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 地图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6-30 来源:互联网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在我们上高中后,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书籍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书籍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曹芳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600字延伸读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冷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热和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庇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熟悉。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假如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劳,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看自己的教学生涯布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往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题目是熟悉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

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们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假如一直是模仿,就有题目了。我们要自觉地往寻找,学习往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往。作为老师,我们惟恐告诉学生的不够多,惟恐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足够的信息,惟恐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我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挤掉,由于我们怕浪费时间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真的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了我一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或者我具有该改变所具有的资质,然后这本书恰当其时的出现在了我24岁的生命中,然后就改变了我。也不能说彻底改变吧。我觉得改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个内向不会说话明天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人群中健谈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变的。

书一开头就提出一种理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读的时候虽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际关系很大的困扰,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书中提到人们重视寻求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种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没有比人更群居、更社会、更需要与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人们活在一个想象共同体里面。这一点也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是我同时读的一本书。无论是国家,民族,公司其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共同体。而而人人都是属于这种共同体的。

在共同体中人人平等的一种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有能力”和“我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两项。说到底我们的烦恼总是与这有关,或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或是对自己与他的关系的不满意。确实,之前听过这句话懂得这两句话“管我屁事”,“关你屁事”人生就轻松很多。的确,只是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现在好像习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样。只关注自己的课题,有关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关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举止打扮别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别人的课题,自己也管不了别人怎么想的。事实上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关心你。与其总是敏感的猜测别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专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

娇惯的心灵读后感


《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是一本心理学著作,由美国格雷格.卢金诺夫和乔纳森.海特所著。书中以美国大学生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新生代年轻人成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方法和意见。阅读之后,感慨虽然跨越山川大地、异域时空,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80后的我直奔不惑,工作之余参与度最高的就是育儿了。原本以为小孩会像自己小时候一样,按部就班上学放假,诸事按默认模式自然发展。但现实的却远比预想精彩的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出生开始,担心食品安全,担心健康,担心升学,担心……全家人全然忘记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换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开始养育一个小小的“宇宙中心”。

然而,小孩还是挣扎着旁逸斜出,做出一些似乎不合规矩却是他们天性的事情。有烦恼有疑惑却无解,因为整个社会的氛围就是如此。父母焦虑,将成人的体验投射到儿童身上,无形的压力让小小主角们懵懂前行。但可能因为过度保护没有试错而退缩,可能因为焦虑的转移形成隐疾,可能因为各类原因,直接跳过了原本属于他们的人生经历。如此种种造成了年轻或年幼一代各类问题,这是整个社会亟需正视和解决的。本书从最常见的事件,最易引起共鸣的角度抽丝剥茧,让人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引人深思。

遵循成长规律,给予新一代群体更多的探索空间,试错亦是一种新的进化,弯路也有独特的风景。打破过度保护的壁垒,借用书中引用的谚语: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学会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成长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也是父母的。(温龙环)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600字


今天听了3遍《不管教的勇气》收获很多,我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和孩子相处的态度,用不批评、不表扬、不啰嗦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其实你批评孩子,或者是你表扬孩子,你的姿态都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如果和孩子平等的相处,更多的给孩子表达的是谢谢。比如孩子今天在高铁上非常安静,你可以选择表扬他--今天坐高铁你这么安静,真乖。但是坐高铁保持安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行为举止,是他应该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表扬他,他就这样做,那么以后没有人表扬他,他还会这么做吗?

你也可以选择用平等的沟通方式,对孩子表达感谢,谢谢你今天坐高铁这么安静,孩子也接受到了这样做是对的信息。以后没有人看见,没有人表扬他也会这么做。

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独立。第一点,就是要学会独立的做出选择。有评判的标准,然后承担后果。第二点,独立式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别人没有义务帮你。别人也不会围绕着你来转,你不开心,别人都要让着你。第三点,你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价值,不因为别人给你反馈表扬你,你就这样去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价值观。

重要的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孩子必须解决的课题。不是父母的事情,家里有考生,不能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他唯一的事儿,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这样孩子没有存在感。

让孩子去帮助更多的人,她会获得价值感。

我们帮助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给他们做出最好的选择和帮助,避免他们失败。但是,同样也错过了更多地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和成长的机会没有,没有努力获得的成功,是不长久的,转瞬既逝。父母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因为人生是他们自己的。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不管教的勇气。让孩子自己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幸福的勇气读后感500字读书感悟


《幸福的勇气》是继被讨厌的勇气后阐述阿德勒哲学的第二本书。

以前接触到哲学类的书,就一种感觉头痛,但在老公的极力推荐下强迫自己读了起来,虽然还有几分“头痛”,但是真心的喜欢。本书是以对话的方式,在青年与哲人的一问一答之间,结合青年的教育困惑,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获得幸福。因为平时看此类型的书比较少,写不出很系统的内容,只能简单的把自己所喜欢的,认同的一些内容和观点记录下来。

“平等尊重的看待他人,接受“不完美”,自我认同,主动依赖,主动去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最终会体会到幸福。‘’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真正做起来何其艰难,我们大多数人太在意他人评价,无法遵从我们内心的内心世界,从而找不到幸福的意义。

在他们的对话中,我在不断的问我自己“我接纳我自己吗?我认可我自己吗,我尊重我自己吗?”在我看来人需要自省,反省自己的不足,但是反省不是为了自我否定,更不是强迫自己去改变,在反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察觉到自己的不足,但是要学会接受这种不足的存在。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自己。与其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多次失败的原因,不如去总结那一次是如何成功的!那一次成功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鼓励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力量。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在于自己的关系中好好的练习爱自己,用爱自己的勇气,使自己变得幸福。

《散文教学教什么》读后感


假期最是读书好时候,日日沉浸在与读作者的对话中,心灵受到洗涤,思维得到发散。最近在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这一书,一翻开就被前言所吸引,并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

这是一套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是一套值得你慢慢读的书,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前言中提到,在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不仅是读这些文字、知道一些信息,还必须参与其中,就作为培训的一员,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是“旁观者”,只是被动地追随书中的文字,读了以后只是知道张老师说了什么、李老师说过什么,以及备课的专家说了什么,那么,我们将毫无所获,或不得要领,或买椟还珠。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回想起自己也听了不少的讲座、培训,为什么觉得受益却很少,听得时候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津津乐道,等到培训一结束转头就似乎把这一切都还给了培训老师,这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却也迷迷糊糊从不深究,而今翻开这本书读到前言部分,茅塞顿开。我们的收获甚少完全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自己也当做备课小组的一员,我们只是作为听众、作为旁观者去看,去听。如果我们能体验式的参与其中,把自己当做备课的一员,事先熟悉教材并进行教学设计的尝试,或在看书时带上自己以前的教案,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发言也能做出自己的感悟和回应,那么收获一定很大。

语文教师是专业人员,培训不是听这位专家一个讲座,听那位专家一个讲座,看好多个专家教师的课就能成为专业人员,培训的目的应该不止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听到则止,那么专业发展也会因此而举步维艰,所以培训的目的是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如果我们能在培训、讲座、观课等等活动中,始终“在场”,那么我们也将收获颇丰。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