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 地图 >

发布时间:2021-12-16 来源:互联网

《教育的细节:陈宝泉教育评论集》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有哪些好的读书笔记范本而资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教育的细节:陈宝泉教育评论集》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m.dhb100.com/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这是不是件小事?虽然这并不能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成绩,但却可能打击了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这也令我想到了曾经发生的一件不良教育事件——一位教师以家长的收入来评价、羞辱学生。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造成了诸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了教育公平和学生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思考:什么是好老师呢?什么是好的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这不正是一位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的写照吗?

教育无小事。《教育的细节》让我理解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作为教师就应该是有扎实丰富的学识、有视学生为自己孩子的仁爱之心,有高尚的情操与道德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本学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他在书中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教育无大事,细节见功夫。细节的力量在于捍卫常识。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福建清林小学却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公开课借班上课时,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进行称呼?朱永通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教师的做法:在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对折起来,做成姓名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课桌的前面。多么巧妙的举措啊!可是,日常我们有过这样的思考吗?有过类似别具一格的举措吗?更如《头发上的教育学》,书中针对山东某学生因受不了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的事件提醒我们不可忽略的两个基本常识——一是面对“个案”事件,不要动辄就把矛头扩展到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抽象目标上。只有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常识,才会于事有补,于人有益;二是对于学校“统一要求”的规范,我们要回到“人们认可的规范和他们合理的基本礼仪是有关系的”这一基本常识上来思辨。这种对常识的捍卫,无疑能避免全民陷入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化”狂欢。

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在《你有传播意识吗》中,朱永通老师又语重心长地提醒管理者一定要注意三种传播方式:一是镜像传播——切记要有原创意识和消毒意识。剔除有违教育原理或现代文明的元素;二是现象传播——一定要坚守住一以贯之的原则和底线,避免死缠烂打后的麻烦;三是故事传播——对学校里面发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应及时捕捉,提炼故事,助其成为美谈,为学校加分。尤其是传播工具的管理,如微信、QQ群等要规范化和艺术化管理,让学校多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少些负面的事故。类似的思考和提醒比比皆是。在逼仄的教育现实面前,人性难免会在种种权衡中被迫萎缩。但是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

朱永通老师在《教育的细节》一书后记中说: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利用寒假时间拜读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www.dhb100.com

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精选读书笔记)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1

近日,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但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吸引着我,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www.dhb100.com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那个年龄对事物的认识,去做心灵上的朋友。记得在自己的课堂上,一位四年级的女学生,因为我提问,当时没有答上来,我当场训斥了几句,那位女生当场哭了,哭声影响到了上课,我只能单独将其叫到办公室,一开始那位女生不说话,慢慢地我放下老师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女生开始和我讲其自己因为眼睛近视,前一节的内容根本没有听懂,所以答不上来。那一刻,我只是觉得事情有了原委,并没有过多去想。今天再去回想这件事,特别是看完《爱心与教育》后,更加体会到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地对朋友的爱。如果当时像一位朋友去问一句:“你为什么不会?”或许会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声,孩子会主动说出原因。

书中讲述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最为平常的点滴小事和最平常的爱,但是就是这种没有界限,没有私心的爱,收获了学生对她亲如父母、像如朋友、知为同学的特殊的爱。然而,她这样说道:“相比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是啊,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孩子,这是一场特殊力量的奉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有一颗爱人的心,更要有一颗智慧的爱心。就像李镇西老师的爱那样简单而又深沉,书中的故事有:每天送一个鸡蛋给王斌同学,在学生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礼物给学生,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学号轮流家访……

在这本书里,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这样的文字是教育之树上最大的果实,杏坛枝头最美的花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感叹的:“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变换教育方式感化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特殊性”,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转变"特殊学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非一日之暖。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的心理,都有内在的潜能。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就是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入手,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走向乐学好学的理想境界。《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让我们在李镇西老师的教学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引导和激励我们在平凡中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2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王祖衡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3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已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此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地引发我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与顽童打交道”这部分,其中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六年,回想起来,这六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好在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4

《爱心与教育》一书是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方式来呈现的,大量的手记纪实被收入书中,没有吹嘘,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记述了大量的教育事实,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呈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教学的特色,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收益良多。

读完本书后,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作为教师要保有爱心与童心,要时刻准备着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并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成长。在手记里,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爱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

整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是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这一章节主要是讲李镇西老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如何去排解学生的心里忧伤,引导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读完这一章节使我明白了,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学会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传习录》有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如何洞悉学生的心理,启发学生的心智?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呢?看了李老师的方法后,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能在班级中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其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学生观。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不是上属与下属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也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作为教师也应学会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想法。最后就是要教育全班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想作为教师,努力的做好这些工作的话,那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肯定会大大减少。当然,学生心理的教育与辅导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遇到有问题的学生时,我们老师也要学会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健康成长。

静静想来,李镇西老师杰出的教育智慧与他长期的理论学习是分不开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李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让我领悟到了做教师的不易与幸福,更让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不足,《爱心与教育》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5

认识李镇西老师,还要从教育界流传的一句“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说起,读过魏老师的书,也听过他的讲座。但是对于李镇西老师却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没想到的是,虞城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竟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次培训中,教师发展中心给参培的班主任们精心准备了一份厚礼,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以为是一位教育专家的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想到打开他我就再也不舍得合上,我几乎是流着泪一口气看完的。因为我的内心始终涌动着感动,这种感动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让我一次次审视着自己的内心。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

我一直赞同“教师要爱学生,并且每时每刻爱每一个学生”的观点,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永远不对任何一个学生绝望。他坚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一个被忽视,被伤害的心灵,帮助那些原本被扣上差生帽子的学生,一点一点找回生活的动力,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万同的故事就是李镇西老师用爱心教育,转化后进生最好的事例。在读万同的故事时,我几度流泪,为了让万同学习,李老师给他借来《烈火金刚》,让万同在听不懂课的时候抄写,又替他找来帮助人,一点点降低要求,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就用“报喜单”激励他。在班里让学生用《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的作文题目来关注万同,教育万同。在激励万同的同时,整个班级内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氛围,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这中高超的教育艺术让我佩服不已,我不禁感叹:遇到李镇西这样的老师,他的学生真幸福、真幸运!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不止一次地提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座右铭,也是他教育学生做人的真理。读完这本书,深深地为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折服,同时也为他拥有渊博的知识而叹服。正如李老师所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情感,一个叫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向李镇西老师学习,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用爱心、真心、耐心对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我的学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精选笔记)


读了陈钱林校长的《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修养的上好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将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而以此为指导去处理各种具体的教育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我把教育的本质归纳起来有四种。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s://m.dhb100.com/

第一,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或基本上是上层建筑。这一观点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教育的变化。所以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

第二,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或基本上是生产力。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并不等同于上层建筑,教育内容中的自然科学就不属于上层建筑。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的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因此,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

第三,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教育的本质应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的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直接联系,也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联系,还与上层建筑有直接联系。因此,将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哪一方面是不妥的。

第四,认为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标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讨论的。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一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个体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过程,是个体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一句话,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人们在教育本质问题上的种种分歧并不奇怪。实际上,如何理解把握教育的本质,直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不休、并将继续持久争论下去的永恒的教育理论难题。围绕教育本质的抽象争论,根源于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变迁,同时这种教育本体论的深层研宄,又不断深化着人们对教育的新认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教育的本质》这本书写得很朴实,却引人思考。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s://www.dhb100.com/

一、学生活动,不一定看上去很精彩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参与碧桂园实验学校的校运会,很不习惯。我印象中校运会的开幕式,应该是每个班穿着统一的班服,踏着整齐的步伐经过主席台,声嘶力竭地喊出表达必胜信心的口号。但这里,没有隆重的开幕式,设计的比赛项目几乎全员参与。在这里,校运会的主旨好像并不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更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协作,你能感受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快乐。

好的活动是普惠的,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孩子参与进来。好的活动要把握是否精彩的“度”,不必为了精彩而对孩子提高要求,把“弱者”排除在外。“朴素办节,不折腾学生,让学生获得精神成长”。以这个为指导,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这样的活动呢?

二、“赏识-期望-引导”模式更有成效

曾经有一位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在班里的存在感很低,总是沉默着。直到有一次,在评讲一个难题时,我问:“大家还有其他解法吗?”他破天荒地举了手,当他把自己的解法讲完后,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我说了一句:“你真的太棒了,这种方法老师都没想到呢!连这么难的题你都做出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你呀?”

改变就是这样开始的。他越来越自信了,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地跟他说,老师希望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如果能这样做一定会更好。然后,他也真的做得更好了。

三、分数拔尖不一定就好

我是带着疑问看这一节的。关于个性化学习,关于自主作业,我想每一位老师都跟我一样有过疑虑。但我现在越来越认同,会自学的孩子能走得更远。

陈柏均是七一班的一个“怪小孩”,这段时间迷上了解决“用尺规三等分角”,一想出方案就找我验证,但往往到最后又被推翻。虽然“用尺规三等分角”已经被数学家证明过是不可实现的,但他一直乐此不疲,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熟练操作几何画板,知道了矩形和椭圆的相关性质,遇到问题会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他不是成绩最拔尖的,却一直对学习充满热情。

每个孩子都不同,根据能力和水平定制学习方案,给学生适当留白去发展其他的兴趣,这才是好的教育吧。

四、班干部轮换制与AB岗合作自主管理

我儿子小学时也参加过班干部竞选。从政的那段时间,他每天左手拿着鸡毛,右手拿着放大镜,一边发号施令,一边到处挑刺,还动不动就去找老师打小报告,特别讨人嫌。所以,我特别认同班干部轮换制,让孩子既有管理者的岗位体验,又有被管理的体验,既利于情商教育,也有利于能力培养。其实它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在轮换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你认为不会胜任的孩子做得比你想象的要好。什么是好的班级?每一个成员都尽力让自己的班级变得更好,这样的班级就是好的班级。

AB岗合作自主管理的方式是班干部轮换制的升级版,把AB岗作为一个一个的小单位,两人同呼吸共命运,这种革命友谊让人觉得特别温暖,也体现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教育的本质》是值得一看再看的书,在我被青春期的儿子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书里的一些教育理念和交流技巧,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相信《《教育的细节:陈宝泉教育评论集》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读后感大全网”是您了解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