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资本论有感1500字 > 地图 > 读资本论有感1500字

读资本论有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3 来源:互联网

读《萧伯纳与资本家》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读《萧伯纳与资本家》有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我们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抱怨,而应该用智慧去解决!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资本家认为萧伯纳长得很瘦,别人会觉得在闹饥荒。萧伯纳以资本家长得很胖说明闹饥荒的与原因。资本家灰溜溜地走了

我觉得萧伯纳十分聪明,他用智慧反驳资本家。他要是没那么聪明,也就不会有这样巧妙的回答了,早就被资本家说得哑口无言,逃走了。他的才能令我佩服,资本家说完,他可以立刻答出来,可见他反应力十分快。他能用长得胖是闹饥荒的原因讽刺资本家。

资本家最后灰溜溜地逃走也是罪有应得,谁叫他这么骄傲地跟别人说话呢?不料他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自食其果。骄傲会使人成绩下降的。资本家觉得自己很富有,就这么不礼貌地跟人说话,他看不起别作文人,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好,都要有钱,这是人自满的表现,自满的人往往做事不会成功,不会如愿以偿。

我们生活中也有像资本家这样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也有萧伯纳聪明谦虚的人。比如:一个人考试考了100分,他变得很骄傲,觉得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从此,他学习不再认真,成绩不如以前了。有一个他十分谦虚,哪怕自己考了第一名也不自满,他的成绩越来越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骄傲而要谦虚,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那个资本家是带着嘲笑的语气跟萧伯纳说话,最后被萧伯纳逼得无言以对,最后灰溜溜地逃走了。我们在生活要平等待人,不要骄傲,骄傲会使人自己失去朋友的。一定要记住:骄傲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一个人必须以谦虚为本。满招损,谦受益啊!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没有资本,就是最大的资本》有感400字


命运是最公平的,却又是最不公平的。有的人出生于名门望族,有的人却家境贫寒。可是为什么那些平凡的孩子都更有成就呢?出生卑贱的赵无恤给了我答案。

晋国大夫赵鞅想找一个继承人,可是几个儿子都不足以成大事,唯有奴婢所生的小儿子赵无恤颇有才干,他在赵鞅的测试中笑到了最后。赵无恤在赵家的地位非常卑微,这使他从小就学会了忍辱负重。他不能像哥哥们一样飞鹰走狗、吃喝玩乐。他从来就没有任何资本,这就迫使他拼命读书,去创造资本。他的哥哥们则觉得自己有资本,从而去挥霍浪费资本,这就是他们堕落的原因。所以那些没有资本的人拥有的就是最大的资本。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林肯。许多人都误以为林肯的父母是多么了不起,其实林肯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这一事实让许多出生名门望族的参议员都无法接受。因此,林肯饱受嘲笑、羞辱。可他面对一阵阵冷嘲热讽,表现得十分淡定。他的从容对参议员进行了一个有力的回击。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为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能依靠自己,没有资本,反而成了最大的资本。命运的改变,有时候就是黑暗中看到了最亮丽的那道曙光。

读《资本论》有感3000字


读《资本论》有感3000字

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换句话说,一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资本论》思想的痕迹,试以自己感觉比较明显的两例以作说明。

马克思在简短的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提出了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后来又提到了国际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代的限制,问题论述到此,但若在此问一下,为什么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既由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追溯到了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而这样一追问产生了现代西方经济许多理论的理论基础。为此,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衬衫生产厂商进一批货,根据衬衫生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情况为每件10元,而作为要进货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购货,而只有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厂商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厂商为了赢得客户,压跨竞争对手也愿意低于10元向客户供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超额剩余价值要小于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接下来的问题是超额剩余价值比差额要小多少呢?这逻辑的推理必然是取决于客户对生产厂商个别价值的掌握情况,对于社会价值每件10元,这是厂商与客户都十分清楚的。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差,而个别价值,厂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户并不知道厂商的个别价值到底是多少,厂商为了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优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9元一件。因此,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9.49.6元一件,对厂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8.9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厂商与客户利润的分成应是假设不变的),假设厂商的判断为9.1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9.45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假设厂商与客户名义利润分成是1:1,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由于厂商与客户都认为自己占了优势,因而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换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厂商实际个别价值为9元,厂商猜想客户猜测想的个别价值也为9元。因而交易时为9.5元,谁也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说不上愉快,但公平,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假设的个别价值列出无数种情况,看到厂商与客户悲伤、欢乐、公平与不公平各种排列组合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种组合情况,取决于厂商与客户猜想的个别价值的值的组合情况,而个别价值的组合情况又取决了厂商与客户根据对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又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一句话谁了解的信息多,谁就能在交易中取胜,显然,就一般情况而言,生产厂商总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一种新理论的产生,绝不是某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总有一定的问题根源、思想根源,对0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的分析,它完全可以作为住处不对称原理的问题根源与思想根源。

如果说把超额剩余价值与信息不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的话,那么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与马克思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去实行,将其看作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从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必然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和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读《资本论》有感3000字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人脉资本》读书笔记与感想


《人脉资本》读书笔记与感想

作者:鲍勃·普罗克特

1、科技再怎么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不会过时。我们彼此问候,我们拥抱,我们握手,我们击掌,我们交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场才能进行的活动。这就是人脉资本存在的原因。

2、当你发现你是被他人,被外界活动,被环境所驱使的时候,你就觉醒了一大半,因为你开始了你自己的思考。

3、要成功,你就要学会设定目标,你就要明白智囊团的价值,你还要向那些已经成功的人寻求指导。

4、你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会付诸行动,更要学会人际关系的重要价值。

5、人们谈论资本的时候,通常都是指有形的资本。这种狭隘的资本概念限制了我们。事实上,还存在一种无形资本,这种资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有自己的创造力,还有自己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我们称之为人脉资本。撬动了你的人脉资本,你照样能获得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

6、作为普通人,你没有资金,没有商业信誉,没有天才,你靠什么成功?你的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你的人脉资本。

7、要盯住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我们的人际关系又有了新的领域,虚拟的社交也可以成为你的人脉资本。

8、面对面的交流是如此重要,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是需要触摸,需要慰藉的人。懂得这一点,你就会相信,人脉资本不是忽悠,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本。

9、要想最大化的开发你的人脉资本,你要做到这几点:态度诚恳,表现专业,充满信心,做你自己,最后你要亲自到场。当然,最基本的是你的外部形象。

10、欢迎来到企业家时代!做企业家的风险并不比为比人打工的风险大。因为企业家是善于迎接变化的人,而变化正是时代的最大特征。

11、有什么生意,既不需要庞大的启动资金,也不需要维持运营的流动资金?这种生意就是转介绍营销。

12、口碑营销让许多企业赚了钱,可是传播口碑的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回报。转介绍营销则让我们获得了这份回报。

13、转介绍营销并不是要你利用自己的朋友赚钱,而是你和朋友一起赚钱,一起实现人生梦想。你的朋友总是要消费的,为什么不在你手里消费呢?难道你不是他最信得过的人?

14、转介绍营销的最大优势就是“见面时间”,这样的时间是不可替代的互动时间,是最能加深联系的方式,是维护客户的最佳办法。

15、你要积极的建立你的人脉资本,你要有更多的角色属性,你要属于更多的团体。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红色资本》读后感与读书笔记范文


《红色资本》是一部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及其现状的学术书籍。它从西方学者的视角及理念,来观察分析评价中国的金融改革、金融结构及金融现状。书籍的作者在书中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都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由政府牢牢把控中,市场化程度或全球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重重之重是政府放松对金融体系的把控,加快中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和全球化。

对于政府对金融体制的管控,中国的金融界人士也是有相同感受的,也一直在致力于推进让政府放松对金融体制的把控,即使是这个过程很缓慢。中国金融体制包括经济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是有根源的。其实不管是当今的中国还是封建时代的中国,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是由政治体制来决定的,经济的地位也是低于政治的。中国将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秉承着“士农工商”这一地位排序,“商”即商业一直是排在最末一位的,即使是在如今经济市场化很好的中国,“士”的地位依旧高于“商”。这种根源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恰恰相反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完全参照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受到政府严格管控。

我很赞成书中作者的观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政府放手,市场化国际化。但是对于中国的国情来看这是需要不少的时间,这从IpO审核改革、新三板的改革进程及时间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政治体系以及如今的经济现状,政府不允许出现较大的金融危机,或者哪怕是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风险;二是中国民众对金融的理解及对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首先,中国的政治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政府不会允许出现影响其执政稳定的因素的存在,而在开放金融体系后,脆弱的中国金融体系是否能够承受住市场对其大规模的改造,人民币是否会遭受泰铢相同的经历等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深深的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稳定。再次,中国正式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不超过4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银行系统才开始重新建立,而中国民众接触到金融的时间就更短了,民众对金融还存在误解和超出预期的期待,就拿购买股票来举例子吧,中国股民大部分是以一种投机心理购买的股票,期望能通过买卖股票获得暴利,但是西方股民抱着的可能就是购买股票获取的收益比存在银行的收益高的投资心态,而事实上成熟的股市,购买股票很难获得暴利。因为民众的投机心态,民众对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评估不足,其自身对不成熟的金融体制在被大规模改造过程中的风险抵抗力是不足的,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利于政府执政的稳定。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改革进程来进行,但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而纠结的过程。

《资本主义无资本》读后感心得体会


资本主义无资本读后感心得体会

《资本主义无资本》一书分析当今经济中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与有形资产相比的特点以及如何加强无形资产的投资。实例不多,数据分析和理论描述很多,可读性趣味性不高。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新颖清晰,讨论其中三点,一是大城市的溢出性,二是上市公司的股权,三是领导力。

书中说“因为城市存在溢出性,人口密集的地方人们交流,获取,抄袭彼此创意的机会要大得多。纽约的商业复杂性使不同产业间的创意和机会都有正溢出和协同增效效应。”

城市化效应享有溢价加成,北上深广杭的昂贵房价是人口,资源,企业,交通,医疗,教育,政策,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全部加成。有形资产是建筑物,数字上的使用面积。无形资产是在土地钢筋水泥土上的加成值。这里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价值比明确清楚。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有形资产的涨价,价格涨得更高的是无形资产。市场上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强大过政策调控。人聚群而生,人气属于协同增效效应,旺地旺铺旺风水,虽无形却能价化。溢价原因一是人们愿意为超出标准价的期望未来付出额外金钱,二是资产竞争中的抬价哄抢。溢价存在即合理。

书中说“拥有上市公司股权的经理更注重满足当年盈利目标,减少研发投资,增加收益。”《从0到1》中说“如果有人愿意拥有你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而不是现金工作,表明他愿意长期致力于增加公司的价值。股票虽然不是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却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团结一致的最好方法。”

股权激励有利有弊,当经理人不再关注季度报表,年损益表,立足长远规划时,企业更有发展前途。职业经理人只适合管理普通的中小型企业,强大有特色的企业一定有一个掌门人。乔布斯于苹果,扎克伯格于Facebook,马云于阿里巴巴,董明珠于格力,马斯克于特斯拉,马化腾于腾讯,李彦宏于百度。这些掌门人就是企业品牌的价值,领导力与企业同时获得协同增效效应。离开这个掌门,企业估价会降低;离开这个企业,掌门人价值也难以全面发挥。

美国估值0亿的公司没有专利就会被嘲笑,中国很多0亿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专利,没有核心竞争力,这是事实。中国是山寨国,也是事实。但是嘲笑中国的国家哪一个没有靠山寨走过创业初期的路?德国抄袭英法,美国抄袭英国,日本抄袭德国。先发展工业,做出规模;再进行贸易,赚取资金开拓市场;最后有基础有资本再来研发技术。我国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外围有值得学习借鉴的技术经济经验,发展速度自然会让他国眼红。先抄作业再超车。现在宣传的是工匠精神,后面看重的将会是发明家思维。工业--贸易--技术一路前行。

贴个图,这是上个月欧盟公布的《2017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

2017年华为研发投资10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11亿元)。名列世界第六,超过苹果。过去10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3100亿元人民币。引用《从0到1》书中的话“最有价值的公司始终鼓励发明创造,而这是开创阶段的典型特征。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还没结束。”期待着华为手机创新、口碑和销量超过苹果的那个时刻。遗憾的是全球50强中国也只有华为入围,阿里巴巴排位58,我国的研发创造任重道远。

最后,《资本主义无资本》没有细化无形资产的分类,比起互联网,娱乐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毫不逊色,书中并未提及。韩国产业化的演艺制造带领他们走出了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合约苛刻,训练严格,淘汰惨烈的批量“实习生”生产制度造就了一批听话刻苦的明星。其他国家的演艺界是娱乐,韩国的是生产。制造业中机器代替人力。娱乐业中人力可以用机器化制造来培训。这个产业价值的人力加成一定会越来越高。期待韩国演艺的后续发展。

作者:英文新书读书会

温州资本读书笔记


温州资本读书笔记

这是我所读书本中第一本关于温州,研究温州的书籍。看了几页,觉得本书中对于温州的调查研究还是很仔细的,很多我所知道的,我想说的,都在本书中被陈述出来,这也是作为读者的一种幸福吧。其中的话语也非常的具有温州民间的通俗性。

但是书中所举的案例无非是几个大企业,说来说去还是这几个。虽然大企业可以吸人眼球,有助于读者理解,作为典型的案例的确是很好的研究对象。但是我认为这远远是不够的,要想研究温州的经济,不仅要研究几个典型的大企业,还要研究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失败者,被市场竞争淘汰掉的人,从全面把握温州的发展特色,发展原因。

在资本原始积累这章,作者的讲解也非常的详细。我对温州没有学术性的研究,但作为温州本地人,我觉得温州人偷渡国外,日夜工作,勤俭节约省下钱带回国内,也是资本积累的一部分,而且此部分所占的比例是不能被忽略的。偷渡在外生活的温州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还为国内的温州人带来了信息,技术,文化。早期在外的人,在外混得好了,有了合格身份,便想方设法,再带家人出去。在外的温州人,为后来发展起来的企业有了内外接应的条件,使得企业能够成功跨出国门,摸清国外市场环境。这一批温州人,也成了温州与国际接轨的桥梁。他们对温州的资本原始积累,国际文化的输入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称赞温州人吃苦耐劳,重义气等等时,忘了温州的文化。我觉得温州人的这些品质是由于受悠久的温州文化影响所形成的。温州鼓词、戏曲都在上演着古人是如何克服难关,解决事情,最终成为王者,成为名人的。或许其中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没听过,或很少听过这类鼓词戏曲,但是我敢肯定,他们的上辈,他们周围的人是听过的,鼓词戏曲里的美德,才智被人们称颂着,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也自然而然的使用了这种理念。在隔壁老爷爷乘凉时,总有几个毛小孩围着认真听爷爷讲故事。一些知识,文化,品德,不自觉地在听故事,娱乐的时候学到了。外婆在说话时,也总是喜欢从古人的话语中引经据典。她是没有读过书的人,却也可以说起头头是道的引用古代的典故来论证自己的道理,这就是温州鼓词戏曲的原因吧。但是温州人也正是受这种受苦后成功的理念影响,他们的受苦目的就是为了成功,为了赚钱。

温州地处东南一隅,人称南蛮之地,大多数的人们很穷,上不起学校,因此比起中原地区,温州的“儒“味,要淡很多。不会被浓重的儒家思想束缚,但却可以将戏曲中的儒家思想文化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看书过程中,也让我想起小时候,为了吃糖,我们捡起路边的每一块小铁片,捡起每一个能够用来换糖吃的废弃品。这或许也是一种小处着手吧。仅仅就这一件小事,就培养了小孩子从小节约的概念,为自己的需求去努力付出,在你所经过的路上,仔细快速准确地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能换糖吃的废弃品。这也培养了小孩子的观察力。长大之后这种东西便是——商机。

都说温州人吃苦耐劳,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与历史原因。温州七山二水一田,造就了温州资源缺乏的特点。在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的特殊时期,那一代的人们更是贫苦。因此这一代出生的人,很早便帮家里干劳力活。这一代人在温州干农活是相当的苦的,常听爸爸说起,他十岁多点的时候,就要一早三四点起床去干农活。温州人在外干的那些事情,在其他地方人的眼中看来是很苦的重活,但是对于从小就在田里干苦力的他们来说,那可能是轻松的活儿。

想起一句话:“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狗差,干得比牛累”。但是温州的文化正在慢慢的消退,那段历史也只是历史,只能造就那一代的人,将来的温州,将来的温商又会是如何呢?

《红色资本》读后感


《红色资本》读后感

彭菲

《红色资本》是一部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及其现状的学术书籍。它从西方学者的视角及理念,来观察分析评价中国的金融改革、金融结构及金融现状。书籍的作者在书中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都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由政府牢牢把控中,市场化程度或全球化程度不高,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重重之重是政府放松对金融体系的把控,加快中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和全球化。

对于政府对金融体制的管控,中国的金融界人士也是有相同感受的,也一直在致力于推进让政府放松对金融体制的把控,即使是这个过程很缓慢。中国金融体制包括经济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是有根源的。其实不管是当今的中国还是封建时代的中国,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是由政治体制来决定的,经济的地位也是低于政治的。中国将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秉承着“士农工商”这一地位排序,“商”即商业一直是排在最末一位的,即使是在如今经济市场化很好的中国,“士”的地位依旧高于“商”。这种根源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恰恰相反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完全参照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受到政府严格管控。

我很赞成书中作者的观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政府放手,市场化国际化。但是对于中国的国情来看这是需要不少的时间,这从IpO审核改革、新三板的改革进程及时间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政治体系以及如今的经济现状,政府不允许出现较大的金融危机,或者哪怕是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风险;二是中国民众对金融的理解及对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首先,中国的政治体系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政府不会允许出现影响其执政稳定的因素的存在,而在开放金融体系后,脆弱的中国金融体系是否能够承受住市场对其大规模的改造,人民币是否会遭受泰铢相同的经历等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深深的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稳定。再次,中国正式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不超过40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银行系统才开始重新建立,而中国民众接触到金融的时间就更短了,民众对金融还存在误解和超出预期的期待,就拿购买股票来举例子吧,中国股民大部分是以一种投机心理购买的股票,期望能通过买卖股票获得暴利,但是西方股民抱着的可能就是购买股票获取的收益比存在银行的收益高的投资心态,而事实上成熟的股市,购买股票很难获得暴利。因为民众的投机心态,民众对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评估不足,其自身对不成熟的金融体制在被大规模改造过程中的风险抵抗力是不足的,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利于政府执政的稳定。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改革进程来进行,但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而纠结的过程。

读后感《读《萧伯纳与资本家》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资本论有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