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1942有感 > 地图 > 观1942有感

观1942有感

发布时间:2021-06-07 来源:互联网

观电影《1942》有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电影《1942》有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电影《1942》观后感

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但是这部电影看下来好多的感触似乎一下子将这些矫情的想法全部吞没了。

辛酸,灰色的笑点。对于笑点我只能这么形容了,我也不知道是否是纯正的河南方言,配上那些土掉渣的人们的演绎,确实时不时地让人发笑。可是那笑是如此地辛酸,让人的心像被一双大手用力地扭曲的难受。

电影以一个地主和一个佣农家庭结伴逃荒的过程为线索来展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灾害的无奈。影片一开始,老东家迫不得已借粮给佃户,派栓柱去叫兵结果引来日本军队,最后在一片混乱中家财散尽,不得已走上逃荒的道路。老东家便在这逃荒中成了他的长工和佣户的领头人。逃荒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河南逃荒到陕西的整个历程中遭遇严寒,饥饿,飞机空袭,好不容易赶到陕西,却不被陕西政府所接纳。灾民们好不容易的一点生的希望又破灭了。影片的结局是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东家认了一个失去所有认识的人的小女孩为孙女,两人携手走在一片桃花灿烂中。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压抑,沉痛的心情无法言说。对于1942年,或许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吧,只过分地关注战争,却忽视了战争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了。

看完电影,对于老东家和栓柱,或者说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痛苦就是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爱人也罢,亲人也罢。逃荒的一路上看着自己爱的人一个个从自己身边离去,两个男人的痛苦表情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感觉好揪心,甚至是心疼。为了活命,四升小米卖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好心寒,当然那种钻心的痛我是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的,我能做的只是暗暗地流几滴泪,以祭奠那些可悲的命运。

当老东家他们所剩不多的人到达陕西,难民们一直坚定相信着的政府的表现真的是让所有人都绝望了。当老东家对栓柱说他再也不相信了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也是异常的难受。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们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他的百姓们绝望,甚至都放弃去争取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了,这就是真的可悲了。我甚至无法想象,在大敌当前,大灾当道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官员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高举一切为国为人民的大旗,背后却坐着那些苟且令人唾弃的卑鄙勾当的,可悲呀!

饥荒中的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甚至过上了人吃人,狗吃人的生活,这是在今天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候,粮食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而在今天呢?我们拥有着足够多的粮食,却不再如从前那般珍惜。吃不完的东西就毫不犹豫的扔掉,如今已是司空见惯。可谁曾想过,时光倒流几十年,回到1942,一粒小米甚至可食用的草根树皮,只要能填饱肚皮,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下,衣食无忧。可是,在遥远偏僻的地方还是有人饱受饥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当下,也没有理由不去感谢国家给了我们和平的社会环境。现在自然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如果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很有可能也会像河南的人民一样进行大逃荒了,觉悟吧人类!

当然影片带给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饥饿,同时还有人的尊严。电影里有两个人物:栓柱和老马,便从正反两面诠释了尊严这两个字。栓柱卖了她的一夜妻子花枝,带着两个孩子跟着老东家逃荒,却把孩子都丢了,只留有一个风车。(观后感 )为了这唯一的念想,当被日军俘虏时,誓死不食嗟来之食,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老马,从厨师到法官再到日军的阶下囚,尊严在生命的考验下渐渐泯灭。这无疑是本片的另一个催泪点,尊严和生命哪一者更加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前者,想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绝食显志,许多事例都在无声地回答这个问题。但真正当我们面对像栓柱老马那样的境况,特别是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我们还会有栓柱那样的勇气吗?也许有人会认为栓柱的死太遗憾,但在我看来,他的不屈,他的勇气,甚而他对孩子的爱都是可歌可泣的,我佩服这种人,是条汉子!

说到这儿似乎一个问题不得不提了,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每每提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忍不住愤青。看着片中日军的飞机不断地轰炸着叫做中国的土地,残败不堪,满目疮痍尽收眼底时,我真的会一下子词穷,满脑子除了禽兽这个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非常恨自己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可以很文艺地骂的那些种种一无是处,支离破碎。爱国似乎谁都懂,如你所想,做你所想,我想就够了。始终都坚定地相信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只有珍惜和信仰了。珍惜生活,信仰生命。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这个五一假期看了一不叫1942的电影。1942的情节平时听多了,这次是真正去看。内容大概是:

在国民党政府无视饥荒造成的大面积灾害和人员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们选择举家出门逃荒,壮观的人流就开始漫长的从河南逃往陕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饿死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并肩走上逃荒路。期间还遇上了日本军轰炸。最后两家的亲人是死的死、卖的卖,只剩下了老东家和小孙子到了往陕西的火车上,结果还在一阵枪林弹雨中闷死了小孙子。老东家伤心至极,不知道自己这究竟是在干什么。逃荒本来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决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比较现在的生活,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看到长满虫发霉的面包,看到饥饿要去卖人的情节,心中有说不出的心酸。当时的社会是有多黑暗,国民政府当时绝对不缺人手,但他们只把百姓看作是草芥,还要收粮。卖儿卖女卖老婆,唉!人间的悲哀啊。同事人为什么官员们就能随心所欲,而普通百姓一个一个地在饥饿中死在路边。人吃人,甚至是狗吃人比比皆是。一个人当时只值一点米!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在这部电影中看出了很多事实。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腐败了,侵略者在国土上肆意践踏,本国政府又在不断剥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一点没错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知道使用了多少血汗来铸造的。难道我们就好意思虚度年华?享受前人的成果而不去努力。

最后出现的一幕老东家收养了失去家庭的女孩,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不分彼此得去关爱对方。那种黑暗的世界才会出现曙光。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没有差距,若当时的政府明白这一点,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外人所侵略,如果当时的难民们明白这一点。那么卖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会这样发生。应该醒悟了我们。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存在很多的冷漠,欺骗,不信任。当人们见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当某人帮住别人捉小偷还要找人证明偷东西的不是他。就证明这个社会是不和谐的。我们还是要互相关爱起来。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这部电影令人感概太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太多太多。关爱别人先从自己做起。

电影《1942》读后感


电影《1942》读后感

人在艰苦无比、走投无路的时候,再次遇到令人绝望的事,会变成怎样?人吃人,你见过吗?

电影《1942》就是讲在这绝境中发生的事,而这个地方就是河南。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相继爆发太平洋战争,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烟战火。不仅是战争让河南人民置于水火之中,而且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又让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老百姓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开始大逃荒,行程数百公里,日程达数月之久。他们忍受着没有粮食带来的无边无际的饥饿、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狂轰乱炸、被国民党军队抢掠凌辱等等痛苦,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饿死他乡。片中展示的是饿殍遍地、尸横遍野,无论老少男女,无论穷富善恶,都遭受着人类最大的苦难,几乎到了极限。

在《1942》中,老东家的故事为主线,老东家有一怀着孩子的媳妇、一少东家、一长工栓住,还有唯一一个读过书的女儿,再加上老东家和他老婆,总共六人口,在饥荒前,老东家这位大地主还是养得起的。但是由于饥荒,粮食被灾民大部分抢走了,少东家也被杀了,只能跟着灾民们一起逃荒了。

不过,在老东家看来,他们只是为了躲灾,跟那些灾民不一样,而在我看来,粮食被抢,少东家被杀,这只是一个开头,逐渐变成灾民的开头。后来,在逃荒中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使老东家不得不卖女儿。紧接着,老东家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连媳妇刚出生的孩子,就因为五天没吃饭没奶喂,他妈妈都想把他掐死,可见现实的残酷啊。

最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而政府却无动于衷。国民政府最高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灾荒,认为是被人有意夸大。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马或是充耳不闻、或是置若罔闻、或是钱权交易,把3000万河南人民视如草芥。

最可恶的是,所谓抗日将领蒋鼎文以征收军粮为由,克扣3000万赈灾粮,用以投机倒把,倒换黄金,中饱私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软弱无能,既担心乌纱帽,又镇不住当地恶霸,后来靠外国记者白修德将事件真相捅到了《时代周刊》上,让蒋介石深感国际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筹措8000万赈灾粮调往灾区,这些赈灾粮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贪官污吏贪占,最终也没有到灾民手里。

最后是祸端愈演愈烈不仅发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间惨剧,而且卖儿卖女卖老婆比比皆是,一个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因为政府的软弱腐败、因为侵略者的凶残邪恶、因为灾害的来势凶猛,致使300万河南人民成为冤魂。而统计上报中央政府的数据却是1000多人!

人吃人,世态炎凉啊。我们不能无视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必须强盛壮大,必须集中力量谋发展,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精]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


当我们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会不由自主去思考,在观看完一部影片后,好的片段会一直在脑海中回放。那么此刻我们就应该动笔去撰写一份观后感了,观后感应该是有感而发,言由心生,如何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呢?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整理的“1942电影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1942电影观后感 篇1

在《1942》中,老东家的故事为主线,老东家有一怀着孩子的媳妇、一少东家、一长工栓住,还有唯一一个读过书的女儿,再加上老东家和他老婆,总共六人口,在饥荒前,老东家这位大地主还是养得起的。但是由于饥荒,粮食被灾民大部分抢走了,少东家也被杀了,只能跟着灾民们一起逃荒了。

不过,在老东家看来,他们只是为了躲灾,跟那些灾民不一样,而在我看来,粮食被抢,少东家被杀,这只是一个开头,逐渐变成灾民的开头。后来,在逃荒中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使老东家不得不卖女儿。紧接着,老东家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连媳妇刚出生的孩子,就因为五天没吃饭没奶喂,他妈妈都想把他掐死,可见现实的残酷啊。

最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而政府却无动于衷。国民政府最高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灾荒,认为是被人有意夸大。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马或是充耳不闻、或是置若罔闻、或是钱权交易,把3000万河南人民视如草芥。

最可恶的是,所谓抗日将领蒋鼎文以征收军粮为由,克扣3000万赈灾粮,用以投机倒把,倒换黄金,中饱私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软弱无能,既担心乌纱帽,又镇不住当地恶霸,后来靠外国记者白修德将事件真相捅到了《时代周刊》上,让蒋介石深感国际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筹措8000万赈灾粮调往灾区,这些赈灾粮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贪官污吏贪占,最终也没有到灾民手里。

最后是祸端愈演愈烈不仅发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间惨剧,而且卖儿卖女卖老婆比比皆是,一个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因为政府的软弱腐败、因为侵略者的凶残邪恶、因为灾害的来势凶猛,致使300万河南人民成为冤魂。而统计上报中央政府的数据却是1000多人!

人吃人,世态炎凉啊。我们不能无视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必须强盛壮大,必须集中力量谋发展,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1942电影观后感 篇2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1942电影观后感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1942电影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旱灾,三百万老百姓饿死。在这时小日本又跟我们作对,每天炮火连天,蒋介石只顾处理战争的事情,河南的灾情来不及处理。蒋介石根本不愿相信河南真正遇到了灾情。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直到看到记者拍到狗吃死人的照片,他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展开救援。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1942电影观后感 篇4

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____________,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

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

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电影观后感 篇5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xx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

1942电影观后感 篇6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电影观后感 篇7

这个五一假期看了一不叫1942的电影。1942的情节平时听多了,这次是真正去看。内容大概是:

在国民党政府无视饥荒造成的大面积灾害和人员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们选择举家出门逃荒,壮观的人流就开始漫长的从河南逃往陕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饿死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并肩走上逃荒路。期间还遇上了日本军轰炸。最后两家的亲人是死的死、卖的卖,只剩下了老东家和小孙子到了往陕西的火车上,结果还在一阵枪林弹雨中闷死了小孙子。老东家伤心至极,不知道自己这究竟是在干什么。逃荒本来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决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比较现在的生活,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看到长满虫发霉的面包,看到饥饿要去卖人的情节,心中有说不出的心酸。当时的社会是有多黑暗,国民政府当时绝对不缺人手,但他们只把百姓看作是草芥,还要收粮。卖儿卖女卖老婆,唉!人间的悲哀啊。同事人为什么官员们就能随心所欲,而普通百姓一个一个地在饥饿中死在路边。人吃人,甚至是狗吃人比比皆是。一个人当时只值一点米!

在这部电影中看出了很多事实。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腐败了,侵略者在国土上肆意践踏,本国政府又在不断剥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一点没错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知道使用了多少血汗来铸造的。难道我们就好意思虚度年华?享受前人的成果而不去努力。

最后出现的一幕老东家收养了失去家庭的女孩,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不分彼此得去关爱对方。那种黑暗的世界才会出现曙光。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没有差距,若当时的政府明白这一点,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外人所侵略,如果当时的难民们明白这一点。那么卖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会这样发生。应该醒悟了我们。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存在很多的冷漠,欺骗,不信任。当人们见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当某人帮住别人捉小偷还要找人证明偷东西的不是他。就证明这个社会是不和谐的。我们还是要互相关爱起来。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这部电影令人感概太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太多太多。关爱别人先从自己做起。

1942电影观后感 篇8

说到1942年,会引得多少经历过这惨痛的人们,回忆起那饿殍遍野,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那一年,成了河南人民心中最疼痛的回忆,是不愿回想的噩梦。那一年,是河南大饥荒。

在学校的组织下,龙之队的全体成员,在影院观看了,由《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电影讲述的是河南的灾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希冀和愤怒。

这部电影中那一个个凄凉悲哀的画面,人物的血泪,命运的波折,无疑不深深地牵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看到日军的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弹时,我的心揪紧了。炸弹在灾民中炸开时,耳边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声声唤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儿女的名字。一个年幼的孩子,被炸弹击中,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从伤口涓涓涌出的鲜血,可那血还是溢出他的指缝,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圣经堵住孩子的伤口,可是没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举着的手放下了,苍白的小脸痛苦地扭曲了,圣经的书页被染得血迹斑斑……看着日本人如同禽兽一般,操纵着冰冷的武器,攻击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时,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愤怒和仇恨,全部涌上了心头。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看着生命之花接连凋谢,同学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听见有同学啜泣的声音,有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那我们能做什么?是在那里冠冕堂皇地谈论报效祖国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又该如何强?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话,大家已经听了许多,可是我们有落实到生活中去吗?我们是否为祖国昌盛尽到一些绵薄之力?我们祖国如今是比原来更加繁荣,经济也比从前发达,可是我们如果是强盛无比的大国,又怎会让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蠢蠢欲动?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该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时时鞭策着我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从这一分,这一秒做起,开始为我们的祖国,积累我们的点点滴滴

1942电影观后感 篇9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去“中原影都”观看了,灾难大片《1942》电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点30分同学们在教学楼前集合,由徐老师带领我们冒雪向“中原影都”出发。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大概走了6、7分钟的样子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按照徐老师的要求,有次序的走进影院内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来。等大家都做好后电影就开始播放了,故事讲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发生自然灾害,旱灾伴着蝗灾同时出现。老百姓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们把能吃的野菜、树皮都给吃光了。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给卖了。一个小孩才能换到一小碗米,我在电影里看到,有的人饿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这种事情发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处都是非常可怕。我们看到这种画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觉得比起他们来,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来后,吃饭时我手里捧着这碗白米饭心里沉重多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1942电影观后感 篇10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xx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_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1942影评


1942影评(一)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 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 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 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 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 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 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 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 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 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 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 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 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 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 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 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1942影评(二)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影评(三)

冯导的电影尝试多远化发展,从早期的贺岁喜剧、正剧、悲剧,到战争片,历史片,灾难片~~逐一呈现不同的电影风格。一贯的冯式幽默,铁打的葛大爷流水的女明星~~一路成为了冯氏贺岁的招牌。每年年根最大的期望就是去影院欣赏期待已久的冯氏电影,且不说那号召力和票房成绩,单从喜爱程度就绝对不会令观众失望,以观众为本是他独有的特色。今年上映的《一九四二》据说是摒弃之前所有成就,从零开始的作品,所以更加的期待了。

历史的尘埃曾埋没不堪回首的往事,当吹去浮尘将微尘拭去时,惨痛沉重的记忆似乎又浮现在眼前。影片讲述1942年冬在河南发生的关于吃的问题。天灾虫害后的河南,荒芜而苍白。整个天空都被笼罩在黑色迷雾下,在此生活的人们压抑而不振。细腻的画面,灰色为基调的主旋律,将老百姓昏暗无力的贫乏困境突出展现。为粮而斗,为食而争,似乎成了合理化的发展趋势。为糊口求生,东家和瞎鹿家被迫迁离家园,开始了逃荒的经历。近景的特写镜头加深了对每个人物个性的描述,突出了每个逃荒人物在饥荒艰难困境下的转变过程。饱受饥寒,面对空袭,日益消瘦的老百姓们,在天灾人祸面前,甘苦受尽,吃树皮,卖人口,只为那斗小米而糊口。种种的经历,家人朋友逐渐的倒下,令人们的斗志消沉,稀落的人们似乎为影片增加了含金量,而顽强能走到最后的人只为传承逝去人们的遗愿,那种经历是刻骨铭心的痛。逃荒时在竹篮中端坐的女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娃本应双眸明亮,但逃荒中却暗淡无光,那种沧桑和凄凉,也许预示了逃荒的无奈和悲惨。

字幕的细微介绍了远行的公里和天数,见证了逃荒的经过,随着天数的增加,公里数呈现缓慢增长。因为自然条件和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了大量逃亡人员的伤亡,一部血泪史,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牵动着观众的心,为之惋惜为之感慨为之动容。

影片从侧面描绘,通过美国记者的相机,记录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真实的画面感,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述说着老百姓的疾苦,痛斥日军空袭的残暴行径。传教士的超度,在战争逃荒下的困境,为了带来信仰,传播上帝的博爱,带给人民些许的寄托安慰,似乎想努力挽救消沉绝望的心灵。一方面是外籍人对国民政府的不解,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对逃荒老百姓的视而不见。从侧面抨击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处理灾荒挽救百姓的不利举措。历史不仅是光辉的也有晦暗的。所以要不断的力求正能量,有益的方法,摈弃错过的负面影响。

对于空袭爆破的桥段,大量的爆破飞跃,弹药飞花般的袭击,支离破碎,残肢断臂,2次空袭带来的巨大损失,令逃亡人数急剧减少。面对妻离子散,面对身首异处的逃亡者,日军非人的空袭,世人震惊。曾经冯导的《集结号》令我印象深刻,当时战争的爆破,枪林弹雨,坦克飞车,大气壮观。此次的空袭特效也相当受力。对片刻的爆破带来的视觉冲击,展现了短时间内伤亡的惨痛。纷飞的碎石,残垣断壁的冲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和伤害力。震惊的画面,血淋淋的事实,见证了鲜血般历史。震惊四座,令人难以忘怀。

音乐大气烘托主题,凄惨中夹杂惋惜。提琴的凝重带来了历史印证下的沉痛。服装虽然是棉袄棉裤简单的搭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半新到露出棉絮有残破,细微之处都能看出对细节的掌控。

众位大师,演绎了《一九四二》剧中的人物。逃荒的疾苦,面颊消瘦,乏力不堪,面色憔悴。不论从外形还是内心都深入展现,方言对白,更加真切的反应了民生,朴实的表演深入人心。国民政府一边,高瞻无忧的一方与逃荒群众形成鲜明对比,在历史环境下的牺牲,是惨痛而沉重的。

历史带给人们更多的警示,那么通过电影的记录,能从中体会到国家的不易,要知疾苦,莫浪费,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任务是铭记历史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为未来而努力,勇敢而不怕牺牲,杜绝铺张浪费,节约现有的能源,知甘苦懂艰辛,不负众望振兴中华。

1942影评(四)

中国军人在抢难民的逃荒物资,他们的周围是日本人投下的炸弹。这种画面让我们产生了某种主观上的背离感。我想,这正是冯小刚所要表达的东西。

我们姑且先不讨论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否精妙,它能够以商业类电影的身份上映已为中国电影业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通过商业搭台吸引广大的收视群体,从而抛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起到思想唱戏的效果。

回过头我们看电影本身,冯小刚残酷地抛出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在叙述这段历史的同时,他谨慎地没有露出一丝的个人观点,用中国知识分子最传统的思想表达方式在讲述一段故事,只负责讲清楚,其中是非缘由留给观影者自己去深思。

在影片中,蒋介石知道河南发生了灾荒,但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事态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直到时代周刊的记者把狗吃人的照片摆在他的面前。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危及时刻他不得不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救济的粮食根本发不到灾民的手里,外战屡屡失败,内腐岌岌可危。这表现了在那段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民生的背离。

老东家在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是吃喝不愁的社会阶层,编剧恰恰把这个阶层拿出来作代表,描述他在逃荒中被迫与灾民患难与共,最终家破人亡沦为真正灾民的悲惨经历。中国的军队不去打日本人反而朝自己的灾民同胞开枪扫射,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杂乱的社会阶层之间在侵略者的战火下显得脆弱而模糊,通通变成待死的躯体,这一点极大地突出了灾荒的严重性以及政府的无能,也顺理成章地表现了在大灾来临后社会阶层与社会地位及其职能的背离。

老东家的女儿自愿卖出自己为家人换粮食,佃户的媳妇为了保护孩子把自己卖给别户人家。逃亡的灾民最后用最绝望的方式换取生存的权力。我们很难判断这是生命对情感的践踏还是情感对生命的负累。河南的灾民得了日本人的粮食为日本人工作,这是生命本身自发的求生欲望。作为人,首先要活着,那么,在生存的面前家与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即生存本身已经和这个世界断绝了情感联系,由此,沦为单纯的生命体征。求生欲望与一切世理逻辑、情感寄托的背离成为了影片最大的背离。

而此番沉重,其历史背景太过宏大,大到它既有对生存与死亡的思考,也有对政治、民主、人权的讨论。贺岁档期,冯小刚一反常态带来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走出影院回到现实的你,是否在猝不及防间经受了这沉重的背离,久久不能消散。

观电影《魔兽》有感


观电影《魔兽》有感

李浩宇

6月8日深夜,全国各大影院被一群身穿红蓝T恤的人们占领。他们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口中嚷嚷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英语,分成两派,甚有决斗之势。不过,请不要惊慌,他们仅仅是来自于一个叫作"魔兽玩家"的群体,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讲情怀的时代里,《魔兽:崛起》这部由经典游戏改编的影片,勾起了许多80、90后的青春记忆。

记得我上高中时,《魔兽》电影的拍摄计划就已在网上流传,谁知由于导演更迭、剧情重塑等众多原因,竟让众多粉丝苦苦等待了整整十年,很多玩家已从青葱少年变成了成熟大叔。

要说将《魔兽》系列游戏拍成电影,可以说是"易又不易".容易的是,《魔兽》游戏题材众多,随便拎出一段都会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巨作".不易的是,游戏中剧情脉络复杂,且粉丝众多,每个粉丝心中各有一段难以忘却的剧情,可以说是众口难调,拍摄方向不易把控。

电影上映之前,网络上的讨论就已铺天盖地,在诸多的讨论话题中,影片的导演——邓肯·琼斯是热度较高的讨论点。

邓肯·琼斯,是一名热衷拍摄科幻惊悚电影的导演,由他拍摄《魔兽》,是诸多粉丝始料未及的。虽然他的电影作品《月球》《源代码》等也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过较高的评价和认可,但因为他从未涉足过魔幻电影题材,很多粉丝担心他不能很好地掌控魔幻风格,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广大粉丝心目中的那个神奇的艾泽拉斯大陆。

然而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邓肯·琼斯也是一名忠实的魔兽玩家,他热爱魔兽,通宵游戏是常有的事,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拍摄电影《魔兽》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对于电影拍摄,邓肯·琼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且他非常善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影像风格,他的影片不但在视觉上有迷人的特质,而且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悠长,这便是暴雪公司找他拍摄《魔兽》的主要原因。

暴雪公司与邓肯·琼斯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确立了电影剧情的大致方向及内容——人兽之战,这段故事可以说是《魔兽》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

叙述剧情时,邓肯·琼斯巧妙地将这段故事从繁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十分清晰、流畅,让很多不是游戏玩家的观众也能看得明白。兄弟、战争、家庭、爱情,剧情紧紧围绕这四个关键词逐步展开,条理清晰,感人肺腑。

不是所有的兽人都心怀恶念,也不是所有的人类都正义善良。电影中,人物性格迥异,有的暴力,有的善良,有的狡诈,有的睿智,但每个人物都有独具一格的闪光点。例如半兽人迦罗娜,她身世悲惨,内心坚韧,为了对抗邪能力量游走在部落与联盟之间,尤其是她出于无奈刺死联盟国王莱恩的时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同时也让我的眼中充满热泪。

在视觉方面,电影大量地展现近景和战斗的场面,造成了强烈的代入感。这些动作场景很写实,动感十足,让人热血沸腾。魔法场景的特效也做得非常好,比很多奇幻大片更强调"施法过程",尤其是在麦迪文施法保护国王的那段戏中,闪电特效的运用让我甚为震撼,令人记忆犹新。

不过,对于游戏忠实玩家的我来说,电影中有一处让我略感遗憾。电影重点叙述了人与兽之间的矛盾,而真正的幕后黑手——燃烧军团首领萨格拉斯却只字未提,即使是麦迪文被邪能完全操控时,萨格拉斯的身影已部分显现,但依旧未对这部分进行具体的交代,让很多观众对邪能的来源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这或许是导演为续集埋下的伏笔吧。

首映结束后,已是凌晨3点,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依然不停地回放着电影的一些情节,不由生出诸多感想。

我觉得看一部电影,不单只是从影片的开头看到结尾,我们更应结合电影中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等,去揣摩电影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魔兽》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打打杀杀的魔幻电影,但实际上我认为它所展示的是一种勇于拼搏、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一种品格,是我们无论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要轻言放弃的一种精神。

看一部好的电影,其实就是与"高人"的一次思想交流与碰撞。平日里,大家不妨忙里偷闲,走进影院,享受视听盛宴,交流观影感受,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放松方式吧!

观电影《the piano》有感


电影《the piano》观后感

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因为它开始于一个赤裸裸的交易。Ada用身体换她的钢琴的时候我是有点不理解的,对于一个失去爱人的哑巴来说,钢琴和她的女儿或是她的全部,她是用琴键代替她的声音,但是她这么做,又是把钢琴当成什么了?

可想了想,这部电影里没有对错,爱情就这样发生了。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好吧,看了众多影评,我还是觉得我的看法过于表面。Ada的感情,其实我是懂的,只是很朦胧,我总是抓不住这个女人的感情线,放佛她的生命伊始就在抗争,用她的静默,用她的手指和她的钢琴。她无疑是勇敢的,对自己应该拥有的,应该追求的东西赋予了最大的激情和勇气,虽然她伤害了那个深爱着她的挂名丈夫和她深爱的女儿。

有人说Ada就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嗯,像,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我只希望把它当单纯的电影来看。所以最直观的观后感,就只是我不喜欢这样的感情,我甚至觉得有点卑鄙,我不谙世事也好,我不解风情也罢,ada用她一根食指换来的幸福结局,仍是为这部电影划下句点。

我觉得Ada和钢琴沉入海底的那一幕是我最喜欢的,凄美,撼动人心,我以为,这样才是Ada最美的归宿,只是似乎导演并不那么认为,她赋予了Ada重生的美,失了钢琴,失了食指,她用自己追求到的爱情,斩断了过去的束缚,开始了她的重生。

观电影《今天》有感


《今天》观后感

《今天》是来自韩国的一部电影,本片讲述了宋慧乔饰演的纪录片导演多惠在生日当天获悉噩耗,自己的未婚夫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而肇事者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男孩,泰浩。多惠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而是用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力量原谅了对方。在多惠看来,宽容可以救赎所有受伤的灵魂,包括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一年后,多惠准备做一部关于宽容的纪录片,讲述那些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情感现状。在这一过程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见证多种人性的展现,令她倍感意外的是,这个当初被宽恕的少年却并没有像多惠预想的那样生活,而是再次杀人,进了少年院。

多惠完全没有原则地原谅了杀人犯,并不断劝诫被害者宽恕加害者,带来的却是更大的恶果。片中被泰浩杀死的同学而是间接死于多惠手中,如果当初没有轻易原谅,或许也不会有更多的被害者。这样的原谅反而会伤害更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原谅。

多惠的未婚夫翔宇在一年前被一个未成年学生骑摩托车连撞两次导致死亡,多惠在教父和修女的指引下很快原谅了那个未成年学生,并且还帮他写了请愿书,翔宇的姐姐不能理解多惠的行为,但还是在一年后的今天翔宇的忌日同样也是多惠的生日送了一份礼物给多惠,并且对她说:当你能理解我现在的感受的时候,就打开它吧。

多惠生日当天晚上,池敏离家出走来到了多惠家,她没有告诉多惠她脸上的伤是怎么弄的,也没说出她来的真正目的。多惠和池敏躺在沙发上聊天的时候,池敏说自己的头很硬,但是因为老被父亲打同一个地方所以头骨有一块地方都凹进去了,多惠却以为池敏是因为叛逆心理才污蔑自己父母的。池敏只好开玩笑地扯开话题:我十岁的时候,在村子里的撞头比赛中,打败了所有男生,得了第一。姐姐要不也来试试。然后池敏就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有8秒钟,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情节,但莫名地就是能感觉到这个笑容里的痛苦。

多惠和池敏的关系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是池敏带领着多惠看清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和懂得了不应该不明不白地去原谅,而多惠则给予了池敏仅有的疼爱。

多惠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去给教堂拍纪录片,在采访受害者家庭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一些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最终就像她对修女说的,我觉得自己一路都是被蒙着眼睛走来的。

宽恕和原谅需要发自内心,而非没有任何深刻反省就给予的原谅;那不叫原谅,那叫懦弱。

另外,片中也讲到了家庭暴力事件。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当这份爱的表达方式出现错误的时候,儿女是否还能体会到这份爱呢?遭受了这么严重的家庭暴力,池敏恨她的父母,可是没有杀害他们,这是作为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道德的约束。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有不少。

总而言之,主不是万能的。发自内心的原谅才是对别人的宽恕,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影片导演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镜头一直在一年前多惠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和一年之后多惠现在的生活之间穿插。

故事的前半段给人的感觉是疑惑、不理解和隐隐的愤怒。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最后多惠理解了池敏的痛苦,理解了其他受害人家庭的痛苦,以及终于能正视自己的痛苦之后才得以摆脱。

这部影片里的修女和教父的角色是我最讨厌的,比池敏的父母哥哥更令人讨厌。后者至少可以光明正大得憎恨,甚至总有一天可以惩罚。而前者却是打着上帝的名义,打着正义的名义,既没有真正感受受害人家人的痛苦,也没有了解施害人是否真正对自己的过错忏悔,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受害人家庭的原谅。(观后感 )苏菲亚女士对修女说:这里的气氛太冷了,你让我感受这么冷的气氛,却让我温暖地对待他们。池敏对多惠说:原谅这件事是自觉性发自内心的,周围人凭什么逼着原谅凶手。

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喜欢的地方就是细节,比如翔宇送给多惠的黄色雨伞;比如池敏在公交车碰到一个讨厌的学生,但还是把他拉下的手机还给了他;比如翔宇的死池敏的哥哥池锡也有一定责任,但是他却隐瞒了真想等等,这些细节不会影响主要内容,但是又被恰当地安排了。

其实影片本身的内容要比我讲的更深刻,我知道我不能够把导演想表达的全都说出来,可我就是想写一些,即使杂乱无章也好。

面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以及它们给予的伤害,我们除了原谅,应该怎样才能抹干净它们在我们身上心上留下的印痕,一句对不起吗,但至少这是最起码的。


观电影《弱点》有感


电影《弱点》观后感

黑人奥赫自幼父母离异,无家可归。不过,木讷的他却因为极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幸运地进入了一家孤儿院。虽然,他科科零分,但是一些细节却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一次排球比赛后,他主动收拾垃圾的行为,引起了陶西一家的注意。于是,陶西太太决定收养奥赫,并把他培养成橄榄球选手。陶西太太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时,陶西的儿子还帮助奥赫训练,使他很快地融入了橄榄球队的生活,不断激发运动的潜能。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他因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开始获得了球探的关注,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甜蜜和麻烦。

看完《弱点》有一下几点感受

1. 快捷有效的教育方法。陶西收养奥赫后,观看他的第一场橄榄球赛,非常失望,内心很着急。赛后,肖恩用调料瓶当作队员来和奥赫一起商量战略和战术,这样直观形象进行引导他,他进步很快。这是的一种很快捷有效的教育方法。

2. 用爱和智慧引导孩子进步。奥赫参加训练的时候,教练总训斥他,越训斥他,他表现得越不好。这时,陶西太太走近奥赫,引导的大概内容为,你把队员看成我们陶西一家,保护其中A队员像保护肖恩一样;保护B队员像保护陶西一样,。简短的指导后,奥赫表现很好,进步非常快。陶西太太用爱和智慧来引导奥赫,这是他进步最快的原因。而教练伯特只知要成绩,一味的训斥,结果适得其反。如今,很多家长面对孩子不佳的学习成绩,你是怎么做的呢?又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3. 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当奥赫有机会申请去名校读大学时,奥赫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去密西西比大学。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列出一系列陶西一家利用他证据,如陶西夫妇毕业于密西西比大学,陶西一家向陶西西比捐款等等。此时,奥赫一时接受不了,痛苦后离家出走。陶西内心无比难受,静下来后内心十分担心奥赫,到处寻找他。找到奥赫后,心平气和与奥赫谈,谈话内容是这样的,帮他分析上哪所学校的利弊。经典对话内容:我想让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这是你的决定,奥赫,这是你的人生。 奥赫说:如果我想做低贱的工作呢?陶西回答:这是你的决定,这是你的人生。

初高中学生处于逆反期,不想上学,想出去打工。作为孩子的父母,你又是怎么做的呢?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是最好的回答。

每个人都有弱点,这是我们难以避免的,我们不必为此惭愧而逃避,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自己的弱点,坦然的面对弱点,才终有一天能把它放下,去做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价值观而活,给自己一个信念,告诉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观电影《云图》有感


电影《云图》观后感

《云图》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看完后让人很有倾诉欲,一时却又受制于言语的匮乏,不知从何说起。坐在电脑前思绪混乱,慢慢地把想要说的话敲出来。

影片《云图》中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以马赛克的形式再拼凑到一起。这就是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显得很与众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也是成为它遭受诸多口诛笔伐的理由原因。无非是批评它叙事混乱,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但是只要认真看,就能发现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杂而不乱,六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场景的转换非常流畅自然,毫不突兀,波波叠加累积的小高潮也使得电影虽然时间长节奏却并不拖沓。分解原有的结构之后重组产生类似交响乐的通感,恰好契合《云图六重奏》的idea。电影的剪辑花了很多心思,虽然并非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能否认导演在这方面出色的能力。

观后产生了些语无伦次的杂乱想法:

1.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个体的善行和恶行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相应影响和后果,这些后果和影响又通过诸多途经反过来作用到我们自身。

2.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命运的反抗,对世界阴暗面的反抗,对敬老院独裁的反抗,对公司制的反抗,对野蛮的反抗。不论在什么时代,压迫和弱肉强食总是存在。但与此同时,反抗也永不止歇。

3.对命运表象的怀疑,对爱、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永不过时的主题。

4.一个角色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可能是其他故事的重要配角,还会是另外故事的龙套。

5.轮回并非线状的,基于当下的时间点梦见未来和过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这个时空过完一生,又去到另外的时空。可能是久远的过去,可能是杳渺的未来。要经历多少轮回才能遇见之前人生里遇见的人?在循环的轮回中当一个灵魂再一次回到之前的时空,有没有可能以另一个身份遇见之前的另一个自己?灵魂的轮回是没有完整的记忆的,却又被各个时空的因缘绑在一起,很类似佛家的观点。

6.文明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也是诸多科幻题材作品的一个巨大谜团。它匍匐在一个莫比乌斯圈上,不断前进,却也不知道终点。未知变为已知,已知又隐藏到未知的阴影中。人类的进化,是下一个轮回的结束和开始。死亡不过是一道门,当另一扇门打开的时候,那个人在下一个时空里等你。

观电影《服从》有感


电影《服从》观后感

《服从》由安唐德、德瑞玛沃克、帕特希利、马特索维托领衔主演Becky和Sandra并不是最好的朋友。Sandra是一家快餐店的经理,而Becky是一个希望得到收银员工作的年轻女孩。一个忙碌的日子,一个警察来电,指控Becky从一个顾客那里偷了钱,但是Becky强烈的否认。Sandra以她作为经理的责任感,遵从警察的指使拘留了Becky。这个选择开始演变成一场噩梦,通过电话操纵,Becky由被搜身直到遭受了Sandra男友伊万的性侵害。

不评论电影本身,只就事件本身收集了观后感。

1.电影改编自04年肯塔基州麦当劳假警察电话遥控性侵案。此类案件在美国30多个州发生了70多起。不用替美国人民的智商捉急,也不要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在你的周围发生。就好像我们中国的电话诈骗,说你非法洗钱,得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都转到公安局的安全账户;说你的家人被撞了/受伤了,需要你给医院汇款等等。

犯罪的目标不同,但是这些案件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这不在于被害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人性的丑即你面对诱惑的能力,和发生巨大变故时的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强权的承压能力。

2.案件都发生在快餐便利店之类的场所,长期机械化劳作,形成思维惯性;虚构的权力,很快让角色失去了正常思维能力;不断加深对个人的侵犯。人和环境,权力和服从,耐人寻味。

电影中伊万最终对Becky实施了性侵犯。一个好人是怎样变成犯罪者的?其实,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就是路西法效应。

美国的菲利普津巴多曾在1971年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当年的实验是让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流血暴力形势失控而中止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个实验便让9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毫无犯罪前科,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虐囚的看守警察。到底什么原因呢?

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看守警察与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其中一个看守如此说道。

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罪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3.电影大致呈现了一种人在有限选择下渐渐判断力失调,容易被洗脑的过程。对Sandra的心理转变和事件发生后的内心描摹不够,在心理学上的探讨有所局限,但确实呈现出了事件的荒谬。很多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都尤其压抑,因为你以前不知道人能愚昧残暴无知至此。但这种行为并不仅止于此。

在风俗尤重的国内,你可以看见的更多的愚昧无知的服从者和残暴无知的权威,以及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

你可以看见中学生为求得体面的学校复读数年。你可以看见毕业生为考公务员一宅在家多年。你可以看见文革中妻子亲人间相互揭发批斗。你可以看见不孕不育的夫妇为了延续香火借种、包养小三乃至乱伦。你可以看见同性恋服从家长或者社会环境而结婚、假婚乃至骗婚。

服从。这个词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在这些现象中,权威用来指摘、指导他人的行为准则是自己肤浅的社会认知?还是认真思辨过的?抑或是蓄意?

这种对人的诱骗迫害,放大百倍千倍就是法西斯。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受过正常教育的人都知道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性,但是那些形形色色的服从者,却忍受了他人或规范要求对自身的迫害。自我意识已经缺失,或者自我意识变态,服从即犯罪。

而服从者让人警醒却并不值得同情。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人就是一坨屎,不论你依附的理由多么崇高。


我看《1942》


我看《1942》
小时候我有个邻居高大妈,颇受众人非议,而在我看,她是除了家人外最好的人,因为我上她家找她女儿燕燕玩时,赶上她家吃饭,她会将一个鸡蛋剥开,拽截细线一剖为二,分给我一半,给燕燕一半。这是我在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的小小的幸福时刻。
那时粮食定量。偶尔有河南老乡上新疆找活干,在我家落脚。记得一个红脸壮汉一顿吃了四个玉米面馍馍,我们姐妹几个恨得直拿眼剜他,因为母亲给我们每人的定量是一顿只准吃一个馍馍,否则挨不到月底。半饥半饱的我经常头晕眼花……他一下子吃了那么多,意味着月底我们的口粮就会不足,母亲就会发愁,会去找人家借粮遭人讥笑,或是拿占口粮百分之五的细粮白面按一斤换三斤的黑市价换回玉米面,这样我们连个擀面条也吃不成了。于是在招待人家吃了一顿饭后,母亲很难为情地摆出我家的难处,那人讪讪地离开。
长大后学韩非子的五蠹:“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经历过饥荒年代的父母常常告诫我们“掉饭根儿,饿断筋”,就是现在,他们也要保证家中常有三袋面,一袋豆子;因为有过半饥饿的体验,我吃饭粒米不剩;上大学时读阿城的《棋王》,看到王一生在火车上的茶几缝里发现一粒米,便不动声色地拍茶几,将干米粒震出,捏入嘴中,咀嚼,咽下,这一情节总在我脑子里;偶尔将食物放坏不得不倒掉便深以为罪过;每去超市,我都习惯去看一眼米价,我很不理解人们关心汽油价格要多于关心粮价。
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忘了老祖宗的话:“民以食为天。”《墨子》里说:“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其又引《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当看到电影《1942》里饥饿的人们互相猎食,卖儿卖女,出卖自己,只为一口饭吃,只为能活下去,年轻的观众有的就不理解:他们为何就不能互助互爱?其实,在饥饿面前,人何异于禽兽呢?圣贤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这是一种理想吧。
对治人者来说,吃饭问题才是最大的政治。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到重庆求援,面见蒋委员长又开不了口,似乎觉得跟那些令蒋委员长焦头烂额的“内困外交”比,三千万人民的吃饭问题算不得最要紧的事。影片的结尾是字幕加画外音:“1949年,蒋介石失去了大陆……”如小说原著的结尾:“没有了人,他统治谁去?”
由《温故一九四二》拍成电影,据说酝酿了十七年。敢拍,舍得下本儿,让我对冯小刚导演又多了些敬意。只是找再瘦的演员,让他们绝食三日,也难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真人如何去表演“一幅幅生理挂图”?所以观众反应“没有想象的那般震撼”是可以理解的,倘若由此开始了解我们的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让“劳心者”警醒,也就可以了。

观电影《狂怒》有感


观电影《狂怒》有感

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亲爱的育心家人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广州的广州菲妈。很高兴,在这个高能量的平台跟家人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观电影狂怒有感》。

对于战争片,没学经典前的菲妈,一直对它是敬而远之。特别是国外的英文战争片、科幻片,更让人云里雾里,看后不知所以然。

学习了经典,有了明师的点拨,能在杂草丛生的影片中找出有意义的电影去欣赏,去看世界。

虽然还是谈不上特别喜欢,但不再是看情节,不仅仅是娱乐消遣,为了看而看。

而是有意识让自己去接触去感悟每个影片所蕴含的内在,并能用《易经》的阴阳、看象思维去审视,去格物致知,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会发现电影是有形的,无形的是通过看带来的思考、感悟、剖析。

一、天道与人道

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有遵循天道的善人才会被保佑,才能遂心愿。

当时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但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这个最后的攻击战争还是无法避免的。

虽然大多人不愿意战争,但当时的形势,战是为了不战,必须要走这样的天道才能换来长久的和平。

影片中的新兵诺曼一开始由于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在追击中,诺曼发现开枪的敌人有孩子时,诺曼无法狠心开枪。

唐怒斥他要突破内心的人情防线,战争不是讲仁爱、讲底线,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使命,该舍弃时要舍弃。

因为他知道要想存活,一位军人必须成长成这样,是要走这样的天道,而不是任由他做着他不敢想,不敢做的正确的事。

后来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诺曼有所成长,一次次改变战胜突破了自己。

很多时候,看到身边的亲人突破不了人情防线,比如当孩子摔跤时,很多人不忍心看到孩子受伤,赶紧去扶,这就是人道上的情感设障。

但在天道上孩子有他自己天然生发的内在,他会自己重新站起来,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会了怎么去站立,去生存,去自强不息。

所以当我们看清了天道,明于天之道,人道上才能更好地养育好孩子。

如同猴子想变成人一样,它知道变成人要砍掉尾巴,但决定砍掉尾巴时猴子被困住了,尾巴一直以来就和它一起,猴子不忍抛弃它。

所以,今天的猴子也没有变成人!改变在情感上会有些许难受,但不改变,就可能痛苦一辈子!要成就一些事就必须舍弃另一些事!舍不得你所拥有的,就得不到更好的!事业与情感都是如此。

走天道,天道圆满了,人道自然圆满。由此我想到先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家是小小国,国是大大家,有国才有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二、明师的指引

影片中唐就是明师,他把诺曼从一个单纯简单的大男孩训练成一个敢杀敢拼的合格士兵。能让性格迥异的其他4人各司其职、各定其位,认清使命、责任跟随它完成使命。即使死,也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

那我们的人生、孩子的人生需不需要明师的引领呢?当前的体制教育,孩子都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做,大家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吗?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明师,孩子效仿的就是父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天才的种子,没有天才种子成长的土壤、环境,也会被扼杀。

如果父母都是糊涂迷茫地过其一生,我们的未来,孩子的未来又在哪儿呢?

当前的体制教育,都是走术的路线。我们家菲菲快6岁了,很爱画画,但前几天我发现幼儿园老师的模式,把手机打开,找到一个图片,让孩子照着画,颜色还要求色彩鲜艳的。

想想看老师用这样的模式、理念、规正的方式要求孩子完成画,孩子有想象的空间吗?

如果我们不明白教育的真谛,把孩子交给所谓的画画名师,孩子画画的兴趣会保持长久吗?

体制下学习的内容我们无从选择,但家庭我们可以永远做好自己,把握手中的"魔法棒",成为孩子成长最肥沃的土壤。

另外,前段时间新闻播道,一些怀孕的或哺乳期的妇人20-50岁集体偷盗行骗,受人教唆愚弄,以至于玩火上身,更不甚者,很多竟然是惯犯,不惜代价通过怀孕、带孩子这种方式掩耳遮目

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该是多么可怕啊!有这样的父母带着,在这样邪恶的环境下成长,以后还有未来吗?跟着所谓的这样的领头人去赚钱,只能是因小失大,引火自焚。

在育心,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跟对了人,赖老师带我们走过泥泞,拨开迷雾,我们终于明白了该成长的是我们大人,孩子努力学习,成就的是他个人,但父母成长了,幸福的是几代人。

而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我们的成长也需要明师的指引,明师一指,地动山摇。跟着明师,我们才能不断补充正能量,剥之无咎地修复自己,才能华丽转身蜕变。

而正因为有了明师,我们有了责任,明白了使命,定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己的生命慧命也能得以延长。所以我们育心人都是充实着、幸福的活着。

三、使命、信念和意志

在敌强我弱,殊死一战的情况下,是什么支撑着这支5人队伍一直坚持到最后?我想,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使命,要打倒法西斯,拥护和平正义的事业。

最后的一博,死也死在狂怒里,要回到坦克里,这又是多么大的信念啊!他们对坦克的笃诚热爱如同我们育心家人对经典一样,有形的是经典、坦克这个物质本身,无形的是我们都有着对正义事业的笃信笃诚,也坚信在正确的道上前进,一定会成功。

记得影片中唐说过这样一句话,若一个男人他爱天下,爱整个世界,就会得到天父的佑爱。也印证了我们的经典常说的,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虽然他看不到、等不到和平的这一天,但他一直笃信黎明前的黑暗会很快过去,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定会来临。这是正确的向善的道,所以能很快打倒了法西斯,美好的新生活也会来临。

在《易经》里也有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当大家的信念在同一个方向时,这个能量场是超强的。

如同我们一样,当内在的声音告诉我们要早起,就能做到早起;当内在的声音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我们就会主动,哪怕再忙再累也会见缝插针找时间学习经典。

我想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我们想真正地成长自己,也想给孩子创造蔚蓝的天空,大家这种正向的思维信念也会感染带动更多的人成长,小到孩子、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相信若干年后一定会实现世界大同。

四、乾坤定位

在影片中,唐是一位领导者、组织者。在平时不紧张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他对部下的关爱有加,他可以和战友打成一片,嘻嘻哈哈,不会高高在上,以百姓心为心。

但在关键危急时刻,他总能定好位,角色转换非常到位、及时,很有魄力去发号施令。比如在最后一搏中,跟大家探讨是留是退时,能够考虑大家的意见,但最后拍板决策的是自己,而队友们是执行者、服从者。

《易经》的乾坤两卦就是教我们定位,系辞开篇也明确告诉我们: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动词就是"定位",如何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系辞上传第一章的最后一段已告知我们答案: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人生难就难在定位,在生活中,大多人经常会为了这个定位而争吵。有时我们会抱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就是这个位没定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最高能量的《易经》说"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妈妈们要学会应用二八定律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可以先做八分,慢慢影响对方做他该做的2分,利牝马之贞,用我们的厚德助对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当我们把握住乾坤定位,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家庭会渐趋和谐。

同样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引领者、协助者。有时位居乾位,有时也要居坤位,定位是要根据特定的事情及时转换。

比如做作业、读经典这件事孩子是乾位,但妈妈要通过自己坤道的位置做好自己。

慢慢协助引领孩子要回到乾道上,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读经典都是为自己,在这把天平的称上,慢慢要引领孩子多几分,激发她内在的学习渴望,童蒙求我。

凡事定位好了利人利己,定位欠妥遗憾无穷。看看《易经》乾坤两卦已告诉我们战略了,其它62卦是实现这个战略的战术。

定位如同战略,战略对了,按照这个战略制定细微的战术,成功也就不远矣!亲爱的家人们,学《易经》重要不重要?我们要不要学《易经》呢?

五、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典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贯穿在领导者唐的身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他有智慧、有勇有谋、随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在敌众我寡最后一搏中,一起抗战的五人只剩下2人时,诺曼哭了,但唐却说,仗还没打完,不允许哭。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啊!

在最后一搏坦克里只剩两人时,唐选择让诺曼走,自己与坦克共存亡,这样的格局和高度,又是多么的大爱!

从影片中唐的身上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大家长赖老师,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一字一句校对教材、分段录音,用生命谱写着经典的精神,传经送道、行于百姓、正本清源、回归经典本来的面貌。经典的精神始终流淌在血液里,这样大格局的明师又何尝不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跟随呢!

我们学经典也一样,学在经典,行在生活。学是为了用,只读《弟子规》《论语》是无法给到我们自强不息,而一根六经系统学经的孩子,才能领悟到经典的精髓,做一个真正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试想想,读《弟子规》《论语》或没读过经典的孩子,跟我们系统读经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对孩子来说短期内是不明显的,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引领的父母不同,这是两种格局,两种生命状态的人。

在育心我们大人不仅要学经,还要明经行经,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做到了早起学习,不治已病治未病,一切都是我们家长在前行了,而大多其他机构都是教育孩子,育心经典首先是教育成长家长,是根的滋养,不仅育孩子的心,更是育家长的心,并让经典的精神作为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六、团队的力量

在这场冒着敌人强大火力的战争中,坦克连的5人始终都在一起,没有一人临阵脱逃。

在没有子弹需向坦克外取弹药时,掩护配合得让人震憾和感动。由此我想到我们育心人学经典抱团成长的必要性,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走得能长久吗?

坚持不容易,遇到状况更不知如何处理。

而育心的团队是扶着大家过河,一步一个脚印,直达幸福的彼岸。彼岸的人呐喊助威,河中的人互相搀扶。

读经如此,运动养生也是如此,需要一群人一起坚持,才会更有动力,走得更长远更幸福。

七、影片也反映出人们渴望和平,对战争的厌恶与无奈,对生命的渴望、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战斗过后侥幸活下来的幸福感。

在最后一个小细节,敌军扫荡清查坦克时,最终发现了坦克下唯一存活的诺曼。

当时我屏住呼吸,但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位德国士兵放过了诺曼,当做是没看见。从这里,我看到即使是凶恶的敌人,他也有人性向善的一面。

所以我体会到我们要做太阳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我们要先让自己身体温暖起来,不管盖什么被子都会暖和,当我们有了自转的能力时,再冰冷的敌人也会被捂热、被融化掉。

《狂怒》这部影片虽早已看完,但一个个片断却记忆犹新,学习了经典,走进育心这辆"坦克"后,用《易经》的思维透过电影本身更容易领会它内在的精神。

也期待更多的"步兵"走进育心这辆高能量的"坦克"中,我们将载着您育已育心,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演绎经典的魅力,不寻常的人生路我们一起同行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恩家人们的聆听和陪伴。感恩天地、感恩圣贤。

观后感《观电影《1942》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1942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