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租赁之恋观后感影评。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在观赏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租赁之恋观后感影评,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租赁之恋》是一部由刚力彩芽、太贺和岸井雪乃等主演的爱情喜剧,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租赁之恋的剧情简介

《出租之恋》讲述主角高杉丽美是女友出租公司Rental Lovers中人气第1的女友,她在规则内及时间内会全力解决客人的各种问题,把各种要求完美办妥成为最强女友,于是出现大量瞬间爱上她但要面对服务合约完结烦恼的男性。

哈哈哈,还蛮搞笑的

第一次get到了刚牙的可爱头发变长了,居然觉得好看太多,本体是猫嘛~演技就不恭维了,剧情持续观望,实在有毒哈哈哈

Trans life matters. 本剧深刻展现了LGBTQ群体在世俗社会中认清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的生动过程。【aka我都看了什么

钢牙变装秀。至于剧情实在有点无法吐槽,所以是部LGBT剧?这曲线救国绕得有点远啊

我的哥看了这部电视剧,看到结局的时候差点以为自己弯了,特意去查了主角的性别,然后松了口气大幸。(?_?)妈蛋恋未酱,阿姨西跌路

意外地好看。男主这个设定虽然逗比废柴但是却有一颗为恋未酱奉献生命的心而且最后意外地获得了成功w 也赢得了女主的芳心~ 赤诚的心啊,在恋爱中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么? 最后结局才帅! 感觉彩芽演技有进步。

后半段人设完全崩坏了,不过不这么整也编不下去。

中二到不能忍,瞎到一個境界哈哈哈哈,太賀好好選本子啊

豆瓣的搜索太难用了找半天才找到这部剧男主傻子!

又一部性别不明?! 前排对钢牙比心~!

其实设定女主就是猫,日本猫的传说里可男可女,当你喜欢上了谁,就可以变成该有的性别了

希望太贺前辈多带带健太郎演戏!

什么鬼(xxx脑洞奇怪的lgbtq剧???但是刚力彩芽真的好可爱好可爱好可爱完全被秒我以前怎么会觉得她不可爱另外男主人设虽然是正面的但是真的rio烦人

作为搞笑剧来说还挺不错的啊 钢芽变漂亮好多 而且演技还在线 但是结局什么会?这多余的设定是要怎样 除了惊吓没别的了 我不管我不管 牙牙这么可爱一定是女孩纸!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暹罗之恋影评


暹罗之恋影评(一)

《暹罗之恋》在泰国公映。一部讲述发生在泰国曼谷暹罗广场,两个男孩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同志类电影不是第一次在泰国公映,但当时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台湾粉,自己筹钱买到的版权,在台湾上映。导演 Director:楚卡 莎维拉昆/Chukiat Sakveerakul。

《暹罗之恋》讲述了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孩之间的感情经历。Me)走出了电影的新态势。前面已经说过,泰国的男生都比较女性化,所以导致同性恋比较多,而他们就地取材,很好地运用了这方面的优势,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在中国也占了相当大的市场。从《曼谷爱情故事》到《暹罗之恋》再到现在的《Yes or no》,一部接着一部,轰炸着整个互联网。

《暹罗之恋》是接触到的第一步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这个也是呼吁着人们对同性恋的正视,而不是一种歧视。而泰国宣扬的是小乘佛教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自己做的怎么样呢,有什么资格去批评别人呢?别人有错误,我们自己没有吗?”泰国人民用反问自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灵,对待这个大千世界。这笔影片可以看出泰国对待同性恋是包容的。

《暹罗之恋》清新的感觉,非正常的恋爱,温柔的母亲,可爱的主人公,亲情,友情,爱情,一直萦绕在观众的心头,永远记得有这样一份和《边城》一样的纯真的爱情。

暹罗之恋影评(二)

泰国片完全学到了台湾青春片的精髓:校园、乐队、纯爱、成长以及最诱人的同性恋内容。《暹罗之恋》打出的招数与台湾片几乎一模一样,相同的还有怀旧中带有一丝伤感,青春中带有一点迷茫。

泰国古称暹罗,曼谷有个暹罗广场,《暹罗之恋》(The Love of Siam)里该广场则是相关地点之一。围绕几个年轻男女,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段体验真爱、收获成熟的青春故事。清纯风的劲吹,不仅在泰国引发热潮,在中国网络上得到的评价也是不同凡响,其中一大部分可能正是女生,《暹罗之恋》中两个相恋的清纯小男生正对她们胃口。

提起泰国片,“打到死”的《拳霸》与“闷到死”的文艺片算是两个极端,《暹罗之恋》避开了这种冲突,受众对象明确,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故事谁都看得懂,导演楚卡·萨克瑞科(Chukiat Sakveerakul)也才27岁,找准年轻人的心思并不算难。

单看《暹罗之恋》的四格海报,迷惑路人是没啥问题,搞不好还以为就是个中规中矩的成长片,更不会引发口味轻重的问题。但其实泰国片完全学到了台湾青春片的精髓:校园、乐队、纯爱、成长以及最诱人的同性恋内容。《暹罗之恋》打出的招数与台湾片几乎一模一样,相同的还有怀旧中带有一丝伤感,青春中带有一点迷茫。影片极力营造那种纯情之感,极力避免让两位男主角有过多身体接触和缠绵,有的也只是个吻。《暹罗之恋》的成功其实来得很简单,甚至更像《盛夏光年》,没有五月天,却有美少年———话说这片子里不也有大段用来暖人心的情歌么?

如果知道《蓝色大门》在2002年以来的受欢迎程度,就能明白有些青春电影真不在于有多好,而在于它们对上了年轻人的心。片中男主角,拥有中国血统的马里奥凭《暹罗之恋》获得了2008年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角提名,现在的风头正盛直追当年的陈柏霖。遗憾的是他在《暹罗之恋》里没有一句朗朗上口的标志性台词,只有一长段关于寂寞的情感抒发。

暹罗之恋影评(三)

这部影片是这么多年来我看的第二部泰国片,以前对泰国片几乎没什么印象。“男孩—乐队—同性恋”这样的字眼对我本没什么吸引力,但既然有那么多人喜欢,自然就有它的道理,于是在一个晚上一个人静静地把它看完。未曾想到,看过这部清新的作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片的很多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客观地说,这是一部很“俗”的电影。说它俗,是因为它的情景设置显然带着偶像剧的痕迹,很多情节经不起推敲,脱离了实际;是因为它所讲得爱情也是老套路——两个从小感情很好的人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分开了,在几年后两人偶然相遇发展成了爱慕之情,然后在世俗的阻力下夭折了。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影片中并不仅有两个男主角之间的纯纯的同性之爱,亲情和友情同样闪着耀眼的光彩,它可以让你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你身边的人的爱。

影片在一些细节处的刻画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温馨和感动。例如,“寻宝游戏”的设置巧妙,贯穿影片始终,看似“寻宝”,实为寻爱。木玩偶是两人爱情的信物。当初的缺鼻子,暗示着Mew和Tong的缘分未尽;最后的完整,说明有了Tong的爱后Mew内心情感的完整。而鼻子的不合适,又暗含着他们已经回不去了,原来看似没变的东西实际上已经不同了。圣诞节夜里,母亲手执一男一女的一对布偶,她的内心是复杂的,但她还是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尽管心里还是不情愿,她却依然对儿子微笑,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最真挚的爱。而Tong最终只拿了男的布偶,这就是Tong的选择。尽管他最终选择了放弃Mew,但Mew早已住进了他的心里。

两个男孩的爱情在影片中表现得浅浅的,淡淡的,甜蜜又青涩。整体观看完后,又会显得很刻骨,总是萦绕心头。这段刚开始就结束了的爱,感动的是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很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旋律优美的歌曲和配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音乐在影片中很重要。小时候阿嬷告诉Mew琴声能传情,Tong因喜爱Mew乐队的音乐两人重逢,情歌《同行》又因两人的爱而生。影片中音乐的成功运用,使得这部视觉上纯美的电影有了更多听觉上的享受。

不得不说的还有影片中唱情歌的片段。以前我一直觉得像唱情歌这样滥俗的事情,大概只有对女孩才具有杀伤力,现在看来这是错误的。当一个略带感伤,感情细腻的人为你钟情时,又能有几个人可以无动于衷。假如换作是我,大概也会“陷落”在Mew深情的眼神中和令人心颤的歌声中。

电影南极之恋观后感影评范文欣赏


《南极之恋》是一部由赵又廷和杨子珊主演的爱情冒险电影,影片首播于今年的2月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在风停了,就再也听不到其它声音的世界南极,原来彼此陌生的他和她,只有七十五天时间去寻求生命救助的可能。

要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一次次失败之后的重新启程。

我死了,她怎么办?

我死了,他怎么办?

彼此的牵挂,成为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是愿意拥有不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悲情,还是不能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的痴情?

洁白寂静的世界,适合爱()情的表白。

你是我唯一的牵挂,你是我活着的理由,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你。

现实中,太多的诱惑和干扰,使爱情变了味。在一个无法有更多选择的世界里,爱情却因单纯的需求而回归纯洁的本质。

只有面对大自然,才会发现人类是如此的渺小,生命是如此的无常。财富,名誉,地位,在即将逝去的生命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我的奇妙男友2之恋恋不忘观后感影评


《我的奇妙男友2之恋恋不忘》是一部于今年的情人节播出的一部科幻爱情电视剧,由披拉尼迪裴善官和虞书欣等主演,主要讲述了基因突变人与人类在生活中遇到的危机与甜蜜爱恋的故事。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一口气看完12集,忍不住想来八一八。

一开始知道这部网剧时我是拒绝的,毕竟基因突变、超级人类、S组织的设定一看就十分中二,再加上又是第二部一部作品,在第一部出彩后,往往第二部就会崩得连它爹妈都不认得,直到我闲着无聊打开了它。

事实证明,FLAG是不能太早就立的,我国著名哲学家王境泽的真香定律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作为一部续集,在不看第一部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观看障碍。

和一般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不同,这部剧的女主田净植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爱孙如命,一边嘴硬嫌弃她不够淑女,一边又气网友吐糟自己孙女而打算叫秘书买下娱乐公司,在孙女面前各种纵容的外公秋国霖,成熟稳重买下娱乐公司还将田净植签入公司名下,让她能随心所欲在娱乐圈生活疼爱她的舅舅秋月白,英俊帅气默默付出的青梅竹马李晏之,个性软弱忠心不二,还会化身黑客帮助田净植脱险的男闺蜜助理冯冻冻,可爱朝气会撩人的小狼狗追求者,同时也是基因突变的超级人类云臻,最后的最后,还有面瘫傲娇,会暗戳戳为她吃着醋的基因变异人男友薛妖怪薛灵乔。

当然,作为女主,田净植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她长得漂亮,但不骄矜,性格可爱,偶尔会犯犯迷糊,活得鲜活又靓丽。

前二十年的人生,她几乎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直到薛灵乔的出现。

如果没有薛灵乔,我们几乎可以预料这个女孩的未来她会在长辈的呵护下,找到一个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男人成家,生子,然后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但命运就是这么霸道又不讲理,她遇到了她的薛妖怪,并且还怀上了他的孩子。幸而他也不曾辜负她的感情,在知道她怀孕后,重新回来,成为了她的新邻居,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

一段感情最动人的一点,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你知道我的牺牲,我也愿意为你付出,我们一起为了未来努力,成为那个更好的人。

田净植在知道自己怀孕后,想到了自己的事业,想到自己和薛灵乔已经分手,在知道孩子的特殊性,听到父母孩子是爱情的副产品论后也曾动过打掉孩子的念头,却最终因为胎动,决定顺应天意生下孩子。为了让薛灵乔安心,还表示自己已经做好当个单亲妈妈的准备。

但田净植又怎么知道,就像她始终忘不了薛灵乔一样,薛灵乔也忘不了她。

怎么可能忘记?她是他平淡无趣,漫长而又寂寞的人生里的小太阳。她那么可爱,那么活泼,那么蛮不讲理。她横冲直撞闯进他的生活里,让他跟着她的笑而笑,跟着他的烦恼而烦恼。

舍不得她生气,舍不得她哭。他就像个怀揣糖果的小孩,不舍得任何人贪看。他会在看到田净植和秋月白在一起时,以为他们交往而吃醋,会在田净植直播时,为了讨她欢心,和云臻疯狂刷着礼物。口中说着做朋友做邻居,却比谁都要在意田净植。甚至在田净植的身体开始出现排异反应,为了保护田净植,再次卷入了这场基因突变人引起的风波中。

你看爱情啊,它多可爱。它悄然无声,却无处不在。

它是软肋,也是铠甲。

它让人变得勇敢,也让人坚强。

谁不想成为田净植呢?有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有善解人意永远力挺自己的朋友,还有心心相知携手白头的恋人。

山楂树之恋影评


纯情只是为你--《山楂影评》

在《山楂》上映之前,M发来片花给我看,声称仅仅2分钟内简单几个镜头就感动的泪花四溅。他说老曹你这样只懂油盐的妇女一定要被洗礼一下。当时还处在热恋中,于是信誓旦旦要和男人一起去,并且梨花带雨滴哭倒在他怀中。

幸亏单身之后一群姐妹淘没有让我太孤单,幸亏这部电影也只有片花拍的好看,幸亏张艺谋又骗了我们几十块钱,幸亏一部小成本电影让我们至始至终都看的那么欢愉,让我立刻从失恋中喜气洋洋的走了出来……感谢老谋子,感谢牙齿白花花的男主…如果打分的话我给山楂打3.5,我是好人,给《无极》都打了4分呢…

话到正题。在山楂风靡之前就先看了原著。原著中对老三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有为知识青年的血肉的的刻画都是很成功的,这句话完全是褒义。他的睿智和脉脉含情都令人心动无比,但是在剧中,许多闪光点如他跨越时代的--预言一般的言论和观点(我认为对丰满的塑造老三极其珍贵的部分)都被忽略了,而用生硬的字幕代替了过去,在我打了个哈欠的空当,就不知道剧情的发展到什么地步。让人顿感无趣的是,明明是羞涩的年代,却在不知道第几个镜头之后就进入钻进一件大衣里取暖的暧昧,手拉手的直白。原著中两个人牵手之前漫长的心理历程被剪辑的毫无踪影,感觉上第三次见面就干柴烈火上了。如果我想看俊男美女玩激情,实在不如找一部爱情动作片来的过瘾。他总是在危急时刻出现,就像蝙蝠侠一样被需要,也在剧情高潮时候消失,像韩剧一样离奇的死于白血病。我感慨的是,就像我上一次写唐山影评的时候的那句话,中国连一个认真讲故事的导演都没有么?

老谋打着史上最纯和文艺腔的旗号做噱头。但文艺气质和矫揉造作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捅破了,那就是人见人爱的小清新;捅不破,难免搞得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张艺谋用《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小清新可以有,而且,这绝非文艺青年的专利,文艺中年甚至文艺大爷们都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清新无比。

《山楂树之恋》绝对捅破了那层膜,整部影片都彰显出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演员调教,乃至全片的风格节奏,都被张导有条不紊张驰有度的把控着,在一个很容易洒狗血炫特技的时代里,《山楂树之恋》就像一瓶天然矿泉水,用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的鄙视了一把满世界的垃圾饮料。

不过,文艺气质的膜捅破了,静秋的那层“膜”神话却被树立起来。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干净”从哪里来?主要就是无知。静秋根本没学过生理卫生,连她的知识分子妈妈也只能用手指划拉鼻尖来检验女儿,从这个层面来讲,静秋还不是女人--空有发育成熟的身体,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李保田在《有话好好说》里说:“别拿无知当个性。”我也想说一句:别拿无知当纯情。纯情不是因为稀里糊涂搞不清性行为含义,而是内心的纯洁和善良,以及对爱情神圣化的追求和信仰。再者,“史上最干净”这几个字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敢说的吗?史上煌煌一部《红楼梦》,形容林黛玉也不过就是“生得干净一些”,不肖子孙们居然敢自我标榜“史上最干净”,也难怪李少红敢在大观园里玩快进。

纯情也不等于处女,满大街小广告上的“处女膜修补术”?再者,费雯丽在《魂断蓝桥》里曾塑造了一个沦落风尘的站街女,你能说她不纯情?只有两种社会需要贞节牌坊:一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二是乔治amp;#8226;奥威尔笔下的那个“大洋国”。对一个宪政条件下的现代民主社会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性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公权力不应当干涉。有些姑娘膜还在,但满脑子男盗女娼;有些姑娘敢于大胆的去爱--更重要的是,敢于大胆的去做爱--但内心依然纯洁善良。

纯情意味着你要为爱付出,要有牺牲。而总像哆啦A梦一样适时出现的老三基本没给静秋付出的机会,指哪买哪,高干子弟就是不含糊(立马让我想起了《蓝宇》里的捍东)。有这么个王子呵护,静秋和老三与世隔绝的谈着他们似是而非的爱情,什么“史无前例”的历史背景,在《山楂树之恋》里竟然被阉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把老三当作静秋玩陀螺的后遗症。影片的所谓“干净”恐怕更多的让人联想起叙事的薄弱:那些硬插进来的幕间字幕让剧情发展支离破碎;除了静秋、秋母和老三以外,其余的人物更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连老二也只是做了一次送核桃的快递就不知所终了。

静秋最后决定与老三共度一夜,我这种龌龊之人难免觉得有交换之感。诚然,对静秋而言,也许这就是圣洁无比的付出。不过,受了老三这么多恩惠,决定以身做答,这能算是不掺杂质的爱情吗? 剧情到这里的时候,我跟婷婷说,到这里决心献身实在是太做作了,换了我怕是第二次见面就脱光了。婷大笑。不是我多情或放荡,我一直觉得爱情里面是什么都不该计较的,献身与不献就表现纯与不纯了么?

我爱他,和他是高干子弟,他待我真心,他在村口等我,他高大英俊牙齿白,他买来山楂树的脸盆,他给我包扎受伤的脚,他买来好看的胶鞋,他给我家送核桃,他和我去游泳,这些都没有关系,我要献身,原因就是我爱他,一见钟情的爱,一见情人定终身的爱,一见到他就脱衣服的爱。不是回报,不是还债,不是交易。

只是爱。

话说回来,《山楂树之恋》能红起来,本身也说明了我们的时代“纯情”太匮乏了。这么烂的一本小说居然风靡一时,足见国人对真诚爱情的渴望。这是一个小三当道二奶为王的时代,守身如玉几乎是一个神话,所以,《山楂树之恋》出来应合了我们,也是符合文化消费心理的。

不难想见,《山楂树之恋》定会勾起一代人的记忆,必有一些德艺双馨的道学前辈们跳出来,痛说革命家史,大谈自己如《山楂树之恋》般的过往纯情,然后,再顺带指责一把80、90后们道德沦丧、生活放荡。

当初抡起皮带联动打老子的是你们,后来一股脑的扎进市场化进程里“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的也是你们;现在,你们脑满肠肥权钱在手,便开始包80后二奶养90后小三,然后,再顺带指责一下80、90后们多么的堕落,多么的不懂“纯情”。

喵了个咪的,这帮人怎么没让蜱虫给咬死?

总之,我在看原著时的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都在这部千方百计煽情而不得其法的电影里磨灭了。屠格涅夫曾在《初恋》中写一个十六岁的男孩爱上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女孩,有一天女孩心血来潮说:“你老说你爱我,好,要是你真的爱我,现在就跳下来找我吧。”男孩什么话都不说,从十四英尺高的墙上一跃而下,摔得整个人知觉迷糊。

真正恋爱中的人就是带着这种不顾一切的愚猛,没有理论,没有分析,干干净净。老三喜欢静秋,他小心翼翼揣测着静秋的心思,在误解中忍受折磨;每天追随着她的身影,有时错过了渡河的时间就在河边亭子里过夜;捧着静秋受伤的脚心疼的掉了眼泪。老三已经永远离开了,当很多年后,一个已经尝过人情世事的老人,想起这段曾经静悄悄的躺在日记里的往事,回忆会如山楂花一样洁白无瑕吧。

区区30块不足挂齿,反正被老谋的三枪骗过几十块也是预热。我只是可惜:一模一样的上等食材,有人做出珍馐令人念念不忘,有人却浪费让人食不下咽。 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尤其是扮演静秋的周冬雨,但是整体上作为一部电影,张艺谋竟然已经没有能力用镜头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完整流畅的表达出来,不断出现的字幕解释让我想起几年前国内另一部大型配乐诗朗诵《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纯粹,什么都不纯粹。突然好怀念当年的默片时代,那才是真正的电影。

布拉格之恋影评


布拉格之恋影评(一)

在网上下电影的时候,偶然冒出来个欧洲情色电影,中国文字对于情色和色情颠来倒去的玩弄,象是给裸体罩上了一层纱,愈是让女人生出好奇之心,男人生出撕扯之意,为了见识下情色是否摆脱色情,下了这部由美女火辣倾情出演的《布拉格之恋》,看了介绍,不禁吃了一惊。

原来情色电影的原著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带点小资情调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几个字用耳熟能详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但其中的含义我却始终没有深究,越是简单的几个字越是投射着难懂的哲理。对于这部电影,我同样不具备评论的能力。

在我印象中,这本书应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一直没有去触碰。哲学理论的高高在上,让我总对成就这些理论的简单字眼心生膜拜,那个软软的梯子什么时候才能轻松地放下来,让我们唾手可得呢?还好有了电影,可以绘声绘色地把无法理解的道理的外衣全部脱下,暴露出最原始的本色,其中的深意任凭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了。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就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生活,我们选择什么呢,是沉重,还是轻松。并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另一半是消极的。那一方是沉重,还是轻松呢?

巴门德尼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电影中,生命中的轻重用爱情的方式诠释。在风流成性的汤马斯眼中,追逐别的女人,和别的女人做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正常,和心属于谁一点没关系,感情的承托和责任在他的观念里是轻松的,玩世不恭的。妻子特丽莎和我们大多数女人一样,永远也无法理解男人的身心分离——他们对你说爱你,但是又告诉你身体不能忠于你,这样的生活让她不堪忍受,几近崩溃,只能选择离开,汤马斯的轻松恰恰成就了特丽莎的沉重。

换了中国的说法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还是“取次花丛懒回顾”?

轻和重,我们能做到自己选择吗?

布拉格之恋影评(二)

在这部彩色影片《布拉格之恋》拍摄之前,整个国际电影界都在为米兰昆德拉的此小说能否成功编制成为一部有效视听作品论争不休。1988年菲利普考夫曼终于一试牛刀,一口气拍摄成了这一部由米兰昆德拉原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电影。文字二十余万字改创成了一部171分钟的艺术电影,可以算是长片了。观众应当能够看得出来,拍摄后的《布拉格之恋》可能是八九十年代欧洲社会最好看的言情影片之一。至少不能单纯的以为,这部欧洲意义上的《布拉格之恋》属于绝对迎合了美式好莱坞的东西。因为我们己经从电影的画面当中看到了,《布拉格之恋》的言情贯穿始终,没有无聊的玩笑和低级噱头,三四位男女主人公关系疏离,故事结构仿佛有一些模糊。一些嗳味。人物之间相互拥有跳跳的恻隐。多情之心不时牵动着波动的幽悠配乐。说影片《布拉格之恋》好看的理由之一,是影片当中的两位重要的欧籍演员至关可以。其中一位是朱丽叶比诺什。另外一位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爱尔兰知名作家约翰班维尔在《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当中写过:“灯光穿过冬夜浓雾,闪着若隐若现微光……”。可是在电影里面,却不有这样的画面。

影片《布拉格之恋》几乎成为室内剧。实在的讲,有了上述那二位国际级别的影坛巨星比较本色一派的演技。不怕室内剧做不好。特别是男星刘易斯更加特例,他那属于即兴上乘的夸张表演,常人学不来的。无论方法派,无论学院式里,根本没有他这一出。丹尼尔戴刘易斯不算是多产影业者。但是他主演过的片子每部雅人,比如《我的左脚》《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因父之名》《纽约黑帮》《纯真年代》等等,均可纳入世界电影优行之榜。更更要紧的是,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艺创不平庸,人人鲜活。不象太多演员的表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影片《布拉格之恋》一启画面,就出手讲究不凡。正如其原创之名那么不同凡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关于这个所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实在有着不少的解释,既然这里我们说的是电影,那就仍然以电影的视听语言来论分晓。影片《布拉格之恋》一开画页,片名动画似的展显之后,视听画面只接连出了三条字幕。第一条在心里上是别扭一点的,因为那是在全息黑幕上面,打出了一行底衬字迹:1968年在布拉格住着一个年轻医生名叫托马斯。

国际银幕上面有许许多多的影评认为,上述的这一条字迹之后的电影画面,应当是绝够的足有意思的电影画面。电影画面在这时候,专门传达了这个名叫托马斯的东欧大夫正在岗位上调着温情。调情中间隔着一道半透明的布帘,我们观众随时可以看见布帘那一端的男女嘻戏。而同时又能看见,白色布帘这一端的白衣同僚张头探脑,视而想见又不能,只好如热锅上的蚂蚁那般烁词燥动,咬牙切齿的不行不行。能不能以为,托马斯的这些同事们患的,是一种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中国有一句土话这样子讲道: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挪用了这一句话说托马斯的同事,仿佛还有一点合拍。影片里面那位东欧捷克的托马斯大夫扮饰者,特别选取了欧洲大陆上最富才情的性格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这当然是一种象征的选择。正象007的扮演者永远不会启用美国本土人一样。007扮演者的高度,发质,口音,乃至眼球色等等都需要精益求精。仅这一点上面,就不同于我们现在有的国产片男主角,只要赤身裸体免裆裤,只要蓬头垢面野合高粮地就成了。比较怀念中国银幕上五六十年代的敬业与正气。比如那一部传世的黑白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干净和美情。记得视知觉学科早就告诉了我们,电影还是一种审美的艺术。

影片《布拉格之恋》里的托马斯医生职业是艰辛的。正在他有点不大讲究规范守则之期,紧接着电影银幕上出现了第二条字迹:“但是最理解托马斯的女人是萨宾娜……”。然后接下来,这些字幕一个跳切,直接进入另一组画面,是托马斯医生和他的女友萨宾娜同床共枕的情节。接在这些共爱的视听画页之后,第三条字幕跟着到来:“托马斯被派往往一个温泉疗养地做一个手术。”上面这三组字幕及其配合画面,有机并且浑然地形成了这一部电影开章以来的独有视听。这样一种跳立于电影画页之外叙述方法,在上一个世纪末叶的西方艺术影片中,也属于是比较别致的。更加别致的还有,这个恍然物外的叙事者,除了讲完这三段话之后,就消声匿迹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位叙事者的身影。拍摄这部《布拉格之恋》之际,小说原作者米兰昆德拉正值身为布拉格国立电影学院教授,想必这样的电影创作安排,一如米兰昆德拉特出的文字写作,一定是情有独衷的。通过浏览六七十年代东欧电影的基本范式,我们大约知道了,原来《布拉格之恋》的创作起点大致是这样的:六十年代捷克纪录电影和捷克新浪潮电影的模式,影响和制约到了艺术影片的发展。其间也包括艺术电影的原创音乐等等专业化格式。

这一部《布拉格之恋》的电影音乐一开曲,就运用了二十世纪捷克民族乐派著名的音乐人利奥什雅那切克的《童话第三乐章》。欢悦的小提琴曲伴送着托马斯医生从城里至乡间,八方纵情的个人生活,突示着一位专职人士在特定情局下面的生命之轻。我们观众知道,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摸式,一但进入故事情节,便不会多有另类的肢节异变。然而这一部《布拉格之恋》,属于典型的欧洲化的影视作品不同于美国,《布拉格之恋》的电影叙事开头之余,便不再沿续巳有的叙述技巧,而是另起户头,从打锣鼓。这种有些间离叙事的作法,或者可以说采用不同视点讲故事的叙述,一般是不太好挥发的。除非才气过盛的大手笔。记得好莱坞只有一位导演胆敢试法,这位名导他是伍迪艾伦。至于欧洲的此类样式的电影编导俯瞰皆是,比如罗曼波兰斯基,比如法斯宾德,再比如伯格曼,又比如大名鼎鼎的罗西里尼等等数不胜数。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非要打破即定的电影的程式化规范,进行多重角度的叙事格局呢?影片《布拉格之恋》开端的优点在于,一个开局一但预热了全片发展的走势,然后一泻千里。想收也收不住。

是不是这个样子呢?恐怕一部电影走向终局的成败,这便是电影故事本身好看与否的要求所在了。说得更加妥协一点,那就是电影创作人依朝着电影情节本身所规定的脉络,固执地走了下去。这里的每一桢画面是否倒底好看不好看,是不是也有一个轻与重上的审视问题呢?我们当然可以从这样一部长达约三个小时的电影故事深层获取更多枝节上的眉目。由此看来,我们也并不好按照一般的电影常思路规来看待这一部影片《布拉格之恋》,因为它的电影主题,恐怕也是应当拥有多重意境的。倘若单用一个所谓平常的猎艳之类的润词,怕是根本涵盖不了托马斯医生在他个人生活里面的那些生生死死以及悲欢离合。同时也无法承受得了托马斯大夫年轻多情的短促春华中的彷徨与无奈。其实认真观看了《布拉格之恋》之后,我们也一定能够蓦地发现,那位盛情广大的托马斯大夫在他自己的生命终结之前,一定还是审慎地选择了个人的爱与情的。从而也该在一番选择当中,随手抛扔掉了那个所谓的性自由?

电影《布拉格之恋》收尾时份,告诉给了我们一个丰柔又怜惜的银幕事实:托马斯不动什么声色离别了昔日情人萨宾娜,告慰了一下富足有余的华美日内瓦,回到了乡土家国和自己的妻子特丽莎的身边。这时不知怎么,看片子居然看出了一副李白春思诗的画页:君离爱时别,妾正痛感处?托马斯在自已家乡渡过了个人生命之中最的一段重要时光。然后跟他的爱人一同赴死?他们是死于一场意外车祸。画面上的这一场车祸的表现也是独有的含糊与朦胧:撞车的一刹那之间,那仅仅只是一道白色的光芒。这一道白色的光让我感觉到了一点什么呢?不经意地发现,欧洲土地上的许多影视导演似乎都是那么地习惯和喜欢在银幕上面通用白光。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系列影片《三色白》。而好莱坞的许多导演又是那么的偏好黑色,比如电影《教父》,比如《唐人街》,比如《美国往事》,又比如《毕业生》等等。又比如托马斯的车祸,不由让人一下子想到了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车祸。刚才,我们提到了所谓的本土电影。其实,本土电影从自我来讲,又是一种尊严的表征。

一直以来欧洲本土电影总是跟好莱坞电影抗衡着的。影片《布拉格之恋》在创新架式方面也不存额外。就象东方电影,其实也存在着许多自然而然的本土意识一样,表现岛国旧事故事的艺伎回忆录那般,往往不大合适寻求外域演员而找了肤色相貌语种相差不远的演员。但要知道,跨海跳洋出演一些有营业执照的唐宋女色,恐怕并不能够代表了国际化。涂贴一个蓝眼球侬就不是中国人生养的啦?还是有一点点比较钦服名导吕克贝松的国格气节,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身为本届上海电影节评委主席的吕克贝松在遭遇到了中国媒体记者拿翁翁鸟儿语提问时,不禁严肃反问中国娱记:“你们在自已国家为什么不讲中国话呢?法国人历来是以讲法语做为自豪的……”这里还想重新讲到影片《布拉格之恋》的终局,其片中的男主人公放弃了地域上的西方的物质优越,回归了心灵上的家国。男女主人公在电影终局之际,双叠双影驾鹤飞去。在身后留下了他们共同的有情人。这,是不是有些意味着,留下了他们们情念之重呢?这或许也属于生命中的那个重?一道白光结束了生命之轻?常常,莫衷一是的电影结局,好看而且味耐。其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给了我们看电影的人一个不易多得的谜彩。

布拉格之恋影评(三)

高中时看杂书,发现很多人喜欢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莫名其妙的短语。觉得这几个字这么摆在一起,很神奇,但不明出处。大学时垂涎三尺看着中文系学兄满架满床诗书,发现了这个名字,也知道了一个叫作米兰·昆德拉的捷克人,又是写小说,又是作电影,又是玩爵士,一专多能的样子。读来真是不错,虽然那时还有些似懂非懂。就是被文字给击中了,就像读《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就无可就药痴迷上加西亚·马尔克斯,翻遍他所有能找到的文字一样。后来遍寻那个北方城市所有的书架,收集这个捷克人所有的书,还在校园小径狭路相逢一个学兄,与他辩论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米兰·昆德拉的问题。那时还没有机会看到这个电影。

在电影学院观片室的幽暗里带着耳机看《布拉格之恋》(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的感觉,刻在心底很深的地方。除了影像,专注的感觉与坐在电影院里的质量别无二致。没有把电影与小说作太多的比较,实际上电影无法承载那么沉重的抽象的哲学意义。就像爱森斯坦无法把《资本论》搬上银幕。

已经听很多人批判电影拍没了小说里的深刻意韵,好莱坞欲盖弥彰的痕迹太浓。亲眼看见那些玄妙拗口又才气横溢的词句变成了一个通俗的爱情肥皂剧,政治和哲学意义成为虚化的背景,有一点失望。后来慢慢喜欢这个通俗爱情故事,在东欧韵味的音乐里迷醉了。总是看戈达尔和费里尼,还是有些疲累的。电影靠什么,打动观者或高雅或低俗的心罢了。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对爱情、幸福这类词的渴念是一样的。托马斯与特丽莎,特丽莎与萨宾娜,托马斯与萨宾娜,萨宾娜与弗兰茨,托马斯与无数女人,特丽莎与偶遇的男子……双双对对或者孤孤单单,都挣扎在爱和情欲里。意识在忠实与背叛,自省与惶惑中游走,轻与重的问题伴随始终。有关于时代的困惑,也有超越时代的思索。

灵魂在肉体上方默默注视,肉体却服从本体的需要。所以才有托马斯永远的不忠和特丽莎永远的苦痛。萨宾娜虽然也需要情感的归宿,却仍然选择了自由和继续背叛。当一切沉重的思考迷惘得无从着落,就变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同时仍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布拉格之恋》编剧之一让-克洛德·卡里耶从1968年就认识昆德拉,应该会从语词掩盖下摘出情节来。这个故事编得还不算糟糕。

一切遭到压抑的时候,托马斯无论是道貌岸然站在手术台边,还是被放逐擦玻璃,都寻机与各类女子寻欢作乐。此时的自制力,远不及拒写认罪书坚定。这样的坚定,让他对特丽莎的背叛看起来不那么可恶。

丹尼尔·戴·刘易斯冰蓝色几乎透明的眼睛,狡黠着放荡着忧郁着,魅力十足,四处搜寻猎物。《纯真年代》里,满脸沧桑的刘易斯孤独坐在情人窗下,任由窗帘随风飘荡,窗子由开向关,起身默默离去。另一种诠释。可惜貌美如花的伊莎贝尔·阿佳妮没有享受到忠贞一世的爱情,真实的刘易斯只是比托马斯收敛一点而已。

萨宾娜则永远戴着黑色男式礼帽,保持自由和遗世独立。清楚记得萨宾娜说:我不是反对共产主义,我只是反对媚俗。我们都反对媚俗,可媚俗恰恰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个部分。没有人能逃脱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我们永远生活在悖论中,永远在探索无法解答的问题。

她在瑞士收到写有托马斯夫妇噩耗的信,泪流满面。终结了三个人暧昧不明却真实可触摸的关系。电影名字的另一个中文译法是《沉重浮生》,这个并不高深的俗世浮生,只是因为这样的世界而沉重。

特丽莎,永远像一只乖巧纯真容易受伤的小鹿,哀伤地绝望地爱着托马斯。她说:下次你再去找那些女人,带着我去行吗?我帮你给她们脱衣服。无望至此,直教人无奈叹息。

朱丽叶特·比诺什的美丽,在这里展露无遗。《蓝色》里面的茱丽,已经被赋予太多沉重的意义,不属于俗世,只可远观。此处的特丽莎,在阳光草地上读书,在游泳池里鱼般滑行,都是属于尘世的有血有肉的纯美少女。有人说,比诺什像春天里的第一口雪糕。她的美既是天生丽质,又像一架经过精心设计的复杂的装置,钟摆在上面弧形的摆动,左侧是古典的欧洲,右侧是赤裸在深渊上的欧洲。

特丽莎对托马斯,起初只是单纯的爱和依赖。变故让她内心的力量惊醒。不顾一切对着苏军的枪口拍照时,只身离开托马斯时,她已经长大了。

好在两个人终于有过一段无欲无求的日子,桃源仙境里与宠物猪狗做伴的日子。就像很多年前看了电视剧就把陈晓旭认作林黛玉一样,觉得特丽莎似乎就是比诺什的样子了。

电影曾经引起恶评如潮。很多批评家对公开出现在小说里的叙述者的"缺失"感到遗憾,还探讨昆德拉小说的"不可改编性",探讨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是否有同一性。记得一次bbs上的讨论,多数人都对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嗤之以鼻,认为它难以传达出小说的神貌。

看施隆多夫的《锡鼓》时,只有看见君特·格拉斯小说《铁皮鼓》中奥斯卡的惊喜,没有太多不适。既然是改编,又何必一定沿着一条老路走到黑呢。后来恰好看见一个叫作帕·卡特里斯的美国人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不同视角看电影改编》。帕·卡特里斯提到了小说与电影中"跨距离"的概念,即叙事意义上焦距层次上的转换。而另一概念"零度焦距",指不定焦于某一具体人物。这与热奈特的距离概念有关,指故事与读者(观者)之间的喻意距离,叙事者存在越明显,读者/观者与故事间的距离也就越大。二者相比,小说中体现的距离比电影中大得多。因为电影中叙事者是缺失的。而小说中时时跳出来夹叙夹议的叙事者起了很大的间离作用。

其实这篇文章里,印象最深的是他讨论影片的音乐,捷克作曲家利奥什·雅那切克的《童话:第三乐章》里的小提琴协奏曲。一直钟情捷克的音乐,因为昆德拉小说里描述的捷克民族的载歌载舞,歌舞中的突发爱情(小说《玩笑》里),更重要因为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骤然一听,惊艳的感觉一直难忘,于是开始了四处搜寻的历程并幸运得逞。有些音乐会忽然间在人生的某个瞬间打动你,就像你不知道自己听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会忽然落泪。

就像遭遇米兰·昆德拉故弄玄虚说的“利多斯特(litost)”:一个人突然洞察自身的悲惨而产生的一种极度痛苦。

看了文章的第二天,就在学校门口的路上买到了雅那切克弦乐四重奏的cd,觉得很奇妙。后来看见李皖写的《向雅那切克致敬》的文章。音乐披上世俗外衣,表述方式开始平俗,这,似乎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时代使然。

影片使用了捷克导演詹·尼梅克的资料镜头,就是苏军坦克(1968年8月20日和21日)入城那段,著名的“布拉格之春”。当时尼梅克正与约瑟夫·斯克沃莱吉拍摄的一部关于布拉格的纪录片,名为《布拉格清唱剧》(1968年)。影片还使用了曼·雷和比尔·布兰蒂的摄影素材。

捷克新浪潮电影导演贾洛米尔·吉里斯1968年曾经改编了米兰·昆德拉的《玩笑》,可惜没有机会见到。

“人们想成为未来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变过去”,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里说。要命的是这个人太聪明而且很刻薄,象巫师一样,总是一刀正中要害。电视里channel[v]台循环播放王菲有一搭没一搭的《笑忘书》,一看即知作词者大约某天看到了《笑忘录》的封面。几乎是个完全小资手册。10年前出现的电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只是"庸俗化了"的先声而已。也许此时,已经没有人愿意把它拍成一个哪怕更庸俗的东西,因为关注这种小说的人并不多了。

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里说,"我们写书的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们根本就不屑一顾。我们转向一个匿名的世界,是因为我们向自己妻子谈话的时候他们充耳不闻。"那年我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拿《生活在别处》与人互换,结果各自都痛心不已。后来,书的前主人刻了一个小石头给我,作为永久纪念。将它别在一件红色外衣上画的嘴斜眼歪的韩国逃学顽童旁边。总是有人问我:那上面写的什么?仔细看,然后哈哈大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太搞笑了吧?然后我也笑。有什么办法呢,就是觉得这个小石头和这个小孩和这件衣服很协调。

该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戛纳电影奖。

布拉格之恋影评(四)

某影迷问我:有生之年最想去哪里?我说:布拉格!他说:为啥?我说:没啥,纯粹是被昆德拉色诱了。对于巴黎罗马之类的观光泛滥成灾的旅游国度,去得起多数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几个钱,乃至是个暴发户,可以去全世界最贵的地方。但其实精神世界却相当空洞,特别是大部分中国人,真的空乏剩一副烂皮囊,媚得很!就只知道巴黎有个圣母院,罗马有个斗兽场,在最贵的历史文物间游荡。想去布拉格的,证明灵魂还在,其次是精神世界丰富,这才有资格欣赏她的美丽与哀愁。

一个随时擦枪走火的危险地方最容易发生危险关系,于是在布拉格有萨宾娜、瓦妮莎和汤马斯三者间的性情游戏,在波兰有维罗妮卡的生命探索之路,最终前者毁灭于意外,后者死于过度张扬生命激情。哪怕当地人们已经冷漠进了枪杆子去,在我眼中也很可爱,而不像日本人那样,用谦恭至极的礼貌来鄙视讥讽我们伟大的民族,让我们自我嫌弃,让我们自感卑劣,这种恶毒的友好方式我早已看透了,也早已看腻了。你问布拉格会憎恨吗?会,毕竟在毫无自主话语权的情况下,任人蹂躏谁都会憎恨!会悲伤吗?会,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的政治联结体被送进历史的黄昏,自己却无能为力,谁都会悲伤吧!布拉格之恋中那晦暗肃冷的画面被战争摩擦掉了绚烂,菲利普·考夫曼是会在昆德拉的基础上更敢于展现肉体的美和自我种族优越感的。看吧,投射到瓦妮莎胜雪肤体上的阳光,萨宾娜那张开的两腿间夹着的爱欲,混杂着汤玛斯多情浪荡的眼神,将形而上学的生存情景变得浪漫风流,将专横强权压榨得弱小畏缩,尽显自由性情的典范。

空气里弥满凝重,行人眼神里流露紧张,仿佛稍一放松,关于当年丑陋的记忆便会成真。我真的想去布拉格感受这种虚无感,轻盈得如一蘸羽毛的无方向感,感受瓦妮莎重情重感的哀愁,感受萨宾娜无拘无束的狂妄奔放,感受汤马斯的款款多情,感受这世界上能真正静下心来包容这些情感的城市——布拉格。布拉格必须得绷紧神经去,倘若我们忘记了笼罩在斯大林指令拘谨下的布拉格之春,倘若我们将曾经残忍禁锢人欲的种种生存情景都舍得抛诸脑后,布拉格还是布拉格吗?那只是一座人们忙着朝九晚五、吃喝拉撒的庸俗之城。那一顶装满自由性情的礼帽就是一顶魔术帽,告诉布拉格有变不尽的魔法,有揭不完的魔力,你又何必离开呢?看到萨宾娜如此婀娜多姿的引诱,我愿意留下,成罪过的信徒,替历史赎罪。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若尘埃,卷入太空,当时钟走到明日,便已消逝无踪,是对纯粹而脆弱的忠诚。

之前在一本旅游杂志上看到介绍布拉格这座远西之城,那时我才发现原来布拉格蕴藏着大量的巴洛克建筑,奢华浮夸,毫无节制的修饰将自身衬托得极具古典感。大部分都看得出来是经历风霜雪雨的,泡过漫长时光和人文的。这样的城市建筑保留不只是为了私藏历史,更多的毋宁说是私藏一份人文关怀,一份真情透视,为的就是给以后更多的瓦妮莎、萨宾娜和汤马斯这样的性情男女有可以瞻仰的位置。

相信《租赁之恋观后感影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