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人生七年观后感800字范文。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人生七年观后感800字范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人生七年》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纪录片,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从1964年到2005年内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在每隔7年后的变化。很多网友都对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七年》BBC的神级纪录片,它以纪实访谈的形式跟踪采访了十四名来自不同阶级的孩子,包括富人、中产、普通和底层,从7岁开始,每隔7年,一直到他们56岁。这些人中,有人注定成功,有人逆袭,有人平淡生活,也有人在成长中迷失了自己。不过这部片子最令我震撼的是,贫富阶级巨大的观念差别。

富人之所以持续富,穷人之所以很难翻身,与其说是因为钱,不如说是因为观念和眼界。七岁的时候,这种巨大的理念差异久开始显现,富人的孩子普遍有目标、知()道自己未来一定会念大学,而穷人的孩子更多是考虑自己未来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些甚至不知大学是什么。十四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己预计上的中学,对于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念法律、从政,而穷人的孩子虽然也在继续念书,但是对于未来只有模糊的概念,比如幸福地活着。二十一岁的时候,富人家的孩子几乎都实现了自己7岁时的愿望,念牛津、剑桥,明白自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穷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工作,成为工人,对未来依旧没有什么规划。

除了目标和规划,金钱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富人的孩子普遍明白钱的重要性,知道钱是实现愿望、抵抗风险的一种工具,而穷人的孩子,大部分表示自己不在乎钱,认为钱对于生活而言并不重要。

对于教育而言,富人家的孩子普遍认为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愿意为了求学付出实在的努力。穷人家的孩子似乎没有看到学习的意义,也不愿意通过学习改变自己。

我还没继续往后看,仅仅看到了21岁,而21岁,人生已经基本定型。从7岁到21岁,他们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富人能够过得比穷人好,在于他们更了解生活的规则,有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认真生活,不惧挫折。而穷人的底层,不是因为物质的缺乏,而在于对生活的迷茫。整个片子里唯一逆袭的孩子,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他凭借对科学的兴趣,持续学习,成为了牛津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他与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区别就是,他拥有与富人相同的生活认知,他活得像个富人,最终也成为了富人。

贫富,阶级,出身,这些看似决定人一生的东西,其实只是表象,而你对生活的认识和行动力,才是将人区分出来的根本原因。能成王者终成王,真正的英雄也是不问出处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人生七年》观后感:我的大学


《人生七年》是一部教育纪录片,通过采访不同阶层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看到不同教育下孩子成为不同种类的人。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人生七年》观后感:我的大学。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人生七年,导演把十几个孩子的人生搬上了荧幕,没有任何的评价与主观臆断参与。或许他的初衷不是这样,可能只是为了反映英国2000年的社会结构,没想到却成为了一部流传各国的经典纪录片。

片中的孩子有出生在贵族的,也有在孤儿院长大的。上等阶级的孩子在出生后人生轨迹很大程度就被父母固定了,中产阶级与平民阶级的孩子则漂泊不定。纪录片反应出来的基本上正如中国的老话: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出贵子。通过看别人的人生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观影感想都会不同,不同的经历会将自我代入电影中各个孩子的生活经历,面对别人的人生,反思自己的过去将来。这或许是这部影片拍到现在比较热的主要原因了吧。

人生七年反映人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道理。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并不是平白无故提出来的。无论是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家庭教养、婚姻观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深远持久的。家庭条件好坏是一方面,如果父母婚姻稳定,会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关爱,孩子的正能量性格方面会受父母很大程度的影响,反之亦然。倘若出生在一个父母感情不稳定的家庭,自己很难对婚姻抱有希望或者是极度渴望一段成功的婚姻,从小到大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涉及到未来的另一半还有孩子。

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上等阶级通过从小给孩子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让孩子比同龄的中产阶级和平民阶级获得更多的优势。父母会给孩子的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孩子依旧需要极度的努力才能去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才能使自己面对社会的残酷面容后依旧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中产阶级能够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能够让自己大学毕业,学习到必要的知识,这些孩子可能寄希望于考入顶尖学府,通过教育使自己跨入上等阶级,但如果说没有跻身进入的话,加上心态不能及时调整则有可能会掉入平民阶级。平民阶级的孩子或没有条件完成学业,或者是没有稳定的成长环境,会使自己过早的退学,过早的结婚生子,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孩子通过教育与勤劳步入更高的阶级。大多数平民的孩子会很快乐,属于自己的快乐,没有太多的诉求,过好每一天即可。可能生活质量并不会特别好,但是衣食无忧,可能钱不够花,但是合理安排后还是绰绰有余的。教育的缺失可能是会一代接着一代的,不过长辈通常会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的。

高知通常情况结婚更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上等阶级的孩子们受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能够很早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每一个年龄段该干什么,上什么中学,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后参工作后通常会先增加阅历,提升自我,遇到合适的人选择结婚,不会太多孩子,而孩子们通常会接受类似父母的教育。教育不断循环。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但一个女人不能把生命当做人生理想。可能青春期的不如意都会在你遇到一个合适的另一半后变得越来越好。但也有可能童年时第一次进入亲密关系时埋下的隐患会在第二次亲密关系时发生疯狂的爆炸。双方各自的独立会让家庭更加美好,生活更加稳定。需要明白的是,做父母的,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变成了爱的囚犯,而这种囚犯,是终生的,不能因病外保,也没有假释可言。

影片反映了英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孩子成长生活的过程,感受到了英国的阶级相对国内更加的固定(可能是影片反映的这样,亦或是我粗浅的看法),私以为国内背吐槽的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父母辈较为缺乏优质的教育到现在义务教育的普遍实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业着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可能教育的质量确实还有待提高,但是步子需要一步一步迈。国内依旧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但是高考依旧是一个相较而言公平的考试,绝大多数的人通过这场考试决定你大学接触的人,身边的朋友,学到()的知识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就业环境。想到了高中老师曾说的高考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考试,着实是有这样一种可能的。

在中国,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把孩子视为命根,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与延伸,期望自己一生没有完成的理想与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这样可能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兴趣所致,两全其美,如果不是,莫要强求。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到下一代身上去,又以为孩子是必须无条件的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孩子或许会由此心存压力。

步入大学两年后的我认为大学是一个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打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三观在青年时形成发展,伴随着你成长。通过现在接触的人或者是物,身边发生的事,不断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冲击修正,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能也就最终形成了。我感觉中的大学,学习到的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这包括处人待事的方法,为人的原则,待人接物的礼貌等等。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珍惜每一份你身边的事物,因为他来之不易。失去的是人生常态。身边的朋友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热热闹闹庆喜事,花好月更圆。最可贵在于雪中送炭,不必对方开口便自动相助。得之我幸。

大学与我而言,在迷茫中直走,让我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于自己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人的抉择可能是不一样的,可能在某一个瞬间,你会突然领悟。不管之后发生了什么,不管会有多少次坎坷,我始终相信如果内心向善,生活依旧美好。经历是宝贵的,而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欣赏


《人生七年》是一部由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执导的一部传记纪录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通过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岁的7个孩子,并在以后定期采访这些人来倾听他们的梦想和变化。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尝不适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比例远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中国十三亿人,宋濂马云之流有几个?为什么每出一个就会轰动一时、远近闻名?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呀,谁会巴巴地去报道哪个首富家的儿子开了什么公司(王思聪除外)?谁会去关注哪个二代出了什么成绩?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从泥潭里爬起来并且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才会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灵。你看,寒门出贵子,我们努力了还是可以成为凤凰的。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

七年级《红海行动》观后感800字


观《红海行动》有感

2018级七(13)班 郭睿涵

“别怕,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这是《红海行动》中的经典台词。没错,他们这次行动的决心,就是让恐怖组织知道,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伤害!

这部电影主要写了以蛟龙突击队、中国海军和非洲北部伊维亚的恐怖组织的战斗。蛟龙突击队的队员们接到上级的命令,因恐怖组织袭击攻入非洲首都,当地华侨和市民面临危险。蛟龙突击队共八人,分别是队长杨锐、副队长兼爆破手徐宏、狙击手顾顺、狙击手观察员李懂、医疗兵陆琛、通信兵庄羽、机枪手佟莉和张天德。最后,在蛟龙突击队与中国海军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击败了恐怖组织,用少数人的生命才换来了和平。其中,蛟龙突击队的庄羽、张天德光荣牺牲,还有其他人受了重伤,蛟龙突击队最终只剩四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和平和胜利。

当我看完这部惊心动魄的电影后,我的心中涌起的是阵阵热血,我的心情更是愤怒不已,甚至指甲都陷进了肉里。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精神,“正者无惧,勇者天行”,蛟龙突击队真正地彰显了这种高尚的精神。我非常地痛恨恐怖组织,在欣赏完这部影片后,我才真正明白,恐怖组织的黑暗、邪恶与残忍。他们为了得到国家上层机密,不择手段地去残暴的逼迫国家上层领导交出机密,甚至慢慢地伤害消磨他们的意志。

蛟龙突击队的八人在与恐怖组织的一百六十人进行斗争时,他们说了这么一句经典的话“要扛,一起扛!”对啊!他们真的一起扛下来了,凭借他们惊人的毅力与信念扛下来了。通信兵庄羽自己身中数枪,可是在最后关头,他还是以那“一定要将通讯器修好”的信念,坚持完成了这一使命,使蛟龙突击队中的通讯系统重新恢复了原状,可庄羽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看完这部电影后,令我触动最深的,就是中国军队的勇敢无畏,将自己的生命放到一边,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是人民。他们经历过多少困难,战胜过多少困难,才到这里。蛟龙突击队的队员一定知道,战场上,子弹是躲不掉的,但并不要害怕它,压力会让你更专注。他们的无畏,更鲜明地对比出伊维亚军队的懦弱、无能、胆怯。伊维亚军队的队员怕死,没有一个像我们中国队员一样勇敢,一个个都是逃兵。包括在最后,扎卡被蛟龙突击队所抓,当作人质,举手投降,没有一丝反抗精神。这不更突出了蛟龙突击队队员们的勇敢无畏,强者无敌吗?

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火纷飞,也没有鲜血四溅,在这一和平的社会,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努力,维护和平,维护正义,维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学生简介

我叫郭睿涵,是巢湖市第三中学七(13)班的班长。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喜爱阅读和弹钢琴。“我扑在书上,就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读书,可以开阔我的眼界,丰富我的生活,让我变得更成熟懂事。我还喜欢弹钢琴,那悠扬的旋律抚摸心灵的感觉让我特别享受。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推荐语

以《红海行动有感》为题,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严谨有序的结构,写出自己观影的独特感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时代不同,英雄的使命不同,但英雄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伟大力量。正如你所说的,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指导老师:马良

七年级《流浪地球》观后感


“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注意,亲人两行泪。”这句话来自我印象最深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不过我最感动的是电影传递出来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望。
电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们躲进地下城,用行星发动机迫使地球停止自转,然后用一个空间站领航,准备拖走它;第二部分是韩子昂等人到地面上,见到满目疮痍的地球之后的震惊和难以置信;第三部分是人们想用土星的引力向前,反而被土星吸住了,刘培强舍身解救。三个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联系。
其中,科幻部分最多的是在电影的前中段。它讲述了太阳急剧老化,即将吞噬地球,人们在亚欧大陆上建造了行星发动机,准备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到新的星系上去。我认为这里有一个细节很好,符合实际情况。你想,为什么行星发动机要装在亚欧大陆上?因为这块大陆的板块足够大,可以承受足够大的推力。
不过构思行星发动机就有点反物理了。太阳的引力为3.56×1022N。而地球的承载力仅有1.5×1010N,所以地球可能会被压碎的。不过吴京说得很好:“科幻就是科技结合想象而成的。” 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像后面还有点燃木星的片段一样。其实我更在意的是电影所传播出来的价值观,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

这个电影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想法:什么都能散,但是家不能散。就算走也要拉着地球。电影里有两个很感人的情节。一个是韩朵朵呼吁大家来帮忙;第二个是刘培强英勇就义。看到这里,观影的人几乎都落泪了,各个人物的性格也在这里突现出来。性格不一的人物造就了一个个别样的情节,很能打动人。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我很喜欢,这也是我印象比较深的科幻大片。我相信中国能拍出更多更好的硬核科幻电影。

观后感模板:七年级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悲惨世界》讲述了19世纪的法国,穷苦农民冉阿让因偷面包而入狱多年,出狱后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冉阿让决心洗心革面,开始新生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1

在《悲惨世界》里,我见证了宽大博爱的精神和令所有人肃然起敬爱的灵魂,在电影中,他,冉阿让仅仅只是偷了一块面包却做了十九年的牢,出来以后虽然他被四处通缉,使别人无法接受他,但他后来凭着自己的意志当上了市长。因为他被艾主教给感化了,当他成功之后,还不忘记帮助穷人们,他用自己的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走出那道黑暗的大门,走向光明和平的道路,这个世界是平等的,没有穷人和富人,没有歧视,到最后穷人和富人发生了战争,冉阿让站在了穷人的一边,他相信爱是能感化一切的,在打仗过程中,他抓住了一个间谍,如果解决他,就能结束一切,可他却把他放了,因为世界上没有对错,那个人只是一个尽责任的警察。

到后来穷人和富人打了个两败俱伤,后来冉阿让也死了,但他帮助过的人传程了他的精神。最后,两方终于和平了,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宽容可以容纳所有的罪恶,和平对所有人是一个解脱。雨果说过一句话“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心。”

原来——爱,本身是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力量!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2

感谢我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它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预测的还要好看首先说电影一开始的场景与音乐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们在海浪的拍打下艰难的拖着船,一句句低沉却有力的“lookdown”表现出了他们心中的怨恨、不满,但却又无奈。这部电影要是不是音乐电影,角色们的心理和情感还真就不能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音乐相对文字,确实能带给人们心灵上更好的沟通与触动。

同开头,电影中的几次群体歌唱也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关起来的百姓,满大街由于饥饿而乞讨的乞丐,“lookdown”这个旋律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每次听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烧,那同时蕴藏的力量也让人惊叹。但苛刻的法律让那些贵族与官员、警察几乎失去了怜悯心。

然后再说说主角们吧。冉阿让那颗由于长期被人们唾弃而变得坚硬的心,再加上对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后,还是想偷走银器。但在被抓住后,教父帮他圆谎,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暂的'纠结后,终于被感化了。他要为自己赎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赛特而变得有了些许依靠,些许幸福。为了她,他做什么都行,因为是她让他的世界变得美好,有希望,有了爱。最后他在教堂终于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们的这一生过得都太过艰难痛苦,颠沛流离,只有死后才能安息。看到这儿,眼泪止不住的留下来。

芳汀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的命运实在是太悲惨了。被背弃,艰难地抚养着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艰难的处境,被糟蹋地严重的她,不得不说,还是有着常人没有的气质。也许是那强烈让孩子活下去的决心,也许是曾经幸福的生活,也许是曾经梦想过的美好生活,让她的心灵与众不同。那首《idreamed a dream》,每个字都足够让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this hell i’m living.”曾经的梦有多么美好,如今的生活却如地狱。骨瘦如柴的芳汀,终于在把女儿的托付给冉阿让后,离开了这地狱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开始虽看似是个铁心肠的角色,但如冉阿让所说,他也只是在进他的职责。从小就被严苛的法律与监狱的环境所熏陶,有一颗铁石心肠也不是他的错,其实他也是悲惨的不是吗?但这铁石心肠也不是铁到了底,他还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动,救赎。两次可以轻易地杀死冉阿让时,却因为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对冉阿让不顾自己而去拯救别人的举动的感动,放下了枪。也许他被一次次的感动后,也意识到了人性的伟大,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自杀。引用一位网友的话:“因为他是个值得钦佩的男人。到了最后,道义与职责在碰撞,他不得不选择一条不归的路。放走了冉阿让,他无法面对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无法面对良心。他作出了选择,却背叛了自己。在我看来,这是沙威的伟大之处。”再想想看他看到起义队伍中牺牲的小男孩时,尽管他曾经让自己暴露身份,但还是由于对这个幼小生命的勇敢牺牲感到无比敬佩与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别在了他的胸前。

柯赛特的生活与所有人比起来是最幸福的。她遗传了母亲所有优点,精致的面孔,与众不同的气质,包括童年时保存的对美好生活希望……她与马里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尘世获得幸福的人。的确,这部电影需要这么个“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让芳汀安心离去,能让冉阿让赎回他的罪过,轻松些地离去。同时,马里尤斯的存活也给革命之火留下了纪念,让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后一刻获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许多人包括调皮却敢于在关键时刻牺牲的小男孩,被讽刺的黑心的餐馆老板与老板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现,为整个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贡献。

再说说电影内容以外的事。据说这部电影在其他地区广受欢迎后,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可能我们对纯文学的重视度还是需提高……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得知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现场录制,演员全都是凭真实唱功边演边唱。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各方面的实力时,也想到中国这样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厉害的实力派的艺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经典不成功的好像蛮多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但这种非商业性的电影,与纯实力派艺人的确需要鼓励,而不是只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电影,一股对原作者、导演、演员、所有工作人员的敬意油然而生……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3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这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的爱没有冉阿让那样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爱也是随处可见的。还记得当你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怀抱;当你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你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当你骄傲自满时那严厉的皱眉…还记得那温暖的语言,友善的微笑,温柔的目光和那轻柔的拍抚…

社会需要爱,世界需要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爱、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经的他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而后来的他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4

看过电影《悲惨世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很多的感想涌上心头。

还记得最早在大银幕上看到休叔当然是因为他的金刚狼,后来看到在致命魔术中看到他的表现也惊叹大长腿的出众的演技。单从人物刻画方面来说,休叔很好地演绎了一个从挣扎到新生,从背负责任到最后成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电影因为不受舞台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绪在各处自然场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乐剧仅靠声音传达情感,电影版的Valjean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内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监狱后在山间面对阳光时那种获得新生却又前途渺茫的感觉,后来走投无路红着双眼怒斥着这个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来面对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时的悲愤,到最后临死前看着Cosette笑,然后对天上的Fantine说我完成了责任的那种交待了一生的解脱幸福感表现空间一旦被扩展,那么呈现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乐剧Valjean都无法表现的。

《悲惨世界》打动人心灵深处的电影!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5

开头夜晚里冉阿让走投无路,最后敲开了神父的门,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贵宾一样款待他,用最好的饭菜,唯一的银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让。冉阿让却在深夜里将银餐具偷走,神父不仅没有责怪他,还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给他的,还给了他两个银烛台。这成了冉阿让改过自新的转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银餐具,赎回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会去责怪,而是用爱感化了冉阿让冰冻的灵魂,如果他也像别人一样将他送进监狱,那么冉阿让还是那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样,少一点责备,用自己的爱对待每一个人,让世界多一点感动,少一点仇恨和黑暗。

学会变通电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让,可他在前面冉阿让救他于危难之间意识到了冉阿让已经从之前的囚犯变成了一个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释放了冉阿让,却因为自己执法公正的信念而选择投河自尽。

沙威所秉持正义限制在了法律当中,过于死板。而冉阿让的种.种善行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观念,最后选择了自杀。也许他不是一个坏人,只是没学会变通,只是死板地执行公事并且过于固执。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学会变通,多方面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可固执己见。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人生七年观后感800字范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