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真正的教育者。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真正的教育者,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爱心与教育》一书由李镇西所著,是一本关于教育类书籍,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教育是一件很严谨的事,这事关国家人才的教育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做好。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真正的教育者。

我从未敢亵渎过教育的神圣,并始终将它视为一种高尚的存在。我的整个中学时期都对老师充满着无比的敬佩之情,这不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对老师的溢美之词,更不是矫情,而是我这颗种子在老师的爱心与汗水的悉心浇灌下开出了花儿来。我最终选择师范类的专业也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我除接触课本外,几乎未曾主动涉猎教育学类书籍,今日恰逢教育学老师布置了这项作业,便得已真正地来读一读与这高尚的存在相关的书籍。

该读什么呢?由于我对这类书籍了解甚少,只觉得龙应台的《目送》及《孩子你慢慢来》很有教育意味,可以择以阅读,但我却又明白这些还不能完全归类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类书籍,于是准备另寻几本。在打开百度搜索之前,我的脑海里又忽然闪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刻意练习》等书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见过,我母校高中的(张)校长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他购置的书籍并推荐我们进行阅读,于是我有这个印象。搜索过后,面对浩如烟海的教育学类书籍,我仍然未决定好要阅读哪本。索性去问一下张校长吧,我心想。于是在微信里询问了他的建议,他向我推荐了《终身成长》、《刻意练习》、《认知天性》这三本当下最火的书,并称这三本书会改变你的认知,所以我很期待阅读。(由于对这三本书我没有快捷获取的途径,所以准备假期阅读)一个多星期以前,也同样是通过朋友圈,我得知《做最好的老师》的作者、中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来到我的家乡讲学,虽未能到场聆听,却也很是激动,我便再次搜索了李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一书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这个标题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拥有想要立刻翻开这本书阅读的冲动,我似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其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这是对这本书的总体简介。也有人称此书是真正的例证式教育,是的,书中不胜枚举的真实案例,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李镇西老师倾付真心、施与爱心的体现。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如何看待,但于我而言,相较于长篇大论的理论叙述,我更喜欢平铺直叙的事例描写。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更易于走进文字的背后,当它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便高于生活。

我从网络上找到了这本书的阅读资源,于是闲暇时便一页页的阅读着,像一棵幼苗一点一点地汲取着地下的水源,又像一枝花朵一点一点地吸收着灿烂的阳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逐渐成长。

《爱心与教育》的引言部分从素质教育谈起,李镇西老师在素质教育一词还未被正式提出时便有了这样的理念:仅仅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应试教育必将为时代所抛弃,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有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和考试机器......这些理念可以说超越了那个年代,却又显示出无比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但在为师之初,他也曾有过打学生的错误行为,事后他进行了自我教育和反思,并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寻求理论帮助。这时,他接触到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成了他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也从中受到了众多启迪。按照李老师自己的描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他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后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一下子照亮了李镇西老师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潜在而朦胧的思想萌芽,他进而提出了他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便是要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和同志;科学的教育是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个性的教育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精神世界,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李老师看来,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如此种种论述,赢得了我对李镇西老师的崇敬与景仰之情,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所谓人性的光辉,而这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所应该具有的。

纵观全书,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手记一:爱心与童心这一篇章了。这一篇章又可以细分为五个小部分,除第一部分外,每个部分都详细描述了自己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有所谓的大事,但始终不变的是李老师对待每件事的态度(实际也是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背后透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篇章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感动!不,甚至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李镇西老师的思想境界是如此之高,但他却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有童心的人,所以他可以和学生们整天泡在一起,也真正成了孩子们的朋友;所以在他因工作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而不得不去住院的时候,学生们从其他老师那听到了这个消息,教室里哭成一片;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去他宿舍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然后又是因担心他身体而眼角含泪......学生也是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对别人好,唯一的,对方给予了他们直抵人心的关怀与爱。李老师由于对学生很好,家长也很感动。学生汪斌的家长有一次给他提来了一筐鸡蛋,说让他补补身体,李老师心想他怎么能收学生家长的东西呢?(这与如今某些老师的想法和做法相比可谓高尚地多)于是推让了很久,但家长硬是要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收下后总觉得不安,便想了一个处理鸡蛋的办法每天定时煮一个鸡蛋给汪斌吃,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还有一件事,一个学生在开学报到的第一天夜里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她的室友赶忙来报告李老师,那时已是半夜了,但他没有犹豫,急忙用自行车载着生病的学生去医院,为了把学生送到位于山顶的住院部,他一步一步地把学生背上去,然后守在病房,望着输液瓶里的点滴,一夜未眠......

其实,他对学生的付出与关爱还远不止这些。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他为何要对学生如此付出呢?何苦呢?又何必呢?他自己的解释是:他无以报答学生的厚爱,他所做的这些都只是在还债啊!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00字


《爱心与教育》一书由李镇西所著,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故事,有很多感人的事迹是今天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尤其是老师,我们要做到以德服人,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00字。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在陈老师的推荐下买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到书名就觉得正是我们新教师现在所需要阅读的。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从书中了解了李镇西老师,知道了他班上那些可爱的同学们,收获了关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很多小建议。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李镇西老师特别细心,他能够收集好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信件,这一举动,也为这本书增加了可读性和可信性。信件是第一手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它去感受当时李老师和同学们的心情,这样阅读起来更加真实。现在我就在反思,我会不会好好保留学生的资料或者信件?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了解一个学生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他的资料以及交流的信件等,我想我在今后也会像李老师一样,好好保存学生的东西,留到以后慢慢回忆。

书中的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个爱学生的心。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迪。爱这个字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只要教育当中穿插了爱,那么师生交往就会简单多了。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都是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最震撼的就是他居然可以记住所有学生的生日,并在那天送给生日的学生一个礼物。我想这远远超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他们的关系由最初的师生转变成了朋友甚至亲人,这样怎么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呢?换个角度想,如果是我,我也会特别特别喜欢这个老师,也会特别听他的话。我想我也需要变得更加仔细,用心去感受学生,用爱去转化学生。当师生关系转变得并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成为了家人或者朋友,那么我想不仅我们会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学生也会成长为更优秀的他们。只要我用爱浇灌,他们这株幼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另外李老师还很会观察学生最近的状况,学生一旦出现思想抛锚现象,他能够很快觉察出,并用委婉的方式劝告。教师们应该都知道,直接劝告其实很伤学生的自尊,所以用委婉的方式显得很有必要,既不伤学生的面子,又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如今我在处理我们班学生的很多问题上,我都采用了李老师这种委婉的方法,结果事半功倍。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想想以前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理想当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可以顺势往那个方向发展。优秀教师的法宝应该就是既守原则,又变成了孩子们理想中的教师。

文章中李老师不仅多次提到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还把这句话作为开学礼物送给了许多学生,而我也感慨颇深。当我的身份是子女,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够少干预我,少唠叨,少抱怨;当我的身份变成了姐姐,我希望我妹妹能够听家里人的话,学有所长,成绩优异,勤于家务,孝顺懂事;当我的身份变成了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优异,懂得人情世故。

我们好像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父母、家人和学生身上,因为我们总是不希望我们吃过的苦,走过的弯路,他们再经历一次,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培养学生最根本的不就是希望他们能够让别人因他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吗?以后,我会把这句话时刻记在心里,挂在嘴边,既提醒自己,又提醒学生。

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幸福可能是你生病时学生亲切的问候;你抱着作业去办公室时,学生接过来的那一瞬间;中午打饭时,学生觉得你辛苦了特意给你多打的几块肉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是来源于许多小事,当然我们自己收获幸福()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发现幸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幸福可能很简单,老师的一句夸赞,同学之间的帮助,测试卷优异的分数如今虽然我们收获了幸福,但是却不能忘了给别人带去幸福。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幸福,给家人、朋友和老师制造幸福,成为一个大家喜爱的孩子,也让大家因它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教育中的守护与传承探微


《周国平论教育》一书由周国平所著,作者通过对我们今天教育中的弊病,呼吁我们教育回归尝试,回到教育的基本,这是对我们今天教育的一个启示,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教育中的守护与传承探微。

去年10月的一天,通过与杨校商议,我选择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并成为了一名领读者。写到这句话,现在的我仍然感到震惊!因为顺应天性,我最好的发展是跟着导师读书,比如跟着杨校读《吾国教育病理》。可是赵老师鼓励我做领读者,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也为了有一点属于个人的事情可做,我诚惶诚恐地开始了这本书的领读。

我所理解的领读就是自己带头,引领大家读书。既然是引领,就读得更加扎实深刻一些。而且现在我觉得这个选择真好,它助力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这种感觉是多么地自然而美好啊!

当初我们的美好愿景是:读有温度的文字,过有态度的生活。通过共读做一名清醒的有理性思辨的教育人,通过我们的关注与思辨,探讨与践行,争取在体制变革中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华东师大出版的《周国平论教育》分为【守护人性】和【传承高贵】两本书,从去年10月开始,除寒假及特殊情况外,我们安排每周读一辑,要求组员认真研读,每周二晚上抽出1个钟头,由1位书友领读,小组成员集体线上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成员普遍感觉到了共同体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愉悦,收获到心灵的丰盈,体验到共读生活的美好。

下面重点谈谈我个人阅读这套书的感悟与收获

第一:名人的引领。周国平作为一位哲学教授,对教育有着自己真知灼见,他惜字如金,语言简洁优美,如出水芙蓉,让人如沐春风。如同与一位年长的智者谋面:他的谆谆教诲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干涸的心田,他的哲思犀利深刻,令人敬佩。尤其是他关于教育的论述,常常锋芒毕露,高屋建瓴,让我们这些教育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得到一种清新而隽永的灵魂洗礼。

文字之美,贵在乎准。我喜欢笔者的文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本中,力求带给人流畅简约之美。特别是之前的我,寡言少语,讷于表达,通过阅读,通过与大家的探讨交流,不仅打开了我的思路,而且开启了我语言的天窗,似乎有了源头活水,我的文字也渐次萌发,让我畅享恣意表达的愉悦!

第二:阅读的启蒙。周教授作为一位哲人,给人的感觉却如同一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细数自己读书写日记的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要求我们:做一个读者,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成为一个文明人。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提升自己,阅读及写随感,或者通过文本记录自己的思想脉络,是最好的自我成长之路。

在周教授读书精神的感召下,我为自己之前读书太少深感遗憾。于是我珍惜一切时间和机会,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去孜孜不倦地阅读,汲取蕴藏在书籍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尽力做到及时汇集整理灵感的火花,诉诸笔端,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小文。通过阅读,周教授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使我深深地感到:生活的经历就是一个人的最为宝贵的财富,生活中的灵感也是稍纵即逝的,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特别是对自己负责的人,在岁月的更迭中,最好能够捕捉思想的轨迹,显化自己心中不时喷涌而出的文字,这不仅能够促进自己思考,使自己做一个灵魂的觉醒者,一个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对话的人。从而提醒自己跳出固化的思维,摆脱惯常的行为模式,时刻成为自己的主宰,成为灵动而有魅力的存在,成为超凡脱俗的崭新的那个我。

我感到:阅读和生活是源头活水。有人说过: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当我穿行在上下班的人潮中,手机中的录音或网络音频带给我饥渴的灵魂以慰藉,让我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时间所抛弃;而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读书是最好的选择。周国平论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梭罗的瓦尔登湖,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尼采的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等等,让我爱不释手,孜孜以求。我是一个后知后觉者,而且读书进展很慢。但是我觉得,阅读贵在过程,()有的书适宜囫囵吞枣,有的却适宜细细品味,就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需要精心研读,需要和读书伙伴去讨论碰撞,从而真正领会书中的思想,启迪自己的思维,引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读书共同体中,大家一起研学旅行,一起聆听大师的讲座。读书会的线上研讨活动,书友们各抒己见,思想激荡,智慧的火花不时喷涌而出,让人感到其乐融融,感觉生活富足而美好。

第三:思想的启迪。在这本书中,针对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周教授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读来令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

面对择校问题,周教授指出: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素质足够好,那么,只要你不去压制他的天性,不管他上不上名校,他将来都一定会有出息的。他谈到: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不会太看重她能否进入名校,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样的学校,务必让她有一个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保护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体制损害。我觉得,孩子的智力素质因人而异,在择校问题上家长应该理智,注重孩子的内在体验,注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有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学习成绩,名牌大学,甚至一份好的职业,都应该成为孩子身心素质健康生长的副产品;重要的是家长需要负起呵护孩子天性,并为其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保驾护航的光荣使命。在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承受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功课分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周教授呼吁: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真正和谐生机勃勃的社会。我觉得,做人比学习重要,人性比成绩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生命成长负起责任,呵护引领孩子成长为人性健康生长的幸福的人。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我们需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能够按照自己兴趣安排学习计划的自我教育者,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做善莫大焉。这也是我的切身体会。我觉得:自学的习惯,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我的觉醒较晚,但我庆幸自己成为一名觉醒者。我的天性喜欢学习,喜欢思考,可是之前的我可以说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现在的我,在我生命中许多重要他人的帮助下,通过学习思考,重建了自己的精神宇宙,我绝对不会去怨天尤人,我只是感到自己蹉跎荒废了几乎一半的宝贵生命年华,用血的教训买来了今日的内在觉醒。我觉得自己的外境一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自己那些心中的纠结,愁怨随着岁月的更迭一定会冰释。我是一切的根源,我需要通过审视省察,发现自己的不足,用心发掘生活中幸福生长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不断砥砺,朝着心中的目标奋力前行。这让我感受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巨大力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已然虚度了过往的年华,可是从此我将奋力追赶,用尽洪荒之力,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用阅读慰藉生命,用自我教育救赎灵魂。生命中的所有挫折坎坷,只会砥砺我超然前行,甚或成为我宝贵的精神财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一直在路上,欢迎伙伴们与我一起携手同行!

怀特海说过: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周教授指出:一个好教师首先应当智情双修,德才兼备,做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按照这个标准,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往往是机械的,死板的,它只有和生活中的情境,和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一个教育人的基本价值之所在。之前的我非常喜欢学习,可是仅此而已。对于所学知识缺乏消化,不能够举一反三,常常是自那儿学又还回到那里去。现在,我感到了思考探究省察的重要性,同时力求在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智情双修,通过阅读实践,使自己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将教育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过一种内富外丰的精神生活。让人性与尊严在生活的智慧中闪光。

周教授指出:一个好教师还应该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在应试体制下,一个好教师的责任和本事在于:一方面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对付考试,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教师是在为社会的未来培养人才,我们的眼光当然不能拘囿在好的教学质量的标准上,而要着眼培养学生神圣的好奇心,使其拥有内在的自由。正如周教授所说: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的保护和培养都有赖于外在的自由。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两者都予以鼓励,最低限度是不要去扼杀它们。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向体制争得应有的的自由成长空间,呵护其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等智力素质健康生长。真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其能够逐渐找到真正吸引自己的学科方向和问题领域。

周教授谈到:这样的教师在现行的体制中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许多时候,我们只能凭良心做事,要有一个信念:良心的评判高于体制的评判。周教授还谈到好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于受冷漠。教育关乎人类未来。我觉得,能够着眼未来的教师一定是用良心做事的教师,是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当然也是人性意义上最优秀的教师。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教师也一定有着一份淡泊宁静志在高远的人生境界。作为教育部门或学校的领导,也应该不要在应试教育方面过于功利,为这些好教师打开身心自由成长的绿色通道。

家长也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向应试教育体制争自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为其美好青春保驾护航。当孩子无忧无虑玩耍时,当孩子编织美丽梦想时,不要去打扰他,纠正他。纪伯伦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以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剥夺他的童年。我们无法改变体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友好的成长环境,呵护孩子的天性健康生长,培养其独立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其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而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去为了一个好成绩而拼尽全力。记得有一个关于要把孩子培养为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视频,逼迫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去拼博好成绩,如同让一只鱼去爬树,天性无限地扭曲,怎么能够指望收获一个好的结果呢?!因此,孩子的未来握在他自己的手里,他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绝对不是由家长说了算,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仔细观察,顺应其天性,呵护其健康快乐成长。

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能获得的最大的成就。不过,为人父母者所遭到的最大的失败却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者奴仆。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呢?我觉得首先家长要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凡事能够站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鼓励孩子自主思考,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呵护其天性健康生长,尽而引领他向着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前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教授的家庭是一个爱阅读的家庭,那么孩子自然而然自书籍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父母做好自己,不断学习改变提升挑战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就顺理成章。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这句话,应该是父母成为孩子人生导师方面的座右铭。我的孩子也曾经是一个逆反的孩子,当他对父母的话油盐不进的时候,我们感到万般无奈。可是,我们还是要帮助孩子,通过朋友届入,通过自身成长侧面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为孩子的情绪流通找到出口,总而言之,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对自己的未来燃起希望之火,让他的内在充满正能量,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终于,我们协助他战胜了成长路上的挫折,从而自己去逆风飞扬。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父母勇于改变自己,成长自己,孩子自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要求孩子优秀,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周教授说: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他自己的人生态度。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生长。周教授谈到:今日的家长们似乎都深谋远虑,在孩子很小时就为他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奋斗了。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阶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多么宝贵的童年和青春,竟为了如此渺小的一个目标做了牺牲。这种做法无疑是野蛮的。但家长们也是迫不得已。

关于素质教育,周教授指出: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正本清源,追问何为教育?使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应是受教育者天性和能力的健康生长,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在于使人性得到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从而善良而高贵地生活。素质教育可以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实质上归结为真善美的目标。

人的生命和灵魂是最宝贵的,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灵魂的丰富。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善良和高贵,善良就是有同情心,作为生命对别的生命有同情的感应,高贵就是有尊严感,意识到并且在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人和人之间互相把对方当作生命和灵魂来对待。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守护人性,是教育的使命,传承高贵,是使人性得以弘扬的教育的终极使命。为了这一崇高的教育梦想,让我们一起去努力追逐吧!

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观后感


《真正男子汉》观后感
洛阳中心小学 四6 於馨彤
今年,我观看了湖南卫视播出的大型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2》,看完 之后仍觉得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这个节目主要讲述了李锐、佟丽娅、张蓝心、杨幂、沈梦辰、蒋劲夫、黄子韬、孙杨八位嘉宾,深入一线部队,参加残酷的军队训练,接受真正的军人历练。在训练中,他们不但要一边接受水温低于10°的高压水管洗礼,还要一边爬过肮脏的泥潭。每次训练完,他们的膝盖和手肘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甚至有时都吃不饱。令我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想过要放弃,真是一群勇敢的“男子汉”。
令我映像最深的是黄子韬。有一次,教练们叫四人一起合扛一根又粗又重的圆木。黄子韬主动承担了最重的地方——开头。他使出全身的劲儿,为的就是让队友少费点力气。只见他额头上的汗珠一滴滴落了下来,打湿了衣服。最终,勇士终于倒下了。可在他醒来后,执意要继续参加训练。教练也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加入了训练。这让我打心理佩服。从黄子韬和其它嘉宾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斗和勇敢坚强的品质。我想:现在的我们不正需要这种品质吗?
这样的一个情景,让我不禁回想起了那一幕:那天,我跟随爸爸去田里拔草。当时,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头顶上。我拔到一半,就不想拔了。但最后,我还是在爸爸的劝说和帮助下,一起拔完了草。试想一下,现在的我们遇到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要退缩。那长大后呢?正如《真正男子汉2》中的嘉宾一样,他们在训练中也遇到了困难,也不是照样咬牙坚持下来了吗?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强,决不能向困难低头,同时也要变得勇敢,这样,就是人生的赢家。
《真正男子汉2》教会了我许多,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中国军人身上那威武不屈、顽强奋斗、勇于担当的品质。我也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在学习上做一个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好少年!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范文


《跳出教育看教育》一书由王晓春所著,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会有很多磨合,会有很多争执,我们只有先做好自己的,才能进行教育工作。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范文。

1.不做花匠做园丁。花匠眼光局限,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育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园丁具备欣赏和养护的眼光,学校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鲜花、树木、杂草,甚至青苔,学校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长成他们自己。

2.有时候不需要高效。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讲效率的。效率观念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人发明了机器,结果却被机器控制了生活节奏。机器发了疯,人类自然也就跟着错乱了。庄子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真是太深刻了!机器扭曲了人的心理。于是我们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爬,像卷在漩涡里一样身不由己。我们抓住了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而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什么事只要一变成任务,就要讲效率了,而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是能够变成任务的。兴趣呀,爱情呀,幸福呀,长寿呀,这都不是任务,都是无法监督检查的。不要盲目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些慢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千万不要把孩子做的一切事情都变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3.塑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什么叫干瞪眼的能力?就是我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你,你还是学不会。王羲之的字放在那儿,我们大家可以照着学。这没有什么秘密吧?但是你就是写不出来。这种你完全模仿不来的,或者说你想模仿,非一日之功的能力,就叫核心能力,而你拥有了这种能力就是具备核心竞争力。

4.保持谦虚和敬畏。很多经验对于人家是成功经验,对我未必是,对于人家今日是成功经验,明日也未必是,一切都需要因时制宜,随机应变。对于所谓科学管理,我并不完全否定,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但是千万不能照搬,尤其不可越弄越复杂。班级也好,学校也好,管理还是简洁一些为好。学校里,比管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教学,大家都在忙什么科学管理,哪还有时间考虑教育教学?有些班主任总结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常常归结为爱的教育,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简单,否则孩子的父母为什么没把他爱成好孩子?真正明白人类智力的局限性的人,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谦虚。真正的谦虚是对事实的敬畏。古代的智者,时而教导我们必须有自知之明,要顺天承运,时而又鼓励我们逍遥游,突破认识的界限,扩大自己的眼界。曾国藩说:君子求缺,小人求全。他还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求阙斋(阙即缺)。所谓完美,不过是一个很小角落里的自满自足而已。当老师,应当擅长总结经验,也不能用经验误了学生。

5.保持自我改善的思路。重点校是教育界现行状态的既得利益者,维持现状对它们最有利,它们当然没有多少改变现状的冲动了。不信你看,教改的典型往往是那些日子混不下去的普通校,没办法了,要关门了,只好背水一战,结果倒闯出了一条路。教育这个行业缺乏自我改善的动力,就更需要教师主体性强一些,主动一些。

6.知识经济背景下保持匠心更有必要,越沉的酒越香。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注意知识经济这两个逻辑对于教育的影响。知识经济的成本和最终效用极不对称。有可能很小的投入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经媒体一渲染,就可能刺激孩子们一夜暴富的幻想,不愿做长时间艰苦的努力。

7.保持简洁。飞利浦有一句广告词,叫精于心,简于形。只有内部精于心,外在才会简于形,越是操作简单、方便的产品,背后越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在后台足够复杂的情况下,外面才能表现得足够简单,里头非常简单,外面操作起来就可能非常复杂。你看人家优秀教师,遇到学生问题,三言两语就解决了,那么轻松简洁。有的人就觉得奇怪,以为人家运气好,碰到了特别省心的学生。当你脑子里把事情考虑得足够周密,各种预案都储备于胸的时候,你的工作,从外部看来,就会显得很轻松、很简洁了。就好像高性能手机,操作越简便,其内部程序越复杂。手机的内部程序你不用管,有人替你弄好了,你可以傻瓜操作,但你自己专业内部的事情,你就不能要求别人替你设计好程序,你来傻瓜操作了。

8.保持平常心。所谓的平常人,恰恰是没有平常心的人;而不平常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有平常心。庸人容易自扰。他会让各种各样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让恐惧不断地骚扰自己。高人就能够抽身出来,居高临下地看自我。

9.保持思考,思考是为了让自己卓有成效,而不是忙忙碌碌。人活在世上,不但要学会想一些事情,更要学会不想一些事情,后者常常比前者更重要,但学校里谁教这个?学校只会加压加压再加压,鼓劲鼓劲再鼓劲。只要你做出一副拼命学习的样子,你浪费多少时间都没人在意的,直到教师或学生的大脑死机了,才会有人注意。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而不是忙忙碌碌?

10.保持幸福。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做的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你想干上帝的活,当然不要指望干得像上帝那样漂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雷夫,开口就说教育是一种经常失败的事业,我以为这才是懂教育的人说的话。宣传语言总是要鼓劲的,但当我们进行专业讨论时,就得说大实话了。

11.保持智慧。每日陷入具体的数据和知识当中,正是多数中小学教师基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活里不太缺少知识,他们每天都在和所谓的知识打交道,他们最缺少的是智慧,是眼光和境界。缺的是智慧,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1.针对注意力匮乏症。井喷式的信息显然大大超过了人脑的处理能力,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能屏蔽掉一些信息,于是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很多人就会生出一张电脑脸,那是比较麻木的、需要很强刺激才能引起表情的脸。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变得碎片化,类似精神病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持续关注和做一件事情是比较奢侈的。

症状如下:经常躁动不安,无法注意听讲,甚至无法专心听完别人说一段话。有一张电脑脸,板滞,漠然,茫然。迷恋QQ、微博、电子游戏到不能自拔的程度。读书不能坚持看完完整的一页,或者只喜欢看卡通书。追求新鲜刺激、强刺激。脑子里装的都是没什么用处的新闻。什么事情,只要他不知道,就急于知道。一旦知道,就再也不深究了。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是由读后感大全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随着社会的发展,看电影成了人们消遣放松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观看过一部影片后内心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观后感,就是简要概括所看主要内容,再谈具体谈感受,观后感可以有新意,但不能曲解原作内容。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1)

今天下午,我观看了教育部关工委发布的“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五课,两位专家深入的阐述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意识到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的见解,与大家共勉。

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地位上和孩子平等,然后尊重孩子,以及尊重他的隐私等,然后在尊重的前提下去教育孩子,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决定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式教育。

其次,我们要把严格和爱相结合,做到严慈相济,因为在家庭教育当中,作为我们家长也很迷茫,不知道是严格一点好,还是爱多一点好,因为严格和爱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严格过了就变成严厉粗暴,爱过了就变成溺爱了,所以我们要把严格和溺爱紧密结合在一起,严格要求孩子也是一种爱,例如给孩子建立规矩和秩序,这也是一种爱孩子的责任感的体现,严格不是使劲的严格,打骂那种,实际上是有爱的,因为我们爱孩子,我们严格要求孩子,我们希望他能成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成为社会受欢迎的人,我们必须要有爱的因素在里面。

第三,良好的家庭,家教和家风,对孩子影响很大,因为家庭成员家庭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给孩子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孩子会学到很多东西,那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一个好的榜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那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员,要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尊重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参与可以参与家庭的一些事情,要让他体会体会感受感受感父母做饭,和工作,让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原来父母这么辛苦。所以从现在起要给孩子建立规矩,培养他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

最后,希望在家校共同的努力下,让孩子能够茁壮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能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我们说,孩子不只是家庭的孩子,他也是社会的孩子,我们有着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明天我们就有什么样的一个未来,希望这样一个原则,严慈相济,关心和爱护和严格要求的行之下,未来我们的孩子都能够成为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全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2)

今天晚上,我听了第五期家庭教育公开课——《让音乐陪伴孩子成长》,专家的观点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被我忽视的音乐,对于孩子的成长竟是如此重要。本节课,让我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音乐,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欣赏能力要从娃娃开始。周海宏老师指出人的两个思维领域:理性和感性。理性代表科学,感性代表艺术。科学征服世界,艺术美化世界。缺少感性素质的人幸福少,成功难,破坏大。由此可见,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2、让快乐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陪伴、鼓励孩子。当然,艺术是神奇的,在家长老师的引领下还是要取决于孩子对它感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对孩子的目的要求。

3、把音乐教育列入日常生活中。比如:听经典音乐,演出等。音乐是有灵性的,它能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丰富孩子的世界,使孩子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孩子的生活中,应该有音乐、有艺术相伴,作为家长,应该将艺术等同主科数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待,让孩子的童年不再是只有主科,还会有音乐美。

听完这堂课,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会更多地与孩子平等交流,为孩子创设富于音乐的环境,让孩子爱上音乐,爱上学习,爱上艺术,让生活更富有诗意。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3)

通过这次观看视频我有以下感悟:爱孩子的表现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社会实践中的正能量。我们对爱的涵义不同,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自己所做的并非是孩子成长中所需要的。当孩子遇到自己能够处理的问题,一定要把这个权利交给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无私,但一定要有原则,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家庭的氛围是否和谐也很重要,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其中,日常生活中的的酸甜苦辣也要让孩子体验,让孩子有自己的体会,增加孩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理解,做到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给孩子爱的品质打下基础,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鼓励了孩子自身发展。真实的生活既是如此,生活即是教育。

关于在管教孩子上,一定要严格。严格的目标核心是怎样把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个严格原则上是必须坚持的,因为孩子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未成年人,如果不给孩子立规矩,不接受社会规则,以后孩子就无法适应社会。孩子在生活中有不正确的行为习惯,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矫正。谁都不愿受规矩的约束,谁都想自由,而人不能没有制约、规矩,我们就要从小严格要求孩子,家长不可以以爱的名义绑架严格要求孩子的本质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每位家长对孩子都是无比的慈爱,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严慈相济,把孩子培养成当下社会最优秀的小朋友。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4)

今天通过两位专家的启发,我真正认识到教育是在为人父母之后,从送去幼儿园的第一天到现在成为一名小学生,可谓是一直在孩的成长道路上摸索前进。

虽然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我的孩子性格非常活泼调皮,他的好动我生怕他在学校中影响到其他同学和老师。在家常常对他的坐立非常严格。专家有提到“严”可以分为很多种,对孩子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做出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而不是让他继续错下去,专家还提到关爱孩子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正确的行为,第二种:正确的思想,第三种:正确的方法,一定把教育放在生活中,结合事、结合的困难中的帮助,这才是爱他的含义。

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家长的言语举止要得体,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情感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爱。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作用,把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进行整合,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达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的目标。

总之,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学生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真正达到促进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6)

我观看了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直播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

通过观看《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之后,才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博大。从中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教育方法和自身所欠缺的家庭教育素养。学习家庭教育不但带给我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增强了我教育好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它并不意味就没有一套科学方法。

查一查这本书,不管孩子出现怎样的问题,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想要解决的方法和相同案例。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观看《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帮助他、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我的诚恳。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学习《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地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我觉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应该本着孩子的兴趣而让他去学习,现在有些大人认为孩子应该学什么,就让孩子去学什么,却从来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这样孩子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而已,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是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孩子才有长期学下去的动力。当然不是孩子所有的兴趣我们都满足,我想在我们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满足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做父母应该作的。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7)

教育孩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造就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人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将使人终身受益。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谈谈几点自己的学习感受。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

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他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

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带孩子去运动,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她检查一遍。发现她字写得潦草,会要求她擦了重写。有时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她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认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现在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她去做。有时,孩子也会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但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干她喜欢的事,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在她旁边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我们家长首先要读一遍,这样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

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们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务。当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发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观后感简短(篇8)

现在的家长都曾经是孩子,现在的孩子未来大多可能会成为家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接受或良好或不尽人意的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焦点,对于个人的行为习惯甚至三观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我看到这本书名时,我是排斥的,家庭教育本来就是焦点还聚什么焦,这不是废话吗?再一看目录谁是家长谁是孩子,谁的年龄大这么弱智的问题也能提出来,气得我差点把书摔在地上。网络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泛滥成灾。如果你敢搜关键词家庭教育,成千上万条信息将把你湮没。而这些信息中不是励志鸡汤文就是一些专家所谓的家庭教育秘诀,我早就对这些正确的废话深恶痛绝。看上去聚焦家庭教育也是这样一本书,但是我知道本书的作者很厉害,就硬着头皮往下看。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然而本书的作者王文忠在家庭教育领域整整磨了二十多年。读完前言的第一段,就让我对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一直对家庭教育感兴趣,从1994年承担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庭环境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开始,到后来进行少年犯教育转化,灾后心理援助,动力沟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构建,都围绕着家庭教育做工作,20多年过去了,不改初衷,算是聚焦家庭教育吧。

如今有太多的家长打着爱的旗号进行着伤害而不自知,正好像通往地狱的路上铺满了善意。一边期待自己孩子飞翔,一边却剪断孩子的翅膀。一边想放手一边抓狂,一边假装淡定,一边焦虑紧张。这时所谓的教育专家出现了,无奈专家太多,众说纷纭,有的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的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一时间家长们陷入前所未有的彷徨,变得更加焦虑。而家长的使命这段话很好的指明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家长的使命,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离开家长后能够独立生活,能够从周围人那儿学习,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

家长要完成好这个的使命,必须要自己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自立的人,能够时时处处地向周围人学习的人。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家长(当然,现在剖腹产可能第一眼见到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但是孩子主要还是跟着家长成长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家长的素质,家长的为人处事风格,自然会默默地影响正在如饥似渴的从周围吸取信息的婴儿。

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真的很庆幸自己有幸读了这本书。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愿意翻开一本相对严肃的书籍了。所以,在您能够耐心的翻到这里的时候,作为作者,我们非常真诚地祝贺您!由于您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坚持下去,您和您的家人与孩子,必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此时,作为作者,我们又想问读者您一个问题:读书,费时间,费脑子,费精力,费了这么多,得到了啥?

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读书,只是为了得到一点思想的撞击!作为成年人,我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读书,就是要费力不讨好地,去用作者的思想,来撞击我们的自己的思想!

此刻,自然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读书,这么费时间、费精力地读书,得到这种思想的撞击,有什么好处呢?

对此,本书给的参考答案是:

彼此思想的撞击,可以让我们各自的思想变得更开阔,更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或者让我们已有的想法变得更开放,变得更丰富!

所以祝贺您,打开了这本书,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心胸,来关注、审视或或批评或接受书中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至少作者提供了一个角度)观察家庭教育,观察我们自己,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多彩,亲子关系,更和谐融洽。

这本书看完了,但是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本书虽谈不上字字珠玑,但是却没有一句废话,甚至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自古就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本书既有拳又有功。道法术器四个层面的东西都有,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大百科工具书。

这本书还有两个特点:一,可以重复多遍阅读,你会发现常读常新。二,小孩子也可以阅读,亲子共读更佳。

最后奉劝你在看本书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你时不时就有当头一棒醍醐灌顶的感觉,不由得使人茅塞顿开。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1500字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一书由王建磐编写,数学是我们人生中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这门课,对于它的学习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老师有方法的教学。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读后感1500字。

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说到怎样把课上好,每次都逃不开情境问题教学这个大框框,因为这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实验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经历了10多年的调查、筛选和实验,由研究小组提出的促进学生有效地数学学习的教学结构。我们用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固化了,但凡公开课,优质课,都采用这样的模式。不过,许多老师对此都有很大的意见。观摩了别人的优质课之后,私下里讨论,总会觉得这不是我们真正的课,不可能每天的课堂都照着这个模式进行,给学生创设许多情境,光是创设这些情境,就要废去大把的时间。因此也有人说,优质课和比赛课都是表演,不是我们实际的课堂,那我就想问:既然都不是我们实际的课堂,我们还比什么?展示什么?数学课就是数学课,本来就是很严谨的课堂,讲授的都是很有逻辑性的知识,能不能别来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似乎是异想天开的,因为在我接触到的教师中,就算有一些类似出格的想法,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们敌不过上世纪70年代的那次课改,我们一线教师的想法没有理论的支持。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其中讲到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部分,我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初,陈重穆,宋乃庆提出、组织并实施了综合性的教学改革实验,简称GX实验,目的就是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学业负担。通过多年的探索、发展,GX实验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改革实验。

这样的课堂表现出如下原则: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

第一个原则中强调,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理解了基本事实,会基本操作就可以前进,不一定要把定义全部搞懂,公式全部记住。比如有理数的核心是运算,因此对正负数的实际意义有所认识、表达形式()有所了解后就应进入运算,而不是纠结在正负数概念的理解上,也不是停留在熟记公式的过程中,应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运算,在过程中逐渐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有所感悟,学生做错题,如果把问题归结为概念记不清,公式记不住,多次强调的问题仍然出错,这是没有用的,纠正之后不久他还是会错。什么原因呢?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完整的,没有体系的,就是要在整个初中学习的过程中让他建立起这个体系,而我们经常做的是默认他有这个体系,然后用这个体系去思考每一个细节问题,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全面地去看问题,从理论去指导实践,初中生是没有的。他们必须从实践中去领悟理论。但是为了构建理论体系,我们需要一定的循环重复,也就是在学会运算之后,回过头要积极地总结,内化知识。

第二个原则淡化形式,要淡化三方面的形式:1.淡化概念,不必在一些数学名词、术语上花太多时间。有的老师对名词、术语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甚至要求全班学生按照教材的叙述朗读、背诵,这是一种形式主义。2.淡化文字叙述。数学学习,应该多用符号,符号语言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语言,有些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根本就不需要解释和翻译。3.淡化形式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实际上经常给学生强行灌输数学思想,可能学生根本没有领悟到这一个数学思想,但是为了展示给大家看,为本堂课的规格更高,刻意地加上提升的环节。实际上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在练习中逐渐体会的,只有当他们体会到了一定的水准,再由老师提出来,才会给他们以触动,否则学生只能死记。

第三个原则开门见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头痛的,有些问题其实很简单,甚至小学就学过,比如负数,但是在我们初中的教材中仍然要重新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负数。实际上耽误了很多时间,而且做的是无用功。因此有的简单问题,最好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不要遮遮掩掩,故意和学生捉迷藏,实际上学生早就知道你藏哪里了。

第四个原则实际上我一直在实践中,尤其在计算的部分。我曾经与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求教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位老教师说,有理数的计算,你上课给他算再多遍都没用,板书写了几大块,汗水满头,一点点教,每个步骤细化,都没有用,最有用的办法是让他每天都练,不多,每天2个题,做错了就改,练上一个月,效果绝对比你讲好。确实,这个方法很有效果,重视了过手,老师也并不累。正如书上所说教师即使讲得口若悬河、津津有味,但实际效果未必好,这个原则就是要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工夫要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

这一套理论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些原则,要求我们灵活运用,不要照搬教条。但是它的确给我过去的教育感悟找到了一个根源,一个依靠,原来我过去的想法还是有依据的,我们的教研中讨论的一些问题还是有价值的,与我们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教育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大家英雄所见略同!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一部由邓康延导演的纪录片,该片共有10集,每集30分钟, 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剛把《高考》又刷了一遍。從他們身上感同身受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記得去年香港除了很火的《沒有起跑線》,講了很多做父母的憂慮,從子宮裡的戰爭到考幼稚園考小學。然後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5歲就要開始做閱讀理解,6歲就要用英文寫creative writting 的孩子們。天知道我六歲連writting都拼不出來。然後眼花撩亂的教學法,然後就是一些對教育失望的家長開始自學。再回頭看這部紀錄片,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原來哪兒哪兒都一樣。於是慶幸自己生的早,不然現在二十好幾的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估計從小學就輟學了。

扯遠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視角廣泛且全面,涉及到孩子,家長,校長和社會現象,並且敘述是盡可能的溫和且正面的。在第一集裡很多人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誇張的,不切實際的指引,一些刪改的面目全非的文章。他們不是第一個發生的人,鄭淵潔早前就曾在節目中說為什麼自己不讓兒子去學校上學,因為每次他幫兒子寫作文就會拿不及格,保母幫兒子寫作文次次高分。這樣引起了他的反思,學校根本不會搭理他那一套。這和文中第一集的受訪者一樣,在他們眼裡,畫出好詞好句跟回答閱讀理解的問題一樣困難。他們的困惑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教授出的學生究竟是怎樣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吃了一嘴爛糊糊,而有的人卻連爛糊糊都沒得吃。下一集緊接著就是教育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公,學校之間的不公。中國自77年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年之久,實現的知識普及程度已是相當之高,至少消滅了很多文盲。但是如何進一步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是另一舉步維艱的難題。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也不願去極為閉塞的地方教書,雖然當年我考研的正直最後一道大題是什麼一堆大學生去鸚哥嶺教書(最後當然是沒考上研==)。扯遠了,大家不願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較為落後的地方,但是他的落後是誰造成的呢?不是你我,不是他們的父輩,不是時代,可能只是因為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偏僻。這樣的話誰可以幫助他們?又有誰真的幫得到他們呢?

有些人擠破頭皮上大學,有些人已悄無聲息地變沉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些人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有些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去上大學。作為一個老師,你希望自己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呢?如果自己都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那學生就能難站得高看得遠。有些時候我會後悔自己在學生時代荒度光陰,四()年的大學下來,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竟然是學會了彈吉他(我的大學課畢竟沒有吉他==)。其實,大一的先當代文學,大三的美學都是非常很棒的課,老師講的也很好,可是為什麼沒有好好去聽。回想起來非常後悔,也難怪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說,你們學藝術的學生,和我們文學系的學生不是一樣的。可是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指引我們,而不是接受現實。或許真的會改變一些人的想法。

小時候很多人的志願是長大做老師,不僅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對任何人而言都熟悉的職業。每個人都是由學生成長起來了,一生將經歷的很多老師。可是一旦成了老師,會變成什麼樣子?會不會變成曾經自己最討厭的老師的模樣?就像王蒙的《玫瑰大師及其他》,玫瑰大師傾其一生都在尋找美,而他一直都徘徊在自己創造的美的門外而不自知。

中国有句古语,破而后立,不破不立,但在教育方面,破而后立不能粗暴地完全推翻现行制度而选择另一条路。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有种种缺点,但它真的是是在当下中国最有效率、最能保障大多数人的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

中国十三亿人,有接近一半的人是农民。所谓寒门,大多也指的是农民的儿子。当然,城镇居民也有贫困人口,农民也有的富得流油,但总体上来说农民的儿子就是寒门子弟,寒门子弟的主体就是农民的儿子。而这些寒门子弟中,又有着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

推翻应试教育,然后呢?你让寒门子弟怎么办?素质教育?NO!不管是物质条件还是教育意识还是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其他,寒门子弟在精明阶层面前没有任何优势。素质教育强调什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可是这样的理想教育形式对于寒门来说就是噩梦,他们根本没有条件与精英家庭相竞争。一旦取消应试教育,那寒门子弟只有一条路父辈的路。我们也会回到魏晋时代。是的,魏晋是风流了,可那是贵族的风流,和平头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西晋到隋,仅陶侃一人跳出阶级固化的圈子。很显然,绝大多数寒门子弟不会成为陶侃。那些高喊取消应试教育的人,要么蠢要么坏。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太过模式化、教条化,但它保证了寒门子弟最起码的能有一条路走,就算这条路太窄太陡,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条路。而本片后期所提倡的种种新颖的、看起来很有效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在迎合精英阶层的受教育需求,完全没有理会寒门子弟的痛苦。别的不说,一旦放弃高考不要说寒门,就算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意味着丧失前途。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确实是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未来的唯一出路。如果说有新的教育制度,既能满足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也能保障寒门子弟的出路,那我举双手赞成。

举个栗子,假如谢耳朵出生在我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大可能地会受到父母及老师的重视,然后收到他父母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资源,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成长为一名量子物理学家。但如果是在农村,谢耳朵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天赋极大可能地被浪费,最好的结果是他通过全国性的物理竞赛获得奖项受到关注,上一所好的大学然后孤独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大家都不是谢耳朵,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对于我们来说,生在寒门与生在中产家庭完全是两个概念。而选择的机会越多意味着寒门子弟被淘汰的几率越大。最终导致真正的阶级固化。

中国最多的不是富人,是穷人。

只有高考,才能让寒门子弟有一点点的希望,在一条崎岖坎坷的路上与精英阶层赛跑。

这是一部值得思考的纪录片,它告诉我们问题的存在,我们要引起关注,教育问题刻不容缓。我们不一定要按照片子里的方法(有些我觉得确实不合理)。我个人觉得在目前高考的大指挥棒未改变的情况下,不能否定学校教育,但是在学校教育下,我们更加不能忽略家庭教育,家长要刷新自我认知,并正确引导孩子。很多问题是家长自身不作为带来的,家长盲目信任老师,盲目的跟风各种辅导班,盲目信奉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类至理名言,家长的思想和认知决定了孩子的思想和认知,我觉得与其改变中国的学校教育,还不如创办家长学校来的重要,让家长知道怎么做家长,怎么教育孩子,这才是关键!

【警示教育】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有感


【警示教育】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有感

周红石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11月9日,公司组织党员干部及"四管人员"前往邹城监狱接受了警示教育。

在监狱民警的带领下,我们带着一丝好奇之心走进了监狱大门——5、6米的高墙、布设的钢丝网和电网、戒备森严的监狱大门都令人生畏。活动中,我们先后参观了监狱食堂、宿舍和文化展厅,在廉政教育大厅内聆听了两名服刑人员的忏悔报告,他们都为因一时贪念而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失去了事业发展,失去了人生尊严痛哭流涕、深感悔恨,他们的现身说法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在工作岗位上更要把握方向,不偏离,不出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时时自我反省,防止价值观扭曲,始终坚守道德阵地,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断提升自身防腐拒变的能力,争当一名领导放心、职工满意,干事创业的好干部。

二是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时刻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断强化党纪国法意识,做到不越法纪红线,不触碰法纪底线;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确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确保高质量完成党交给的工作任务。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

四是以身作则带动车间风清气正。车间支部书记,既是车间党务工作的核心,也是政治思想方向的主心骨,我将从思想上、从政治上、从行动上时刻与党保持一致,团结同事,服务职工,清正廉洁,克以奉公,以身作则,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我将进一步筑牢廉洁自律防线,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随想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随想

前几年在第二届东莞市名校长,名教师的培训办开学典礼上,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讲座。他语言风趣、生动,不时赢得我们的掌声,我们在享受他语言的乐趣中受益不少。

最近在书店里无意中看到了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这是他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在他的演绎下,教育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激发我们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阅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相信《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真正的教育者》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