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世界尽头的灯塔读书笔记 > 地图 > 世界尽头的灯塔读书笔记

世界尽头的灯塔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纪录片,听听海豹的天籁之音,小编整理了一篇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供大家欣赏!

乘飞机是令人不愉快的,因为机舱狭小的世界,有着种种古怪而严格的纪律,类似监狱。

你不可以跑,不可以跳,不可以大声说话,所有人都必须像幼儿园的乖娃娃,用安全带,把自己固定在座椅上。

穿着统一制服的空中小姐,推着手推车,弯下统一尺寸的腰,用统一手势,开始投喂,或者说饲养。

而乘客们,必须接受空中小姐的投喂或者饲养,在同一时间进食。你唯一能够体现个人自由意志的,不过是在米饭与意面里二选一,以及在红茶、咖啡、橙汁里三选一而已。

一句话,秩序!除了监狱,很少有其他的密闭空间,比飞机的机舱,更讲究秩序的了。

民航尚且如此,军用飞机岂不是更加威严?没想到,影片《在世界尽头相遇》一开头,就用镜头360度,缓缓扫过一架军机机舱:一个又一个躺着的人,以各种姿势,塞在各个角落,没有毛毯,合衣而卧,睡得香甜。

我吃惊地看着那混乱的场面,脱口而出: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一段古文,出自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结尾,意思是:朋友们都很开心,酒喝完,菜吃完,杯子盘子堆得乱糟糟,暂且不去管。趁着酒兴,大家互相偎依着,互相当枕头,躺下来,在船上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天边已悄悄露出白色的曙光。

文人酒后率性,可以理解,可是,在军用飞机上,仅仅因为目的地是南极,乘客们就可以有理由,把秩序丢掉,返璞归真,把飞机舱,当成幼儿园吗?

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开头这一幕,仿佛吃香草冰淇淋的时候,咬到了一粒胡椒,一愣之下,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深长,在唇齿间弥漫开来,让你按捺下惊奇,开始回味思索。

紧接着,飞机降落,镜头转向通往南极科考站的道路,老天爷!这是乡村拆迁工地现场吗?到处是烂泥,简易到寒碜的平板房,横七竖八,傻不愣登,杵在道路两旁。

道路破得不像样子,居然是泥巴路,而不是城市常见的水泥路柏油路,往来车辆艰难地挣扎着,呼哧带喘爬上一个大土坡,又砰一声掉进一个大泥坑。看得人揪心。

司机使出浑身解数,对付着方向盘和离合器,目光专注而凶狠。他们个个着装潦草,头发蓬乱,胡子拉碴。

这样的糙老爷们,很难想象他们是站在各个学术领域顶端的科学家,或者身价百万的银行家,而更接近农民工。

对于乘客来说,这是一段可怕的旅行。等好不容易颠簸到营地,更大的考验来了:南极生存训练!

条件有限,所以只能够因陋就简,塑料桶和长绳子,就是全部教学道具。

老师讲解完毕,一支古怪到让旁观者捧腹大笑,而他们自己浑然不觉的队伍,建立起来了:学员头上被套了个塑料桶,编上号码,排成一字纵队,扯着一根长绳子。

头套塑料桶,生存训练

队伍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出发了,向着指定目标,瞎子摸象般,一点点推进,很快偏离正确方向,不知所措,窝窝囊囊挤成一团。

因为头上套着塑料桶,所以,互相之间很难沟通交流,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一次行动失败。

原来,暴风雪环境下,能见度极低,类似瞎子的感觉,互相喊叫也听不清,类似聋子的感觉,头套塑料桶,是最好的南极环境模拟。

老师就在附近,静静地看着,抱着两只胳膊,一声不响,一脸坏笑。

人类真是世界上最莫名其妙的物种。趋利避害,本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藏羚羊和非洲角马逐水草而迁徙,植物的茎叶总是指向太阳的方向,而某些人类,偏要和生物的本能,倔强对抗,放弃了优渥的物质生活,跑到南极来活受罪。

因此,这部纪录片的重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普及科学知识,或者展示南极风光,而是人。每一个身处南极的人。

你为什么会来南极?这是在影片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

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用这个简单的问题,来刁难他在南极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位高头大马的汉子,对世界保持着极强的好奇心,像个天真的孩子。

为什么?为什么?他总是孩子般死命追问,顺着对方的回答,一问到底,仿佛台湾漫画家几米的作品《布瓜的世界》里,那头带粉红斑点的小猪。

布瓜和妈妈

本片提名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可能是评委们,以此致敬人类可贵的好奇心。

沃纳赫尔佐格是这部纪录片的编剧兼导演,还嫌不过瘾,于是亲自上阵,担任现场访谈记者和影片旁白。可惜没有分身术,否则,他会连摄影师都兼了。

在他的循循善诱下,一位焊工,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双手,说自己有皇室血统。

一位热爱旅行的计算家专家,当场演示如何躲进自己的行李箱。

一位语言学家变成了园丁,穿着围裙,在温室里,为培养绿色蔬菜和花卉,埋头苦干。

一位曾经遭受迫害,经历过可怕的亡命生涯的科学家,人已经到了和平圣地南极,仍然随身带着一个背包,装着野地求生所需要的所有装备,以便随时逃跑。

这些人的背景五花八门,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他们,让他们觉得必须来南极?

那位司机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因为决定做更有意义的事,于是辞了银行家的优渥工作,来南极为科学家们开车。

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不要那么刻板,不要从出生到死亡都一成不变,于是他们纷纷来到南极,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多一点独特的生命体验。

孤身一人奔向群山的企鹅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那只著名的企鹅。它先是跟着同伴们,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起向着蓝色的大海行走。忽然,它停了下来,离开大部队,转过头,向着山岭,匆匆奔去。

专门研究企鹅的动物学家正好就在附近,他抱着胳膊,皱着眉毛,低下头,看着这个小家伙。

无论体型、身高,还是行走的姿势,都很像人类三岁儿童的小家伙,穿着黑色长外套,挺着雪白的圆肚皮,摇摇摆摆,奔向死亡的幽谷。

企鹅是群居动物,离开同伴,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极,是没办法活下去的。

他没有伸手阻止。捉住它,把它放回正确的位置,就像抱起一个眼看要从台阶上跌下来的孩子,不过举手之劳。

然而,他只是看着,不说话,紧紧抱着自己的两只胳膊,始终坚持神圣旁观。

因为按照南极法则,人类不可以擅自干涉或者改变,动物的自由意志。

那是企鹅自己的选择。

也许它发了疯。也许它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也许它厌倦了中规中矩的生活模式,试图在短暂的鹅生中,偶尔放浪形骸一下下,而恰好听到了山谷的神秘呼唤。

就像一千年前,醉卧小船不知东方既白的苏东坡,就像那些挣脱了生命常轨,来到南极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对他们,对世界,抱有孩童般好奇心的赫尔佐格。

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那只掉头朝着内陆绝尘而去的企鹅,是这些职业梦想家的缩影吗?让人震撼,悲怆莫名,五味杂陈,肃然起敬。

pS:看此片的另一大享受,是匪夷所思难得一见的极地风光。包括海豹的叫声。天籁之音,无法用文字形容。一群人静静地趴在冰面上,听了很久。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纪录片《临终笔记》观后感:每个人都要面对相遇与告别


纪录片《临终笔记》观后感:每个人都要面对相遇与告别
WECELE


有个谜语流传已久: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你看,时间的步伐竟如此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变幻的人的一生。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人这一生,时间流逝,星河变换,于宇宙而言,不过须臾之间。

时间的流逝,似乎就象征着死亡的渐近,所以今天小编想要跟大家分享一部关于直面死亡的电影《临终笔记》。


《エンディングノート》(临终笔记),是一部由是枝裕和的弟子砂田麻美导演拍摄的记录父亲临终前的纪录片,真实、残酷,令人震撼。

砂田知昭,身为日本高度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勤勤恳恳工作了好几十年,还没开始真正地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却在例行检查中被查出癌症晚期。

虽难以相信这个噩耗,他却依然没有气馁,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放弃人生中最后这段宝贵的时间。


六十九岁的砂田知昭,仍像往日幽默、热血,像一个满血的斗士一样生活着,爱着这个世界,爱着身边的亲人、朋友。

但即便如此,死亡依然是个沉重的话题,是个痛苦的过程。

人生总会有尽头,这一趟生命的列车,总有一天是要到达终点站的。

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再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然后温柔地与这个世界作别。



人生,就像是上升之海,下沉之岛

一、《Memory》

余华曾说,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久石让大师为《入殓师》所写的配乐中的主题曲《Memory》,一首意境空远的曲子。


《入殓师》这部电影,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百万酷炫的技术特效,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对人们心灵的洗礼和对人生的感悟。

其实好的电影,都是如此的,《入殓师》如是、《遗愿清单》如是、《临终笔记》亦如是。


《临终笔记》,一个热血父亲的终活物语,也是女儿送给家人的永恒回忆。

砂田麻美所记录下的点点滴滴是对父亲最真挚的敬意。


人生末路,却见雀翎如海

二、《St. James Infirmary》


这首曲子是巴斯特的电影《樱桃的滋味》的主题曲。
《樱桃的滋味》的主人公巴迪,一个厌弃生命的中年男人,打算自杀后埋在樱桃树下,开车到郊外寻找能够帮他埋尸的好心人;
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故事而渐渐感悟生命,逐渐改变自杀的念头。

生命的滋味,只有尝过的人才懂。
影片的最后:夜晚,巴迪独自开车来到那棵樱桃树前,躺在自己挖的洞穴里,仰望着茫茫夜空,渐渐露出了平静的微笑,发现生命的滋味宛如樱桃般美好。


《临终笔记》的砂田先生与巴迪形成鲜明的对比,他选择积极地面对生活,珍惜生命最后的时间,他想要平静地、温柔地、了无牵挂地与世界告别。

无可避免,每个人都得面对告别时刻。

砂田先生临终前一直说着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这三个再简单不过的词,却承载了满满的爱与情,给我们上了一堂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三、《Love Our Time Today》




这首歌作为电影《葬礼上的死亡》的配乐,把悲喜交加的气氛营造得刚刚好。

如果是对的电影,真的是只看开头就知道,而且从来不会主动有想按快进的念头,只会嫌时间过的好快。

对的电影,该是能很好调动你的情绪,有哭又有笑的那种。

刚要煽情便戛然而止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桥段,开头三分钟结尾三分钟,便足矣。


《葬礼上的死亡》这部电影,就是如此。

记得吗,这其实是一场葬礼。
但是当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它是一个喜剧。

纪录片《临终笔记》,也是如此。没有太多生离死别的镜头,相反,让人想哭时又忍不住破涕为笑。


高明的电影,就是可以做到在沉重中夹杂几分幽默与乐趣。

老同学来看砂田时,他们还有精力调侃两人的秃头。

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砂田开玩笑说应该将讣告印在贺年卡上,说罢把自己也逗乐了。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四、《Say What You Need to Say》



这首歌是《遗愿清单》的片尾曲。

电影很平淡、很平淡地去讲了一个暖心的故事,对于所有的情绪,点到为止,绝不滥清。

节奏平铺直叙,绝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一切的情感都是自然流露的,藏在语言上、神情上、动作细节上

不禁感叹道:毕竟我们都可以像那两个老爷子一样啊。


《遗愿清单》,人生最后的美好旅程,像一位年迈的老者慢慢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如此明朗的一天就成了最后一天

《临终笔记》,人生这趟列车的最后一段旅程,砂田先生把每一天都过成了充实美好的一天,他积极认真地一个个完成这十条待办事项:

01. 造访神父
02. 认真陪孙女玩
03. 投票给自民党以外的人
04. 筹备告别式
05. 与母亲一起家族旅行
06. 告别式场勘
07. 再见小孙女
08. 跟亲友告别,继承给儿子
09. 受洗
10. 第一次对老婆说我爱你



当这些事情一件件地完成,我不知道砂田先生的内心是怎样的,复杂或是淡然。

但是先于母亲离去,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了。

躺在床上给母亲打电话,他的眼泪一滴滴往下掉,哭得像个孩子,谢谢你长久以来的照顾,很抱歉比你早走一步,谢谢妈妈


如果说母亲是砂田最大的遗憾,那么纯子,则是他最舍不得的人。

纯子,是他一生的挚爱。

记得,东京车站的第一次约会,他等得望眼欲穿,她盛装姗姗来迟,甜甜的爱情就这么开始了。



随着激情消退,婚后的琐碎事情,让他们的相处模式渐渐变成周末式婚姻。

但砂田骨子里,依然渴望家庭的温暖。

从曾经意气风发,到如今步履蹒跚。

从曾经耳鬓厮磨,到如今逃离家庭。

砂田知昭的一生,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却像极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正经历的人生。

这世界上最伤感、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告别了,而生离死别分外感人。

甜蜜的告白时刻,因死亡而蒙上一层阴霾。

砂田的嘴唇颤颤巍巍,终于说出了心底深处的那句话:好好活下去,我爱你。

这是他第一次对妻子纯子说出我爱你,却也是最后一次了。


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

五、《Remember Me》



这首歌是《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我。

或许,《临终笔记》还是值得欣慰的,砂田先生的家人都会一直一直记得他。

但其实电影也好,音乐也好,于我们的生活而言,都很重要。


这些蕴藏着深刻内涵的歌曲,像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浓缩在几分钟的歌曲中,告诉大家主人公们的故事和生活。

你的播放歌单里,你的蓝牙音箱里,透着你的音乐品味与心境。

对于听音乐,追求音质的人的内心应该是很丰盈且拥有深厚底蕴的人吧。


音乐,拉近了人与灵魂的距离;Wecele U-ONE音箱,则拉近了人与音乐的亲密。

U-ONE,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富含意境、耐人寻味。

U-ONE,做工精美、音质出色,却不骄不躁,不着一丝艳丽,不以炸眼的颜色吸引众人的目光,却分外体现出它的低调与特别。

U-ONE,一发声就消弭了一切的噪音,耳边只剩下美妙的音乐,让心跳与之共振,让灵魂与之共舞。

我想把这样一台出色的Wecele U-ONE蓝牙音箱,带给那些喜欢听歌的,积极面对人生,散发光与热的人。

日剧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观后感


日剧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观后感

终于把《在世界中心呼唤爱》11集TV版的所有内容,包括特别篇等,都看完了。早上醒来,发觉自己竟然也像朔一样,在熟睡时流出了两行泪水。

在看这部日剧的时候,怕是人人都会落泪的吧。可是,其他赚人眼泪的影视作品也不少啊,但能让人在梦中流泪的,想必是极少的。在《朔与亚纪》的旋律中,我开始思考是什么如此深地打动了我。当音乐一次次达到高潮时,我顿有所悟,再次热泪盈眶地,写下了这些文字。

之前,我也看过原着的小说,甚至听过小说改编的广播剧。虽然也曾落过泪,但总是觉得,那样的悲伤,更像远处笼罩的薄雾,时而浓郁,时而淡薄,海市蜃楼般地若隐若现。并不是说原着写得不好,只是觉得那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小说里的,现实中不会存在吧。然而,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那种让人难过的感受又完全不同,像一座座群山,压在人的心头,让人透不过气,还把人困在这山中,不得走出去的要领。这种感觉真是叫人绝望啊!没错,这整整11集的内容,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这样的一种绝望。

当然,朔的眼泪和我的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正如他所说的“并不是因为伤心,从17年前的梦中回到17年后的现实”,才是他哭泣的原因。可见,朔还是更愿意呆在梦中的,在梦中,他才可以见到亚纪,和她一起重新经历17年前发生的事情。然而,梦终究是梦。朔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的。现实的世界只有他而没有亚纪。朔只能依靠不断地看亚纪的骨灰,才能迫使自己接受最爱的人已经不在世界上的这个事实了。这个绝望的现实让朔只能在对亚纪无比痛苦地思念中度过漫长人生,这样的人生如此残酷,同时又让人绝望啊。所以,朔在回到故乡后,曾想自杀,就是亚纪曾想自杀的同一片海滩。当年,对治疗已经准备放弃的亚纪,正是有了朔的支持,才有了面对绝望的勇气,有了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同朔一起去看最美的天空。如今,没了亚纪的支持,朔独自一人要如何面对绝望呢……

好在,电视剧中塑造了很多原着中没有的角色像和尚(中川)、智世、谷田部老师等,当然还有小林和一树。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和鼓励,朔才挺了过来。其实,这些人的加入,不仅因为剧情的需要,更曾加了故事的亲切度和可信度。特别是在早期亚纪尚未发病的时候,这些角色都参与了朔与亚纪的美好经历。有同学的议论吃醋、有老师的关照爱护、有父母的支持或反对、甚至还有卖章鱼烧的大叔对他们的赞赏和鼓励。这样的校园初恋,比起只有两人的卿卿我我,不仅真实得多,而且美丽得多。这也许就是小说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吧,遥远虚幻的爱情没了也就没了,不亲身经历不会太过伤心,可这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甚至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爱情,又如何能叫人不为之心动、为之赞叹呢?而正是这样的真实和美丽,与后来命运的残酷相比,反差更激烈、也更绝望。特别是每集的最前和最后,17年后的朔都要出来回忆17年前的情景,故地重游,物是人非,“感觉好象被问到,难道亚纪已经不在了吗”。这样的安排,把美好与残酷如此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除了绝望,还能有什么感受?

在平静而又浪漫的初恋中,亚纪突然病发了。朔和亚纪凭借对爱情的执着,勇敢地反抗残酷的命运和病魔的侵袭,每次换来的只是失败和更加的绝望。可是,绝望的愈加升级,只会让两人的爱情愈加地升华,激起他们再次同命运抗争。直到两人对亚纪的生命都已不报希望的时候,他们决定用最后的时光,实现亚纪的愿望。当这份真挚的感情升腾到了最光辉绚丽也最悲壮凄美的顶点时,亚纪却为了爱情的升华而耗尽了最后的生命,把绝望留给了朔以及所有目睹这出爱情悲剧的人们。亚纪在机场说“并没有什么天国,这里就是天国”。天国本来就是人们因为害怕未知的死亡而创造出来的虚幻。朔与亚纪的爱情早已超越了生死,而当爱情超越生死之后,当对爱的执着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那自然不需要天国了,只要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国。亚纪生前不断地感受到朔的爱,她知道自己死后朔也不会抛弃这份爱,所以亚纪可以觉得死是能够接受的,她才会走得如此地安详。反过来,失去亚纪的朔却只能生活在一个没有亚纪的世界上,“只要活着,亚纪就只会离我越来越远”,这样的生,说不上是没有意义的,但至少是绝望的。纵然亚纪不希望朔过早地来到那个世界同她相会,纵然她为了鼓励朔写下了那些感人的诗句,朔心里的痛,是一辈子都抹不去的。朔的一生将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对亚纪的思念。这里有一个前车之鉴,就是朔的爷爷。朔的爷爷虽然和他奶奶结婚了,可终究还是爱那位佐藤小姐更多一些的吧,否则他是不会拉朔去“盗墓”并恳求朔帮他完成“死后同穴”的遗愿。当朔学会了骑车后说“哪里我都带您去”时,老人家是如此高兴,那一定是他找到了可以护送他去和爱人见面的人。可见,早在这之前,爷爷恐怕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在失去爱人之后,他更期盼的,竟或是死亡吧,那他的生也一样是绝望无比的吧。

朔和亚纪都积极地参与了执行爷爷的遗愿,表示了他们对这种想法的赞同。朔在爷爷葬礼上“最终还是没哭出来”,因为他也认为爷爷在死后见到了自己的爱人,也许比活着幸福吧。而亚纪会冒雨在垃圾堆中翻找骨灰,更说明她对这个愿望的认同和赞赏,甚至比朔更强,毕竟朔一开始还犹豫过。如此,当可推测亚纪死后,朔也会循着爷爷的人生轨迹,内心中充满了绝望。这倒不是说朔以后和小林、一树的生活不会幸福,只是朔终究忘却不了失去亚纪的痛苦和绝望吧。即使亚纪最后鼓励朔,说 “她已在你的心中 ,你的脚就是她的脚”,但是以我的想法,一个死者劝生者不要沉沦在对故人的怀念中,生者只会更加的无奈,何况死者是自己最爱的人,那种无奈,应该会变成绝望吧。

当整部剧集的最后,朔奔跑着来到长堤的尽头寻找亚纪,而亚纪就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身后,熟悉地拍拍肩、指指脸,然后携手离去。这不正意味着,只有当朔的生命也到了尽头的时候,两人才会再次重逢,那也许才是朔唯一真正的幸福所在吧。

以上是我对整部片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之后心头的压抑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和许多高手大虾相比,我只看了一遍就得出的想法一定有很多错误,让大家见笑了。也许我就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不出剧中更多积极的因素。但是,当思绪回到开场的那一幕,看到朔跪在乌鲁鲁的悬崖断壁上高呼亚纪的名字时,我听到的却是是百分之百的绝望,我想,那正是《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最深深打动我的地方。

观《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有感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观后感

深夜,已是2点10分。

看完一部经典的日系唯美爱情电影,但我没有掉一滴泪。

只有在亚纪回光返照、为小律子表演生命中最后一个魔术的时候,大脑似乎意识到,之前所有美好的一切都会在这一刻结束积蓄的情感酝酿出了泪水,模糊了视线,却少了夺眶而出的最后一步。

得了白血病,没有骨髓匹配下,一定会死的啊!最后的结局肯定是两个相爱的人无法走在一起的啊!相信任何一个观众都能够预料到。可是,是什么,一直推动着自己往下看?

有很多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一部同样如此。但是,往往讲述故事的电影一般没有其同名小说来的好看,是因为小说除了给予与电影一样的情节外,还有丰富的饱含深情的文字。每当读到深有感触的文字时,都会令人不由得停下来,仔细品味、臆想、揣摩、酝酿,仿佛文字有着一种磁场力,让读者的心潮一起共振,直到读者稍稍平复之后才会继续研读;而电影是连续性的叙事,在帧与帧的不断切换中,如夸父追日般将电影播完,观众如同坐过山车,起伏跌宕中无暇休憩,直到影片的高潮或者结尾,积蓄的情感才会涌现出来,甚至是宣泄,而酣畅漓淋后早已抛却因何感动的念头。

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视觉的享受,那么电影是绝佳的方式;可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内心世界的享受,文本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但是,这部电影却极好地综合了对电影与文本的考量,舒缓的音乐中柔和地讲述着朔太郎和亚纪的爱情故事,还有录音带这个贯穿始终的情感载体,大大放缓了故事叙述的节奏,给予观众时间去体会与理解男女主人公的内心。

伴随着男主角朔太郎记忆之门的开启,我们看到了由长泽正美饰演的广濑亚纪树立的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美少女形象。爱运动、爱学习、爱吹海风、爱夏日阳光、爱白色洋装、爱海苔蘸着酱油吃饭所有的喜好都衬托出一个17岁高中少女的清纯美丽。而羞涩的小朔却只是一直远远地看着她,看她在校长葬礼上读着悼词的冷静,看她在操场上练习起跑的活力直到她一次野蛮地让他骑着机车去海边吹风,直到他说你跟别的女孩不一样,这才有往后所有故事的开始。

直至世界尽头观后感影评


《直至世界尽头》是一部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Brian pettifer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首播于2005年,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好剧,看到结尾觉得有机会要再看一次。一开始只是因为主演Benedict的剧,要看看,没想到他接这片不错呢。那时候的演技虽然没如今炉火纯青,但也不错了。

不知道具体的故事年代,然而是还在用帆船行使的时期,那时候日不落帝国的子民到印度也到澳大利亚,估计是19世纪了吧。

年轻的特权阶层,我们的男主角,跟船上一大票人一起,要从英国行驶到澳大利亚。从一开始的毛头小子,被大家说为是渣男的家伙,到第一次经历了离奇的死亡,参与调查死因又草草收尾;再到假设的战斗却迎来欢聚和真爱(姑且认为是真爱吧,影片就这么设定的,可是观者仍然觉得这样的爱情来得莫名其妙);到后来船的状况百出,大家的生命受到挑战,以及伴随的婚礼和由于自己的过失而以为将带来的葬礼,结果演变成一段忘年友谊。

船终于靠岸以后,他也成长了许多,从一开始只知道摆架子不懂守规矩的年轻人,变得知道了生命的可贵也体验过生命的无常。结尾,女教师让他别把这趟旅程看得超出了本质意义,然而我觉得,这趟旅程于别人也许就只是一段冒着生命危险的航行而已,于他却是意义非凡的,哪怕他的教父去世,他写的航行日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这段航行日志完全可以出版作为一段真实历史的记录。

对于那个时候的人,要花上2个月以上我估计实际用了3、4个月吧从英国坐帆船到澳大利亚,对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在大海中摇呀摇,睡的还是吊床,风浪大一点船舱都会进水,还有航行中船长的不可一世,船上的生杀大权完全就在他一个人手上,有的人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同时要经历不可预知的天气和可能的敌船(战争),还有船只本身的状况,运气不好时还有缺医少药这些事。呼,能安然度过那样的旅程真是不容易,所以,就算身体没有受到伤害,心灵得到成长也是必然的。

很好的剧,有机会要读一下小说。

好剧,看到结尾觉得有机会要再看一次。只是因为主演Benedict的剧,要看看,没想到他接这片不错呢。那时候的演技虽然没如今炉火纯青,但也不错了。

不知道具体的故事年代,然而是还在用帆船行使的时期,那时候日不落帝国的子民到印度也到澳大利亚,估计是19世纪了吧。

年轻的特权阶层,我们的男主角,跟船上一大票人一起,要从英国行驶到澳大利亚。从一开始的毛头小子,被大家说为是渣男的家伙,到第一次经历了离奇的死亡,参与调查死因又草草收尾;再到假设的战斗却迎来欢聚和真爱(姑且认为是真爱吧,影片就这么设定的,可是观者仍然觉得这样的爱情来得莫名其妙);到后来船的状况百出,大家的生命受到挑战,以及伴随的婚礼和由于自己的过失而以为将带来的葬礼,结果演变成一段忘年友谊。

船终于靠岸以后,他也成长了许多,从一开始只知道摆架子不懂守规矩的年轻人,变得知道了生命的可贵也体验过生命的无常。结尾,女教师让他别把这趟旅程看得超出了本质意义,然而我觉得,这趟旅程于别人也许就只是一段冒着生命危险的航行而已,于他却是意义非凡的,哪怕他的教父去世,他写的航行日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这段航行日志完全可以出版作为一段真实历史的记录。

对于那个时候的人,要花上2个月以上我估计实际用了3、4个月吧从英国坐帆船到澳大利亚,对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在大海中摇呀摇,睡的还是吊床,风浪大一点船舱都会进水,还有航行中船长的不可一世,船上的生杀大权完全就在他一个人手上,有的人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同时要经历不可预知的天气和可能的敌船(战争),还有船只本身的状况,运气不好时还有缺医少药这些事。呼,能安然度过那样的旅程真是不容易,所以,就算身体没有受到伤害,心灵得到成长也是必然的。

很好的剧,有机会要读一下小说。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A Sea Trilogy by William Golding

pS:在B站看的,弹幕的伴随让人很欢乐。Benedict那时候很嫩也很帅。此剧的OST不错,可惜很难找。

算是一口气看完本尼2005年的这部作品《直至世界尽头》,说真的,一开始是感觉沉闷不知所云的,原因是对外国人脸盲和对乘客之间分不清是剧情还是交际的转弯抹角的对话理解无能。到现在也没太分得清楚乘客委员会的成员。船上的人总是在喝酒,都是醉醺醺在胡乱说话。Edmund 作为贵族的主角一直光环不减,但剧中也没太提现个个阶级的巨大区别。其他人也没有对他非常恭敬,只是他一定会有个随叫随到的仆人,仅此而已。

剧中死了好多人:牧师,仆人wheeler ,事务长,summers中尉。加上Edmund常常做的噩梦,某程度上这部片子也算是恐怖片。

船上的人好像对生命很淡漠。牧师死了以后船长煞有介事的搞了调查,最后盘问凶手的时候却因为有某个军官牵涉在内而停止了。后来死因是从一点点剧情片段中拼凑的。举行丧礼的时候也没见其他乘客有多悲伤。后面还那他的死因来作笑料。在成功避开冰山之后,Edmund 走上甲板问中尉他听到的奇怪的声音,中尉说:事务长不太走运,他的船底下被撞碎了。后面就全员沉浸在逃生的喜悦,没人管这个事情了。其实具体是什么情况最后也没搞清楚。最后到达澳大利亚之后,因为之前benets 修船的饮鸩止渴的方法,导致最后船焚毁,其实summers中尉大可不必与船共焚,好可惜。明明是有大好前途,却因别人的错误葬送了自己。剧中也没表现Edmund有多悲伤。最后Edmund因为教父的逝去而失去光环,想去探视Mr prettiman寻求慰藉的时候,Miss graham 告诉他这次航行只是一次航行,一连串事件,不要刻意升华它的本质。其实是冷漠的生存选择。没有能力反抗命运的话,只是忘记痛楚,甚至忘记过去美好的时光,继续前行。大概,也是剧中所有人冷眼看待别人生死的原因吧。

有人说这是一部中二少年的成长史,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旅程,但是,从中得到了一些说不出的东西。相对one piece 的航海,这个故事相信更接近真实。特别是那种不知道船什么时候会沉没,能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死亡恐惧弥漫的气氛。还有怀疑、害怕、自私、冷漠、生离死别和绝望的感觉。其实经历了这些苦难让主角成长了吧。感觉和人生也不无相似。因为曾经在船上体验过那种好像浪花随时都会把船撕成碎片的感觉,所以对剧中那种绝望的气氛感受更深一些。

有很多地方感到神奇的。第一、一开始以为船不是()很大,当Edmund 巡视船的时候才发现货仓下面还有好几层,还有还多动物。第二、船航行几个月竟然不用补给物资。第三、Mr prettiman 的腿竟然可以坚持到下船还一直活了段时间,简直是奇迹。按照当时的环境,就算没有伤口感染,一直躺着不动也长好多褥疮了吧,何况一开始还血肿到腹部了。

本尼那时候还嫩,演绎还算一般吧,有时候有的神经质的感觉。 大概是二的本质。

总之这部是看起来不确得怎么样,看完以后会被震撼的片子。

【这段旅程曾经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要刻意升华它的本质意义,它不是一首奥德赛,它并不是什么标志、象征,或是人类的伟大隐喻,它是或者说它曾经是就是它自己原原本本的样子:一连串事件。】冷酷的鸡汤,与生命的各个时刻共勉。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观后感1200字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观后感

记不清是有多久没看过这种纯爱电影了,看完还是保留了一点少女的悸动。04年日本的一部《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该片讲述了男主角朔太郎到四国寻找忽然失踪的未婚妻律子,在那里,他却不禁想起了当年在这里邂逅的初恋情人亚纪,那些初恋的回忆、关于Walkman的往事在这一刻涌上心头。
乍一看,大家可能会觉得好像故事情节很老套,好像日本的爱情电影总是在走这种套路,因为太唯美,因为太纯情,与如今的现实出入太大,所以总是在吸引一批希冀爱情的少男少女去看的同时,也会遭到一批人的吐槽。我还是想为这部电影正名的。首先,朔太郎对亚纪的念念不忘,让我感受到爱情还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即使一人已经魂归天国,剩下的人还是会对这个人持久的想念。朔太郎与亚纪之间的爱恋更像是一种柏拉图的恋情,他们一起写信给深夜电台,在当时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用录音带来来回回的表达自己的心意,从刚开始的认识,到后来的熟悉,再到后来的相爱,这个录音带有一种中国古代飞鸽传书的感觉,而这个鸽子就是律子。忽略他们的年纪吧,因为他们纯属早恋。亚纪学习成绩好,运动好,开朗活泼,有异于常人的成熟,美少女一枚。朔太郎憨厚老实,不太自信。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就这样在一起了。他们之间的恋爱很单纯,顶多牵牵手,没有做丝毫逾越学生这个界限的事情。从多年以后的朔太郎听着录音带,再切回到高中时代,这个拍摄技巧很好的展现了朔太郎的挣扎,让我们跟着他一起痛苦,甜蜜,遗憾。
说回朔太郎和亚纪的爱情,青葱时期的爱情又能维持多久?这是我们很多观众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单单说回这个电影,亚纪的死对朔太郎影响很深,即使到了后面朔太郎正常生活,正常恋爱,但是他的心里依然有个伤口是他不愿意去触碰的,他一直都在逃避,越是逃避,越是痛苦。有时候朔太郎总会有种错觉,那就是亚纪一直没离开过。有失去就会有得到。朔太郎失去了亚纪,得到了律子,律子也是一个很温暖的女子,时隔多年把这个迟到的录音带又交回给了朔太郎,让他好好的跟过去做了一个告别。
宇宙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其目的的,不可能突然变异或发生意外。之所以看上去那样,是因为缺乏理解,就是说,人们缺乏足以理解这点的智慧。青葱时期的爱恋很美好,大多数都是遗憾的,正是因为这样,它的意义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爱人,如何珍惜现有的感情。我向来不喜欢回忆过去,我总是会觉得老天给我的现在都是最好的,我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包括感情,工作,我都是全力以赴,我很知足。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场景。因为台风,当天的航班取消,亚纪倒在了候机厅冰冷的地板上,朔太郎绝望的呼喊着。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应该很难体会这种感觉,悲壮,无奈,恨。多年以后,台风再次来袭,这次在候机厅的是朔太郎和律子,心结也在这一刻开始被解开。朔太郎和律子来到了乌鲁鲁,世界的中心,站在山顶,朔太郎把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亚纪的骨灰洒落在这片大地上,代表着朔太郎将会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切正是亚纪希望看到的。电影总是那么美好,感情也总是那么纯洁无暇,没有一点杂质。一段爱情到底有多久的有效期,我们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娱乐圈中的一对对最佳夫妻档,让人们相信爱情的时候,又给我们当头一棒,马上又一窝蜂似的不相信爱情,我们总是找不到答案。佟丽娅跟陈思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是祝福,甚至有点羡慕嫉妒的成分,佟丽娅再好,陈思成还是出轨了。我们变得不相信爱情,可是他们并没有离婚,我们看到佟丽娅的变化,曾经的长发被剪断了,越发干练,多了点大女人的味道,穿着打扮越发精致自信,这些都是她曾经有所欠缺的。我们总是听着别人的故事,想把生活过成电影,可是现实往往是高于电影的。
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天给我们安排好的,当面对失去,当跌倒,我们也该重新站起来,因为后面也会有美景,也会有那个为我们守护的人。不管怎样,即使社会再怎么变,还是相信爱情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是因为朔太郎对亚纪深刻的爱,他用心了,他拥有了喜欢人的能力,拥有了爱人的能力,他与亚纪拍了婚纱照,拿着结婚申请书去找亚纪,陪亚纪办护照,想带亚纪去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澳洲。这种种举动,看似很疯狂,估计我们这些有孩子的家长朋友是不希望播放这种电影的。当然这部电影适合成年人看,我也是不支持早恋的。只是每看完一部电影,都想悟出一个道理:遇到了自己的所爱,请深爱,时间会给到我们最好的,不管是这段感情会何去何从,我们不会有遗憾。我依然相信爱情,你还相信爱情吗?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观后感500字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观后感


柯达收到了来自于20年前一个包裹。唤起了他无限回忆,从而令他踏上了重回故乡之路。
沿着记忆的路线,柯达一路辗转回到高中时期的母校。尘封的往事、埋藏在心底的岁月、天使般的少女夏叶那些关于青春与初恋的回忆涌上心头。
那时的他们一同上学,一起去冒险,共同约定要前往世界的中心,单纯的爱让他们倍感幸福。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法逃避但相知相爱的两颗心却也更加坚定。
这趟回忆之旅让徘徊在往事迷宫中的柯达敞开了封闭已久的心,他重新看见过去,也发现未来。柯达想起他和夏叶的约定,继续找寻夏叶生前最挂念的世界中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宇宙的中心、一个世界的中心、一个社会群体的中心、一个爱的中心,只是人们离中心远近的现实状况不同而已。也许穷其一生都无法到达的中心,才是人们心中念念不忘的最美圣地。
我有时在遐想:怎么判断爱情的真假?以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短?还是谁为谁真诚付出得更多一点?好象都不太靠谱儿!世上,真的可以变成假的,假的可以变成真的;日久生情之外,也有感情厌倦之象。看起来,这个世界已经变得来琢磨不定,变化无常了,没有一个准心儿。人们怪生存环境变化太快,怪貌似繁荣的背后实质是生之艰难,怪人们变得虚伪和仰望膨胀,但有几人反省自己是否背叛过自己的初心和誓言,有几人能坚持到最后而从未改变?
我一生当中的生存环境、身边的各色人物、拥有的财物、喜欢的人们都在不停的变换,好象只有那点善意和义气没怎么变。身不由己的世道,来来往往的人,进进出出的钱财,越来越不是我所能把控的东西,曾经山盟海誓的感情也会物质化,也会被世上的妖魔魅惑。我所见到的已经修养至心若止水的人不多,他们不一定是所谓的高人,更不什么伟人,而就是一些被生活磨砺够了的平凡人。或许修行本就不需要大起大落的人来做,生性平稳,少欲善止的人,才是最有可能成为静心节欲、大彻大悟的高人。
我现在的中心在哪里?一家、一人、一心、一饭、一欲、一生,无虞多虑!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和读书比起来,看电影更轻松也更有趣。这可能是纸媒和电子媒体这两种不同媒体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吧。很久以前就有写点影评的想法,那就现在开始吧。

刚看了纪录片《微观世界》,我感觉很喜欢这样简单的诚意之作。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导演“天地人三部曲” (《微观世界》《鸟的迁徙》《海洋》)中的一部。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雅克贝汉让自然界的各种昆虫和小动物成为主角,用自己的生活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导演用平等的视角耐心地观察、展示这些微观世界的生命。其中,看到屎壳郎倔强地推着粪蛋爬坡的时候我在微笑之余也十分佩服它的精神。片子里的一个个小生命就像一个个小孩子,一举一动中透露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它们出自生命本能的劳动行为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愚昧。今天跟室友一起去学校打羽毛球回来路上的聊天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室友表示自己跟水平比较低的同学一起玩游戏会让自己变笨。这一点我很赞同,不进则退嘛!就像下象棋,我很早就被告知不要和比自己弱的对手下棋。因为,你不能学到东西。我应该算是喜欢挑战的人吧,虽然我象棋下得很烂。这才发现,我在游戏方面是个弱者。我不太会打牌,对大部分体育运动也没有兴趣。原因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不怎么擅长体育运动。久而久之不擅长不喜欢不喜欢不擅长这样恶性循环的怪圈就把我绑架了。看来以后需要突破自我,尽可能变得多才多艺一点。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许在未来充满诱惑的世界真的只有偏执狂才能够生存。因为他们的人生能量是集中的。如此看来,平衡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艺术,没必要纠结。

不好意思,还是回到纪录片《微观世界》上来吧。也许看书和看电影都不是为了看完,更重要的是看懂。但理解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了。在这部片子中蚂蚁、蜜蜂、青蛙、蝴蝶、蜗牛这些在平时的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生命却变得鲜活起来。看着它们为生存所做的一切都让我感动。蚂蚁们把食物运进运出洞穴的认真劲儿让我想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和《细胞生命的礼赞》。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有些人会关注我们凡夫俗子所忽略的东西。我愿意摆脱自己的困乏做个有心人。片子中的风吹草动和花朵的卷舒开合都让我感佩生命的质感。而恰到好处的音乐更是让我对导演所代表的法国人的优雅和浪漫深有感触。此前还看过两部很不错的片子《最后的狮子》和《山地自行车》(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名字译为《生生不息》似乎更好。因为虽然片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山地自行车,但片名却是Life Cycles)我突然觉得真正的艺术家都应该是节奏大师,他们对人性洞若观火,在拿捏观众情绪的时候可谓炉火纯青。我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世界你安静点吧。

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


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观后感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可以“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能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不过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可以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地球上那么多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的共存,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的考验,无数的磨练才形成了现在的复杂而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而人类也只不过是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已。我们大肆地做着看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发展”的事情,不断的破坏曾经和谐的循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将我们自己一步步地引向地狱的深渊。我丝毫不怀疑地球的更新和保护能力,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还是会照样转,并且说不定没我们捣乱会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改变我们的利欲熏心和目光浅薄,趁还来得及,赶快自救!

参禅步道读后感:与你自己相遇


参禅步道这一本书的作者是蔡志忠,他的一生是真正的践行自己的一生。这一本书为我们讲诉了熟悉的禅宗佛理。我们应该尽情做自己,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一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参禅步道读后感:与你自己相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我们有幸来此一生,生命难得、人身难得,但许多人都浑浑噩噩、毫无计划、匆匆过此一生。正如,此()书序言所问:难道非得等到夕阳将尽,我们即将死亡离去之时,才再后悔、懊恼不已?人生是什么?人生有什么目的?

其实,相信很多人都曾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思考过这些人生大问。但是,在许多琐碎日常里,柴米油盐中,庸庸碌碌时,这些终极的疑问被搁置或遗忘,很少人真正想通这些问题,然后完完全全依自己想法,去实践自己的一生。

或许,蔡志忠便是其中的智者。他15岁起便开始成为职业漫画家,1976年成立龙卡通公司,拍摄《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并获1981年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先后出版《庄子说》、《老子说》等脍炙人口的中国经典诸子百家思想漫画,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种版本出版,销量超过4000万册。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曾颁奖,表彰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史无前例的再创作。

然而,正当他在漫画界享誉盛名之时,却在1998年开始闭关钻研物理和数学,研究出从没被发现的时间方程式,并在2010年推出相关作品《东方宇宙四部曲》。天才的跨界,可谓是任性而成功的。

漫画、物理和数学,原本看似毫无关系,却被蔡志忠玩的风生水起。其实,无论是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漫画家,还是勇敢跨行进军理科,蔡志忠的有才任性背后,是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以及对如何度过此生的矢志不渝。

这也是《参禅步道》想要触发我们的。虽然,在这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中,蔡志忠依然是用自成一派的画风,以及熟悉的禅宗佛理,但是,却又不困于高人点渡、听佛说法、遵循佛言的声闻,而在于启发自我顿悟的独觉。

因此,《参禅步道》很适合在夜深人静,自我独品。每天留给自己十分钟,在阅读一篇图文并茂的章节中,静心现在。人生的参禅步道,也是从现在开始参起,去往自己内心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净土。

蔡志忠的参禅,不为信教,只因悟道是人的本分。每个人都应当悟出自己的道,为自己的一生负责,悟通自己的人生目的,然后依实行进。正如他所言:无论是哲学、佛学、禅学,所谈的都是人生悟道之学,攸关每个人自己的一生大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世上,不是要搜集一大堆俗世的名利和头衔,而是要尽情做自己,任自己的本性,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一面。因为,这是你的选择,这是你的道路,这是你一生所要做的事情。独觉,才能真正愉悦地享受生命之美。

最终,你将与自己相遇。

观后感《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在世界尽头,与梦想相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世界尽头的灯塔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