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革命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革命的读书笔记

革命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文3篇。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文3篇”,感谢您的参阅。

《国家与革命》主要整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暴力革命中的任务和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一

一、写作背景

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写这篇文章是有一定原因和背景的。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被庸俗化

巴黎公社失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庸俗化和歪曲,致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失去了其革命的锋芒。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为了重新争夺利益、瓜分世界,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情况下,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应该做的是利用战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一举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当时,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基本上都资本主义化了,也就是说变成了机会主义,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喊出保卫祖国的口号,实际上是支持资产阶级掠夺世界的战争,保卫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保卫的是资本家的利益,而让工人、农民当炮灰,在前线打仗,这是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这是从国际背景来看的。

2.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

就俄国当时的情况来说,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几个阶级、几种力量联合起来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推翻之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彼得格勒苏维埃政权。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应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当时的苏维埃政权主要由孟什维克或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握,他们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解决面包、和平和自由的问题,步步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让步。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磨刀霍霍,妄图消灭苏维埃。这个时候,列宁认为情势万分危急,为了澄清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方面的一些模糊的认识和观点,迫切需要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于是,列宁于1917年写成这篇《国家与革命》。把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歪曲了的国家学说和革命学说正本清源,从而为成功地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基础。

二、主要内容

本篇著作涉及的问题很多,涉及阶级、国家、民族、宗教、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按劳分配、资产阶级法权等,很多概念和原理。我的体会是,要通过多次的阅读,把这些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搞清楚,并结合列宁关于国家和革命的其他文章来理解和把握。

关于本篇著作的主要内容,我大致谈一下以下主要问题,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如何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在第一章着重讲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关于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政权的态度,仔细分析一下,有四个层面的东西:

1.无产阶级要不要夺取国家政权?有些人认为,国家是公正的、公平的、体现全民意志的机构,没必要推翻它。恩格斯说过,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机会主义却歪曲它,说国家就是为了调和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可以不用推翻,它就把各个阶级的利益、冲突都调和了。这种观点就是不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用国家来调和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观点就是机会主义的观点,马恩、列宁明确的观点就是夺取国家政权,而不能利用原来的国家政权等。

2.无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时,是否需要进行暴力革命?

无产阶级怎么夺取国家政权,是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通过取得多数票赢得群众的支持呢?还是通过暴力革命呢?机会主义观点认为,夺取政权是可以的,但是应该采取以下方法:在议会中多争取点选票,让群众支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机会主义不同意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列宁指出,不能按照资产阶级议会制那样,通过赢得群众的选票,在议会中取胜来掌权,而是必须要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是否需要打碎、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官僚机构?

机会主义观点认为,夺取国家政权之后,还可以继续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如官僚、机构等),来继续无产阶级的事业。而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之后,不要原封不动地把它拿过来,不能在这个旧的国家机构内掌握政权,不能利用原有的国家机器(如官吏和常备军、警察等等),而是要将其打碎,摧毁,无产阶级自己来行使国家权力。

4.无产阶级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打碎之后,用什么样的组织来代替它?

马克思说过,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机构叫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形式,就是巴黎公社。第二个形式,就是俄国的苏维埃。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机会主义的国家观最严重的分歧就在于以上四点,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如果否定以上四项,就是机会主义观点,如果把握住以上四个层面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观点。

(二)怎样看待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指出,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政权。那么,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是如何看待无产阶级专政的呢?我认为,研究问题必须把概念搞清楚。

第一,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也叫无产阶级国家;

第二,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也叫政治国家;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还叫半国家;

第四,列宁还说,无产阶级专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少部分人是剥削者,他们利用国家机器,利用暴力革命镇压大部分人。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大部分人统治少部分人,它不需要那种特殊的暴力工具,不需要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

第五,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和民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六,无产阶级专政就是马克思说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从资本主义灭亡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政治形式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第七,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次战役,社会主义革命是指的一整个历史阶段,实质上就是指的过渡时期,就是指的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还说,在过渡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主形式,这种民主形式的本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第八,无产阶级专政是正在消亡的国家。不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国家才没有了。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从这个角度上讲,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正在消亡的国家。例如,十月革命一胜利,就意味着国家的消亡开始了,而不是到了共产主义才消亡。

(三)如何看待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第一,我先列举一下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几种叫法。列宁把它叫社会主义。我们知道《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分成两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另一个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叫共产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叫不叫国家呢?列宁说这叫非政治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国家,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叫非政治国家,也叫非国家。

第三,非国家有什么职能呢?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没有政治职能,它就是一个社会管理职能。

第四,为什么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叫国家呢?它既然是非政治国家,为什么还叫国家呢?列宁说,就是因为它还有国家的残余。那么国家的残余是什么呢?那就是强制。

第五,为什么需要强制呢?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如果没有强制,我们就不能保证按劳分配制度的贯彻执行。必须有强制的力量让不劳动者不得食,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因此,列宁说,正因为强制,我们勉勉强强地叫它国家。实际上它已经不是国家了。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把它叫资产阶级法权或资产阶级国家。实际上这是一种比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资产阶级国家。有人说在共产主义还有国家资本主义,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国家资本主义一定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和过渡时期里面存在的,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已经没有阶级和国家了,哪里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问题?

第六,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是达到了平等呢?列宁曾经说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不是真正的平等。它是形式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一定是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会实现的差不多。列宁说,平等自由问题是和消灭阶级联系在一起的,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就谈不上真正的平等自由。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就没有无产阶级的自由;有无产阶级的自由,就没有资产阶级的自由。阶级社会中,不能抽象、笼统地谈论平等自由。即便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谈不上真正的平等自由,它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自由。

(四)如何理解国家消亡?

国家消亡如何理解?第一章讲暴力革命与国家消亡;第二、三章讲历史;第四章是对前面的补充;第五章讲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第六章是如何批判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国家消亡在《国家与革命》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1.怎样正确理解国家的自行消亡?

关于国家消亡,《国家与革命》中讲了很多,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它说无产阶级专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已经消亡了。关于国家消亡从哪儿开始,我个人理解的是这样的:一是,无产阶级要用暴力夺取并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二是,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三是,国家消亡的起点应该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始。因为列宁指出,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四是,国家消亡的终点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终点。从无产阶级专政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都是国家消亡的历史阶段。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已经谈不上国家了,连非政治国家也谈不上了,因为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时,连管理都没有了。

2.怎样理解民主的消亡?

民主与阶级和国家共存亡。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国家形式。有阶级、有国家,就有民主;没有阶级和国家,就谈不上民主。因此,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和消亡就代表着民主的产生和消亡。关于民主的消亡,《国家与革命》中讲的并不是很多,要想全面了解民主消亡这个问题,我结合列宁其他著作来学习。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就想办法采取什么方式统治国家和老百姓。有两种办法:即君主制和共和制。君主制是一个人统治;共和制是经过选举实现统治。共和制分为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是少部分人投票选举;民主共和制是由大部分人投票选举。如果没有阶级和国家,根本就谈不上统治。阶级、国家的产生就意味着民主的产生,阶级、国家的消亡,就意味着民主的消亡。

3.怎样理解平等和自由?

一般来说,民主就意味着平等自由,实际上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是资产阶级当家作主,资产阶级当家作主就意味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不平等的,无产阶级是没有自由的。因此民主和平等不是一回事。要正确理解列宁所说的:民主是排斥平等的,也是排斥自由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有民主,它排斥无产阶级的自由;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有民主,它排斥资产阶级的自由,排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不法分子的自由。只有消灭了阶级和国家,才能真正地谈平等自由。阶级社会中,不能抽象地谈论这个问题。即便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能实现彻底的平等。列宁曾指出,当我们谈平等自由的时候,一定要具体的提,决不能笼统地提。

三、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谈的:如何看待资产阶级政权?如何对待无产阶级专政?如何看待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有没有国家?此外,在谈论国家消亡的历史阶段等问题的基础上,谈了民主消亡的问题。《国家与革命》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1.当今社会,是否还要讲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国已经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那些反对我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实际上是片面地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曾说,无产阶级专政不仅仅在于暴力,甚至主要的不在于暴力。我们现在不少人认为专政就意味着枪杀、抓人等。这都是片面的理解。列宁说,十月革命之后,有四种人需要镇压:资本家被推翻之后,不服气想要恢复政权;俄罗斯是小农国家,小农中出现新的资产阶级;国际资产阶级想推翻苏维埃政权;地痞流氓、黑帮分子的捣乱。无产阶级专政就镇压这四种人。无产阶级专政除了有镇压和让人屈服的功能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就是管理。因此,国家实际上有两种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职能越来越体现地充分。而社会管理职能也是服从和服务于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的。

2.科学认识所谓普世民主、西方宪政主张。

此外,关于普世民主、普世价值的观点,列宁指出,只要存在阶级和国家就谈不上普世民主和普世价值。只要有阶级,就是某个阶级当家作主,而不是全民当家作主。只有消灭了国家,才能说全民当家作主,同时也就意味着国家的消亡、民主的消亡了。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一般的民主、纯粹的民主、普遍的民主,一定是某个阶级的民主,这也就摧毁了普世民主和普世价值。

由此可见,《国家与革命》的现实意义很大。

在马恩相继离世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中有许多机会主义分子和修正主义者对马恩思想歪曲误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捍卫马恩学说,还原马恩思想,列宁在系统阅读马恩原著的基础上,于1917年8月至9月间,隐居在俄芬边界的芬兰拉兹里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这本重要著作。准确的说列宁并未全部完成,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中断了写作。但列宁也并未遗憾,因为做出革命的经验比论述革命的经验更愉快,更有益[1][1] 。

《国家与革命》主要整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暴力革命中的任务和作用。半国家理论也是列宁在该书中明确提出来的,它是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所建立的国家,之所以是半国家,是因为它已经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居民已经自己上台来代替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所有一切都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2][2] 。 半国家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理论概括,也是对其的一种现实指导。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二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我们有必要重新认真思考,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解答,我们也许能从半国家理论中获得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国家作为一个在文明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国家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布斯认为国家就是进行暴力统治的利维坦,卢梭、洛克认为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上的一个代理机构,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与市民社会相关联的理念的实在化形式,而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是建立在阶级斗争之上的一个统治工具。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遍布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尤其是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之后,随着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以及私有制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也日益加重,因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不断恶化。而这种对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不能够通过退让协商的方式解决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真正的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没有剥削、公平正义的新社会。

资产阶级为了使这些对立、经济利益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久居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3][3] 。国家由此成了一个统治工具,一个由统治阶级不断向被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的暴力工具。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存在持一种彻底批判的态度。

2、暴力革命资产阶级国家的消亡

正因为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要想推翻资产阶级的残暴统治,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无产阶级必须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暴力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历史上时又发生,但之前的革命大多只是统治集团的更替,只是政权的一次又一次的转移,革命之后发生变化的仅仅是统治者不同而已。而且,在之前的革命中一切变革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摧毁它[4][4],资产阶级不断的完善自己,集中权力,建立强大的暴力机器,加快剥削的步伐。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在今后的革命中不仅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更要从根本上摧毁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消除私有制这一剥削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革命不仅要转变政权的执政者,更要转变执政者的统治方式和治理理念。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实现的统治阶级的转换,也实现了统治方式和思维的转变。

3、自行消亡社会主义国家的消亡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依然需要一个已经不是国家的国家来维护基本秩序,发展经济。但这个国家已经于之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为不同,不仅从之前的镇压转变为现在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不断的去势,自行消亡。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力量的日趋强大,剥削阶级被消灭,从而不存阶级矛盾,私有制被消除,从而不存在与社会利益相背的国家利益,一切矛盾都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人民自己的组织来自行解决,因而在客观上已经不需国家作为一种工具来实行统治,国家的存在没有了意义,也没有了土壤。

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政治形态,它的发展是一个去国家化的过程,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的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5][5]。当国家代替社会完成生产资料的占有,实现公有制时,国家就开始逐渐消亡,直至共产主义阶段,国家完全消亡。

以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简单概述,他把国家视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在历史上产生,也会在历史上消亡。列宁正是把握住了这种国家消亡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半国家理论,完善了马恩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二、半国家理论概述

马恩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有着独特的认识,它作为一种过渡形式,与原有的国家形态(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经历了巴黎公社的实践之后,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特殊的国家形式。1875年,在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中,直接提到巴黎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马克思也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写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列宁将马恩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半国家理论,而且结合当时的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因而可以说列宁的半国家理论是对马恩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完善和超越。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正式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灭的。在这个革命之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6][6],之所以说它是半国家,是因为它与原来的国家相比已经有了本质上的转变:

1、由少数人执政转向多数人执政。任何国家的存在,都意味着使用暴力来统治,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也不例外。但是在此之前历史上的所有国家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多数劳动者使用暴力,维护其统治,而无产阶级专政则是多数劳动人民对少数剥削者使用暴力。马恩曾经论述过古希腊的民主制,而且也认为君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及之前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只是局部范围内的[7][7]。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来执政,正是这种人数上的变化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获得了更大动力,而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国家机器,为国家的消亡做好铺垫。

2、由社会的国家化转向国家的社会化。马恩认为国家是被异化了的上层建筑,它起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它摆脱社会的控制之后,又凌驾于社会之上来控制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权力日渐强大,统治日趋集中,这就导致了国家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力量都无法与之抗衡,而且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日益打压社会力量,攫取社会利益,使社会日益沦为国家的奴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因为消除了阶级差别及私有制,国家的利益就和社会的利益完全重合,国家的职能就是将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国家职能就直接转变为社会职能,国家不再尽可能的将社会事务控制起来,而是尽可能的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管理的职能交由社会行使,实现社会自治[8][8]。这样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实现社会力量的崛起以代替国家的职能,由国家向社会过渡。

3、由镇压转向管理。国家只是阶级剥削的工具,它拥有强大的官僚阶层和常备军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因而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承担的最大职能就是镇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中存在的最大矛盾仅仅是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教育和刑罚就可以基本解决,因而不再需要强大的镇压力量。而此时,国家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使命,就是组织和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向上发展,发展生产力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因而列宁曾公开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而在于先进的劳动组织[9][9]。

当然,剥削阶级、私有制度的消灭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中完全不存在一些剥削现象,也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只是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而且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现象,这都需要治理和维护,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要有一些新组织和新形式来代替国家执政:

1、用人民武装、选民代表分别代替常备军和官吏。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马恩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出直接回答,直到巴黎公社的实验之后,在革命实践中找出了答案: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10][10]。而且公职人员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取消一切公职人员的特权,这不仅消灭了官僚主义的隐患,也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成本,使原来的老爷变成了现在的公仆。这种公仆和老爷身份的区别也是人民武装力量与常备军及官吏的最大区别。

2、用议行合一的机构代替议会,提高行政效率。资产阶级用议会来掩盖其为少数人服务的专政本质,而且议会仅仅作为一个意见的表达机构,有可能落为一所清谈馆。而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议会制度,在其议的基础上行,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工作的机构,监管行政立法的工作[11][11]。这种公社式的议行合一的机构与议会相比有两方面的不同:首先,它扩大的了民主的基础,实行民主集中制。它让广大人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和途径,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的统治阶级,而且在广泛的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去制定政策;第二,做出决策之后,立即执行,代表们亲自工作,亲自执行,亲自想人民负责[12][12]。这种议行合一的机构起初也只是马列的设想,但后来在革命的实践中的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机构,最为主要的就是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

以上就是半国家理论的主要内容,它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社会主义阶段国家的政权建设和组织形式,也描述了国家向非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半国家理论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一个世纪,它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些粗糙和尚待完善之处,但是它的核心理念却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

三、半国家理论的现实启示

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此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13][13]。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的话,后三十年的改革必须要是全面的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它不仅关涉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动力,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而半国家理论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既可以评价我国当前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也可以指导我国政治体制建设

1、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转变国家职能,从管理走向服务,缩小和限制公权力的行使范围。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发生了几次中大的转变,从建国初期的镇压到后来的组织管理,再到现在的服务,国家的强制色彩日益衰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的日趋民主,这就要求国家必须要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将国家事务更多的交由人民和社会自行处理和消化。而我国当前的形势可能与之相悖,政府越来越加强控制和管理,公权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很多领域内都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在社会治理方面,城管这一治理模式成为当前我国治理模式的一个典型缩影,尤其对于基层政府来说,这样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受人诟病。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的强力干涉不仅在经济领域内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上也促生了很多的官民矛盾以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14][14]。这些现象也促使我们需要不断的反思我们当前的执政理念和思路,只有明确公权力的界限,逐渐回归社会,才能真正的化解当前现实中存在的矛盾。

2、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精简公务员队伍,取消公务员特权,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公务员热成为近几年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士,无不向往从事公务员行业,这种期望向往背后折射出了公务员行业存在的一些稳定利益,无论工资、待遇,还是住房、出行以及日常办事,公务员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势[15][15]。而且很多单位存在着人员臃肿的情形,人多事少,很多单位已经形成公务员上50岁不再安排具体工作的惯例。公务人员过量跟国家机构设置有很大关系,国家机构重复设置的现象很多,不仅提高了运行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陷入了官僚主义的庞大体系之中,各个部门相互牵扯,为事情的简单处理人为的处理很多障碍。

半国家理论提示我们必须要打破公务员的特权,保持其纯洁性,真正的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同时要提高行政效率,平等对待每一位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造血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拥戴和支持。

3、半国家理论要求我国培育理性的社会心态,促生多样的社会组织,建立公民社会。半国家理论所展示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阶段逐渐消亡的理论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启示,就当前的环境来看,国家消亡的条件远未成熟,但是有必要将国家权力逐渐转移给社会,转移给群众本身。首先要培育一种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为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奠定基础,这样一种社会心态不仅要求理性的的对待异质思维,更要求平等的倾听沉没的声音[16][16]。除此之外建立广泛的社会组织,通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奥运会等等大的事件,我们意识到了建立公权力之外的社会组织的需要,它不仅能够弥补公权力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国家机关积极行使公权力[17][17]。只有具备了开放的社会心态,广泛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强大的社会本身,自下而上的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出的半国家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意义,也对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实践有着很大的启示,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尚未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这也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宣传该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三

《国家与革命》一书主要由列宁对马克思关于国家和暴力革命的补充,其语言也采用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马克思的双关思想。由书中偶然提到的对于苏维埃里面存在的一些机会主义者和自标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党员的批判可以推断出列宁也有打算用该书修正一下党风的意味。因此该书讲得较为入木三分,在详述我的读书心得前,不得不担心我还是大有可能把问题看得太浅。

这里不妨分章节来论述我对《国家与革命》全书的认识。列宁一开始就尖锐地点明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关系。国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在毛主席带领我们建立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社会主义国家一词也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了社会主义四字上,却基本忽略了国家的含义。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对立的两个阶层,并由此引发阶级斗争。而国家就是立于社会之上,为了不让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由于阶级斗争而自毁的工具,并由国家的特殊武装力量得以实现。不过,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由对立阶级里更为强大的一方所建立的,压迫阶级用于压迫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也就是说,国家是统治阶级为了把压迫的理由正当化所使用的工具。

回到我们国家,我们一方面为中华名族的崛起,拥有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目标而高兴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我们依然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进一步说,在我们国家,统治阶级就是占大多数的普通的人民群众。根据马克思的定义,我们也必然有着被压迫的阶级,列宁在书中提出马克思所认为的无产阶级所压迫的对象只可能是一直压迫无产阶级的压迫阶级。在我看来,这一点是我们大部分官员没有学好的,忘记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钱与权的关系总有点不清不楚。诚然,让世界感叹中国崛起的也是钱,唯有中国似乎在金融危机下依然屹立不倒,只是,单凭钱来论事的官员却正是走在了非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努力。

国家特殊的武装力量不同于人民自主的武装力量,即与马克思认为的共产社会的武装力量武装的人民有所区别。其依然由一定的法律,监狱等补充手段使压迫合理化。无产阶级关注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但固有的资产阶级因为掌握着生产资料,不经过彻底的有效的手段打击国家机器,则不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法国巴黎公社的实践,由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也认识到了无产阶级要掌权,要靠的这一有效手段就是暴力的革命。因此,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含义不同,《国家与革命》一书更为强调的为人名真正的革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和列宁都认为国家是会自行消灭的,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一向观点是符合的。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主义里并没有阶级之分,国家则是其中的一个过程。国家依然存在着官吏和税收制度,这两点也不会出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站在我的观点上,依然觉得这种社会有点遥远。扩充到世界的范畴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难道不能算作阶级斗争的大概括吗?马克思断言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来临,出于人类普遍的希望,我也在希望那一天的到来。如何在当代为共产主义打下基础,则是我一生应该努力探寻的问题。

鉴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提到不少次的屏清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关系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理解,本文也没有过多涉及,写于此,望能提醒自己日后继续学习。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读书笔记一:《国家与革命》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对社会的管理。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管理。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同样需要有一个管理机构根据可能取得的社会财富,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财富的分配。而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允许人们完全自由地、任意去索取。

由于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不均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能得到的生活条件也会有差别。因此,如果没有管理,人们就会放弃条件艰苦的地区,纷纷向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地区聚集。在人口的负担超过了某一地区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所以,需要一个社会机构来协调和控制以上情况的发生。这个机构只能是国家,或者是联合国。

近年来的难民流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的头疼事。昨天欧盟已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准备联合起来应对难民流问题。如果没有国家或国家的联盟,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地涌向任何一个地区,恐怕要比任何军事进攻都难以对付。

我从来不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如果说人之初,性本懒、性本贪可能更符合实际。孩子生下来,如果你不教育他,他是不会主动去刻苦学习、或帮助大人干活的。成年人也一样,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谁都可能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差异,但矛盾和冲突不可能不发生。无论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交往中,都会产生矛盾。解决矛盾如果仅仅靠文明人劝架的办法,恐怕不行。即使是家庭问题,如果没有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作为依据,你又如何去劝架呢?总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吧?如果还需要保留一些法规,没有法院和法官又如何断明是非呢?完全靠邻居来评理吗?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连清官都难断的事,靠邻居、靠所谓文明人就能解决吗?

我过去也当过一官半职,也做过无数次的思想工作。可一些人照样以权谋私、照样贪污。无论你如何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提高觉悟都无济于事,结果还是把他们告到法院,一张判决书解决了问题。看来,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完全靠思想工作去解决也是远远不够的,不靠国法民规,不靠国家机器,一些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人类社会越发展越应当脱离无序的状态。现在一些医学家已经在制造克隆人,如果不加以制止,人类社会等不到共产主义的到来,就将会面临这种新人类的威胁。即使是到了共产主义,如果我们任凭每个人去自由发展,不知还会造出什么怪物来。所以,认为共产主义不需要管理、不需要法治,就等于是在谈论人类社会的毁灭一样。

国家只是一种社会形态,他可以为阶级压迫服务,也可以为维护社会公平服务。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现;但历史证明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公有制社会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回归祖国后,我们还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台湾也适用,但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国家的组织形态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处,公平竞争。可见,国家只是管理社会秩序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它对于任何社会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适用的。因此,认为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观点也是偏激的,它无异于把未来共产主义与原始共产主义相混淆。

理论只有被实践所验证才能具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往往会脱离理论家所划定的轨迹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情,马克思和列宁也无法预见得到。因此,用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精神遗产,才是正确的。如果把前人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当成圣经,那我们今天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邓小平不仅敢想,而且敢做。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政治勇气,用鲜活的实践成果,来丰富革命理论的百果园。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书笔记二:《国家与革命》

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才得以进入WTO。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以色列国的建立,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

读书笔记三:《国家与革命》

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毒品、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走私问题、黄睹毒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邪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比***以前严重。所以,国家机器只能加强。当然,在处理不同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必须镇压的要坚决镇压,而对于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否则将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我并不是说列宁的文章写的不对,就俄国当时的情况看,阶级矛盾是俄国的主要矛盾,所以列宁自然要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然而,对于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会自行消亡的论述,现在看来,无论是俄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革命都没有能为我们提供旁证和依据,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一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导师和领袖。《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本书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 准备,并且成功指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章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 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 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既然是人民这个大

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二

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 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

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 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是凭空猜想臆造的,这些学说都是经过对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革命实践证明的,不管如何的被歪曲都不能抹杀这些学说的科学性,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经验之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这正是列宁在第二部分讲述的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个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一个组织!实际事情变化进程迫使革命提出破坏和消灭国家机器的任务而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列宁曾说马克思在解决用什么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时,他是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以1848-1851年的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为基础,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列宁在本文对马克思

主义国家学说的考察也不是根据逻辑推论,而是根据实际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而做出的结论,这正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的内容则是阐述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的分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公社的经验做过分析,从其中的摘录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上一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即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马克思写到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而应该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变化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努力从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关于消灭国家政权寄生虫的观点却被机会主义者同蒲鲁东的联邦制混为一谈,列宁继续引用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进行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歪曲的批判。坚信的认为公社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第四章是恩格斯的补充说明。恩格斯不止一次的谈到公社经验的问题,说明马克思的分析与结论,所以列宁在这里单独列了一章特别来谈谈这些说明。首先提到住宅问题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的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完全扭曲,从而值得提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无政府主义者的一次论战。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里批判了格达纲领草案,并特别谈到国家问题,发现了一个重要论断: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虽然倍倍尔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们的目的》这本小册子中有一些关于国家的完全不正确的议论,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仍顽固地重复国家问题的机会主义议论,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时代》上发表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会主义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这一章节的最后提到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是民主的消亡。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其产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的消亡也必定存在其经济基础,那么问题是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列宁在第五章就开始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先对比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写过的两封信,引出了两者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对于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继而谈到马克思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和未来共产主

义的未来发展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冷静的考察分析,把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的共产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由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机会主义回避躲闪的态度,结果就产生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列宁在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来说的。

总结上述分析,《国家与革命》既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先后顺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历史先后顺序的考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革命家如何通过分析历史革命经验来形成、发展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包含对歪曲、抹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是列宁在新的历史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二、 笔者对本著作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读完《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的认识到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众多伟***家、思想家们对待革命问题、历史问题的严谨的态度,他们不会天马行空幻想或是仅仅通过逻辑推理来提出某个学说或作出某种决策,而是根据实际的社会发展、历史革命实践,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该学习和践行这种态度和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实际 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我国的伟***事业提供了借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依据这个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列宁在书中严厉的对那些歪曲马克思学说的流派进行了批判,非常坚定自己的立场。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我们不怕批判质疑,但前提条件是要有依据有科学,对于无厘头的站不住立场的质疑,我们应该坚定立场,不能动摇。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大全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1

我阅读这篇著作,拜读之后,感思良多。这篇《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的经典文章之一。其内容共分六章,前四章是重点内容。

第一章,列宁根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提出了如下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依靠军队和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阶级进行压迫。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才能建立完全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请注意,列宁强调的是完全民主。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社会主义怎么会是完全民主的呢?我们记忆中的社会主义,除了***中有民权有限扩大的现象,其余诸如苏联、朝鲜、古巴等国,似乎都与完全民主扯不上关系。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二章,总结了1848-1851年的革命经验。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建立一个新国家来镇压资产阶级,他引用了马克思所下的定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即组织起来并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换言之,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中国的基础,其原因就在于此。工农是不是统治阶级,是不是有权对资本家进行镇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尺。在这一章里,列宁还特意给马克思主义者定下了一个标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大家可以对照此概念,看看你自己或某些人是否符合。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列宁引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巴黎公社的相关分析,并颂扬了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伟大贡献。列宁设问道: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他引用了马克思的文章来进行回答: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他们大多都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的)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并且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请注意列宁使用的毫无例外这个词。在后来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这个毫无例外根本没有实现。

那么放弃普选制,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危害呢?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列宁首先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语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普选制:(资本主义的)普选制,不过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但他继续引用道:(无产阶级)的普选制,应当为公社里的人民服务,就好比是为企业寻找工人、监工和会计。换言之,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公职人员,实际上就是老百姓雇佣的工人、监工和会计。但在后来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公职人员由于不可随时撤换,最后终于蜕变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列宁在文章中一再表达了这种担忧。他引用了恩格斯的话语来说明该问题:工人阶级在获得统治时......应当宣布它自己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来保证自己有可能防范他们,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国家中都不可避免......

此外,列宁又强调道:政治上的改造(指普选制),必须与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措施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的意义。总而言之,列宁给社会主义定下了两大标尺,即工农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以为,这两点缺一不可。

列宁的这篇文章,目的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并驳斥机会主义、社会沙文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那么这后三个主义究竟是指什么呢?机会主义,就是右倾妥协派,不主张打碎旧国家机器,而是利用工人运动谋取政治好处。社会沙文主义,则是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本国施行无产阶级专政,而对别国施行帝国主义压迫。这一点,在列宁死后的苏联,十分明显。无政府主义,则是无阶级立场的,他们只是需要完全的民主,并不谈阶级斗争。马克思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批判仅仅涉及后者。实际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构想,也是一种无政府思想。现在有些朋友,一跟他谈工农民主,就斥责说这是无政府主义。这样的斥责,显然不太合适。

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列宁在这篇《国家与革命》中,阐述得相当清楚了。但为什么后来的社会主义却偏离了巴黎公社的正确方向呢?为什么到了今天,很多人依旧看不清问题的所在呢?是什么让我们对马克思和列宁的话语充耳不闻呢?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马列的共产主义理论简直是天方夜谭吧。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毫无例外地随时可罢免的公职人员,无产阶级镇压资产阶级......今天听来,确实像是天外人语了。

但在一百四十年前的巴黎公社,这些东西都曾实现过。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2

书作者:列宁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采取综合读书笔记的方法,把我觉得有用的知识点记下、分析。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序言部分:

机会主义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口号,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

第二国际(1889--1914年)领袖,卡尔考茨基。

第一章 阶级社会和国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被歪曲空前的流行,所以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小资产阶级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这个阶级不可能与同他对立的一方调和。

这部分明确了马克思的国家概念,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机会主义的影响下被歪曲的现状,其意义还是着重在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须要通过摧毁久的国际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按地区来划分国民;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力量概念,即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的概念。这种力量主要是拥有监狱,警察,军队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 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这个部分主要是说明国家力量作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推翻统治阶级的潜在力量。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为了确保公共权力,税收和国债就成为了必须。

4.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国家的自行消亡指的是,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这样一来就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即以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

第二章 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

1.革命的前夜

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只是逐渐消亡的国家;劳动者所需要的国家。

2.革命的总结

过去一切的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无产阶级国家在它取得胜利以后就会立刻开始消亡,因为在没有阶级矛盾的社会里,国家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3.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这揭示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第三章 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

1.公社战士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是恰恰相反。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是夺取这个机器那么简单。

2.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为无产阶级民主,即由国家转化为一种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的东西。

3.取消议会制

普选制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以此,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镇压人民。这正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选表面上的民主,其实是实质上的绝对不民主!

4.组织起名族的统一

民族的统一不是应该破坏,相反地应该借助于公社制度组织起来。

联邦制在原则上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产生出来的。

5.消灭寄生物---国家

公社的实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国家消失的过渡形式,将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第四章 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

1.《住宅问题》

通过这个具体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无产阶级同现今的国家相似的地方,即把两者都称之为国家;另一方面有明显的说明了两者不同的地方,即向消灭国家过渡。

2.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反权威主义者要求在那些产生政治国家的社会关系废除以前,一举把政治国家废除。

3.给倍倍尔的信

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存在了。

4.对爱尔福特纲领草案的批判

最普遍的一种错误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断言的什么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不是资本主义,已经可以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这种接近其实只是证明社会主义革

命已经接近,已经不难实现,而绝不是证明可以容忍一切改良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和粉饰资本主义。

5.1891年为马克思的《内战》所写的导言

6.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

忘记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

第五章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1.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

马克思全部的理论就是来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

2.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宜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考量中国初级阶段理论。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这个社会阶段不是在他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各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4.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形式上的平等到实质上的平等,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

1.普列汉诺夫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对于是否需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以及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这两个具体政治问题,无政府主义者连一个比较接近的真理的答案都没有提出过。

2.考茨基与机会主义者的论战

考茨基在国家问题上一贯倾向于机会主义。

3.考茨基与潘涅库克的论战

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破坏管理机构和整个国家机构,用武装工人组成的新机构来代替它。

总结主要观点:

1.列宁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列宁独创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3.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

4.列宁还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职能的多样性,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3

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他写过很多著作被人们所熟读。笔者拜读了《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列宁的革命精神,为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及人类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掌握了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置身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通过理解他的写作语言,方式与结构,才可以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思想。下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一、 对各部分的内容作出介绍,并探析各部分之间展开的逻辑跟据。 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个章节都紧密关联,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批判了沙文主义者、考茨基主义以及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忽视与抹杀,特别突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一章是阶级社会和国家。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

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 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绝不是凭空猜想臆造的,这些学说都是经过对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与革命实践证明的,不管如何的被歪曲都不能抹杀这些学说的科学性,在1848年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经验之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这正是列宁在第二部分讲述的18481851年的经验,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关于国家问题的言论,引用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语,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给国家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即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个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需要这样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的特殊暴力组织,那么自然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预先消灭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一个组织!实际事情变化进程迫使革命提出破坏和消灭国家机器的任务而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列宁接着引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革命时的一段论述,来说明马克思这时已明确作出了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以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这个问题当时还没有解决。

列宁曾说马克思在解决用什么来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时,他是忠于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以1848-1851年的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为基础,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列宁在本文对马克思

主义国家学说的考察也不是根据逻辑推论,而是根据实际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而做出的结论,这正充分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的内容则是阐述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的分析。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对公社的经验做过分析,从其中的摘录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上一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即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似乎仅仅是更完全的民主。马克思写到公社不应该是议会式,而应该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变化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努力从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主张集中制,关于消灭国家政权寄生虫的观点却被机会主义者同蒲鲁东的联邦制混为一谈,列宁继续引用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进行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歪曲的批判。坚信的认为公社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第四章是恩格斯的补充说明。恩格斯不止一次的谈到公社经验的问题,说明马克思的分析与结论,所以列宁在这里单独列了一章特别来谈谈这些说明。首先提到住宅问题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学说把马克思主义在消灭国家的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的态度完全扭曲,从而值得提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无政府主义者的一次论战。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里批判了格达纲领草案,并特别谈到国家问题,发现了一个重要论断: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虽然倍倍尔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们的目的》这本小册子中有一些关于国家的完全不正确的议论,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党仍顽固地重复国家问题的机会主义议论,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时代》上发表的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会主义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这一章节的最后提到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是民主的消亡。国家属于上层建筑,其产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的消亡也必定存在其经济基础,那么问题是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列宁在第五章就开始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先对比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写过的两封信,引出了两者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对于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继而谈到马克思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和未来共产主

义的未来发展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冷静的考察分析,把刚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在各方面还带着旧社会的痕迹的共产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须要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说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由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上采取了有利于机会主义回避躲闪的态度,结果就产生了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列宁在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来说的。

总结上述分析,《国家与革命》既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先后顺序的考察,也是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历史先后顺序的考察,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这些革命家如何通过分析历史革命经验来形成、发展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在《国家与革命》的这些章节中,列宁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也包含对歪曲、抹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严厉批判,同时也是列宁在新的历史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二、 笔者对本著作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读完《国家与革命》这本书,深刻的认识到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众多伟***家、思想家们对待革命问题、历史问题的严谨的态度,他们不会天马行空幻想或是仅仅通过逻辑推理来提出某个学说或作出某种决策,而是根据实际的社会发展、历史革命实践,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该学习和践行这种态度和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实际 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我国的伟***事业提供了借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依据这个基本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列宁在书中严厉的对那些歪曲马克思学说的流派进行了批判,非常坚定自己的立场。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我们不怕批判质疑,但前提条件是要有依据有科学,对于无厘头的站不住立场的质疑,我们应该坚定立场,不能动摇。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4

在第一章中,列宁依据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从国家的产生、特征及其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消亡等重要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谬论。

第二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对这一光辉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对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批判了机会主义分子对公社经验的歪曲,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巴黎公社式的无产阶级国家代替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宁依据恩格斯在几篇著作中对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五章,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和国家消亡的关系。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时期的国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后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宁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背叛,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关于国家自行消亡这一论断的感想: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同样遭到机会主义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们看来,既然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宁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列宁指出,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亡的。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正压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转变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绝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列宁着重阐述了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恩格斯对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论述同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的。

最后,在列宁写作这本著作以后的这90余年里,资本主义的这些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是列宁没有估计到的也是列宁不可估计到的,我们要客观的、历史的看待这一论断,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调整就否认20世纪初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垂死状态。所以,列宁的这一论断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在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5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加深和激化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地垄断经济形势,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奋起进行反抗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1916年秋开始,列宁就着手系统的研究国家问题,《国家与革命》就应运而生了。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例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和任务的理解,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一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几十年来,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全盘接受的。我认为列宁在此文中的主要观点有: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5、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百年的历史演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已经与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有关国家的问题,将可能不利于我们正确利用国家机器,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一个是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另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

一、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

1、 国家是否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功能?

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2、 国家是否具有调节国际间冲突的功能?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才得以进入WTO。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

3、 国家是否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以色列国的建立,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

4、 国家是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

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毒品、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5、 国家真的会消亡吗?

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走私问题、黄睹毒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邪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比***以前严重。所以,国家机器只能加强。当然,在处理不同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必须镇压的要坚决镇压,而对于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否则将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我并不是说列宁的文章写的不对,就俄国当时的情况看,阶级矛盾是俄国的主要矛盾,所以列宁自然要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然而,对于国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会自行消亡的论述,现在看来,无论是俄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革命都没有能为我们提供旁证和依据,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

1、 人类社会是否需要管理?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对社会的管理。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管理。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同样需要有一个管理机构根据可能取得的社会财富,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财富的分配。而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允许人们完全自由地、任意去索取。

由于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不均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能得到的生活条件也会有差别。因此,如果没有管理,人们就会放弃条件艰苦的地区,纷纷向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地区聚集。在人口的负担超过了某一地区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所以,需要一个社会机构来协调和控制以上情况的发生。这个机构只能是国家,或者是联合国。

近年来的难民流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的头疼事。昨天欧盟已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准备联合起来应对难民流问题。如果没有国家或国家的联盟,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地涌向任何一个地区,恐怕要比任何军事进攻都难以对付。

2、 没有法治、只靠思想工作行吗?

我从来不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如果说人之初,性本懒、性本贪可能更符合实际。孩子生下来,如果你不教育他,他是不会主动去刻苦学习、或帮助大人干活的。成年人也一样,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谁都可能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差异,但矛盾和冲突不可能不发生。无论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交往中,都会产生矛盾。解决矛盾如果仅仅靠文明人劝架的办法,恐怕不行。即使是家庭问题,如果没有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作为依据,你又如何去劝架呢?总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吧?如果还需要保留一些法规,没有法院和法官又如何断明是非呢?完全靠邻居来评理吗?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连清官都难断的事,靠邻居、靠所谓文明人就能解决吗?

我过去也当过一官半职,也做过无数次的思想工作。可一些人照样以权谋私、照样贪污。无论你如何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提高觉悟都无济于事,结果还是把他们告到法院,一张判决书解决了问题。看来,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完全靠思想工作去解决也是远远不够的,不靠国法民规,不靠国家机器,一些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3、 国家机器与共产主义矛盾吗?

人类社会越发展越应当脱离无序的状态。现在一些医学家已经在制造克隆人,如果不加以制止,人类社会等不到共产主义的到来,就将会面临这种新人类的威胁。即使是到了共产主义,如果我们任凭每个人去自由发展,不知还会造出什么怪物来。所以,认为共产主义不需要管理、不需要法治,就等于是在谈论人类社会的毁灭一样。

国家只是一种社会形态,他可以为阶级压迫服务,也可以为维护社会公平服务。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现;但历史证明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公有制社会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回归祖国后,我们还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台湾也适用,但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国家的组织形态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处,公平竞争。可见,国家只是管理社会秩序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它对于任何社会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适用的。因此,认为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观点也是偏激的,它无异于把未来共产主义与原始共产主义相混淆。

理论只有被实践所验证才能具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往往会脱离理论家所划定的轨迹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情,马克思和列宁也无法预见得到。因此,用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精神遗产,才是正确的。如果把前人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当成圣经,那我们今天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邓小平不仅敢想,而且敢做。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政治勇气,用鲜活的实践成果,来丰富革命理论的百果园。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二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曲折的、冗长的、繁琐的。在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会带来国家的繁荣,国家地位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富裕的生活,带来社会的文明。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详细的阐述了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具体问题,精辟的总结了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基本原理,更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阶级的国家观,文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各种阶级矛盾和思想的交织,产生了许多超阶级国家观的思想。超阶级国家观的出现,表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处生活环境和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福利待遇希望改革的一种强烈的情愫,更表明了人们切实希望统治者带领他们走出生活困境的希望。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关于改革而获得新生活的理想无法得到满足,而泡沫式的国家理想模式就成了他们遥寄感情的媒介。但是,泡沫有其光彩绚丽的瞬间,也有应声而破的悲惨结局,超阶级国家的美梦同样也会破裂终结,这就要求我们要看清国家的真正起点在何方,国家到底该如何设想与建立。

学习《国家与革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无产阶级专政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看到,社会主义是带有旧痕迹的不完全的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搞好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后,我清楚的认识到国家的建立需要有正确的设想和构思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客观的、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借鉴历史长河的丰富经验,结合自身的国情,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最积极的、最适合的国家道路的选择与开辟。

同时,我们要克服内心感情天平向个体一方的倚重,减轻我们自身方向的负重,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重,增加国家与民族的砝码。并且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设身处地得站在国家的大局观角度上看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有客观的、正确的塑造国家的理想,在当家主人的身份下,即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下,始终跟着党走,身怀马克思主义的坚实理想,始终学习和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为科学的国家理想而不断奋斗。

国家的发展同大自然的净化规律有着美妙的相似之处,从低级的原始社会,在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脚步也从不停歇的向着自身的最终目标前进着,它的发展同样也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万分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文明程度的增值,尽管经历的时间长度不尽相同,但进化是国家最原始的本质和内容。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具体问题,可是国家会消亡么?在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后,我们知道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国家会在进化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在人类作为国家主人调解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纷争无法调解,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无法愈合,人类发挥的作用再大,也无法把日益出现的国家内部矛盾全权治愈。因此,社会阶级的进化就成了调解矛盾的必用良方。

纵观中国和世界,虽然阶级的分化和斗争没有像以前那样凸显,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在另一方面加深了矛盾的裂痕。所以说,利用合适的国家机器处理,适时的国家内部的革命可以促进国家主体的管理和巩固,社会阶级进化的必经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更加顺畅。

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眼观我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清楚的明白国家主人的问题。在我们的国家,到底谁才是当家作主的人呢?那就是人民。广大的人们群众才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秉着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原则,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前进道路上与人们群众一道,谱写一曲和谐的奋进之歌。

国家的发展进步同航船一般,拥有科学的国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在前进的航向上不会迷失方向;拥有了人民群众作为可靠的水手,我们将拥有最强大的前进助力;明确了社会阶级的进化实质,可以让我们明确航程的远近及艰难。有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才能更好的使国家前进发展,并且巩固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与权威。

作为当代进步大学生,我们需要铭记历史,脚踏现在的根基,展望未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勇担义务与责任。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义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些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联系而产生的一样,我们要追求需要,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满足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勇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不辜负青年兴则国家兴的期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繁荣大国!

《清单革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面对现实无限的外部复杂性,需要管理者培养一种庖丁解牛式的、化繁为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思维和方法。《清单革命》这本书,不仅给了医疗管理者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更带来了一场深入人心的观念革命。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www.dhb100.com/

医务科担当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既是医疗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又是医疗质量的控制者,更是医院许多对内对外工作的联系者处理者,角色功能繁多,如何找准切中管理要害的“关键点”,制定简单、可测、高效的清单,是提升自身管理效率的关键。

从来没有全面的高效,从来没有一张清单能涵盖所有情况,冗长而含糊不清的清单是无法高效并安全执行的。自2024年末开始,全球深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上近期我国散发病例的不断出现,多重风险叠加,放假、返乡、春节等活动增加,疫情防控就是现阶段重中之重的清单。疫情防控涉及医院各个部门和场所,抓住“关键”要素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作为精神专科医疗机构,防控工作中的“防”字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把新冠病毒挡在医院大门之外,特别是不能导致着住院患者发生蔓延,不能再医务人员中出现感染。而我们制定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包干,就是“清单”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作为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医院最主要的任务是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医院任何部门的工作情况,最终都会在医疗质量上表现出来。从医务科的角度看,要处理影响医疗质量的诸多问题,在平时与职能科室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至关重要,沟通就成为了“关键点”。例如在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就需要和临床科室、保卫科、医院的法律顾问加强协作,共同与患方进行沟通、博弈。再比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数据填报阶段,就需要和人事科、财务科、病案室、设备科、药剂科等职能科室协调、联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填报,而做好任务分解,也是“清单”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应该割裂地看待各项任务,认为只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行了,而是应该为了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有效的执行与有效的分权。

没有一张清单能涵盖所有的意外。团队在开始工作之前,必须就一些重要事项进行交流。要想最大的发挥团队作用,达到1+1>2的效应,就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也押送加强团队协作,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管理者,就是要做好每个个体的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好沟通,促进团队每个个体间的协作。分工与协作,一分一合,我认为就是管理要害的“关键点”。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拓展了人类思想的疆域,阅读起来感觉非常新鲜。原来好多事加个清单就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地方看起来也必须得靠清单。这主要源于人类头脑的先天性不足,无法每次都严谨准确的应用头脑里所有的知识,而清单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m.dhb100.com

在一些重要领域,“无能之错”可能会导致大祸,远远不是犯错的人所能承担的,这样的领域,就应该极度依赖清单。

清单,最早应用于航空领域。1935年,波音刚研制的非常厉害的“空中堡垒”轰炸机,王牌试飞员因疏忽忘记解锁升降方向舵,刚升空就坠地爆炸了,不仅让两个人丧命,也差点让波音公司破产。

这决不是试飞员缺乏经验或者技艺生疏,他属于王牌级别的,优秀中的优秀,但仍然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在一些复杂操作中不出现任何疏忽。

在一些关键领域,任何疏忽都是非常非常要命的,比如航空,比如建筑行业,比如医疗行业,比如金融投资行业。

按照作者的介绍,清单在航空领域和建筑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早已成为一种优良的传统习惯。在这两个领域,任何疏忽都会带来显而易见的要命效果,而且是谁犯错就会要谁的命,因果关系非常清晰,所以这两个领域对清单几乎没什么排斥就接受了,目前已经可以成熟应用。

在医疗行业,由于权责不太统一,很可能医生的疏忽主要由患者承担,所以有些医生对清单还会有些排斥情绪。作者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调研结果:在250名医护人员中,起初,大部分人对这一举措是否能够凑效表示怀疑。但使用了清单之后,有80%的被访者认为清单便于使用,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78%的被访者在自己的工作中凭清单发现过隐患。但在“如果你自己要接受手术,那么是否希望手术团队使用清单?”这一问题中,结果93%的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13%的比例差异,反映了医生权责的不一致性。

在ICU每位病人每天平均接受178项护理操作,每一项操作都有风险,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失误率只有1%,这仍然意味着每个病人每天要承受两次左右的错误护理操作。在没有清单的保护下,如此多的护理操作就像“要你命3000”,总有一款可能适合你。因疏忽导致的医疗事故绝不罕见,但跟飞机失事或者摩天大楼倒塌这样的事情不同,这类医疗事故一般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常主要由患者默默承受。

清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更是一种可以拓展的思想,比如手术前的团队自我介绍,可以带来更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从而带来一系列神奇的变化。这就像一个小伙纸在卡拉奇400万贫民窟里做的一个实验,在没有任何其他基础设施改善的情况下,只是因为推广了香皂的应用,各种疾病发病率就非常明显的下降,这并不应该完全归功于香皂的消毒作用,香皂的推广过程也带来了当地人生活习惯的改变。

最后,清单革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跨学科的魅力,跨学科碰撞带来的灵光闪现,就像干柴烈火的爱情一样,往往会有美好的结晶。航空和建筑行业的清单,应用到医疗和金融,就会带来巨大的正向变化。这个其实都是人家玩剩下的,对后两者来说却是非常的香。

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作为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曾经在牛津大学读过哲学、政治和经济学专业,我想这是《清单革命》这一革命性思想诞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芒格先生赠送的2万美金支票,可能不仅是敬佩阿图葛文德的医学见解,也欣慰于他在跨学科实践方面的成功。

这本书是我去年读的一本书,觉得对我们设计非常有用,所以推荐给团队的小伙伴们,希望对他们的工作有所帮助。下面是我读完此书结合实际的工作中记录下来的一些感想。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https://www.dhb100.com/

1.清单的重要性

通过两个概念来强调:无知之过、无能之过。无知之过是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没有达到,造成的过错;无能之过是自己的认知水平都已经达到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造成的错误。而人的大多数的错误源于无能之过。

结合我们的工作,目前部门人员在配网、配电方面都达到了应该有的认知高度,因此造成我们在工程中一次次犯错原因,应该大多也是源于无能之过,也就是我们的粗心大意。工程完成后没有校核,省略了工程中应该有的步骤。在很多紧急的情况下,我们自身的能力受限即我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有限,没有办法去躲过这些错误,清单则是拯救我们因这些无能之过而造成的错误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2.如何制作清单

1)实用性操作性要强

清单一定要是一线作战部队制作,结合实际的工程接地气,不走形式主义。

2)设定清晰、明确的检查点

3)简明扼要

关键点比大而全更重要。因为清单不是教程,关键点提醒,不扼杀创造性是前提。

4)分类制作清单。

比如:配网/配电的收资清单、校核清单、设计流程清单、出现错误的问题清单等。

5)清单要及时更新

通过验证及时发现清单不合适的或者更有效的、更优化的内容,及时更新清单,每个人使用者要有这个责任感和使命感。

6)让每一次工程事故成为一个清单。

3.清单的应用

1)让清单成为一种习惯。

2)对自己所做的工程怀有敬畏之心,保证设计成果的准确性,尽自己做大可能做到工程零误差。

3)清单重要性。

4)合理使用清单。比如:看现场前通过收资清单确认自己的测量工具是否携带、是否提前联系配合现场的甲方、是否提前安排好车辆;比如校核清单:特别在时间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抓住清单的关键点检查步骤针对性的校核。比如成套金具逻辑关系清单,通过对照检查材料表等等。

5)激活团队对清单使用和相互提醒。

此书在去年读过一遍,这几天又快速地过了一遍,结合我的实际工作经验认真思考后,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透彻。

书中大量举例了医院、飞机、工程、投资四大方面特别是医院的案例反复论证,证明清单起到的的重要性。除了感受到了清单对于工作的重要作用外,医院的数据也让我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对自己说今后千万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生活规律性,保护自己尽量不生病,因为去医院大多情况不是因为你自身的病对你造成的伤害。

我们部门的小伙伴们一起就此书进行讨论,对我们现有的哪些清单需要优化,还有哪些需要补充进行的汇总,对后续责任到人进行优化和制定,收益颇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国家命运》读书笔记


看了《国家命运》,感慨万千。书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在经济、技术、设备都很落后且核材料缺失的艰苦条件下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动人故事。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领导人充分认识到,缺少先进的武器装备使我军在战争中吃了大亏,也将使我国在国际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决定研制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以及后来的人造卫星。在那个资金缺乏、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科研条件万分简陋且没有外援支持的时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一批批年轻的高端科技人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突破重重难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用他们的一腔爱国热血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挥洒汗水,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千年梦想,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反观今天,我们的钱包鼓了,我们的技术设备先进了,我们的科研条件是当年无法比拟的。是的,国家富了、强了,但两弹一星的精神却贫了。探索创新、淡泊名利、为祖国而苦战、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工作者最宝贵的闪光点,如今却湮没在金钱堆起的浮躁之气中。今天的科技人员,又有多少能突破金钱地位的枷锁,用严谨的态度,纯粹地为国家命运和科学本身而奋战?

科学无止境,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决定命运、创新才能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枝附叶连,只有为科学而奋战、为国家而拼搏,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读书笔记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是韦伯1895年5月在弗莱堡大学的就职演讲。为理解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全貌,《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的思想应作为核心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马克斯韦伯文集的编撰者都以《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为文集总名,的确特有见地。

顾名思义,该文的主题是说明经济政策如何服从民族国家的建构,这与韦伯作为社会学大师、经济史家、政治战略家等多重学术身份相一致。以此文为导引,就能理解他对德意志民族的深切关怀和从德国现实出发的强烈使命感,而这又与他当时生处于德国统一、崛起的关键时刻紧密相关。

该文设定的基本问题是:当时的德国在面对西方的英、法(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美国)先行现代化国家与东方的波兰、俄罗斯等落后国家的夹缝中,如何在保持德国民族自性与自信的基础上,既不被落后国家同化而又能吸收西方的先进因素,使德国不停留在一般国家水准而成为重要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在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权力争夺中居于支配地位。所以,文中讨论了德国的东部边界、经济移民和民族生存竞争等问题,借用中国的习惯话语,实际上讨论的是德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

马克斯韦伯曾强调过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以此为尺度理解马克斯韦伯的整个思想,其理想类型无非是他当时所认同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想形态;其价值中立则在其对当时德国学界有教条而无学术、有行政而无政治、有规则而无是非的学术批判中失去合理性,以至于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中否认经济学的客观性;其比较宗教研究课题的实在的价值取向也就有了明确的民族国家发展的目标,难怪有学者认为他是以德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标。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充分肯定德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能逃离世界性大国的命运,为此他提出要把德国的国民积极性从个人本位上升到民族、国家本位,谋求能形成英、法那样能代表民族整体利益的政党,并据此批判德国市民的庸俗、短视;他超越自由贸易、开放边界等一类自由派经济学思想,坚决主张关闭东部边界,哪怕暂时有损于一些庄园主的利益,而体现出一种全德国民族利益的整体眼光;与关闭东部边界相对,他在另一方面鼓励德国参与海外竞争,甚至扩充海外殖民地;他强调学习英法,但又强调必须保持德国的民族自性与自信,并用相当篇幅讨论了不同的民族性总之,马克斯韦伯以一种政治眼光观察当时的德国问题。

相比于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北京大学某学者曾说我们现在的研究是有数字而无问题,有问题而无战略,有形式而无内容,有乡愿而无决断,从中也可凸显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的当代意义。

清单革命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我去年读的一本书,觉得对我们设计非常有用,所以推荐给团队的小伙伴们,希望对他们的工作有所帮助。下面是我读完此书结合实际的工作中记录下来的一些感想。

1.清单的重要性

通过两个概念来强调:无知之过、无能之过。无知之过是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没有达到,造成的过错;无能之过是自己的认知水平都已经达到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造成的错误。而人的大多数的错误源于无能之过。

结合我们的工作,目前部门人员在配网、配电方面都达到了应该有的认知高度,因此造成我们在工程中一次次犯错原因,应该大多也是源于无能之过,也就是我们的粗心大意。工程完成后没有校核,省略了工程中应该有的步骤。在很多紧急的情况下,我们自身的能力受限即我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有限,没有办法去躲过这些错误,清单则是拯救我们因这些无能之过而造成的错误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2.如何制作清单

1)实用性操作性要强

清单一定要是一线作战部队制作,结合实际的工程接地气,不走形式主义。

2)设定清晰、明确的检查点

3)简明扼要

关键点比大而全更重要。因为清单不是教程,关键点提醒,不扼杀创造性是前提。

4)分类制作清单。

比如:配网/配电的收资清单、校核清单(具体写出校核点)、设计流程清单、出现错误的问题清单等。

5)清单要及时更新

通过验证及时发现清单不合适的或者更有效的、更优化的内容,及时更新清单,每个人使用者要有这个责任感和使命感。

6)让每一次工程事故成为一个清单。

3.清单的应用

1)让清单成为一种习惯。

2)对自己所做的工程怀有敬畏之心,保证设计成果的准确性,尽自己做大可能做到工程零误差。

3)清单重要性(我们记忆力和专注力的补充工具)。

4)合理使用清单。比如:看现场前通过收资清单确认自己的测量工具是否携带、是否提前联系配合现场的甲方、是否提前安排好车辆;比如校核清单:特别在时间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抓住清单的关键点检查步骤针对性的校核。比如成套金具逻辑关系清单,通过对照检查材料表等等。

5)激活团队对清单使用和相互提醒。

此书在去年读过一遍,这几天又快速地过了一遍,结合我的实际工作经验认真思考后,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加透彻。

书中大量举例了医院、飞机、工程、投资四大方面特别是医院的案例反复论证,证明清单起到的的重要性。除了感受到了清单对于工作的重要作用外,医院的数据也让我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对自己说今后千万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生活规律性,保护自己尽量不生病,因为去医院大多情况不是因为你自身的病对你造成的伤害。

我们部门的小伙伴们一起就此书进行讨论,对我们现有的哪些清单需要优化,还有哪些需要补充进行的汇总,对后续责任到人进行优化和制定,收益颇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清单革命》读书笔记


《清单革命》该书通过已经成熟应用的清单使用案例,如其在建筑业、医疗业、航空业、餐饮业等的应用、行动及效果评估等案例,阐述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行业中,人们已经无法依赖个人技能及记忆来保障无错的情况,而是时时面临着出错的可能。 现代社会下,我们面临的错误更多的是无能之错,也就是如何持续、正确地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 这时候需要引入清单的机制来保障致命错误的出现!
本书首先阐述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为:为什么要用到清单。首先人们需要接受心灵的转变,因为"人人都会犯错",知识,早已让我们不堪重负。请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请承认,无论我们进行多么细致的专业分工和培训,一些关键的步骤还是会被忽略,一些错误还是无法避免。各个行业,已经从非常复杂发展到更加复杂,即使超级专家也会犯错。
第二方面,需要明确,清单中关键点比大而全更重要,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住关键,不仅是基准绩效的保证,更是高绩效的保证。抓住关键要素与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清单会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一些必要的步骤,并让操作者明白该干些什么。这不仅是一种检查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保障高水平绩效的纪律。清单还帮助我们记忆关键步骤,并且清晰地列出了操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步骤;清单为基准绩效建立了更高的标准。
第三方面,通过清单的使用,要确认,团队犯错的几率比单个人要小。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各个复杂行业已经不再是单枪匹马能够完成工作,不再听命于为我独尊的大师,而是依靠团队的智慧。一个人免不了会犯错,一群人犯错的可能性会变得小一些。清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防护网,能够抓住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认知缺陷,如记忆不完整或注意力不集中。组织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团队沟通的智慧。
其次,本书讲述了清单的行事原则。如涉及到清单的主宰问题,权力应当下放。将决策权分散到外围,而不是聚集在中心,让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让清单奏效的关键所在。中央集权行不通了;每个人都是清单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我们需要自由和协调;清单,安全与高质量服务的关键
同时,清单的关键是简单至上。从来没有全面的高效,从来没有一张清单能涵盖所有情况,冗余而含糊不清的清单是无法高效并安全执行的。清单要素的遴选,必须坚守简单、可测、高效三大原则一切为了安全和正确;不是无所不包,而是简单、可测与高效;切中要害的关键点在哪里;促进有效的执行与有效的分权;现在各个行业中没有一张清单能够涵盖所有意外情况,所以通过任务检查和沟通检查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需要激活团队合作检查项目;冗长和含糊不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而且,清单仅为一种应急反应机制,需要坚持人为根本。清单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主角毕竟是人而不是清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立防范错误的科学。所以清单编制的6大要点:1.设定清晰的检查点;2.选择合适的清单类型;3.简明扼要,不宜太长;4.清单用语精炼、准确;5.清单版式整洁,切忌杂乱无章;6.必须在现实中接受检验。是人决定了关键时刻该做什么;让故事的教训转变为实用的清单。
并且,保持清单的自我进化能力,持续改善。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简洁和有效永远是矛盾的联合体,只有持续改善,才能让清单始终确保安全、正确和稳定。每个项目都需要适时调整,分权原则,让更多的人分担责任,分享提出质疑的权力;在清单优化过程中,放弃比保留更艰难,简洁和有效之间存在着矛盾。清单,需要设置清晰的测试标准;同时推广,就是更大的跟踪改善;保持沟通质量的改善是其中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让清单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会犯错,别再让相同的错误一再发生,别再让我们为那些错误付出沉痛的代价。清单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印在心上的。效率,清单带来的额外优势;运用清单可以系统评估工作;建构注重合作和纪律的文化;纪律,职业精神的内涵;防范错误,我们别无选择。
软件行业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业。过程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可以借鉴引入清单来减少相应的错误。例如将整个环节区分为需求调研前,需求设计前,需求交付前,需求测试,需求上线,需求推广等,分别设定相应的监测环节,并设置重要而有效的检测点,避免错误的产生。这才是我们学习引入清单的关键所在,本书的学习结果及效果待后续实践。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范文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革命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