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大明王朝观后感 > 地图 > 大明王朝观后感

大明王朝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30 来源:互联网

大明王朝观后感模板。

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为你编辑的大明王朝观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当我们在闲暇之余观看电影的时候,作品中的情节触动了我们的思维,产生了许多想法。这些想法和思想值得我们去为之写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时不能脱离原片,只说自己的感想。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1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是最惨烈的悲剧,崇祯皇帝的悲剧性结局也最令人同情和惋惜。因为,他体现了悲剧美学的精髓和特点:一个人遭受到了他不应当遭受的厄运,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的罪孽。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先人们和朝廷官员们的种种荒唐、腐败、恶行等等全部的罪孽都必须由他来承担。尽管崇祯皇帝聪明、睿智,有胆识、有决断,有力挽狂澜的魄力,有突出重围的挣扎和九死不悔的悲剧精神,也就是说,他有着一切伟大帝王所具备的资质,但是,他却成了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他必须要承受他不应当承受的丢掉江山的罪责,他必须下地狱,这就是他的宿命!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落下了大幕!他自负过,他也自责过;他清醒过,他也糊涂过;他成功过,他也失败过。最后,他勇敢地、冷静地、充满了反思意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德国哲学家尼采讲过,对于悲剧人物来说,“当不可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奋斗了一生的崇祯皇帝,面对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他既然不能骄傲地活着,他就选择了骄傲地死去。尼采还说过:“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理解了生与死。”崇祯自由地选择了死,也死于了自由。他用死,用长发蒙面,来表示他的自我否定,来表示他的自责和羞愧,来证明了他人格的高贵和尊严!这样的死仍然是生命的胜利、人格的胜利。他通过死,通过自我否定而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崇祯的人生,是抗争后的失败,是失败后的不屈服。这样的失败,不是真正的失败。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崇祯的生命承受了他远远不能够承受的灾难,这种超重的承受,既是他的灾难,又是他的胜利!所以,尼采才说:“失败了的事情,正因为它的失败更应当被人尊敬!”崇祯的人生诚然是一出悲剧,但是,他能够把他的人生当作悲剧来演!他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演得灿烂辉煌!他演得一悲到底,直到悲剧的大……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2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王朝。作者运用认真的笔触描写了那不平凡的三百年。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年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他出身于农民世家,竟一步步地走向皇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腐败之苦,家中十分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因农民起义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只有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刘邦毕竟是泗水亭长,还有个一官半职,而朱元璋则是一穷二白,是个不折不扣的无产者。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也是一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成功之路上,会捡到很多把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其中只有一把真正的钥匙。当引领大军作战时,当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时,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将会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最关键的时候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最使我佩服的是他的品格:果断、坚强和冷静。这三种品格,让他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战的方法。我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有了这三种品格,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完这本书之后,朱元璋成了我的老师,他教会了我自信、果断、坚持和冷静。在这一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来的兴衰风雨,更多的是一种思索与领悟。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3

这本书看点很多,最受触动的应该是几种处事方式吧,比如,海瑞式的不合群,坚信孟子的民重君轻学说,坚持为了真相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嘉靖所评价的直而不笨,不惜与整个官场为敌,痛斥朝政积弊,这还是有点理想化的处事为官吧,不像赵贞吉之流,号称大儒,揣摩帝心,顺迎上意,也不像徐阶他们,中庸之道,进退维谷,也不像吕芳之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更多的是愚忠与对主子的私情,更不像严嵩,世蕃之流,为一己之私,欺君罔上,鱼肉百姓,横行朝野,海瑞为官处事其实也很明白,看得很开很透,说到底还是性格使然,这种方式必然是"水至清则无鱼",导致上级不高兴,同级不支持。在那个封建年代,如何在君王体制下,实现理想抱负、服务百姓与融入官场的平衡,既需要对个人追求的坚持,也需要一种平衡,你不可能事事高歌猛进,就是皇帝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何况刀笔小吏,处处要受到体制、人情、社会、礼法的掣肘,怎么前行啊,还是应该学会妥协,这更是一种进,也是更好的进,不然就像胡宗宪跟他说的那样,光负气辞官,于百姓何顾,你在,说不定还能挽回一丝余地,如果不在,岂不是任由贪官污吏横行,受苦受难的还不是老百姓,所以不能眼里揉不得沙子,应该把握住主要的,在平衡各类关系中实现人生抱负,真的,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儒家中庸之道,其实看透了并不是让你当老好人,还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是知道利害关系,知道轻重,在对君与对民中寻得中庸,最终实现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的目的。在看清了生活的真实面目后依然热爱,这才是真英雄,真伟大,真勇敢。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年轻,世故,成熟,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通过不断地历练,逐渐走向成熟。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4

治大国如烹小鲜。

大明王朝是一盘棋,嘉靖皇帝不只是帅,他还是弈者,他以位列仙班降世解难的身份,稳居帅位,驾驭一切。

胡宗宪是车,东南倭寇,西北鞑靼,只能靠锐利无匹的刀横驱直入,左挡右抵,承受压力。

戚继光俞大猷是两边卒,守在边境防范倭寇除了前进就是对峙,没有后退的路,在车的保驾下也能具有很强的力量。

严嵩和徐阶是两个相互协作的相,少了哪一个都不能,帅需要它们联合作用巩固统治防止威胁。

吕芳和陈洪则是士,陪伴在帅的身边,威胁需要它们承担,命令需要它们传达,一个士不行另一个照样可以发挥作用。

赵贞吉是马,虽然没有车那么大的能量,但照样可以出则封疆之吏,匡复江山,进则入阁为臣,解君父之忧。

严世蕃是炮,它落在相的足迹上,可以任意找个炮架开炮。最后出了乱子嘉靖皇帝嫌它碍眼除去也无妨,只是相不能轻易摒弃,这样只会失去屏障。

裕王是另外一匹马,虽然没有相那样离帅那么近,想靠近帅但会受多方桎梏,撇了马腿不能动弹。但是其优势还是很明显,身份特殊限制了他的活动区域,但是易动性和灵活性使得其容易超出界限让人怀疑。

海瑞是中心卒,其位置的特殊很容易引起多方势力的纠缠,裕王的马指望它替自己冲锋陷阵。

棋盘上的中心卒向来都是炮灰,总有一天会被舍弃。但是这颗卒不同,它会回头。它能剑锋直指帅位,步步逼近,攻击性极强。它厌恶甚至憎恨目前的局势,憎恨弈者的想法,割肉治疮怎是长久之计?心腹之患不除,肢体之疾有何干系。它想以卵击石的力量去扯下弈者虚伪的面纱。

这是所有人包括嘉靖皇帝所未有预料到的。

中心卒是棋盘的门面,海瑞也是大明的利剑,更是嘉靖年代的良心。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5

用了四十九个小时,终于听完,看完了这本书。官场智慧真不是一般人可以领悟的。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员。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这部书里,关于平衡,关于中庸,关于情怀,关于政治与经济,关于社交,太多太多的东西,在当代社会里,仍然被一遍一遍的重复、受到教训、回归命运

在这部书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你看得到一个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有妥协有无奈的故事。大奸臣严嵩的无奈和对原下属的体谅和关照,海瑞为官背后的家庭牺牲,看到浙江功臣胡宗宪对于派系斗争的隐忍和妥协,看到商人对于自我追求的委曲求全,看到底层人民的性格弱势,也看得到一代帝王嘉靖帝的自我满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大大的不同。幸而历史悠久漫长,与历史想比,我们这些个人微不足道。也幸而有历史,我们才能看到未来。人类唯一越不过的维度,就是时间。对个体来说,未来也不过是一百年的时光而已。

读懂命运,才能面对未来。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6

很好看的一本历史小说。

人物刻画深入人心。

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学汉文帝无为而治,却学不出个文景之治。虽身处精舍,却耳听八方。耳线也是多得可怕。总是制衡制衡,倒是苦了百姓,不为百姓谋事,谈什么制衡。名义上无为,实际上大大小小的事都得顺着他的意,还总是让臣子猜测,玩文字游戏,一言不合就龙颜大怒。这样的皇帝着实是让人生厌的。还好有那么多忠义良臣为之前赴后继。不过,不论如何,至少他有一颗成为贤君的心,最后赦免海瑞也是不容易。

海瑞,这个刚正不阿的直臣,海刚峰,果然是不辱此名。与何茂才郑泌昌这些贪官的激烈搏斗,到最后上治安疏的死谏,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大明之利剑。特意查了一下海瑞的历史记载,小说中大部分还是很符合的。不过此人也确实是愚忠愚孝,对待母亲言听计从,真是苦了海妻。

吕芳,这个全身而退的太监,嘉靖身边最亲的人了,居然能全身而退并带走杨金水,此人厉害。厉害在能够揣摩上意,顾全大局,兼顾大臣;厉害在教导下属,杨金水可以装疯换取性命、冯保可以退而扶持世子、黄锦可以死里逃生继续伺候皇上;厉害在他身处高位,仍然善良。

每个人物都值得研究。

此三人,印象最深。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7

本书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原著小说,这部剧是国产剧中罕见的神作,是我最喜欢的国产剧,没有之一,怎么爆吹都不过分。小说利用明代中期真实的历史背景虚构了一个名为“改稻为桑”的国策,并以它的推行为线索,叙述了从上到嘉靖皇帝、裕王,以及严嵩徐阶等大臣,下到地方官员及普通百姓以及商人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虽然最后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严党终于倒台,徐阶等清流派全面执掌朝廷,但依然不能改变大明朝国事日非、百姓困苦的艰难局面。最后,海瑞冒死给嘉靖上了一封后来名垂青史的《治安疏》,矛头直指嘉靖本人,批判嘉靖在位期间实行的种种恶政,明确指出因为“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才造成了大明朝当前的困境,嘉靖虽然特别愤怒,但后来也有所悔悟,最终没有处决海瑞,而是留下海瑞给裕王登基后要改制时任用。

整个故事里面,无论严党还是清流,无论是严党的改稻为桑还是后来清流派推行的生产松江棉布的政策,毫无疑问,都只能先让嘉靖皇帝满意之后才能实行。无论严党如何嚣张,清流如何想清除积弊,都不得不先讨皇帝的欢心,去迎合皇帝的过分要求,才能办事。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名为清静修玄,实则大兴土木,修建各种道教宫观,并搜集天下宝物,供应浩繁,使得财政不堪重负,国库空虚。作为内阁大臣,无论严嵩严世藩,还是徐阶高拱张居正,没有一人敢出来劝阻,反而只有先满足嘉靖皇帝的个人需求,才能把余下财物用于国事。严嵩之所以能长期把持朝政,就是因为他既满足皇帝的挥霍,又能照顾手下官员,同时兼顾国事,就算百姓困苦,只要不出现农民起义等严重事态,就能高枕无忧。嘉靖皇帝表面宅在玉熙宫的精舍里修道,实际一直牢牢掌控大权,特别是财权。整个故事的开始,就是因为严嵩一党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才提出改稻为桑,又因为实行的不顺利,才有了后来的毁堤淹田、通倭大案等情节的出现。

但既然是实行国策,那为何要祸害百姓呢?难道国策的目的就是祸害老百姓?非也,严嵩说的很明白,桑田比稻田收益更高,改稻为桑上利国家,下利百姓,也就是说国策对老百姓是有利的。无奈的是,即使改种桑田获利更多,老百姓也不愿意改,所以严世藩认为老百姓太刁钻,让先把那九个县给淹了,到时候你们种不成地,也没有粮食,看你们还要不要改。这种逻辑很常见,我这是为了你好,也为国家好,如果你非不听,那就只好强迫你。后来胡宗宪为了赈济受灾百姓,去应天找赵贞吉借粮,赵贞吉却不愿意借,因为无论严世藩还是徐阶,都不愿意让借粮给胡宗宪。这和上面推行国策是一种逻辑。严世藩是想尽快逼迫百姓实行改稻为桑,如果百姓有了粮食就更不愿意改种桑田了,所以所以不让借。而对于徐阶来说,浙江官场都是严党的人,胡宗宪也好,郑泌昌何茂才也好,都是严嵩父子的人,那就不如不借粮食给浙江赈灾,索性就让浙江乱下去,然后就有理由参奏严嵩一党,借此机会把严党彻底铲除。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浙江百姓暂时会受很多苦,但这是为了铲除奸党,为了匡扶朝政,为了以后能对百姓更好,所以是正当的。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

那么,他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用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因为正义不仅包括结果的正义,也包括手段的正义,而且只有过程是正义的,才能确保最后的结果正义。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手段和目的可以分离吗?至少在当代哲学家陈嘉映看来,是不可以的。在《何为良好生活》一书中,陈嘉映阐述了伦理学中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并写道:“实践活动的目的本身受到实践方式的调整,没有‘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一说”。以行医为例,医生主要的工作是治病救人,但是医生好不好,绝不仅仅是看他能不能治疗疾病,医患关系的紧张,也不只因为庸医误人,更是因为医患之间沟通不畅。除了治疗效果,医生还要考虑很多,比如治疗癌症,尽量保证患癌的器官不被切除,算不算是治疗效果的一部分?是该冒着致死的风险去做手术,还是采取“保守疗法”听任病人被病痛折磨一辈子?此外还得考虑病人的年龄和家庭情况,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花光家里所有积蓄,把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折腾掉半条命,就为了除掉病根,这样值得吗?显而易见,单纯考虑疗效,强调目的的正当性而不择手段,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医生是要治病救人,但是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患者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对待疾病,这也是医生的责任,行医并不能以医疗效果作为唯一的追求,更不能为了追求医疗效果而不择手段,手段本身就在塑造结果,如果手段不合理,即使医疗效果再好,也不会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事实上,人类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不能只追求目的,目的总是跟意义相连的。所以不能用不正义的手段去实行正义。

行医如此,治国也是如此。陈嘉映还写道:“一套政治活动的方式形成了一个政治传统,无论一开始所设立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它最后更多地要由其实践方式及其传统来定义。”由此,无论严党还是清流,无论他们的目的如何正当,只要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去实施,结果必然是不正当的、有害的。进一步说,中国的历代王朝,在成立之初,作文几乎都在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皇帝是为了结束战争,拯救斯民于水火,为万民做主,这才统一天下。但是之后呢?王朝越来越专制,越来越腐败,皇帝越来越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利,完全脱离了当初要为民做主的初心。这样,即便皇帝再怎么宣称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再怎么委过于大臣,再怎么强调自己是万民之主,也无法让人信服,因为他剥削和镇压百姓的手段事实上已经重塑了这个政权的目标,这是赤裸裸的事实,即使他不愿意承认。

很明显,大明朝的“病根”在嘉靖皇帝身上,所以海瑞上书要求嘉靖放弃君主独裁,实行“君臣共治”。在那个时代,这是最好的办法了。孔子要求君主好好对待人民,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才能像臣”,父慈子孝的关键也是在于“父慈”。孟子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后来,秦汉设立丞相,由其率领百官与皇帝共同处理朝政,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对皇权也有一定制约,就是在宋代,皇帝也是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到了明代,朱元璋却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也使得“君臣共治”不再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君主独裁。海瑞在《治安疏》里开篇说要“正君道,明臣职”,君道如何不正呢?他说的就是不应该君主独裁。但是他没有明说也不敢明说的一点是,真要实现君臣共治,至少得恢复丞相制度,但是因为朱元璋早就废除了丞相,并规定以后不许再设,有臣子提议再设的要处以极刑,所以他说来说去只能泛泛地说要君臣共治,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嘉靖以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为重,只能寄希望于嘉靖皇帝自己的“觉醒”,并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好在嘉靖后来似乎也明白了他的用心,所以没有处死海瑞。而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显然没有嘉靖这种操控朝廷的手段,因而君臣共治的条件已经具备,虽然丞相制度不能恢复,但若君主能给予大臣足够的信任,能够不以自己的私利来压制内阁,君臣共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

综上,本书最终的主题是借海瑞之口来揭露君主专制之恶,用黄宗羲的话来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不过,无论孔子孟子也好,海瑞黄宗羲也罢,他们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提出“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但是在这里,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地位还是不平等的,百姓只是根本,根本之上是皇帝、皇亲国戚以及各级官员。而在现代社会里,只有民本思想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实现,我们需要保护私有财产,保障言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对政府实行民主监督,并以民主的形式参政议政。

不正义的手段带不来正义的结果,实现不了正义的目的。我们永远不能期望独裁专制的政权会带来好的治理效果,能给人带来幸福。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8

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首先要写的肯定是这本书最大的boss,嘉靖,一个二十年不上朝却能够把持朝政,并且做到事事皆了然于心的地步,说他是史上最聪明皇帝也不为过。本书没有写他早期所做的功绩和一些早期的聪明机智,而是从严党把持朝政二十年开始讲起,那时的嘉靖痴迷于道教,享受生活。而这本书嘉靖最大的特点就是权衡之术,任何大臣都可以被他当枪使,他只需要听话的人。他放任党争,严党倒台之后又扶持陈洪以制衡裕王他们,此做法似他痴迷于道教的阴阳调和。他却不是个昏君,虽好大喜功,自私,痴迷道教,放任党争,醉心于驱人。但心如明镜,善恶分明,倒严从开始到完成,滴水不漏。海瑞的天下第一疏虽恼但却没杀之。

第二个要说的是这本书的最大正面人物-海瑞。这个人我并不是最佩服的,在大明朝,或许这样的人是最需要的,敢言敢干,是为官界的清流。但是作为一个家庭,我觉得如果我的父亲是海瑞,我会觉得并不幸福的。他为了大明朝已经算是抛妻弃子了,妻子女儿都饿死了。一心想着大明朝,有些人说他干事鲁莽,只知进,不知退,过河卒子般。但也并不是蛮横无理,他做的事情都是跟着理来的,所以我戏称他是一本大明律走遍天下。

再说的是严嵩父子,严嵩毕竟把持朝政二十年,他的表现是沉稳,不急不缓。而他的倒台是其实更多的是他手下的人做得太过分了,严世蕃虽聪明过人,但是却少了吕芳的思危,思退,思变,所以严世蕃到死都不知道嘉靖什么时候想要倒严的,而吕芳却能在宦海中沉浮几十年却能全身而退。

最后要说的,就这本书而言最喜欢的人-胡宗宪。虽然他升官的时候用了严党这条路,但是就浙江改稻为桑这件事上,一直是不忘初心,想着老百姓。为了百姓,他阻止改稻为桑,为了百姓,他全力除寇。同时他也对自己的恩师一直怀恩,不忘恩负义。我喜欢他的做事用方式,却不忘初心,海瑞比之他,可能更多的是蛮干。

同时在最后感谢刘和平老师能够写出这么精彩的一本书

大明王朝观后感 篇9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1500字!

说起明朝,在大家的印象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税重民穷,腐败横行,百姓税赋重,贫富分化严重等等,这一系列社会矛盾的背后是明朝的税收体制的低下。本书的一条主线就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赤字,代表中央政府的内阁、代表皇权的宦官组织、以及代表地方的官僚阶级围绕这一矛盾展开了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当中浮现了严嵩、徐阶、海瑞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

在明朝官员的俸禄是非常低的,为了维护日常开支,官员不得不贪污接受地方利益集团的孝敬,这就使得他们自然的站在了地方利益的一方。而且明朝的很多地方皇族以及大官僚手里握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可以不用交税赋而坐收巨大的收益,就连倒严总导演的徐阶都有大批土地。

嘉庆时期明朝进入中后期,财政税收被贪腐侵蚀赤字日益严重,为维护国家的支出以及自己的私欲,嘉庆皇帝任用严嵩揽钱。严嵩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他一方面很好的维持了财政的平衡,另一方面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严党逐渐把持了朝政。嘉庆皇帝醉心于修道20年不上朝,他重用严党揽钱充当白手套,另一方面也任用徐阶等人制衡严嵩,以维持着自己的皇权。

随着浙江倭寇成患严重阻碍了明朝的海上贸易,影响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东南倭寇,蒙古用兵,以及东北的部族叛乱,明朝的赤字日益严重。严党于是想出了退耕种桑的政策,为了顺利推行这个政策,严党甚至不惜决堤毁田迫使灾民低价卖田给大地主们。为了对抗严党的祸国殃民的行为,以裕王为首的徐阶张居正等人于是推出了海瑞当县令制衡严党。严党退耕种桑的失败,使得嘉庆看到了严党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割了严党的韭菜,贪污的赃款回补了财政也中保了皇帝的小金库。严嵩到了,嘉庆解决了财政危机,徐阶成了首辅,海瑞也因功调入京城。

调入京城的海瑞又跟皇帝杠上了,在嘉庆皇帝乔迁新居这一天,海瑞上书骂皇帝不理朝政、任用贱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嘉庆皇帝一开始气够呛,但转念一想如果真杀了海瑞自己就成全了海瑞的忠名。善于搞权力制衡的嘉庆皇帝于是发动百官批判海瑞,同时任用严酷的宦官陈洪顶替严嵩倒台后的“大棒”角色,打压严嵩倒台后的既得利益者们,从而维持朝政平衡,以便自己继续在深宫遥控朝政。

由于常年服食丹药,嘉庆中毒严重,在最后的时光里嘉庆对海瑞和自己的儿子隆庆道出了自己的地王之术: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古人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能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不能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要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临死前嘉庆赦免了海瑞的死罪,并将启用海瑞的恩情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他对将来的隆庆帝说,要想维护统治不得不在财税改革上做文章,而要想推行改革就得任用海瑞这种不要命的人。海瑞就是一把推行新政惩治腐败的利剑,要推行新政只有此人可以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在这一点上嘉庆的看法和张居正的出奇的一致,这就有了后来海瑞的铁面无私要求退仕的徐阶退田的故事。公元1566年隆庆继位,揭开了长达16年的隆万大改革的序幕,才有了后来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大明的短时中兴。

这本书是一部讲政治斗争的历史故事书,书里最出名的人就属海瑞了。很多人对海瑞的印象是清廉直谏,也有很多人骂海瑞是假道学,迂腐无能,是个道德图腾。但书里给我们树立的形象是海瑞是一根官场斗争的撬棍,嘉庆用他撬开严嵩割韭菜,隆庆用他撬开百官推行改革。后世的文人政客多用他代表的图腾符号标明自己政治主张的正确性,来搞斗争。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王朝个人观后感模板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王朝观后感”相关内容。

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王朝个人观后感”。如今影视剧已经占据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大部分,通过其中难忘的情节能获得不少新的感悟。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撰写观后感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可以锻炼我们的情商和共情能力。如何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名观后感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1

一直对明朝有着独特的感情,在我眼里,明朝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涓滴不逊色于盛世唐朝,或许它反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在赞叹一个出身于赤贫阶级的农夫一手建立了颇具色彩的大明朝的同时,又不禁为明朝在其最后一个天子朱由检手中消失无影而唏嘘。

作为明朝的开朝天子,朱元璋的这一生为了自己一手打下的山河可以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朱元璋父族一系虽世代务农,但他的母亲和外公却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他良多以后作为一个君王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往后的政治生活生计中,人们往往能看到他在处理重大事务上的坚决与敏锐的判定。这个伟大的政治家,在创立基业的过程中,也进步自己的文学造诣。“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与黄巢异曲同工的《咏菊花》充分显示了这个只读过两年私塾的放牛娃与生俱来的一种个性与霸气。

读完这本书,心情是异常沉重,人类社会是不中断往前提高的,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以后发生的事也许是朱元璋最不愿看到的——明朝灭亡了!当朱由检在皇宫中左手掩面,右手挥剑,一边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边喊出那最闻名的话“你们为什么要生在我帝王家”时,内心的那种伤痛定是无以复加的。祖上的罪孽最后都由这个可怜的帝王承受了,最后意气消沉地吊死在景山寿皇亭旁的一棵槐树上,悲惨收场。

综观明代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史,无论是名君仍是贤臣,能将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保持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古时如斯,现在仍继承,我时常想是不是权高位重后,人就收留易迷失自己呢?回过头想想又觉得自己的设法主意很好笑,人究竟是人哪,这世上真正做到超凡脱俗的又能有几个呢?能在这本书中和这些帝王、人臣们再次握手,在他们身上感触感染到教益与快乐,我也应知足了。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2

看电视剧《乾隆王朝》,感觉和珅的确是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就有点小人所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们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让皇上满意,从这句话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个很会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的人,诡道诈术用得非常好。在他查办王亶望时,能够无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马脚,从而轻松破案。在查办陈辉寿时,就更厉害了,利用皇后将陈的偷梁换柱、贪污受贿暴露无疑,给自己省了很多麻烦,正是这两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个很能干的人。再这以后查办国泰时,就带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会体会主子的心意),出发点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钱峰。此人真是一位诤臣,是个爱民的好官,但其处世做法实不敢苟同。举荐奸佞不分时候,愚忠,说白话点,死脑筋。乾隆并不是糊涂人,捐款里有猫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是肯定想办那些贪官的,只是时候未到。想想十个封疆大吏按钱峰的意思一起查办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办那些贪官要慢慢来。在观赏凤桐时,不给乾隆面子,人都有那么点虚荣心,皇帝就更甚了,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陷乾隆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性格过于刚直,做事欠考虑,虽然出发点好,为百姓请命,他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不顾及皇帝感受,结果不会好到那里,这也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3

戴维斯王朝看完了,意犹未尽,主要几方面深受启发。

1.在教育孩子方面,告诫孩子,别想从长辈那得到一分钱,这样就不会剥夺孩子们挣钱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家里3代都是那么优秀,老戴维斯用了42年,挣了第一个4亿美金,而他的儿子,谢尔比只用了4年帮老戴维斯赚了随后的5亿美金,而下一代克里斯也很优秀,管理了比他老爹更多的基金。

2.戴维斯家族的节俭家训:用尽,穿破,凑合着用。难以想象,亿万富翁的家里,要求穿破,凑合着用,那我们平常靠工资生活的人,还有什么浪费呢,是不是也该勤俭节约呢,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不需要的一定不要买,再便宜也不要买,能省则省,省下的钱,拿来投资,这一点我做的远远不够。深刻检讨自己,在没有开源的情况下,只能节流。人要知足,知足还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3.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孙子克里斯和老戴维斯一起,克里斯想吃1元热狗,爷爷老戴维斯和孙子克里斯讲,如果这1元不买热狗,而是拿去进行投资,5年翻一番,50年后就是1024元,再问他孙子真有这么饿吗?真的需要这1000没有的热狗,差点把我笑晕,财迷中的财迷,估计这种人不发财,天理何在。这个让人了解到复利的价值。

4.投资不是关键买进卖出,只有决策对,待着不动就是最好的结果,老戴维斯,看好的几只股票,持有40年,50年,这就是他挣钱的秘密所在。老戴维斯从最初的5万美元,到最后的9亿美元的秘密绝招。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4

《乾隆王朝》正在看,很欣赏和珅,至于他是不是贪官就另当别论了。可不能否认,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就有点小人所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们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让皇上满意”,从这句话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个很会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的人,诡道诈术用得非常好。在他查办王亶望时,能够无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马脚,从而轻松破案。在查办陈辉寿时,就更厉害了,利用皇后将陈的'偷梁换柱、贪污受贿暴露无疑,给自己省了很多麻烦,正是这两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个很能干的人。再这以后查办国泰时,就带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会体会主子的心意),出发点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钱峰。此人真是一位诤臣,是个爱民的好官,但其处世做法实不敢苟同。举荐奸佞不分时候,愚忠,说白话点,死脑筋。乾隆并不是糊涂人,捐款里有猫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是肯定想办那些贪官的,只是时候未到。想想十个封疆大吏按钱峰的意思一起查办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办那些贪官要慢慢来。在观赏凤桐时,不给乾隆面子,人都有那么点虚荣心,皇帝就更甚了,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陷乾隆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性格过于刚直,做事欠考虑,虽然出发点好,为百姓请命,他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不顾及皇帝感受,结果不会好到那里,这也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5

今天,我观看了《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我感慨万千啊!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多次忍耐,压抑自己的本来想法,克制自己,在委屈中求得朝廷事业的发展。这一点使我十分佩服。雍正之所以可以在众多阿哥中夺取皇位,是因为他懂得躲开纷争的局面、听从谋士的建议。

在雍正登上皇位之前,他最重要的谋士是邬先生,在这部戏里,雍王爷与谋士邬先生谈到夺取地位的时候,乌先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老翁,生有九子,老翁一生奋斗,攒下了一笔财产,并把这笔财产封锁在一间屋子里,老翁越来越老,身体也是越来越坏,儿子们见状,就开始了争夺财产的斗争。但是,其中的一个儿子,一直默默无闻的在帮着老爷子做事情,打理家务,照顾老翁,从来就没有参与争夺家产的斗争。老爷子千秋之后,就把自己的所有家产传给了这位不争不抢的儿子。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也是雍王爷的现状,这也是在告诫雍王爷,在康熙的眼里,就是喜欢实干做事的儿子。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也是这样,雍亲王最终得到了最高的权利——一个让人羡慕,又让人可怜的皇帝!

这段话不仅是在告诫雍王爷,更是在告诫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是我们一心一意的为了我们的集体做事,为我们的集体办事,我想:最后一定会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报答。

我们做事就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就事论事,做事就是一个目的:把事情做好!做事不能总想着做完之后自己会得到什么,有什么企图。做事要为世界、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着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向雍正皇帝这样,那我们何愁我们的事业做不好,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发达呢?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6

《血与火:坦格利安王朝史》读后感600字!

我不再请求本传一定要有结局!

终于把马丁老师的新书血与火读完了,这本龙家史因为体裁和耽误正传填坑,似乎反响平平,不过五十万字洋洋洒洒,十分能感受到作者自我满足的快乐。

也许是因为自己也写一点故事,越来越能宽容(特别是系列小说的)作者取悦自己的倾向。比起各种影视化,我还是最喜欢小说文本,因为只用考虑一个造物主。

虚构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非常非常不容易,能做到的作者很多一辈子也只能做到一次。在这个世界不断挖掘的感觉,即便在旁观者看来,也很奇妙。

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爱惜角色的还是原作者,当然,作者们的控制欲是不同的,强烈的作者笔下仍然能明显地看出角色的功能性,柔软的作者就容易滑向剧情被角色撕扯的情况。

血与火的写法很诱人,情节是精彩的,但讲述视角并不保证一切是真实的,这种相对性让文本有了更丰富的空间,但这种写法就像空中楼阁第三层一样没法学习:必须建立在达成了共识的世界观上。

读者追求故事有一个结局,是人之常情,但某种意义上事情是没有结局的。即便是现实,很多时候也只能编出蹩脚的结尾。

血与火让作者后退到了另一个地方,我猜这对马丁来说是一种休息。

从这个角度说,我更喜欢编剧,说书人类型的作者,他们对如何讲故事有天生的敏感性,对自己的角色,有爱护和共情。一些作者文辞美丽,内容考究,但缺乏这种敏感和姿态,只能玩弄文本,就不免显得聪明过头

要抵抗的诱惑有很多,比如拒绝交出被期待的情节走向,比如不把讲故事的天分视作更高贵的东西,比如在文字细节上的追求应该做到何种程度。

自然我自己是远没有这种敏感性的,换句话说就是老天不赏饭吃,但看到世界上确实有这种人,还是感到很宽慰:正常人更喜欢活生生的人,而我是必须相信虚构世界的不正常人,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读和写永远能带给我快乐吧。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7

这套书一共四册,小小的,可以放在包里随身阅读。装帧也是那种可以180度摊开的,阅读时候比较方便。书美中不足的问题是,因为全书是通过名画讲述名画背后的王朝历史,所以名画很重要,但是书里的名画印刷都特别小,不方便观察,可能是希望读者后续自己去搜集?

欧洲的历史对东方人来说其实比较陌生,里面的名字就很难记并且还有很多人是重名的。所以这本书对于我这种鱼的记忆的人呢来说,纯粹当故事书来看,如果要深入研究谁谁谁,估计我一年都读不完,太可怕了。

看了四个大家族的王朝,想到国内一首很有名的诗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看着这些王公贵族,你方唱罢我登场,铁打的王位,流水一样的国王。感叹人身在时代里面是那么渺小和无助,那些敢于抗争自己命运的人是多么的珍贵。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8

最近迷上历史,更迷上各个王朝的皇帝的故事,读了《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又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迷上了,一连几天,手不释卷,爱不释手。

《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刘和平,看着这本书,被里面的经典故事和人物深深吸引。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二十几年不上朝,却把修仙修道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以至政不通人不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官员腐败,以严嵩、严世蕃为首的内阁大臣以一叶蔽目,为了弥补亏空的国库,不惜蹂躏百姓,指示官员炸堤淹田,已完成贱买百姓土地的阴谋,洪水不仅淹了田地,也淹死数十万百姓。

蛀虫们制造惊天冤案,一个又一个的朝廷大臣被牵扯其中,无法为百姓伸冤,正义难以伸张,就连一品大臣胡宗宪、赵贞吉也不能为民做主,然而一个小小的六品县丞海瑞,不仅书写了一部璀璨的历史,更让世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他不但敢冒天下之大不为而为之,而且敢于指出嘉靖皇帝的问题,以正朝纲,这样的忠臣、直臣说出了所有臣子不敢说的话。

海瑞,字刚峰,他的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正直。一生清廉,甚至贫困,吃二斤肉都被当作稀奇而谈,这样一个人们的公仆得到的是民心,他的管理辖区,百姓无不爱戴。然而,他是一个好公仆,却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的女儿溺水而死,两个儿子没等出生就离他而去,难产的儿子也带走了他的妻子,他的家庭是不幸的。可大明朝有了他却是有幸的,他是历史的功臣,正因为他的直言,才让隆庆皇帝朱载垕大刀阔斧的改革朝政,明朝百姓看到希望,人们亲切的称他海青天。

这时一部充斥着奇思幻想的朝代故事,这本书告诉我们,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做一个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不枉人世之中走一遭。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9

我读了《大清王朝十二帝》这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爱新觉罗家族从盛变衰的一个过程,我不禁由衷的感叹。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再现几百年前的金戈铁马,那是一个家族的雄起。

在这本书里中,我最佩服的是皇太极。这位大清帝国创立者以父亲努尔哈赤遗留的十三盔甲起兵,二十五岁那年他统一了女真,攻下了明和辽的七十多座城池,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在宁远战败后留下了十六位儿子和尚未建好的大清国就走了。

努尔哈赤实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引起了公愤。后来,皇太极平定了汉民,为清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和明朝洪承畴决战的时候,他还生着病,擦着鼻血研究洪承畴的排兵布阵图,随后带领军队偷袭明军,使明军大败,史称“松锦大战”。“松锦大战”重创了明军的有生力量。

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发:如果要成就一番伟业,一定得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得有坚毅忠勇、敢于开拓的精神品格;得有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行动力。

王朝个人观后感 篇10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翻看《戴维斯王朝》是2005年的版本,应该是10年以前的事情。今年,出版社邀请请国内著名投资人杨天南进行了重译。杨天南,出身金融世家,具有25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涉及A股、港股、美股等资本市场,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第一个亲赴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的中国人,此前翻译过《巴菲特之道》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扎实的投资理论和实战功底、丰富的证券投资经典的翻译经验,给新书增色不少,每一章增加若干小标题,相比之前翻译的版本更加流畅,更加引人入胜,戴维斯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本书记录了戴维斯家族投资历程,戴维斯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历经经济的盛衰兴替,股市的牛熊起伏,屹立华尔街50年而不倒。

“戴维斯双击”就起源于家族第一代老戴维斯,1947年以5万美元起家,在其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的财富,47年年化复利回报23.18%

家族第二代谢尔比掌管的基金,20年中有16年战胜标普500指数,年化复利回报19.9%,超越同期标普指数4.7%。

家族第三代克里斯掌管的基金,在1995--2013年的18年期间年化复利回报11.95%,超越同期标普指数4.3%

这本书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在时空上展示了美国证券市场70年的宏大历史画卷,给了解美国证券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素材。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两次漫长的牛市、两次严酷的熊市、一次大崩盘、7次温和的熊市、9次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石油危机,漂亮50的崛起与崩溃,一次总统遇刺,一次总统辞职,一次总统遭到弹劾,34年的利率上升和18年的利率下降,一路沟沟坎坎,道琼斯指数从40点上升到25000多点,上涨600多倍。

在当下股市低迷,恐慌情绪蔓延的时候,《戴维斯王朝》像一剂清醒剂,让我们静心思考,当下的中国股市,处于美国历史的哪个阶段和位置呢?

中国证券股市场是一个不到30年的新兴市场,波动巨大,但是理性投资,长期投资,慢慢成为一股中坚力量,去散户化正在进程之中。有的资产管理机构剔除“投资是一辈子的事:这一理念,《戴维斯王朝》可以很好的印证这个观点,投资不仅是一辈子的事,投资是可以家族传、承代代相传的事。戴维斯家族三代投资人的长期投资年化复合收益率都碾压标普指数3%以上,业绩堪称恐怖。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基金经理想要长期战胜市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国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在交易结构中,普通投资者的交易量占到市场85%以上的份额,作为对手方,他们“无私“的给国内70%的主动型基金经理贡献了长期跑赢大盘的超额收益。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在2000年到2016年期间,主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达到16.45%,而同期上证指数年化收益约8%。但是,主动型基金所取得的长期业绩与基金持有人的体验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本原因是,就短期而言,基金经理并不具备跑赢大盘的优势,只有拉长时间周期优势才显现出来。而基金持有人往往是在基金短期表现良好的时候踊跃购买,具有典型短线思维倾向。

看来普通投资者即使持有基金,在投资理念上还需要有较大转变,需要理性投资、逆向投资、长期投资。

王朝观后感简短1000字(模板4篇)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王朝观后感简短1000字(模板4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王朝观后感简短 篇1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讲述的是大明朝七个着名人物,朱元璋、海瑞、魏忠贤等七位人物,这些都是对大明朝的兴衰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朱元璋、海瑞他们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以及那些不可弥补的缺点,但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都有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地方。朱元璋一个坐在龙椅的农民,他用农民的精明、周密、愚昧打造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帝国。这个监狱不但关住了老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他的直系子孙。更为严重的是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环境能够影响人也能改变人,在为拿到江山之前朱元璋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流氓在其中他很善于结交人,并且利用人,他利用人很有技术含量,他让别人能够甘心诚服于他,并甘心为他做事!可以说他这是一种能力,这也是能够夺取天下的绝大部分原因,当然他取得的一个天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机遇,一个让他翻身的机遇。其实,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但能力是可以靠自己培养或创造的。

朱棣一个篡位者,他精通权力,他把权力玩弄于鼓掌,同时进行血腥的屠杀,不管是自己亲人,熟话说血浓于水,但在他那里就不曾出现过,能够手刃兄弟,我都不理解这该是怎样一个冷血的人,或许他的心是石头做的,这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的人。我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以及痛苦,所以不要试图去做亏心事,也不要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事,这样会使你觉得没了目标,丧失人性。

郑成功这个异国出生的海盗之子,性格中一直燃烧着明亮的少年性,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郑成功的这位日本母亲,有胆有识,性情刚烈。母爱是伟大的,而我们也会不忽视母亲的遗传对郑成功有多大的影响。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培养了郑成功强烈的自信心、优越感和贵族气。

这本书七位人物的成功以及失败都是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对人特别重要。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接触到的人也会影响我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本书中的几位人物的事例就无疑证明了这点。

这本书中虽然讲述了七个人物,但我比较欣赏着三位人物,是他们都有犯错的经历,但是他们身上却有着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

王朝观后感简短 篇2

看惯了教条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写的书,再看这本书,让人觉得很轻松。嬉笑怒骂之间就已洞悉社会历史。这种新的历史解读方式读起来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过后依然意尽。

真实不可获知,只能靠近。历来研究历史的人都逃不出这个局限。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是恒久不便的道理。

张宏杰是个借古喻今的高手,本来已经过去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人物,在他的解读下,成了我们破解当下社会的一把钥匙。理解了这点,也就不会仅仅只是看看热闹而已。

朱元璋

这位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作者用了最多的笔墨。在其中和毛的比较最有意义。他们俩都出身农民,深知下层人民的疾苦和需要。都身经百战, 都深信武力至上的原则。深知中国式的人情世故。打败了比他们更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政权。统一了中国。但内心残留的农民意识,却使他们治理国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他们是权力,政治上的强人,却是社会认知上的庸人。这才会使他们乌托邦式的理想都归于破灭。

朱棣

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人,本身才能出众却不是他当太子。历史的规律就是强者生存,在生死的抉择面前,他成了一个篡位者。考验之后给他了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

他是个比他父亲更高明的统治高手。几乎明朝所有的大事都是在他手里完成,东征西战扩充疆土、修筑长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伟大的事业和非凡的举动接二连三,让人民应接不暇、不知所终。看到结果则目瞪口呆,这些行动一个接一个,不给人民任何的机会喘气的机会去反对他们。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不停的重复。我们今天也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神六发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08奥运等等大事一个接着一个。

海瑞

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安慰符。

与其说他是一个偏执症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生在中国既是他之哀,又是他之幸。哀的是这样一个国家注定他将一事无成,幸的是千百年来只有他一个海瑞让人民记住。他心似明月,只可惜地下一片墨汁。

张献忠

在读到张献忠这个人时,我感到空前的压抑和绝望。当中国人最残忍的一面在这个人身上展现出来时,我感到万分的惊谔,惊谔过后归于沉思,想到这一切都是事实,都是历史。我惊恐于过去,更惊恐于未来。

像西方那样建立起对生命的尊重看来还遥遥无期。

王朝观后感简短 篇3

在我看来,秋雨先生的散文一贯带有着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他踏入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时的一些联想。他从清朝初入中原汉族读书人的反抗开始谈起,着重谈了一下他对康熙皇帝卓越的一生的看法。

我想这篇文章核心想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清兵刚刚入主中原时,中原的汉人抱着极大的抵触情绪,把入关的满族人看作外国的侵略军,而对灭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对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满了幻想,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把清兵赶出关外,恢复汉人的政权。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这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满汉两个民族缺乏文化认同。满族历史上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与在中原大地上沿袭农耕文明,崇尚四书五经的汉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汉族人担心清朝统治者会沿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进行统治,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灭绝性的打击。于是,对清廷恐惧和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种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此起彼伏。清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而改变这种情况的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学识的渊博和人格的健全足以让我们现代人敬佩地五体投地。他竟然比历届明朝皇帝更加精通汉族的文化,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亲自与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讨论。他在位的时候,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都在发挥着作用。

他对西学的重视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天文等学科,他都兴致勃勃地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刻苦钻研。他还下令翻译西方的许多自然科学着作,对动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播。

在康熙年间,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逐渐软化。看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他们对清廷的态度由坚决抵抗逐渐转变为接受、合作。满汉的文化认同逐渐在加强,民族趋向融合。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打量康熙帝时,大多数都是正面的评价。我想,究其原因是,康熙皇帝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认同。作为国君,他认真吸收汉族文化,至少作出了一种很高的姿态,表明他尊重汉族文化。同时,他也赢得了汉族人的尊重和认可。这种互相之间的尊重、包容为紧接而来的盛世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处理今天的民族问题时,我们也应当多借鉴康熙帝的做法,避免增进民族团结成为一句空话,把它变成实实际际的行动。改善民族关系,互相尊重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王朝观后感简短 篇4

本书讨论了皇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清官海瑞,太监魏忠贤,造反者张献忠,叛徒吴三桂,忠臣郑成功,展现了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脆弱,既意志坚决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朱元璋出身寒微,也让整个大明王朝蒙上了浓厚的农民阶级风味。江湖经历使他入世,对军纪,知识的尊重使其帝国固若金汤。然而物极必反,极权主义为后来的反叛和腐败埋下了种子。

朱棣讲义气,抢了年轻侄子的皇位,却也缔造了七下西洋,永乐盛世的传奇。

海瑞--狷介书生,强迫症患者,也是腐败社会里坚定的清流。从小受到的“虎妈”教育让他对自己和社会有完美主义的要求,他是身体力行的“圣人”。

魏忠贤--忠厚讨喜,心灵手巧让他在精明投机的太监李脱颖而出,掌权后又暴露出其草包气质,东厂制度是极权主义的缩影。张献忠--反社会人格,流民气质,缺乏人道精神和对妇女的尊重。军纪涣散,不尊重知识,在流寇阶段的灵活优势在掌权稳定后变成劣势。

吴三桂--痴情官二代,多血质人格。对陈圆圆深情,处世精明,为对新主表忠心追杀旧主,偏安一隅本可安享晚年,却被康熙削藩终结。郑成功--胆汁质人格,多才中日混血,海贼王父亲,刚烈的日本母亲。远洋--远离畸形的明朝制度,从而自由开放。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

有幸能够参加观影,首先感谢电影《大明劫》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看完电影,对此最大的感受,便是这部电影让诚意重回褒义词。自从几年前某人使用了诚意这个词之后,诚意变悲催地沦为了除了圈钱有诚意其他什么诚意都没有的代名词。但是《大明劫》不是,我觉得,我能看到真正的,原始意义的诚意。也许不够完美,但是很认真,很努力,很有良心。

作为一部反映明朝的电影,能够让人惊呼啊,圆领!,能够让人看到长袄(虽然不那么标准),看到在那个年代早就已经出现的火炮和火铳,无疑是令人惊喜的。没有故作潇洒的披头散发,皇帝头上终于不再是明晃晃的金丝翼善冠,没有强行加入的狗血情感戏,实在是通体舒畅。还有些细节不够完美,但是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值得点赞。

冯远征是位我很喜欢的演员,大约属于无论演什么都不会让我失望的那种,这次也不例外,医生吴又可被刻画的很有说服力。余少群也很有突破,无论是造型还是演技都硬朗了许多,刚开始我都没有认出来。演孙传庭的那一位,表情和一些细微动作都很赞,不过感觉换一个给力的配音会更好一些,好多对白感觉没有力气。

电影名字叫做《大明劫》,很恢弘大气的名字,大明王朝的灭亡,实在是一个复杂而纠结的过程,但是这个电影别出心裁地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切入。也许是想以小见大,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个题目。

为了不剧透,关于剧情的东西我就不写了。但是电影总体,给我一种略跑偏的感觉。

整个电影看下来,不知道高潮在哪里,不太明确电影想要传达什么。制片人说,我们看高潮在哪里,高潮就在哪里。观众觉得这是部什么片子,这就是什么片子。可是如果制作者对于自己做出的东西都没有明确定位的话,感觉就像吴又可捧出一堆草药,对着病人说,你觉得哪种药能治病,就用哪种药。做人不仅要直面历史,也应直面自己。

对两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刻画略单薄,导致的结果就是悲剧性和震撼性不够强。如果说弱化人物结局是为了给人留下希望,那么就和题目里的劫字不符了。如果说大明劫数就体现在非结局的剧情里,那么我觉得,对于明亡的原因以及现象的挖掘,有点浅,有点片面。

电影里描述的疾病像是鼠疫,但是最后文字里提到的是病毒,对于我来说,总有种不能直接证明的感觉。制片人老师表示不必在意这些细节,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样子会直接让我质疑电影的说服力。

最后说一点略无关的,我非常非常不喜欢官博说的含沙射影四个字,针砭时弊人之常态而已,何必用这么一个贬义词修饰?最后,我依然感谢制作团队,让我们确信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娱乐至死,总有些信念,值得坚持,也许殊途,但愿同归。


关于王朝观后感800字(模板6篇)


很多电影里的情节深深得刻在我们脑海中,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让我们有良好的观影体验,将看法记录下来,写进观后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只有认真观看,才能对作品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写一份观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王朝观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王朝观后感(篇1)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如果说他想继承王位,应该是不太可能的,而努尔哈赤却特别地疼爱他,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曾有意立皇太极的'长兄褚英为太子,但他为人心胸狭窄,欺凌兄弟,而且意图篡位。它不仅身败名裂,还成了令人唾骂的枭雄。

而之后,皇太极是最有机会,最勇敢、最富于智谋、最受努尔哈赤宠爱的人,他没有用武力篡得王位,而只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被手下推举了上去。

而经过父王的历练和多年的战斗经验,他和手下彼此认识得很深,所以这方面,皇太极比其他的兄弟更有威望,当上皇帝自然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皇太极当上皇帝后,面临着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后金和汉人的关系战争将一触一发,而后金早已厌倦了多年的战争。为了镇压汉人的怒火,在努尔哈赤那一代,他们居然都把汉人当成奴隶看扁了,而且不准他们逃跑。而皇太极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曾两次放宽了逃跑法,让大批汉人重获自由。

皇太极注视发展,农业、手工、商业贸易都在他的“抚养”之下发展,努尔哈赤因欲血宁远,八旗兵死伤惨重,对外扩张不仅需要经济基础,还要一支强悍的军队。满族八路兵不断因为战争而减员,后金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皇太极慢慢地蚕食明朝,攻城掠地,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就是他父王所描述的成就感!可是,就在快挥师攻下明朝的时刻。皇太极的心上人逝世了,这让皇太极苦苦不能自拔,最后一病不起,死在了清宫内。

就因为是手下推举,那时,多尔衮没能争得过皇太极......

一世英明的皇太极,就那么去了......

关于王朝观后感(篇2)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王朝。作者运用认真的笔触描写了那不平凡的三百年。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年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他出身于农民世家,竟一步步地走向皇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腐败之苦,家中十分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因农民起义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只有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刘邦毕竟是泗水亭长,还有个一官半职,而朱元璋则是一穷二白,是个不折不扣的无产者。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也是一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成功之路上,会捡到很多把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其中只有一把真正的钥匙。当引领大军作战时,当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时,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将会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最关键的时候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最使我佩服的是他的品格:果断、坚强和冷静。这三种品格,让他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战的方法。我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有了这三种品格,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完这本书之后,朱元璋成了我的老师,他教会了我自信、果断、坚持和冷静。在这一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来的兴衰风雨,更多的是一种思索与领悟。

关于王朝观后感(篇3)

看电视剧《乾隆王朝》,感觉和珅的确是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就有点小人所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们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让皇上满意,从这句话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个很会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的人,诡道诈术用得非常好。在他查办王亶望时,能够无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马脚,从而轻松破案。在查办陈辉寿时,就更厉害了,利用皇后将陈的偷梁换柱、贪污受贿暴露无疑,给自己省了很多麻烦,正是这两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个很能干的人。再这以后查办国泰时,就带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会体会主子的心意),出发点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钱峰。此人真是一位诤臣,是个爱民的好官,但其处世做法实不敢苟同。举荐奸佞不分时候,愚忠,说白话点,死脑筋。乾隆并不是糊涂人,捐款里有猫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是肯定想办那些贪官的,只是时候未到。想想十个封疆大吏按钱峰的意思一起查办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办那些贪官要慢慢来。在观赏凤桐时,不给乾隆面子,人都有那么点虚荣心,皇帝就更甚了,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陷乾隆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性格过于刚直,做事欠考虑,虽然出发点好,为百姓请命,他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不顾及皇帝感受,结果不会好到那里,这也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关于王朝观后感(篇4)

这本书看点很多,最受触动的应该是几种处事方式吧,比如,海瑞式的不合群,坚信孟子的民重君轻学说,坚持为了真相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嘉靖所评价的直而不笨,不惜与整个官场为敌,痛斥朝政积弊,这还是有点理想化的处事为官吧,不像赵贞吉之流,号称大儒,揣摩帝心,顺迎上意,也不像徐阶他们,中庸之道,进退维谷,也不像吕芳之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更多的是愚忠与对主子的私情,更不像严嵩,世蕃之流,为一己之私,欺君罔上,鱼肉百姓,横行朝野,海瑞为官处事其实也很明白,看得很开很透,说到底还是性格使然,这种方式必然是"水至清则无鱼",导致上级不高兴,同级不支持。在那个封建年代,如何在君王体制下,实现理想抱负、服务百姓与融入官场的平衡,既需要对个人追求的坚持,也需要一种平衡,你不可能事事高歌猛进,就是皇帝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何况刀笔小吏,处处要受到体制、人情、社会、礼法的掣肘,怎么前行啊,还是应该学会妥协,这更是一种进,也是更好的进,不然就像胡宗宪跟他说的那样,光负气辞官,于百姓何顾,你在,说不定还能挽回一丝余地,如果不在,岂不是任由贪官污吏横行,受苦受难的还不是老百姓,所以不能眼里揉不得沙子,应该把握住主要的,在平衡各类关系中实现人生抱负,真的,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儒家中庸之道,其实看透了并不是让你当老好人,还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就是知道利害关系,知道轻重,在对君与对民中寻得中庸,最终实现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的目的。在看清了生活的真实面目后依然热爱,这才是真英雄,真伟大,真勇敢。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年轻,世故,成熟,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通过不断地历练,逐渐走向成熟。

关于王朝观后感(篇5)

家国关系是《大明王朝1566》的一个核心点,家有大家小家,小家即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各自的家庭,而大家,在皇权社会的背景下,即中央政权。皇权社会服膺于父权社会,因此在“家”这个共同体里,父是掌握最高权威的那一极。在故事中加重宦官的戏份,正是为了达成这种“三者并存”的状态,但三者并非互相制衡,而是以君父为主导,三者互动。《大明王朝1566》的宦官不像传统历史剧叙事般被妖魔化,他们未必个个都忠厚老实,但也绝非十恶不赦,他们的善是人性的善,他们的恶也是人性之恶,刘和平没有去刻意写极端的非人之恶,也更没有将这些恶强加于宦官头上。吕芳、杨金水、黄锦都体现了人性之善,他们本质上是皇帝的奴仆,但他们没有泯灭做人的本性。

而媳妇是这种权力结构中最受气的一方,却也是缓和家庭矛盾必不可少的一方。徐阶说:“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间的媳妇,凡事但按着媳妇的职分去做,能忍则忍,该瞒则瞒,尽力顾着两头。实在顾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可媳妇再能干,也只是裱糊匠,无法打破这一权力结构,家庭有难,媳妇可以缝补,难以挽回。

一场大雪而起,一场大雪而终。大明王朝的问题看似有所好转,却如同一个轮回。而历史也告诉我们,隆万改革只是没有挽救大明王朝,只过了不到20年就半途而废。《大明王朝》里有很深的对天的敬畏,天不只是王侯将相们的信仰,也成为命运的象征。命运弄人,穹顶之下,更显个人渺小。《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却也能流露出浓郁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超越政治立场、善恶忠奸、阶级隔阂,渗入到几乎每一个人物的骨髓。海瑞、嘉靖、严嵩、杨金水、沈一石、芸娘,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直臣、君主、士大夫、宦官、商人、歌女。司礼监值房里,吕芳对冯保说的“为官三思”;浙江总督署签押房,胡宗宪对谭纶的点拨;点点月光下,王用汲和海瑞的惺惺相惜;出皇城后,杨金水在水中的挥臂呐喊;还有严嵩倒台后在六必居的感慨、嘉靖雪夜里的若有所思

大明朝的日光之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交织在一起,就是天下。

关于王朝观后感(篇6)

用点滴生活经历去践行人生之道,不疾不徐慢慢道来,因为我们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从广义上来看,人生是指人出生之后所面临的生存和生活,生存是基础,生活是每日动态。既然生而为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无可避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尽早规划人生,尽早开启自己人生的投资之路,为拥有更多的人生主动权而努力拼搏。

通常我们认为的投资是指,投资者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能获得超额回报。自跟随杨天南老师学习以来,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投资规划不仅仅包含财富的积累和升腾,还应包括用运动投资健康,用自律投资形象,用真心投资关系,用学习投资能力,用专注理性投资坚持。总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用投资换取人生综合回报的最大化。

《戴维斯王朝》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家族祖孙三代的投资历程。如果以时间为线索追踪家族三代人的成长经历,我惊奇的发现无论是老戴维斯还是谢尔比或者克里斯,就算当时他们没有选择投资证券保险行业,他们或许可以成为著名的专栏作家,或者新闻记者,或者历史政治家,或者政府工作者,或者银行行长。历史总会呈现无限的可能性,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备而来的用心人,由此可见专注自身多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

投资学习一定要趁早,越早对自己会越好,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从来没有人能够夺走你自己内在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尚未使用的潜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投资的过程,在哪里投资,就会在哪里产生结果。这世上唯一靠谱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

大明猩观后感


电影《大明猩》观后感

导演金容华创造了一部简单的片子,简单到让我忍不住中场离开的片子。可能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最真诚的心,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大明猩》。这部电影很浅易,一个女孩和一个猩猩的故事,一个女孩、一个猩猩和一个棒球经纪人的故事。一个女孩、一个猩猩、一个棒球经纪人和棒球的故事。

棒球是从家出发再回到家的一项运动这是女孩对喜欢棒球的解释。很温暖的一个句子。

女孩薇薇和猩猩灵灵不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而是兄弟,特别铁的那种。灵灵为薇薇挡雨,为了薇薇的一句话挑战极限的自我,为了薇薇额角留下了伤痕,为了薇薇不惜与一只身强体壮的猩猩打架。因为薇薇说过:灵灵从来没有让她失望过!顿时,心里的一处地方瞬间被填满,温暖得不像话。

女孩没有能力回报猩猩的爱,为了还债,为了成立太阳马戏团,在棒球经纪人成忠秀的帮助下,带着猩猩来到韩国参加棒球比赛,荣誉接踵而至,然而麻烦也悄然到来......

人们都说人类是由猩猩进化而来的。那么我想问,相对猩猩,人类进化了多少,又退化了多少?还剩下多少的爱?多少的关心?多少的信任?多少的真心?!是,我承认人类比猩猩聪明很多,但那只是大自然生物的蜕变,不属于我们的骄傲。对于猩猩而言,虚伪的人类就相当于畜生!它们可以理解、包容、无条件地信任一切对它们好的人,可是面对这份简简单单,真真实实,纯纯粹粹的情感,我们又能回报多少?这样深沉的爱,我们承受不起!

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地了不起,地球脱离了你,一样能转。人类没有了智慧没关系,可以慢慢繁衍,大不了过最纯最真的原始生活。但是人类如果连仅剩的真情都消失了的话,那么就根本没有资格立于世上!

看看,这些年来,我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安逸,把大自然伤得有多深?把动植物逼得有多绝?是个人都应该有起码的羞愧之心!那么多的高科技产品了不起吗?它们的存在只是让人类产生惰性,足不出户,事不亲为!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呢?而且产品和朋友的价值,孰重孰轻应该不难发辨吧。

如果想感受灵魂的震撼,请走进电影院看一下吧,也许它不是最精彩的,却是最能够发人深省的。 还有请收起你们的虚情假意,释放生命深处的情感吧。

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是一部由冯远征、戴立忍和冯波等主演的历史古装电影,影片剧情精彩,跌宕起伏,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大明劫 孙传庭和贾似道最后的挣扎

孙传庭和贾似道分别作为明朝与宋朝的末代大臣,两人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末代改革和最后命运,都为王朝复兴送上了自己最后的努力

大明劫中孙传庭所说 天下糜烂 流贼四起 全因无地可种 得人心者得天下 你以为人心()是什么 就是粮食 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 这就是他李自成输的起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一回都输不起。几句话看似点中明末农民暴乱的根源,但其实也正是根源中的浅显易懂的原因。

农民暴乱每朝每代都有,不过动摇王朝通知根基的其实并不是太多。秦朝末年陈胜吴广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隋朝王薄起义 唐朝的黄巢起义 等等,这些要么说是王朝消亡的直接原因要么是如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总结一下,王朝消亡的原因是无非几点 土地兼并 豪强割据 空响空额 徭役繁重。

一 土地兼并的前提是天灾人祸,导致土地欠收,农民无力更重只得低价卖于地主,此时地主便于更低的价格强行买入或抵债。如果经济商品比较活跃的朝代,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参加各种商业活动来弥补生活开支而避免农民聚众起事,如果社会无法吸纳无业农民或者政府无力解决天灾人祸的遗留问题,这个时候社会矛盾会骤升极点。李自成乃至之前的高迎翔起义接连不断,而在崇祯九年高迎翔在陕西黑水峪被孙传庭俘获 崇祯十年李自成又在渭南潼关南原被孙传庭 洪承畴埋伏击溃,率领部众仅17人逃走。为什么李自成等起义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崛起?直到崇祯十五年崇祯李自成围攻开封之时,崇祯皇帝从监狱将孙传庭提取,令他率劲旅支援开封。此时明朝在北方战局已经不复当年的优势,由于近十多年北方建奴不断入侵,加上农民起义一而再三,崇祯不断向普通民众摊派军饷,俱往矣昔就已经形成恶熏循环。农民不断贱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兼并也就越活越,农民饿死的 冻死的 易子相食 ,遍布荒野整个明末末年的北方五省,百里无鸡犬相鸣,到处是荒草凄凄,残垣断壁 饿殍遍野。农民起义越缴越多。所以土地兼并和财政匮乏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二 豪强割据与 重文轻武 。宋朝和明朝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地方中央集权的顶峰,中央政府聚集着全国最为优势的资源。明末随着张居正的改革的遗弃和万历皇帝倦政,地方豪强尤其是江南诸生尤胜,然而此时的豪强往往聚集着巨大的财富和没有统一的军队,这也是明朝末年南方诸省最终被吞并的原因。豪强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的矛盾一直是不断争斗不止,唐末的蕃镇割据和武将独大,使得北宋皇帝赵匡胤将武将的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弱化地方财政强化中央,最终也将武将乱政问题解决掉。然而新的问题也已经产生,宋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汉朝汉武帝的打压以后有重新走向崛起。北方以契丹人 金人 西夏人 蒙古人为主的游牧民族对南方汉族农耕文明的宋朝持续长达近三百年的军事打击,宋朝最终灭于蒙古人之手。宋朝的灭亡不是意味着游牧文明强于农耕商业文明,而是宋朝建国之初遗留问题所致,在整个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始终是贯彻落实的宗旨。宋朝三百年间处死的文官 除了张邦昌 贾似道等几位,几乎很少,而武将则数不胜数。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使得地方豪强无法集中优势力量对抗外族。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当时北方五省因连年战乱,地方豪强已经无力抵御,加上满清入关借助吴三桂的复君父之仇的旗号,使得北方多处地方对满清入关稍有懈怠。然而南方由于持续的稳定,商业依旧繁荣,加上崇祯皇帝对南方控制弱化,南方财政 人口 军事力量从各方面都已经超过北方。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崇祯在位之时如果对财政税务改革和对南方豪强的充分利用,北方五省的农民起义也许早就平定。满清入关后迅速尽行南下,然而没有想到南方尽行顽强抵抗。南方大到各省小到各个乡村,凡是有威望德行的长者只要招手呼应,乡勇聚集抗清便是很自然的事。南方普遍格外注重乡情 人文传统 家族宗脉,对家乡保护欲望及其强烈,以至于为了抵抗满清 推行剃发令,造成扬州十日 嘉定十日 等满清屠城事件。重文轻武和过分抑制豪强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 应对末世的改革 孙传庭和贾似道。赋税和粮食是一个王朝兴盛消亡的关键。电影《大明劫》,孙传庭在潼关到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斩杀贺人龙。电影中何人龙以杀良冒功开始,其实也可以说是空响空额的一种。南宋末年公元1260,贾似道在宋理宗的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的实质是对重新划分利益。当受益者为另一个利益集团时,改革的主导者可能得到一部分分支持。当改革者为了国家时,改革者往往面临人人喊打。秦国商鞅变法 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人都生前或身后遭遇报复。甚至清朝皇帝雍正亲自改革时,也被后世描述成残忍暴政。贾似道改革重点是重新分配土地增加财政赋税而充实国力,推行公田法禁止地主豪强和上层权贵的土地兼并,并且要求上层权贵和文武官员捐地,导致满朝文武无不忌恨。1275年贾似道兵败遭到贬职时被监送时的押运官杀死,1276年南宋王朝灭亡。回到《大明劫》电影中,孙传庭到潼关到任不久发现守军装备呢残破,钱粮不足,军士疲倦,直到瘟疫爆发把这场危机推到顶峰。更让孙传庭忧心忡忡的,后续军饷 粮草不济,他面对的是陕西地主豪强和他们背后在朝廷高级官员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吴又可重症用猛药的一席话,点醒了孙传庭:改革没有退路。孙传庭终于打开杀戒,把剧情推向高潮。当然孙传庭在陕西一带的局部改革,并没有为孙传庭的带来好运更没有为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带来好运。崇祯皇帝的不断催促,使得孙传庭充分准备而冒然兵出潼关。公元1643年崇祯16年,孙传庭战死。公元1644年,崇祯17年4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

孙传庭身为一介书生,在末世王朝依然弃笔从戎,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几次锒铛入狱,然仍然心系国家以微弱之力撑起最后的末世。

此时此刻我站在斑驳陆离的潼关城墙上,仿佛看到了一个羽扇纶巾的老者,在漫天风沙的北方放眼望去,寂寞平沙空茫茫,伸向荒凉四方

崇祯是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朝就毁在他的手里。他不是一个懦弱的皇帝,但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在片子的开头他放出孙传庭,要他去潼关围剿匪徒,带兵打战。我想他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吧,在他派出孙传庭去潼关之后,他还在怀疑孙传庭会不会背叛他。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既已经用他,就不要怀疑他,这是兵家常事。孙传庭向他要粮食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发放粮食,还催孙传庭快点出征。他是知道的潼关一旦被破,京城不保,不去帮扶孙传庭,反而去催他,这无疑是让国家快点灭亡的节奏。由此可看,明朝覆灭,指日可待。

贺子龙是潼关著名的大官,在皇上多次的号令让他去行兵打战中,他多次拒绝,并和当地的豪户一起欺压当地的百姓,结果百姓只有落草为寇。在影片中, 贺子龙猖狂至极,他拿着大刀进室内,让人抬着人头进来,并耀武扬威地说:这是流寇的人头。这斯猖狂至极,不但多次违背皇上的命令,而且还做得名正言顺,实在是明朝的一大毒瘤,明朝正因为有他这样在国家危难之时只顾自己安危的人的存在,国家的命运才越来越微弱。

孙传庭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接受皇上旨意的时候意气风发。可谓是受任于败兵之际,就任于危难之间。在到达潼关时,他不畏强暴,把贺子龙给杀了。面对地方豪户,他派人勘察田地,邀四十三家豪户喝酒,要求上交赋税,豪户一拖再拖,就查账目,豪户杀人放火,来个死无对证,他就杀一以示百家。他更是相信不走寻常路的医师吴又可,但他杀气过重,为了不留后患,他把几百患者给杀了,他生不逢时,在明朝奄奄一息的时候出现,再怎么救,也是于事无补了。可以给他一个封号是大无畏。在文革期间,他的坟墓被毁,可能代表的是对官宦世家的一种否定吧。

吴又可是朝廷的御医,但看够了宫中的尔虞我诈,退隐江湖,他是一位游医,他善于观察,他在单个病人中发现传染病,并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救众多患传染病的士兵,他因个人情况而就诊,把军中的患者安排得井井有条,在日渐一日的治疗中,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他不忘医者的初心,为了救人而医人,在他对 孙传庭说:督师治愈瘟疫的方法比又可有效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仁慈的医者。他在世间留下的《瘟疫论》,就是他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乱世时期,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加重的赋税,连年的饥荒和饿死,农民军起义在意料之内的事,他们用的是最常见的武器,有的甚至用种植农作物的工具,可见武器之落后。但 孙传庭说得很好,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历史就见证了这一真理,中国著名的红军长征就运用了这一真理突破蒋介石的围剿。

总的来说算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故事的选择非常的好。明朝末年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明军中瘟疫肆虐。瘟疫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肆虐的疾病能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医生纵然尽全力仍无力回天。而对于一个穷途末路的王朝而言,积重难返的体制沉疴也是让执政者只能仰天长叹的。

几位演员的表演也算出色,戴立忍饰演的孙传庭是一介儒将。正直忠诚,心怀天下社稷,做事果敢决绝。是敢于临危受命的忠臣,却绝对不是能力挽狂澜的能臣。他终究还是有些书生气,在乱世中总尝试在已有的规则框架中寻找突破的方法,然而这种徒劳最终使他功亏一篑。坦白说,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形象是很难展现好的,也正因如此,戴立忍在忠臣与能臣之间微妙感觉的差异拿捏的还算准确。

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则相对来说轻松一点,一个传统的飘忽在既有框架体制内外的人物,有着悬壶救世之心的游医,对于时局有自己的见解却也有更多的困惑,他尝试想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但也最终也会面对许多医生都将面对的无奈,在凶险的疾病面前回天乏术。

演员的表演、故事的选择、电影场景道具的讲究都是我给影片打了4星的原因。然而电影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说实话,对于这部影片究竟想表达什么,我觉得导演自己也在犹豫。是用一场肆虐的瘟疫做一场隐喻,讲述一个末世穷途的故事;还是说为一代名医立传,讲述中国第一个系统阐释病毒性疾病医理的医生?两条线索是清晰的,医生医病,文臣治国,但如何将这两个本身很有魅力的线索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导演的操作着实让人不能满意。显然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在这两者中间不断的摇摆。这种模糊的叙事直接拉跨了整部影片的节奏感。在冗长的叙事中让人感受不到故事紧张的发展剧情。

叙事能力过于薄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出4星的评价是偏高的。

下面讨论一个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用药治病不走常人风格的吴又可说,重症下猛药,方才有一线生机。

那么对于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而言,那一剂猛药该如何开呢?看完《大明劫》,想起初中时沉迷《明朝那些事》时最后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崇祯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网上实在太多,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概括而言这些后人开出的猛药核心大都是强调,放弃对全国的统治。

坦白说,这样的方法也许才是最可行的。王朝就像一家公司。当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唯一能自救的方法无非两条,要么向外求援融资。要么剥离掉无价值或价值为负的资产,瘦身后重新优化公司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前一条路肯定走不通,而后一条路便意味着要亲手葬送先人打下的江山。

崇祯不肯,所以最终身死国灭。这似乎也是一个两难的困局。

据史书载,当李自成一路打到河北时,曾豪气万丈地向天下发了一条檄文: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看来对于这句话,崇祯得认。

电影《大明猩》观后感


电影《大明猩》观后感

赶上电影《大明猩》今天上映,犹犹豫豫的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去看,赶上心情不咋阳光的情况下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3D电影。兴许是许久没有看3D电影的缘故,倒不是特别习惯。其实,也慢慢的从喜爱3D电影到更偏爱2D的感觉了。所谓的3D效果无非就是往屏幕外面的我们身上扔棒球,不过戴上眼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迷糊也忘记了这部戏是一部3D电影的感觉。有辛酸,有温情,更有揪心,几乎很多复杂的感情夹杂在了一起,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反正就是觉得这就是一部反映人性丑恶的一部影片!

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和来找轻松心态看电影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所以看电影的感觉自然不同。有些地方看到某些观众看得前沿后合的时候,我却有些笑不出来。大猩猩的确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尤其是会打棒球的这位主角灵灵,它的一生传奇而又感人;甚至就连另一只脾气火爆的猩猩雷霆,我也可以读到它的内心世界。但我却怎么也揣摩不明白人类的心,与其说这是一部励志类的影片,或者说是一部主打温情牌的影片,倒不如说是一部人类在消费动物的影片。因为你实在不知道影片到底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它的价值观模糊不清!影片或许只有在最后那一霎那才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动物的尊重,其余时间我看到的是人类的残忍、无良!人类输不起,就要要求猩猩作为他们的赚钱工具,吆五喝六的,完全看不出励志的感觉,反而有些心痛和心酸。与其说是最后大猩猩拯救了濒临失败的球队,倒不如说是它拯救了这帮人的内心,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在这部电影里的丑恶嘴脸都被表露无遗。

女主角薇薇是个只会对猩猩呼来唤去的一个人,高兴的时候她就只有命令,表现得有失水准就发脾气。说什么爱它不能没有它,你上升到了那个境界了吗?雷霆之所以发火是因为你根本驯养不明白它,你不懂它。开始以为你也懂灵灵,其实,你什么都不懂!雷霆最后暴怒的潜台词就是为什么你是明星,我什么都不是,为什么她只对你好,不对我好。灵灵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失误,因为主人不在场,你在哪里?看到VCR影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看得让我特别的生气!男主角,这个韩国经纪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灵灵的死活,虽然最后的良心发现可以挽救他的一点形象,可我还是看不到人类内心光明的闪光点。其余的韩国人,他们关心的不是灵灵的健康,而是需要赢,因为赢,才有钱收嘛,所以,灵灵最后膝盖的伤势是这帮人有知无知共同迫害的!至于影片中出现的日本人,纯属是为了利益而来,唉!当灵灵帮助球队赢下比赛的那一瞬间,有多少人实在关心一只受了伤的大猩猩,导演用广角慢镜头扫描出各种人物的表情特写。这难道不是对人性的一大讽刺和鄙夷吗?人性的丧失在这部戏里完全被曝露开来。灵灵最后的坚持,而手术还能成功,不是我不希望它好,而是按照规律,它就是应该悲剧性的结尾,我实在笑不出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是带着泪水走出电影院的!

我想,可能是每个人观影的感觉不同吧,所以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我反正觉得蛮五味杂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面对利益熏心的人类,人性在这部戏里根本不值钱......

电影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

文/铁任

王竞导演的古装片《大明劫》虽然有战乱四起的历史背景,讲述的是名将孙传庭和名医吴又可两个男人的历史交集,故事中充满刚烈的气质,却并没有因此忽视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冯波演绎的孙夫人,从一个具有东方传统文化底蕴的女性角度,对着那个遍布着杀戮、野心、黑暗、贪婪和饥饿的年代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给这片被瘟疫和战火肆虐的废墟,带来了些许母性的慈悲。

孙夫人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陪伴了孙传庭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孙传庭从一名被临危授命刚脱囚衣又披战甲的儒将,到一名杀人如麻不择手段的悍将,斩过拥兵自重的将军,斩过无为的粮官和部下,斩过地方土豪,却也屠杀着患病的士兵,善良的孙夫人把一切看在眼里,装在心里,表面上还是那么波澜不惊,其实内心世界已经刮起了惊涛骇浪,即便这样,她还要努力做到的镇定自若,用淡定的表现稳定孙传庭内心的不安,在动乱的局势中稳定家庭,也稳定军心,从这个角度说她就是孙传庭在整个潼关,整场战争中唯一可以信赖的精神力量。

在大银幕上,表演是一点也掺不了假的,特别像孙夫人这样需要大量内心戏的绿叶型角色更是难以驾驭,一方面是的人物塑造,要进入孙夫人的状态,需要先了解孙传庭,他的人生,他的理想,以及正在转变中的性格,以及瞬息万变和政治处境,而后才能随之相应的演绎孙夫人的内心变化,基于孙传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这个任务对于任何一名演员来说都意味着海量的功课要做。另一方面,作为孙夫人的饰演者,要和戴立忍这样气场强大的演技派演对手戏,演戏的一来一往不比打电子游戏,必须要调整出准确的状态,多一分出戏,少一分没戏,若表演不在一个层面上肯定砸锅。

难度可想而知,性格女演员冯波却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凭着不动声色的表演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有一些情景让人过目难忘,孙传庭在家中穿上盔甲,孙夫人站在一旁侍奉,看着丈夫豪情陡起,她也备感安慰,却无意中流露出一点淡淡的忧虑,这一段情感细腻入微;军营瘟疫横行,孙夫人去军营,让孙传庭带上面纱,孙传庭劝她暂时离开避开瘟疫,这一些情节生动朴素,人物立地丰满。如果说以上的戏份都是涟漪,那么孙传庭率兵追杀患病的逃兵一场戏,就是一场冲突激烈的风暴,孙夫人想救逃兵反被挟持为人质,被救出后亲见丈夫杀人,她对战争、人性和丈夫的认识,瞬间崩塌。

冯波是一位表演很有心,也很有潜力的演员,虽然作品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能发出惊艳之光,同样王竞导演的现实主义佳作《无形杀》《我是植物人》可以算是她的两部进阶之作,特别是在《我是植物人》中饰演的植物人朱俐,从失忆状态中逐渐复苏,强烈的个性和李乃文碰撞得火花四溅。随着《大明劫》的公映,会有更多的观众和影迷通过大银幕欣赏到冯波的演技,而随着戏路的不断拓宽、阅历的不断增长,相信她也会在下一部作品中带来更精彩的表演。


天国王朝观后感


天国王朝观后感(一)

毛慈航

闲来无事,看了《天国王朝》导演剪辑版,平心而论,除了剧情与史实略有出入,影片的质量,无论是场景,气氛,对历史的考据还是演员的表现,都对得起影片那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长度。唯一令人不快的是弹幕上竟然为与影片完全无关的宋代撕逼了半天,各种大帽子随便叩,而这样的撕逼,与影片的主旨对照,再联系现实,实在是令人感慨良多。

影片讲述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之前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的情节,各方势力对耶路撒冷的争夺(无论是阵营内部还是阵营之间)构成了影片的主要线索。The kingdom of heaven,天堂之国,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耶路撒冷的确是当之无愧:所罗门王在这里建筑圣殿;耶稣基督在这里出生,死亡与复活;穆罕穆德在这里接受神的启示……这里有哭墙;圣墓大教堂;阿克萨清真寺;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多元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与不时发生的恐怖袭击。在取得了极大进步的当代,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过去那个充满了宗教狂热的年代:三天内,法兰克人让他们尝到了刀剑的滋味,共杀死十万多人,抓走大批俘虏。——摘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轶史》。无论是基督徒中的那些圣殿骑士,还是穆斯林中的那位黑衣教士,就是这种狂热最好的体现,在神的名义下要求进行战争,用神的光辉掩盖罪恶。不知闪米特人的神看到两拨人都打着他的名号互相征战,是何感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面角色的高尚就显得弥足珍贵:主角伊贝林的贝里昂;麻风病国王鲍德温四世;萨拉丁,这三位人物正是影片极力刻画的形象:高尚;仁慈;敢战而慎战……也正是如此,影片着重刻画了第一次两军对峙下的谈判,而对那场著名的哈丁战役(Battle of Hattin)一笔带过。影片的最后,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朝圣,在经过圣墓教堂时,随手扶正了一个十字架,面对耶稣墓时他选择了绕之而过。这两个细微的举动,正是影片核心思想的体现——尊重与宽容,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主角在战场上被自己之前的俘虏放过,也最终与萨拉丁达成了协定,带领全城居民安全地离开耶路撒冷;正是这种精神,使鲍德温四世在内忧外患之中保持着耶路撒冷的繁荣与稳定;也正是这种精神,使萨拉丁名垂青史,作为伊斯兰教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受到世人的敬仰。而作为反面出场的圣殿骑士,其历史上的结局也耐人寻味:打着上帝的名号作恶多端,结果被教廷与法国王室剿灭,团长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影片结局,主角回到了家乡,结果遇到了狮心王理查带领的新的十字军,的确,战争还远未结束,十字军在这之后又存在了上百年……耶路撒冷,天堂之国,神的应许之地,遍地流乳与蜜的土地,从巴比伦人,亚述人的征服,到一次次的十字军,在到五次中东战争与绵延不绝的巴以冲突;从古文明的冲突,到宗教狂热影响下的圣战,再到现代大国之间的政治角力……The Kingdom Of Heaven,真的是天堂吗?而十字军东征虽然早已结束,可看看近年来中东所发生的种种,令人无言以对。The Kingdom Of Heaven,在这样的世界中,反而成为了一个讽刺。

神之所以为神,在于神的宽恕,而当缺少了宽恕,缺少了尊重与宽容,甚至为了一点无关的小事争吵不休,The Kingdom Of Heaven,人间又何处去寻。

注:影片中萨拉丁的扮演者加桑·马苏德 (Ghassan Massoud)现居叙利亚,在这样的当下,愿他一切安好。

天国王朝观后感(二)

刚刚又花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把《天国王朝》看了一遍。记得上次是老季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并在倪家里看的。虽说外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似乎不是特别的高,有的说演员的表演平庸无奇,有的说虽然更富野心,但显然不如《角斗士》。但我个人认为,能把它与很多经典之作做比较,就说明大家首先认可了他的层次。我不是专业的电影人,可能连电影爱好者都算不上,但作为自己来讲,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这部电影,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认为这部电影是批判宗教的,特别是基督教。整部电影中可以说对上帝最不忠心的就要算两个牧师了。一个是被主人公在开场就杀死的,一个则是耶路撒冷的主教。正如主角所说,主教大人的确是关于宗教,教会了我们许多许多。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借神为名,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而已。

电影中的几个英雄人物,都对宗教有着自己的理解。男主人公起先离开店铺,随父前往耶路撒冷,只是为了得到救赎与宽恕。但当他历尽艰辛来到圣城之后,在耶稣升天之处,才完全明白,能救赎自己的只有自己。在所谓的圣地,他感受不到一点儿上帝的气息,说他不虔诚,那他便不会来到这里,直到他埋下十字架的前一刻,他都是虔诚的,这种虔诚不亚于任何人。但在埋下十字架后,相信他已理解父亲的遗愿"王在勤王,王死则爱护百姓",这才是一个完美的骑士所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空洞的向上帝服务。而后,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本着仁慈与百姓的原则。事实证明,他赢得了荣耀,而不是圣堂骑士。

耶路撒冷王和萨拉丁是两位君主,是"以神之名义"出征的统帅。他们虔诚么,我不这么认为,他们都深知备战才能让他们胜利,而不是神的恩宠。他们冷静,不会因那些头脑发热自以为受到神的眷顾的人的冲动而失去原则。两人定下的合约才是真正的和平之约,可以使天朝王国实现。联想现今的社会,不同的价值体系其实和各个宗教是一样的,与其本着"杀异教徒不算谋杀,是立功"的想法相互攻击,还不如大家相互尊重,彼此共存。在电影的最后,萨拉丁一样可以扶起倒下的十字架,安拉并没有惩罚他,相反,伊斯兰人以他为王。同样,耶路撒冷王一样告诫自己的骑士,同样要保护百姓,无论其信仰。两人都表现的对神极其恭敬,极其虔诚。但我认为,原因只因他们是统帅。想到了《大秦帝国》中卫殃在迁都时告诉孝公的一句话:"我们不信阴阳五行只说,但百姓信,我们就要信。"我认为,仅此而已。他们的虔诚,只因这样可以凝聚人心,他们真正的知道宗教的本质。耶路撒冷是什么?"Nothing""Everything".萨拉丁回答的何其精彩,何其大气。耶路撒冷只是一座较大的城市而已,他什么都不是,一点儿也不特殊。但他是万千人精神的寄托,谁得到他,万千人就会认为他是受到神的庇护的,因此便会得到人们的拥戴,有了万民的拥戴,也就有了一切,而人们得到了精神的寄托后,虔诚的人们也就同样有了一切,因此,于民于己,他代表着一切。有一天,当这份寄托已经不再,耶路撒冷,也许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已吧。

执政官似乎在最后,也明白了圣城的价值。如他自己所说,曾经他以为他是为上帝而战,但慢慢的他才明白,他只不过是为了土地和财富。因此,他放弃了圣城,放弃了上帝。主人公父亲的牧师一直十分虔诚,我认为他是迷惑的,他坚信着上帝,坚信着信仰,我觉得整部电影中,只有他是最终于信仰的人。他迷惑,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是否正确,只是在一步一步的追寻着心中上帝的脚步,即便赴死,也绝不后退。因此,在被敌人看下头颅的时候,他仍然在会心的微笑,他似乎得到了解脱,一生的杀戮也仿佛在那一瞬间完全得到了救赎。如果真的有天国,他应该会住在其中吧。

关于宗教说了这么多,主要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世界应当就像这部电影中,我认为的所追求的那样(虽然不知导演是否为了表现这个)。东西方的价值体系可谓有很大的差异,比较强势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一再的宣扬自己所谓的"自由世界""美国式自由".而例如向中国、阿拉伯等几个较大的价值体系也在不断的宣扬着自己,还有势力较弱的,例如最原始的犹太教等,都在坚信着自己的信仰。我觉得,所有的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存在一种普世的价值体系,包括所谓的"民主".这个世界要想成为真正的天朝,只有使大家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大家共存,才能达到。而不是一味了排除异己,觉得只有自己是文明的,而其余的价值体系都是野蛮的,无知的。我觉得这样想的人才最可笑、最可悲、最无知。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是我看过电影后最大的感受。再说说几个小的感受吧。

首先有一个问题,我仍然十分的疑惑:到底该不该忌讳小恶呢?如果主人公答应继承王位,可能死去的人会更少,他的仁慈,使更多的人死去,这到底对不对呢?任何人在小恶之前都不敢确定自己会不会扬成大善,那么,在抉择的时候,是应该扬大善不避小恶呢,还是应该勿以恶小而为之呢?我说过,前提是不知道自己能否扬成大善。

我觉得,公平是争取的,而不是要求的。强者给予公平,中者争取公平,弱者才会要求公平。面对萨拉丁的二十万大军,主人公没有乞和,他靠自己和大家的努力,使萨拉丁让步,从而得到公平谈判的机会。然而他毕竟当时力量有限,因此当时还算不得强者。因此,只有争取,才有公平。奋战,同样可以让敌人尊重你。

还有,一个小情节,主人公所释放的那个仆人。"你的品德,在你见到你的敌人之前,就会在他们当中流传。"

在主人公封大家为骑士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到荣耀的力量。

看完后对很多细节其实有许多的想法,有很多说不出来,先写这些吧,欢迎大家探讨。只代表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都铎王朝观后感


都铎王朝观后感

周末,一个人窝在家里,看《都铎王朝》。我一直很喜欢历史。都铎王朝讲的是亨利八世与六个老婆之间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妈,是非常有名的小三。当我看到凯瑟琳跟安妮博林对比时,心想如果我是亨利八世,大概也会被这个小三迷得神魂颠倒。毕竟女人老了,外表真的各种没魅力。所以现在非常排斥姐弟恋女人老得太快了。

这部电视剧还是比较写实的,起码跟我看的历史记载大致是吻合的。推荐每个现代女性都好好看看,男人的本性展露无遗。听说爱情只能保鲜两三年,深夜,我迟迟不能入睡。从没想过小三这种事情会到自己头上来。过于相信自己的眼光,过于相信对方的人品。

事实,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是有道理的。

我突然想到大学的美女老公,她很看重的一段感情,在两人争吵最厉害的时候,同院系的一个女的,各方面都比不上她,趁虚而入。如果是真爱也就算了。那女的只不过是为了玩玩,靠!俩贱货给一个无辜的女人伤害,是我最气愤的。当年我差点冲到对方寝室骂她。

我的这个呢?有真爱么?不要说真爱了,哪怕有一份认真,我觉得蒙受这种屈辱也有正面的意义。***,对方不过是玩玩。事情败露后,该怎么潇洒怎么潇洒,各种小白兔各种装,生活依旧。剩下我暗自受伤。怎能不受伤呢?六年的一路陪伴,一无所有开始,各种委屈都没有一个贱货的打击来的直接和彻底。原来你各种付出,换来的不过是背叛。

感情里,女人想要的死心塌地,可男人想要的永远是追逐。两个人时间越久,男人越不在乎。没了新鲜感和刺激感的相处,少了追逐的魅力,所以好男人很少。

《都铎王朝》这部电视剧很写实,如果可以,大多数男人都会跟亨利八世一样。所以,感情的世界,最忌讳的莫过于当真。谁当真谁输。当我们懂得自己都不爱自己,没人会爱自己时,通常都已伤痕累累。

然后我们就慢慢学会感情中不当真。因为再当真又如何?总有很多贱女人会跑来伤你的,男人本性如此。于是,爱情从一开始那么重要,慢慢变成只是人生一部分。或有或无。与其说我们变得聪明,不如说我们越来越无奈。有了裂痕的镜子,无论怎么修补,终究有裂痕。

《王朝》观后感1000字


观看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如同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当我们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观后感是我们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写观后感时,应该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描写或议论。如何就作品写一篇全面的观后感呢?以下为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王朝》观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王朝》观后感 篇1

这是一本有趣而又“不正经的书”,我看到了所不一样的记叙历史的方法,充满了诙谐描述,对比,感叹,人物的内心独白,种种像是在说故事一样,读后感.而一切而又合乎逻辑,有证可循。史书记载的一般都是既定事实,记一时之事,避免不了其略显死板,而此书确是一个另类的存在,或许晋朝确实是一个另类独特的王朝,当然也有作者不可忽视的功劳。

很有趣,晋朝真是个奇妙的时代,就像正史上逸出的旁枝,一出离奇上演的荒诞剧。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不一样的感觉。这本书里被串成有趣的解读,士人们的高傲和怪诞、张扬和乖戾、风雅和荒唐,让人叹息又忍俊不禁。

晋朝怪异之处在于:从政治上讲,从来没有一个朝代,皇权的力量如此虚弱,士族的力量如此强大(东晋),很多出生士族之人毫无政治才能,却身居高位,把持朝政。作者认为这和西方封建贵族体制有些相似。从精神上讲,魏晋名士崇尚玄学,蔑视礼教,放浪形骸,行为怪诞,酗酒,服用毒药五石散,性滥交,自我放纵,找不到精神上的归属。

如果抱着了解历史的目的,这本书很值得读一读,如果为了求证,寻根寻迹,仍需多方求证(部分细枝末节当然没有那些大部头史书的详细,权威)。

《王朝》观后感 篇2

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清朝第四位皇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正值明末清初,康熙亲政后,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西域,内除乱党,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此丰功伟绩造就一朝功臣,成就一代圣君,也开启大清康熙盛世。

康熙识人之术,用人之道,尤其令人折服,特别是会用君子,也要会用小人,左右逢源,将每一个有才有德,有才无德乃至无德无才的人都发挥地淋漓尽致。譬如,为能铲除鳌拜,先拉拢辅政大臣之首索尼,娶其孙女立为皇后而亲政,准苏克萨克朝议时弹劾鳌拜,失败后,私下拜师贤明之仕伍次友,经精心策划后成功扳倒乱党鳌拜并将其投入大牢,此后大大提升康熙的威望。

此外,诸如提拔精通满汉文化纳兰明珠为权臣,发挥其积极作用;起用汉臣周培公说降甘陕王辅臣叛乱,方才平定三藩;重用恃才傲物、不满时政的怪人能人刘启圣,方才收复台湾等等。如果没有他们,鳌拜、吴三桂也许政变成功,大清台海两岸也无法平定,也没有今天的历史。如今世道,企业发展全球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加。诸如康熙这样子的伯乐,其识人之术让后人敬仰,用人之道经久不息。

剧中的康熙英明果断、智勇双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明圣君。在众多决策中,康熙从来都是独具慧眼、深谋远虑、近远兼顾,一件事从来就是从一个整体出发,为下一件事做铺垫。譬如,收复台湾期间,面对内蒙古葛尔丹的一再侵犯,康熙一忍再忍,为了达到北抚南剿大政策,甚至狠心将掌上明珠蓝荠格格嫁给敌人葛尔丹,但其立志早晚一日亲政西域,剿杀葛尔丹。

现实中的许多人,有勇无谋,总会有顾此失佊得不偿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例发生。以我们银行业为例,少数客户经理为了提高自身业绩,在营销保险、理财、基金等产品,常隐瞒产品风险,以定期存款忽悠欺瞒客户,致使社会上某些有心人利用媒体在此大做文章,诋毁整个行业,降低了许多普通客户对银行保险的信任度,也直接失去了客户。作为普通一员,没有皇帝那样子举足轻重,一个人的功利心行为却潜移默化影响整个行业,就算不为整个行业着想,失去客户的信任,也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说到最后,关于康熙的情感世界,孝庄太皇太后、容妃娘娘扮演着重要角色,角色人物情感的刻画细腻,演员们拿捏得恰到好处。孝庄太后在剧中威望极高,甚至超越了康熙,其历经三朝皇帝,从皇太极到顺治再到康熙,多年硝烟的战场历练,让她言语中绵里藏针,处变不惊。许多时候,孙儿康熙困惑或无助时,孝庄太后往往能一语中的,拨开康熙心中的迷雾,破解难题。而最受康熙宠爱的容妃娘娘,独女远嫁葛尔丹,孤身一人,从皇贵妃到妃、常在、奴才,每一次都让人心酸,最后因传太皇太后懿旨阻止废立太子,却被康熙以假传懿旨发配为奴,专门刷马桶。

至此,康熙落下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下场,这与他的丰功伟绩,与他一代圣君的称呼是那么地格格不入。容妃死后,康熙开棺与容妃告别,他追封容妃为孝仁慈皇后,让张廷玉写容妃母仪天下,也让所有看过容妃刷马桶的太监下人殉葬。剧终,容妃是一代帝王康熙心中最不愿意提起的最柔弱的无奈。

康熙盛世,天下繁荣,这繁荣背后却是一片心酸、无奈。

《王朝》观后感 篇3

《乾隆王朝》正在看,很欣赏和珅,至于他是不是贪官就另当别论了。可不能否认,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就有点小人所为,但他的做法非常符合主子的想法,“我们做的要跟得上皇上他老人家的想法,要让皇上满意”,从这句话就可看出。

和珅是一个很会玩弄权术、阿谀奉承的人,诡道诈术用得非常好。在他查办王亶望时,能够无中生有、故布迷局,充分利用王的多疑性格,使王露出马脚,从而轻松破案。在查办陈辉寿时,就更厉害了,利用皇后将陈的'偷梁换柱、贪污受贿暴露无疑,给自己省了很多麻烦,正是这两件事,乾隆看出和珅是个很能干的人。再这以后查办国泰时,就带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完全是照主子的意思做的(而且他也很会体会主子的心意),出发点完全是主子,不是老百姓。

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人,钱峰。此人真是一位诤臣,是个爱民的好官,但其处世做法实不敢苟同。举荐奸佞不分时候,愚忠,说白话点,死脑筋。乾隆并不是糊涂人,捐款里有猫腻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是肯定想办那些贪官的,只是时候未到。想想十个封疆大吏按钱峰的意思一起查办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办那些贪官要慢慢来。在观赏凤桐时,不给乾隆面子,人都有那么点虚荣心,皇帝就更甚了,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确实陷乾隆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他性格过于刚直,做事欠考虑,虽然出发点好,为百姓请命,他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不顾及皇帝感受,结果不会好到那里,这也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

《王朝》观后感 篇4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讲述的是大明朝七个着名人物,朱元璋、海瑞、魏忠贤等七位人物,这些都是对大明朝的兴衰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朱元璋、海瑞他们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以及那些不可弥补的缺点,但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都有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地方。朱元璋一个坐在龙椅的农民,他用农民的精明、周密、愚昧打造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帝国。这个监狱不但关住了老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他的直系子孙。更为严重的是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环境能够影响人也能改变人,在为拿到江山之前朱元璋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流氓在其中他很善于结交人,并且利用人,他利用人很有技术含量,他让别人能够甘心诚服于他,并甘心为他做事!可以说他这是一种能力,这也是能够夺取天下的绝大部分原因,当然他取得的一个天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机遇,一个让他翻身的机遇。其实,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但能力是可以靠自己培养或创造的。

朱棣一个篡位者,他精通权力,他把权力玩弄于鼓掌,同时进行血腥的屠杀,不管是自己亲人,熟话说血浓于水,但在他那里就不曾出现过,能够手刃兄弟,我都不理解这该是怎样一个冷血的人,或许他的心是石头做的,这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的人。我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以及痛苦,所以不要试图去做亏心事,也不要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事,这样会使你觉得没了目标,丧失人性。

郑成功这个异国出生的海盗之子,性格中一直燃烧着明亮的少年性,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郑成功的这位日本母亲,有胆有识,性情刚烈。母爱是伟大的,而我们也会不忽视母亲的遗传对郑成功有多大的影响。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培养了郑成功强烈的自信心、优越感和贵族气。

这本书七位人物的成功以及失败都是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对人特别重要。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接触到的人也会影响我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本书中的几位人物的事例就无疑证明了这点。

这本书中虽然讲述了七个人物,但我比较欣赏着三位人物,是他们都有犯错的经历,但是他们身上却有着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

《王朝》观后感 篇5

《旧唐书·魏征传》里有提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就是将历史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看出历史的兴衰,以此作为借鉴。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历史久远,王朝更迭也比较多。还记得小的时候背过中国历史朝代表,“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被晋收,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运休。”这么多王朝的更替,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借鉴。

这次有幸拜读了关河五十州的这本《乾隆王朝》,确实学到了非常有用的东西。以前对清朝的认识非常肤浅,只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打造了清朝的一个百余年的太平盛世,但是细节是不清楚的。或许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就比如说《乾隆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这些影视剧里都出现了乾隆皇帝,但那都不是历史,而是戏说。他们对乾隆皇帝的理解也是不对的,而我们却被这些影视剧给带歪了。

这本《乾隆王朝》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参考了多种资料,写的一本历史书籍。作者并非完全照搬史书的记载,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将我们对历史上的一些偏见都纠正过来。就比如说民间流传乾隆其实是大臣的儿子换过来的(金庸还将此写进了作品《书剑恩仇录》),对此做出了澄清。尽量以公正客观而又实际的笔法来描述那一段气势恢宏的历史。让我们对乾隆有一个公正的认识。

有一句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管史书是谁写的,写史书的人有着怎样的立场和喜好,但历史又是客观存在的,再怎么打扮历史永远还是历史。历史发生了,总会有记录流传世间。而作者则是通过这些记录来还原一个客观的历史,让我们看清历史的真面目,而不是被电视剧或者是民间传说给带偏。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民心已经顺服,到了乾隆时期并没有爆发什么内战,所发生的多次战争都集中在边境上。乾隆可以坐皇位长达六十年,打造了半个多世纪的太平盛世,实际上他是有着过人的本事以及政治手腕的。起初我读这本书,以为讲的是王朝的宫斗或内斗的。实际上,乾隆时期并没有发生什么宫廷斗争一类的,要不若他也不可能安心地外出巡游。我认为他最让人称颂的,除了有高超的政治手腕,重点是对于边疆的寸土不让上边。

这本书里边提到了许多发生于边境的各种对外战争。数场战争作者描述非常详细,叙述了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战斗的艰苦,尽管一开始可能出现用人不当的现象,但最终用对人办对事,还是啃下了硬骨头,保证了国家疆域,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每次边境上发生战争,都是路途遥远,地形复杂,都要消耗大量的军饷。而每次战争都旷日持久,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力在背后作为支撑。在乾隆时期经济做得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整个乾隆时期都不差钱,这才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战争的胜利,除了将领的用人得当,作文将士的前线拼命,后期的供给也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的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的胜利都是烧钱烧出来的。经历这么多场战争,还可以让国家欣欣向荣,这意味着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多么重要。

在封建时代,皇帝一人集权统治,皇帝是否英明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刚登上皇位的乾隆要收买人心,则以宽政为主,后来更是赏罚分明,贪腐必惩,再加上乾隆本人确实有过人的洞察力以及敏感性,再加上确实有着强硬的政治手腕,这才可以做到上行下效,管理得好偌大一个国家。有好几次若不是乾隆从奏折当中发现了猫腻,几次的重大案件是不可能察觉出来的。

不过,对于乾隆的评价,固然有“功”打造了半个世纪长的太平盛世,其“过”也是有的。也正是乾隆本人,让清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乾隆晚期,年龄逐渐增长,精力也跟不上,变成一个傲慢自大又刚愎自用,听不进人劝而又安于享乐的昏庸皇帝。从此贪腐之风盛行,将之前的施政功绩全部打回原形。还大兴文字狱。又自认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最终没有跟上世界的进步。

不过,纵观乾隆的一生,我认为还是功大于过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王朝》观后感 篇6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张宏杰著。

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每一个名字我们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很熟悉,但是张宏杰的这本书,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对他们其实很陌生。

我曾经认为,历史就是事件的堆积,读史就是去了解在我们的先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史书则是对事实的记录,写史的人自然则是应该客观地去记录,否则,就是不称职。

而张宏杰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历史中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历史中的人物为什么会那样?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读再多的史书也是枉然。

书中的七张面孔都是被历史标签化、脸谱化的人物,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鲜明的烙印,当我随着张宏杰摘掉脸谱去把他们当做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时,就会突然发现他们也不过是一个个普通的生命罢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开国皇帝朱元璋,富有传奇色彩,而作者从小农意识的角度去解剖这个人时,一切却是那么的合理。朱元璋登基之后大肆杀戮功臣,这是谁都知道的,原因也大都归结于忌惮罢了,那么更深次的原因呢。张宏杰从人性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让一切变得那么顺理成章。朱元璋的种种举措,似乎都有了根据,先不论此观点对错,就凭此全新的视角就让人顿觉眼前一亮。我继而会去想,朱元璋高压残酷治贪,为何明朝却成为最腐败的朝代?中央集权制度,为何会在明朝达到顶峰?朱元璋之后出现朱棣与朱允炆之争,而刘邦之后出现吕后之乱,整个明朝充斥着宦官专政,而整个汉朝穿插着外戚专权,二者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必然?想到这些,我继而会去想,历史课本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是否恰当。而从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看,又该如何去看待朱元璋的影响呢。

篡位者朱棣,本来在历史上就争议性很大,作者从其性格的两面性去解读;而清官海瑞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太监魏忠贤的啼笑皆非,造反者张献忠的嗜杀,叛徒吴三桂的无奈,忠臣郑成功所受教育的差异,都是摘取脸谱之后才能看清的东西,也只有摘取脸谱,才能感受到这一个个生命个体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张宏杰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人物,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也让我意识到,历史也许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虽然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历史却并不是唯一的。

不管此书的观点是否能够得到认同,仅此全新的视角也值得一读,甚至细细品读。能够换个角度看历史,就会慢慢换个角度看人生、看问题、看事物,说不定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张引

20xx.5.3

《王朝》观后感 篇7

因为字数太多,只能发书评,但以下的文字其实是短评,不是认真写的书评。

此书名为考察韩中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主要内容是考察朝鲜从明代到现代由事大到用大的变化,事大又有义理事大和国家利益事大两种。作者认为没有儒学便没有中华秩序,也就不会产生事大主义。儒家礼法、科举、汉式官僚体制、汉语是事大主义得以产生和维系的重要根基。在中华秩序中,朝鲜居于小中华的地位,既享受权利又要履行职责。

在具体内容上,则以历代国王分代叙述。历代朝鲜国王事大的动机有三:基于义理、基于责任、基于策略。简而言之,明代大部朝鲜国王均是基于现实国家利益而非真正从内心恭谨事大,明清易代后亦是如此,真心对明事大的国王仅有中宗、正祖而已。正祖时代标志着朝鲜从内心里事大于清。而对清的义理事大则因近代西方侵略逐渐转化为用大。近现代部分,我知之甚少不便多言。

尽管足以驳斥大陆学界明代中朝一片莺歌燕舞的谬论等等,但也有些问题。

其一,朝鲜国王对事大的观点能不能代表朝鲜统治阶级全体的看法。作者引用了很多朝鲜国王从现实主义的判断,但同时朝鲜国王也有不少“至诚事大”的言论,对其分析似乎还很不足。

其二,作者将朝鲜官僚划分为义理派和现实主义派,完全没有考虑到党争的因素,显然是极大的失误。

其三,作者眼里中宗是至诚事大的典范。但中宗也是因为反正而继位,中宗是否仅是利用事大作为加强王权的一个手段呢?作者并未解释。我最恶意的揣测更认为三种事大的策略说穿了都是基于本国利益而为,义理的事大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这个观点是我想当然的)。

《大明猩》电影观后感


《大明猩》电影观后感

笔者艰难的在带有对棒子国的偏见下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前笔者是百般抵触不想观看的。事实证明,笔者是幸运的。这部大明猩,无论是CG水平还是3D效果,放在工业发达的好莱坞,都能够算是顶尖的!由于笔者被棒子国的电影水平深深的震慑住了,思维都有些停滞,词不达意了。

电影《大明猩》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徐娇扮演的薇薇,到韩国靠她喂养的猩猩打棒球来还债。虽然剧情有些薄弱,导演的手法也不见得有多高明,但是剧情的节奏把握还算过得去,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整个电影氛围的营造,非常到位。电影中煽情的和幽默的以及振奋人心的情节的安排都相当不错。尤其是电影后半讲到主角和猩猩之间的情节的时候,连笔者这么不轻易掉泪的人,都热泪盈眶了,只能把泪水吞回肚中,而最后主角的队伍赢得比赛后,笔者都不自觉的振臂欲欢呼!可见这部电影从讲故事上来说,做的还不错。

重点介绍的就是将笔者深深震撼的电影的技术水平了!这是一部3D效果好的多次让笔者闪躲的电影!在全景镜头上面,景深效果做的稍微差了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电影中的绝对主角大明猩!它完全使用CG做成的,由一个动作演员来进行动作捕捉,以达到动作上的逼真。而从电影中可以看到,这只猩猩的纹理和材质,做的非常好,真实化处理非常完美。有几个猩猩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到,猩猩身上的毛发完全以假乱真,杂乱的非常自然。而电影和杜比公司合作,使用了全景声技术,所以笔者在全景声影厅观影时,电影的声效也非常好,震动的感觉非常明显。不过,笔者眼尖,在电影中棒球场的广告牌上看到了一闪而过的杜比全景声的广告(DolbyAtmos),稍稍吐槽一下。

总体来说,《大明猩》这部电影以世界上除了足球以外,笔者认为最振奋人心的棒球为背景,对电影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非常完美的作用,笔者的情绪完全是被棒球给带动起来的。所以导演也非常讨巧的非常机灵的将情节中的几乎所有泪点和笑点都和棒球联系起来,以求带动气氛事半功倍。其效果非常明显。坐笔者旁边的女性朋友都已经泪眼成诗了。电影中女主角和猩猩的互动,非常有爱,也是电影最大的卖点和看点。当然,电影男主角,他的成长和思想的转变,与猩猩以及女主的关系和情感上的转变也是非常有看头的。他和女主之间最终产生了一段父女般的感情。 在整部影片中,我一直把灵灵当做一个人来看,而不是一只大猩猩 ,薇薇也是这样,她每每都在灵灵最脆弱,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鼓励他,给予他支持,就像在对待一个人一样,灵灵的表现最让我大吃一惊,即使他的右腿的十字韧带断了,他还是能保持冷静的头脑,站到了左边的击球区,把重力转移到了左脚上,为球队取得胜利。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这个大猩猩是个完完整整的人,站在我面前,他会在下雨的时候为薇薇挡雨,会在危险的时候,帮助薇薇,还会在薇薇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不顾自己的伤痛,扑向比自己强壮的大猩猩上,这一切都是为了薇薇,那时我真的觉得我们人类连一只猩猩都不如。

观影完毕,笔者震撼之余,也陷入了冷静的思考中去,在极度追求票房的今天,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将电影的质量,尤其是技术质量真正的提高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大明王朝观后感模板》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明王朝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