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陈果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陈果读后感600字

陈果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5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5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500字

第一次看严歌苓的小说是《小姨多鹤》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太喜欢看严歌苓的书了 她不会去刻意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描写人和事 只用寥寥几笔就写的那么生动和引人入胜。虽然她的故事都不离一个框架 都有文革的不可逆的命运,都有一个包容一切的伟大女性,即使一辈子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坚守住自己的家,爱一个人低到尘埃里去的传统女性。无论是朱小环还是多鹤 还是田苏菲还是本书中的冯婉喻,都是爱另一半不离不弃,活得泼辣伶俐。她写得很棒,在女人的多面性上,我未曾见过比严歌苓更不留情面更透彻的人了。女人的愚蠢与聪慧,狡黠与天真,世故与幼稚,目前为止,我未曾见过比她写得更直白的。严歌苓对文字的掌控,已臻化境,多一个字太多少一个字则欠缺。浪荡了前半生的公子哥陆焉识在受了二十多年的煎熬千帆过尽终于明白自己对妻子的爱 他靠着这份迟来的爱挺过了种种困难 甚至为了能方面跟婉瑜表白当逃犯又为了她不受牵连自首接受更大的折磨 爱了陆焉识等了陆焉识一辈子的冯婉喻谦卑了一辈子的冯婉喻在遇到有关陆焉识的事情却总像是一个女战士势不可挡 还有没能走出那个时代的刘胡子、徐大亨、知青小邢……还有千千万万个名字已经湮没的冤魂。严歌苓笔下的这些人和事让我不忍让我感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8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800字

十月在每日起早贪黑色忙碌中一下子溜走了。有时会稀里糊涂的想不起今日是周几,记不得吃饭的餐盘放到了哪里。这本书也就搁置了。终于在昨天暂时的结束了最近的两件事。获得暂时喘息的机会。

严歌苓的书看过许多女性作为主角的。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天浴,小姨多鹤……都是一些任谁看来都身世悲凉的分分钟就催泪的任务,但是这些悲情都是读者加上的。她们呢,只是努力的生活,善良的待人。

男性最为主角的,我是第一次看到。文质彬彬,会六国语言没,处处受人尊敬的陆教授,在恩娘看来是顶没用的人。也正是定没用,让他从陆焉实变成了说话结巴的犯人老几。二十几年的牢狱,让满口个人选择的陆焉实再没有了选择。没办法选择回到婉喻身边,向她坦白他们之间曾隔着一个韩念痕,虽然他们之间总隔着些什么的,比如恩娘,太平洋和战争……没办法选择在逃走后奔向婉喻,在自首后还是想尽办法不给婉喻和孩子们政治犯家属的污点,写了离婚协议。模糊的罪名,在那样非人的劳改中,桩桩件件事情都让回让人产生同情,怜悯,惋惜,甚至不公等字眼。但是犯人老几在迟到了20年的释放之后,人们还是很少听到他对于那段生活的埋怨,对“那里面”抱怨。仿佛陆教授在大荒草漠上游历了20年,觉得自己是个有福气的人,不在于他陆焉识是弟弟口中就改坐好车子,住好房子的,有福气的人,他的福气在于有婉喻这样的女人爱他。回到上海的焉实,不在被称为老几,但他任然是子女,街坊严重的老无期。还是不得自由,这次是心理上的,连他一心想浪子回头好好对待的婉喻,也由于记忆衰退,不认识他了。他还是一个犯人,是子女心中的犯人。最终老几在一个清晨失踪了。他去找自由了,草地这么大,总有自由能找到的吧。

作者笔下的文字,无法用另外的字来评述,常会让我忘了在看书,仿佛我是书里的某个人,甚至某个物件儿,跟着陆教授过了一生。好书好字的魅力大抵就在此处吧。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9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900字

这个结尾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一个遥远的传统,或许在书中,或许是现实存在的,村里的每一个老人在到了年纪时,就会收拾好细软,走进一片林子去,再也不会回来。子女也不会去寻,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陆焉识最后的出走也是这样的,一个被打上了烙印的人再哪都是显眼的,一辈子追逐的自由最后竟然在远离了社会关系的地方才能找到。他的处境大部分是因为那个错误的身份,但在现代生活中,剥去了那些隔阂的外衣,人性的幽暗变得更加赤裸裸。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讲的,中国人的“私”体现在群己界限的划分上,这个界限是可以伸缩的。对冯子烨来说,在外人刘亮面前,陆焉识是属于“我”的阵营的,对着自己的小家庭,父亲陆焉识又当然地被排除在外。不能说冯子烨有多坏,甚至他比现在的大多数人对父母还要好一些,只能说他太有用场了,利弊权衡得太清楚。当然,人老了以后这个地位是很尴尬的,当然地被排除在小家庭之外,稍有不甚便会成为多余。倘若子女够孝顺,样样周到,总也是顾不上老人心中所想的。

如果说陆焉识前半段戈壁荒漠的生活,以及偶尔穿插的回忆,还带着点一点孤勇与博弈,多少显得硬气些,后半段弄堂里巷则是完全的疲软与顺从,每个人都带着点说不出的心酸。重返文明世界,却掉入了社会的枷锁,连最亲近的关系也在提醒着他异类的身份。经历了生死的陆焉识倒是不在乎这些的,但每一个亲历者和旁观者想必都是如同梗了一根刺在喉头吧。前半生的辉煌与荣耀,傲气与光芒,全都被截断在河流的那一端。在河流中苦苦挣扎的这几十年,那些与死神博弈的岁月完全改变了他。河流的这一端,是在子女心中的堤防外逐渐佝偻的他,是在社会的一次次敲打中越来越无言的他,他愈是沉默,愈是恭谨,那道鸿沟就愈来愈深。若非这十几年咂摸出来的对婉喻的爱,他是没有这般顽强的生命力的,也不会后面有这些读来心酸极具情感张力的情节。自然,所有的好的小说,但凡是讲了点世事的,如红楼梦,都免不了要有“由盛入衰”的意思。有了这个框架还不够,一部好的小说是值得拿着放大镜去推敲的。

我读书向来是不怎么喜欢读第二遍的,当时读这本书的震撼过去以后,后来再回想起,就只有一点点压抑了,留在脑子里的是婉喻在铁道边怎么也挥之不去的身影,满是一段压抑着的爱。粗粗的看去,这本书是有这么一层凄凉的底色笼着,读到最后也是压着一口喘不上来的气。再次读这本书,才发现它不止于此,拿了放大镜看,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甚至你还能在这些叙述中笑出声来,这些惹人发笑的场面,有荒唐的,有滑稽的,也有近乎孩童似的天真。

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本书的确是有祖父自传的痕迹在里面的。第一遍读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的就只有冯婉喻与陆焉识充满着阻碍的爱,好像他们的爱情就是依着阻碍而生似的,在一片朦胧与反复咀嚼的回忆中变成近乎信仰的东西。这也难怪,这类情感的勾勒是严歌苓最拿手的,这是我在后来读《小姨多鹤》时才明白的,那本书把这种压抑中扭曲又疯狂的爱情解读得更为直白,好像真是因为处在那个被隔离的位置,非得因为那一段阻碍才能生出情来似的。所以这次,关于婉喻愚钝的温柔,不自知的风情,执着的牺牲与坚守,我不想再谈太多。

我反而想谈谈这部小说中不那么“严歌苓”的部分,剔除掉后面的那些煽情的动人的心酸的情感冲突,抹掉那个佝偻的小心的被嫌弃的身影,我们来看看上海之外的陆焉识。荒漠草原上的陆焉识,枪林弹雨中的陆焉识,在一片污浊与混乱中挺直脊梁的陆焉识,我相信这才是一个老人经过多年打磨反复润色后要展现给世人的形象,而非那种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无处安放的略显心酸与无奈的陆焉识,那是“学锋”眼中的陆焉识。回到上海之前的叙述反而让我更喜欢,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经历过生活粗砺打磨的灵魂,偶尔出现的那么几个鲜活的人,那些奇迹般的经历,让你宁愿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而非凭空捏造的故事情节。那些在牢狱中的胆战心惊被描写得那么具体,身体上那些不堪言的秘疾被他写得让人忍不住捧腹,那些暗夜中迸发的灵感与沉思,完全是一个狡黠又带点硬气的老人炫耀般的杰作啊。想到这里,有点难以接受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能接受这样聪慧又有脊梁的人是怎样被一场错乱生生地切断了生活原有的轨迹,就像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些社会新闻里好人受难的消息。我宁愿这些只是虚构的,宁愿那一场人性之恶没有给个体造成如此大的伤害。但是,我也看到了在混乱的大环境下的一点点温情,混乱是人性之恶被释放的狂欢,携裹着许多无知的愚昧的或者不得不如此的普通人,但是我很欣慰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人”,像邓指那样在命令与命令之间还有一点温情的人,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21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2100字

陆犯焉识,是继芳华之后,看的严歌苓小说的第二部,读完耗时26个小时。有趣的是,前十个小时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而后十六个小时几乎是一两天内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一旦看着了迷,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推荐这本书时,第一眼看到书名觉得有些怪异,平常我们几乎很难把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当时我理解为:“陆犯”是姓陆的犯人,“焉识”是哪里识得,连在一起变成了“陆姓犯人哪里识得”,实在有些不通。待读完后,发现“陆犯焉识”有着深刻的含义。原来,书中的男主人公名叫“陆焉识”,而之所以中间加个“犯”字,应该与其一生三分之一多的时间为囚,亦或是与其一生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却一生被有形、无形的禁锢有关。一个“犯”字对其人生作了恰到好处的概括。

小说故事情节不算复杂,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的浪荡公子哥——陆焉识,一生追求心灵自由、爱情自由的故事。但由于故事穿越了二次大战、国共战争、WG等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动荡,陆家乃至陆焉识的命运都被刻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陆家的祖产逃过了抗日战争的炮火、逃过了国民党的巧取豪夺,却没有逃过冯婉喻为救被打成“右派”的陆焉识而把祖产捐赠给人民政府的命运。陆焉识,从最开始挣脱家庭束缚,远渡重洋追求身心的自由,不惜以答应恩娘冯仪芳给他包办的与冯婉喻的婚姻为代价;回国后,因不满国民党对陆家祖产的巧取豪夺,写了对当局和地痞流氓的讽刺戏剧,遭到牢狱之灾;而最后发生的更如炼狱一般,社会反右斗争大浪潮下,坚持思想自由的陆焉识毫不意外地被打成了“右派”,刑期从最开始的有期徒刑十五年,由于自己为自己做了辩护,被加到了二十五年,后来又被加到无期,直至死刑,冯婉喻为救被判了死刑的陆焉识,出卖了自己的肉体、捐赠了陆家祖产,死刑才得以改为无期。陆焉识被送到大西北草漠里改造了二十多年,直至WG结束才得以回到上海。在西北囚禁的二十多年里,他不断回忆妻子冯婉喻的点点滴滴,虽然是包办婚姻,妻子冯婉喻为他付出了一切,而陆焉识也在不断回忆中加深了对冯婉喻的爱。六十年代,陆焉识对冯婉喻思念愈切时,他抓住了一次机会成为监狱成功逃狱的“第二人”,只为回到上海见冯婉喻一面,表达他对她的爱;然而,在那个一人被斗、全家遭殃的社会背景下,陆焉识只能远远地参与了冯婉喻的家庭生活,近在眼前也没有相认,避免给她和孩子造成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回到西宁自首后,他以离婚的方式,与冯婉喻和家庭作了最后的切割。待WG结束后,陆焉识回到上海,而此时冯婉喻已经失忆,虽然她一直心里惦记着她最爱的陆焉识,但当陆焉识在她跟前时,她已认不出了。陆焉识以“新追求者”身份悉心照料了冯婉喻十年。婉喻病逝后,在子女为了物质房产与赡养老人产生分歧纠纷的时候,八十多岁的陆焉识,带着自己的衣服和冯婉喻的骨灰毅然走向了囚禁他二十多年的无边草漠,因为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

这是严歌苓继芳华之后,对WG的第二次沉痛批判。我想,她是经历了多么的不幸和苦难,才会对那段历史作如此深的揭露与批判?!WG的思想禁锢、文化禁锢、人身禁锢似乎超出了很多历史时期,所幸的是,陆焉识虽然经历了身体的禁锢,但他对心灵自由的向往、美好爱情的向往始终植根在内心最深处,一直未变。小说虽然一直在阴霾的社会氛围下叙事,但是与陆焉识相关的四个女人却给了他艰难生存环境下一丝丝温情。

冯婉喻,一个爱陆焉识爱到骨子里的女人,把陆焉识当作自己的天,欣赏他、爱护他,一生都在为陆焉识付出。冯仪芳,陆焉识的恩娘、年轻后妈,虽然作为年轻寡妇,她一直在吃陆焉识和冯婉喻的醋,总是从中挑一些事情,但是在危难关头,她一心一意为陆家着想、为陆焉识着想,支援陆焉识出国读书,顶着帕金森症为陆焉识操办体面的求职宴,为保住陆家祖产辛苦奔忙,最后在忧愤中而死,是一个可悲、可叹、可敬的女人。韩念痕,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虽然只是在陆焉识随学校搬迁到重庆一起生活了几年,但她对陆焉识付出的无怨无悔,最后通过陆焉识一封封寄给家里的信,她看出陆焉识离不开他的家庭,最后还是要回到上海的家,在不惜一切代价救陆焉识出狱后,独自一人去了美国。冯丹钰,陆焉识二女一子中,和陆焉识最为相像的小女儿,同样追求爱情、婚姻自主,虽然有对父母的一些误解,但对父母的爱是从始至终的,作为一个老姑娘陪伴母亲冯婉喻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是陆焉识最珍爱的小女儿。严歌苓写这四个女人可谓浓墨重彩,对比严歌苓的人生轨迹,这四个女人都有严歌苓自己的影子,尤其韩念痕与其最为相像,虽然韩念痕在38章中只有1章存在,但却是那样的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割舍。

自由是心灵的归宿,付出是爱情的主题。陆焉识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自由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正因为对自由的渴求才让陆焉识走到了最后。从不爱到深爱,是陆焉识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点一滴去感受冯婉喻对他的付出,这无怨无悔的付出,让陆焉识在无边草漠里一次次痛哭,而陆焉识也用付出陪伴失忆的冯婉喻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她问:“他回来了吗?”

他答:“他回来了!”

她问:“还来得及吗?”

他答:“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她说:“哦,路很远的。”

完全失忆的冯婉喻临终前只记得她的陆焉识。温暖的是,她爱的人一直在陪她等她爱的人。

——鱼小涛   2018年7月12日  于北京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2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200字

书读过半。由最初,我对书中的许多角色的冷眼旁观,渐渐我开始生出诸多的怜悯,到如今开始彻底的折服,甚至转起了那几根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
我有些纳闷,所以对自己盘问起来。
我想我是为自己的悲哀找到了一个缺口,终于闲出一只可以同情自己一把的手来,把跪倒的自己搀扶起来,还慈祥又动情拍拍膝盖处的灰尘。
我以为我与严歌苓一样,可以用冷峻的笔刀毫不手软的跟着她的节奏拳拳到肉。看他们在兜转,于命运多舛的时代自命不凡的倔强倨傲着,常常该忍俊不禁的嘲笑却有种无尽的悲意升起。陆焉识几番从老陆变老几,也几番从时空的漩涡里翻滚。
书中的时空是打乱的,被刻意的看似混乱的拨弄,就如这些可怜的人物的背后,也有只手,看似随意的拨弄着。
那些特殊时代里打下的纠结,在这样混乱的穿插中,被一个个看似随意的来回,千丝万缕的串了起来。命运这个东西,看得我尤其觉得莫名其妙。
也许,与人而言,与任何事物而言,谈命运是何其莫名其妙的事。
人生由数不清来不及确认的遗憾串起来的,像一件件别人脱下的衣服,你要被迫的莫名其妙的一件件穿起来,又一件件脱去,无论是穿或者脱,都是莫名其妙的,又是必然而然的。这个说法里,来不及确认一事,又成了遗憾中的遗憾。事实上大部分遗憾,都是由此画上句号的,只是要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最难最痛最不该反悔的时候。
陆焉识是个有才情的人,但严歌苓总是不愿正面去描写这个才华横溢,总是点到即止。甚至于更多时候是为了体现其人性的可怕而费些墨水,才华于人性面前都是最粗糙最不值一提的东西,提起来没三两重,轻飘飘的。命运是基调,沉甸甸的直往下沉,人性粗粝豪放还老不可断,是一根老绳,把那三两才情轻飘飘地织在里头。
年轻人的轻佻浮躁,中年人的压抑陈积,老年人的暮色苍茫,人生只是个短篇,多数人事都不值一提,些许取乐被散成小小滴,中间全塞着断片。不连贯,是因为缺乏意义。
老陆成为老几后,方才确认了自己今生的爱情。
老几逃狱就为了像婉瑜当面说出自己的心意,到了家门口却只做了个隐形人,默默陪在暗处看她们再日常不过的生活片段。
成为老几后,作为陆焉识他已经退的太远,趴的太低,却也让他真正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这个世界。
男人的成长是缓慢的,不是他不够努力或聪明,而是拒绝长大。
这个世界与我们的想象距离太过遥远,远得让人无法启程走一步。直到这个世界失去耐心,逼得他一步步退,有时候退就是进,逼着退到你想象的边缘,一步跨过想象。从此你的想象再也脱不开现实。
恩娘这个女人好可悲,恨的牙痒却又怜的牙酸。
一个没有太早就退到底的女人,她的作更像一个失去父母没有亲人的孤儿,陆焉识是她与这个世界相连的唯一一根稻草,脆弱而坚决。
恩娘也罢,婉瑜也罢,陆焉识亦然,都是一样的退至末路。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9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900字

看过电影以后找到小说来阅读,这次是读第二遍了。

全书的线索非常清晰,一条是陆焉识的牢狱生活,一条是从14岁少年开始到入狱之前的日子也就是婉喻的生活,两条线索最后在婉瑜和焉识的重逢章节处交汇,这一点双线索交织写作的安排和茅盾文学奖作品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相同的。比起按主人公年龄时间安排顺序更清晰也更有情节感,更耐人寻味。

故事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上海才子在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里经历苦难几十年最后与家人重逢。

严歌苓常用的对人物心理和环境的细腻到细枝末节的描述,还有上海话方言的描写,构成了小说鲜明的文字特点,无论翻开哪一节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可以单独拿出来看,同时又是主线中逻辑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点写作技巧也是非常令人佩服,严丝合缝,逻辑严密,经得起推敲,同时又一气呵成。

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在无法逃脱的时代带来的苦难里顽强生存到最后,只为了与家人重遇的信念显然高于一切主义与理想。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每个人独特不可替代的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残酷非人的牢狱生活里心理生理双重的压力下的陆焉识,平常生活里饱尝辛酸又受尽白眼的冯婉喻,其实同时在坐牢,在为特定的时代牺牲自己的青春。所有的才高八斗也好,贤淑宁静也好,都只能为了生存挤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他们的爱情一直都在错过,却一直都在,成为支撑他们大半辈子隐隐的最坚韧的线索。想到余华的《活着》,同样的也给了历史变更,社会变革很多的笔墨,在这样大背景下主人公如同怒海中沉浮无可奈何的蝼蚁,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或者理智,却始终为了一丝希望苦苦挣扎与坚持。

我们这个时代里知识分子的命运当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困顿与思考,清高与世俗的矛盾交织仍在,小说名《陆犯焉识》直指焉识的囚犯身份,也指他犯下人生中不可饶恕的过错: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保护家人,甚至愚蠢到没看到自己心底真正的爱情,当意识到一切,已经晚了……现实生活里的我们,其实也都在不停的犯错,也会有时候被拘禁在无形的牢狱中,我们会不会守着自己心中的希望,安静的坚持到人生最后的时刻呢?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定的答案。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1100字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1100字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看到这里才感动的痛哭流涕,这是仅有的几次看书被如此感动。一直以来看书从没有刻意去看,我相信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都是与作者、主人翁的缘分。我们有缘遇见,我用心去把他读完。有时候,甚至不敢有太多的评论,生怕意识一旦形成造成整体的错误认识。
读完书后,我又把张艺谋拍的根据《陆犯焉识》改编的《归来》,电影就不再解读。我更喜欢的是书里的故事。我也一次次在脑海里刻画那个陆焉识和冯婉喻,书里所记叙的一幕幕场景。。。
主人翁陆焉识,上海旧知识分子,少年时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聪慧倜傥,因为继母为他娶妻而逃离,去海外留学,欠下一笔风流债,回国后因为被划归右派遭到政治迫害,从十五年的刑期加到二十五年再到死刑,最后又改为无期。二十年的牢狱就这样开始。中途逃狱后又被抓住,文革平反后回家,奈何此时的妻子冯婉瑜已经精神错乱不认得他了,但他不放弃坚持使用各种方法换回她的记忆。
故事从不断变化的时空里上演着,西北荒漠的牢狱老几、国外的留学、少年时的婉喻、重庆时期的韩念痕、逃狱时期的经历。。。一幕幕构成了陆焉识的一生,与其说是陆焉识被政治放逐,不如说是他自己的精神放逐。全文以他对婉喻的感情领悟而不断升华,对婉喻爱的忏悔而不断坚持。整个故事都是再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陆焉识的一生奉自由为圭臬,他一边探寻与践行着自由,一边承受着与主流话语抗衡而带来的摧残与折磨。从入狱之初的激越申辩到长久牢狱生活的隐藏自我,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与独立,保持着对真理的追寻与对尊严的维护。而爱情更是他热烈渴望的,从他发现自己对婉喻的爱,以致后来越狱去见婉喻,告诉她有关那两个女人的存在,请求她的原谅。作者一幕幕的剧情翻转,一个个离奇诡谲的事件,将故事不断推往高潮,直到后来陆焉识平反,而那个一直盼望着陆焉识的婉喻确失忆了,真是造化弄人。尤其是最后婉喻走的时候与老陆的话,感人至深!
在那个荒诞的时期,那些荒诞的人与事,对社会造成的迫害,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肉体还在其次,最严重的是对人精神的摧残!极权政治、红色教育、恐怖主义、极端时期恶劣的环境,整个社会的病态以及人性的扭曲与裂变,构成一幕幕庞大的悲剧。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读后感(3)篇


我大约是今年一月份开始看这本书的。但我那时是「听」这本书,而不是「读」。漫长的一月份里,这个故事,这些名字,陪伴了我很多个在专教被冻得手指不可屈伸,却还绘图绘到废寝忘食的日夜。我戴着耳机和围脖,手中握着笔尺,或坐或站地在桌边忙碌;同时在脑海中时断时续地跟随着讲书人的声音,进入到1936,1948,1963和1978年的上海弄堂或西北草漠上去。我有时被讲书者模仿的上海普通话逗得发笑,有时又为这些人物多舛的命运叹息、沉默、眼眶湿润。

严歌苓惯用的多条时间线和事件线穿插交织,插叙倒叙顺叙平均使用的写法,对于一个时而专心时而懈怠的绘图人兼听书者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我不必非得紧跟每一句话,也可以在获取足够的情节后,脑中中大致捋清时间和事件的顺序。于是这一个故事在我脑海里渐渐明朗起来,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故事。

后来绘图作业结束,我也不记得是否听完了一遍,总之把它抛到脑后了。后来春天来了,再接下来是夏天,我却又在好几次做作业过程中,在做模型或画水彩之前,像拜访老朋友似的怀着亲切的感情先找回这本书,随便点开哪一章就听起来,如果幸运地听完了,就倒回去再随便选一章,于是又开始听。许多段落和章节大概听了不下三遍,都记熟了。这本书简直是成了我做不需要太费脑子的作业时的固定伙伴了。

虽然说还是有些情节有些细节的顺序或发生的时间我仅凭耳朵还捋不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情已经可以说是深厚了。四月份时,特地去把《归来》又看了一遍。我2014年暑假毕业时看过一遍,看完有些感触,还发了条微博。直到上周终于下定决心把这本书「读」一遍,读到大半时我看了《归来》第三遍。我终于发现《归来》和《陆犯焉识》,基本上可以说是两个故事。只不过他们的主人公恰好拥有相同的姓名,身处相同的时代,遭受相同的分隔。但细节上来说,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故事。于是我开始把《归来》里的陆焉识和冯婉瑜从《陆犯焉识》里的陆焉识和冯婉喻身上划分开来,也把这两个故事分开来单独看待。我当然还是更喜欢小说,尽管电影海报作为这本小说的封面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了,也尽管陈道明和巩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

我终于把这个故事「读」过一遍了。于是就好像一块拼图的最终完成,所有那些我在「听」的时候偶尔让我困惑的人物、场景、情节,都通通连贯起来了,有解释了,也通通更加丰满动人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宏大又精小,神圣又世俗。

这部书、这个故事断断续续地陪伴了我近一年,从一月份的寒冬开始;我终于在十一月的深秋忙里偷闲,报答了它不求回报的陪伴。这一年行将结束了,我坦诚这一年过得并不好,甚至糟透了。但只要还有文学,天就不会塌。请继续在未来的日子里长久地陪伴我吧。

作者以其祖父为原型,将知识分子的命运放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中,写出了在政治环境中追求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悲哀和无奈。

按时间来看,书分三个历史时期:一、1954年以前的少爷焉识,留学生焉识,教授焉识,一个志得意满却觉得自己精神不自由的陆焉识;二、1954-1976年的陆犯老几。失去了自由的陆焉识只是冯琬喻一个人的焉识,他此时丢掉了自己的名字,只是一个木讷口吃的犯人老几。但此时的他精神却是自由的,在漫长的寻求解放的日子里,他在自由的盲写。此时的他,发现了自己的真爱,一直要为爱逃亡。包括对妻子冯琬喻愧疚的爱和对女儿丹珏思念的爱;三、1976年后获得自由的陆焉识。我觉得此时他是无所适从的:既不是经纶满腹的教授陆焉识,也不再是犯人老几,还不是妻子要面对的丈夫陆焉识。变成了被儿子孙子驱使的差役,洗衣服,买蒜,取报纸。终于自由了,在心里在身边找到了爱人和亲人,却被自己的儿子嫌弃,被爱人失忆遗忘。(后期故事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归来》)陆焉识为爱归来,最后又为自由出走。

自由和爱是书要表达的主题。陆焉识始终觉得自己不自由,所以要逃离。留下了恩娘,感觉被捆绑,所以去留学。远离了家庭却又被恩娘答应他留学的条件--结婚捆绑。他不爱冯琬喻仅仅是因为她是恩娘给他的。也正是此理由,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在远离妻子的日子里花天酒地,光明正大的出现了琳达和韩念痕。

他要的是自己精神的独立,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的独立。他可以和朋友花天酒地,却不能帮朋友署名写假论文。于是得罪了所谓的朋友,而失去了自由。不自由就像一张网,他想逃离,却被裹挟得越紧,终于后半生都在思考和实践这个问题。

关于爱。他发现自己是爱琬喻的,这是他在改造的时间里慢慢咀嚼,一点点解读出来的。也许很多人会有同感,天天在眼前时,觉得碍眼,终于不见,发现甚是想念。或许他还有机会去每天花天酒地,他依旧不会让琬喻发出光亮。在不自由的日子里,陆犯老几发现,焉识爱琬喻。于是他想为爱忏悔,为爱告白,为爱逃亡。 跳出书本,也提醒我们怜取眼前人。

关于内容。 在书里有平淡温婉却有内里火热的爱情。一如冯琬喻对陆焉识的崇拜式的爱。温婉在事无巨细,火热在始终如一。 有复杂的占有式的亲情,就像恩娘冯仪芳对陆焉识的爱,是丧夫的寡妇表现出来的恋子情结。于是也就有了微妙复杂的婆媳关系。 有婚姻外的激情,一如琳达和韩念痕的出现。或许男人很享受女人带来的温柔的体贴和照顾,无论婚姻内外。(主观臆断) 有朋友的背叛,如那个毫无立场,只有利益的大卫.韦 。有人说他总是恰到好处的挠了焉识一把痒。最后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脚把朋友踢到阴沟里,然后对着朋友笑着走开。哦,不对,这样的人没有朋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不少。 有面对最初的生存欲望时,人性的荒凉。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孩梁葫芦,为了两个馒头杀了自己的妈妈。为了生存想尽各种办法弄吃的东西。偷生者的,克扣死者的。那个环境里碾压出来的罪恶的却又觉得可怜的人性,有时甚至觉得不是可恨,只是有些无能为力的叹息式的无奈。 有官场的潜规则。琬喻为了救陆焉识委身戴同志。 等等不一而足。

一本书,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抗争,一个家庭的兴衰,一段历史的沉浮。追求精神自由学术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政治面前,正直得渺小,有理的反抗成为无辜加刑的理由,满腹经纶倒不如愚民。读完全书,厚重却又不觉得沉重,作家在少爷焉识,犯人老几,教授焉识之间来回切换,笔触若轻,内里波澜,表面温婉,读罢掩卷,思绪深远。

时代历练人性,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陆犯焉识》(严歌苓)

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而一个自由而开明的时代才能造就人性。那个时代摧毁的人性里包含着亲情和爱情。但远去的历史,真心难以感同身受,只能跟着书里的人去痛去感怀。读懂了恶劣,读懂了人心,读懂了时代,但读不懂感动。

冯婉喻的坚守,是我们这个年代所不能理解的“执拗”。一直死心塌地得为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付出所有,宁可让孩子们没有营养也要给那个不爱自己的人买大闸蟹剥蟹黄,等到失忆脑子里依然是唯一的那一个人……这一切都让我难以感动,反而发现了这个严歌苓笔下的这个完美女主并不完美的一面。她爱丈夫胜过爱自己的孩子,这让我难以感动。

陆焉识真的如书里所说的那样,最终发现自己最爱的人是冯婉喻吗?不!我并不这么认为。在那个无助的日日夜夜里,是冯婉喻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给了他依恋的途径。可我认为那不是爱情,那是精神食粮,是支撑他度过一个又一个非人日子的无形肩膀。爱情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欲求不满。爱情不是时间检验的产物,怦然心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转化成的是相濡以沫。

子烨、丹珏、丹琼,这三个儿女在书里并不丰满,绞尽脑汁也绘不出三人的形象。甚至都并不深切地信任他们是陆焉识和冯婉喻的儿女。市侩的子烨、嫁给一个拖着三个小孩的市侩丈夫的丹珏、可笑的丹琼,他们身上真的还留有父母亲的影子吗?是被时代碾碎了,还是作者勾勒过程中出了问题?这么不幸的一家人,怎让人无法心疼呢?余华的《活着》和《兄弟》,同样是在描述那段历史,却让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不在于我是否经历,而在于你能否让我感同身受。

书里人物很多,但很多人物都经不起细究。时代远去,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亦或真实再现,只靠想象力的作品回味酸涩不比。时代历练人性,撕开面具,露出真实的自己。爱情从来都是奢侈品,不是想爱就爱,更不是该爱就爱。营养不多,却流畅得一塌糊涂。

——珏儿2018.12.25

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陆犯焉识读后感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务必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陆焉识,几经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齐等待着冯婉喻心中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一:陆犯焉识读后感】

正文(必曾经看过很多反思文革的小说,残酷如血的《血色黄昏》,嬉笑怒骂的《哎,我的沧桑五十年》,在这方面有贾平凹的《古炉》,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但是《陆犯焉》依然写出了自己的味道。

张艺谋根这部小说改编的《归来》肯定对于文革要趋之若鹜。虽然很想看到一部狠狠揭露文革的电影,有时只有直面历史才是大无畏。现在出版业慢慢在文革方面放开了手脚,影视业却依旧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相信不是特别研究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对于文革可能只是觉得它不对,害死了一些人。但是这是不对的

初三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文革这段历史,那些文章里,那些血与泪里才是血淋淋的历史。喷气式,阴阳头,跪砖头,戴高帽,文攻武斗大批斗。千夫所指的骂你,根据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小人得志,老师,教授,政府官员。越是有头脸的人物越是跌落在尘土里,永世难以翻身。一个人掌握一个村子的命运,一句话毁灭一个家庭。小说里陆焉6为了看一场有她女儿镜头的电影,花了怎样的代价。用手表,用积攒多年的钱财,用生命只看到了五分钟的画面,听到了一句话。但是他无怨无悔。

陆焉识在无期的劳动改造中慢慢发现了妻子的好,想念那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在看了女儿的电影以后,他再也压抑不住对亲人的思念。开始了第一次的逃亡,拼尽全力看了家人一眼,然后自首再次接受改造。因为一个政治逃犯只能给一个家庭带来灭亡。儿子的婚姻,妻子的工作,女儿的不理解。陆焉识都默默承受。在脑海里整理自己的散文,自己写给妻子的家书是他唯一的乐趣。

当四人帮倒台,陆焉识能够回到家里。又是一段磨难的开始。文革以后家人该怎样相处,文革完成的伤疤该怎么办。家破人亡以后谁来补偿。我觉得政府在这方面一直做的不好。偏偏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足。知足者常乐。能活着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了。

我愿有一天这个国家可以直视这段历史,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或许更多,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唯有了解才能心生敬畏。

【篇二:陆犯焉识读后感】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较感兴趣,为它的繁荣昌盛华丽篇章所折服的同时,也为它的不堪回首的凄惨凌辱画面所羞耻。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能反映出唐宋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的话,那么八年抗日战争则让中华大地饱受伤逝之苦。但苦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停,三年的饥饿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多少刚脱离惨境的中国人,再一次陷入绝望。

而历来的作家对那个年代的描写也甚多。有余华的《兄弟》,梁晓声的《年轮》等等,时代的悲剧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刻画,被永久地记录下来。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根据自己祖父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

拿到书时,曾对题目也质疑过,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犯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作品采用了双线手法,一条线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回归一线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对战争,我们无力感慨,因为那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但对于这种无稽的阶级斗争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才真正要义愤填膺,严厉谴责的。陆焉识,会多国语言,专心做学问的才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打成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苛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着作的那些片段让我忆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虽则学历高的吓人,但究其人品,又有多少是高尚的呢?学术间的虚伪更是普遍存在:抄袭论文蔚然成风,剽窃科研成果也不足为奇。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里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群,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可笑的玩笑。

原本以为那个年代只有贫穷饥饿能值得我同情,以为只有人们的一些可笑想法和愚昧做法让我怜悯,翻阅完《陆犯焉识》后,才发现还有种更让人无力的无形的力量在演绎着可悲的历史政治斗争。政治运动改变了每一位人的生活,释放出狱的陆焉识再也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他的儿子一生沉沦,终成庸俗小市民,才貌俱佳和他同样具有博士学位的小女儿冯丹钰在感情上成了剩女,就连自己日夜思念,越狱也为她的结发妻子冯婉瑜,也在他到家之前突然失忆。这该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呀,除了承受物质生活的奇缺折磨之外,还要坚强地接受着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恐惧摧残和打击。连走出农场,以为改变环境后会有不同命运的邓指导员的小儿子,最终还是重新回到关押政治犯和反革命者的农场。可见外面的世界比农场更复杂,更乌烟瘴气。我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的满目疮痍,以及如今和平来得如此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很感谢严歌苓给我展示了另一面中国的深沉苦难,更感谢这位留美语言专家教授陆焉识的长期盲写,将这份监狱纪实报告流传了下来。

【篇三:陆犯焉识读后感作文】

陆犯焉识》与《归来》在我这儿有一段小小的纠结:先出现的是《陆犯焉识》,因为当时在读《巨流河》,我就将这本先放着;然后看到电影《归来》,发现前者竟是原著,虽则电影有陈道明和巩俐的演绎很动人,但是却消磨了我读《陆犯焉识》的欲望--实在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勾起我与他或她相处一段时间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个下午,我坐在飘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齐楼的树顶变换斑斓的色彩,我从床头翻出这本书,开始慢慢地看,严歌苓的语言是我喜欢的,干净、温厚又带着苍凉。历史风云可以在她的笔下凝聚成生活琐碎的场面,磅礴自然可以转变成纤细的盆景,内心的波涛可以化为某个电光般的眼神--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她应该是消瘦、沉思,还该有一头细碎的白发。偶然看到她在《锵锵三人行》里做嘉宾,却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一头乌黑的卷发,白皙的皮肤,柔美的声音--我没想到她原来是那么美丽、温婉。

故事徐徐展开,被唤作老几的政治犯陆焉识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装结巴,沉默,警惕一切为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饭,活着成为最艰难的事,但还有比活着更艰难却又不可放弃的事--那就是内心对爱的体验。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陆焉识开始回望冯婉喻这个他一直忽视和拒绝的女人。她的惊艳的眼波,她的隐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绝着这个硬塞给他的女人,而现在这个女人的一切给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营养,成为了让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

为了去看一眼冯婉喻,告诉她他想对她说的话,老几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来诡计多端,实则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计策。等到他费劲千辛万苦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看她买菜挤车跟丹珏、学锋她们一起吃饭,他觉得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了,于是选择了自首。

又是更漫长的等待,等待中冯婉喻的爱足够陆焉识慢慢品味了,他像一头牛,不自觉地吞咽下金黄的温暖的稻草,然后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刍,将每一根稻草里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过每一个褶皱每一粒虫斑。

际遇总是给人意想不到的获得。陆焉识在这样的对爱的反刍中慢慢惊觉到了冯婉喻的美丽容颜、书法、性情和她的带着崇拜的爱。

际遇也总是给人缺憾。陆焉识平反归来,可是冯婉喻却失忆了--这不是命运的玩笑吗?可是,这应该是命运最善意的玩笑吧?失忆的老年的冯婉喻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陆焉识。纯粹的等待,纯粹的爱和一个纯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但是对待书中结尾的遗憾,我却深深喜欢,真的,没有比这样的缺憾更美丽的结局了。

合上书,再回想一下《归来》,发现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过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点错过了这本好书呢。

【篇四:陆犯焉识读后感】

前不久,张艺谋导演偕同老搭档巩俐以及著名演员陈道明拍摄了电影《归来》,上映之后引起了不小反响。片中演员表演细腻到位,人物心理刻画淋漓尽致,看过之后,令人百感交集,为两位主人公的真挚感情,为现实生活对他们造成的深刻伤害

该片改编自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陆犯焉识》,其实也只是选取了作品的结尾部分,并且做了修改。在我家书柜里也放了一本《陆犯焉识》,之前似乎看过一遍,但印象不深,这次看完电影之后再次翻出来,静心阅读,慢慢读出了一些味道。较之电影它涵盖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容。

先说说作者严歌苓,她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好莱坞专业编剧。她作品众多,且获奖作品也很多,短片小说《少女小渔》,《女房东》获台湾《中央日报》第三届,第五届文学奖,长篇小说《扶桑》获台湾联合报副刊小说大奖。其作品还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金陵十三钗》,《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等。严歌苓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厦门大学教书,是当时著名的翻译家。之后有长达20年的大西北监狱生活。《陆犯焉识》跟她的祖父有着密切联系。

小说就是从茫茫的大西北,辽阔的大草原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主人公焉识此时是个中年犯人,被大卡车从上海送到青海的荒漠中服刑,罪名是反革命,刑期是无期。源源到来的大卡车,严重破坏了原本祥和的草原生态,以至于让那些草原之主狼也待不住了,开始了迁徙。而无数的囚犯则死于高原反应,死于饥饿,死于寒冷,死于开垦荒地的劳累。焉识的番号三年后从2868号到278号,也就是说,他成了严寒饥饿劳累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他得以生存除去要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之外,更要应对来自同类的迫害,他装口吃,少说话,学习察言观色,这与年轻时候一个留过洋,会说八国外语获得博士学位的他是怎样的不同?

时间回到三十年代的旧上海,陆焉识的家,一个有房有车的大户人家的公子哥;随后转到美国华盛顿,变为风流倜傥的留学生。在美国的五年当中,焉识是一个随和凑趣,说话俏皮,哗众取宠的人。他的个性是张扬的,出手是阔绰的,在他的继母不间断寄钱给他的日子里,他似乎忘却了自己从哪里来?将来要回哪里去?他活得肆意而放纵,他不负责任地跟女孩子交往,然后再逃开。他无疑是聪明的,学会了多国语言,并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获得了博士学位。

小说就这样穿插着,一会儿在西部草原,一群犯人和犯人之一老几(他是焉识在监狱中的名字),说到老几这个名字,似乎在监狱,犯人都不配拥有自己的名字,都是代码,老几就是陆焉识的代码!一会儿又回到焉识旧日在上海的生活,和继母恩娘和妻子冯婉瑜之间的生活琐事,以及留学归来后的工作状况。

在西部监狱中,作者描写了除焉识之外诸多犯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管教人员对待或者说对付犯人的态度和伎俩,还有犯人之间为掠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伤害其中写到那个16岁的小犯人梁葫芦,被堵住嘴巴,捆在马缰绳上,被马拉着在雪地上奔跑,后脑勺被磨得露出颅骨!还有焉识逃跑后回来,河北籍管教干部为了报复他,用死套绑住他的腿,企图废了他的一双腿。在那里所有人都是缺乏尊严的,所有人都是苟延残喘的。人性是黑暗的,人与人之间是戒备的,信任是不存在的。

或许是漫长的监狱生活太乏味了,焉识慢慢回忆他的前半生,回忆他的太太冯婉瑜,他发现之前自己并不了解太太,也并不喜欢她,一直以来只是被动接受那个来自继母安排的婚姻,但在监狱中,他意识到婉瑜是爱他的,并为他默默做了很多事情,他逐渐发现婉瑜的美好,他渴望回去见见他,趁自己还有气力。于是有了他精心策划的逃跑,这段情节张艺谋在《归来》中有展现。小说中,焉识九死一生,历时几个月,辗转几千公里,从青海荒漠中回到上海自己的家。但在最近接亲人的时刻,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却选择了不见面,只是远远地跟在妻子孩子后面,感受些许亲人的气味!何等令人伤感的情节,何等无奈的人生!是谁造成这样的痛?又是谁给了他们无谓的伤?

逃跑归来后,焉识做了一个决定,离婚!成全妻子和孩子们,不要再因为有个罪犯父亲和丈夫而备受歧视,那时候他以为自己永远回不去了,会死在这片大草原中。作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心里是绝望的吧,他割断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此了无牵挂了!可是没想到的是,他还有恢复自由的一天,在被关了二十多年后的70年代末,他回到了上海。可是他的妻子婉瑜却因患病再也认不出他!他不能跟离了婚的婉瑜住在一起,只能住在儿子家中,但每天清晨都要去看望婉瑜,陪她聊天,陪她一起等待她记忆中的丈夫回来!日复一日,在无望中等待,也在等待中和婉瑜越来越亲近。令人意外的是,当他带婉瑜回到他争取回来的曾经住过的小楼,她竟然一下子准确地走对了路!在他们的小楼里,婉瑜安静多了,他们复了婚,做回了夫妻!

在焉识从大西北回到上海之后,他在美国的大女儿和在比利时的弟弟曾回来探望他,弟弟不无感慨的看着那个自己曾经膜拜的聪明绝顶的哥哥,比自己老了不知多少,难过的不能自已,他说他一直在想:像阿哥这样的天才,天底下最好的房子就该给他住,最好的汽车就该给他开,最好的吃的就该给他吃,才公平。可是他的哥哥竟然遭了那么多年的难!在弟弟和大女儿的眼中,这是怎样地不可思议?怎样伤害了他们最优秀的亲人!

婉瑜在自己家中安静地去世后,焉识开始写作。在20多年的监狱生活中,焉识曾用盲写方式记下了诸多内容,聪明的他还有一项常人无法企及的特异功能,就是不用纸笔,在脑子里写作,并且一篇一篇按顺序编号,归档,内容不限,调理清晰。在孙女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对这段生活的记录。

故事的结局是他离开了和小女儿一起生活的房子,离开了上海,留下一封简单的书信。带走的只有自己的衣服和婉瑜的骨灰。

《陆犯焉识》讲述了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年轻时候意气奋发,风流倜傥;中年因为战争和亲人分离;老年时候在监狱度过漫长的20多年;最后好不容易和亲人团聚,妻子却因失忆认不出他。焉识一生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透过小说,也看到了诸多人性的自私,做人尊严的丧失!同时愈发衬托出历经磨难之后两夫妻之间平实的温暖,和相伴的幸福!

【篇五:陆犯焉识读后感】

《归来》的小说版《陆犯焉识》在一周之内被我抽空看完了,为什么这么慢呢,因为我的眼镜干涩难耐,看一个小时感觉就要瞎了。

小说的主人公陆焉识的命运,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写。那个时代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沁血的小说。

我都替小说里的人物羡慕那些去国外留学而留在那里的亲人,大女儿丹琼,在上海时候家境还算富足,快成年后随叔父一起去欧洲比利时,之后又嫁到美国生儿育女。一生富足。而家人在国内所受的艰苦不是她用眼泪就可以体会的。陆焉识的弟弟也是个幸运的人,尽管从小生活在神童哥哥的阴影下,但他的命跟哥哥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老陆当年为什么就不留在美国呢?国内有他的什么啊?一个他并不喜欢的恩娘,一个他当时很讨厌的媳妇。非要说有什么,那可能就是作为长子驻扎在他骨血里的责任感吧。

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他为了看小女儿丹钰的一段科教影片,运用了所有的有限资源去贿赂看管,大雪地里来去行走二十公里。出的汗跟泥土一样的棉袄里混合后就是一个个冰刀,每一步都有冰刀在皮肤上蹭过,等他死里逃生回到牢营后已经被磨得退了一层皮。在牢里,亲情于他们就是生死的唯一牵挂,宁可冒死只赶上结尾的5分钟也认为值得。而亲情对于那些在牢外的人,却是避之不及的瘟神。害怕跟牢里的人产生一丝丝关联。这也就是为什么坐牢的父亲可以为看女儿短短5分钟的影片而冒生死危险,而女儿却对逃狱来看她们一眼的父亲用英文喊话,让他去自首。

那些在大草漠开荒的死里逃生,他没有跟儿女亲人讲过,因为他知道他们并不关心。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受的苦比天大。他也没法跟老年痴呆的婉俞讲,即使她是清醒的,他也不会把自己如何挨饿,如何受冻,如何用手指抠干草一样的大便,这些非人的苦难讲给最爱他的人听。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岁月还是用纸笔记录了下来,他讲这些是写给孙女,写给婉俞,其实最多的还是写给后人,不要遗忘这段历史,不要再重蹈覆辙。

文中用婉俞的老年痴呆映射了当代中国人的集体失忆,大部分人不愿意去触碰伤痛的过去,大家喜欢娱乐至上不喜欢悲情。这当然也是执政者最喜欢看到的一群国民,没有人去纠结过去他们犯下的错,因为都是过去的事了,三四十年前的过去跟我们这代人又有多大关系呢。但是不让犯错的人正视他所做的错事,那结果就是一遇到变动就会重拾那根棍棒,随便给你扣上扰乱治安,扰乱社会和谐的罪名。这些罪名跟文革时期的所谓反革命,臭老九又有多大区别呢?

小说里尽管没有过多的描述开荒的过程,但是尽管不经意的几点描述,也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盲目的开荒给环境造成了多大的破坏,给青海周边的藏族人民带去了多少愤恨。青海湖里的鱼,一开始凿一个冰洞就可以看见鱼噼里啪啦往外跳,可没有几年的工夫,就只能用炸药来炸了。面对一条条被炸上冰面的死鱼,藏族人民只能念经帮他们超度。野生动物被人侵占了领地,没有了草只能被迫迁徙或者成为人的腹中食。藏族人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突然来了一帮人说要统治这里,外人只知道党给藏族人民带去了电灯电话和公路,却从不关注他们从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掠夺走了什么。如同抢劫入室一样,抢完东西后还要让人感谢他不杀之恩。

迟暮之年的陆焉识终于得到特赦,左盼右盼回到了亲人身边。让读者心疼的是,此时的他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以弥补二十多年的牢狱之苦。但是妻子的失忆,儿女的横拦竖挡和怨恨并没有给他多大的温情。但好在妻子还在,还拥有了五六年的陪伴。七十多岁的他成了家里不用花钱的佣人,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取送邮件,陪婉俞,写回忆录,教小朋友英文。七十多岁了他还可以精力充沛的做这么多事情。但是老光棍女儿的婚姻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多余的人,女婿想赶他走,儿子又不接受他,妻子已经离他而去。苦难造就了老爷子硬朗的体格,也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人硬邦邦的心肠。

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过多的苦难仍然能锤炼人的心肠,使得他对别人乃至家人的苦难发不出来同情心,比如大姑比如三婶。因为她们觉得自己苦那你别人的苦怎么跟我比?我连自己都没办法怜悯又用什么来同情你?

老陆晚年的凄凉让我又想到了宋的父亲,同样的没有为家庭做任何贡献,没有为子女留下任何财产,只会给家人带来痛苦,区别是老陆是时代造成的,而老宋是媳妇的出轨导致他破罐子破摔造成的。我会同情老陆得不到子女的谅解和孝顺,会心里暗暗骂他的儿子心肠太硬,太自私了没有人情味。但是如果老宋就是老陆,我是他的家人,我会做到几分?我想充其量我也就做到丹钰的地步。做不到婉俞那种付出。一旦人的本真被剖析放大后,你会发现你做不到你认为的那么好的自己。他一生的错和无能不能成为他无权享受晚年的理由,老人都是可怜的,即使是杀人犯到了老人,那张脸也会让正常的人心生怜悯,不禁联想到自己有一天,手也会像他一样干瘪,背也会像他一样驼,脸也会像他一样难看,气质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尽量做个心肠软的人吧。

【篇六: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其实买书回来时,两本书都先让同事看了。看《十三钗》的大叔不断地感慨电影不如原著好;而看《陆》的大姐没有评论过太多,只是因为我与某领导在公开场合强硬对白时,说你也学学人家陆焉识,为了保护自己装结巴都能装二十年,你倒好,压了两天火了,最后还是爆了。她顺便叹息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的可惋结局。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老几装结巴,贿赂邓指,不救梁葫芦,都是为了生存。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读《陆犯焉识》有感


中国式的幸福

---读《陆犯焉识》有感

前天好友推荐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推荐理由是她今年看过的众多小说中形象最为深刻的两部之一,读完之后感觉很心酸,为人性和人的命运唏嘘不已。

我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对于自己的”堕落”我毫无办法,只能放任自流不去触碰到内心的烦躁,不强迫自己看书。这一次我仍然心情忐忑,怕自己不能安静的读完,怕辜负好友的一番心意。

网上看了才知道这部小说是最近很火的张艺谋的大片《归来》的原著。前一段偶然看见电视里一段宣传片,是《归来》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车站隔着人群分别的情景。自己不追星,不追片,但陈道明和巩俐是我喜欢的两位大师,他们精湛的演技让那副画面直透我心底,触动心里某一个柔软的角落,久久不能忘怀。

当天早早的吃完晚饭,洗了澡,一个人关上卧室的门静静的捧着手机看起来。

开篇嗅到的是张爱玲式的旧上海气息,因为喜欢张爱玲的文字那样的充满苍老感的繁华对自己十分有吸引力。于是一开始自己就被陆焉识、恩娘、冯婉喻给吸引住了。

夜以继日,终于花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把小说看完了。这就是自己曾经的看书风格,碰到一本对自己口味的书不眠不休也要把它看完,否则犹如百爪挠心样难受。当然这样的过度消耗,让自己像中毒一样深陷小说中。甚至短暂的睡眠中还做了于小说相关的梦,梦到了冯婉喻安静的眼神和笑容。

很奇怪,触动我最深的除了西北荒漠劳改犯的饥饿描写外,不是陆焉识突然醒悟的爱和归来之后默默的陪伴,而是两位女性角色恩娘和冯婉喻的命运。

恩娘无疑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为了巩固在陆家的地位把自己的侄女冯婉喻硬塞给陆焉识为妻。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结婚八个月就丧夫,差点被送回娘家,凭借“超凡的哭功”感动陆家未来的当家人留了下来。二十四岁就开始的寡居生活扭曲了她的性格,事事都与自己的侄女、儿媳争风头,甚至还争继子的宠爱。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影子,尖酸刻薄看不得儿子儿媳恩爱。她的人格遭到了扭曲,也让人心生厌恶。然而她对人对世事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她说陆焉识是“没有用场的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一个女人把人和世事看得这么透彻,是无奈的叹息。同时,她也是一个会精打细算,有超凡持家本事的女人。她凭借这个本事在陆焉识去重庆的战乱日子让一家五口人都平安生存了下来。在陆焉识从重庆回到上海为了找到工作不得不想法宴请凌博士的时候,靠着在黑市上挨冻多日的置换凑齐了四冷六热的一桌拿的出手的家宴。而在凌博士没有赴约之后,她又用那一桌经过加工的菜宴请了接收日产的大员,并且拿房子抵押换来金条贿赂他们,保全了陆家的房产。可是这样的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在那样的社会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她的结局就是在陆家房产无法保全的时候因为想不开突发“心脏病和其他一切不清不楚的大小毛病”离开人世。

刚出场的冯婉喻被称为年轻版的恩娘。她在姑姑的安排下第一次见到陆焉识,听说他十六岁就读完高中,十八岁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大学“脑子就是一部印刷机器,读进去就给他印下来了”的时候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一见钟情。由此猜测她对于恩娘的安排一定是满心欢喜的,虽然被她视作神的丈夫因为她是被硬塞给他的对她十分冷淡甚至抗拒。让她洞房花烛夜独守空帐,新婚五天即出国留学,在美国与除了与望达相恋之外还有一个红粉预备队,在重庆与韩念痕同居。所有的种种不公和背叛冯婉喻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可是她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圈在爱的牢笼里,并没有感觉到对她的不公,也没有因为不公而心怀怨恨,变成一个怨妇。这样的结果除了她对陆焉识深入骨髓般的爱,大概要感谢她的安静、隐忍和韧性。这些特质大多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冯婉喻多了一份安静。正因为这份安静让她获得了比其他同时代中国女性更纯粹的幸福。她用一生去爱着那个人,不管他对她做过什么,不管他是否履行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她没有成为依附的藤,也没有被困难击倒,靠自食其力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更可贵的是,自始至终她都心怀有爱。一个女人能够一生都相信爱情,都爱着一个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在中国一个女人要想获得婚姻的幸福,隐忍、韧性恐怕是必不可少的。男女平等喊了若干年,可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过。当婚姻出现问题,女人由于心软,不想伤害到孩子,以及来自社会的种种无形的压力,往往选择的是打碎牙往肚里咽,以此来获得中国式的婚姻幸福。

而冯婉喻的幸福其实来自她内心的安静,爱一个人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不管是曾经陆焉识的“微笑着在场”,还是后来幡然醒悟的爱,她只活在自己爱的世界里,一个人苦,一个人累,一个人寂静的幸福。

陆焉识的创作原型是作者的祖父,也就不难理解陆焉识从不爱到爱的突兀转变了。他归来了,很难想象若冯婉喻没有得老年痴呆故事该如何继续。在某种程度上说后来什么都不记得了的冯婉喻才是真正的冯婉喻。她可以破口大骂,掀翻桌子,随心所欲的脱掉所有的束缚,当然这些都是在“什么都不记得”的掩护下,否则恐怕归来的陆焉识也无法忍受,表面的幸福也没有了。中国有很多表面幸福的家庭到了老年都是女人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不可理喻恐怕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种中国式的幸福曾经是靠着女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忍让换来的,怪只怪男人老年的退让包容来得太晚一些了。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待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 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角色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

后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知道。

但陆焉识知道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必须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旳陆焉识,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起等待着冯婉喻心中旳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旳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

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读陆犯焉识有感


读陆犯焉识有感

昨天读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终于让自己跟随书中的陆焉识,走完了他坎坷多舛、悲情沉重的一生。

其实读到小说的后半程,我感觉颇不顺利,少了刚开始的热情激进、念念不忘,因为心疼难过、觉得沉重而不忍看下去,遂跑去看了三俗女作家咪蒙的《守脑如玉》,跟着她天马行空地意淫了多部偶像剧里的男神,鞭挞了二奶小三种种恶劣行径,释放了压力之后,接着回来目送陆焉识佝偻老迈的身影,踏上漫漫回归之路。

阅读的疼痛有好多种。

有伤口撕裂般锐利的疼痛,比如看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郑微和陈孝正最后在阮莞的墓前重逢,昔日爱与恨都化作无奈与释怀,一起祭奠他们的好友,祭奠他们永逝的青春时,我心如刀割,泪雨滂沱,在深夜四点的床铺上一个人用枕巾拭泪。我和朋友争论,他们明明深爱,就算有误会,也可以重新开始,毕竟他们在大学四年里有那么多共同的美好的回忆,应该在一起的啊。

而看《陆》,我是觉得好像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头,喘不过气,却总想叹气。想为历经磨难的老陆掬一捧热泪,可作家总在最激烈的节点轻描淡写,让泪腺肿胀却不能释放。

陆焉识的后半生历尽磨难与屈辱。有年轻的狱友生命骤然消失的惨烈,也有被自己满身病痛长期折磨的不堪;经历了毫无法治、随意改动犯人刑期的荒诞年代,也领教了被权比天大的小干事挟私报复、双腿险些坏死的人性泯灭

但,他都活下来了,因为他想回到他认为他曾经不爱,却越发现是挚爱的妻子的身边。

其实陆焉识的心理是晚熟的。

他家世优渥、天资聪颖,从小倍受呵护关爱,心思都在做学问和吟风弄月上面,不为柴米油盐操心,不懂心机攻讦,不屑尔虞我诈,像个单纯的大男孩,哪怕他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把母亲包办的媳妇婉喻当做男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牺牲品,在心底拒绝她、藐视她。

直到后来,命运沉沦、世事变迁,他的单纯使他遭受排挤和陷害,付出二十年牢狱之灾的成长代价,这也是他躲不掉的宿命(除非他当时不回国)。漫长的折磨压抑,使他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他终于明白,他一直都爱着婉喻。

我深深佩服严歌苓的写作功力,因为她把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抽丝剥茧,一丝一扣,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对陆焉识心理活动的描写已臻化境。

而且在陆焉识与冯婉喻这两条相距遥远却又无时无刻不交缠在一起的主线以外,还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副线人物。

年少无知却性情残暴,把陆当成父亲一样信赖的人,却在临刑前为了保命而检举揭发老陆的梁葫芦;外表粗粝内心仔细,疼爱老婆,却疑心重重地嘱咐老陆监视老婆的邓指导员;受父亲连累失去初恋爱人,市侩庸俗政治敏感,却也孝心残存的大儿子子烨他们在陆焉识的故事里或长或短的出现过,真实地仿佛可以听见他们的呼吸心跳,看见他们或狡黠或憨厚或轻蔑的笑容。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这段历史,在教科书里没有着墨太多。但,我认为,读小说比上大学修历史专业,对了解这段历史来的更加全面和生动。透过窥见人性的善恶美丑,间接了解这段历史对个人命运造成的起伏转折,应该胜过教科书里冷冰冰又语焉不详的解读吧。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读后感_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陈果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