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 地图 >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15 来源:互联网

最新壮族三月三观后感1000字。

还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时内心特别激动,好的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将观看作品之后的看法与感悟写成一篇观后感吧,写观后感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采。你写过作品的观后感吗?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了壮族三月三观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1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为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浓烈氛围,我们学校举行了“传承传统文化,走进三月三”的活动。

当天早上8点钟左右,我们班分成八大组,在课桌拼成的大桌上,摆上各自带来的美食。哗,真美!每组的食物都是那样丰富多彩,有五色糯米饭、茶叶蛋、三角粽、鹌鹑蛋……但每组都少不了一种食品,那就是五色糯米饭,有的平铺在小簸萁上,看似一朵五色花,有的躲在透明的碗里,宛若一朵五色花苞,有的则被捏成一团团,像一个个彩球……看着那么精美的食物,我们真舍不得吃掉它们,只静静地看着,轻轻地赞叹。最后在老师的命令下,我们才动起了手。

品尝完了美食,已是8点半左右了,我们便拿好小凳子排好队到操场参加活动。

没几分钟,台上激动人心的音乐响了起来,第一个节目以非洲鼓开场,接着就是老师们跳舞,走秀……节目都完了,接下来就是让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

“开开合合,开开合合……”这是竹竿摆动的节奏,我们跳竹竿舞时就要跟着这个节奏来跳。“开开”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只脚放在里面,点两下,“合合”的时候,我们要把脚放在外面,点两下,需要重复这些动作两次,到了第三次“开开合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一只脚跳在里面,另一只脚进去的时候,我们还要把刚刚跳在里面的脚给伸出来,伸到地面后,我们把还在里面的脚,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就这样竹竿舞就跳得又顺畅又好了。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活动结束时间,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起了竹竿。虽然是这样,可大家的情绪还停留在那开心的时刻,脸上写满了兴奋。

那天我们都很开心,既真正感受到了我们壮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吃到壮族的特色食物和跳上了令人身心愉悦的竹竿舞,真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2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饭,还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知识性的盘歌、斗智的蛮歌和情歌等。内容则是天文地理、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无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为见面歌、邀请歌、爱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歌声像条红线,牵着两颗爱心,若姑娘中意小伙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将手中绣球赠与他,“他”则回赠手帕、毛巾等物。另一表达感情的交际工具便是彩蛋。小伙子在歌圩上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愿意,就握住彩蛋不让碰;若有意就让小伙子把蛋碰裂后一起吃,同时也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三月三已成为国际性的歌节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三月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体育盛会,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壮、瑶、苗、汉等族的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前来广西三江富禄地区赴会。后生们纷纷向姑娘们赠送糖果,哪个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姑娘。抢花炮是花炮节的主要活动。待炮声一响,那个圈有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空,立即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场上上百名队员争相抢夺,抢走花炮的选手意味着智勇双全,他们不仅能获得长者颁发的奖品,也会得到姑娘们的青睐。花炮会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芦笙、对歌、唱彩调、看侗戏,斗牛、斗鸡、斗鸟等,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在三月三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杀猪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时还要扫寨赶鬼,外人绝不能在这天进寨,否则被认为是破坏扫寨。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间传统习俗。这天,彝、白、傣、苗、哈尼、纳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呼群约伴,到西山踏青游春,大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节日的欢乐,日暮兴尽方归。

海南黎族在农历三月要过“爱情节”,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节日,后逐渐发展成为整个黎族的节日。它的形成与黎族的婚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天,必定举行篝火歌舞晚会。篝火旁,黎家姑娘、小伙和着节拍,跳起欢快的“槟榔舞”和“竹杠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恋”开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对歌择偶。中意的便双双离群,互赠定情信物,小伙子将耳铃或手镯为姑娘戴上,姑娘则将自织的七彩腰带系在情郎腰间。这种对唱情歌择偶的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的“三月三”,除传统歌舞外,还有经贸交流等活动。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3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4

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又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极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会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孩只是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啊!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抛绣球可也有讲究啊!绣球为圆形,绣球有花鸟,里面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个人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

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踢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

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更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壮族三月三观后感 篇5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1000字(通用6篇)


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观赏作品时思维不断跳跃,感想不断变化,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作记录了。写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观后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1】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2】

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又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极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会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孩只是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啊!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抛绣球可也有讲究啊!绣球为圆形,绣球有花鸟,里面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个人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

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踢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

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更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3】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4】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5】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老昆明的一个小节日。在昆明有一种说法:“农历三月三,耍西山。”在这一天很多昆明人都会去西山游玩。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的,也不知经过了多少年,耍西山的传统在昆明人的心里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了。

今年的清明节,恰逢昆明农历三月三——耍西山的节日。爸爸妈妈在这一天带我去西山游玩,也算是过一个小节,凑个热闹,增长一点见识。

一大早我们就乘车到了西山。今天的人真多啊!我看到许多人都在往西山赶,长长的人流看不到头和尾,像一条长长的巨龙。人群中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看样子都是一家人出来游玩。因为天气热,有的人戴着凉帽,有的人扇起了扇子,有的人打起了伞。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民俗表演:有唱花灯的,有杂技表演的,有民族歌舞表演的,还有耍猴的……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显得好热闹。这是一幅人与人之间多么美丽和谐的风景画呀!这一路上我们还逛了西山的龙门和华亭寺,玉兰园,瞻仰了聂耳墓,欣赏了烟波浩渺的滇池……

这是一次难忘的出游,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期待来年的“农历三月三”我再去耍西山。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篇6】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五色糯米饭。

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听妈妈说,这就是我们吃的五色糯米饭,黑色象征土地肥沃,红色象征子孙发达昌盛,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色象征富裕,这五色糯米饭组成了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追求。到现在我终于明白妈妈为什么那么喜欢做糯米饭。

今年离三月三还差四天,妈妈就开始张罗着做糯米饭了。她从老家摘回蜜蒙花、红兰草和紫兰草,又去超市买回二十斤糯米。她先把红兰草和紫兰草剪成细细的,再用水把它反复冲洗干净,把烧开的热水倒入分别盛紫兰草和红兰草的盆中,然后使劲儿地搓呀搓。站在一旁的我和哥哥也加入其中,和妈妈一起干了起来,可我们稚嫩的手一碰热水,手被烫红了,像被烤熟的鸡翅。大概搓了二十分钟,盆里的水越来越紫,越来越红了,妈妈就打捞草叶,过滤汁水,把糯米分别倒入紫水和红水中浸泡。蜜蒙花就更简单了,直接放在水里煮几分钟,黄颜色就自然出来了。等水凉了,就可以浸泡糯米了。

妈妈告诉我:“明天就可以蒸糯米饭啦!”我开心地说:”我好期待明天新鲜出炉的糯米饭啊!”

第二天一大早,我喜滋滋地跑进厨房一看,哇!紫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这些颜色好美啊!妈妈捞起糯米,盛放在蒸锅里,还用红色的糯米粒在紫色的糯米上写着“三月三”三个字,就可以开火蒸了。我按捺不住,着急地在等待着。

大概蒸了三十分钟,锅里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我巴不得掀开锅盖,妈妈立马止住我,说:“再等等,小馋猫!”仿佛过了一个世纪,糯米饭终于出锅了,色泽那么鲜艳,是晶莹透亮的,是五彩缤纷的,美得如同一个个绒花。我看得垂涎欲滴,立马抓起一团糯米饭往嘴里塞,滋润柔软,吃起来让我回味无穷,不禁啧啧赞叹道:“太好吃了,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五色糯米饭,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美食之一,我爱壮家糯米饭,我爱我们的民族,我为自己是壮家一员而感到骄傲、自豪!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8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三月三观后感”。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1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2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3

“年年三月摆歌台,声声山歌唱不绝……”在农历三月初三时,便是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歌圩节。

而关于歌圩节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

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人们称她“刘三姐”。刘三姐聪明过人,经常有山歌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揭露财主们的罪行。以至于财主们一心想将刘三姐,除之而后快。在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下山时,一位名叫莫怀仁的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导致刘三姐不幸坠崖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三姐,现在每年三月初三这天歌唱,一唱便是三天三夜,从此,歌圩节便形成了。

“咚,咚,咚。”

听,这是哪的声音?原来,这是有人在跳竹竿舞啊。

一些壮族的原住民手持竹竿,对立面的站着。口中唱着山歌,手中的竹竿便跟着山歌的节奏上下摆动着发出“咚咚”声。唱起了山歌,那些手捧五彩糯饭的壮族老乡也跟着节奏跳起了竹竿舞。激昂欢乐的竹竿舞,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身心,也使一些游客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进去。顿时,所有的欢呼声、喝彩声、鼓掌声都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一曲竹竿舞未了,歌圩节的另一出重头戏――山歌对唱,开始了。

“林中千万树,单这颗匀称;林中这些人,数妹最心称。”在这个壮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里,壮族人民不仅会举行盛大的宴会,还会在这天择良人。若有能对上山歌的人,便是有缘人。

除了竹竿舞,山歌对唱等活动,壮族人民还在那三天里举行舞龙(狮)、斗牛、吃五彩糯米饭、抛彩球等活动,以示喜庆。

祭三姐,唱山歌,三月三,歌圩节。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4

那时候的爱情读《小城三月》有感

爱情向来是永恒的话题,正在经历爱情的人会细细品味个中的酸甜苦辣,还在等待丘比特青睐的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象恋爱中的场景,羞涩激情全在脑海中浮现。

爱情会使男子柔情,会使女子勇敢。爱情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发现彼此的发光点,爱情会使两个人长大,明白彼此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坠入爱河的冲动。

那时候的爱情不是爱情。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绵绵情意,那时候的爱情不是两个人的,爱情的标准低得夸张,自己有钟情的人,这便是爱情。不需要有告白,对方不需要知道,不需要明白。没有精心安排的约会,都是日常里的相见,大家庭的聚会,没有近距离的接触,都是远远地窥探。看他的眼睛,好想知道他在哈尔滨都读过什么书,看过什么风景;看他的耳朵,好想知道他都喜欢什么样的曲子,好抓紧时间去练习;看他高高的鼻子,好想知道他都闻过什么花香,是否喜欢今天自己身上的香味;看他的唇嘴,好想知道他都喜欢什么甜点,好让我赶紧去学会;好想好想即使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钟情与他。那时候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即使是一个人的爱情,也会生气,与会闹脾气。相见恨晚,若是订婚前相遇,又怎会是这番模样,若是你也钟情于我,我定不顾媒妁之言;若你跟我坦白,我定不出此下策。

那时候的爱情没有声音,很寂静,像是被什么覆盖着。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5

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游泳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三月三。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6

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重要节日。每年的三月三壮乡武鸣就成了歌的海洋。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蒸好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煮好了彩色蛋,做好了各种小吃,来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人们就去赶歌圩了。

那天早晨,吃完糯米饭,我和妈妈来到城东大草坪。兴武大道上焕然一新,彩旗飘扬,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充气拱门犹如道道彩虹。人们穿着美丽的衣服,笑容满面,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涌向兴武大道。

十点钟,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盼望已久的三月三歌圩拉开了序幕。我和三百多名尼达妮歌手穿着蓝壮衣,面带微笑,在台上动情的唱起了《壮乡到处都是歌》和《壮乡五色饭》这两首歌欢迎中外宾客。我们那美妙的歌声博得了台下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

表演完,我们来到千人竹竿阵现场,那里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为的水泄不通。“咚咚咚”,数十面大鼓响起来,“哒哒哒”几千根竹竿敲起来,歌圩最为隆重的重头戏——千人竹竿舞热闹开场。只见数千名身着五彩民族服装的壮乡男女,排着整齐的表演方阵,在近千米的竹竿阵里,合着鼓声和竹竿声,欢快的跳起来。来自城镇的参赛队,他们有的手打腰鼓,有的手捧壮乡五色饭,时而转圈喊起声,时而仰面露笑容,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竹竿舞固然精彩,可最吸引人的还是自己亲身体验跳竹竿舞的惊险和乐趣。被欢乐气氛感染的观众也纷纷加入到竹竿阵里,兴武大道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也忍不住踏入竹竿阵中,随着竹竿的开开合合尽情的跳着。

这一天的武鸣,人如海,歌如潮,爱歌的你快点来武鸣赶三月三歌圩吧!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7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青铜葵花》,当我读完第七章“三月蝗”时,我有所感悟:

老天如此不长眼,把一个个灾难都降临在了大麦地所有人家的头上。自然灾害蝗虫,在大麦地人那眨眼的瞬间,把庄稼给吃了个精光,让所有没有把粮食准备完善的人每天只能饿着肚子了,青铜为了不让葵花饿肚子,便带着他到芦苇深处,摘了一篮又嫩又甜的芦根,当一篮芦根快要装满时,青铜却看到了野鸭,他让葵花不乱跑,自己去捉野鸭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葵花在等哥哥的时候,却刮起了大风,,而青铜在找妹妹的时候,不仅迷失了方向,而且,一根芦苇茬几乎扎穿了他的脚板,几次晕倒;虽然大麦地的多数人家就将要晕倒的时候,可青铜和葵花却非常的乐观,把天上的云幻想成他没得美味佳肴;被饿得头被摔破的葵花,青铜为了让家人能够吃到鲜美的野鸭肉,他忍着饥饿,整整花了一天逮野鸭的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吃到了新鲜美味的野鸭肉;嘎鱼父子诬陷青铜一家,说偷了他们家的一只公鸭,青铜为了让整个大麦地的人家知道,他们家并没有偷嘎鱼家的那只公鸭,便抱着嘎鱼家那只寻欢归来的那只公鸭证明给了大麦地人看;青铜的奶奶又卖掉了自己戴了大半辈子的金灿灿的金戒指,换回来了一代小米。

终于,一直很大很大的粮船停靠在了大麦地村的大河边……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8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为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浓烈氛围,我们学校举行了“传承传统文化,走进三月三”的活动。

当天早上8点钟左右,我们班分成八大组,在课桌拼成的大桌上,摆上各自带来的美食。哗,真美!每组的食物都是那样丰富多彩,有五色糯米饭、茶叶蛋、三角粽、鹌鹑蛋……但每组都少不了一种食品,那就是五色糯米饭,有的平铺在小簸萁上,看似一朵五色花,有的躲在透明的碗里,宛若一朵五色花苞,有的则被捏成一团团,像一个个彩球……看着那么精美的食物,我们真舍不得吃掉它们,只静静地看着,轻轻地赞叹。最后在老师的命令下,我们才动起了手。

品尝完了美食,已是8点半左右了,我们便拿好小凳子排好队到操场参加活动。

没几分钟,台上激动人心的音乐响了起来,第一个节目以非洲鼓开场,接着就是老师们跳舞,走秀……节目都完了,接下来就是让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

“开开合合,开开合合……”这是竹竿摆动的节奏,我们跳竹竿舞时就要跟着这个节奏来跳。“开开”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只脚放在里面,点两下,“合合”的时候,我们要把脚放在外面,点两下,需要重复这些动作两次,到了第三次“开开合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一只脚跳在里面,另一只脚进去的时候,我们还要把刚刚跳在里面的脚给伸出来,伸到地面后,我们把还在里面的脚,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就这样竹竿舞就跳得又顺畅又好了。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活动结束时间,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起了竹竿。虽然是这样,可大家的情绪还停留在那开心的时刻,脸上写满了兴奋。

那天我们都很开心,既真正感受到了我们壮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吃到壮族的特色食物和跳上了令人身心愉悦的竹竿舞,真是一次有趣的活动。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9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10

每天早上,我都会吃早点,每每来到早点摊前,看着什么饺子、粑这些,我总是了了解决,吃着吃着就想起了每年三月三奶奶做的腊肉韭菜粑。我趴在座位上陷入了沉思。那是去年的三月初三,在我们这管这天叫鬼节,又叫粑节。

快到粑节了,那个星期天我早早的起床,拉着妹妹,到野外采了好多的韭菜,奶奶也提前把米淘洗干净晾晒干磨成了粉,就等着粑节的到来了,去年的粑节正好也是清明节,我们祭祖回来后,奶奶就在忙活了,正在那和粉,里面放了韭菜和腊肉丁,我蹲在奶奶旁,问奶奶为什么三月初三叫粑节,为什么要吃粑。奶奶告诉我,在我们这有这么个说法,这要从女娲造人说起,女娲在第七天造好了人,但是她已经很累了,仙气不足,给人灵魂时,没附在肉体,风一吹就飘到野外了,每到三月三那天,野外的一种野韭菜气味最浓,人的灵魂都被吸引了,附在了上面,女娲就叫人去吃这种野韭菜,还要吃米糊,这样就归位了,后来人们就将这种韭菜加米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粑,吃下,灵魂就不再飘走了,粑魂粑魂,再说韭菜粑谐音久财发。我听了,觉得有点迷信,但总算也是一种期盼,期盼平平安安,财运大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奶奶揉了好多粑,我在灶下添柴,奶奶在锅里放了些油,把揉好的粑放入锅中,煎几分钟后又翻转过来再煎两三分钟,奶奶说“好了,别再添柴了。”还没等奶奶装起来,我就从锅里抢出一个,那个烫的我左手换右手,香气扑鼻使我忘记了痛,妹妹大老远就喊着“好香好香”,冲进厨房把我手中的粑,抢了去,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呢,奶奶边说别急别急,多着呢,又从锅里取出一个用纸包着放到了我们的手里。我望着这焦黄的粑,直流口说,我轻轻咬了一口,外脆里嫩,既有腊肉的香味,又有韭菜的清香,好吃极了,我越吃越带劲,一个粑不知不觉就下肚了。我看看妹妹,只见她双手捧着,从四周吃起,一个圆形最后成了圆点被她塞进了嘴里,最后还用舌头向嘴唇四周捞了了一下,就像牛吃草一样。

奶奶拿了两个用碗装着放在锅台里边,供灶神,然后用筷子夹起慢慢地吃着,嘴角还一厥一厥的,每吃一口都用舌头舔一下嘴唇。我一口气吃了六个,妹妹说她也吃了六个。实在肚子装不下,那个好吃真是没的说。恨不得扒在锅沿吃。可惜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没能吃到奶奶的美味,我想,他们在外也作了家乡的这种粑吧,因为今天可是三月三啊!吃完后,妹妹挺着个大肚子大摇大摆的一手拿着一个出去了,我也不甘落后,也拿着两个藏了起来,等能吃时在来享受。还叮嘱奶奶说,晚上还要吃这粑。想着想着,口水都流进了装早点的袋子里。快到三月三了,我又可以尝到奶奶的,腊肉韭菜粑了。三月三,真好。

三月三观后感范文 篇11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让更多的人解和参与三月三活动,广西_在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三月三民俗有更多的解: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思索歌词之下句的 境界中。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吧。

天色晚,人们渐渐散去,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人们心中。

《十年三月三十日》观后感


最近我一直在追一部剧叫做《十年三月三十日》感触颇深,尤其是丁昂和徐辛颐的爱情让我特别深刻,他们的爱情都是从校园开始的,丁昂和徐辛颐为什么让我深刻呢,因为我觉得他们的爱都那么自卑,那么渺小,明明互相喜欢对方确从未跨出那道坎,到毕业确彼此错过了对方。

在徐辛颐的爱情中她其实很自卑,或许是因为她明白她要在上海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她没有像其他几个人一样优越的家庭背景,她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她在回忆中有一个画面就是丁昂在过二十岁生日的时候,她穿着较朴素的衣服却被人认为是服务生,感觉此时的她或许感到一股自卑感,从此她你就决定自己要努力,她希望自己能够配的上丁昂。

现在在婚姻中有一个词就是门当户对,它有很多解释可是在我看来真正的门当户对不应该是针对外部的条件,我所认为的门当户对希望的是在爱情里你很优秀我也不差的状态,而不是仅仅被大家所认为的家庭背景和财产,在爱情里应该是很自然的状态在对的人面前是很放松没有刻意约束自己的状态,在爱情里应该是我和你能聊的上来,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不需要我主动说出来你就知道,就像电视剧中徐辛颐的男朋友那么久也不知道她喜欢甜点不喜欢生蚝,真正喜欢对方不就是这样感觉吗?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

《高三》观后感1000字


《高三》观后感

刚刚又把那个类似电影的名叫《高三》的纪录片看了一遍,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正是我高三的时候,那个时候看这片子只是觉得很好奇,看完没什么感觉,继续自己的高三生活,也并没有想那么多,片中讲的是在武平一中一位班主任老师是怎么和他的学生度过高三一年的生活,武平县是个贫穷的地方,从片中看出那个地方环境并不好,但是孩子们都很努力的在学习,想考出那个地方成就自己的人生,并不像我们当年高三那种环境的优越,他们是2005届的高三,2005年我才刚刚小学毕业,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感受和那个年代的社会,从片中再次听到了朴树的《那些花儿》,感觉甚是好听,很有青春的味道,只不过那种味道在片中很苦也很质朴,那些孩子们一心就想学习,考大学,人人都对美好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就连最差的同学也不例外,这部影片前前后后我大概看了3遍,每一遍感受都不同,第一次看是在课堂老师放给我们看,那个时候我好像没有什么高三的压力,因为每天就想着玩,想着和班主任斗,因为是走读学校,每天都能回家,也体会不到武平一中那种住读每天被班主任去寝室叫醒的那种辛苦,那个时候玩的其实是很不快乐很有压力的,每天在混日子,不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想要什么,只想快点高考,快点上大学,然而时间飞逝,我现在已记不清太多那一年发生的事情,我只记得那一年是2011年,那一年我的班主任对我说恭喜你终于毕业了,那一天是拖着去酒吧熬夜过后的疲惫身体,去班上拿毕业证,那时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在估分,而我并没有估因为我连看都不敢看。从那天之后,正式结束了我的高三生活,没有流泪也没有不舍,因为我知道大家一定还会再见面,然而事与愿违,大多数人从那天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了,虽然我依然住在江夏一中对面,但那些四年前的人已不复存在。第二次看这部影片应该是在武职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大学。说实话能上武职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2011年9月来到了我大学的第一个寝室,西三305,见到了我大学的室友,互相认识没多久开始了大学军训,逃了多少天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个时候依然跟辅导员作对,还被当面批评过很多次,因为贪玩总是逃课,因为大二要实习所以转专业,因为转专业大学第一次期末考试挂了很多科,那个时候看《高三》这部片子感触也没有颇深,因为成天打游戏的缘故,更顾不上什么去思考去感受,大一下学期我转了专业,换到了新寝室,然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和谐,因为我不太喜欢新室友,剩下的大学时光基本也和他们没什么交集,于是我开始了网上交朋友,认识了很多所谓的网友,这些网友感情很深,我也开始了一段全国各地找他们的旅程,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跑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的人,那个时候还算充实,朋友们都在身边。然而今天我第三遍看这部《高三》,因为过去几年经历了很多,也认识了很多名校的人,每每想起自己的高三,难免会去想他人的高三,上名校的他们当年是否那么的努力,那么的拼搏,而我,荒废了高三,感觉荒废了整个人生,我对我的高中生活并不满意的,甚至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感觉我损失很多很多一般人都能体会到的东西,高中我损失了高三一年的拼搏,片中那群孩子对名牌大学的渴望,大学我损失了一般人能体会到的大学整整四年的室友生活以及室友情,我的都是零散的,断断续续的,今天的我不能说很不幸,再一次看了这部影片,我感觉颇深,我恨不得去做片中的学生,能和他们那样再一次体会一次高三生活,真的很渴望,很想知道自己真的去奋斗一下能到什么程度,能变成什么样子,但是一切都晚了,现在的我可能选择了教育行业,也许以后当一名老师,有时候管教学生,或许我能想起曾经的自己,学生不听我的,当年的我也不听老师,只有真正角色反转之后才能理解很多很多当年理解不了的事情,如果我真正入职了,我的愿望就是能去教一回高三学生,像片中的王老师那样,不惜一切的去帮助学生开导学生,把他们送进大学,陪伴他们度过高三,我可能现在还只能教初中生,但是我真正的想以老师的身份再去体会一次高三,体会一次那种做学生没有体会到的东西,现在只是个幻想,但是我想某一天我能做到,能去告诉他们高三后的生活是怎么样,能送他们去高三考场三次看《高三》,三次不同的心态,我想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十月围城》观后感200字范文三篇


《十月围城》观后感200字篇一

片中出现了许多有血性的革命者,他们为了中国的革命而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正如片中所说的,他们的革命是用这代的生命换取下一代的幸福,这部电影中,有着许多感人的镜头,一群年轻的少年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放弃自己原本安逸的生活,这一系列的行为只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每个有着血性的中国人都应该这样做,人的生命要体现其价值,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影片中的年轻人们都知道自己这次去做的事情是九死一生,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因为他们将要做的事会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孙中山先生争取竟可能多的时间去讨论起义的事情,他们每争取一分钟就会让起义成功的胜算多一点。

《十月围城》观后感200字篇二

相比那样不能选择的时代,现在慢慢走向更加富强的祖国,有能力在国际上站定脚跟,有能力选择要走的道路,但是从始至终,进步仍然是不变的主题。在新的时代,在由千千万万烈士鲜血换来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也许很简单,不用拼命,不用那样悲壮,更不用那样地不由得选择。但是,在选择的时候,仍然要想到那个晦涩的年代,用心为党为国家为自己选择最好的道路。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200字篇三

身处历史转折点,大概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戏中李重光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为了至亲的选择,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
而历史而变革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大人物用血肉身躯换来的,正因为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才唤醒了更多国人加入到这场革命中来,用鲜血为自己为将来为后人换取更平等的社会更好的生活。
看了电影,被深深感动之余,更懂得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今天的安定是由多少代革命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唯有珍惜,才对得起地下的烈士。




喜欢《最新壮族三月三观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壮族三月三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