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优质读后感)。
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是指看过某本书籍、某篇文章后自己受到的启发或者感悟,读书是一种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什么样的读后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光和影》(优质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光和影对于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生活中,我们每天早晨都能看见光,感受到光的温暖在照耀着中华大地,光滋润万物的心田,世间万物皆靠光滋生、润养。假如没有光人世间的万物都会丧失掉生机与活力,不会再创造着花花世界,世界的一切一切,都会变得凄清、冷漠,只能在原地独自徘徊着。
光和正义形影不离,有光就有正义、有正义的地方也会充满着光。让正义充满全世界,让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空气中没有硝烟,没有核武器。国家之间友好的往来,和谐相处。不要让中华文明古国千百年来的文明丢在战争中,消失在云烟里。正如古语“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为了生活中的一些零碎琐事,打架斗殴,做伤风败俗的事情,损坏自己荣誉的勾当。
有光的地方也存在着阴暗的地方,影象征着邪恶,社会的黑暗势力,一个充满着邪恶,邪念的人终究会遭受到社会的谴责,唾弃。而仁者所能做的就是宽恕一个充满邪念的人,让他能够有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用以仁者的身份去行动,去感化他,心中有邪念的人害怕阳光,只会在黑暗中偷偷摸摸的做事,一辈子身上有个污点,心中有个黑洞。只能生活在黑暗势力的影子下,只因为他害怕光,害怕正义的力量会把邪恶势力打倒,害怕别人知道他是一个邪恶的人。“正义一定会打倒邪恶”这句话在诚实不过了,让正义包裹邪恶,让爱化去邪恶的颜色。
只希望让世间家庭充满着正义,没有黑暗腐败,让世间“大爱无疆”扩大“领土”范围。带动他人为社会奉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人人都伸出双手捧上自己一颗爱心去帮助,扶持他人、社会,用行动去感化社会中的每一个小角色,给别人树立一个新开始的形象,维护中华民族的形象,继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只要是“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未来”让人人都手拉着手,大手牵小手,共同用爱去说话、用爱去行动。只要奉献,你就是民族的命脉,祖国的未来,社会的人才。
让光多一点,影子要少一点。做一个优点多的人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编辑推荐
读后感远山淡影800字通用
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才是你读完长篇大论之后真生能剩下留给你的知识。对于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远山淡影800字通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1】
倒数第二章悦子去找佐知子的女儿万里子劝她回家时,突然变成了第一人称,“要是你不喜欢,我们可以再回来”,当时感觉到有点奇怪,本来也是不喜欢看序言和后记,今天看了,意外的解开了自己的疑惑:这本书大部分贯彻了悦子一家人(丈夫二郎,公公绪方先生)和搬来不久的佐知子一家(女儿万里子)的事情,悦子是典型的日本女人的风格,古朴保守,安心呆在家里服侍丈夫,而佐知子则恰恰相反,流离失所,封闭冷淡,很少与人打交道,没有工作,时常把女儿独自一人留在家里。但其实悦子就是佐知子,也许是从小成长的环境让她对自己应该怎么样有一个原型(即悦子的形象),但是她实际上是佐知子性格的人,景子(万里子)死后,她的内心开始后悔并重新审视自己的矛盾,万里子(景子)喜欢安子阿姨家,喜欢带着猫,当时悦子(佐知子)嘴里说着“美国肯定对女孩子好的,在日本,能有什么期望”、“我是一个母亲,肯定会以女儿的利益为首位的”,也知道弗里克这个人不稳定,但是其实更多为了满足自己想出国、想改变的想法,拒绝了伯父的好意,临走前淹死了万里子养的猫,带着万里子(景子)去了国外。
二女儿妮基过来看她,她想起了这段将近二十年的回忆,但是却不由自主的拆成了两个形象去回忆,她是古朴保守典型不会被非议的,她的邻居她的朋友是冒险、生活不稳定、知道所要依靠的男人是不稳定依旧跟着去国外的,这样她的内心就不会那么的愧疚自责。
作者的运笔能力真的太强了,看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觉得那里牵强,就是很自然的笔风,像呼吸一样,如它的书名《远山淡影》,淡淡的,像远处山上萦绕的一层薄烟。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2】
内容简介:本书是石黑一雄处女作,一部问世30年仍在不断重印的名作。小说通过一个移居英国的日本寡妇对故土、故人的回忆,讲述了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带来的阴影与心魔,最终以母女成功移民,而女儿自尽作为悲情结局。作品构思奇特,叙述者通篇的回忆是模糊而可疑的,直至全书终,叙述者才忘记了伪装,读者也证实了猜想:叙述者是利用回忆做掩护,编织了一个他人的故事,企图通过他人的面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减轻罪恶感。
远山淡影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石黑一雄的多重身份颇为令人玩味,他出身于非殖民地日本,用英语写作,以国际主义作家自称。但在创作上却不以日本传统、移民背景或文化差异为主基调,而是着力刻画着普遍、细腻的人性在被动置身于国际环境中的生命意识。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这种生活景象)可以涉及乘坐喷气式飞机穿梭往来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人物,然而他们又可以同样从......
远山淡影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虽然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的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却是极为少数的、不专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他致力于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于是,石黑一雄的每一本小说几乎都在开创一个新的格局,横跨了欧洲的贵族文化、现代中国、日本,乃至于1990年代晚期的英国生物科技实验,而屡屡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3】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以一个战后长崎的女人悦子的角度描述她自己在日本,美国的生活,开篇就提到了女儿景子的死,但通篇没有解释她的死因,而更大的笔墨从悦子这个第三人的角度描述佐治子和她的女儿万里子的生活,通篇万里子是不快乐的,对大人是不信任的,而做为母亲的佐治子以自己的方式与女儿相处着,对外人的解释是美国有利于万里子的成长,实际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跟随弗兰克离开自己的祖国,不管万里子是多么的不愿离开,以及多么不喜欢她的继父弗兰克,这造成了万里子的更加闭塞和对人的更大敌视,而最终通过悦子与二女儿的对话终于明白了景子在美国的生活是多么不快乐,最终自杀,而万里子就是景子的影子,悦子通过第三人佐治子(那个被别人议论的女人)剖析着自己的心灵深处的真实自我,以及对女儿死的深深忏悔,小说通过战后的母女对生活安定生活的渴望,但实际却以悲剧收场,展现战后对人造成的损失除了物质上的,更多的精神上的损失难以弥补,文中万里子多次提及那个女人,是在战争中死去的河边女人。也正是这种心魔一直除不去,小女孩对外人是不信任的,尤其是她眼中猪一样的继父,导致她跟随母亲外迁英国后,越来越不快乐,抑郁致死。值得一读,这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4】
《远山淡影》
惊艳于石黑一雄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对言语、动作、表情的处理,细腻之处又留有大量空白。
文章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发为背景,描述了日本普通市民在这场灾难后所如何带着遗留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特地百度了一下这段历史,日本因波茨坦公告后拒绝投降,美国为了敦促日本投降,先在广岛投下“小男孩”,但日本当局依然死抗,美国打算在小仓投下“胖子”,但因天气原因,阴差阳错选择了长崎,战后统计,由于这两场原子弹爆炸,各造成了25万和14万人死亡。)是的,无论哪一场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普通的百姓,被迫杀害、被迫转移、被迫流浪、被迫家离子散、最后被迫终结此生亦或被迫笑着活下去。
这部小说最精彩的也在于它巧妙的构思,用一种回忆的方式,像是第三人称叙述一般,又像是电影中常见的构架交错时空,让你不断地去审视自我,通过这样的无法挽回的方式弥补自己心灵上的内疚和创伤,细想来,更是心痛。
小说中还叙述了一种三代人之间在经历了岁月、战争、世事后情感、认知上的变化,免不了,上一代的老人们常常会由于僵化的思想或是一些落后的习俗致使与最亲近的儿女产生一定的隔阂(其实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也是从爸妈身上看到的,他们从二十多岁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的大部分中心都转移到了我们身上,似乎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为了我们自己的学习不问家里事x而我们长大了之后,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重心更不在父母身上,所以,这一切的轮回到底是为了什么,享受过程吗?为了老去吗?还是只是活着?)
此外,对于母女间的关系,交流绝对是一味良剂,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用心倾听彼此的需求,并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反思,而不是专制得认为反正我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而自我标榜就是个好母亲,当一切都过去之后,当孩子最终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是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后,深深的内疚感依然会充斥余生。
但愿我一直都是个好女儿,但愿我以后将是个好母亲,但愿经过岁月后的我回忆起以往会心有甘露。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5】
故事的开始是在英国,主人公悦子的大女儿景子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自杀了,小女儿妮基从伦敦赶到乡下陪伴她。期间,悦子回忆起当年战后的长崎,遇见的一对母女——佐知子和万里子。
佐知子初登场时是在其他女人的谈论之中,冷漠、不合群、不友善,似乎与当地的其他女人格格不入。而她的女儿万里子也对外界充满戒心。通过交谈,悦子和佐知子成了朋友。在悦子的回忆中,佐知子一心想依靠男人离开日本去往美国,但万里子只想带着她的小猫回佐知子的伯父家,母女俩的矛盾在佐知子将小猫放入水中时得到了激化。
而其实,佐知子就是悦子,万里子就是景子,悦子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离开了日本到了英国,但景子也因为到了英国无法适应周围的一切而郁郁寡欢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这也是悦子一直绕不开的心结与痛楚。
这部小说是石黑一雄的处女座,就如书名一样,模糊的、缥缈的,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6】
《远山淡影》读后感600字:
《远山淡影》是一本好书,对我的感触是很深刻的,作者或许会这样想:大错已经铸成,与其一辈子活在内疚里,不如自欺欺人,让自己好过一些。
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
《远山淡影》还描写了积极向前、乐于助人的藤原太太,保有日本生活习惯但在民主观念上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新崛起的阶层“三菱公司董事长”的夫人和儿子,虽有日本血统但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完全西式的妮基等等人物形象,表现了战后日本的变化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是关于已经西化的绪方二郎和仍然坚守战前日本民族传统和气节的悦子的爸爸的对话,像是我们现在爷爷和00后孙子的对话一样,都觉得对方顽石一般,这也是从最真实的一面给我们展示了二战后日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争。
日本作家的小说都非常容易读下去,他们的字句总是会被我一种雪地白茫茫却又不知道下一个脚印踩下去是否会陷入深渊的迷离感。这位诺贝尔得主对人性的洞察在这本薄薄的书用浅白的对话间毫无波澜地展示了,不得不说观察生活的用心。
我似乎迷迷糊糊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叫《远山淡影》,有些内疚与伤痛我们刻意在心头萦绕浓浓的雾,那些我们爬过的山,我们远离,终于不再那么清晰。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7】
人生中第一次体验绿皮火车,经历长达24小时的卧铺的时候,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像白开水那么清澈却让人细思极恐的书。
这是诺贝尔得奖者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看完之后我大为惊讶,第一本书就写得如此巧妙用心,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讲,故事编织得看似无意其实是在估计出错的细节中告诉我们内心泛起的涟漪。
全书分两条线索不停插叙,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女主角悦子的回忆,由于悦子在现实里做了令人遗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瞒自己,在她的回忆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为乖张,和女儿矛盾不断深化。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甚是混乱,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忆与现实混淆,慢慢觉得假象横生,读到一半,竟觉像悬疑小说、恐怖小说。
作者描绘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二战后的日本,丈夫参军牺牲留下的遗孀悦子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国,初心是为了女儿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女儿偏偏不适应,悦子在母女的矛盾中发现,其实移民最深处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对女儿的不适应视而不见,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儿自杀吊死在树上。悦子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伤痛和愧疚,女儿(景子)自杀只成为了她不断重复的一个噩梦,甚至连自己都相信这种事情不曾发生。
在从日本移民到美国前的一段时间,她的女儿曾经反抗过,但是她沉沦在自我笃定中,而在书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经历回忆来呈现,而是说“在十年前,曾经有个叫佐知子的女士让我走进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称去对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本人)和女儿万里子(其实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争执等等。
对于一个母亲,女儿上吊自杀恐怕是最难接受的,何况女儿的悲剧与自己有很大干系。在悦子的回忆里,有很多意象与此相关:万里子看到一个女人溺死婴儿,佐知子当着女儿的面溺死女儿心爱的小猫,一个小女孩被发现吊死在树上……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佐知子(悦子)有没有想过像溺猫、那个女人溺婴一样溺死万里子(景子)?
作者在编织着两条其实为一条线之前并没有告诉我们,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会隐隐约约感受得到悦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个人,于是带着侦探一般的探索和疑问不断得在书中寻找蛛丝马迹,所以后半本书我相信任何读者都会读得极快,而且神经紧绷,就像看悬疑小说一样,希望看到结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个字,悦子都没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这个身份给自己做掩饰。直到后记,作者才坦然公开真相,佐知子就是悦子本人。心理学上,我们出于内疚和忏悔,出于痛苦至极而不愿面对,就会用一个故事和虚幻来掩饰真相。在大量研究发现,尤其在采访一些受难者或作恶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第三人称来道出别人的故事,一方面来掩盖自己的羞耻,另外一方面我相信这是他们内心真真正正因为羞愧想要忏悔的体现,于是触发了弗洛伊德所说的“转移”和“象征”的心理防护机制。“我就觉得用这种方法写小说很有意思:某个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或不堪,无法启口,于是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8】
战败之国平民的切肤之痛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个人觉得稍逊于他的后期作品,而且风格上也有一些异曲同工,所以就一起写了。
我个人有个很奇怪的情节,对于日本作家有种奇怪的抵抗,虽然文学不分国界,但是除却东野圭吾这个畅销书作家石黑一雄是我接受的第一个日本籍的作家,而且因为他毕竟移民英国较早,我也就把他当成一个英国作家。但是在这两本书多多少少沾染了一点他对祖国的偏袒,所以我的直接阅读感稍微有点难受。
两本书的情节差不太多,都是对于抗日战争失败后的日本的描写,通过一个带女儿的母亲和一个中年画家,对于过去的回忆来整体的反映战败后的日本的动荡。国家体制的动摇,甚至欲图效仿苏联建立日本共产主义,在迷茫和彷徨之中,日本普通人民的生活愈发艰难,特别是主战派更是噤若寒蝉,每况愈下,甚至承受不住压力自杀。对于普通民众的苦痛生活我是抱有同情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热爱和平的人,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裹挟不能动弹,只有当战争过去才能舔舐伤口,生活更难过了,然后只是责怪别人于事无补,继续向前才能有生活下去的希望,虽然这个过程艰难无比。
每一场战争无论怎么宏大,有什么要重要的意义,和背后的付出相比都实在太过苍白无力,战争,实在有违天和。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9】
第二本石黑,仍是用笔克制到滴水不溢。制造主观记忆是石黑的拿手技术,如记忆错位(万理子上吊→爬树摔倒破皮)、人格分裂(佐知子是十余年后的悦子,腹中睡有万理子的胚胎),前后对读有拨云见月感。溺婴-溺猫的影像重叠很可疑,我甚至怀疑是悦子在战时因物质匮乏、无奈杀死二胎,为万理子制造创伤记忆。
几个印象深的地方。一是绪方父子及重夫的几处交锋,显示近代日本三种典型政治相。父子虽立场相对,实际都缺乏思辨力,不过顺势而已。父顺思维定势,子顺时兴思潮。前者缺乏忏悔意识,后者则如面对棋局一样,拿不出推翻父亲(及其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实际勇气。
二是悦子(或说石黑)对历史记忆的两种态度。稻佐山一场,悦子与佐知子并坐俯瞰,对山下的战后大众景观作了极为敏感的文字记录;而对官方支配下的集体记忆装置、举世有名的和平雕像,反而抽离敏感、大加揶揄。可看福柯对历史记忆的态度。
徐徐读时称结尾略有撕破恶人面具的快感,这一点我不能同情。事实上我对悦子很难憎恶:尽管通篇伪善自辩非常可笑,但她在末几章所说的“空屋恐惧”却是实在可感的。时代是那么沉重,女性的力量又那么轻微,唯有靠恬不知耻的自私擎开一条生路(像张爱烬余录中那些女人一样)——尽管她本不必对女儿如此残忍。即便这样,我想她对妮基的那句“我不为你羞耻,你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也是真诚的,有一种女性代际之间的悲哀的寄托。
一个细节:石黑写对话,常让人物将无意义短句重复数次,典型如绪方与藤原的面店客套(谢谢你的款待-粗茶淡饭而已)。记忆使话语意义削弱,可靠性也随之架空,成为一种纯粹的音响效果。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10】
诚如其名,整本小说读完只给人留下一种很遥远、模糊的印象,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留下无数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坦白的说,在看译后记之前,我对本书的理解十分浅薄,完全看不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后来才恍然大悟。构成这本书的是主人公悦子零碎的回忆。像书中说:“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悦子的回忆充满矛盾和缺失。回忆不仅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而且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加入了人的情感和选择。
石黑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是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石黑一雄关心的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而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全书以战后的长崎为背景,一切都在重建,人心也在改变。书中虽没有一个地方直接描写原子弹,但原子弹爆炸带来阴影却无处不在。悦子、佐知子、藤原太太都在原子弹爆炸中失去了很多,可是她们战后对生活的态度却迥然不同。积极乐观、向前看的藤原太太能安心经营着小面点,悦子和佐知子却不能坦然面对生活。本书主要有两条主线,其一是悦子的公公绪方先生来家中拜访,提到信奉共产党,曾受过他恩惠,却在杂志上写他坏话的松田重夫。他反复提及,却又装作不在意,越想掩饰越欲盖弥彰,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带着悦子去向松田重夫对峙,松田却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映当时旧价值观受到了新价值观强烈挑战。夫妻之间开始因支持政客不同发生矛盾,这在过去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夫妻的关系也开始发生改变。其二是悦子与新邻居佐知子和她的女儿万里子之间的交往。佐知子一直想去充满可能性的美国,尽管是跟着不可靠的酒鬼。她认为伯父的家只是有着无数空房间的坟墓,一直口口声声说自己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女儿万里子,然而万里子却很反感去美国,她想回安子阿姨的家,不愿去冒险,讨厌那个酒鬼。佐知子在母女关系的处理上也做的不好,时常放任女儿一人在家或在外晃荡,淹死女儿喜爱的小猫…….
文章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交代清楚,比如悦子的丈夫二郎为什么会死,她又为什么搬到英国,女儿景子为何上吊自杀,大量的空白待读者自己去填补。其实越读到后面,越感觉佐知子其实就是悦子。在说服万里子去美国的一次谈话中,悦子向她承诺:“你要是不喜欢那里,我们随时回来。”如果不是当事人,凭什么说这种话呢?悦子凭借回忆,给自己蒙上了面具,想隐藏在其后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从文中可以看出,景子(万里子)在国外一直格格不入,郁郁寡欢,以至于自杀身亡。悦子对于自己的决定感到自责,她在内心深处长期以来不断在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到了故事结尾,“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终于拆穿了悦子的伪装,她就是佐知子!为什么这么写,石黑是这么解释的,当时他在伦敦收留无家可归者的慈善机构里做社工,“我有很多时间和无家可归的人在一起,我倾听他们的故事,听他们说怎么会到这里来,我发现他们不会直截了当、坦白地说他们的故事。”我就觉得这种方法写小说很有意思:某个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或不堪,无法启口,于是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
作者无意写一本历史小说,本书的中心还是探讨内疚和自欺,探讨人性的主题也永远不会过时。另外,书中平淡之中亦见辛辣讽刺,举世闻名的和平雕像就被作者揶揄了一番:我一直觉得那尊雕像长得很丑,而且我无法将它和炸弹掉下来那天发生的事以及随后的可怕的日子联系起来。远远看近乎可笑,像个警察在指挥交通。我一直觉得它就只是一尊雕像,虽然大多数长崎人似乎把它当作一种象征,但我怀疑大家的感觉和我一样。”另类的视角着实有趣。《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近》、《无可慰藉》、《我辈孤雏》
读后感远山淡影【篇11】
我喜欢石黑的所有作品,就是这种对主观性的重视,没有人说得清事实是什么,我们只能在不同的时点去做出对事实的不同判断。有时候很乐观,有时候很悲观,有时候很理性,有时候很理想主义。
我喜欢回忆,回忆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同石黑另外一部作品里,龙的火焰让周围村庄的人都丢失了记忆,然而最后龙也不过是个记忆,一个濒死的勉强维持喘息的根本无力战斗的龙。
还有石黑的另外一部作品,关于历史与参与历史的人。如果是平庸的生活,我们会抱怨太平庸,如果是战争,我们会感慨自己的渺小,谁有上帝的眼光去认清一切?然后还是记忆,有人死在了历史大叙事之中,有人没有死,却主动或者被动的承担了历史的包袱,于是我们想无数平凡的人推动了战争,在战争中失去,然而在战争之后反思,也是痛。谁来对此负责人?
这本书叙事不宏大,绝对的东亚文化,远山淡影,如同水墨画一样,看不清任何细节,可是你就是知道她们都在那里,都在画里,甚至这个小说的主题和那个的主题,在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表述上一再的重复出现。一笔淡淡的濹,再一笔,再一笔。然后或浅或深,浓淡之间,不知道哪一笔画到心里,感觉划出伤痕来。
人们有选择的权利,然后可以给选择一个理由,然后淡定的去度过一个晚年,而这个淡定的晚年,正是我们年轻时极力避免的,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却可以说这是最好的了,我们把自己修剪在花园里,摆放在假山上,我们用现实不断重构记忆。
逃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没有绝对的现实。
译后记给了我另外一个震撼的表达,最后一天景子很开心。这有些科幻电影版的感觉,最终故事的两个主人翁合二为一,知书达礼乐于助人的,和偏执暴躁,充满矛盾谎言的。
如果想得再深一点,那个溺死孩子然后自杀的母亲,也是女主的影子,她一样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是那个猫沉到河里的让人窒息的描述,然后是一再的噩梦,就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那个女人”一样,都是一个人…
母亲不容易,女儿亦不容易…
关于读后感远山淡影800字精选
书籍是我们人生逆境中最大的慰藉。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书籍,我们也许久久无法自拔,这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作品内容,并撰写成一篇读后感。一篇好的作品应该有哪些要素?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后感远山淡影,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1
景子在悦子的回忆里,在还没离开家乡的时候就成了
——更甚于之前的那几起儿童谋杀案——震惊了整个小区。所以那年夏天我不会是唯一一个被这类幻象所困扰的人。
那是我们去稻佐山一两天之后,下午晚些时候,我正在公寓里忙着一些零活,无意间瞥了一眼窗外。从我第一次看见那辆美国大车以来,那片废弃的空地肯定已经变硬了很多,因为现在我看见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并没有什么困难。车越来越近,然后跌跌撞撞地开上了我们窗户底下的水泥路。反光的挡风玻璃让我看不清车里,但我确定车里不只司机一个。车在住宅区这兜了一下,然后开出了我的视线。
一定是在那个时候,当我有些困惑地看着小木屋时,我看见了那个幻象。没有任何明显的征兆,那个毛骨悚然的画面就突然闯进我的脑海。我不安地从窗户边走开,继续做我的家务,努力把那个画面赶出脑海,但过了好几分钟,我才觉得摆脱掉了它,思绪回到再次出现的白色大车上。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我看见一个人穿过空地朝木屋走去。我遮起眼睛好看得更清楚些;是个女人——瘦瘦的——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走着。她在小屋外停了一会儿,然后消失在斜斜的屋顶后面。我一直盯着那里,但她没有再出现;显然她进去了。
我在窗口站了一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我穿上木屐,走出公寓。外面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穿过干巴巴的空地的那段不长的路却似乎永远也走不完。当我终于走到小屋时,我累得忘了我来干什么。这时,我听见屋里的说话声,有点吓了一跳。一个声音是万里子的;另一个声音我不认识。我走近门口,但听不清楚她们在说什么。我在那里站了站,拿不准该怎么办。最后我打开门叫了起来。说话声停止了。我等了一下,然后走了进去。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2
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初看雾霭重重情节零零碎碎一点点拼凑到结局都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真相出现可是却能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总觉得全书都是以女主的女儿出发靠着对“万里子”的回忆和对如果没有自杀的话将会有一个女儿“妮基”的想象拼凑出了一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家庭中被牺牲的女儿“景子”的故事。
所有的人物作者都没有写实包括妮基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妮基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第二女儿可我却觉得那都是想象妮基与女主的关系有很多早年二郎与佐藤先生的影子更有着左知子对美国生活向往的新时代自由主义女性的想象她想通过妮基来欺骗自己救赎自己我没有错不需要内疚可是却在这不断出现像梦魇般挥之不去的回忆里崩溃了
最后女主想搬去一个小小的房子因为太空了就像书中伯父的房子像个寂静的坟墓
战乱后慌乱中不知所措的女人只想逃离或许她真的逃到了她梦中中的国家却逃不掉良心深处深深的自责与愧疚深到她都不敢直接面对只能假借“朋友—左知子”才敢写下来。因为是她的选择亲手扼杀了万里子扼杀了景子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3
在附近的小图书馆看到石黑一雄的书,抽出《远山淡影》,每天去看一会儿,惦记着书中的女人和女孩。
伴随着“我”——日本女人悦子,在英国乡下与混血小女儿短暂相处时的对话,以及悦子对过去在故乡长崎生活时的回忆,疑问不断被引出:
悦子是怎么来到英国的?
回忆中的邻居佐知子能否如愿离开日本?
悦子与看似和谐却弥漫着紧张气氛的前任家庭会出现什么问题?
佐知子和女儿万里子的关系又是否能够趋近缓和?
悦子的大女儿为什么后来会自杀?
常常独处的万里子会不会陷入什么危险?
两个女人,或者说两对母女,似乎在不同时空走上了相通的道路。最后,轻描淡写地合二为一。
看石黑一雄的书,一部分原因是此前刚刚看完了奈保尔的《魔种》。(无意中的巧合,《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魔种》是奈保尔的封笔作。)两人是在英国、在英语文学中均享盛誉的移民作家,一个日裔,一个印度裔。翻开《远山淡影》时,看到“我”身处英国徐徐讲起遭受原子弹轰炸的长崎在废墟上开始重建,与在看《魔种》时,看到主人公从欧洲回到印度丛林参加意图推翻阶级的革命,会找到相同点:果然都是向西方读者展示本民族的特殊事件,还有今天生活在欧洲的移民与其故乡有着怎样的牵绊(以及如何割裂)。
作者借年轻女人悦子描述长崎的人们经过战争所失去的:开面馆的老夫人失去了丈夫、儿子们以及原本优渥的生活,退休的教书先生失去了年轻学生对本国传统教育和传统精神的认同,新建公寓住宅区的青年夫妇们正在改变过去的日本家庭秩序。看到她们在“远山”俯瞰港口,想象中的画面是不久前看的电影《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也是在原子弹爆炸后的长崎,男人们死了,带着伤痛的女人们如何生活下去。
她们登山郊游时,悦子给万里子买了一个玩具望远镜,“虽然是玩具,还能看到挺多东西的”。看到这个望远镜,忍不住联想到前两天看的电影《路边野餐》,主人公拿起少年的望远镜看向童年的孩子,也是一个玩具,也让孩子之间经历了争夺,也在张望过往和未来。令人联想的还不止于此。《路边野餐》里,主人公借“我有个朋友”讲述他与妻子的爱和生离死别;《远山淡影》里,不堪回首的悲痛往事只能安身于“我的邻居”才能回忆。
“回忆,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常常被你回忆的环境所大大地扭曲,毫无疑问,我现在在这里的某些回忆就是这样。”悦子的自白已经透露真相。记忆时常会修饰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为了人们可以有更好的感觉生活下去。
在看这本书时,不久前看过的这本那本书或电影会不请自来地进行联系(看到混血小女儿出场时,还会浮现出水原希子的形象,可能也是因为今年刚看过她演的剧)。换一个时间看,下一次看,记忆所联结的内容会不一样,感受肯定就不一样。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4
我用将近2个月的时间才读完石黑的这部处女作,心里着实有些许惭愧,总觉得有愧于作者。书中内容不在赘述,就是想聊聊石黑的写作文风和本书要表达的思想。
首先,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石黑,深谙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黄金分割点”,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印证了西方主流对其理念和文风的极大认可。本书的故事情节初看过于平淡,即使像失独、自杀甚至战争这样的重大遭遇在女主人公的眼里,投射在读者的心里都显得那样的平静而自然。
石黑的神来之笔就在于本书的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女主人公悦子和抛夫弃子的佐智子是同一个人,而万里子就是自杀的金子!这时候你再“倒带”,反复玩味那些平淡如水的回忆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作者的这种静水深流、力透纸背的行文风格带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冲击。
其次,虽然加入了英国籍,但石黑骨子里还是流着东方人隐忍、内敛、含蓄的血液。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声嘶力竭般唾骂战争的残酷,而是透过描述主人公和周遭群像的日常生活,以小博大,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给灵与肉的无法湮灭的创伤;书中结尾的大翻转逗露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诡辩性。人之初性本多样,后天更是光怪陆离。人本处于神与兽之间,善恶交织、美丑对立,而谁又能对此做出完美的杀伐决断呢?石黑在本书中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人性的内省和内疚。
写在最后:人的本质就是独立的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望。人们总是想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选,可太多时候,我们那些所谓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一粒随手拂去的尘埃而已。就像小女儿妮基永远不会理解母亲悦子丧女的痛苦,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感同身受”……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5
我喜欢石黑的所有作品,就是这种对主观性的重视,没有人说得清事实是什么,我们只能在不同的时点去做出对事实的不同判断。有时候很乐观,有时候很悲观,有时候很理性,有时候很理想主义。
我喜欢回忆,回忆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同石黑另外一部作品里,龙的火焰让周围村庄的人都丢失了记忆,然而最后龙也不过是个记忆,一个濒死的勉强维持喘息的根本无力战斗的龙。
还有石黑的另外一部作品,关于历史与参与历史的人。如果是平庸的生活,我们会抱怨太平庸,如果是战争,我们会感慨自己的渺小,谁有上帝的眼光去认清一切?然后还是记忆,有人死在了历史大叙事之中,有人没有死,却主动或者被动的承担了历史的包袱,于是我们想无数平凡的人推动了战争,在战争中失去,然而在战争之后反思,也是痛。谁来对此负责人?
这本书叙事不宏大,绝对的东亚文化,远山淡影,如同水墨画一样,看不清任何细节,可是你就是知道她们都在那里,都在画里,甚至这个小说的主题和那个的主题,在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表述上一再的重复出现。一笔淡淡的濹,再一笔,再一笔。然后或浅或深,浓淡之间,不知道哪一笔画到心里,感觉划出伤痕来。
人们有选择的权利,然后可以给选择一个理由,然后淡定的去度过一个晚年,而这个淡定的晚年,正是我们年轻时极力避免的,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却可以说这是最好的了,我们把自己修剪在花园里,摆放在假山上,我们用现实不断重构记忆。
逃避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没有绝对的现实。
译后记给了我另外一个震撼的表达,最后一天景子很开心。这有些科幻电影版的感觉,最终故事的两个主人翁合二为一,知书达礼乐于助人的,和偏执暴躁,充满矛盾谎言的。
如果想得再深一点,那个溺死孩子然后自杀的母亲,也是女主的影子,她一样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是那个猫沉到河里的让人窒息的描述,然后是一再的噩梦,就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那个女人”一样,都是一个人…
母亲不容易,女儿亦不容易…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6
20xx第8本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很不一样的叙事风格,很不一样的文字表达,很不一样的人物关系。
阅读大量国外畅销书籍,其实是能找到共同点的,而《远山淡影》却很不明显。如果非要说,和加·泽文《玛格丽特小镇》似乎有相同之处。
拥有英国国籍的石黑一雄摆脱掉了日本作家的元素风格,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远山淡影》中有情感,有民生,有政治,有生活,但是凌驾其上的还是与内心层次相关的,潜意识里的东西。
来谈谈《远山淡影》这本书。最后译者的分析其实很到位了,不需要更多语言来介绍佐知子与悦子,万里子与景子这两对身份关系了。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悦子的丈夫(二郎)与其父亲(绪方先生)的关系,以及书中提到的夫妻两政治立场不同的问题。
一、悦子丈夫不希望老父亲来打扰自己的生活。
二郎不愿意同父亲下棋,当老父亲提出考虑回家的时候,二郎的做法是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让他走——让他第二天就收拾东西赶紧滚蛋。悦子丈夫与其父亲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
直到写这篇书评时我才想清楚,二郎与绪方先生的关系就是悦子与景子,佐知子与万里子的关系的衍生。景子与悦子剑拔弩张的母女关系,不堪回首的童年回忆……是否这就是二郎与绪方先生曾经的生活,是否如果景子没有自杀,悦子的晚年也是如此?
人们轻而易举的就将悦子就是景子的这条线索找出来。而二郎与绪方先生这里埋了一条很浅很浅线索,很少有人能找出来。它将全文承接起来,将日本两代人的家庭关系理顺。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想不到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悦子丈夫和其父亲呢?根本就没有必要用任何笔墨来描述啊!而作者偏偏用了这种看似轻描淡写,而又若有似无的吸引了我。
二、老人是没有尊严的。
这是译者最后没有说到的问题,不过也是个题外话。
听朋友说日本男人老了以后在家里是没有地位的,没有考证,不知真假。但是从《远山淡影》中来看,绪方先生在二郎面前的确没什么份量。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新奇的文化冲击让老人过世了?战争让老人失去尊严?还是仅仅家庭成长因素造成的呢?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
因为它太像一面镜子摆在我们面前了。这种难堪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并不鲜见,我们也会给父母难堪,时有时无,但不可否认的确存在。
老人是没有尊严的问题赤裸裸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越没有经济地位的人群中最常见。
所以,我更喜欢西方的家庭关系,不过分依附子女,也有足够的社会和经济支撑。哎,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待那一天哩!
最后,其实我挺期待着这本小说的人物走向失控,期待着远山淡影的分崩离析。可惜没有看到啊!大概日本人严瑾的血液还留在石黑一雄的身体内,当然这也是作家的责任。
关于译者提到的问题,与战争相关的内容等等,笔者不在此复述。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7
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透过玻璃去呈现出远山的淡淡轮廓。玻璃上的雨滴是真实的,伤感的,像是现实;远方的山影是模糊的,静默的,像是回忆。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像是书中的悦子一直从现实的视角不断回首往事。一切记忆抹去了曾经最真实的棱角和刺痛,变成了旁观者的淡淡追思。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直至结尾,仍不能完全真实的还原整个故事的原委。因为有关真相的细节已被自愈后的回忆所隐藏。
其实,关于悦子的故事原本到底是怎样已无足轻重了。
我们只需体会,战争给每个平凡的个体带来的颠覆性的打击和伤痛,而个体又是如何从沉重的泥沼中挣脱求存就足够了。
再者,这样的笔触真的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男人之手。
相比于很多小说特别强调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的大格局,这本书克制的、平缓的叙述方式更能细腻的挖掘人心。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8
战败之国平民的切肤之痛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个人觉得稍逊于他的后期作品,而且风格上也有一些异曲同工,所以就一起写了。
我个人有个很奇怪的情节,对于日本作家有种奇怪的抵抗,虽然文学不分国界,但是除却东野圭吾这个畅销书作家石黑一雄是我接受的第一个日本籍的作家,而且因为他毕竟移民英国较早,我也就把他当成一个英国作家。但是在这两本书多多少少沾染了一点他对祖国的偏袒,所以我的直接阅读感稍微有点难受。
两本书的情节差不太多,都是对于抗日战争失败后的日本的描写,通过一个带女儿的母亲和一个中年画家,对于过去的回忆来整体的反映战败后的日本的动荡。国家体制的动摇,甚至欲图效仿苏联建立日本共产主义,在迷茫和彷徨之中,日本普通人民的生活愈发艰难,特别是主战派更是噤若寒蝉,每况愈下,甚至承受不住压力自杀。对于普通民众的苦痛生活我是抱有同情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热爱和平的人,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裹挟不能动弹,只有当战争过去才能舔舐伤口,生活更难过了,然后只是责怪别人于事无补,继续向前才能有生活下去的希望,虽然这个过程艰难无比。
每一场战争无论怎么宏大,有什么要重要的意义,和背后的付出相比都实在太过苍白无力,战争,实在有违天和。
读后感远山淡影 篇9
《远山淡影》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完《远山淡影》后,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尽管作者叙述了“我”回忆起一件久远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叙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观外的线索,但那也只是片断的内容,就连那件往事也是,此时此刻也是。于是,合上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绿草如茵,陆离的花丛从我的脚下延伸,从平缓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画卷的最远端,那里崇山叠岭,高高的杉木从整齐的树林里突兀一个尖角,就像传统建筑的屋顶上的翼角,一切笼罩在一层灰色的氤氲之下,宛如阆苑仙境。造成这种错觉抑或说是遐想的原因恰是山隐去了其形体,而留下简单的轮廓与淡淡的影子,空白处自然的会由想象力来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称写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叙述的角度不超过“我”,没有多余的旁白(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极少)与心理分析,仅有的猜测与所思同样拘于纯粹的“我”之内;其次,作者及“我”只着眼于眼前看到的、发生的和回忆的,而这些事没有来龙去脉,于是,就造成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断延绵的山脊被画卷两端突然的拦腰折断;读后感.最后,尽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断断续续的线索并让它们产生联系,让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浅浅的灰色,正如到小说结束为止,对于景子是这个人的印象都是残缺近乎了无的,但相较于小说肇始——只告诉了景子的自缢以及纯日本血统——我们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来、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这远山淡影,空白处则是她为什么要自缢。之外,还有“我”、长崎的阴影和万里子的去向一并构成了漶漫的群山远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与忍痛割爱的决心。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却不打算描写这件事对“我”内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澜,转而回忆起有相似命运的佐知子,而通过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尽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经的房间流连,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浅层的冷漠与深层冷漠、现在与过去构成了画卷里的近景清晰与远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说中的每次对话总是会在某一句话上重复几遍,就像荡漾在旷谷间的回音,加深了距离感,从而在声音上也加强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纯熟。
活着(优质读后感)
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读后感,就是自己看了什么书之后引起自己一些对事物的想法和思考,写读后感不仅加深我们对书的印象,更加促进我们思考。你印象深刻的读后感是哪一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优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活着》读后感《活着》可以称之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对于悲剧人物的塑造,余华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手法。这本小说我是抱着压抑到喉咙口的难过心情看完的。为什么难受,因为余华先生不仅没放过任何一个善良、努力活着的人,对主人公福贵这个悲剧人物更是塑造得淋漓尽致。热烈的太阳下,老人嘴里喊着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名字假以敦促老牛耕田,引起了在乡下采集诗歌的年轻人“我”的注意。在和“我”的交流中,老人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富不过三代,爷爷辈打下的江山却在父亲辈、自己辈两代人手上败得精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福贵一夜之间从地主少爷变成了佃户,和一家人经营着五亩地,被地主剥削的生活过得满是苦涩。父亲当场气恨而亡,母亲在他被国名党拉去当壮丁的几个月时间病逝。当他坚定着要活着回家信念从战场上逃回家的那一刻,内心的喜悦只有一个,我终于回家了。虽然是茅草房+五亩地,但是家里有妻子和一双儿女等着。当他走到村口远远便看到孩子们在田里干活,喊着他们的名字,我不禁湿了双眼。当初天不怕地不怕,走到哪儿都骑在人背上的嚣张福贵,吃尽了苦头为的是能够活着回来。福贵二字,长辈寄予了福贵未来能福气、富贵的美好寓意,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福贵的生活过成了苦穷。通过名字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讽刺了福贵实际穷苦的悲剧人生。妻子家珍作为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出身精贵却并没有因为福贵的落魄而慵懒世俗,一生都和福贵不离不弃。我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福贵第一次见家珍时,一身旗袍学生装,温婉地笑着。后来挺着八个月大肚到赌场找福贵跪求回家被暴打。转眼间,家庭破败,不得放下小姐身段,穿起粗衣糙布和福贵一起干活养家。可能是长期生活的艰辛导致她慢慢地得了无法治愈的软骨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面对儿子有庆惨死时的悲痛,女儿凤霞难产死时的镇静,家珍还在为支离破碎的家坚强地活着,即使是躺在床上无法动弹也没有停止努力地活到最后一刻。对于家珍活着也许是一种沉重。女儿凤霞特别听话懂事,可惜一次严重的发烧感冒使她变成了聋哑。优越的童年时光背后却面临着无尽的苦难。被村里人耻笑,父母生病时她挑起了养活一个破碎家庭的重担。拼了命和隔壁邻居争抢一个地瓜,为的是能让家人吃上一口粮。终于通过乡长的介绍,和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凤霞没能稳稳地接住。在生下儿子苦根的当天大出血去世。对于凤霞活着也许是一条生命的延续。儿子有庆出生时家庭已经破败,从小靠姐姐凤霞拉扯大,上小学的时候每天要光脚来回五十里路读书、割草、喂羊,从不怠慢。后来却因为全校要求为难产的县长夫人捐血而活活被抽死。小小的生命终止在了一份本不该是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上。对于有庆也许活着是一种折磨。生活对福贵的考验还没完,家珍离世后,便轮到了二喜。二喜在工地上打工时被水泥砖压死,原本偏头的二喜终于在死时直起了身子。唯一的依靠外孙子苦根也在孩提时吃豆子噎死。镜头一转,读者的思绪被作者从福贵的回忆中拉到现实,老头喊着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名字假以敦促老牛耕田。福贵以为苦根死后很快也会轮到自己,没有想到能活到这个岁数,和老牛相依为命。书里面的一句话非常棒:“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并非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也许就是仿佛被水流洗涤地圆圆润润的鹅卵石般的老福贵内心的清透。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净铅华,变得纯净自如。年轻的你我也许未必会去度量死亡,但肯定会去思考如何活着,如何活地更好。愿我们游览过千山万水花花世界,经历过生命中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生命中的一泓清泉,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美和润,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谧美好。少年归来,少些稚气,多些恬静,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精进》(优质读后感)
《精进》读后感900字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估计每个人都会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诠释。但是这本书,会大大的帮助你,让你少走点弯路。作者采铜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治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他选取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切面,一一设计出精进的路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最大的可能。在这本书中,人生的七个侧面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是我们做任何事的关键,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前提。选择往往是我们前进到分岔路口时发生的,难免迷惘、无助和焦虑,因此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找准了自己的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和方向。行动乃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依,为了梦想,永不止步。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也是很多人一辈子的修行。思考贯穿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但我们越来越忽视了思考的价值了。才能是一个人立身于一方之地的武器,在这个激烈的社会里,要获得非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成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愁的字眼,有些人把自己“轻易”得到的成功吹捧得很厉害,进而成为讨厌的人,成功是让自己坚持着自己的内心,这样意义的成功才值得。翻开这本书,确实有点颠覆了我对一贯教你如何走向成功的书籍。它每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像人类一样,五脏六腑面面俱到。对于每一个主题的阐述中,呈现一种不同的视角来更加透彻的理解。很多人对于时间这两字,都没怎么当回事。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这是一种郑重的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在现代社会,应该只有少部分人才拥有郑重的态度吧!不知不觉耗费和挥霍那么多时间,却一事无成是最可怕的结果。这仅仅只是我对于这本书的第一个关键点的感受,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的需要指引,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它不会泛泛而谈,具体到让你不得不跟住它的脚步一起。也许,我和梦想就差这本书了。
《恶意》(优质读后感)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却分明令人感觉沉甸甸的书。从樱花到杀猫事件……一个个伏笔令人大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分过瘾。
本书还探讨了校园暴力:将同学衣服剥光,缠上一层一层的胶带扔至体育馆;往同学书包里扔狗屎——“欺负一下而已”,“仅仅是看他不爽罢了”。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恶意的传染”,胆小无能的普通学生,为了不受校园暴力者欺负,成了共犯。
加贺曾遇到一位饱受欺凌的学生,加贺教他武术,希望他能坚强起来。可他却在又一次被欺负时,拿起飞刀,刺进了带头那人的左胸。进管教所后,他再也不愿见到加贺。为什么?是怨恨加贺教他武术间接导致他动手,还是因害怕看见加贺失望的样子?我觉得是后者。
后来啊,那些曾参与校园欺凌的人,都好好的活着,与普通人无异。那些被欺负的人呢,心底所受的创伤却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没什么大事”就能治愈的。
“恶意”这个题目取得很妙:不仅是指野野口因嫉妒等因素对日高产生的恶意,更是指校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产生的恶意,至于为什么——“看他不爽而已。”
杀猫事件真的也很妙,野野口自己杀的猫,在手记上却说是日高所杀,因为与案件并无什么关联,所以警察没有去查此事真假,但心底却有了对日高不太好的印象,埋下怀疑的种子,也促进了他计划的实施。
实施杀人计划的第一步,竟是人为制造一个杀人动机。被逮捕是早已料到的结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暴露真实动机。计划之缜密,只是为了贬低日高人格,让其死后受世人晦骂,这种恶意,实在令人喟叹。
制造各种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警察因认为它们是能指认嫌疑人的重要证据而漏以查清真假——野野口真的是个心理学大师,很好利用了警察的思维弱点。这个和杀猫事件都很让我觉得思维定势之险,唯有跳脱了思维定势,才能追寻到真相,加贺是真的很厉害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全篇结构特殊,文字张力十足,伏笔满满,很有东野圭吾的味儿。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间韵味,唯有亲自阅读方可体会。
喜欢《《光和影》(优质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光和影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