能够将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好!

最后,再次谢谢朱永新老师!

新教育读后感集锦11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你不妨看看新教育读后感集锦11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新教育读后感 篇1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养成晨诵,午听,暮省的阅读习惯,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小小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读过《新教育》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那就从阅读开始吧!

新教育读后感 篇2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教育之梦》读后感1500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

自己的职业是老师,因此“理想的教师”也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新教育读后感 篇3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

新教育读后感 篇4

今天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语言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见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我明白了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正如《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到的 我们的教育,老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转表教育观念,真正去触动被教育者的灵魂,使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上去。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书中提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首先是:价值的提升。可见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实现文化的“待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对于近代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知识的承受者,而在现代型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因而,这一特质体现了学校教育将传递知识转向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为本,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让我感受颇深,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我自己小时候接触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老师完全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课外内容很少,学生也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多,但是现在的教育理念不单单是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我认为这很好,其实知识应该是自己学来的,教师只是启蒙者,是传递知识大门钥匙的人,而学生自己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人,基础教育则更强调了教师的“关键性启蒙”。

书中还提到现代型学校的又一特质是:重心下移。分三个方面下移:其中一点我尤为认可,这便是对教育关注的群体的重心下移,近代教育经常关注的是社会金字塔阶层顶端的人,学校常以第一名,状元生为荣,过多的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对其他普通孩子的关注,但是现代型学校开始致力于关注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而且体现了教育观念中“具体个人”意识的确立,对每个人的幸福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爱,也许就这点而言,教师的任务会变得很重,因为他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几个人了,而是每一个同学,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师这一职业才如此受人尊重,让人敬佩。这一点在今年暑假河南省校长于我校举办的假期培训中,好几位知名校长的经典发言中在一次得到的证明和确认。特别是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山东安丘四中韩中玉校长的发言无不系统阐述了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价值的提升、重心下移等。

通过胡校长牵线参加的暑期培训,让我的教育思维随着诸位名校长的精彩发言而自由飞翔,再读叶澜教授的教育理论更是收获颇丰,感触深刻。

或许我的悟性不够高,也或许我的能力不够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只要懂得先飞的道理并付诸实践,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也一定会有所发展,进步,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想这应该是读者对作者做好的感谢,也应是作者的守候吧。

新教育读后感 篇5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以下是我一点浅薄的感想。

1、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2、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3、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曾经忽略了,冷落了乃至抛弃了美的话,而沐浴着新世纪的教育理想之光,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追寻美,战线美,创造美,那么,现在是时候了。

细读全书,不仅给人以新颖的感觉,更有内心的激扬,它不但让我们清楚了我们的目标,也教会了我们方法,更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让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教育读后感 篇6

开学后,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新教育理念;知道了只有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行动论;懂得了爱心才会产生奇迹的定律等。新教育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念,为如今有点迷茫的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学理想课堂,走教学新路

我认真学习了新教育所阐明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我深刻领会了这六个度的实质,反思以往的课堂,觉得前五个度还做得较好,但延展度还远远做得不够,通过这次学习,更加坚定以后更应该重视延展度,这样才能拓宽幼儿的视野,才能让幼儿学到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我在今后的每堂课中都要全面执行这六个度,课前让幼儿做好预习,在预习本上记录积累学懂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教师根据幼儿的预习情况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人员上台展示成果,教师时时引导,时时给予肯定,给予奖励,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评价,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功。

二、彰显大语文教学观,让阅读成为悦读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养成晨诵,午听,暮省的阅读习惯,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小小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读过《新教育》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那就从阅读开始吧!

新教育读后感 篇7

最近我一直在读《新教育》这本书,其中《童书就这样战胜了电视》这个章节深深地吸引着我继续读下去。书中讲的是浙江某个小学的黄芳老师和她的孩子们突然大声宣布:“我们热爱童书,拒绝电视。”

原来,一年前,黄老师的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视迷,对每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都记得清清楚楚,好多节目是看了又看,他还是网络游戏迷,经常偷偷上网打游戏,于是,关于电视,游戏的争吵,成了她与儿子之间猫鼠追逐的游戏。去年暑假,黄老师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的“毛虫与蝴蝶”童书高级研修班,被童书的魅力深深吸引,认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从那时开始,每天晚饭后,黄老师都读童书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看书。不久,儿子开始喜欢童书了,还边听边随着情节手舞足蹈起来。儿子每天都在阅读,阅读面也相当广,童话,诗歌,神话故事等等,都是他喜欢的'。在童书的滋养下,他对电视在也不感兴趣了,学习主动了而且更懂事了。就这样,他看到儿子身上有这么大的变化,于是,她也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听。在这些美妙故事的滋润下,孩子们成长了,进步了。不知不觉,电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特别是现在,好多孩子都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所以有些孩子不爱看书,成绩也总是不理想。在这里,我也想呼吁,呼吁更多的家长要认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把故事和游戏还给童年,让孩子们不要在迷恋电视和网络,这是最合乎生命的学习。

新教育读后感 篇8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新教育读后感 篇9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朱永新《教育是一首诗》

第一次接触朱永新的新教育源于一次和朋友的交流,当时我被朋友嘴中所说的新教育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教育又要翻起新的篇章,意味着一种实现价值的理想行为。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从而加深了我对新教育的认识,使我心情澎湃。我从中深深感到,朱永新教授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献身,为中华民族的教育腾飞,返璞归真,发起草根新教育行动,令人敬仰。读后受益匪浅,感受颇多,而且我非常认同朱永新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才是学校。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朱永新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国家教育价值观,应该把阅读上升为国家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教师、家长或者个别学校行为。我觉得全民阅读非常有必要,而且阅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少年志,则中国强!随着新教育的推进,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伴随孩子成长,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是水到渠成的事。让孩子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写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倾诉自己的感悟;诉说自己的心声。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视野,净化他的心灵。这样孩子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另外,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数学晨读,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诵经典的古诗文,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经典古诗文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三年的坚持下来,我班上的孩子们已经能熟练的背诵《弟子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长恨歌》、《出师表》、《木兰辞》等经典名著和几十首古诗。让他们在古文里洗涤了自己的情操,让他们在每天的诵读中懂得了什么礼义廉耻,什么是忠孝。

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自_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够阅读的书籍。于是,从一年级起我就开始每个学期挑选几本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那时候一、二年级的孩子能认识的字并不多,而且很难安静地坐下来看很长的书籍,我尽量给他们挑选带有拼音的、有图画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三只小猪》《灰姑娘》《成语故事》等等,孩子们喜欢这种看了故事,又能绘声绘色讲给别人听的方式,就连班上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也忍不住加入到我们的阅读队伍当中。现在我班上已经三年级了,经过两年多的历练,孩子的阅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阅读的能力也加强了不少,这个学期我试着给他们推荐了《少儿版四大名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而且我还组织学生把零花钱节省下来,放在一起买书读,现在全班至少每人一本书,每天中午看半小时课外书,这些书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也可以互相推荐,另外我在班上还每个月搞了一次,读书明星的评选,这样孩子的热情非常高涨,孩子们快乐,我也跟着快乐了。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学生写日记是老师要求的,不得不写,并且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特别是中低年级,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但是老师自己有时也需要多写教育日记,时时鞭策自己,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而我也会朝着这方面不断努力。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晨诵、午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新教育读后感 篇10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新教育》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创建和-谐社会是眼下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二、最欣赏的两句话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对于新教育,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最新奇的事是“开办成功保险公司”。

朱教授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做法,他美其名曰“成功保险公司”。他说,只要参加他这个公司,他包你成功。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十年后拿3650文章去找他,如果那时你还不成功,就以一赔百。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过许多的理想,但一路过来,大多随着时间而流去,要说成功的可真是很少很少。然而朱教授这个保险公司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持之以恒,十年不止”。朱教授倡导教师要每天写一篇教育叙事,他说每天坚持写,坚持写十年,你就能拥有玫瑰的芳香,你就能夺取胜利的桂冠,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四、最有意义的课程:儿童阶梯阅读课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和孩子一起编织着幸福的教育故事,从中我能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在每一次生日诵诗时,我想带给孩子的会是一生的难忘,心灵的震撼。所以我会为每一个孩子精选最适合他们的生日诗,虽然很费时间,但我觉得是辛苦并快乐着。

五、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校园

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践行者,成为新教育的尝试者,成为新教育的享受者……

新教育读后感 篇11

桌上摆着一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手握着一只黑色签字笔,便开始了我的阅读时光。

新教育这本书可以说是新教育人的根本书籍了,读后,它使人受益匪浅,让人悟性大开,从而对教育事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看这本书我无法做到一目十行,生怕会遗漏掉什么或产生一种没有看过的错觉,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字一句地去看,用心去感悟。后看到书的后几节,我才知道原我运用了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知性阅读式的方法去咀嚼它独有的味道,倍感开心。

看完此书我花了三天,实属不容易,书中虽有让人乏味的但又实在的理论知识,但更多的是一个个新教育实验后留下的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身为一名还未正式成为教师的”门外汉“,跟它对话,我吸取了好多新教育实验所带的宝贵财富。

新教育是一种“新”和“星”教育,在传承中国先人优秀化的同时,也在新的历史条下进行教育的革新,如它个性鲜明的十大行动,四大改变,“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程等,并且不断建筑“星工场”,培养一群“擦星族”,让“星星之火”不断燎原。

新教育是一种“心”和“幸”教育,它注重师生精神世界的建设,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力营造一个和谐特色创新的书香校园。

新教育是一种“行”和“信”教育,强调行动,在行动中见真知,相信“只有行动,就有收获“”,秉着一种“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坚信理念。

作为一名即将成为新教育的人,我的感悟和反思如下:

面对学生,要求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如阅读习惯,运动习惯,晨诵习惯,写日记习惯等,用拍照片或是写每日教育随笔或是在网络教育在线的贴吧里发表感想的形式去记录孩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最真挚的教师举动去温暖每个孩子的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培养一群“童心悦读”的孩子,让童书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学习,正如新教育实验里所开展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和运用的儿童阶梯性阅读理念需极大地借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认同感。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上,新教育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也就表明教师要通过专业阅读不断地充实自己,坚持写每日教育随笔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心路,与专业的人士共同讨论和分享心得。教师也需时刻铭记新教育的九大定律: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这些定律可能会为教师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而优秀的老师在特色和谐创新的书香校园中产生。学校需要努力做好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三点一线”的工作,创造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校园化和品牌。

所以多多悦读,坚持写每日教育随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取,向上吧,兄弟!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7篇


你知道一份标准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有哪些方面吗?作品就像一个好朋友,陪伴着我们。写读后感时要简化原文部分,着重突出情感与感悟,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推荐的“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1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很好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以前我们或多或少地存在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认真学习,养成好习惯,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文章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

首先我认为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特别仔细地去研读了其中第十章——班级建设改革,给我极大的触动。首先,叶老师对“班级建设”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的`界定。“新基础教育”是将“班级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来理解,用是指称学校中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放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总框架中来认识和研究。“新基础教育”把“班级”看作因学校行政划分而处于同一个班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而“建设”是不断创造着班级内涵与个性的过程。“班级”与“建设”所构成的“班级建设”一词,不只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而是作为有着内在关联、相互限定的复合概念来理解。“班级建设”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学生在班级中日常的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型的建设;另一部分是有关班级集中进行的有主题、有设计的,具有专题性的班级活动系列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了“班级建设”这一概念,才能明确“班级建设”是师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老师和学生是班级建设实践的共同主体。它和课堂教学相通,同样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双向的互动。由此也进一步提出了对班主任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去探究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需求;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思考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的核心问题。

其次,叶老师又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及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的发展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班级建设的意义。的确,如今我们接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父母的经济收入都很高,生活条件相当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更多的感受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点强。父母长辈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去溺爱孩子。这样的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新基础教育”向实验班主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改革现有班级管理状况,“把班级还给学生!”在“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过程中,又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重建班级的口号。要让这一口号实实在在地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并非一件易事。

总之,通过对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的学习,对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大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平时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提升,这样才能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能源,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每位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2

朱永新的《新教育》,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语言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见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我明白了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正如《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到的 我们的教育,老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转表教育观念,真正去触动被教育者的灵魂,使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上去。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书中提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首先是:价值的提升。可见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实现文化的“待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对于近代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知识的承受者,而在现代型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因而,这一特质体现了学校教育将传递知识转向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为本,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让我感受颇深,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我自己小时候接触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老师完全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课外内容很少,学生也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多,但是现在的教育理念不单单是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我认为这很好,其实知识应该是自己学来的,教师只是启蒙者,是传递知识大门钥匙的人,而学生自己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人,基础教育则更强调了教师的“关键性启蒙”。

书中还提到现代型学校的又一特质是:重心下移。分三个方面下移:其中一点我尤为认可,这便是对教育关注的群体的重心下移,近代教育经常关注的是社会金字塔阶层顶端的人,学校常以第一名,状元生为荣,过多的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对其他普通孩子的关注,但是现代型学校开始致力于关注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而且体现了教育观念中“具体个人”意识的确立,对每个人的幸福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爱,也许就这点而言,教师的任务会变得很重,因为他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几个人了,而是每一个同学,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师这一职业才如此受人尊重,让人敬佩。这一点在今年暑假河南省校长于我校举办的假期培训中,好几位知名校长的经典发言中在一次得到的证明和确认。特别是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山东安丘四中韩中玉校长的发言无不系统阐述了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价值的提升、重心下移等。

通过胡校长牵线参加的暑期培训,让我的教育思维随着诸位名校长的精彩发言而自由飞翔,再读叶澜教授的教育理论更是收获颇丰,感触深刻。

或许我的悟性不够高,也或许我的能力不够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只要懂得先飞的道理并付诸实践,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也一定会有所发展,进步,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想这应该是读者对作者做好的感谢,也应是作者的守候吧。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4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初二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担任了初一二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上来讲应该还是比较充实的。在课余之际,我阅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颇有感触,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让我钦佩的不是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和独特的教育观点,也不是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智慧,而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追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从不放弃。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等。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堪称是理想的教师呢?《新教育》提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的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日复日,年复年地教书,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和评职称,写教案、教学反思、听课小结、教育个案等诸多材料,一边叫苦一边“奋笔疾书”,却忽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30年,再看我的今天,发现我还是一个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的人,激情真的不能被岁月耗干了,这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保尔。柯察金的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生长的各方面因素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其中一个行动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实践证明书籍是聋人世界的导航,有阅读的聋人,就有底气,很从容,很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生活和生存的艰难。所以,我要经常阅读,有了阅读的教师,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教不好学生而犯愁!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5

曾经喜欢读书的我和电脑结缘后与书渐行渐远,近几年龙山区教育系统的书香校园活动帮我渐渐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友,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感。利用零散的时间,我拜读了教育改革家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书中的理念让我心潮澎湃,不止是教育理论,更多的实验记录证实了他们新教育改革的成功。而且书中很多思想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谋而合。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的宗旨是:给老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丰厚。以追寻理想的执著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埋首耕耘,成就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这就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书中对新教育实验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实验进行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新教育强调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帮孩子成为自己,让我们成为自己,一个完整的幸福的自己。

书中不仅提出了新教育的理念,更提出了具体的做法,新教育实验进行了十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和家校合作共建。进行这些行动的根本性目标是主张回到教育的原点,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新教育实验中的一些行动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日常活动,如果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引导,促使他们发现自我生活中丰富的美丽人生,寻找将他们推入“思考”之中的力量,给予他们“情感”之中的智慧,促使他们在学习的发现、尝试和冒险中建构内心的生命之帆,那么我们龙山的教育也将享受教育的诗意,享受智慧的快乐。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而我们正在这条通往彼岸的船上。

心如宇宙,其间万物流转。建设心灵,是一项无法竣工的工程,我们始终是个建设者。生命是无法重来的历程,而教育是涵养生命的唯一可能。我们的教育早一天完备,我们的行动多一分力量,就有可能多一个生命得到新的滋养。让我们同心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我们终将微笑着对自己轻声说一句:我没有辜负此生。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6

朱永新的《新教育》读书感悟

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没有看书的习惯了。又一次偶然间,我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7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莎士比亚的诗写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尤其要率先垂范,让读书成为习惯。开卷有益,学贵心悟。他的著作《新教育》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时常拿来捧读,总想说点什么……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居多,唯有胸怀理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能振兴,教师不能满足于“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手捧教材,满堂灌输,唯我独尊,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新课改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自信的教师会用自信去感染他的学生,自信使师生自强,使他们的才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终生受益。我们中青年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摒弃“高级评到手,事业到尽头”之类的短视念头,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魏书生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把工作、学习、压力、打击、磨难都当作超越自我的阶梯,踩着它,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超越不是颠覆,不是折腾,不能浮躁,不能没有根基。”要引导优秀的教师、学生们迈上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再迈上另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合作带来双赢,校本教研需要建构以校为主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型集体,少数教师个人素质虽然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1-1=0,只会严重影响工作,伤害彼此,有害无益。人格魅力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俗言道,同船过渡都是前世所修,与同事处好关系,尊敬领导有助于我们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实现1+1>2的成效。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沔尊先生所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颗童心,要学会微笑,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少数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缺乏爱心,俨然一位“教育警察”,不是肯定成绩、激励学生,而是发现缺点,有意无意地数落学生、挖苦学生,以极端的言语,数十遍乃至数百遍的罚抄对待学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毁灭性的打击乃至恶劣的悲剧。作为教育超市的服务员,我们应该修炼好自己的基本人格,从而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教师的“霸主”地位依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做引领者、激励者、参与伙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感知体验、交流协作、张扬个性、实践提高、探索发展。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感悟,反思前行,教育科研不可畏,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有效作法。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坚持写教育札记,摄下自己的得意瞬间,记下自己的某一失误,录下自己的困惑,这些就是校本教研很好的素材,是我们提炼案例从事行动研究的源头活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的队伍中不少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追求卓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初尝了教科研的甜头。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活动是润泽人的一生中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是一种“解读”,能推动我们观念的变革:人本主义、多元智能、任务驱动型学习、建构性学习、发展性评价等先进理念,我们唯有学习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是一种“唤醒”,能激起我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学习是一种“整合”,促进我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学习是一种“激发”,能挖掘我们创造的灵感;学习是一种“沟通”,能带动我们彼此的合作。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心境,读书是一种收获,读好书就是与大师对话,品尝精神的大餐,感受心灵的启迪。

《新教育之梦》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气势恢宏,凝聚着朱永新先生一腔教育热血、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想,激励着我们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做理想的教师!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7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新教育之梦读后感7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1

暑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

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

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

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工作总结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3

前一段时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4

自从跟随阅读地平线计划,走进儿童母语教育后,渐渐感受到儿童母语教育,不仅需要家教,更重要的是需要师教,这一重担就在于我们一线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是否到位。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自己要先读书,再自然而然的带着我们学生们读书,将人类源远流长的精华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和美丽的事情。

寒假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新教育之梦》一书,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内容里也是以德为先。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南辕北辙;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缺点或错误熟视无睹,甚至宠爱有加,那教师的教育还能起作用吗?又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看来,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那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为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开展各种自然的德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我校,每年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和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的确使学生的心灵在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熏陶,从而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完善自己。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例如我班上的有个学生,生性懒散,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学习上更是得过且过。我也曾经为他的不努力而大动肝火,伤透脑筋。升入三年级时,他的成绩是班上最后第二名。不管是语文还是英语,只要是背和记的内容,他就学得很吃力。但是我发现,他对数学却很感兴趣,每次数学测试都能得到很好的分数。随后,我耐心地引导他明白人一己百,奋起直追的道理,并且不时地在班级里表扬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同学们都十分羡慕他,而这个孩子也更是干劲十足。最后期末考试,他的各门成绩都及格了。他高兴,老师高兴,同学们也高兴。从这一事例上,我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平等在师生之间所处的重要性,失去了平等、沟通,失去了鼓励、表扬,特别对于一些常常犯错的学生,往往会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而放弃了努力。

二、积极做理想智育的探索者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显得顺理成章;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也变得自然而然其实,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比如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很多学生家里添置了电脑,上了网;有的学生的知识面绝不亚于教师,甚至有些高年级学生知道的东西比有的教师还要多。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也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做到以前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改革,同样也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单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一如既往的教学。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智育。

三、甘愿做新教育的有心人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这段话时,我内心深感惭愧。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5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学校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后勤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学校需要那么多后勤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细想一下,不当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6

我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篇7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自己的职业是老师,因此理想的教师也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喜欢《《新教育》读后感5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