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曲则全读后感 > 地图 > 曲则全读后感

曲则全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读人生三曲_和谐曲读后感范文。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读人生三曲_和谐曲读后感范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人生三曲指人生和谐曲、人生感恩曲、人生乐善曲,你读过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人生三曲和谐曲读后感,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和谐是什么呢?它既不是吃的,也不是住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润滑剂。它是社会上一种高尚的品德,没人不能没有它,它是一种调和剂,可以缓和各种关系,让人们和睦共处;它是一种境界,可以陶冶情操,让人们提升修养;它是一种胸怀,可以包容万物,让百态人生和谐共处它是美好生活的开始,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侯爵良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在《人生三曲和谐曲》中将和谐的道理传授给了我们:和谐是人生轨道上的润滑剂,它可以消除我们生活中的摩擦,让人生这辆火车安全抵达幸福的港湾。

和谐可大可小,当我们把和谐放在人类的生存中去理解时:她就是万物之间需要和谐相处,这样人类才会不断繁衍。当我们把和谐放在一个企业中去理解时,她就是同事之间的友善和团队之间的合作。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首先会想到和谐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往小了说,她就是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往大了说,她就是企业如何健康发展。

同事之间的友善相处,就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大家和谐共事,互相帮助,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构建一()个团结的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就拿党群工作部来说吧,每次公司举办各种活动,是部门所有人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沟通才完成的,而不是说靠其中某一个人单独去完成。在这配合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分歧,有不同的意见,但是通过沟通、解释,最终我们会达成一致,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效果呈现在大家面前。

当然,除过和同一个部门同事之间友善相处,其他部门的同事就不友善相处了吗?当然不是,还是拿我们办公室来说吧。我们这个办公室有两个部门的同事,一个是综合管理部,另一个是党群部啦,虽然是两个部门,但是我们仍然相处的非常和谐,不是一个部门,胜似一个部门。由于平时的工作需要,我们会经常麻烦综合部的文书专责娜姐,帮我们找一些以前发过的文件,每次她都会不厌其烦的帮我们找出来整理好发给我们。审计专责的小月月,她负责公司的审计和风险管理。用更直接的话说,她的工作就是找茬。但是,此找茬非彼找茬,她会把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小错误找出来,并帮我们纠正过来,比如,在费用报销的单据上,我们对这笔钱的描述原因写的不详细或不清楚,在今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她都会详细的告诉我们。在这些相互的过程中,虽然会红脸出汗,但我们从不急赤白脸,仍然虚心接受。

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为部门之间的有限沟通奠定了一个铺垫。当同事们都能团结友善了,那么部门之间的团结还存在困难吗?公司的许多事情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各部门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沟通,才能完成,当大家的目标一致、方向一致时,这时,就不是几个部门之间在合作了,而是一个团队在一起奋斗,大家背后的力量也不再那么微弱。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就要学会和谐相处、和谐共事、和谐生活,以谦恭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当同事之间友善相处,团队之间合作共赢时,我们的企业才会和谐、健康发展,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她会产生美,生发力量。有了和谐作保障,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会不断强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亲情三部曲观后感


把最珍贵的,给最爱的人--亲情三部曲观后感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五(3)班 张耘涛

《依靠》、《坚守》、《陪伴》亲情三部曲,这三部微电影,短短的时间,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每一次看,都让我泪流满面。因为它折射出了人间的大爱--《依靠》父母;《坚守》爱人;《陪伴》孩子,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陪伴》。

《陪伴》这部微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父亲因为想给女儿更好的生活环境忙于挣钱,而忽略了正在读中学的女儿,没有好好地陪伴她,给她足够的父爱。一次,女儿回家后,他从女儿的包中看到了一盒烟,一怒之下向女儿扬起了巴掌。女儿十分难过,离家出走了。他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这烟是女儿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想帮他戒烟的,又是后悔又是内疚,最后重逢后,父女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同时,观影的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是啊,多么深厚的父女之情啊!擦干眼泪,我心中不免浮起一份愧疚:电影中的这个姐姐非但没有因为父亲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她而心怀不满,而是为了父亲的健康着想,想方设法地来帮助父亲戒烟。而我呢?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有时候却还要顶撞父母。记得有一次,我把刚愎自用读成了刚复自用,妈妈在一边听了,便纠正我说:“这个字不读fu,是读bi的。”我却不以为然,不耐烦地说:“知道了!”妈妈却好像没注意到我的不耐烦一样,继续问我: “你知道这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我依旧用那语气有气无力地说:“狂妄自大嘛!”妈妈皱了皱眉,没再说话。我当时认为妈妈唠叨,心中很是不满,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是大错特错啊,比起这个姐姐,我真是自叹不如。

“把最珍贵的,给最爱的人!”这句话说得很不错,让我们行动起来,记录、宣扬这些世间最质朴无华却又最令人动容的爱吧!

指导老师:罗冲

设计三部曲读后感书评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设计呢?建筑,网络等很多离不开设计,好的设计可以让拥有人更好的体验。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观看设计三部曲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主义运动盛行之时,建筑师与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走向新建筑》里曾说:人的尺度,需求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这是一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这符合了当时乃至现在的部分社会需求,在我个人理解,于建筑上而言是:人的尺度(隐私独立的空间结构与交互的需求)、需求的标准(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功能的标准(居住的功能)、和情感的标准(审美)。

但倘若将这些标准放到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来看,Helvetica几乎符合了上述除人的尺度外的()所有品质它标准而统一,是平民化的技术,符合机械化印刷格式;简洁而有力,减去了一切花哨的形式,一扫当时的视觉陋习;中性而柔和,在不同的情境与语境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情感。这些品质使得Helvetica风靡世界至今已五十年。

《传奇字体Helvetica》这部影片拍摄了现今尚存的工作于不同背景的大师以及其它领域的人对于Helvetica的看法,也通过这些人介绍了该字体的由来。在这些看法中我们可以发觉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Helvetica的,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部分人的理由,如艾瑞克斯派克尔曼所说:一款真正的字体需要韵律、需要对比,字体来源于书写我们可以读它是因为它富有韵律、在它其中存在着对比,上述这些东西Helvetica丝毫没有。而其它反对者也认为Helvetica已经泛滥或者过于无趣。

从一个辨证的角度来看,Helvetica自然同时具有其优点与缺点,它是现代主义与极简主义的象征,而影片里提出它已成为无衬线字体的终结,那么新的问题就被置于平面设计师的面前从Helvetica面世起,五十年已经过去了,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现在与以往有了怎样的不同?而更为重要的是当今推出一款新字体需要具有怎样的辨识度才能成为经典或者说一款好的字体?

在观看《传奇字体Helvetica》的时候,荷兰现代主义设计师威廉亨德里克曾感叹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用时大大减少,而同时我则想到我们在进行设计制作有很多时候是边绘图边思考的,使用计算机制图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思考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又或者思考速度也相应地加快了?制作过程的简单化和效率化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思考深度的降低?面对大师或者资深从业者而言也许这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新手而言至少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

使用计算机与设计软件的新时代设计师们与习惯于手绘的老设计师们不同,他们自有一套思考方式,在工业设计里,软件的目的就不仅仅像字体设计时那样单纯,使用CAD绘制的模型与现实中浇铸制作的模型进行对比已经成为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而电子图纸更方便标准化预制原件的制作。

相比于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标准需要增加我们开头所说那句话中人的尺度这一标准,也就是说工业产品设计更注重于人机交互。我们说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于人,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人的感受一度成为功能以外最为重要的一环。影片《设计面面观Objectified》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们反复地实验花园剪柄的受力点,以细微的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人们也许很少意识到身边的物品受到了怎样的设计、设计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但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就使用了,如片中所反复提及的设计师比人们本身更了解人们需要什么,可见工业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这是有别于平面设计的字体设计的。

另外,影片中提及对于现在的设计而言,形式与功能的联系已逐渐减少,很多东西在逐渐虚拟化。而事实上,在我看来,未来是一个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时代,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谈到上文所讲的字体设计时,它已不再仅仅属于平面设计,也许它会以三维的形态出现于虚拟现实中,也许此时设计的门类将不再被维度所限制。

不过,与此同时现实物品始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们有的是一次性用品,有的是长期用品,在工业时代后人类开始面对的新问题是如何处理使用过后的物品,它们有的既不可降解又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而我们仍然在使用剩下的资源制造新的物品,如今的工业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影片中末尾所提到的,在环境保护不断被提及的现今设计师们开始将目光放到产品被人们使用过后的状况了。设计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一个新趋势,这也是大势所趋。

影片中提到我们身边几乎所有使用的东西都被设计过,而将近70%的设计是不够好的,设计师们花大部分精力为10%的富人服务,过去在读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相关资料时我一度认为设计应当是普世化的、大众化的、具有社会主义情怀的,好的设计应当不惧使用新材料,降低成本、尽己之力服务于普通群众。而后发现现实状况是贫穷者无法负担设计费,也极少能够以己之力负担设计合理的物品,在《城市化Urbanized》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亚历山卓阿拉维纳所提出的方案,贫困者无力承担房价,就在政府补贴的状况下使其自费可负担的空间与部分。这种合理举措的前提是在政府的补贴之下,而在无补贴的情况下设计师要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而提高使用效率仍是问题。

我们注意到影片中强调了很多次人与空间的互动,也将底特律、纽约、北京、巴西利亚、高线公园、社区蔬菜等例子拿出来对比讨论,我们发现,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方案能够影响城市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公交专线、自行车专线、城市轻轨等交通规划能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从而改变一整座城市的生机。而小范围的居民自治也能更好地了解人们的需求,使他们产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意识。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设计师应该在自己的设计中适当引入心理学,以自己的设计、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比如《城市化》的最后,设计师在路上画了些用电量的标语,在人们路过的时候,人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阅读、与自己家的用电量进行比较,而整条街区的用电量有了明显的降低。

从此可见,设计师有时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字符、一个物体或者一座城市,同时他们还潜移默化地设计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在我看来,每一种设计其实设计的都是一种新的规则与概念,而其最终所呈现的正是在这种规则与概念之下的产物。设计出自于设计师之手,源于人们的需求,或者是对美的需求或者是对便利的需求,与此同时它改变的不仅是设计的物体,还有人类本身,现在的设计影响着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因此它们与科技发展一样重要地影响着未来的设计。

纪录片《游民三部曲》有感


纪录片《游民三部曲》有感

原创: 初丹德月

在朋友的推荐下,把徐童的《算命》、《老唐头》、《麦收》三部曲给看了,写点感受吧。

一直以来,我很想拍两种片子,第一种是公路电影,没有人物主角,沿途的风景就是主角,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在不同的公路上奔驰。国内目前的公路电影很少,国外倒是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公路电影了,《逍遥骑士》、《在路上》、《陌路狂花》等等,但这些电影都有男女主角,沿途穿插着故事,片子的中心还是人物,公路只是他们故事的载体。我想拍的公路电影,公路是主角,人物是配角,没有过多台词,单纯表现公路沿途的风景和故事。我想拍的第二种片子就是纪录片,特别想拍那些社会边缘人物,那些一直被主流社会遗忘,但又真正存在的这个群体,徐童的《游民三部曲》拍的正是这些社会的边缘人物,妓女、乞丐、残疾人、傻子、农名工。

三部曲里都有妓女这个角色,唐彩凤、苗苗、以及很多其他不是主角的妓女。以前对妓女的认识仅停留在外界给的信息,直到高中的时候,有次去朋友家吃饭,朋友告诉我一起吃饭的一个姐姐是做小姐的,现在生病了,要回老家休息了。那算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个职业的人,这个姐姐看着很正常,甚至比一起吃饭的其他人都热情,这顿饭算是大家给她的践行饭,她开心的规划着她未来的生活,回家后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第一次察觉到,记忆中被妖魔化的妓女原来是这么的鲜活,跟所有人一样憧憬未来、一样善良,可爱。

前年在一条老街开茶馆,整条街上开的按摩店和理发店加起来大概有二十几家,大部分都是做色情生意的。茶馆楼下就有一家按摩店,店里只有一个姑娘,中午开门,晚上十点关门,按摩店后面有几间小屋子,暑假的时候她的女儿会跟她一起生活一两个月,开学了就消失了。具体怎么接客,怎么谈价格我从未碰上过,只是有时候会看见有一些老头在门口跟她低头交流。这条老街跟徐童《麦收》和《算命》里的街道很像,鱼龙混杂,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算命先生、小姐、夜市小摊主、小混混,以及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如果说CBD大楼里一水的西装革履小白领是一碗精致的日式清汤面,那这种鱼龙混杂的老街就像极了一锅炖着各种下脚料的羊杂锅,CBD呈现的是秩序美,而这种老街呈现的是一种混乱美。秩序美很精致,但很不真实,混乱美很糟糕,但很真实。

看过很多纪录片,取景很好,构图很好,故事情节也很动人,但是整部看完,你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似乎这种片子更应该划分到艺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真正的纪录片应该是没什么事先设定好的故事情节,没有预先找好的构图,它应该是随机事件,是随时随地最真实的记录,你没有时间去编故事,因为记录的主角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故事;你没有时间找好看的取景构图角度,因为记录的主角在哪里,你就应该跟到哪里。这才是真实的纪录片,不需要人为的再去美化和丑化,原原本本的展示被拍摄者的状态。徐童的三部曲就遵循了这个原则,真实的记录,真实的反应,没有添油加醋,没有预先设定,只把拍摄主角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然后让观众自己去解读,自己去评价。

近几年听歌很少听带歌词的,几乎只听纯旋律和听不懂歌词的外文歌,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歌词会限制我的想象力,一段旋律不应该只有一种情绪,作词人把一段旋律用他认为匹配的歌词给圈起来了,听歌人的想象空间被锁在这段歌词内,你无法跳出歌词去感受这段旋律原本带给你的情绪。被导演和制片人加工过的纪录片就像是填了词的旋律,你被导演和拍摄者牵着鼻子走,你只能看到一条路,这是糟糕的。

为什么电影总是比纪录片受欢迎,因为电影是精心制作的,像一个精致的芭比娃娃,流水线操作,有人编剧本,有人拍摄取景、有人表演、有人后期剪辑。漂亮的东西没有人会讨厌,但漂亮的东西看久了会觉得有点无聊,甚至觉得很虚无。纪录片也是拍摄而成,也通过视觉艺术传达给大家,但它很少有制作精良,耗费巨资的,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拍摄者跟着被拍摄者跑,没有剧本,没有后期,没有特效,它不漂亮,画质也不好,主角也不美,但它唯一跟电影不同的就在于,它是真实的,有血有肉,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很多时候是超越漂亮的,因为真正的漂亮和美,就是真实。

小时候,包括长到现在的很多人,都会喜欢美的东西,这种美很多时候是局限在外表的美,但这种肉眼可见的美其实很脆弱,因为美不代表完美,总会有不美的一面,当这种不完美暴露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失望,觉得这份美欺骗了你。其实,不完美才是"美"最美的地方,因为这是真实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美与丑也很难分辨,长大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世界没有"绝对",如果真的有"绝对" ,那同样也有"完美",绝对和完美是理想主义的名词,他们会引诱你走向终点,但你永远不会看到终点,因为根本就没有终点。

徐童的《游民三部曲》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拍摄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整个纪录片看下来的感觉很像徒步时遇到了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没有人为的沟渠来引导,只是随着地面的高低起伏随意变换着流动方向,自然,随性。看久了精心制作的东西,包括衣食住行、娱乐、城市等等,会很容易忘记人性原本的模样,规则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行动都有迹可循,每一种选择都谨慎小心,这样的生活持续久了人会很压抑,也很难真正的开心起来。

我一直觉得"乘兴而行,兴尽而归"是一件既奢侈又幸福的事情,人类苦苦挣扎在世间的目的不就图个这样痛快的活法么?但真正做到这点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偶尔有"兴"但又无法"行",真的在"行"的时候,又没什么"兴",很可悲。教育在压抑我们的天性,让我们做一个相似的人;规则在禁锢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做一个正常的人;社会在剥削我们的自由,让我们当好流水线上的一枚螺丝钉,可悲。

徐童的《算命》、《老唐头》、《麦收》三部曲推荐于大家,在这世上我们都是游民,愿大家能在这短短的一生中,痛快的活着。

焚曲读后感2000字欣赏


《焚曲》一书由苔丝格里森所著,讲述了一个关于一首曲子引发的故事,造成大家生活的混乱,最终也由曲子而终,从中,可以看出人性,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焚曲读后感2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两天晚上窝在家里,看了一本叫《焚曲》的书。

这本书是上次去朋友那儿玩的时候,朋友送的。但自该书拿回来,我欢喜地撕开塑封,印上我的签章之后,便一直被搁置在床头的书桌上,直到三个月后的今天,我才正式翻开。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坦白说,先前我没听说过;读完我又特意网上搜了下,相关的介绍也不是太多。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毕竟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

具体介绍这部书之前,我要提一下先前说到过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因为在我看来,就某些层面来说,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温习下《暗恋桃花源》吧,一个发生在同一个剧场里的两个不相关的爱情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因与剧场签定了同一晚彩排的合约,又因演出将近,双方争执不下又都不肯相让,最终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反而因此成就了一出戏剧结构独特、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作为一出现代悲剧,《暗恋》讲述的是战乱时的爱情。西南联大学生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1948年以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近40年后才得以相见,但其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亦已风中残烛。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无法生育,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伤心无奈,溯河而上,误入桃花源,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近乎梦幻的时光。等他回武陵后,却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旧妻春花与情人袁老板已经成家生子,然生活窘迫,并不美满

现代的《暗恋》和古装的《桃花源》;严肃的的《暗恋》和无厘头的《桃花源》;慢节奏的《暗恋》和快节奏的《桃花源》;一男两女有缘无分的《暗恋》和两男一女婚姻不幸的《桃花源》虽然是对比强烈的两个故事,却又殊途同归地指向一个主题追寻,和得不到的遗憾。

我想此刻的你,对《焚曲》这部作品可能有了一定的猜想:没错,它也由三条线连起来的:因一份曲谱而联系的、跨越两个世纪、说尽世间的爱情与人性的故事。它是一本小说,亦是一部曲谱,是一部黑暗的历史,也是一个隐藏许久的秘密,他们同样指向的,是追寻。

首先出场的是现实中的女主朱莉娅,美国乐手。一次演出后朱莉娅在罗马一家古董店买了本Gypsy的乐谱。乐谱里夹了一首叫《Incendio》(火)华尔兹曲谱。当她弹奏曲谱时,发现曲子的前半部分忧伤凄美,后半部分却将旋律带入了一个狂乱的音符漩涡中,让人毛骨悚然。她难以驾驭,与此同时,危险也随之而来:

她那可爱的,仅有三岁的女儿在她演奏的过程中杀死了家里的猫,接着又用玻璃刺伤了她的小腿,并在楼梯放置玩具绊倒她,嘴里还不停地念着伤害妈妈,伤害妈妈

她怀疑女儿精神有问题,但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女儿一切正常。这反而令她的丈夫开始怀疑她有精神问题,因为她的妈妈也有过精神病史。丈夫越来越深的疑惑,让她越来越有被送进精神病院的风险。

她怀疑是曲子里某些邪恶的东西引起了这一系列事情,她也害怕她好端端的一个人,就此被当作精神病人,最终和母亲一样死在精神病院里,于是,她开始逃离,她要去追寻这段乐谱的来历。可是她不知道的是离真相越近,她的危险也越大

第二条线索发生在二战前的威尼斯。出生小提琴世家的男孩洛伦佐与演奏大提琴的女孩劳拉因为要参加威尼斯东方大学的比赛,相识了。两人在准备二重奏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情愫。音乐天才间的灵魂碰撞,让两人的合作非常完美,正当他们坐等第一名收入囊中并且期待未来的时候,他们被取消了参赛资格。

因为彼时的意大利在墨索里尼的执政下,颁布了一项法令,所有的犹太人被划分为敌国公民从而被区别对待,迫害的帷幕正在缓缓拉起。而洛伦佐刚好是犹太人。强行上场的后果,是洛伦佐被打得伤痕累累,劳拉也因此不得不远离。种族歧视和正直迫害在两人的爱情中间横亘起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悲惨还在继续。洛伦佐及所有的犹太人乘坐着死亡列车被带到秘密集中营,随时面临着被处决。因为音乐才能,洛伦佐被一个党卫军上校所救,被要求和其他几位音乐人在集中营中演奏,只为掩盖那些活人被烧死的惨叫声。

压抑恐怖的环境中,洛伦佐靠思念劳拉活着,并在某一天梦见劳拉时创作了《Incendio》(焚曲)一首成千上万的被屠杀的犹太人被行刑前最后听到的歌曲,一首集结了无数犹太人的灵魂和对生存的渴望的曲子。洛伦佐期待着与恋人的重逢,但彼时,劳拉早已经因为帮助像洛伦佐一样的犹太人,被党卫军处决了。而洛伦佐,也终没能逃过恶魔的魔爪,被处死在集中营里。

剩下这首纪录着法西斯的罪恶的《Incendio》,被那个逃离出来的党卫军上校带出,所以才有了后世的发现。

而这,正是文中的第三个主线:焚曲被世人所发现,同时朱莉娅被追杀。因为当年那党卫军上校的后裔,正在竞选总统,如此不光彩的家族史,不能被发现。所以在权力面前,人性算什么?好在最终邪恶给正义让路,朱莉娅逃过一劫,洛伦佐也最终被平反。

这部作品,节奏感强烈,叙事流畅的同时充满着悬念。我们在被故事吸引,被作者一步步牵着往前走,不停思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战争年代国家动荡、亲人恋人生离死别、为生存而苟延残喘、对人性、尊严的哀叹。纳粹二战期间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至今是人类的心头的痛和不能忘却的恐怖记忆。

分而汇总的三条线路,也体现出先前所说到的追寻:朱莉娅追寻的是音乐,是真相;洛伦佐和劳拉追寻的是音乐和爱;而那个不惜下令追杀朱莉娅,来抹掉家族历史污点的人,追寻的是政途和权力。在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所有个人的追寻,是显得那么渺小和不堪一击,却又是那么真实,牵动人心,摄人心魄。

所以你呢,你追寻的又是什么?

听《红楼梦》曲有感


听《红楼梦》曲有感

黄诗羽

略微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冰冷眼角中已经有泪水在等待了。

一袭红嫁,一戴凤冠,怎抵得住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涩泪?红轿子、银担子……这些都是她恨的的东西,她看到它们,也只是心涩罢了。那金黄帐下,那些她曾经一起生活的人,却是要将她与她留恋的家一起撕裂,她看到她们,也只是心酸罢了。

作为贾府的三丫头,探春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无奈她只是个小老婆生的 ,虽然王夫人算看得起,没有轻贱她,但这样的女儿,年少的时候也只能是在大观园这座红楼中做些美好的梦罢了,但最终还是要和番,这命呀,只是比元春差些,可实在也差不到哪里去,结果只能是叹息吧!和亲,有史以来有几人善终呢?

拜首,泪流,回眸,凝望,她想再抓住这片尘土啊!又怎奈何,那只是一触即逝的水中月,又怎奈何,那只是虚无不存的影中幻。那茫茫的大海啊,只有水,只有悲,她像一条小鱼儿,被抛在了这污秽肮脏的政治大海中,诀别那曾经怀抱她的故土,随波消逝去了。

唉,曲终,人散罢。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树倒猢狲散。这个大厦终究是要塌掉的。所说的富不过三代,恰大观园里这些宝呀玉的,都是第三代。

但我不禁叹恨:红嫁包裹着的,仅仅是一个干巴硬脆的木偶人吗?一个淡漠的声音便道:古代女子,只是一堆被涂上红砂的木质棋子,她们的终归,只有冷冰的烈火。或许,那可恨的历史只会无奈地叹息道:封建制度逼迫的,是那些政治奴隶逼迫的。可我不认为仅是如此,那是因为,她们的信念,那古代女子的信念呵,变得愿受屈辱,愿为囚徒,在那父权的社会,又有多少女子愿反抗那千古罪恶的封建制度。

到头来,《分骨肉》所想表达的,我想,一定是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描写的,也绝对是探春对于绝离时的悲痛怅恨,我想,还有更加明显的是曹雪芹的无奈吧,对这社会对女性的可怕摧残,是社会世人的无奈吧,是这个世界的遗憾吧。

涂着五彩漆花的船,启航了。她没有归途,也没有终点,她想不到未来的路吧,也不愿去想了。她只愿在那船头,望这亲爱的故土,这亲爱的人啊,最后一眼,最后一念。

“奴去也,莫牵连!”她,应该是坚强的,也勇敢面对了,无奈接受了,过去的姐妹们在一起的日子再好,也只是红楼一梦,就去吧,棋子已经落盘了。

或许吧。

她,不会忘的。

时间是沉重的,泪水是酸涩的,唯有那匹白马,是她心中唯一的,无秽的白莲花。

逝去罢,叹恨罢,都拂尘罢,那凝望的,只是空无。


《爱在三部曲》观后感500字


《爱在三部曲》观后感

啊啊啊啊,人生第一次写影评啊,想想还是有点小激动啊。(万一你不幸看到了这个文章,并且不喜欢的话,请千万别骂我来伤我的心哦。拜托啦。要是喜欢的话就非常感谢啦。)
今天偶然在爱奇艺上面看到了很久以前在别处看到的一个电影,只是因为它有一个文艺的片名《爱在黄昏日落时》,所以打算看一下这部电影。
前面一分钟左右的镜头都是,法国巴黎的街景,就是那种我一直很想去的,欧洲的街头巷尾。可以说是非常吸引我了。(本人虽然是个理工专业学生,但是还是一向对充斥这文艺气息的事物十分喜爱的)后来就是男主出场了。在书店的一场小型记者见面会,从问答中可以看出,男主的人生中经历了一段美丽的邂逅。接下来就是我们万众瞩目的时刻女主出场了。接下来就一直是两个主角的对话,聊一些琐碎的事情,对世界的看法等等。但是从言辞中可以看出,俩人的好感并未因九年的分割而减少,一如既往的默契。但两人的生活却因为没有对方而充满了遗憾。甚至男主在结婚当天的早上就看见了,在纽约上学的女主。这可能就是以前经常听到的残缺美吧。
而后女主爆发了,她说她一生的浪漫好像都消耗在了和他相遇的那一天。忘记相遇那天的事情其实是在说谎,她们都记得那天的每一个细节。
我是第一次看这种仅以主角对话为主题的电影,其实这种浪漫主义的电影还是让我很有好感的。
在最后开了弹幕以后才知道这是个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黄昏日落时》、《爱在午夜降临前》。所以我决定跑去看完剩下两个了。
pS:今天是人生第一次靠自己跑了两公里,相当的开心~
希望以后自己可以跑得更远~
ppS:有钱了一定要去环游世界,尤其是欧洲!!!

相信《读人生三曲_和谐曲读后感范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曲则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