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斗罗大陆读后感 > 地图 > 斗罗大陆读后感

斗罗大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互联网

《陆犯焉识》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陆犯焉识》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陆犯焉识》读后感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待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 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角色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

后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知道。

但陆焉识知道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必须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旳陆焉识,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起等待着冯婉喻心中旳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旳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

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陆犯焉识》有感


中国式的幸福

---读《陆犯焉识》有感

前天好友推荐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推荐理由是她今年看过的众多小说中形象最为深刻的两部之一,读完之后感觉很心酸,为人性和人的命运唏嘘不已。

我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对于自己的”堕落”我毫无办法,只能放任自流不去触碰到内心的烦躁,不强迫自己看书。这一次我仍然心情忐忑,怕自己不能安静的读完,怕辜负好友的一番心意。

网上看了才知道这部小说是最近很火的张艺谋的大片《归来》的原著。前一段偶然看见电视里一段宣传片,是《归来》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车站隔着人群分别的情景。自己不追星,不追片,但陈道明和巩俐是我喜欢的两位大师,他们精湛的演技让那副画面直透我心底,触动心里某一个柔软的角落,久久不能忘怀。

当天早早的吃完晚饭,洗了澡,一个人关上卧室的门静静的捧着手机看起来。

开篇嗅到的是张爱玲式的旧上海气息,因为喜欢张爱玲的文字那样的充满苍老感的繁华对自己十分有吸引力。于是一开始自己就被陆焉识、恩娘、冯婉喻给吸引住了。

夜以继日,终于花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把小说看完了。这就是自己曾经的看书风格,碰到一本对自己口味的书不眠不休也要把它看完,否则犹如百爪挠心样难受。当然这样的过度消耗,让自己像中毒一样深陷小说中。甚至短暂的睡眠中还做了于小说相关的梦,梦到了冯婉喻安静的眼神和笑容。

很奇怪,触动我最深的除了西北荒漠劳改犯的饥饿描写外,不是陆焉识突然醒悟的爱和归来之后默默的陪伴,而是两位女性角色恩娘和冯婉喻的命运。

恩娘无疑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为了巩固在陆家的地位把自己的侄女冯婉喻硬塞给陆焉识为妻。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结婚八个月就丧夫,差点被送回娘家,凭借“超凡的哭功”感动陆家未来的当家人留了下来。二十四岁就开始的寡居生活扭曲了她的性格,事事都与自己的侄女、儿媳争风头,甚至还争继子的宠爱。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影子,尖酸刻薄看不得儿子儿媳恩爱。她的人格遭到了扭曲,也让人心生厌恶。然而她对人对世事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她说陆焉识是“没有用场的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一个女人把人和世事看得这么透彻,是无奈的叹息。同时,她也是一个会精打细算,有超凡持家本事的女人。她凭借这个本事在陆焉识去重庆的战乱日子让一家五口人都平安生存了下来。在陆焉识从重庆回到上海为了找到工作不得不想法宴请凌博士的时候,靠着在黑市上挨冻多日的置换凑齐了四冷六热的一桌拿的出手的家宴。而在凌博士没有赴约之后,她又用那一桌经过加工的菜宴请了接收日产的大员,并且拿房子抵押换来金条贿赂他们,保全了陆家的房产。可是这样的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在那样的社会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她的结局就是在陆家房产无法保全的时候因为想不开突发“心脏病和其他一切不清不楚的大小毛病”离开人世。

刚出场的冯婉喻被称为年轻版的恩娘。她在姑姑的安排下第一次见到陆焉识,听说他十六岁就读完高中,十八岁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大学“脑子就是一部印刷机器,读进去就给他印下来了”的时候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一见钟情。由此猜测她对于恩娘的安排一定是满心欢喜的,虽然被她视作神的丈夫因为她是被硬塞给他的对她十分冷淡甚至抗拒。让她洞房花烛夜独守空帐,新婚五天即出国留学,在美国与除了与望达相恋之外还有一个红粉预备队,在重庆与韩念痕同居。所有的种种不公和背叛冯婉喻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可是她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圈在爱的牢笼里,并没有感觉到对她的不公,也没有因为不公而心怀怨恨,变成一个怨妇。这样的结果除了她对陆焉识深入骨髓般的爱,大概要感谢她的安静、隐忍和韧性。这些特质大多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冯婉喻多了一份安静。正因为这份安静让她获得了比其他同时代中国女性更纯粹的幸福。她用一生去爱着那个人,不管他对她做过什么,不管他是否履行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她没有成为依附的藤,也没有被困难击倒,靠自食其力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更可贵的是,自始至终她都心怀有爱。一个女人能够一生都相信爱情,都爱着一个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在中国一个女人要想获得婚姻的幸福,隐忍、韧性恐怕是必不可少的。男女平等喊了若干年,可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过。当婚姻出现问题,女人由于心软,不想伤害到孩子,以及来自社会的种种无形的压力,往往选择的是打碎牙往肚里咽,以此来获得中国式的婚姻幸福。

而冯婉喻的幸福其实来自她内心的安静,爱一个人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不管是曾经陆焉识的“微笑着在场”,还是后来幡然醒悟的爱,她只活在自己爱的世界里,一个人苦,一个人累,一个人寂静的幸福。

陆焉识的创作原型是作者的祖父,也就不难理解陆焉识从不爱到爱的突兀转变了。他归来了,很难想象若冯婉喻没有得老年痴呆故事该如何继续。在某种程度上说后来什么都不记得了的冯婉喻才是真正的冯婉喻。她可以破口大骂,掀翻桌子,随心所欲的脱掉所有的束缚,当然这些都是在“什么都不记得”的掩护下,否则恐怕归来的陆焉识也无法忍受,表面的幸福也没有了。中国有很多表面幸福的家庭到了老年都是女人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不可理喻恐怕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种中国式的幸福曾经是靠着女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忍让换来的,怪只怪男人老年的退让包容来得太晚一些了。

读陆犯焉识有感


读陆犯焉识有感

昨天读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终于让自己跟随书中的陆焉识,走完了他坎坷多舛、悲情沉重的一生。

其实读到小说的后半程,我感觉颇不顺利,少了刚开始的热情激进、念念不忘,因为心疼难过、觉得沉重而不忍看下去,遂跑去看了三俗女作家咪蒙的《守脑如玉》,跟着她天马行空地意淫了多部偶像剧里的男神,鞭挞了二奶小三种种恶劣行径,释放了压力之后,接着回来目送陆焉识佝偻老迈的身影,踏上漫漫回归之路。

阅读的疼痛有好多种。

有伤口撕裂般锐利的疼痛,比如看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郑微和陈孝正最后在阮莞的墓前重逢,昔日爱与恨都化作无奈与释怀,一起祭奠他们的好友,祭奠他们永逝的青春时,我心如刀割,泪雨滂沱,在深夜四点的床铺上一个人用枕巾拭泪。我和朋友争论,他们明明深爱,就算有误会,也可以重新开始,毕竟他们在大学四年里有那么多共同的美好的回忆,应该在一起的啊。

而看《陆》,我是觉得好像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头,喘不过气,却总想叹气。想为历经磨难的老陆掬一捧热泪,可作家总在最激烈的节点轻描淡写,让泪腺肿胀却不能释放。

陆焉识的后半生历尽磨难与屈辱。有年轻的狱友生命骤然消失的惨烈,也有被自己满身病痛长期折磨的不堪;经历了毫无法治、随意改动犯人刑期的荒诞年代,也领教了被权比天大的小干事挟私报复、双腿险些坏死的人性泯灭

但,他都活下来了,因为他想回到他认为他曾经不爱,却越发现是挚爱的妻子的身边。

其实陆焉识的心理是晚熟的。

他家世优渥、天资聪颖,从小倍受呵护关爱,心思都在做学问和吟风弄月上面,不为柴米油盐操心,不懂心机攻讦,不屑尔虞我诈,像个单纯的大男孩,哪怕他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把母亲包办的媳妇婉喻当做男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牺牲品,在心底拒绝她、藐视她。

直到后来,命运沉沦、世事变迁,他的单纯使他遭受排挤和陷害,付出二十年牢狱之灾的成长代价,这也是他躲不掉的宿命(除非他当时不回国)。漫长的折磨压抑,使他渐渐看清自己的内心,他终于明白,他一直都爱着婉喻。

我深深佩服严歌苓的写作功力,因为她把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抽丝剥茧,一丝一扣,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对陆焉识心理活动的描写已臻化境。

而且在陆焉识与冯婉喻这两条相距遥远却又无时无刻不交缠在一起的主线以外,还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副线人物。

年少无知却性情残暴,把陆当成父亲一样信赖的人,却在临刑前为了保命而检举揭发老陆的梁葫芦;外表粗粝内心仔细,疼爱老婆,却疑心重重地嘱咐老陆监视老婆的邓指导员;受父亲连累失去初恋爱人,市侩庸俗政治敏感,却也孝心残存的大儿子子烨他们在陆焉识的故事里或长或短的出现过,真实地仿佛可以听见他们的呼吸心跳,看见他们或狡黠或憨厚或轻蔑的笑容。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这段历史,在教科书里没有着墨太多。但,我认为,读小说比上大学修历史专业,对了解这段历史来的更加全面和生动。透过窥见人性的善恶美丑,间接了解这段历史对个人命运造成的起伏转折,应该胜过教科书里冷冰冰又语焉不详的解读吧。

陆犯焉识读后感800字2024 陆犯焉识读后感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务必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陆焉识,几经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齐等待着冯婉喻心中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陆犯焉识》700字读后感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内心是有一些感动的,

这篇小说最让我感动之处之一在于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陆焉识早年生活如此优裕,才学卓越,风度翩翩,却没有摆脱那个年代的厄运。但是在遭受了那么多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境遇,各种非人的待遇和磨难后,历经万难,为了达到自己心里的一些念想,能在西部那些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坚韧的活下来,活的甚至不如一条狗,不要说有任何尊严,就连生命都随时都有可能不保,他却能奇迹般的生存下来。感动之二为他晚年的爱情执着。他一直敷衍了那么多年的婉瑜,在他做犯人的这些年她在他的生命里渐渐的明亮起来,直至最后在他心里变成了一颗珍珠,他恨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爱的就是身边不甚其烦的妻子,只是因为她不是他自己选的,所以在那些家庭生活中他总是找各种理由借口敷衍她。他一生最向往的就是自由。却在最后明白了虽不是自己的选择,但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婉瑜那样爱他。感动三,婉瑜的爱,没有谁比她更爱陆焉识了。一辈子的爱,在为他生儿育女中,在每月准时的探监中,在那些她为他准备的探监食品中,在为救他性命而献身的时刻。。。她是如此的伟大,优雅而隐忍的女性,却在她最爱的丈夫回来时已经变得失忆,是不敢相认吗?或是已经爱到骨髓里,爱到和自己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不能接受任何别的人是她的焉识吗?

关于其他方面,人性的描写,亲情,友情,在文字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众生相,深刻悲凉。

今天把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看了一遍,没有小说那么丰富,但是演员把一些很深刻的内涵表达出来了,很是感动,有些场景结合小说,会显得更为深沉,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总是显得那么单薄,无法抗拒,唯有坚定的怀着某种信念,才能让自己苦难的生存下去,是磨难,是痛苦,生命显得如此苍凉,但无论怎样,总还是有那么一丝温暖,只是片刻也好。

[参考]读后感陆犯焉识通用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你不妨看看[参考]读后感陆犯焉识通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1

在这本《陆犯焉识》中,我看到了陆焉识的浪子回头,但没有看到冯婉喻的变化。

冯婉喻,自始至终,对陆焉识有着几乎信仰一般的爱。在他心中,自己与孩子都远比不上丈夫——他带着孩子省吃俭用,却用半个月的工资给丈夫买螃蟹;他不容许旁人说陆焉识的坏话,即使他当时有些神志不清,即使说那话的人是他的儿子。我看他对待陆焉识,就像是在敬神。陆焉识尽可以对他粗暴,对他冷漠,他已经在心里为陆焉识找好了借口——他的陆焉识是完美无瑕的。

在这本书的后半段,冯婉喻极其粗暴地对待想要包办父母的大女儿。我想一下,他是不是几十年前就想这么对包办他婚姻的姑妈了,然而直到现在,没有了礼仪的束缚,他才这么肆意地做了。冯婉喻真的爱陆焉识这个人吗?如果是,他为何对包办婚姻有这么强烈的怨恨,为什么对陆焉识本来不爱他没有丝毫的反应?我想六年的时光和陆焉识回国后的态度足以让他认识到这一点。

现实中陆焉识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冯婉喻理解为是爱他的表现,因为“陆焉识”是不会不爱他的。如果连对方反馈的爱都没有——尽管我觉得这可能是他想象的——他还有什么理由这样无怨无悔地对陆焉识好呢?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2

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总是充满了悲欢离合,曾经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偏偏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随着时间流逝和命运的起伏,他总算认识到真正爱的人,真正想陪伴在身边的人是那个一直在身后默默付出的人。不怪陆焉识,人总是不能清楚的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遇到冯婉瑜这样的女人是他的幸运,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会像冯婉瑜这样等一个人。试想,如果没有冯婉瑜的爱,在历次运动中也许老陆早就扛不住了,人崩溃总是由内而外的,唯有在外有牵挂的人才会不管多难也要活下去。珍惜身边人,珍惜枕边人,日子很短也很长,无论在外面是多么的风光,只有回到家面对冷锅冷灶的时候才知道家庭幸福的可贵。

作者直叙穿插倒叙的风格,别出心裁,但对于我这种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人来讲,有时候真的有点阅读困难。只能每次坚持读完一章再停下来,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书,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作者没有怀着恶习去写谁,即便是冯子烨,读后我也没法对他恨起来,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历史背景下,任何人物的命运都是不由自己主掌的,冯子烨有自己的伤心事,即便是他不原谅老头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3

冯婉喻对陆焉识一见钟情,而陆焉识早年为了心中坚守的自由却一直对这场包办婚姻心怀芥蒂直到在漫长的劳改过程中他才后知后觉对妻子的爱恋与依赖。

20年后,陆焉识回到家中想要与冯婉喻重修旧好、共度晚年,却发现冯婉喻早已认不出他来。这是一场错落了20年的爱情。但还好,他们并没有错过。

风烛残年时的爱情是平淡而韧道的。

陆焉识没有帮冯婉喻去回忆。他所做的只有无言的陪伴。陪着她去菜市场,防止她忘记找零;陪她坐在粘腻的摊贩桌,吃用退休工资买来的冰淇淋;陪着她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直到病死;最后拿着她的骨灰,陪她远离这个充满排挤和隔阂的家,去到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西北……

那天晚上我就是那样一台人形监视仪,监视着我的祖父祖母如何相亲相爱。他们的相亲相爱很古典:眉目传情、两情相悦,心里有,口中无。

20年,是一个极为漫长,对于常人难以忍受的等待。

但彼此之间的羁绊让他们在荒漠与阁楼中通过书信达成生命的共振。时代的残酷,历史的荒谬都没让他们放弃,反而使女子变得愈加坚韧,男子变得愈加勇敢。

严歌苓极爱写“后知后觉的爱情”和传统的隐忍又神圣的女性,例如田苏菲、扶桑、多鹤、小顾……就像她在书里写“女儿身上总要带着母亲的一部分”,祖父祖母的形象和爱情在她的所有小说里像是一种基因性的介质在很多人物上都有投射,但很难有一本小说能像《陆犯焉识》一样如此饱满宏大,具有时间和历史的沧桑感。

陆焉识和冯婉喻都是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所塑造的人物,但他们的爱情却能够耐尽一切现实的捶打和历史考验,最终在那柴米油盐三分地得到晚年的温存与厮守。

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就像陆焉识半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与折磨,但他始终愿意称自己为一个“有福气的人”,他的福气不是他弟弟口中的房与车,名与利。而是婉喻,那是他心底未被世俗麻木化的柔软之地,是他浪子回头、一生最后的归宿。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4

边听边读,一开始只当消遣,后来泪流满面,这是时代历史造就的悲剧,也是文人孤高向往自由的个人悲剧。

第一次读严歌苓的文字,真好,文笔细腻又朴素,穿梭的时空让人一会儿羡慕那意气风发的公子哥儿,一会儿忍不住想抚平老几前凹后凸的脊梁,让人恨那没用场的爱尊严爱面子的陆博士,也让人注目去厂部礼堂看几公里的夜晚……

一见焉识误终生,说的就是这个可爱的内八字解放脚,她是恩娘的阿妮头,是陆焉识的不自由,是动荡中的顶梁柱,也是赤裸着一颗心,为所爱所崇拜无怨无悔付出一生的冯婉喻。

没有一个人是坏透了的,都是时代的悲哀,套上了时代的枷锁……

顶坏顶坏的大卫韦,何尝不是一个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勇敢战斗的战士?但他实在是太烦人了[捂脸]

坚决想与父亲划清界线的冯子烨,如何不悲惨?他的到来是陆焉识的意料之外,从小又能得到多少父亲的关怀?而家庭的衰败是更自己亲身经历,一个罪犯父亲让一家人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失去所爱失去更好的待遇,如何能不变成一个陆家有用场的儿子?

故事的结局让人并不觉得过瘾,意犹未尽,天下之大,竟唯有这里不是家,但陆焉识的离开,或者说回到自由中去,总给我一种,太草率又意料之内的惋惜感。

无论如何,婉喻热烈饱满的爱熔化了我,陆焉识的幡然悔悟和老来相伴也感动了我,多次落泪不能自已,想想,人世间的小情小爱,做到这样,大抵也算一生完满。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5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6

《陆犯焉识》讲了一个“犯人”陆焉识的一生。

陆焉识有他的变与不变。

在成为犯人之前,他是上海大户人家少爷,不情愿的娶了自己无嗣继母的侄女冯婉喻。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海外,过了一段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会四国语言,留学回来后在大学当教授。归国后和婉喻的生活在他看来很是寡味,再加上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夹缝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趣味,也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生活都还算波澜不惊,一直过着学术生涯。好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陆焉识因为不愿意加入各种阵营,一味的只是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政治上栽了跟头。在历次运动中,他的刑期多次更改,从十年到无期到死刑。他却带着自己的坚持不曾妥协,认为总有说理的地方,居然敢在当时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要求给他判刑的法官在案卷上写不再改判,于是这次判决从无期改成了死刑。

婉喻深爱焉识,她不停的运用各种能力甚至牺牲自己想要救出焉识,却最终只是换来个无期。陆焉识被判刑后前往青海,他的编号随着犯人的接连死去从2868变成278,成了严寒、饥荒、劳累里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他为了隐藏自己,假装是结巴,脑子里却仍然在分门别类的撰写各类文章,也总是回忆起和婉喻一起的生活。他和婉喻互通书信,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点点长大,也看到她们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婉喻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焉识想,不管怎么样,他就算是死也要再见一眼婉喻。于是,他偷偷回了上海,只是在上海的街道远远的跟了婉喻几天,抱着必死的决心回去自首了。陆焉识在漫长的时间里终于熬出了头被平反放出,他可以回家了。可是,家哪还是家,已然失忆忘却了一切的婉喻,成为平庸市井小市民的儿子,大龄未婚的小女儿,这场长达几十年的风波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最终,在婉喻去世后,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不告而别。

故事就此结束,陆焉识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7

在离乱的伤口中开出的爱情之花——读严歌苓

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很挑战读者的耐心,用成语来形容阅读感受就是“欲罢不能”。可是愈是这种质地的作品,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趣味,令人在手不释卷中感叹唏嘘,持续享受阅读带来的巨大快感。倾尽严歌苓二十年心血的《陆犯焉识》,是一部以男人苦难为底色的长篇小说,但是奇怪的是读者却看不到一点仇恨与申诉。

尽管主人公陆焉识以莫须有的罪名沦为囚犯,在大漠戈壁监狱受尽非人折磨二十年,却从始至终以平淡从容的人生态度缓解着生命的至痛无泪。穿越一次次九死一生的牢狱之苦难,令人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舛而欲哭无泪,揪心不已。“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用在陆焉识身上不知是喜是悲。严歌苓不愧是“华人世界最值得期待的女作家”,那种不动声色,宠辱不惊式的写作方式和出色的语言表现能力,让人感到文学的魅力原来可以使一切黯然失色,甚至在命运的摧残之下,可以融化所有的冰霜雨雪。

曾经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兼有花花公子风流倜傥色彩的留学博士陆焉识,经历二十多年的监牢囚禁,甚至是一度饱受将被处以极刑的巨大身心摧残,劫后余生,归心似箭,见到的却是正在丧失记忆,至死不能再相认的结发老妻冯婉喻。

还有受到政治牵连的儿女们的心存戒备,疏远冷漠。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时代造就的苦难却要一个人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使陆焉识和冯婉喻变成了现代版的“陆游与唐婉”。终老一生,历经苦海浮沉,相见却不能相识,此刻,命运对一个人的打击触目惊心,不堪重负。止不住令人一声叹息,泪流满面。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完《陆犯焉识》才懂得,陆焉识在大西北的监狱二十多年,苟且求生,冒死伺机寻找逃离的机会,只为最后看一眼妻子冯婉喻。让陆焉识苦苦坚守,值得他顽强活下来的,其实是生长守护在他内心的爱情,是为了把他当作“男神”的妻子冯婉喻。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有太多的寸断肝肠、柔肠百结、烈焰焚心的爱情绝句来形容陆焉识与冯婉喻的爱情都不为过。陆焉识在拥有冯婉喻的时候,不懂得珍惜。

而当身陷囹圄,身不由己的时候才开始醒悟、反思、悔恨。才痛心疾首地懂得,由于自己的轻狂疏忽,曾经怎样轻视了一个把自己当作“男神”的女人,离乱中最爱自己以及自己最爱的正是“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的结发妻子冯婉喻。作文从没有爱情到爱的疯狂,严歌苓看似书写苦难,但真正的用意却是讴歌礼赞爱情,一对天涯沦落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挽歌。

小说最后,“冯婉喻病逝。陆焉识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冯婉喻的骨灰。”情不自禁想起一句诗:爱、不爱、再爱。爱走了,可爱人还在。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在大时代与小家庭、大痛苦与小悲哀、乱世与倾轧、离恨与情殇之间,也许好的小说就是让人保持泪腺功能的吧,让人的心守望爱的归宿。在爱的柔软面前,我们既是成人也是孩子,我们爱他人,也被他人爱着。

读后感陆犯焉识 篇8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对上海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代歌后邓丽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邓丽君如夜莺般娇柔婉转的嗓音,我脑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华的景象:十里洋场霓虹灯闪烁、终日不灭;百乐门前舞女巧笑的倩影;还有黄浦江,船只川流不息,不顾一切似的奔向远方

但长大后,我对上海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石库门一幢幢、一栋栋排列成行,看起来沉默寡言,却又像是将这房子、这城市的秘密娓娓道来;还有那冬日里的老虎灶,在没有暖气的旧年,无数老上海人靠它烧出的热水熬过漫长湿冷的冬天;弄堂里的粉笔画出的跳房子图案、清晨深夜里买早点宵夜的推车老上海在我的脑中逐渐丰满,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轻;繁华又贫瘠;曾遭遇过无数重创,却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最后,患了老年痴呆的冯婉瑜,只记得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陆焉识,却不认得衰颓的老年陆焉识。复婚现场,她大闹现场,因为她心里记挂的仍是那个少年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焉识用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3000字


焉识用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

“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陆焉识就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

陆焉识,上海大户人家的大少爷。十六岁读完高中保送大学。十九岁考取官费留学,在华盛顿留学五年。“会四国语言,会打马球、板球、弹子,会做花花公子,还会盲写。”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年轻时,他“随和凑趣,说话俏皮,恰到好处的哗众取宠”,慷慨大方,狂狷孟浪,追求自由。

“世界上人人都知道钱好,只有焉识不知道,这点让恩娘分外疼爱”。他为同学看不清黑板而痛苦,用学费给他配了眼镜。别人给他一记小亏吃,他也总是舒舒服服地吃。他同情怜悯每一个弱者,心地善良。看到恩娘被赶回娘家,他挺身而出保护;看到婉喻没有自由,他不惜恶心着,把三辈子的谎言额度都用了,硬带着婉喻出门,给她两日自由;看着梁葫芦被修理的头破血流,他省下仅有蒸南瓜和糖精片,喂他吃;看到颖花儿妈因偷情,被邓指用枪威胁,他冒死掩护这个荡妇。“他有一个老毛病,看不得女人可怜”。因为这份悲悯,他宁愿舍弃自己追求爱情的机会,接受包办婚姻;因为这份悲悯,他小心翼翼周旋在恩娘和婉喻身边,尽量迎合她们;因为这份悲悯,他可以舍弃自己最为重要的自由,在归国的船上留下祭奠的清泪。

作为语言学的研究者,作为教授,他的语言妙趣横生,文章诙谐讽刺,“课堂像剧场一样,对话和笑声洋溢”,每个文化阵营都想拉拢他。可是他认为“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他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阵营,他想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独立。“他越来越理解福伊(Foy),那个被基督教徒杀害的十五岁女孩。她拒绝偶像崇拜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最后一点自由,精神的自由。”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是多么的艰难。即使你不去找是非,是非也会来找你。陆焉识无可避免的成为了众矢之的,箭靶起初是他的学术文章,再后来就是人身攻击了。本想绝世独立,奈何两边不讨好,落得落魄时无人援手。

“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恩娘说。“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陆焉识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从重庆出狱返回上海后,不屑于参加政府的考核,不屑于向政府写投名状,依然坚持自己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他做什么事,写什么文章,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道德审美。或者说出于一种道德趣味。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不符合他趣味的,他就会觉得不适,或者恶心。‘’

为了能获得大学教授的职务,供养生计,他选择向“朋友”示好。他依然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内,想当然的认为朋友们还会帮衬他这个朋友,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可怜的自尊,穷一家之现有的财力,他准备了一场“便餐”——“他请客人们按照美国习惯,把邀请信的回执寄回,这样便于他计划采买。”“他让婉喻以她最拿手的章草小楷,把菜名抄录在毛边纸上,卷成小小的画轴,打开的菜单从右边往左边拉开。他要把这餐家宴做得考究而充满书香门第的贵气”他还翻出蜡烛,打算用烛光营造氛围;翻箱倒柜找出体面的衣服,打算在今天的场合,恢复自己公子哥的面目。然而,一家老小饿着肚子等待的朋友们没有来,一个都没有来!

社会的动荡,政府的黑暗,朋友的背叛,恶棍的欺诈,生活的窘迫......撕扯下了温情的外衣,剥去陆焉识的尊严,面对魔鬼,他只能屈膝匍匐到污泥里,读书笔记与泥淖为伍。“战争把他变成了这么个肯服软,不吃眼前亏,拿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人。”这还远远不够,他竟然还打算教育侄子皮埃尔,“二十岁一个中国男人,应该可以不动声色地防御,甚至进攻,不露痕迹地交换利益甚至勾当,只要不被抓住永远不算作弊。二十岁,他应该习惯了人的那种淡淡的无耻,把它当成是正常的人味。”陆焉识马上也要变成无耻与恶心的卫道士了。在无耻和恶心的帮助下,他们保住了自己的房产,不至于流离失所。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陆焉识的文人品性又萌发出来,“焉识只要日子过得下去,笔头就开始不安分。他想到了几个恶棍的嘴脸,写了一篇讽刺文章,把恶棍们整个敲诈的过程描述一遍,化了名投寄到一家左倾杂志。”文章影响很大,带动了更多左倾作家以此为题材的创作热情,同时被改编为话剧演出,在几个城市的剧场上演。可见陆焉识的才识和文学引领力。然而,浊世容不得清流,连凌教授这么好学问的知识分子都放不下陈年的私恨,何况地痞无赖,面对当下的嘲讽必是要报复的。很快恶棍们寻上门来,恶狠狠地让他们卷铺盖滚蛋!恩娘终于无力回天了,面对致命的打击,撒手人寰。

看到此刻,我突然对陆焉识愤怒起来,一个自私的只为自己审美趣味的人,一个不顾及家人安危的人,一个没有用场到极点的人!哪怕他学问高深,博闻强识,如果连父母妻儿都不能保护,又有什么用?!

写到这里,突然可怜起男人们,这个“用场”,磨灭了多少男儿的理想和激情,这个“用场”承载了多少责任和担当。这个“用场”逼迫着男人们社会化、世俗化、庸俗化、势利化。油腻的中年男人,油腻的何止躯体,更是思想和灵魂。他们不能寻桃花源以避世。他们是天,他们是梁,他们是骨。可谁见他们是泥,是狗,是兽的样子。好吧,各有各的不易。

生活并没有就这样放过陆焉识,他这样有才华的人,要接受更大的“磨砺”。1954年春,因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捕了。有期徒刑15年。1954年11月,改判为有期徒刑25年。过了几个礼拜,加刑的宣布“陆焉识,死刑。十天内可以向本庭提出申诉。”期间他还被带到袜子厂做彩袜浸染革新计划,实验基本成功。死刑一直没有执行,直到1955年3月4日。在他走在刑场等待枪声响起时,有人把他推出了队列“减刑批准了”。

1955年减刑后,陆焉识被关押在浙江和江西接壤的一所监狱。1958年10月9日,整个监狱紧急动员,途经西宁,迁移到大草漠上。1963年11月16日,开始做逃犯,期间还发现了一种含有淀粉的植物,报告了国家,争取获得宽大。历经千千难万险,他辗转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家,但三过家门而不敢入。他在暗中遥遥与家人做了相会,看到家人平安无事,一切安好,为了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灾难,他决定自首。1964年初,在西宁自首。此后12年认真服刑改造,期间还面临着河北干事的打击报复,几次虎口逃生。

在服刑期间,陆焉识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肺结核、便秘,牙齿也已经脱落干净了。那个风流潇洒的高大少年早已不知踪影,风沙皲裂了他的皮肉,岁月压弯了他的脊背,劳改摧残了他的精神。

什么生活品味?死人的口粮也要吃,饥荒时,动物的粪便里也能挑出食物;什么知识分子的清高?在劳改场,谁都可以做他老子,就连他的名字,也淡漠了;什么人品操守?积攒的家私用来行贿,还得负责维修;什么审美情趣?监狱的壁报,讴歌什么,憎恨什么,批判什么,他都不会弄错。什么个人意愿?根本就不是个人!终于,生活把他改造成了他最厌恶的样子。

于是,生活也大度起来。1976年11月3日,他成了第一批赦免的“肃反”老先生。他终于自由了!

这个一辈子追求自由不得的人,此刻自由了,却害怕起来,怕婉喻不会接受他,怕自己没有价值。

这个一辈子没有“用场”的人,在生命的后期,突然有了用场。释放回家以后,他可以替儿子借书还书,买烟买酒;可以替儿媳洗脏衣服,帮厨切菜;可以做家里别人不愿做的一切事务。他竟然还打着可以做大词典荣誉主编的幌子,讨价还价要回了陆家三层小楼的一部分。他还打通层层关卡,磨走了住在陆家小楼三层的难缠的三对小夫妻。目的达到后,他婉拒了大词典主编的职责。生活造就了一只老狐狸!

生活打磨了每个人的棱角,塑捏每个人的思想,谁不是在夹缝中寻求生活呢?超然物外又有几人?谁不是一边流泪,一边奔跑。谁不是一边割舍,一边获得。公平从来不是一个名词,它需要我们努力去争取和奋斗!“用场”也不都是阿谀奉承,谄媚屈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焉识,焉识,哪里认识啊,怎么认识啊?生活是个大讲堂,它自会来教导你。

《陆犯焉识》读后感(优选范文)


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的人因为言论不当锒铛入狱,有的人因为饥饿犯下滔天大罪,有的人因为倒戈相向自食恶果。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微微地透着丝光亮,正是这束光让人看见了希望。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https://m.dhb100.com/

岁月如梭,蓦然回首醒悟为时已晚。一个才华横溢,会多国语言的富家公子陆焉识迫于继母的威压之下娶了她的侄女婉瑜。婚后的他抛下了新婚妻子,毅然踏上了漫漫海外求学之路。对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他并没有认真对待,出门在外丝毫不受婚姻的约束,像似了一个断了线的风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年后的一天,他回到了这个不愿面对的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懂审时度势的他大放厥词被认定为“反革命”分子,捉了进去。从一开始的无期到后面的有期,他的妻子为此尽了此生最大的努力。

在脏乱差的大牢中,有一位留美博士穿着带有号码的囚衣,寸字头,满怀希翼的等着妻子的探视或来信。每一次的探视,给了他活着的渴望。每一次来信,给了他爱的温暖。后来他被流放到西北荒漠大草原,再也见不到婉瑜,信件是他与她唯一的联系方式。有一次,他意外得知自己的女儿来这里表演。不知怎么,他迫切地想看看多年未见的女儿,远远地看一眼。好不容易他的领导批了他的假,路上的大雪阻碍了他前进的路,耐着沁人心骨的寒气一步两步的向场部礼堂走去。在人潮拥挤的舞台面前,他看见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婉瑜。回忆过往,越发觉得对不住自己的婉瑜。于是他精心筹划了一场越狱,逃了出来,远远的看了婉瑜一眼。面对女儿的质问与斥责,焉识选择了自首。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牢狱之灾后,焉识重获了自由。他期待着婉瑜的来信,期待和婉瑜的再次相见。不曾想婉瑜不记得他了,女儿儿子也不待见他。没关系,焉识这样想着,婉瑜照顾了他这么多年也该换自己好好照顾她。这是一个多么乐观坚定的人啊!无论他处于何种艰苦环境,凭着一丝光亮向阳而生,茁壮成长。

爱是每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爱给人力量,穿越时光,创造奇迹。相信爱,它就存在。

其实我上大学以来,空闲时间很多,却是甚少看书的,研究生期间尤甚。亏得有个朋友,时常问我看了什么书。一次两次我还可以推说最近忙没时间看,次数多了饶是我脸皮厚的了得,也得惶惶的去看一些。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m.dhb100.com/

好似最近和严歌苓有些缘分。也可能因为金陵十三钗的关系她是近来的热门,所以刊登她的作品也多一些。年前年后这两本杂志上竟然都是她的小说。年前那本上是金陵十三钗,年后这本上是陆犯焉识。个人觉得金陵十三钗实在是单薄,觉得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片段,拿来拍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实在是不够分量。陆犯焉识不一样,写就写成了一部电影。

我像惯常一样,试图像个研读的人的样子,慢着性子压低看书的速度,假装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并且学习到一些什么。在这本书的前十几页,计划的实施确实是很成功的。首先题材对我来说就不很新奇。叙事的开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监狱,一个很熟悉的伤痕文学的氛围。作者很显然也谙熟这一派的套路,几个主要的角色都刻画的很成功。除了主角。根据作者对主角前半生的介绍,与此间的刻画简直大相径庭,无怪乎有之后的结局。就这个角度说,还算合理。毕竟我们无法看到他在故事外十几年颠沛流离和牢狱生活对他的摧残,脱节感还是非常清晰。作者似乎不啻把最丑陋的人性开膛破肚,然后再冷静的分析,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惯常的此类文章总是留一些生路给我们这些看客的。坏人就是坏人,人性再闪光,还是坏人。

故事被絮絮叨叨的讲出来,老陆的前半生和现在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中间还夹杂点他的情事,就着监狱敌我斗争吞咽下去,就快要淹没在一大片的伤痕文学作品里了。

老阴生少阳。我发现我无法再慢条斯理的看下去,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加速。风暴开始出现在平静而压抑的海面上。惊心动魄的越狱,九死一生的归途。作者口口声声说这是父爱,老陆对他女儿的眷恋和思念。老陆还需要这一张遮羞布吗,他分明是想从他们的结晶中看见他所爱的影子,他狗一样的活这20年不是为了这孩子。这孩子不过是他和她的见证。

风暴就这样无声息的又平静了。平息的让人觉得失落,犹受虐癖一般,这么声势浩大的风暴,怎么就这样随随便便停了,一点破坏力都没有。确实停了。无论恼恨你破坏的太多还是破坏的不够,旁的人都会报复。于是又回到了监狱,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被当成十六七的小王八蛋欺凌。

他连狗都做得不如,还要活着。他不能见她一面,都不想再活了。他见了她一面,却一定要再活着。他的爱,迟到了四十年,还会迟到更久。彼时平淡的闷极的生活,他用了四十年终于品出香醇,品成了天下独一份的滋味。那香味,从心底里骚动他,青藏高原上的苦寒生活都不能使他再平静,他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文人恬静也帮不了他,他就这样在心底里发狂,发狂似的积攒对一个女人的爱意和甜蜜。他的忍耐无疑是值得的。一个女人从第一面就开始守着他,呵护他。几十年不离不弃,狂风暴雨都吓不走她。

美好的爱情总会有美好的结局。他终于受够了所有的苦,她也熬尽了枯守,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激动的像两个少年人。

他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说,你是谁啊。

他多么心痛,愿意用余生唤醒她。她接受了这个陌生人的到来,愿意有他的陪伴,如他愿的嫁给了他。

她死的时候,问他,焉识回来了吗。

他叫陆焉识。她等的绝不是他。

好像严歌苓写的东西就是这样,很多地方觉得她完全可以写得再透一点,再丰满一点。她确实是只勾勒一个线条,一副画面给你。画一个婉约妇人家倚在园门口,让你自己去想她背后家室生活蜚短流长。这篇小说里涉及到的点很多,但都是点到即止,匆匆而过。或者作者只是为了铺陈一个叙述的背景,是我看的时候太过敏感。个人感觉相当多的点上,再展开写一些也不会影响文章主线的发挥,因为毕竟是用九分功夫弹弦,用一分功夫敲锣。这都是些次要的话了。光是那两三幕就已经成就了这篇文章,催泪效果极佳。(郑富元)

在我看来,作品《陆犯焉识》就是浪子陆焉识的一部心灵忏悔录。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小说从男性视角,讲丈夫陆焉识对于妻子冯婉喻的“浪子回头”。他在20年的监狱的围墙里顿悟到了,他对妻子冯婉喻的爱。他一直以为自己怀恨婉喻,后来发现自己不恨她,恨的是把她塞给他的那种主宰,那个传统,那个方式。他在监狱里以为自己随时要被枪毙,或者会老死在那里,所以他中途要出逃,因为“他再不回来就太晚了,太老了。老的爱不动了。”

是什么激起了他的这种情感,是1961年冬天的一场电影,确切的说是在他所在的劳改农场场部放的一部科教片,科教片的主讲者是他的小女儿冯丹珏(jue)。他在看了小女儿出演的科教片后觉得自己要活下去,活下去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要当面告诉妻子冯婉喻,他一直以来以为对她无爱,现在才发现是自己错了,他是爱她的。

陆焉识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作为一个旧时代的文人,他的坏脾气从来都是埋在心里,给人看的都是自己的随和潇洒。在他的继母冯仪芳的眼里,陆焉识学问很多,但是在中国这个要求“三分学问,七分做人”的人情社会里就是“没用场”。用文中的原话来形容“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例如陆焉识19岁就留学美国,25岁就博士学成归来,会六国语言。但他们虽然如陆焉识般有那么多荣誉头衔,但这类人不懂人情处事,而且不会为任何事求人。陆焉识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不论在战火纷飞的民国还是革命激情的新中国,他都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而锒铛入狱。

冯婉喻又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她是陆焉识的继母冯仪芳的侄女,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在陆焉识的父亲去世后,为了巩固其在陆家家中的地位,便主动牵线做媒,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说给陆焉识当老婆。作为乡下姑娘的冯婉喻对陆家少爷、公子、才子的陆焉识是仰慕的。作为一个温婉的女人,她的内心没有一丝丝的残酷。正因为她的温婉,她给了作为浪子的丈夫陆焉识极大的自由,可惜这点直到很晚陆焉识才意识到。从妻子冯婉喻的角度看,她的一生确实在不断等待浪子陆焉识的归来。刚结婚后丈夫陆焉识去留学,她苦苦等待了六年直到他留学归来;抗日战争年代,丈夫陆焉识远赴重庆,她又苦苦等待了八年直到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丈夫陆焉识被判入狱发配大西北,她又苦苦等待了二十多年直到文革结束。

如前所述,陆焉识不喜欢继母冯仪芳给她的这种被包办的婚姻,所以他错误地以为自己对冯婉喻是无爱的,只是迫于继母的软硬兼施,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结果。作为一种无声的反抗和逃避,在娶了冯婉喻的第二天,他便将妻子冯婉喻丢下,一个人留学美国去了。六年后,自由的浪子陆焉识从美国学成归来,他不得不接受既有的现实,但他与妻子冯婉喻这一时期也仅有身体的交合,还谈不上爱。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春风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两个女人(继母冯仪芳和妻子冯婉喻)之间周旋的尴尬的家庭生活。为了逃避这种尴尬,所以他总是让自己呆在咖啡厅或者图书馆而不是家里。而这段时期继母冯仪芳对妻子冯婉喻的屡屡刻薄(吃醋)的言论反而成全了他和妻子冯婉喻,让他和妻子学会了两人间的“暗语”,他们之间的心开始走近了。冯婉喻是个很容易满足的女人,你对她一丢丢好她都会享用很久。以至于,她以为丈夫陆焉识不敢对她太好是迫于继母的压力。作为对焉识对她爱的回馈,她竟自作主张将姑母兼婆婆冯仪芳给她的唯一一件重要礼物——一块祖母绿当掉了,然后用当掉换的钱给丈夫陆焉识买了块镀金的欧米茄(手表)。这件大胆的事最后还是被陆焉识的继母冯仪芳发现了,然而冯婉喻竟坦然相告,拿当掉的钱给丈夫陆焉识买了块镀金的欧米茄(手表)。作为寡妇的冯仪芳一定又感到了酸味。而陆焉识此刻又在两个女人间圆场,说表是自己喜欢,自己要买的,所以提议把祖母绿当掉的。精明的继母冯仪芳哪会信他编织的谎话,第二天便带着他和钱上街去了,路上才说明上街的缘由——原来是要用钱赎回那块祖母绿。经她这一考验,陆焉识为包庇妻子而编造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谁曾想,正是妻子给他买的欧米茄在监狱的围墙里帮了他的忙,让他通过贿赂场部领导,从而顺利看到了科教片中的小女儿冯丹珏。正是看到了长大成人的小女儿冯丹珏,让他回忆起了他和妻子冯婉喻之间的美好恩爱。正是这种美好的回忆,让他顿时觉得日子是值得熬的,命是值得保的。他以前以为在那个家里自己是不自由的,现在他才发现,比起监狱的围墙,那时在家的日子是多么自由。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获得了自由。回到家的陆焉识,此刻看到的是——妻子冯婉喻失忆。他在妻子冯婉喻身边以一个冯婉喻看来是陌生人身份的人陪伴了她生命最后的四年。妻子冯婉喻去世后,他把自己的故事整理成书稿,交给了作者化身的孙女冯学锋,便带着妻子冯婉喻的骨灰离家出走了。

浪子陆焉识又出发了,这次,他带上了她的至爱冯婉喻。

冯婉喻是陆焉识以为无爱的寡味人生的开端,却也成为他最终灵魂的栖息地和归宿。

有幸接触这本书,还是因为电影《归来》中的男主角陈道明。一直以来非常推崇他讲的一句话: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精神上的释放、物质上的释放很容易,难的是节制,要真正享受那份节制,需要修养。责任是男人的脊梁,即使做不了伟大的男人,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在银屏上看到他举手投足间释放出来的儒雅,一直是心向往之。因为在电影《归来》中觉得很遗憾,总觉得缺少了很多东西,自己的偶像在电影中不应该这么平淡。怀着这份不甘,我查到了原著《陆犯焉识》,从网上看到了小说的介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顺便买回来了。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看完后这句话应该是最恰当的独白。感叹老天真是造化弄人,命运把主人公从“高富帅才”折磨成了死乞白赖的老囚徒。在这里我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故事的发展: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大少爷,德才兼备、少年早成,19岁考上美国官费留学。一米八几的身高、一张英俊的脸、仗义疏财、随和凑趣、聪慧而倜傥,记忆力惊人、会盲写、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留学期间有意大利的初恋女友望达为他爱的死去活来,回国从教时,有重庆的邂逅情人韩念痕为救他也是舍生忘死。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坚守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书生意气的他使得刑期一次次延长,以致死刑,幸而在刑场上又被临时改为无期。从此让他这样一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三年。

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这就是小说中自有的摘要,在枝枝蔓蔓的情节中读起来很有意思,陆焉识的命运非常具有戏剧性。作者严歌苓很会讲故事,她不是传统的写作方式,通篇都采用了多重叙述方法,正常顺序完全被打乱,回忆过去和现实故事的推进相交织,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意义空间。作者对人生的沉思和穿透,对历史细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得都非常好。比如陆焉识身上的三个特点:天才、风流、气度,写得非常详尽,尤其是他身上的气度,为守住自己的底线而在重庆入狱两年,最后又因为身上那份气度,在肃反中被判刑,反复中辗转囚禁在西北大漠。也许正是那份坚守,使得读者把所有的惋惜都留给了陆焉识。再比如冯婉喻,给我留下最深的烙印是:静、善良、痴爱。由刚开始对陆焉识的爱慕,静静的守候,意外的满足,舍身相救,最后到痴痴的守望,哪怕失忆后在生命的尽头都在维护着他的焉识(是因为路太远,所以没有赶回来)。这场旷世之恋之所以跨世纪,就是因为错过:前半辈子陆焉识因为没有看透而错过,后半辈子因为入狱而被迫错过,最后又因为苦苦等待归来的冯婉喻突然失忆再次错过。但两个人始终矢志不渝,一个矢志不渝了半个世纪,另一个矢志不渝了一个世纪。

在小说中,虽然冯婉喻非常伟大,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没有太多的传奇色彩,相反陆焉识不一样,他不是十全十美,纵然风流不羁,但读者一点都不会去追究他对感情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他的惋惜——造化弄人。其实陆焉识一辈子都是一名“囚徒”,虽然从未真正犯罪过。风华年少时,想从一个公子哥儿被包办婚姻的命运里逃出来,却稀里糊涂地结婚了;学成回国后想从家庭里逃出来,却在情人为他付出一切时仍然想着作为丈夫的家庭责任;在改朝换代之际想抽身世外不理政治,专心教学,却仍被身不由己地牵连进去;在西北荒草大漠逃跑之后,想着自己给家里人带来的阴影又回去自首;一直想从冯婉喻身边逃出去,却在残酷的改造中发现自己最需要回去跟她坦白一切。直到最后,终于从有形无形的囚笼中逃出来,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外面“自由”的生活。

故事从1921年到1990年,横跨大半个世纪的琐碎人情、世事变迁,正因为投放在中国20世纪几番历史性巨变的大底布上,方才具备深远的意境和厚重的质感。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在对红色革命前期明线的赞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暗线的讽刺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当代历史的忌惮。结合电影《归来》,更能感受到。

最后想说的就是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造化,其实重点在其后面的两个字——弄人。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都会有起有落,如果我们总是在抱怨造化弄人的话,有可能最后就起不来了。陆焉识在老天跟他的后半生开这么大的玩笑时,他仍然坚强的活着,按说他的落差感最大,他的体力劳动最少,可他能在大饥荒、大批斗中活下来并走出西北草漠,那是因为他在造化面前选择了宽容接受和坦然面对,在枯寂中对繁华半生反刍,反而看清了自己今生最大的收获——冯婉喻的静静守候!

[参考]读后感陆犯焉识精选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读后感陆犯焉识”等专题内容。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阅读作品,仿佛让我身临其境,被书中情怀所感动,为书中人物所折怀,读后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你最近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的读后感陆犯焉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1)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2)

陆犯焉识》与《归来》在我这儿有一段小小的纠结:先出现的是《陆犯焉识》,因为当时在读《巨流河》,我就将这本先放着;然后看到电影《归来》,发现前者竟是原著,虽则电影有陈道明和巩俐的演绎很动人,但是却消磨了我读《陆犯焉识》的欲望--实在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勾起我与他或她相处一段时间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个下午,我坐在飘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齐楼的树顶变换斑斓的色彩,我从床头翻出这本书,开始慢慢地看,严歌苓的语言是我喜欢的,干净、温厚又带着苍凉。历史风云可以在她的笔下凝聚成生活琐碎的场面,磅礴自然可以转变成纤细的盆景,内心的波涛可以化为某个电光般的眼神--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她应该是消瘦、沉思,还该有一头细碎的白发。偶然看到她在《锵锵三人行》里做嘉宾,却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一头乌黑的卷发,白皙的皮肤,柔美的声音--我没想到她原来是那么美丽、温婉。

故事徐徐展开,被唤作“老几”的陆焉识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装结巴,沉默,警惕……一切为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饭,活着成为最艰难的事,但还有比活着更艰难却又不可放弃的事--那就是内心对爱的体验。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陆焉识开始回望冯婉喻这个他一直忽视和拒绝的女人。她的惊艳的眼波,她的隐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绝着这个“硬塞给他的”女人,而现在这个女人的一切给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营养,成为了让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

际遇总是给人意想不到的获得。陆焉识在这样的对爱的反刍中慢慢惊觉到了冯婉喻的美丽——容颜、书法、性情和她的带着崇拜的爱。

际遇也总是给人缺憾。陆焉识平反归来,可是冯婉喻却失忆了--这不是命运的玩笑吗?可是,这应该是命运最善意的玩笑吧?失忆的老年的冯婉喻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陆焉识。纯粹的等待,纯粹的爱和一个纯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但是对待书中结尾的遗憾,我却深深喜欢,真的,没有比这样的缺憾更美丽的结局了。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3)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4)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5)

有人说,时间是最伟大的事物,可以让红颜白发,可以让英雄迟暮,可以让西风凋了碧树;时间是最伟大的治疗者,可以拂去那些你曾以为舍不得,放不下,忘不掉的事物。

然而,时间最伟大是能教你认清一切。也许你的双眼会因岁月流逝而变得暗黄浑浊,甚至人影憧憧,但你的心灵,却愈加明亮透彻,透过喧器与嘈杂,沉静出的是真心与珍贵。

时间倒转,黑白斑驳是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中的主人公上海公子哥陆焉识,他博学多识,风流倜谠,情趣皆备。他在属于他的时代里,活的自我,活得晒脱。

当被强迫迎娶了一个妻子之后,他选择离去,去追逐他那快意洒脱的时代。可他自我建造的小时代在大时代的滚滚车轮下,定会被碾压得粉碎。他一下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被践踏、被遗忘、被放逐时间被无限地拉长,放大,所有生命中的锁碎都让他猝不及防。

在时间拂过的湖面上,浅浅显现出一张清秀的脸庞,不是他以往的莺歌漫舞的红颜知己,亦不是一同灯红酒绿的朋友伴侣,而是那个一直在角落默默注视着他却被他漠视的妻子,原来真正欣赏他,守护他的是那个愿意在他风流后给他热饭,煮醒酒汤的冯婉瑜。当时间帮他清扫干净心房后,他的生命不再孤寂,不再落寞,他用他的全部力量去争取他和冯婉瑜最后的时光。

你听,时间多么无情啊!属于你的时代,说结束就结束,可是,你又听,时间多么深情啊,在你最绝望的境地中,从过去的时间里挖掘你不曾知道的宝藏。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有看见和看不见,听见与听不见,没有过去与现在。而人往往被糊涂增长的年龄所蒙蔽,听不见生命真正发生的声音。

多亏有了时间,才能洗净身上的肮脏与血污,多亏有了时间,我们才能看到那个洗尽铅华后的高贵灵魂所散发出的迷人光芒。而那些狭隘,险恶卑鄙的身躯,早早被埋葬在荒野里,无人收尸。

向时间鞠躬,做他真诚的崇拜者。

听时间的声音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6)

一直以来我都很怕看类似主题的书,那个抓人不分青红皂白,意识形态统治一切的时代令我的灵魂颤抖。作者在这一点上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叙事几线并行,乍一看有点支离破碎,不断的插叙倒叙补叙,需要自己去整理时间线(当然不整理也完全可以理解)。我甚至感谢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无论是故事开头老几在劳改农场的经历还是他在上海,在重庆,回到上海后的经历都让人感到非常压抑和窒息,在觉得快要忍不下去的时候转换到另一件事的叙述上,缓解了这种压抑感,让人能够在阅读中有张有弛,不会因为过于压抑而痛苦。焉识回到上海后所经历的或者说被卷入的各种政治运动令人胆寒,导致我一直担心那不可言说的十年作者要怎样描写,我真的敢看吗。但是作者并没有具体叙述那一段,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老几已经在劳改农场了所以反而逃过一劫吧?作者的文字表达也非常非常优秀,那种幽默又带点嘲讽玩世不恭的比喻好有意思。

看到陆焉识想避开那些意识形态的纷争,只想安静做学问搞研究,却不断地被卷入文人之间的骂战,被断章取义,被强加骂名。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吸取“教训”,一次两次地写文章解释也好,嘲讽也好,这些文章终究成为他几次被捕的理由。莫名被捕后又莫名被加刑,不屈服要上诉,结果被判了死刑。这时候真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会觉得你受了委屈不要再写文章嘲讽了,上次的苦头还没吃够吗。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事情,我肯定默默认怂,伏低做小,大事化了,不再参与,韬光养晦。我想我真是一个明哲保身的窝囊废,自诩为是个读书人文化人,一点没有文人风骨。看书期间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处于一个那样的时期,在批斗会的现场,受到某种著名的非人性的侮辱性的刑罚。我就只想怎么偷偷摸摸的逃避刑罚,被一个批斗会管理员发现了,我根本做不到默默忍受,我破口大骂,我只想和对方同归于尽,醒来头颈好痛。果然要忍受那样的事情还是太难了,忍不了的人可能就自杀了。像陆焉识那样有抱怨就要写,还要登在报纸上,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吧。

看到一个原本嚣张恣意学富五车的公子哥当了二十多年囚犯总是让人唏嘘的,但又觉得因为是陆焉识所以才能活下来,而且能保留自己的人性和原则,这一点上来说着实难能可贵。在劳改农场那样严酷的环境下,陆焉识的所作所为才更体现出人性的艰难。其他囚犯的经历也都很让人难受,好人和坏人的界限被模糊了,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根本不重要了。陆焉识去礼堂看小女儿出镜几秒的电影,逃跑回上海看一眼妻子这两个主要情节真是让人难受,一件普通到不起眼的事情要经历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支撑陆焉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这几件事的大概是他仅剩地对家人的牵挂了。

这本书一方面在说爱情。最最最最让人难受的是当陆焉识终于被释放回家家中婉喻却得了失忆症,已经不记得他了。好不容易回到妻子身边,作文好不容易浪子回头明白了妻子对自己的深爱,也醒悟了自己对妻子的感情,到头来却被想要对其赎罪的人忘记,这是什么剧情设定啊。看那几章的时候,明明作者的文字还是一以贯之,但眼泪就是停不下来,关掉阅读软件还是不停流泪,太难了,太扎心了,怎么会这样。直到看到最后,了解了婉喻为了让焉识从死刑减刑到无期做出了怎样的牺牲,觉得她忘记一切也不是一件坏事,她永远毫无心理包袱地忠诚于自己的丈夫,而她的丈夫也永远是那个令她一见倾心的天才。陆焉识在服刑期间终于明白了婉喻对自己的爱情,也明白了自己的婉喻的感情。然而当陆焉识终于有机会亲自对婉喻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婉喻已经失忆了忘记了一切,虽然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但陆焉识的醒悟让婉喻的感情有了回应,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沟壑,两个人的心意终于彼此相通。

这本书另一方面在说自由,陆焉识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却无法获得自由。首先是心灵的不自由,在被发配边疆之前他的行动不受限制,但是心灵却无法自由。在家没法自由,在继母的胁迫下娶了他不爱的婉喻,让出了自由选择妻子的自由。回国了也没有自由,自己的文章被断章取义,从而被要求站队,无法实现他想要的不被裹挟的自由。更不用说在监狱里和劳改农场更没有自由。然而在这个时期他的心灵却自由了,没有人来打断组织他的思考,他的大脑可以天马行空地驰骋于天地间。被释放后又变得不自由,不可言说的时代遗留下来的猜疑和紧张,让人们的眼睛时时盯在他身上,包括他的家人。所以最后书在“陆焉识离开了,同时带走的还有婉喻的骨灰盒”中戛然而止。这下陆焉识终于彻底自由了,以自由之身回到青海,是真真正正地不受约束,同时也让一生都在付出的,未体验过真正自由的婉喻,一起获得自由。陆焉识终于得到他想要的自由和爱情,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好结局呢。

最后一点是时代对人的影响。陆家的命运深深扎根于陆焉识的身份,陆家人一切的遭遇也都以此为原点。谁都没有做错什么,但是都无法逃离历史的车轮。陆焉识一人的遭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他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这一生都受到他的囚犯身份的影响。那个时代对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个人,而是长久而深刻地存在于与他相关的每一个人身上。除了影响个人命运和境遇,也影响了人的处事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比某些事实上的经历更加深入骨髓,更加难以改变。这是运动本身所无法预见的后果,个人命运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发动运动的人不会对个人因此被改写的命运负责。抵抗时代的洪流没有意义,只希望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点,能够给自己多保留一些自由。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7)

神仙爱情,希望我老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人陪伴。

①书中一开始对于恩娘这个角色我是不喜的,觉得她有些心计,但是后来恩娘在焉识由重庆回上海后表现出来的洞察力令我惊叹佩服,其中有个片段我很喜欢:

(书中段落)听完焉识的话,恩娘慢慢地说:焉识,真没想到,你读书读得这么没用场。她又说:你假使有用场,也用不着请人家吃这顿夜饭了。他们这些流氓也不会到家门里来欺负我们了。你晓得他们是啥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恩娘说。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②陆焉识前半辈子都在错过,这一错过便导致了过错,他的心太软了,又不会圆滑处事也不愿意圆滑处事,于是一次次与他的自由擦肩而过。

③婉瑜也是一个不自由的人,到最后她的失忆越来越严重后,反而自由了。

(书中段落)“婉喻现在是最自由的一个人,没有城府,百无禁忌,她不愿意的事,才不会给你留情面,她会用最直接最猛烈的方式告诉你。”

④(书中段落)“一个家必须有那么个会吵的,陆家兴盛了五代,衰败就衰败在不吵;太看不起吵了”。

⑤(书中段落)我想这就是我太祖母冯仪芳说的没用场。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读后感陆犯焉识(篇8)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对上海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代歌后邓丽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邓丽君如夜莺般娇柔婉转的嗓音,我脑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华的景象:十里洋场霓虹灯闪烁、终日不灭;百乐门前舞女巧笑的倩影;还有黄浦江,船只川流不息,不顾一切似的奔向远方

但长大后,我对上海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石库门一幢幢、一栋栋排列成行,看起来沉默寡言,却又像是将这房子、这城市的秘密娓娓道来;还有那冬日里的老虎灶,在没有暖气的旧年,无数老上海人靠它烧出的热水熬过漫长湿冷的冬天;弄堂里的粉笔画出的跳房子图案、清晨深夜里买早点宵夜的推车老上海在我的脑中逐渐丰满,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轻;繁华又贫瘠;曾遭遇过无数重创,却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最后,患了老年痴呆的冯婉瑜,只记得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陆焉识,却不认得衰颓的老年陆焉识。复婚现场,她大闹现场,因为她心里记挂的仍是那个少年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读《陆犯焉识》有感:自由、爱、珍惜


自由、爱、珍惜

——读《陆犯焉识》有感

李心语

如果不是阅读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我会一直觉得老谋子的电影《归来》已经拍得很感人了,从老戏骨陈道明、巩俐的演绎到剧本剧情的设置,再到画面、音乐的渲染,都很好的诠释了陆焉识和冯婉瑜延误了几十年的沧桑爱情。但在看完原著以后,我才知道,电影讲述的那个等待的故事,不过是小说中的沧海一粟。电影里没有邓指、梁葫芦,没有恩娘,也没有凌博士、大卫·韦,而 小说中不只有爱情,还有被电影一笔带过的亲情,老几和梁葫芦、邓指的友情,还有凌博士、大卫·韦的文人相轻。

小说的最后,我是听着歌《Drenched》和《莉莉安》看完的,耳畔却一直响起韩磊大叔的《跟着你到天边》的调子。我喜欢严歌苓式的叙述,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三人称的倒叙和回忆,讲述了上海富家公子兼知识分子陆焉识命途多舛的一生,在历经千万磨难后,才幡然懂得他的真爱,才放弃了一直苦苦挣扎追求的所谓自由和尊严。活着,就是为了重新相爱与继续相守。正如书名,陆犯焉识的"犯",不止是西北流放的"无期"囚禁,也是在探索爱与自由的过程中对他的牵绊和禁锢。小说细腻的内心描写,丰富的情感,让"自由""爱"与"珍惜"三个词一直在脑子循环,自由与爱是永恒的话题,书中揭示的人性与情感,我想是为了告诉我们,自由的身后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同时,也警示我们,要学会珍惜。

命运,一段惶惶不安的岁月

陆焉识的生活,并不像外表看上去的那样光鲜亮丽,大户人家的少爷,才貌过人,留美博士,能过目不忘,精通马术球类。然而,命运最初展现的美好很快归于颓败,只剩下千疮百孔蛀洞般的人生,就像张爱玲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陆焉识的生活就是徒留几只虱子不甘寂寞的爬过。他的婚姻由不得自己做主,因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又由于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如果换做是我或是我们呢?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有别人值得艳羡的一技之长,成为了别人眼中拿"铁饭碗"的公务员。但现实可能却是,我们所学的专业与铁路公安工作不对口,特长没有用武之地,还要在沿线小站驻守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有的人会失落后悔,有的人会郁郁不得志,有的人会接受不了或是堕落或是另寻出路。可是,对比陆焉识呢?面对苦难人生,他没有被打败,为了活着,为了见到婉瑜,他挨过了可以说是生不如死的日子,他也因此看清楚了自己想要的爱和自由。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段惶惶不安的日子,可以迷惘,但不可以迷失。所有的际遇和磨难,都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守望 ,一份姗姗来迟的爱情

爱情恐怕有无数张脸,这些脸都同样会说"我爱你。"当然,有的听不见,有的太响。陆焉识的一生中有4个女人。首先就是"红如鹦鹉舌,黑似蝙蝠翅(《金瓶梅》)"的恩娘。恩娘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爆米花,一个黑漆漆的炉子转着转着"砰"的爆出一片香,但吃着却不解馋,所有的好似乎都在一声响里没有了。恩娘便是如此,但对陆焉识的掌控,也算是不枉一生。"像春风轻轻柔柔吹过我身边(《罗大佑》)"遇见望达对于陆焉识而言,最特殊的头衔是"初恋",但望达对陆焉识颇有我可以不要你,你却不可以如此放弃的态度,这也是唯一我认为陆焉识丝毫不存在爱的一段关系。"我不会怜悯别人家的树木(《我是凤凰,只在烈火中歌唱——茨维塔耶娃诗选》)"韩念痕对陆焉识的爱,是周详没有退路的,就算是千夫所指之下,她也笃定地跟陆焉识过日子,陆焉识一辈子所谓的好日子也就那段日子。但她就像送给陆焉识的那枚蓝宝石领带夹,货真价实却没有用处。在她看了陆焉识给家里的书信后,便干干净净撒手而去。她的爱是有条不紊的,放下的时候也是斩钉截铁。"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冯婉瑜是那种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如此静的女人。作为恩娘巩固家庭地位的牺牲品,她经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她知道陆焉识不爱她,可她从不埋怨。反而是苦难使陆焉识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冯婉瑜最后的日子陆焉识悉心照料,如果真有因果循环,真有命数,陆焉识算是一点一滴还了回去。婉瑜全然忘记了自己做过的那些事情,也全然不知他最后做过的事情,她受苦太多,最后落得白茫茫一片干净。

如果要问陆焉识爱谁,其实我还是有所保留的。陆焉识和4个女人的爱,就如当下很多人的爱一样,已经少了些许纯粹,多了现实和利益色彩;如冯婉喻那样把对方融入自己生命,把对方作为一种信仰的爱,更是没有了。"我爱你"这句话的爱中,有多少情在里面?这不禁让我接出下半句"我爱你。那又有多久?"尽管如此,还是要相信爱情啊,即便是来得晚一些。

信念 ,一场遥遥无期的等待

书中讲述的那个年代,是比我们祖父母还早的时代,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陆焉识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曾经春风得意的漂亮男人陆教授到了那泯灭人性的监狱里成为了一个极其卑微的罪犯,为了生存,曾经一双写文章、小拇指拿来挑蛤蜊的手去扣大粪、刨垃圾,能说4国语言流利的舌头装了二十多年的结巴,为了活命屈尊就地从高傲跌倒一丝一毫都见人脸色行事。而能让陆焉识改变的,是他在流放中一遍又一遍回味自己的前半生,最后竟然慢慢体会到了婉瑜对他的爱的,这份爱甚至让他下定决心要见她一面才肯死,成为了一份活下去的信念。对于婉瑜又何尝不是,因为在她的心里,只要是陆焉识活着,就是她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即便是陆焉识被判了"无期",她也觉得是可以庆祝的,她理解的"无期"是不定期,说不定哪天她的丈夫就会回来。我们的生活莫不过如此,当下也许有些事情会觉得很难,熬不过去,这个时候扪心自问一下,当初为何而来,如何出发,是怎么走到现在,寻回一片初心,重拾信念,继续前行。

珍惜,一生默默流转的人事

陆焉识,不问政治,却难逃"凌博士"和"大卫·韦"之间的骂战,最终被搅入反革命的泥潭。身着粗砺的囚服,在难抵的饥饿中,他珍惜了年少时积累的学识,在服刑期间用玩味语言精妙,来隔绝监狱里那些肮脏的念头。他的前半生,不懂珍惜家中温顺的妻子、膝下的幼儿,享受家庭和睦,反而是多年的囚禁,在这位隐忍、贤良的妻子多年的守候下,让他最终品味出爱情的厚重滋味。妻子是他唯一持续的外界联系,每次的接触,都让他多一丝活下去的信念,也慢慢让他开始了忏悔。也因此,他学会了珍惜流放中和邓指、梁葫芦的革命情谊;让他几乎以生命为代价,在雪地荒原中步行几天几夜,就为了在记录片上看一眼小女儿丹珏的脸。然而,醒悟来的太晚,身体的不自由也束缚了爱的能力。一心想要忏悔和弥补的陆焉识历经千辛成功越狱,却在远望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一个清晨,遵从了女儿在电话里的劝告,为不拖累亲人而再度自首入狱。待暮年出狱回归家庭,却依然逃不脱儿女的政治惶恐,爱怨纠结;妻子也因病失去了记忆,人在身边焉未识,妻子已经不需要焉识的忏悔。小说结局,焉识和婉喻没有真正相认的悲剧,在我看来却很美。一生太长,长到等不来一次重来的机会;一生又太短,短到不能弥补所犯下的错误。正如陆焉识用尽一生,才读懂了爱和自由,带上自己的爱,向着自由的归来,却没有换回昔日的温情。它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无论好的、坏的,都是我们应该承受,也要欣然接受的,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如果未来不尽如人意,这一刻就是美好的回忆;如果未来日新月异,这一刻也是我们的一次经历,何尝不去用心感悟身边的人和事,感受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2017年8月11日

*李心语,供职于南宁铁路公安处。

《陆犯焉识》读后感范文1000字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对上海这一城市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代歌后邓丽君。

"夜上海,夜上海,迷失的不夜城……"

伴着邓丽君如夜莺般娇柔婉转的嗓音,我脑中慢慢勾勒出一幅奢靡繁华的景象:十里洋场霓虹灯闪烁、终日不灭;百乐门前舞女巧笑的倩影;还有黄浦江,船只川流不息,不顾一切似的奔向远方……

但长大后,我对上海的印象又发生了改变。石库门一幢幢、一栋栋排列成行,看起来沉默寡言,却又像是将这房子、这城市的秘密娓娓道来;还有那冬日里的老虎灶,在没有暖气的旧年,无数老上海人靠它烧出的热水熬过漫长湿冷的冬天;弄堂里的粉笔画出的跳房子图案、清晨深夜里买早点宵夜的推车……老上海在我的脑中逐渐丰满,直至有血有肉。它衰老又年轻;繁华又贫瘠;曾遭遇过无数重创,却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

上海让人迷恋,吸引我逐渐深入地探寻她的秘密与魅力。我尤其喜欢上海的女子,这得益于各类电影,画面中的上海女子,身材苗条纤细,通身气派如神仙妃子却又不失南方女子的柔美温婉。惹人为其魂牵梦绕。

后来读严歌苓的小说,发现她的小说里常有上海女子的影子:《芳华》中美丽的林丁丁和卑微的何小曼;《寄居者》中孤绝坚强的May等。还有,《陆犯焉识》中的女主角冯婉瑜。

我能理解冯婉瑜。一见钟情,二见误终身,足矣形容冯婉瑜对陆焉识的爱情。你看,无知少女懵懂无知中嫁给一个会四国语言、曾赴美留学、20岁最年轻教授,而且,人家还是相貌堂堂一米八二的美男子。你说,你开不开心,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可是,你只是一厢情愿,人家根本不爱你,不仅是因为三观不和,还有中间夹着的一个别扭的恩娘……这样下去,简直要变成三流言情的开头。但是,严歌苓就是严歌苓,在她冷峻中夹杂着黑色幽默的笔触下,时代的大画卷缓缓铺开,两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跌宕起伏。

一开始,冯婉瑜是卑微的,陆焉识在美国如何,她不可能半点风声都听不到,却选择默默原谅。

当陆焉识到了西宁,她似是觉得当年那个远在天边的少年终于和她的距离接近。冯婉瑜觉得好幸福啊,每日例行的秀娟小楷一封家书送往西宁,又每隔一段时间收到的陆焉识特有的苍劲笔触一封。感觉就在身边,这一生,就这样爱在内心,在话里家常,在每日所期盼的信件,和三个抚养成人的子女。所有的坚持都是一份对陆焉识的爱。

最后,患了老年痴呆的冯婉瑜,只记得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陆焉识,却不认得衰颓的老年陆焉识。复婚现场,她大闹现场,因为她心里记挂的仍是那个少年……

生命的最后,冯婉瑜已不记得陆焉识叫陆焉识,只记得她心里记挂的”他“,”他回来了吗?”“快了,回来了,在路上。” “一定是道路不好走,他才晚的。” 临死了还要为他开脱,我不由潸然泪下。她爱的如痴如醉,陆焉识是她生命中的白月光,害她苦苦追求了一生。我不又想起那句话:‘’哪怕是岁月,篡改我容颜,你还是心底,多情的少年。”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陆犯焉识》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斗罗大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