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 地图 >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三十而立》读后感:生命本身即为意义。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三十而立》读后感:生命本身即为意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三十而立》是王小波的一部作品,俗话都说三十而立,那么三十岁的我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为了什么而存在着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大家一起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我在实验室踱步,突然觉得生活很无趣,它好像是西藏的一种酷刑:把人用湿牛皮裹起来,放在阳光下暴晒。等牛皮干硬收缩,就把人箍得乌珠迸出。生活也如是:你一天天老下去,牛皮一天天紧起来。这张牛皮就是生活的规律:上班下班,吃饭排粪,连做爱也是其中的一环,一切按照时间表进行,躺在牛皮里还有一点小小的奢望:出国,提副教授。一旦希望破灭,就撒起癔症。真他妈的扯淡!真他妈扯淡得很! 《三十而()立》 王小波、

古人云: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现代成语里人们对三十而立的解释为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了。

如若按以上解释,三十岁的年纪应当是一个挑起担子负起责任的年纪,充满未知与挑战,应当是生气盎然的时代。然而在作者的书中,三十岁的王二所感受到的却是生活的重压无趣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恐惧。

这篇小说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王小波的刻意自嘲小说,书里的王二孤傲而清高,无比怀念曾经敢爱敢恨而不羁的自己,不被世俗所牵绊,只专注于存在本身,例如和女友小转铃的爱情,曾经写过的诗和爱情在我看来,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长,他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他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给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我说了很多,可一样也没照办。曾经的他是蔑视着尘世间的一切的例如名与利,为了爱情与友情可以两肋插刀,有着最好的恋人与最忠诚的朋友,而现在的自己却成为了一个可以为了副教授的职称卑躬屈膝去做自己讨厌的事,而在出国名额被占时冲自己的好兄弟大发脾气,为了赢得一个好名声而去照顾垂死的自己最讨厌的老头,在好朋友小转铃需要自己的时候怕被老婆骂而抛弃朋友的庸俗之人,这篇小说则似乎是曾经那个依旧清冷孤傲的王二站在一旁看着三十岁的自己发出的阵阵嘲笑那个被领导学生骂、被老婆打最后还得去给最讨厌的的老姚送最后一程的中年油腻的王二。

在书中最后,因为目睹了老姚的最后一程,目睹了太多人死亡的全过程,凄惨而没有尊严,王二不禁怀疑起生活的本质,人的一生努力着当一个所谓的正经人无非是为了挣一个死后塞进屁股里的棉花,更是突出了全文的浓浓的凄凉之感。因此王二想要一种血淋淋的光荣,希望他们把我五花大绑,拴在铁战车上游街示众。,这也是王二对于存在与死亡的思考,悲壮而凄凉。

也许以后我们也会因为种种放弃曾经的自己,当一个自己所讨厌的人,所谓的糟糕的大人,但理想国是终不存在的,生命本身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可以依旧当个清冷孤傲的自己,只是会慢慢与世界与自己和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这篇文章与我而言太过哀伤而愤世嫉俗,也许和小波当时写作这篇文章的年纪有关,如若能等到小波老来再来看这篇文章,是否其会有更多的感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自己经历生死前后来看这些,感受大为不同。曾经我和王二一样,厌恶世俗厌恶一切自感庸俗的东西,厌恶所有不真实的事物,厌恶这个世界包括自己,而经历生死以后,慢慢明白,存在即意义,有光明的地方必定有黑暗,有黑暗的地方也必定终有太阳升起。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明白了生命也许并不美好、理想国并不存在然而依旧能热爱生活的人们才是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存在本身即为意义。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由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主要讲述了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这对于今天来说都是很多意义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寻找的,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00字。

好像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提到生命的意义。

回顾中国近代史,倒是在经历抗日战争的时候,意义经常被强调。那个年代,生而为中国人的意义,就是保家卫国。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水深火热之中的意义是解放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处在亟需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的阶段,所谓意义都是很实际的事,似乎大家摆脱赤贫以后,意义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说起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作为伴侣的意义,也可能在说作为员工或者领导的意义。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这就阻断了多数人通过工作的途径实现自身一生意义的道路。

另一层现实是,自小没有经过职业启蒙的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呢?印象里,关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爱一行,也许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动调节的,这个时候大概总要搬出那套想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理论,来证明工作()和工作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这个理论乍看之下无法反驳,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并不能从工作当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原因吧。

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抑或为人伴侣,属于书中所述第二条实现意义的方式,人类生来就要寻找爱,通过爱与被爱看见意义。但是人生不总是快乐美好,就像书中写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一种方式。随后作者又解释道,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正直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与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的作者在纳粹时期,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开创出了意义疗法。作者所受的苦难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在我想来,现代的普通人是幸运的,至少不必要遭遇这种苦难,或者中国抗战时期的苦难。

我们普通人的苦难,或许最多的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与难的大概就是生离死别吧。杜甫有句诗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大意是,只是因为死亡而离别的话只需要吞声哭泣就好了,因为死亡无法挽回,可是知道对方活着还要分别,那必然非常悲伤。交通科技发达的现代,距离造成的分别已经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别常恻恻了,死别,应该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一了。我们的启蒙教育习惯,是没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国人都比较忌讳死这个字眼。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记得那天还需要上学,早上醒来妈妈没在身边,爸爸告诉我妈妈没在是因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妈妈会因为这个哭的很伤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对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爸爸在床边面对着窗户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坚挺的背影透露出来的却是忧愁与无奈。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死亡这个字眼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远回不来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故事,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生病跟死亡,尤其是与临终之人。一个人的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全家就决定瞒着这位老父亲,怕给病人增添额外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这位病人隐约从自己亲人的态度中察觉出什么,每每想问清楚,却总也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家人总是告诉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过阵子就好了,病人就在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恶化而离世。也许,隐瞒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隐瞒真相也让临终之人失去了面对死亡的缓冲时间,也失去了实现遗愿的唯一机会。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那对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别。

若死别即苦难,那又怎样从这份苦难中找到意义呢。或许是警醒活着的人一辈子不长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或许是提醒我们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许是在教会我们好好告别,不留遗憾。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你看过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的追求是什么?下面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请欣赏!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待决囚徒维克多弗兰克尔先生。他通过那段非人的经历,找出生命绝处逢生的意义,把炼狱般的痛苦谱写成爱与希望的乐章。不过200余页的小开本,是弗兰克尔生命的奉献,字字闪烁着人类大师的智慧,句句能够触动人类的灵魂。

一口气读完此书后便开始摘抄,抄写了近40页读书笔记仍不舍得搁笔,恨不得抄完整本书。真心觉得每个人都值得读读此书,可能你我的收获并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书你一定会有收获,收获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在阅读此书前已经多次听说过弗兰克尔,我一直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能够在集中营里得以侥幸生存?

在集中营里生存下来的人是二十八分之一,不足4%!而存活下来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囚头,就是同为囚徒却被挑选负责看管囚徒的人,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狱前更好,而这些人的残忍甚至超过了看守。作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烧炉吞噬,很多人身染恶疾丧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无力支撑自己活下去,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够生存下来,确实有太多侥幸。作者在回顾集中营生活时,也细数了哪些命悬一线的事情,读来印象特别深的有四次侥幸。

侥幸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在到达集中营后从火车上下来,囚犯们便被分成左右两路,在囚犯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党卫军凭感觉挑选相对年轻力壮的人,右侧一路去劳动,而左侧一路直接去了焚烧炉。因为怕党卫军查出自己身上藏匿的背包,作者使劲挺直了腰板,恰恰是这个动作救了他一命,之前正在犹豫的党卫军军官最终确定让他进入了右侧的队伍。

侥幸之二:倾听博得了囚头的好感。在去往工地干活的路途中,作者认真地倾听了大囚头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烦恼。作者以专业的视角对他的性格进行了诊断,并给与他基于精神疗法的建议,以此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博得了他的感激。在生活中得到了大囚头的不少关照,比如可以睡在前五排,可以逃过恐怖任务,甚至能够得到一碗有豌豆的汤,这都有助于作者保全自己的生命。可见有一技之长关键的时候能救命。

侥幸之三:顺其自然让其逃脱了死神。运送病号去休息营往往是去了焚尸炉,当作者被安排执行这样的任务后,担任主任医生的狱友要帮他换下来,这样做意味着有人替他送命。作者不希望这样做,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哪怕是赴死。他跟朋友们认真做了告别,给家人留下了遗言。但幸运()的是,这次运送真的是去了休息营,而留在原集中营的狱友们却因为饥荒几乎全部丧生。

侥幸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遗忘。被解放的前一天,国际红十字会赶到集中营,囚犯们终于盼到了解放。党卫军一下子变得那么友好,还安排卡车要把他们送往瑞士交换战俘,犯人们开心地坐上了卡车,奔向自由。而作者和其他几个人却被遗忘,没能挤上离开的卡车,绝望的几个人在集中营度过了最后一夜。过后才知道,命运跟犯人们又开了个玩笑,坐上卡车的狱友全部被纳粹焚烧,作者再次侥幸与死神擦肩而过。

作者遭遇的侥幸是能够生存的必要和前提条件,但要想活下来,最重要的自身有爱、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义。

对妻子的爱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撑。不管经受身体的疼痛还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还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终在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会回应他的话,让他真切感悟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艺术和幽默给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作者妻子24岁生日那天深夜,一曲小提琴奏出的舞曲,将昏睡中的作者唤醒,唤醒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他的灵魂。除此之外,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能够减轻了磨难带来的伤害,使人漠视困苦,超脱于悲惨境遇。可能有人觉得在集中营还能有幽默?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和视角,给我们呈现了有价值的幽默。作者与狱友约定,每天都要给对方编至少一个好笑的故事。比如,预测人们离开集中营后的一次聚餐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汤的时候央求女主人能否从锅底给舀一勺。作者通过这些自编的幽默故事让自己保持了快乐起来的能力。

感恩冲淡了痛苦的浓度。在充满磨难的集中营有何恩可感?正因为生活中充满痛苦,所以一件很琐屑的小事也会给囚犯们带来快乐,甚至是人生极大的快乐。作者记录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转往另一个集中营的经历:在转往其它集中营的火车上,有人发现火车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营的桥上,这是个死亡集中营,但是火车并未停靠而是直奔达豪集中营,一个没有炉子的集中营,囚犯们因此在车厢里跳起欢乐的舞蹈。还有一个场面是人们在挂着冰柱的棚屋里捉虱子,因为灯还亮着,人们就感激不尽。

生命的意义给了他挑战的力量。作者在被关押期间,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磨难中获得的意义,经常想象给学生们介绍囚犯心理学,也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救助过狱友。当他的《医生与灵魂:意义疗法导论》手稿被没收后,重写这本书的渴望帮其战胜了各种极限磨难。作者确信,在巴伐利亚集中营那漆黑的狱中重写那部被没收的书,帮他避免了伤寒热可能带来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险。

作者并未过多着墨于磨难,但我们透过作者的片段回忆,依然能感受到磨难的触目惊心,而作者居然能够在这样的磨难中保留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

《小猪教室》观后感--生命的意义


《小猪教室》观后感--生命的意义

王茜予

“小猪教室”这个略有幽默的影片名,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许多观众就是因这两个平凡词组成的不平凡的影片名而被吸引的。

这个故事是一个新上任的星老师及六年级二班的热情的同学们开始。星老师带了一头小猪来上课,并提出了“养大后吃掉”的新奇意见。孩子们马上干了起来,他们为p酱准备了一个小屋,同学们轮流照顾这只小猪,有的还带着p酱出去散步,p酱和同学们感情深了,有时,小猪p酱会和同学们一起踢球,过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大暴雨,各自在家的同学们都担心着小猪p酱,便纷纷来到学校……孩子们对小猪p酱像伙伴一样关心、照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时光飞跑而去。同学们到了毕业的时候了,但最担心的还是p酱的处理问题。孩子们已和小猪成为了最好的伙伴,他们会选择把小猪吃掉,还是让低年级的同学继续养呢?两个班分别站成两派,却迟迟没有下决定。

在辩论会上,孩子们不论泪水滴落着,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辩论会,孩子们的每句话都是令人深思的。

我们不能保证生命的绝对平等,但是连生命都不懂得的人,那么你凭什么活着呢?我么不能主宰别人的生命,你凭什么要主宰他们呢,你为何不先主宰好你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生与死的区别在于生命的价值性,如果你只是因生命的权利而活着的,那么你凭什么拥有这个权利呢?珍爱生命的人,是理所当然有权利活着的。

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影片中,你可以找到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东西,善待生命吧,太过平凡的生命,是不平凡的另一种开始呢。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生命存在的意义


对于我们而言,接触什么样的人,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学会从多么角度看待事物,因为这将改变我们的人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生命存在的意义,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2013年,在大洋彼岸,有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这位令人尊敬的医生,告别妻子和女儿,和全()世界另外的180万人一样,因为恶性肿瘤,离开了人世,留下遗作《当呼吸化作空气》。

这位医生出生于1977年,比我大四岁。2013年,正是我决定无视疾病带来的影响,拿到心理咨询师二级证,并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

生与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但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生命的意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一个有着伟大的抱负,满腔的热忱,即将踏上人生巅峰的医生,忽然之间,身体被癌细胞控制,不再听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曾经可以很轻松地骑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可以连续几天不休息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的身体,忽然就变得虚弱无力,头晕恶心,被疼痛占满了所有的感官,甚至蜷缩在火车站站台上,被管理人员驱赶

重大的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或者反着来过。

先出现的反应是理性,去思索有什么可能性,怎样去治疗,我还有多少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剩余的时间应该如何支配。接着,开始消沉,当伴随着死亡的沉重感,开始另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的时候,迷茫的时间远远多于行动的时间,你总是想着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但不确定的未来,让思索中的一切都蒙上了阴影。这时,开始不甘心,开始挣扎,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诊断,去治疗,哪怕只有微乎其微的希望,也想要尝试一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愤怒感涌上心头,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人生。最后学会与疾病共同生存,或者假装那疾病并不存在,否认它,忽视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也会接踵而至你可能本来已经下定决心,自己宝贵的时间要投入到神经外科的工作中,但两个月后,你的想法又会有所改变。再过两个月,你可能就想去吹吹萨克斯,然后每天去教堂,全心全意去敬拜上帝。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事件,但与绝症共存则是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曾经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最终决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式与方向。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导师,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接触更多的人,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看待自己。

保罗的选择是重返手术室,继续自己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职责,去查房、探视病人,做每一个手术的安排,查看扫描片子,口述临床笔记,检查病人术后的情况带着肿瘤给身体带来的各种反应,与逐渐加大的各种抗炎药、止吐药和抗肿瘤药物带来的影响。

生命的意义包罗万象,但每个单一的生命点,最终都是为了桥接过去和未来而存在着。

过去的辉煌、灿烂,与未来的灰暗、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在这样的生命节点,沮丧的情绪始终藏在那里,挥之不去。但是生活仍然在继续,既不可能偶尔暂停,也不可能突然中止,更不可能倒带重来,让生命重新再来过一回。因此,最终,每个人都会向前,无论情愿不情愿,无论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向前。

继续下去的秘诀在于,明白打从发牌的那刻起,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对于我来说,继续生活下去,虽然事情永远不会和以前一样了,但在糟糕的另一面,仍然有不确定的东西,只要生命还在继续,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自我。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适合所有人,健康的,生病的,老人,儿童,教师,医生

毕竟,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只能且行且珍惜。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书评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一本书的作者为我们描述一个极端的场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还存在意义吗?对于我们而言,即使自由被限制住,但是我们的生命是自由的,没有谁更加的崇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书评。

谈到抑郁症就不能躲开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话题。带着好奇心,我便下单购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不但超越了集中营囚徒炼狱般生活的苦难,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富有光彩的见证。下面我的读书感悟报告如下:

一、在极端条件下的提问

如果在一种环境中被禁锢,失去社会地位、财物、家人,被人侮辱、生存环境恶劣又时刻面临死亡威胁,那么此时此刻生命的意义还有可能存在吗?

可能大家会感觉我的提问有点突兀,很难想像会有这个一个假设存在,也不愿意作这样的假设。但在《活着的意义》这本书的开篇,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真实的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我的阅读习惯朗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家人便和我抱怨,请求我不要再读了,这实在是太过于晦暗和糟糕。我想只有身处在这种环境,作者才对生命的意义体会的更深入。

引用作者的原话: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要是将一定数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饥饿状态,随着饥饿的加剧,他们所有的个人差别都会泯灭,取而代之的将是相同的饥饿表情。谢天谢地,弗洛伊德没有亲身感受集中营的生活。在集中营,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那时,大家谁也不想掩饰什么,不管是猪猡还是圣人。

根据作者的描述,由于生活的极度溃乏,生活在集中营的囚徒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当皮上脂肪消耗殆尽时,生物体慢慢消耗自身的蛋白,肌肉逐渐消失。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集中营的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对未来丧失信心的人甚至连毒气室都不怕了一心寻求死亡解脱,感受不到活的意义,身体也就成为了疾病的牺牲品。一项数据表明,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作者认为,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而是由于多数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很多人死亡。

还有一些囚徒,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这些心理反应会使得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也正是由早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作者描述了排队领面包的一个场景,无缘无故被党卫军击打了头部。他说,那时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屈辱、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另外还有一群甚至心理变态以折磨践踏同类为乐的虐待狂(是纯粹临床意义的虐待狂),他们通常都是被党卫军选来作为囚头的人选。

当然还有少部分觉悟的人,作者讲述了一个狱友的故事。那个人刚到集中营时就跟天堂达成了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对于这个人来说,苦难和死亡就是有意义的,他的牺牲也是最有意义的。作者对狱中难友们说:他不想白白死去,而我们谁也不愿意白白死去。这一群受难的听众满含热泪,蹒跚地走来向他表示感激,他们找到了宝贵的生命的意义。虽然这个意义每个人理解都不同,但这不影响带给人们的疗愈作用。

三、自由与责任

读到这里使我不禁思索,生命的意义差不多已经超越了生存和死亡。命运虽然不在自己手中掌控,但是对生命的意义却在自己手中掌控。即使深陷囹圄,失去身体的自由,但是心灵的自由从来没有失去,你依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选择什么都没有关系,没有攀比,也没有强迫,也没有谁比谁更高尚。如果有了那些束缚,无论你身处何地,就都不是自由的。

另外作者提到对于生命的意义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待生命,人们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了解释这一观点,作者举了一个他()曾经治疗过的一则案例: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向我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我怎么才能帮助他呢?我该告诉他些什么?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说别的,而是对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先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我马上回答:你看先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责任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但在对痛苦的描述里,作者也反复强调他不是说发现生活的意义,痛苦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尽管苦难是存在的,但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三十而立》读后感:生命本身即为意义》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